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odb是否安装成功:学练陈氏太极拳十三要——陈立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27:29

(-)静
静就是安静,平心静气的意思。学太极拳,首先是思想上的静。练拳者要除去妄想,排除杂念,做到“心中一无所着,一念一无所思”。这样,就能做到意志集中,思想为一,心无二用。其次,是需要一个安静的场所。锻炼时,应坚持一早一晚,要事先选择一个清静的地方。地方清洁卫生,可免于疾病传染;环境僻静,可以脱离一切吵杂声的干扰。这样,才能清心寡欲,去掉轻浮、张狂之气。总而言之,我们要在“静”字上狠下工夫。静下来后,就可以专心思考,细心揣摩。对一着一势的运行,转换、虚实、开合、缠绕等基本要领,才能逐步领悟,姿势趋于正确,较快地纳入太极拳的轨道。久后,自会达到“意之所向,全神贯注”之境。
(二)意
太极拳是“以意引气”,炼意不炼力的内功拳。这就是说,太极拳的一着一势,一举一动都是以意来作指导的,领先的。什么是意?意就是心思,就是思想。思想想到那里,手就运行到那里,心里怎样想,四肢百骸就怎样做,决不是凭着力气鼓着手足在运行。用意则轻灵自如,用力则僵硬迟滞。一切动作总是以意来领先的。拳论说:“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和“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就是这个意思。简单地说,意就是大脑,就是脑神经。大脑是全身神经的枢纽,发号司令的指挥部,周身肌肤、骨节、五脏、六腑无不听命,所以说,太极拳是在脑神经意识的支配下而运动的。
(三)慢
慢就是缓慢的意思。一般学拳的人,往往在迫切要求学习的思想指导下急于求成,殊不知快、慢的利弊和二者间的辩证关系。俗语说:“心急吃不了热油糕”,“欲速则不达”,“慢工出细活”。确有它的道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初学时,不要想几天、十几天、或几十天就学完学成一套。要树立一个慢慢学、认真扎实学的思想。这就是说,不学则已,学就要循序渐进,老老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一着一势地学。一着熟悉之后,再学下一着。决不可粗枝大叶,雾里看花,不求甚解,快速地学。学慢,对手足部位、定型、运行、上下承接、虚实转换等基本要领就能看的多,听的多,炼的多,领会的地方也就多。学慢,既是反复熟悉、巩固、加深理解的过程;也是反复锻炼、认识、实践、校正的过程。姿势、动作就会逐渐趋于正确,运行就会走上正规而经久不易改变和遗忘。学的快,手足错乱,运行呆滞,对行气,运转更是茫然,天长日久,姿势谬误,丑态百出,校正起来实在困难,常言:“宁教千遍,不改一着”,就是这个意思。学的虽慢,可是一遍过手,就能收到基本上趋于正确的定型效果,即令稍有差错,校正起来也是轻而易举的。如果学的快了,着着势势不够真切,差错横生,校正起来,精力和时间不知耗费到如何程度!所以,学的慢,实际是快;学的快,实质是慢,这就是二者的辩证关系。
其次,在锻炼时,由始至终应该顺从自然,慢慢地运行,不宜于快(但也不宜过慢),行成前后路数不清或上下不接现象。只有在缓慢运行中才能思想集中,全神贯注,精心去思考、揣摩运行规律,内劲转换,腰脊园活等。当姿势趋于正确、定型,运行纳入规律后,相对慢而言,也是可以适当变决 的。在快的运动中,大小转关必须认真,切不可马虎从事,一带而过,形成错乱无章。快而后再慢下来,就这样慢慢快快,快快慢慢,快慢相间的进行锻炼,但必须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散。总而言之,学炼时,应持以“此在平居,去其欲速之心”。
(四)真
真就是认真。“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学拳也是如此,须树立一种一丝不苟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一拳一势要循规蹈矩,手、眼、身、法、步的基本要求必须认真对待,决不可走马观花,轻率对之。锻炼时,要细心揣摩、检查、校正。每一姿势力求自然舒展,正确大方。这样,就易于走上运行规律,经久而不致变形了。
(五)柔
