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框架增删改查:隋朝(581年—619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01:57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国历史上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朝代。由581年杨坚受禅,建立隋朝开始。结束于618年隋恭帝禅让李渊,建国唐朝、619年隋哀帝禅让王世充,建国郑为止。

杨坚本为北周的胡汉关陇世家,于北周武帝去世后逐渐掌握周廷。北周宣帝去世后其子宇文阐继位,即北周静帝。身为外戚的杨坚掌握北周政权,并且平定尉迟迥、司马消难等反杨叛军。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北周亡。杨坚建立隋朝,即隋文帝。由于杨坚的爵位是随国公,依照惯例应将国号定为“随”,但“随”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稳定的意思,于是他去掉“辶”,以“隋”这个新字作为王朝名[1]。隋文帝于587年废除西梁588年发动隋灭陈之战南朝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隋廷总结历朝兴亡的原因,注重维护与农民的关系,并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这使得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经济、文化得以迅速成长和繁华,开创出开皇之治。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确立了影响后世深远的三省六部制,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制定出完整的科举制度,以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能力。另外还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深刻影响到唐朝与后世的政治制度[2]。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差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开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期刚愎自用,大杀功臣。

604年隋文帝去世,杨广继位,即隋炀帝。隋廷为了巩固隋朝发展,兴建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建立大兴城东都,并且兴建长城保护归附外族。这些都提升了位于关中的隋廷对北方地区、关东地区与江南地区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经济、文化与人民能顺利交流,还诞生出经济重镇江都(今扬州)。然而隋炀帝急功好利,又穷尽奢驰,为了夸耀国力,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上多次东征西讨,严重耗费隋朝国力,其中又以三次东征高句丽耗费最剧。这些都引发了隋末民变616年隋炀帝离开东都,逃往江都(即今江苏扬州)。不久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弑炀帝。隋末群雄割据中,最后由李渊获得最后胜利,建立唐朝。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当时四周国家如突厥高昌倭国(即日本,时为飞鸟时代)、高句丽新罗百济等国都吸收隋朝的的文化与典章制度,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为著名[2]。 崛起与大一统
主条目:隋灭陈之战

北周虽然灭北齐后国力兴盛,但是北周宣帝奢驰浮华,沉缅酒色,政治腐败[3]。他甚至立有五位皇后[注 2]。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580年北周宣帝病死后,杨坚扶持年幼的宇文阐北周静帝,以大丞相身份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等人不满杨坚专权,联合叛变反抗杨坚。但被杨坚杨坚所派的韦孝宽王谊高熲等人平定。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即隋文帝,建国隋,北周亡。隋文帝意图南灭南朝陈,采纳高熲的策略:干扰南朝陈的农业生产,破坏陈国的军事储积,使陈国损失惨重,而又疲惫不堪。587年隋文帝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隔年隋文帝发动隋灭陈之战。以杨广杨俊杨素为行军元帅;杨广为总主将、高颖为参谋、王韶为司马,隋军兵分八路攻陈。

隋灭陈形势图。

杨素率水军从巴东顺长江东下,与荆州刘仁恩军联合占领延洲(今长江西陵峡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等上游陈军防御。由公安东援建康之中游陈军也被杨俊军阻于汉口一带,为下游隋军创造有利条件。下游隋军主力乘陈朝欢度元会(即春节)之机分路渡江。行军总管韩擒虎贺若弼两军钳击建康,与宇文述军包围建康。589年联军进入建康城,俘陈后主。不久,各地陈军或受陈后主号令投降、或抵抗隋军而被消灭。岭南地区受冼夫人保境拒守。隋派使臣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至此,隋朝结束西晋永嘉之乱以来二百八十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隋文帝完成中国的大一统。人才济济的隋朝融和关陇世族关东世族江南世族,有擅长谋略的高熲、总管政事的苏威,擅长军事的韦孝宽贺若弼韩擒虎、还有刘昉郑译李德林元谐元冑宇文忻等重臣,形成一个有力的集团[4]

开皇盛世

主条目:开皇之治
隋文帝杨坚像。

隋文帝为了巩固政权,在政治方面废除北周的六官,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地方制度去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制。重整地方制度以及平定南朝陈后没收天下武器,这些都削弱地方势力,进而巩固中央政权。为了抑制世族,下令正式废除解九品中正制,建立科举制度以公平的选拔人才。迁移关东世族与江南世族到长安,以加强控管[5]。经济方面,减轻刑罚与徭赋,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以及人口调查以掌握赋税来源,统整货币与度量衡以整顿贸易环境。均田制和输籍之法使农民摆脱地主的控制,转化成国家的编户,成为隋朝农业成长的原因[6]。隋文帝提倡节俭[7][8],对自己的皇子也不准过分挥霍[9]。这些都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使得隋初财富迅速累积丰裕[10]。由于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长安、洛阳官仓里储粮多的达千万石,少的也有数百万石。手工业有新的发展,造船技术达到很高水平,能造起五层楼的宏伟战舰。洛阳的商业盛极一时,居住着数万家富商,经济呈现繁荣的局面[11]

584年,为了提升关中物资运输,隋文帝命宇文恺兴建广通渠。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开始,带动隋唐大运河一系列河渠的建立,使得南北物资与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并且转运江南物资以巩固隋廷开支。经过这些改革,隋初政治、经济和社会都繁荣发展,开创开皇之治。人口也由四百余万成长至八百几十万。社会累积相当多的财富,可供五六十年使用[12][13]。开皇盛世气象恢宏磅礴,隋文帝又下令修建大兴城(即唐长安),大兴城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隋朝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表现,是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14]。大兴城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中国后世都市规划与日本、朝鲜都市规划都有深刻的影响。开皇之治到隋文帝后期逐渐衰退。隋文帝对刑法提倡严苛重刑[15],他对功臣故旧也心怀猜忌,大杀开国功臣与将领。隋文帝趋于刚愎自用,企图独裁专治天下,使得他与大臣关系越来越远,成为隋朝衰退远因[16]。隋文帝本立长子杨勇为太子,由于杨勇好奢持,渐渐失宠。而次子杨广与大臣杨素揭露杨勇的“阴事”。600年隋文帝改立杨广为太子,604年隋文帝去世,杨广继位,即隋炀帝

