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富翁6cdkey没反应:《 “运腕运指”说》(摘 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10:04:40
《 “运腕运指”说》潘景年
       书法艺术是靠线条的变化来表现的,这些变化包括: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轻重、润燥、浓淡等等,以及它们的组合。

   

       线条的变化靠运笔,运笔的关键在使毫,使毫的目的在于(按多数人的观点)中锋用笔,并借以表现出千姿百态、各种风格和意境的作品。因此,能否在行笔的过程中尽量保持中锋用笔,就成为书法界大多数人衡量用笔正确与否的关键所在(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偶尔地有意使用侧锋)。

       物质是基础。

       书法是一门艺术,一门综合艺术。任何艺术只有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得到表现。

       毛笔是书法艺术的物质基础之一,谈笔法当然不能离开毛笔。毛笔的发展,不同毛笔的不同性质,对于书法不能不有制约性的影响。

       毛笔是有一定弹性的。当它受到外力时会产生形变;外力撤销时,形变消失或部分消失,笔锋恢复或部分恢复原来的形状。不过,毛笔同其他书写工具相比,即使是硬毫,也仍然是软的;虽然毛笔可以表现出有限的弹性,但它们,特别是软毫,却更多地表现出范性。

       尽管运笔过程十分复杂,但我们总可以将其看作是提、按、使、转等一些极其简单的运动的合运动。这样看,在运笔过程中,毛笔的弹性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我们对毛笔作“按”的动作,并使其沿着某直线方向前进时,笔锋受到垂直(或接近垂直)于笔管方向的横向压力,并由直变弯;当我们使笔前进中作“提”的动作时,笔锋弯曲程度减小;笔锋离纸时,它会由弯变直或接近变直。毛笔的这一类弹性,我们不妨称之为“横向弹性”。

       另一方面,当行笔方向突然发生改变(折),或沿某一比较圆滑的曲线逐渐改变(转)时,笔锋除由直变弯之外,还会因受到一个力矩的作用而使笔毫由平顺变得像麻花那样被扭曲;当结束转、折动作将笔提起时,笔锋在由弯变直的同时,笔毫也会由被扭曲而恢复或部分恢复平顺。毛笔的这后一类弹性,我们不妨称之为“扭曲弹性”。

       一般说来,横向弹性大的毛笔,其扭曲弹性也比较大,反之亦然。具体地说,不同类毫的毛笔,硬毫笔弹性大,软毫笔弹性小,同类毫的毛笔,短锋笔弹性大,长锋笔弹性小;兼毫与“中锋”(指锋的长短适中)比,则介于二者之间。当然,蘸取墨汁的多少,对于笔锋的弹性,亦会产生微妙的影响。

   绝大多数人认为,用笔贵在中锋,同时认为“中锋用笔”是很不易掌握的。其实,除去起、止端,在直线书写过程中,“中锋用笔”并不难,难的是在转折之处和曲线行笔过程中尽量做到时时保持中锋用笔,以及在直线行笔的起、止端及时地将笔锋“顺”成中锋。

       毛笔笔锋具有这两类特性对于书法艺术影响极大。靠了笔锋的“横向弹性”和对它恰到好处的掌握,书家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出线条的轻重粗细、起伏跌宕,点画之间的无穷妙趣由此而生;靠了毛笔的“扭曲特性”,以及当笔锋“越轨”(偏离轨迹中心线)或超过其弹性限度时对笔管的适当处理(笔管与笔锋是固定在一起的,因而也就转化成了对笔锋方向的调整),书家可以写出笔笔中锋(或个别以侧锋取胜)的法书。

笔锋有长短,笔毫有软硬,作为两个极端,硬毫短锋和软毫长锋,无论是横向弹性,还是扭曲弹性,悬殊是相当大的。

       

