12月适合旅游地方:读涂尔干《自杀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52:01

想死,没那么容易!

——读涂尔干《自杀论》之后

——王东

如今这世道,乱了!

是人是鬼的都会谈个关于死的问题,一会儿是大地震、世界末日,人类就要灭亡啦;一会儿又是房价、社会压力太大,这日子没法过啦,怎么办?干脆结果掉性命算啦——自杀。

可是你也不回头数数,你脚下已经有多少人自杀掉了。

这里我就是随便从古今中外中给大家列举几个:

秦相吕不韦,官场失意,饮鸩自杀了;交战失利,四面楚歌,无颜再见江东父老的项羽,乌江自刎了。

“当我痛苦的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我的死与一切人无关”, 海子把头颅献给了山海关冰冷的铁轨;“如果选择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那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最幸福的归宿。”可怜的三毛就这样用一条丝袜结果了自己的性命。

海明威和伟大的映像派作家梵高,穷苦一生,终究一枪了结了性命;“愿厄里帕的水吞没我吧,因为我无法理解它。”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厄里帕海峡跳海自杀了。

有人说,我喜欢韩寒的作品,韩寒死了;王小波也不错,王小波死了;我喜欢王国维的文采,王国维死了;我欣赏希特勒的军事才干,希特勒与情妇服毒自杀了;还有老舍死了,顾城死了,叶赛宁死了,川端康成也死了…

纵观国内外,伊拉克的自杀式袭击、国内的富士康连环跳楼,人数够多的了,不少你一个!

何况,自杀的代价你也付不起。

午休时间,我问室友一个关于自杀的问题:

“你说要是一个人自杀未遂,那他付出的代价有多大?”

“按我国的法律似乎不做任何制裁。”

另一哥们立刻反驳道,“那可不一定,的看他是咋死的,他要是在公共场合自杀未遂,大可追究他一个扰乱公共秩序的责任;他要还敢开辆车上路寻死,那更复杂,他要是撞上大山或冲下路坎、掉进大海,死了一了百了那也没关系,可他要是撞上了别人的车,那家伙,那结局就相当复杂了,那时候,你还想死啊,门都没有,你还得先为你的行为负责,别人还躺在医院或在殡仪馆里呢!”“就说海子吧,你说他死就死吧,哪儿死不好,要跑到人家铁路上去死,死就死呗,可以后这压死过人的火车谁还敢坐啊?甚至人家铁道部还得挨国家一顿臭骂,那么大个人横在路中间,你们瞎了看不见啊?撤了,你这铁道部部长就别干了。

所以,想自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现在还是让我们来看看涂尔干在他的这本《自杀论》中是怎么说的。

首先对本书的作者作一个简要的说明,作者涂尔干,全名埃米尔·迪尔卡姆,19世纪法国著名社会学家。

本书是继他的《社会分工论》之后的又一社会著作,本书讲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家剧,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病态,其中就包括了自杀,书中作者认为,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有些人会选择自杀,尤其是在社会发生某一巨变时,该时期内选择自杀的人会明显增多,那他们自杀的原因是什么呢?

带着这些问题,在本书中我们也能找到一些答案,作者涂尔干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之所以增多,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瓶颈现象造成的社会病态所引起的。他还认为这种现象主要跟社会环境、社会变革、工作变迁等有关,而与种族、遗传、性别、个人素质、心理状态、精神病自然条件等并无多大干系。同时根据这些不同的原因来了解人民的自杀动机,作者将他们分为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和因社会混乱引起的自杀三种类型。

有人说,自杀都是一种精神错乱的表现。按作者的话说,自杀不过是一种个人的疾病。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类说法并无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论证依据,而凭借的是某些个特例。

另外,对于所谓的谵妄性和偏执狂的界定和存在是否,他认为,如果说有一种自杀狂的话,那也只能算得上是一种偏执狂,而且人们往往是这样来给它定性的。那些表面看是局部的视为偏执狂的精神错乱,总是产生于更广泛的精神错乱,这不是疾病,而是更全身性的疾病的特殊化和继发性的偶发症状。

在讲到“对精神错乱者的自杀进行分类”一节时,关于躁狂性自杀,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位患有精神错乱症的病人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于是跳进一条小河里,可河水不太深,于是他想要去寻找能淹没自己的地方,这是一个官员怀疑他的意图,举枪威胁他,叫他赶紧上岸来,否则就开枪了。然后这病人就走出来回家了,再也不想自杀了。

读到这里,就有一点懵了,这病人真的是得了精神错乱,。他不是来寻死吗,现在机会就在眼前,可他却放弃了,而且再也不想自杀了。为什么呢?