盈满之国

主条目:高句丽与隋的战争
隋炀帝像。

隋炀帝初期国力仍然兴盛,隋炀帝经营东都、开运河、修驰道与筑长城,带动关中地区与南北各地区经济与贸易发展;并对四周国家展开征讨威服,扩张隋朝版图。然而,由于隋炀帝本身急功好利但是暴虐,使得这些作为对社会反而造成破坏[17]。由于长安位处偏西,粮食供应困难。604年隋炀帝派杨素宇文恺洛阳兴建东都以掌控关东与江南经济,在洛口回洛等地兴建大粮仓以备荒年时所使用。由于每月要役使民丁两百万人,隋炀帝又注重宫城完善奢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沟通江南经济地区、关中政治地区与燕、赵、辽东等军事地区的运输与经济发展,隋炀帝推动隋唐大运河的建造。大运河带来许多好处:将中国重要水系连接起来,形成运输网络;带动沿岸城市的发展,兴起许多商业城市,其中江都(今扬州)更成为隋朝的经济重心;促进各个地区的文化发展与民族融合,有人认为这使得中华文明成为有机体的整体文明[18]。然而,由于隋炀帝急促兴建大运河,为人民带来很多负担。掘河的民夫,经久不息地劳动,受冻挨饿,加上疾病侵袭,死亡人数占全部一半以上[19]。605年隋炀帝开凿通济渠的同时,带后宫、诸王、卫队等大量人群沿运河巡视南方,沿途之上,花费许多资金,征调许多人民[20]607年隋炀帝巡视北方时,征调北方人民经太行山开凿驰道并州,并向附属的突厥启民可汗要求突厥民众协助开凿驰道[21]。早在隋文帝时期,在朔方灵武等地修筑长城。608年隋炀帝出巡榆林时动员壮丁百余万人,于榆林至紫河(今内蒙古、山西西北长城外的浑河)开筑长城以保护突厥启人可汗[22]。在政治制度上,隋炀帝改革官制与租调制度,并开始设进士科,这些都创新典章制度。

由于隋炀帝耗费大量人力物资,又四处征讨,过度耗费隋朝国力。其中以对高句丽的战争对剧,为隋朝带来衰亡[23]。隋初,突厥汗国十分强大,时常侵扰内地,隋朝被迫修长城,重兵驻守。582年5月突厥率四十万大军,杀入长城。583年4月隋军分八路北伐突厥。不久,隋将长孙晟用离间之计,使突厥汗国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两部,使其互相攻战。599年东突厥突利可汗战败降隋,611年西突厥处罗可汗亦降隋朝。605年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韦云起扬言借道去柳城与高句丽交易,率军入其境。韦云军进至距契丹大营50里处,突然发起进攻,击败契丹军。吐谷浑汗国位于河西走廊南部与青海一带,都伏俟城(青海湖西十五里),时常入侵隋朝。596年隋文帝与吐谷浑和亲,派光化公主嫁于吐谷浑可汗以安抚之。608年隋炀帝派军占领吐谷浑,隔年隋炀帝西巡张掖,置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南)、西海(今青海湖西)、鄯善(今新疆若羌)与且末(今且末西南)四郡[24]。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大臣纷纷前来朝见,各国商人也云集张掖进行贸易[25]。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是隋朝的藩属国,他们定期向隋遣使朝贡,并且希望能借助隋朝的力量制服高句丽。当时倭国(即日本,时为飞鸟时代)正值改革派的圣德太子执政,他仰慕汉文化,主动派出遣隋使,学习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两国之间虽然因帝王称呼问题在外交上发生“礼仪之争”[26],但这并未严重影响双方的外交。隋朝征讨高句丽,是因为高句丽意图扩张势力;而隋朝希望建立朝贡体制,高句丽不听号令,于是双方兵刃相见。隋朝总共对高句丽发动四次征战,导致数百万人丧生,引起国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其中在第四次攻高句丽时爆发隋末民变,隋朝将领也相继叛变,隋朝趋向灭亡。

隋末民变

主条目:隋末民变
隋末群雄割据图,粉红色是窦建德势力,红色是李密势力,黄色是杜伏威势力。

隋炀帝多次发动战争劳民耗财,最终引起严重的统治危机。611年山东、河南大水成灾,漂没四十余郡,王薄率众于长白山(山东章丘)发动民变,抵制隋炀帝东征高句丽,唱出著名的《无向辽东浪死歌》[注 3]。当时民变范围大多集中在山东地区,不久叛军被隋军镇压。613年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举兵叛变,隋朝的达官子弟纷纷参加,带动全国各地纷纷抵制隋炀帝。

当时河南地区有翟让李密瓦冈军616年翟让在李密建议下,攻破要塞金堤关(河南荥阳东北),打下荥阳诸县。617年瓦岗军又攻破距东都洛阳的粮食存库兴洛仓。由于李密擅长作战,翟让让位给他。李密自封魏公,建国魏,以洛口为根据地。随后瓦岗军占领回洛仓,直逼洛阳城下。然而内部发生纠纷,李密杀害翟让等人,瓦岗军力衰退,618年李密率军投降越王侗。河北地区有窦建德的叛军,616年窦建德领导河北叛军转战河北各地,占据冀州大部分地区,两年后自封夏王,建国夏。江淮地区以杜伏威辅公祏较强。613年杜伏威辅公祏在齐郡(今山东)举兵叛乱,随后南下到江淮南地区发展。617年占领高邮,切断南逃江都(今江苏扬州)的隋炀帝与北方的联系,杜伏威自称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军事重镇并州地区有李渊617年太原留守李渊发动兵变,不久攻克长安拥立代王侑为隋恭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南方最大势力为萧铣617年萧铣与董景珍雷世猛等举兵反隋。隔年称帝,建国梁,定都江陵。其势力东至九江,西至三峡,南至交趾,北达汉水。

隋廷在此局势下迅速的土崩瓦解。早在616年,隋炀帝命越王侗留守东都,率众前往江都。他下令筑丹阳宫,准备迁都丹阳(今南京)。跟随他的大臣卫士大多是关中人,不愿意长居江南,加上江都粮尽,人人北逃关中。618年宇文化及司马德戡斐虔通等人发动兵变,弑隋炀帝,拥立杨浩为帝[27]。不久宇文化及又弑秦王浩自封许帝,建国许。隔年被唐将李神通与夏王窦建德联合剿灭。中原地区得知炀帝死讯后,洛阳守将王世充拥立越王侗为帝,即隋哀帝;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不久杀之,建国唐朝,为唐高祖619年王世充废隋哀帝后杀之,隋朝亡,王世充自立为帝,建国郑。