       要使行笔过程时时保持中锋用笔,须有正确的行笔方法。正确的行笔,离不开提、按、使、转。

       “提”和“按”,是指毛笔在竖直方向的运动,“使”和“转”,是指在行笔过程中根据需要,对笔管的方向进行适当的变动与调整,在这种变动与调整中,保持笔锋的方向时时刻刻都与正在写出的线条的方向平行,并使“主毫”时时处于线条的中心线上。“运腕法”与“运指法”的区别,就在于这实现“使转”的方法上。

       对于硬毫笔,即使不去更多地用指运笔,只是靠部肌肉的张弛扭转、手腕的起伏晃动,加上笔管的适当倾斜,合理利用笔锋的弹性,这“提、按、使、转”四字的要求已均可满足,可以将那即将“越轨”(偏离轨迹中心线)的笔锋,调整进轨迹中心,这就保证了“中锋用笔”,人们常说的“管正非中锋”就是指此。这也正是行笔靠腕的“运腕法”的要领。

 

       上面提到,软、硬毫毛笔的弹性相差是很大的。如果说,对于硬毫笔,单靠运腕就基本上可以“使毫”的话,那么,对于“软毫”(特别是长锋软毫),单纯靠腕,“使毫”将变得困难得多。由于这类笔的横向弹性及扭曲弹性都相当小,蘸墨就纸时,其扭曲弹性尤其小得可怜;在书写圆弧的行笔过程中,单纯以腕使毫,就显得力不从心,往往是手腕已经“运”过了一定角度,而笔锋却几乎仍然“毫无反应”,继续转腕,及待笔毫稍有反应时,偏偏这时执笔的手腕已经转到了人的生理条件所允许的极限,虽捉襟见肘,而“中锋用笔”仍难保证。软毫富有表现力的优点反而被其弹性过差、不易使转所掩。在软毫(特别是长锋)面前,单纯的“运腕法”确实难以适应;许多“运腕说”者不主张使用软毫笔(特别是长锋),也恰恰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当用软毫笔行曲线时,只要适当地加上运指动作,就能巧妙地避开人的手腕扭转角度有限的生理缺点(起码对于书法是个缺点),例如,适当运用手指捻动笔管,就可以经济而高效益地完成单纯运腕难以奏效的使毫动作,使管随指转,锋随管旋,克服了软毫笔弹性过小的弊端,化难为易,从而能够有效地“使毫”,保证了中锋用笔。当然,“运指”的主张除了上述以指捻动笔管之外,还主张以指对于腕的相对运动(沿直线或弧线)去拨动手中的笔,以便“令其圆畅”。

       应当指出的是,康有为一面坚决反对邓石如关于“管随指转”的运笔主张,却又不得不佩服邓石如由此运笔方法所取得的成就:“完白山人(邓石如)未出,天下人以秦分为不可作之书,自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完白既出之后,三尺竖童仅解操笔,皆能为篆。”——只要理解了运笔要领,三尺竖童也可作篆书了。这不是对书法艺术的大普及和对书法技巧的大解放吗?……

       ……(略去驳斥单纯强调运腕而极力排斥运指的几种观点及本文结论,约1300字)

 

       ……运腕较为有力,运指较为灵活;……运腕更适于硬毫,运指更适于软毫(特别是长锋软毫);……运腕更适于方整、硬朗,运指更适于圆润、流畅。……运腕更适于凝重、沉著、苍劲,运指更适于潇洒、超逸、妩媚;……运腕更适于“辣”,运腕更适于“甜”;……运腕更适于楷、隶,运指更适于篆、草,等等。当然,他们只有相对的意义。两种方法,各有千秋,正如方笔与圆笔,只能由并列到互相借鉴、互为补充、互相结合、交替使用,而不能以一法消灭另法。

       ……正确的运笔方法,狭义地讲,应是运腕与运指有机结合的“运腕-运指”法;广义地讲,应将手中的笔视为身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全身协调的动作,去随心所欲地完成笔前之“意”,既有法,又无法,当书者进入自由王国之日,亦即运笔无法之时,“无法”,才是最根本的法。

       ……(略去文章结尾部分,约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