这里分析了几个原因,一是在官员的威胁下,他如梦般初醒,他还是怕死的,想通了,不死了;二是他过于好面子,再被别人识破了自己的意图甚至看见自己要自杀的囧样,以后就不再好意思提了;三是他可能希望选择自己喜欢的死亡方式,他喜欢被淹死而不想被枪打死,亦或者他是不想连累那位官员。当然这些所谓的原因只是笔者的凭空乱想,至于还有其他什么所谓的原因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大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便是。

最后,可以认为,既然不存在偏执狂,也就不存在自杀偏执狂,自杀也就不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精神错乱。但也不能否定自杀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可能性,并且所有这类自杀都没有任何动机,或者是纯粹想象的动机引起的。

事实证实,自杀和精神错乱一样,城市里发生这类情况比例大于农村的。但这也不能就说此时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因为这样的结果可能也就是一个巧合而已。

从性别上看,你会发现,精神病院里的女人往往总是比男人多。但是切不可依此就断言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得精神病,这种现象可能与男人的寿命比女人小的缘故,男人的死亡率比女人的死亡率高。据不完全统计,每死一个女人,就相对于要死四个男人。

但在论及自杀与宗教这一因素是又会发现,自杀的变化正好和心理变态成反比。

结合以上诸多模棱两可的说法,是不足以说明自杀率变化这样一个如此明确的社会事实的。况且诸多调查研究发现,以上因素包括酗酒在内,没有任何精神变态和自杀保持着某种有规律、不容置疑的关系。

那么在正常的心理下,自杀与种群、遗传会存在某种关系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至今我们并不能给种族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而是在某些前提的限制下定义种族的概念。换种偏激的说法,这世界本无种族可言,归根究底终究只是一个人而已,共同的祖先都是类人猿,还可以追朔到恐龙时代,甚至到地球出现生命的时期。即使我们假设存在那么一种公认的标准的种族的定义,但是由于发生过各种意义的杂交,人类现有的每一个种族都来自许多不同的祖先。因此对于种族的界定并无一个确切的标准,进而可以确定,如果没有另一个标准,要想了解不同种族和自杀有什么关系是不太可能的,谁也说不清楚某个种族的来龙去脉。这样看来自杀与种族并无明显的联系。而在谈及种族的问题时,也就涉及到一个遗传的问题,经过仔细的研究、推测,自杀与遗传也是无明显关联的。

既然从自杀者本身找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那我们时候可以从自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有所收获呢?

如果将心理变态比作是自杀的毒药,那自然因素便是自杀的催化剂!

“秋天是自杀的高峰期。因为秋天草木枯萎、万物死寂,大自然荒凉的景象让人不禁产生绝望的意识,勾起人们的幻想和伤感的回忆,因此选择自杀。”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是坚信以前老师告诉我们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可是在这本书中却秉持着另一种观点:

“自杀的最高峰不是在冬季,也不是在秋季,而是在那个美好季节,在那个季节里,大自然最明媚,气候最温和。因此,自杀人数最多的是在夏季。”

但是这一观点我是怎么也想不明白的,或许真如某些说法所述,这些人之所以选择在这样的美好的季节自杀,因为他们不想在痛苦和悲哀中死去,而是选择在美好的时刻幸福的死去,以便于他们死后将这美丽的景色一并带进天堂。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安乐死”?简直是无稽之谈。

书中有一种比较科学的解释,“气温对自杀的倾向有直接的影响,热量通过对脑功能的机械作用导致人去自杀。热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由于机体在温暖的季节里不需要许多物质来保持本身所需要的体温,因此积累起来的闲置力量就必然要寻找出路。所以夏季有过剩的活动力和生命力需要消耗,而且几乎只能以自杀和杀人的暴力行为的形式消耗。