疆域及行政区划

主条目:隋朝行政区划
隋朝最大疆域图。

隋唐时期,地方官制也逐步完善起来。隋文帝把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成州县二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减冗员,消除权力层叠、机构过多的弊端。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但是仍为二级制。虽然隋朝实行的是郡(州)县二级制,但是实际天下的郡数已经远远超过了秦汉时的三十六郡或四十八郡,达到了鼎盛时期的一百九十郡。隋廷无法同时兼顾近两百个郡级行政区,所以隋炀帝效仿汉武帝设置监察州监督各郡职务,监察州置刺史,辅官有长史、司马等。当时隋朝有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等监察州。郡(州)级行政区置太守,辅官有郡丞、郡尉、郡正等。在各诸侯王封国置国官,有令、大农、尉、典卫、常侍等。郡(州)之下设有县级行政区,各县置县令,辅官有县丞、县尉、县正等。在首都又称京县,又依地域好坏分成望县或紧县,或是依户口多少分为上、中、中下及下四等。县以下的基础组织是乡、里、保、邻[注 4],乡置耆老、里设里正。里正负责查核户口,收授土地,监督农业生产。五百户以上的市镇设坊,置坊正;城敦外设村,置村正,每超过一百户增设一人[28]

隋炀帝时,改州为郡。他又设有九个监察州(如上图),共有190个郡。

隋文帝改革地方官员任命铨叙制度: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员均由吏部任免,每年考核。州县佐吏三年必须更换,不得连任,不许用当地人,必须用外地人,从而防止了地方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减少了官商勾结的危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隋朝效仿九品官人法,在行政区划上也按照各郡(州)县情况划分上上至下下九等,按照级别不同职官人数品级等都有区别,但是其具体情况记载不多。此外,雍州京兆郡长安县等由于政治因素比较特殊的区划,其长官名称、职官配置也有所区别。隋朝灭亡后,后继的唐朝改郡为州,并且正式在州级上建立道级行政区,建立道州县三级制[28]

隋朝疆域方面,在东北地区,隋朝对高句丽连年战争,边界固定在辽河一带。在北方,隋朝占领突厥汗国河套地区,把边界扩展到五原定襄等阴山以北之地,降服突厥启民可汗西域地区,隋朝从突厥取得伊吾郡(今新疆哈密地区)。隋炀帝趁吐谷浑汗国高车打败之机,攻灭吐谷浑,取得青海一带领地,于河西走廊设置鄯善(治所在今新疆若羌县)、且末(治所在今新疆且末县南)、西海(治所在今青海湖西古伏俟城)和河源(治所在今青海兴海县东南)四郡,深入青海湖及西域东部。西南地区方面,隋初本领有南中地区,在593年设南宁州总管府于(今云南曲靖市),但数年后因爨族反抗而放弃。南方方面,605年隋朝攻灭林邑国,设置比景郡象浦郡海阴郡等三郡,其中海阴在西汉日南郡南,不久林邑人收复故地。早在南朝梁陈之际,南岭俚族首领冼夫人受到海南岛儋耳人的归附[29]。由于冼夫人对隋朝的效忠,使隋朝顺利地管辖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儋耳郡

政治制度

主条目:三省六部制隋朝中央官员列表
隋朝时期的铜镜,背面显示出十二生肖

南北朝时期政府组织繁杂,隋文帝废除了北周仿照《周礼》所创立的六官制度,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全面性的发展中央集权。隋朝设有三师三公虚职,品位崇尊,并不主事。隋朝皇权极大,相权被分给尚书省尚书仆射)、门下省纳言)与内史省内史令)三个机关,使其互相牵制,又受制于皇帝[30]。内史省起草诏令,为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执行政令,是行政机关。另外,如果有官员有“参掌机事”称号,也是宰相之一。尚书省是行政中心,“事无不总”,下辖六部,六部的命令再交给九寺五监执行。中央监察机关是御史台,由御史大夫负责,掌管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而都水台掌管河道运输、管理隋唐大运河与沟渠灌溉。

尚书省主要由吏部、礼部、兵部、民部、刑部与工部等六部组成,每部又分为四司。吏部是六部之首,掌管官员选受、升迁、封赏、考绩等人事业务,对国家政治起决定的作用。户部掌管户口、税收、会计等财务业务,主要维持朝廷开支。礼部掌管礼仪、祭祀、贡举等礼仪、外交业务。兵部掌管武选、勘测、将士训练、武器生产等国防业务。刑部掌管命令、刑法、徒隶、按复献禁等法务业务。工部掌管山地湖泊、农业、营建、手工业及诸司公廨纸笔墨之事等经济、后勤业务。九寺五监是中央政府的办事机关,九寺分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等;两监有国子监将作监。寺监执行六部所下达的命令,执行完后必须“申复所司”。处理具体事务时,寺监同六部有隶属与承受的关系[28]

科举制度

主条目:科举制度

南北朝时期为了选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举明经”等科举制度,但是中正制仍然继续实施。隋朝时,587年隋文帝正式建立科举制度,取消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设立诸州岁贡,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等科的考试,606年隋炀帝又设立进士科。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当时以明经最为高级,进士试居次[31]。当时选士制度只称为秀才科,与唐之科举仍有一段距离。秀才科可谓科举的开端,亦为不完善的考试制度,对实际取士作用不大,但已改变了门第袭断官职的局面。科举制度顺应了历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的要求,缓和了他们和朝廷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有利于选拔人才,增强政治效率,对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

法律

主条目:开皇律

北周律法有时松,有时严,不好掌握,导致刑罚混乱。隋文帝即位后,于581年高熲等人参考北齐北周旧律,制定法律。583年又让苏威等人加以修订,完成了《开皇律》。《开皇律》 以北齐《河清律》为底本、参考北周和南朝梁的律典,简化律文,博取南北法律优点而成。史称:“刑网简要,疏而不失”,规定对十恶[注 5]者要严惩不贷。《开皇律》分十二卷,500条,刑罚分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种二十等。废除了鞭刑、枭首、裂刑等酷刑,是唐代及其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础[32]

外交

主条目:朝贡体制遣隋使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朝在对外交往上,主张众国臣服的朝贡体制。各藩属国奉隋朝为宗主国,定期朝贡,各国和平相处。如果有国家不愿意臣服,必要时隋朝会采取战争的手段威服之[33]。如果有国家侵犯另一国,隋朝为了维护朝贡体制会帮助弱国击败强国。如果各国臣服隋朝,隋朝也给予优惠回馈。在这样外交理念下出现万邦来朝的恢弘局面,然而隋炀帝过度夸耀,浪费不少人力与物力[34]