柔就是轻柔、柔活。柔并不是轻而飘浮,软而无力;而是软如棉花,坚如刚的无坚不摧的刚毅劲。(这里所说的力,不是拙笨之力,不是僵硬之力,而是先天发自丹田——实际是腰脊——之力。)拳论说:“太极拳决不失绵软”。又说:“运劲的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不经常地从事体力劳动,那怕是轻微的劳动。在劳动过程中,用惯了局部的拙力,每当不能胜任时,还要有意的鼓励使用一些僵硬力,把胳膊、腿用成了僵直的习惯。因而,在初学太极拳时,胳膊、腿的一举一动总是带些僵劲、滞气,没有一点绵软的意思。那末,轻灵、园活就更谈不上了。这种僵硬之力不去,体内自然之气的刚劲就无从发生,好象封闭的炉火,就不能发热生焰了。所以,初学太极拳的人,要在“柔”字上狠下功夫,决不能僵直!柔的目的,就在化硬摧僵,僵去则刚生,硬去则刚发,这就是“有心求柔,无心成刚”的道理。周身柔和了,也就轻灵园和了,习炼日久,自会趋于“刚柔相济”了。
(六)正
正就是端正。“身法正者,身格端正,无所偏倚”。这就是说,头宜正直,虚虚领起,如以线牵引自然欲起。塌腰、泛臀、腰脊无凸凹弯曲之形。身躯不俯、不仰、不歪、不斜,手足、肘膝、肩膀上下相照,身桩自然形成“上下一条线”(百会、脊椎、会阴上下成一直线)和“无偏无倚、无过不及”了。身桩端正,则上下通达,气血运转就畅通无阻,不仅利于气沉丹田,而且利于腰脊旋转,还可以稳健身桩,不失重心,也就不易失机失势,进退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七)连
连是连贯的意思。炼拳从始到终,运劲如抽丝,绵绵不断如园环,丝毫无裂痕,处处无断折。劲是由外形表现出来的,外形的手、膊、足、腿、腰的运行转换也是如此。特别是转关时节,不仅要有承上启下之意,而且要有连贯无隙之形,着着势势自然紧密结合,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久而久之,“一气呵成”和“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的妙处,则亦不求而自得也。
(八)匀
匀就是均匀、匀称。炼拳时,姿势要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个别的例外——如金鸡独立,跌岔等),不可忽高忽底,如洪水波涛起伏无常。运行时不可忽快忽慢,须匀和而稳健。呼吸更宜匀和自然,紧密地跟动作的上下、开合融为一体。姿势忽高忽低,运行忽快忽慢,自会引起气血动转的忽驰忽张,忽强忽弱,从而破坏了匀和平衡,引起失调,以致影响呼吸发生紧促、松驰不正常现象。这样下去,不但无益于身心的健康,而且有损身心,不可不引以为戒也。
(九)园
园就是园和。太空浑园,空空无物而富有无限生机。太极乃无极而生。太极亦园,内有阴阳之别,动静之机。力的方向随园弧运转,让外界捉摸不透,充满正反辩证关系。太极拳是依据太空星球运转“阴阳”和“吐纳”等哲理而创造发明的,所以太极拳的运动也就离不开一个“园”字。从它的外形上看,四肢的上下、左右、前后运动,从不直来直往,总是作园环或弧线形运动,如太空中的行星——地球环绕恒星——太阳的公转运动。拳论说:“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园,绝无直来直去”。直来直去则呆滞,屈伸迟钝而无弹力。园弧运动则柔和自然,弹性自生。从内劲上看,腰脊旋转摧动四肢,螺旋缠丝,如行星——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而产生了周而复始的阴阳,开合千变万化,自然形成气血协调、神志舒畅、四肢、躯干轻灵园和,随心所欲。内外虽然有别,但从来不是分裂孤立的,而是“以意行气”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由外引内,以内摧外,内外一致,紧密配合,两者关系如此,不可顾此失彼,妙手高峰指日可攀矣。拳论说:“妙手一运一太极”。明确地说:太极拳的一举一动始终不离一个园。
(十)松
松就是放松、松驰。既然放松,当然就不能紧张。不是单纯指某一部分的放松,某一关节的放松,而是指周身肌肤、骨节处处松开。前面说过,炼太极拳是以意为主导的,所以习炼时,不仅要“骨节松开”,肌肉、皮肤也要松开,更重要的是意识上的放松。一句话,就是周身放松,决不趁着就势,臆造做作,使肌肤、韧带、关节处于以逸带劳状态。四肢、百骸由僵变柔,由硬变软后,运转也就轻灵园和,弹性的爆发劲就会自然发生无坚不摧的效果。但是,太极拳是讲究辩证的,松绝不是一摊子,没了形,而是松而有沉,不能懈。懈则浮飘,散而无根,沉则轻灵稳固而有力,身躯形成上虚下实,胸空腹实的状态。