那为什么失业、压力、离婚、丧偶、动乱等一系列社会原因都会一起自杀现象的高发呢?本书中将自杀分为利己主义的自杀、利他主义的自杀和反常的自杀。

首先,所谓的利己主义的自杀,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理解为:某一主体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选择的自杀。

这里,我们可以回到开篇部分,我们列举的自杀案例。其中像海子、三毛、张国荣之类的自杀即为利己主义自杀。在涂尔干的《自杀论》中,他通过对宗教之间自由思考的程度和男女之间文化水平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由思考的程度与自杀存在某种层面上的正比关系。在通常情况下,男人的自杀率比女人大得多。这是因为男女接受的文化教育的程度不同,往往男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比女人的多。

像这种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在我国是极为明显的,尤其在农村,大多数父母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男轻女的现象极为严重。引用书中的一种说法:在文化的阶层中自杀的倾向之所以比较严重,是由于人们传统信仰的削弱和由此而引发的道德利己主义的状态。按书中的说法:这类自杀主要是由于随着文明而来的强烈个性产生的。

这一切似乎是在说明:一个人的文化程度越高,那他自杀的可能性就越大。原因是他们信仰的缺失,这种信仰的缺失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方面是他的信仰与社会的脱离,他们在现实中找不到他们所想要的,因此他们渴望能在所谓的另一个世界里获得;另一方面是由于信仰的动摇,不坚定,而又无法再人为地确立这些信仰,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第二类自杀叫利他主义自杀,也即是说某个人或某个群体选择了自杀。这并不是说他们有自杀的权利,而是因为他们有自杀的义务。

你不必为此而倍感惊奇,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就如我国伟大的帝王秦始皇在吃仙丹无效后,临近死亡的时候要求身边的大臣在自己升天后将自己喜欢的一切都随自己下葬。这些藏品中有金银珠宝、珍禽异兽、良将谋才、美女士卒等等一切皆随之沦为陪葬品。

再如,在西方的某个部落里,如果有一对夫妇,不管他们之中谁因为某种原因死亡,另一方是绝对不能独活的,必须为之殉情——自杀。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这体现了在他们这各部落里是多么的重视夫妻间的感情,要求他们永远恩爱,生死不离;但是站在理性的角度上来说,他们再怎么相爱也不能构成自杀的原因啊?你可因此能会认为他们这样的爱情简直太过自私、太过于狭窄了,难道他们“上无高堂要奉养,下无子女要管教”吗?怎可一死了之呢?

其实不然,虽然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可人这命就只有一次,谁又会愿意如此这般轻生呢?可是社会强制性地规定了这种牺牲是为了社会的目的,如果谁要坚持活下去的话,那他的余生甚至后世子孙都将遭到别人的歧视,得不到社会的尊重,而且他将会失去他曾经所拥有的一切财产包括土地,社会的压力会让你生不如死,因此倒不如来个痛快的自杀,一了百了,还可造福儿孙后代,岂不快哉?

而像这种为了获得某一方面物质或精神的满足的行为是极为常见的,尤其是在军队中最为严重。在国人心中最熟悉的军人自杀场面在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中是最常见的。每当看到日军战败,剩下最后几个人时,他们是决不会投降的,他们的长官会带领他们集体剖腹自杀。然而大多数军人的自杀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他们个性不强或者是他们强烈的利他主义情绪的结果而已。

详看到这里,就详写到这里,虽然还有反常的自杀、自杀的各种形式等内容没有写,这些部分我也已阅读,但我已不愿再写了。自杀,究其根源都是某一种美德的夸张形式或变形。至于将其分为各种类型进行研究,大抵也只是将某些东西细化详解。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话,自己再去找来仔细研究吧!反正我是不想再深究了,因为我还年轻,现在要买块墓地就想买房一样贵,这代价付不起!

想死,没那么容易啊!只能说:“自杀”,哥暂时与你无缘。

哥不想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