隋朝与邻国地理关系图。

突厥汗国木杆可汗柔然后成为漠南漠北的强国,北朝各国莫不进贡安抚突厥。沙钵略可汗时贵族内乱,他只好分立庵逻为第二可汗、大逻便为阿波可汗、玷厥为达头可汗等共称四可汗。隋初不再进贡突厥,使得突厥发兵南侵。隋文帝发动隋反击突厥之战打败突厥,采用长孙晟计谋使突厥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599年东突厥启民可汗战败降隋,611年西突厥泥厥处罗可汗亦降隋朝。606年东突厥启民可汗入朝时,隋炀帝招集全国乐人招待他。隔年隋炀帝到榆林,令字文悄作大帐,邀请启民可汗以及契丹族族长参加大宴并看散乐,隋炀帝还赠送大量丝织品[35]。隋炀帝又命宇文恺临时造出大殿,称“观风行殿”。当地外族以为是神功,每望见御营,十里外就跪伏叩头,走路不敢骑马[36]。然而隋末民变时,各地群豪如薛举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等人纷纷向东突厥称臣求援。突厥协助他们以分裂隋朝。

当时西域丝路敦煌为出发点,分三路向西,从伊吾(今新疆哈密)起为北路,从高昌起为中路,从鄯善起为南路,自东至西将近二万里。除了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田等旧有国家之外,在中亚地区还有吐火罗昭武九姓诸国与强盛的波斯国(即萨珊王朝)。吐谷浑汗国是在青海、河西一带的强国。始祖是辽西鲜卑慕容涉归的庶长子慕容吐谷浑,吐谷浑与慕容廆不和,率众西迁,最后在青海一带定居。吐谷浑于540年建汗国,典章制度类同晋制,风俗与突厥相似。608年隋臣裴矩指使高车袭击吐谷浑,吐谷浑向隋朝清求援军。隋炀帝乘机出兵,于隔年灭吐谷浑,步萨钵可汗逃亡(详见隋击吐谷浑之战)。隋廷设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以稳固河西走廊615年隋朝陷入崩溃,步萨钵可汗成功复国。吐谷浑最后于663年亡于吐蕃。隋炀帝花费许多物资金钱以夸耀隋朝声威,令丝路各郡县招待西域人,直到隋亡为止。当时西域商人云集张掖,隋炀帝令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裴矩根据各国风俗民情,撰写《西域图记》。609年隋炀帝灭吐谷浑后率众到张掖招见西域诸国君。高昌麹伯雅伊吾吐屯设等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大臣纷纷前来开宴会,呈现隋朝文物,奏乐九部音乐,十分盛大[24][25]。为了展现隋朝的富饶,610年元宵节时,隋炀帝于东都为西域人演奏百戏,夜间灯火照耀同白昼,月底而终[37]。并且让西域人于醉饱后不取费用,但这使西域人认为过度铺张奢华[38]

南方方面,南中地区由隋廷派兵驻守南宁州(即南朝时期的宁州),但实际上由当地豪族爨氏管辖,爨氏也发展成民族。不久爨族反隋,597年隋文帝遣史万岁率兵征讨,至西洱河滇池一带击败。爨族主要人物爨震爨玩入朝,被隋文帝所杀。到隋末时爨族分裂成东、西两爨,东爨称“乌蛮”、西爨称“白蛮”。西爨由六个部落组成,又称六诏。六韶中蒙舍诏就是南韶大理的前身。综观隋代在南中的经略,据学者方国瑜指出,是“多凭武力而少政治设施”[39]南海以南则有林邑赤土真腊婆利国。隋炀帝派常骏王君政等出使赤土国马来半岛南部)。608年常骏等带着丝织物五千段送给赤土国国王瞿昙利富多塞。他从南海郡(广东广州市)出航到赤土国。国王也遣儿子那邪迦随常骏等来中国,隋炀帝赐那邪迦官位和物品[40]

朝鲜半岛各国局势图。

东北亚有高句丽、新罗、百济、倭国与流求。高句丽是东北亚的强国,国都长安城(今平壤)。隋灭南朝陈后,高句丽平原王即备战防御隋军来犯。598年高句丽婴阳王率众万余人攻辽西。隋文帝借此发动大军三十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然而路徒险恶,死伤惨重,隋文帝只好退兵。随后婴阳王遣使请和,双方和平。后来隋炀帝继续走隋文帝受挫的旧路,607年由于高句丽与突厥联盟,隋炀帝于612年613年614年对高句丽发动三次大规模战争。其中第一次东征高句丽遭受惨败,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加重人民负担,导致日后隋末民变的发生。百济于隋文帝开皇初年遣使入隋,封为余昌为“上开府、带方郡公、百济王”[41]。隋灭南朝陈时,有战船漂入海中,百济供给丰厚物资送回,并派使祝贺隋朝统一。隋炀帝攻高句丽时,百济亦曾在境内调动军,声言会协助隋军,实际上却是对高句丽保持友好,有意在两国之间图利[42][43]新罗594年遣使入隋,隋封其王真平为“高祖拜真平为上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44]。炀帝大业年间亦常遣使入隋[45]倭国(即日本,时为飞鸟时代)曾多次派使臣来华通好,600年就带沙门(即僧侣)数十人来隋朝学佛法。607年大和推古天皇遣隋使小野妹子向隋炀帝递交国书,然而其中“日没天子”一语过于傲慢,引得隋炀帝勃然大怒[26]。次年小野妹子再次使隋,国书改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以缓和双方关系。隋炀帝在608年也派裴世清回访日。隋炀帝于607年608年两度派朱宽前往流求(疑为今日琉球台湾[注 6],务求“慰抚”该国,但流求不从。610年又派陈棱张镇州率兵万人前往攻打流求,击杀其主欢斯渴刺兜,俘男女数千人而去。在隋军征战期间,流求人曾到隋军当中,进行贸易活动[46][47]

军事制度

隋朝时期釉面勇士俑

军事制度方面,隋朝分置诸卫,统率军府宿卫的制度源自西魏北周时的十二大将军制,设置司卫、司武官,统率府兵宿卫宫禁;又有武侯府统率府兵巡警京城,各置上大夫。隋初沿北周之制,隋文帝设置中央管理机关为十二卫,此即十六卫的前身。十二卫分为左右翊卫、左右骁骑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候卫和左右御卫。十二卫负责戍卫与征战,戍卫分为内卫与外卫。发生战争时,皇帝任命行军元帅或行军总管为战时指挥官,组成作战组织。例如隋灭陈之战因为战区广大,行军元帅有杨广杨俊杨素,由杨广统一调度。对突厥作战时,任命李晃为行军总管。攻击吐谷浑时,任梁远为行军总管。作战结束后,结束总管职务,交还军队给各地总管。607年隋炀帝将十二卫扩充成卫统府的制度,这是为了扩张军事力量、加强中央侍卫力量以及分散诸将权力[48]。卫统府有十二卫四府,合称十六卫或十六府。新家的四府为:左右备身府和左右监门府。十二卫统府兵、宿卫京城;四府不统府兵,左右备身府负责侍卫皇帝;左右监门府分掌宫殿门禁。十二卫率领外军,属于左右翊卫的骁骑卫军、左右骁卫的豹骑军、左右武卫的熊渠军、左右屯卫的羽林军、左右御卫的射声军和属左右候卫的佽飞军。左右翊卫兼领内军。内军指左右翊卫的亲、勋、翊三卫统辖的五军府和另属东宫的三卫三府之兵,均由达官子弟担任[49]