(十一)随
随是跟随、相随的意思。跟随就是上引下随,左走右跟,周身一体,“上下相随,一气贯通”。不能左行右停,上动下滞,各不牵连相关。四肢百骸必须做到“一动无有不动”和“一静百静”。形成规律后,就不致产生顾此失彼,瞻前不顾后的现象了。拳论说:“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处贯之者,其斯之谓“欤”。周身相随,而后自通达于“不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已然”的境界了。
(十二)恒
恒就是坚持,从不停顿。我们无论搞什么工作,只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强毅力,顽强不懈的学习态度,反复认识、实践,再大的困难,都必定会克服,有所改变,有所前进。学拳也是如此。但大多初学时,表示态度诚恳,决心坚强,一旦学之拳路皮毛,思想上则认为已经学会了,学习劲头也就松了一口气。殊不知,这才是长征道上迈出的第一步,其中深奥和乐趣必须长期坚持锻炼,逐渐领会而获得。由于松了一口气,过些时期又觉得这也没有啥,枯燥无味,炼不炼就是那么一回事,慢慢就会形成想着就炼,不想就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汗白流下去。甚至最后根本不炼,忘个一千二净。其不知以往耗时费神之可贵。流水流汗之可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意亦在诲人“贵在坚持”耳。
虽然要求我们每日坚持锻炼,但不能把它视为常规任务,更不必硬性规定具体的时间和趟数。可根据个人的身健健康。心情舒畅等情况来决定,可长可短,但每日不得间断。总而言之,每日锻炼,量力而行,不可过量。过量时,反损身心。当你有所领悟,觅得奥秘,那就乐在其中,欲释而不能了。
(十三)虚
虚就是虚心,谦逊。在学练时,要虚心学习,甘当小学生,不要不懂装懂。因为学习任何东西,都是没有止境的。学拳也不例外。拳术的一着一势,机智灵活,千变万化,自己学习后,略有一知半解,而其深奥哲理还需长期反复认识、实践,决不能高傲自满。即令功夫上身,而不足之处尚多,所以要处处持以谦逊之心,敬老爱幼,不妄非议。自满则学艺之门自封,前进之路自堵;非议则矛盾滋生,招惹是非。我们应当有“自知之明”,常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为座右铭,经常以别人之长对自己进行鞭策和激励。
以上所述,有的是学习态度,有的是锻炼方法,是我个人数十年来习炼、传授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提供出来,以资参考。我们不能把这些割裂的、孤立的来看待;要把它们相互的、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还要始终不渝地贯串、应用到锻炼的实际中去。
 为何在练太极拳套路时要沉肩坠肘、立身中正?
在太极拳套路的习练过程中,有很多动作要求,其中一些要求就是:虚领顶悬,头容正直;沉肩坠肘,立身中正;松腰塌胯,步步太极。而这些要求都有什么意义呢?为何其他拳种没有这些要求呢?人们在平常走路时又有哪个会耸肩抬肘、前伏后仰呢?几乎所有练太极拳的人都会想到这样的问题,但能找出答案的人却极少。其原因就在于,很多练太极拳的人都不知道“松腰塌胯,步步太极”对于太极拳套路的重要性以及“太极步”是怎样走法。
如图所示,走太极步是要进步走太极图的内弦(即S形);退步走太极图的外弦(即C形),而且在迈出去的脚没有落地前不能快速移动重心,也就是不能有惯性迈步。而在这样的迈步过程中,由于单腿支撑身体重量的时间较长且随着迈步腿的运动而有重心位置的变化,因而身体的平衡难度就有所提高。而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人体会本能地前俯后仰和耸肩抬肘,但这样的平衡动作使得大脑思维中枢对骨骼肌的控制难度增加,从而使得思维疲劳、情绪紧张,因而这样的平衡方式不是太极拳套路所要求的平衡方式。
