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office求和:2010年九年级毕业班中考历史总复习(九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06:28
2010年九年级毕业班中考历史总复习(九下)   2010年04月17日 星期六 19:32


课题 知识点 基本要求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时间:1917年11月7日
领导人:列宁 地点:彼得格勒    结果:取得了胜利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十月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
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新经济政策 实施时间:1921年 ;
领导人:列宁
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斯大林模式” 形成标志时间:1936年新宪法制定。
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形成背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评价: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1)《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九下P15)
(2)《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九下P17)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凡—华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时间:1929年—1933年    地域:美国――资本主义世界
特点:(1)涉及范围特别广(2)持续时间比较长(3)破坏性特别大
影响:(1)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
(2)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罗斯福新政 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特点(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第5课
法西斯力量的猖獗 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 国会纵火案:制造者:希特勒(纳粹党);打击对象:德国共产党
反犹暴行的表现(水晶之夜)(P26)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慕尼黑阴谋 时间:1938年9月  
地点:德国的慕尼黑
制造者: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四国
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
实质: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牺牲弱小国家利益。
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削弱了反法
西斯力量。   
   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 德国进攻波兰: 时间:1939年9月1日  
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德国进攻苏联: 时间:1941年6月  
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
日本偷袭珍珠港:时间:1941年12月7日
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规模达到最大)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时间:1942年1月1日  
主要国家: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     
标志: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影响:是打败法西斯的最重要的保证。
(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保证)   
   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战役、日本投降 斯大林格勒战役  
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
作战双方:苏联、德国   
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诺曼底登陆      
时间:1944年6月6日
作战双方: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军、德国
标志: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快了德国灭亡的进程
攻克柏林战役
时间:1945年5月2日,柏林守军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作战双方:苏联、德国
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结束,法西斯德国溃亡。
日本投降
    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签署投降书
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雅尔塔会议 时间:1945年2月
参加国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地点:苏联的雅尔塔
内容:①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
法西斯主义;②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③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第四单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1)20世纪50—60年代
特点:持续发展,全面繁荣。
原因:占据广阔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改进传统工业;发展新兴
工业和军事工业;政府改善人民生活。   
   (2)20世纪70年代
特点: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
原因: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1974—1975年世界性经济
危机。   
   (3)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
特点:经济缓慢回升,但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   
   (4)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特点: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但债务加重。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   
   (5)20世纪90年代
特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都和以往有很大不同,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原因:进行社会经济改革;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
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时间:1993年    使用单一货币:欧元;
欧盟内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
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日本的经济发展的原因:
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战略的需要,开始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
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8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科技立国”政策,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赫鲁晓夫改革 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
政治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 后果:政治体制急剧变化,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
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苏联解体 时间:1991年底(1922年——1991年)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匈牙利的改革 内容:在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
治局势;经济上,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革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工业方面也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   
第六单元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印度独立 时间:1947年    领导人:尼赫鲁    
   纳米比亚独立 时间:1991年3月
标志: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
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收回时间:1999年底    
控制国:美国   
第13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 巴以冲突 冲突双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中东问题的关键)
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
巴以冲突的原因:
①中东重要的战略地位;②丰富的石油资源;③大国的争霸介入;④宗教冲突;⑤种族矛盾;⑥历史矛盾;⑦水资源;⑧耶路撒冷问题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冷战政策 时间:1947年3月;提出者:杜鲁门;
内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手段。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美国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1991年苏联解体
美苏冷战局面形成原因: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美苏冷战局面对世界局面的影响:造成世界大战动荡不安,地区冲突;避
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第15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表现: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并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一超”指美国;
“多强”指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   

   表现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时间: 1995年1月1日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表现:
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国领导人会议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促进经济发展。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减少,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
(2)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拉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有些跨国公司的不公平竞争,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1997年,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引起了亚洲金融危机)
(3)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兴起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突破领域: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
核心:电子计算机广泛使用。生物工程核心是基因工程。
特点: 大大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科技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
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 作者:德莱塞;作品:《美国的悲剧》揭露和批判了美国的生活方式。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作者: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 表现了暴行、愤怒和死亡。   

   爵士 起源地:非洲;发展地:美国南部流行时间:20世纪   
   好莱坞
(Hollywood) 所属国家:美国    
艺术门类:美国电影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