隋文帝对府兵制也有所改革。将北周官职品级制度将文臣武将都纳入同一个等级系统内。590年颁布关于将军户编入民户的命令,军人除了自己本身军籍,还可以同家属列入当地户籍,按均田令授田,免除租庸调,并按规定轮番到京城宿卫,或执行其它任务。这个命令减轻国家经济负担,并且使军人能够和家属同住,也扩大政府兵源,堪称兵农合一[50]

人口

隋朝骆驼陶像。

南北朝时,游牧民族农业民族由互相冲突演化成文化的整合或涵化,到隋朝时形成胡汉融合文化,隋朝时期的汉族是由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融合而成的新汉族[51]。隋朝以前的户口数极为低估,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相连,实际户口耗损剧烈;人民因战乱与课税繁重而隐藏户数;世族需要大量人力生产农业,所以也包庇逃避朝廷课役的人民。导致“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现象,使得朝廷统计的户口数,比实际户口数少得多。到隋朝时期,户口数开始剧烈成长,主要是因为课税轻,摇役少,加上世族政治庄园制度的式微,人民愿意脱离世族的荫庇自立门户。为了确切统计户口数以保证赋税来源,高熲奏行输籍制,令州县官每年检查户口,从此地方无法藏匿人口[52]585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检查户口,自堂兄弟以下亲属必须分立户籍,并且每年统计一次,北方因此多出了一百六十四万余口。609年隋炀帝已经拥有南方,他又一次大检查,得了二十四万余,新附口六十四万余。有此可见长江流域经东晋、南朝将近三百年的开发,已经拥有约等于黄河流域三分之一的人力,经济上升[53]

隋朝人口快速增加、垦田面积的扩大和国家粮仓的丰实,也带动农业发展。581年全国有359.9万多户,9,009,614人。开589年南朝陈后得50万户,200万人,总计当时全国户数700余万,人口4000多万。到隋炀帝时,606年全国有890万户,人口4601万,大体上恢复了四个世纪以前东汉时期的户口数,到613年也依然有人口4450万人。在二十六七年间,户数增加了544万户,人口增加了3200多万[53]。随着劳动力的大量增加,社会经济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朝廷正常的收入也增多。592年储备的粮食和绢花等物堆积如山,史籍叙述府库都藏满,只好堆积在廊庑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隋朝农业的兴盛[54]592年隋廷的府库已经藏不下各地征调的绢帛,不得不增辟左藏院储存,隋文帝并令人口稠密的河北、河东地区,今年田租减三分之一,调全免。隋亡后,根据《旧唐书》记载,618年唐代隋初际有一百八十万户;624年有二百一十九万户,628年二百九十万户。唐朝贞观之治只是隋炀帝时人口极盛的三分之一,唐朝要等到754年天宝时期才恢复并超过隋朝极盛时的人口。

隋朝户口流动表 年代 户数 口数 备注 陈宣帝太建九年(577年) 600,000户 2,400,000人 北周静帝大定年间(581年) 3,599,000户 约9,009,614人 杨坚受禅,隋朝成立,即隋文帝。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 7,000,000户 约40,000,000人 隋文帝发动隋灭陈之战,南朝陈亡。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年) 不详 44,500,000人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 8,907,546户 46,019,956人 此为隋朝户口最多时期,大体上恢复了四个世纪以前东汉时期的户口数。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 不详 约45,500,000人 612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失败,据说30多万隋军仅有2700人返回。613年发生隋末民变。 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 1,800,000户 不详 李渊废隋恭帝,唐朝成立,即唐高祖。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 2,190,000户 不详 只是隋朝极盛时的三分之一。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 9,069,154户 52,800,880人 唐朝人口超过隋朝极盛时的水平。 注:本表数据源自[55][53]

经济

隋文帝为了稳定经济,提出许多政策,使农业、手工业及商业都有成长[56]。隋朝的经济制度基本继承了北周旧制,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以租庸调制为主体的服役制度。为了保证关中地区粮食稳定,隋廷建筑了许多大粮仓,到隋文帝末年时,天下积储还可供五、六十年。手工业以丝织业、陶瓷业和造船业为代表。其中在河南安阳、陕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的白瓷天鹅壶,质地坚硬,造型美观,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白瓷器之一[57]。大一统使隋朝商业比魏晋南北朝发达许多。当时规模宏大、商业繁华的都市依序有长安洛阳江都成都广州,在当时的世界是罕见的[58]

农业

主条目:均田制租庸调制
隋朝的牛车雕像。

隋文帝采取减轻赋税、徭役、刑罚和检验户口的措施,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56]。隋朝的均田制上至亲王官员,下至平民百姓,均有一定受田数量[注 7],其中永业田永不用归还,露田则需于死后归还官府。隋朝时期尚且掌握一定数量的荒地,得以延续北朝的均田制,然而已出现部分地区土地分配不均。苏威建议减少功臣的配额以补足百姓所需,遭到王谊的反对作罢[59]。当时南方遗留庄园制度未退,均田制只于北方见若干成效。另外,隋朝也在边疆地区推行屯田制以维持军队开支[60]。隋朝的租庸调制继承北周制度,将租调力役和庸绢纳入赋税制度。隋炀帝更免妇人、部曲、妇婢之课,租调徭役按丁征收。有鉴于隋统一前,有相当量的人口依附豪族而成为“浮户”,为了重新登录户口数字,并确保赋役征收,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推行“大索貌阅[注 8]输籍制[61],将依附民从豪族势力转到国家手中而成编户之民,增加赋役收入。[62]隋朝把力役变成庸绢,是中国经济史上的重要变化。

由于隋朝人口持续增长,为农业提供大量劳动力,使垦田面积也不断增加。589年耕地面积19,404,167顷[注 9],至隋炀帝时期增加到55,854,040顷[63]。隋文帝在位期间还大力的修复,兴建和改造了许多水利工程。如在寿州(安徽寿县)修复的芍陂,灌溉农田达五千余顷。

在粮食充足情况下,为了储存粮食以防治荒灾,隋文帝在全国各州设置官仓与义仓,义仓防小灾,官仓防大灾。为了保证关中地区粮食稳定,在长安洛阳洛口华州(今陕西华县)和陕州(今河南陕县)等地建筑了许多大粮仓,在长安、并州(今太原)储藏大量布料[64]。义仓又称社仓,是民间使用的粮仓。585年隋文帝采纳度支尚书长孙平的建议,初置义仓。596年令诸州于收获时,支出部分粮食存于义仓。遇有灾害,就在当地赈给。义仓设在乡间,西北地方设在县城,开仓较为方便。到隋文帝末年时,天下积储还可供五、六十年[注 10]

然而隋廷过度将天下物资集中管理,逐渐加重人民负担[65]。隋文帝晚年提倡严刑峻法,官吏们因为畏惧而不敢发粮赈济百姓。以至于粮仓在天灾人祸中未能及时发挥功能[66]。因此,即使各仓的仓储充实,却与一般民众的生活水平成正比,日后更成为了反隋起事者的攻击目标。[67]。至隋炀帝时,由于骄奢挥霍和穷兵黩武,耗费了国家大量的财富,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隋炀帝攻打高句丽惨败,死者数十万,“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613年山东河南发生水灾,耕稼失时,田畴多荒[68]。天灾人祸交加,官吏勾结商人哄抬物价,地主富豪也乘机高利盘剥,爆发了隋末民变

手工业

隋朝朝圣瓶炻器(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石胎瓷)。

隋朝手工业的组织规模和技术水平,在不少方面都超过了前代,其中具代表的是丝织业、陶瓷业和造船业。河北、河南、四川和江南都是丝织品的重要产地。相州(今河南安阳)的绫纹布非常精美,“雕刻之工,特云精妙”;四川蜀锦也十分有名[69]。江南地区的宣城、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余杭一带的妇女勤于纺织,以鸡鸣布最出名[70]。陶瓷业方面,在瓷土选炼和施釉技术都有提升。其中在河南安阳、陕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的白瓷天鹅壶,质地坚硬,造型美观,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白瓷器之一。隋朝青瓷器是以高火候烧成,硬度远远超过晋朝青瓷[57]。生产地区在河北、河南、陕西、安徽及江南各地。隋朝造船业很发达。隋朝准备伐南朝陈时,杨素督造五牙大战船,船上有五层楼,高百余尺,前后安置了六个长五十尺的拍竿,用以撞击敌船。隋炀帝巡游江都时建造几千只船,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资,也显现出隋代高超的造船技术。这些船有皇帝坐的龙舟、皇后坐的翔螭、宫妃坐的浮景,还有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等种类。其中供隋炀帝乘坐的龙舟规模最大且精美[注 11]

为朝廷服务的手工业,组织庞大,人数众多,在手工业中占主导地位。隋廷把全国各地大批优秀工匠迁居长安洛阳,并经常征发各地工匠轮番到京城服役。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机构是尚书省工部;具体管理官府所需各项产品的机关是太府寺隋炀帝时分置少府监);负责长安、洛阳皇宫及官廨土木工程的是将作寺(后改为将作监)。太府寺(或称少府监)下设有左尚、右尚、内尚、司织、司染、掌治、铠甲、弓弩等署[71]。在一些地方州县和矿产地区,也设有管理官府手工业作坊的机构。在这些官营手工业作坊中劳动的主要是官奴婢、刑徒和长期服役的工匠及短期轮番服役的地方工匠。这些受朝廷驱使的能工巧匠们,为隋朝皇室、官吏、军队生产各种生活用品和军需器械,建造像大兴城(即唐长安)、东都(洛阳)等伟大都城。

商业

青铜和铜镀金制的皮带扣及首饰,隋朝时期。

大一统使隋朝商业比魏晋南北朝发达许多,当时规模宏大、商业繁华的都市是长安、洛阳二京,在当时的世界是罕见的。长安有东西二市,东市名都会,西市名利人,外国商贾很多[72]洛阳隋唐大运河开凿以后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洛阳有三市,东市名丰都,南市名大同,北市名通远。其中通远市临通济渠,周围六里,二十门分路入市,商旅云集,停泊在渠内的舟船,数以万计。江都是江南货物集散地,借由运河之便“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而宣城毗陵(今江苏常州)、吴郡(今苏州)、会稽(今绍兴)、余杭(今杭州)、东阳(今金华)等等商业城市都是江南繁华之地。成都是巴蜀地区的商业中心,而广州是海外贸易的重心。当时隋朝的贸易路线分为西域丝路和海上贸易。西域丝路主要经河西走廊、西域到大食(阿拉伯帝国)、欧洲东部。海上贸易,通南洋诸国和日本,对日本的关系尤为密切[58]

南北朝时期货币混乱,南朝陈有五铢钱,岭南盛行盐米布,北齐有常平五铢、北周有永通万国、五行大布、五铢钱三类,河西诸郡用西域金银钱。隋初,各地仍然多使用各地钱币。581年隋文帝制定新五铢钱,每一千钱重四斤二两,禁止古钱和私钱流通。并且陆续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立五炉,在江夏(湖北武汉)立十炉,在成都(今四川成都)立五炉,依照规定铸造五铢钱。隋炀帝时,政治腐败,私铸盛行。五铢钱只重一斤,甚至翦铁片、裁皮革、糊纸钱混入铜钱中使用。隋末钱贱物贵,币制大乱,一直乱到亡国。自魏晋以至隋唐,谷物和绢帛等实物经常被用为交换的媒介[58]

建设

隋朝时期,隋文帝与隋炀帝建设许多设施,以提升隋朝政治、军事、经济与贸易的影响力与流动力[56]。当时建设有大兴城、洛阳东都、大粮仓、隋唐大运河、驰道与隋长城[17]。为了方便管治潼关以东地区与维持关中粮食供应,建设洛阳东都以即在洛口回洛等地兴建大粮仓。并在全国各地广设官仓与义仓,既备国家军政之需,又可积谷防灾。为了巩固北方国防力量,建立通往并州的驰道,扩建隋长城以保护归附的北方民族[22]。这些建设带动关中地区与南北各地区经济与贸易发展,最后又以隋唐大运河与大兴城最有名。

大运河

主条目: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西沿广通渠达大兴城长安,北由永济渠达涿州、南经通济渠山阳渎江南运河达江都、余杭。

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位于关中地区,在平定南朝陈期间,为了运兵南下,开始修建运河。平定南朝陈后,隋廷为了将江南的粮食和纺织品运送到中原地区,又陆续开凿了数条运河,并且在两岸筑御道,种植柳树护岸。最终形成以东都洛阳为中心,首尾相连的几条运河[73]

584年隋文帝为了将关东资源便利的运至关中,引渭水自长安开通到潼关的广通渠,但砥柱仍阻碍关东漕运。587年为了兴兵伐南朝陈,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邗沟兴建山阳渎,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县)至扬子(今江苏仪征县)入长江江都(今江苏扬州)。隋炀帝时大规模发展运河,605年开通通济渠(又称汴渠)。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水洛水入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镇东北开始,循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黄河汴水泗水淮河,经过汴州(今河南开封)、宋州(今河南商丘)、宿州(今安徽宿州)、泗州(今安徽泗县)等城市。同年又发淮南民十余万人再度修筑山阳渎,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以直达长江。为了连结富肴的江南,610年开筑江南运河,自京口(江苏镇江市)引长江吴州(江苏苏州市)至余杭(浙江杭州市)的钱塘江。长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至此完成运河南段,隋炀帝还准备渡浙江会稽山。由于北伐高句丽需要运输庞大物资,608年发河北诸郡民男女百余万人开开通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南至黄河,北接卫河直达涿州(今北京市),完成运河北段[74]

由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组成的隋唐大运河长达2700余公里。611年隋炀帝乘龙舟自江都(今扬州)直达涿州。隋炀帝带着百官和两岸步行的候选士人数千人,走了五十多天才到涿州,平均一天只走五十多里。普通民船如果一昼夜走一百里,自江都到涿州不过一个多月,南北水路交通比陆路确是便利得多[75]洛阳位居运河中心,西接长安,南通杭州,北通涿州,成为天下货物集散地;江都形成江南货物集散地,成为隋唐经济重心;运河沿岸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出数座商业城市。隋唐大运河为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建成后六百余年时间之内成为沟通南北双方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纽带[56],促进各个地区的文化发展与民族融合,有人认为这使得中华文明成为有机体的整体文明[18]

大兴城

主条目:大兴城
隋朝大兴城城坊平面图。

汉长安城久经战乱,残破不堪。而且宫室形制狭小,不能适应新建的统一国家都城的需要。加之几百年来城市污水沉淀,壅底难泄,饮水供应也成问题[76]。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汉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新长安城[77]582年一月隋文帝命宇文恺负责设计建造新城,因为隋文帝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取名大兴城,隔年三月竣工[78]

大兴城参考北魏洛阳城北齐邺都南城,城池平面布局整齐划一,形制为长方形。全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完全采用东西对称布局。外郭城面积约占全城总面积的88.8%,居民住宅区的大幅度扩大是大兴城建筑总体设计的一大特点。龙首原以南的“六坡”视为干之六爻,以此作为大兴城的地理基础,依次称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根据《易经》,初九高坡代表“潜龙勿用”。九二高坡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大人”代表德位兼备的人,所以建设宫城作为帝王之居。九三高坡代表“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随时警惕居高位而不骄,处下位而不忧,所以兴建皇城让文武百官健强不息、忠君勤政的理念。九五高坡代表“九五至尊”,属“飞龙”之位,不欲常人居之。所以在这条高岗的中轴东西向,对称地建筑东面的兴善寺(佛教)与西面的玄都观(道教),希望能借用神明镇压九五高坡的帝王之气。六坡地势从南到北递减,宫城的位置较低。这是因为在天上星辰中,代表皇宫的紫微宫居于北天中央,而且以北极星为中枢。所以皇宫只能布置在北边中央位置。由于北边有渭河相倚,也比较适合防御[79]。“六坡”成为大兴城的骨架,皇宫、朝廷和寺庙与一般居民区形成鲜明对照。冈原之间的低地,开渠引水,挖掘湖泊,增大城市的水道。这样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增大立体空间,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大兴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巨大的城市之一[80]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就是效仿了长安的规划。大和国的平城京(今奈良市)及平安京(今京都市)不仅形制和布局模仿长安,就连宫殿、城门、街道的名字也取为朱雀门及朱雀大道[81]

文化

 文学

由于隋朝时间较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大。虽然有提出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但是后继中断,古文运动需要到唐朝中叶才成功的发展起来。当时有专门研究音律学的著作,也有优良的散文与诗歌。南北朝时,南朝文学讲究声律和彩色,北朝文学讲究质朴切实用,后来南朝艳丽的文学影响了北朝。使得隋朝文学大多承袭学风,没有新的突破,隋朝南北著名文士,总数居然不过十余人[82]杜正藏所著的《文章体式》,有助于学习南朝文学,号为“文轨”。甚至连高句丽、百济也学习杜书,称为《杜家新书》。这使得南朝文学流行到外国,影响甚大。584年隋文帝下令要求朴实文学[83]李谔建议不能依文藻华丽而录取人才。然而隋炀帝又提倡华丽的南朝文学,他醉心于南朝的豪华,“三幸江都”,“好为吴语”。“贵于清绮”、“宜于咏歌”的南朝文学,正合他的口味。隋炀帝是一个文学家,最有名的是《江都宫乐歌》。每作诗文,都要南朝名士庚自直评议才发表出来,可见他是南朝文学有力的提倡者[82]

史学方面,在隋朝以前的史书,或由官方撰写,或由民间人士自行撰写。其思想比较自由,质量也优良。但由于不容易采用到史官所藏书籍。通常只有纪传没有志书,不能说是完整的国史。593年隋文帝宣布禁止民间私撰国史,评论人物。自此历朝国史都改为官修,虽然官方修史公正性不足,但由于任用专业史臣撰写,由朝廷提供的资料也比较充足,在隋唐以后成为朝廷专门的事业[82]

因南北统一,得以推进一步。音韵学目录学的成就尤为卓越。开皇初年,颜之推萧该长孙纳言等八人和陆法言讨论音韵学,一致认为四方声调分歧很大,南北用韵不同。以前诸家韵书,定韵缺乏标准,都有错误。陆法言记录了诸人议论的要旨,于601年写成《切韵》五卷。这部书统一书面的声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是中国最早的音韵书。这一语音系统完整的保存在后来的《广韵》,甚而《集韵》等书中[84]。目录学方面,隋代有名的有佛教的《大隋众经目录》,道家的《道经目录》,费长房所撰的《历代三宝记》与释彦琮所撰的《隋仁寿年内典录》。隋廷收集南、北两朝所有书籍,编有《隋大业正御书目录》。唐朝魏徵就是依此编写出《隋书经籍志》,成为隋以前著述的总录,在目录学上的地位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相同[82]

宗教

597年隋朝青铜镀金菩萨

自南北朝以来,佛道儒统称三教。隋文帝在治国上,采用并容儒教佛教道教相辅治国的政策,调和三教的关系[85]。隋朝时期佛教大兴,隋文帝招请隐居僧侣出山,号召佛徒“为国行道”,使佛教再度兴盛于世,也使社会得到安定。隋炀帝杨广在位时,朝庭对佛教也是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隋炀帝是佛教菩萨戒弟子[86],下令装补故经,并写新本,修治和铸刻佛像很多。然而也对佛教严加控制,把江南佛教有影响的名士集中在扬州,以便支配,并下令“沙门致敬王者”。道教方面,茅山宗成为道教的主要派系。元始天尊在此时被奉为最高神灵;道教修炼当中非常重要的“内丹”一词也形成于此时。

艺术

游春图》,展子虔绘。

隋朝绘画仍以释、道人物故事为中心,但山水画已发展成独立的画科。展子虔董伯仁齐名,与东晋顾恺之、南朝齐陆探微及南朝梁张僧繇并称前唐四大画家。历经北齐北周与隋朝,曾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后任帐内都督。画过佛教画《法华经变》,风俗画《长安车马人物图》,但均没有传世。其山水画《游春图》,用勾勒刷法,著大青绿。空间透视安排合理,注意远近关系和山树人物的比例,能够于咫尺之中,具备千里之趣[87]。这证明了隋朝的山水画已经解决了空间处理问题[88],元代《画鉴》认为《游春图》是山水画正式的始祖。于田画家尉迟跋质那,善画西域人物,时人称“大尉迟”[89]。他擅长阴影晕染,即“凹凸法”。对后世绘画很有影响。隋朝书法巧整兼力,不离规矩。初唐大家的风范规模,在此已经初步形成。著名的书法家有丁道护史陵智永。墨迹则有千字文与写经。隋代的书法以碑刻为大宗,《龙藏寺碑》、《启法寺碑》、《董美人志》等碑刻显示书法风格。

音乐

琵琶乐师,隋朝时期。

隋朝音乐受北方民族音乐与南朝宋、齐的旧乐,宫廷乐歌杂有“胡声”。隋灭南朝陈后设置清商署来管理。隋炀帝时,设置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等九部乐[90]。当时乐器如曲项琵琶竖头箜篌答腊鼓羯鼓等,都是从北方民族和西域流传过来的,在当时已经知道音乐有七音而非五音而已[91]

万宝常与何妥是隋朝有名的音乐家。何妥何国(今乌兹别克)人,他还擅长哲学。592年以国子博士受命考定钟律,诸重臣议论纷纷,一时没有结果。何妥最后用计让隋文帝用黄钟一宫而解决纠纷[92]。何妥又为隋炀帝作御车“何妥车”[93]。著有《乐要》、《周易讲疏》等书籍。

万宝常著有《乐谱》。当时隋文帝受胡音与南朝“亡国之音”困扰,为了制定正乐召集牛弘辛彦之何妥等人整顿音乐,产生符合隋朝一统天下的国乐。当时重臣郑译苏威与何妥等人讨论许久而没有定论[94]。万宝常虽然身分低为,所提建议不被采用。但他取得隋文帝的同意,以他所提的“水尺律”来调制乐器。万宝常虽有抱负,却因受一些权贵们的嫉恨,郁郁不得志而去世。他的音乐在当时被说成是“西域之乐,乃四夷之乐,非中士所宜行也。”《隋书•音乐志》也把八十四调误认为是郑译的理论,实际上这是万宝常的研究。

科技

《通志?天文略第二》中《步天歌?太微垣》书影

隋朝历法比前朝更加精密,600年刘焯测定岁差为76年差一度,已接近准确值。604年刘焯在制定《皇极历》时,最早提出了“等间距二次内插法”的公式。隋朝丹元子,按照东晋陈卓所定的星宫,把天上星星的步位,编成一篇七字长歌,叫做《步天歌》,文句浅显,便于传诵[95]

隋朝医学相当发达,隋廷设有太医署。当时以巢元方最为著名,撰有《诸病源候论[96]。这是我国第一部详细论述疾病分类和病因、病理的著作。书中记有用肠吻合手术治疗外伤断肠,是我国外科手术史上的重大成就。但《诸病源候论》也有不少错误,例如在〈九虫候〉中称:“蛲虫在人肠内,变化多端,发动亦能为癣,而癣内实有虫也。”事实上蛲虫跟癣症是两回事。

南朝士人重视医学,往往世代相传,名医辈出,许智藏就是为隋炀帝治病的南方著名世医。《隋书•经籍志•子部•医方类》有书二百五十六部,其中不少是南朝人的著作。译出天竺和西域的医方书,也有十余种。隋统一后,南北医师交往,医书流通,有利于医学的描进。[97]

安济桥

建筑学方面,有名的有李春、宇文恺与何稠。610年李春于现今河北省宁晋县洨河建造安济桥[98]安济桥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现存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圆弧拱的跨度大,圆弧拱仍然够高,水上船只来往通过非常方便。安济桥桥拱不是使用半圆拱,而是使用跨度大、扁平率低的单孔1/4圆拱桥梁结构,是中国建筑史的重大成就之一[99]。另外四个小桥洞节约石料二百多立方米,又减少桥身五分之一的重量,让桥基部分的负担大大减轻。同时可以起分洪缓冲的作用,减轻洪流对桥身的冲击力量。宇文恺曾为隋炀帝造观风行殿,殿下置轮轴,离合便利,可以分开行动,也可以合成一个容纳数百人的大殿。何稠为隋炀帝造六合城。在攻城时,一夜间可以合成一座周围八里、高十仞的大城,城上能列甲士,立旗仗。另外何稠能用绿瓷制玻璃,与真玻璃无异[100]

帝王年表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581年619年 隋太祖 武元帝
(隋文帝追崇) 杨忠 隋高祖 文帝 杨坚 581年606年 开皇 581年600年
仁寿 601年604年 隋世祖
(隋哀帝追崇) 炀帝
(唐隋书追崇)
明帝
(隋哀帝追崇)
闵帝
(窦建德追崇) 杨广 604年618年 大业 604年618年 隋世宗
(隋哀帝追崇) 孝成帝
(隋哀帝追崇) 杨昭 秦王 杨浩[注 12] 618年 大业 618年 恭帝 杨侑[注 13] 617年618年 义宁 617年618年 哀帝 杨侗[注 14] 618年 皇泰 618年619年 隋王 杨政道[注 15] 620年630年 620年630年


世系图

                1.隋文帝杨坚
在世:541-604
在位:581-604                                                               2.隋炀帝杨广
589-618
604-618           秦王杨俊
571-600                                                     隋孝成帝杨昭
584-606   齐王杨暕
585-618   秦王杨浩
-618
618                                           3.隋哀帝杨侗
-619
618-619   3.隋恭帝杨侑
605-618
617-618   东突厥的
隋王杨政道
约618-650
6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