太极拳套路所要求的平衡方式是,通过思维中枢对腰肌、腹肌和支撑腿骨骼肌的调控来保持身体重心落在支撑腿的脚掌范围内。而这样的身体平衡方式被称为“松腰塌胯”,其中“松腰”就是放松腰肌、腹肌,而“塌胯”则是要求支撑腿的腹股沟要下凹。 对于初练太极拳套路的人来讲,“松腰塌胯”是很难做到的,因而在最初习练阶段出现前俯后仰和耸肩抬肘是不可避免的,但为了这样的动作不成为习惯性的毛病,因而习练者的思维中枢内要有虚领顶悬、头容正直、沉肩坠肘、立身中正、松腰塌胯,步步太极的潜意识,而这样的潜意识既可以对主意识起修正的作用又可以对情绪起暗示的作用,从而间接地影响运动中枢的下行控制指令。其中①.虚领顶悬的意思是,脖子上的肌肉不能紧张到僵硬的程度,而是能够灵活动作,以使得头颅就像被悬吊起来一样;②.头容正直的意思是,面容平和,没有瞪眼、咬牙的动作;③.沉肩坠肘的意思是,在迈步的过程中不能够耸肩抬肘;④.立身中正的意思是,在迈步的过程中不能够前俯后仰;⑥.步步太极的意思是,即使太极拳套路中的脚步轨迹并非都是标准的太极弦,但从脚趾到腰椎各关节的转动一定要到位,尤其是脚腕的旋转一定要标准。 在以上6个要求中①.②.是在整个太极拳套路的习练过程中都要做到的;而③.④.⑤.⑥.则是要在迈步的过程中做到的,在双脚支撑身体来动作的过程中,抬肩、抬肘和低头弯腰是一些动作的内容,是被允许的和被思维中枢控制的。其中前5个要求是实现第6个要求——“步步太极”的必要前提,而且是相互关联的和缺一不可的。 与所有的导引术套路和拳术套路相比,可以说,“步步太极”是太极拳套路动作所独有的技术要求,而这样的技术要求也就决定了太极拳套路动作的各种特点,例如,㈠. “步步太极”决定了太极拳套路动作的速度和节奏的可变化范围是很小的,是特定的,因而在习练太极拳套路动作的过程中,既不可以随意地慢打,也不可以随意地快打,其太极拳套路动作的舒缓特性绝不是通过故意放慢动作速度来实现的,而是由动作本身的技术特点所决定的;㈡.“步步太极”决定了太极拳套路的腿脚动作是圆柔的、走弧线的,而任何套路动作的下身和上身动作都是互相关联的和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因而“步步太极”也就决定了太极拳套路的全身动作都是圆柔的、走弧线的,而那种只是将上身动作故意走弧线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太极拳套路的圆柔特性。 作为一种既是拳术套路又是导引术套路的太极拳套路,并不只是为了外在形式上的好看而追求“步步太极”的,其之所以要这样迈步,内在原因就是,①.这样的太极步能够锻炼从脚趾到腰椎的各个关节的转动灵活性,并进而建立起通过转动关节来改变身体姿态的动作习惯来,而这样的灵活性和习惯是形成太极格斗功夫的重要基础;②.通过实现“步步太极”的技术动作来强制性地引导腹式呼吸的进行,并进而建立起腹式呼吸的生活习惯来,而这样的习惯既是练静气功所必需的、也是练太极格斗技术所必需的。所以,“步步太极”的动作特点使得太极拳套路成为最好的定式导引术,而且完全可以用是否追求走“太极步”来衡量一种拳术套路是否属于“传统太极拳”套路。而其他拳种的套路训练之所以没有虚领顶悬,头容正直;沉肩坠肘,立身中正;松腰塌胯,这些动作要求,也正是由于其套路中的迈步是惯性迈步而不会引起耸肩抬肘、前伏后仰...这些毛病。
太极小子2005
(1) 在太极拳套路的习练过程中,有很多动作要求,其中一些要求就是:虚领顶悬,头容正直;沉肩坠肘,立身中正;松腰塌胯,步步太极。而这些要求都有什么意义呢?为何其他拳种没有这些要求呢?
评解:这些要求,别的拳术里一样不少,都有。太极拳不同于别的拳术的核心大概有:“舍已随人、用意不用力、以柔克刚、引进落空、走化”等。现在流行的传统杨氏拳37个定式中36式能在别的拳种找到影子,只有“揽雀尾”一式,在别的内外家拳种中鲜见。另外,以慢、匀、柔、松,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才是生生不息之动。以慢的训练方法,训练出极快的打击效果,可能只有意拳(大成拳)和太极拳。
(2)如图所示,走太极步是要进步走太极图的内弦(即S形);退步走太极图的外弦(即C形),
评解:如果真象图示那样迈步,就是画太极图,而不是走太极步了。太极步不是表面上要按太极图的样子走,而是向内求,要符合太极的道理。下边(3)中的说法是可以的。再说了,“太极”也绝不等于“太极图”,“太极图”只是为了表述方便,象征性的做了一个图。如果说按图走就算是太极,这岂不成了照猫画虎,这未免太幼稚点了吧。
(3)在迈出去的脚没有落地前不能快速移动重心,也就是不能有惯性迈步。而在这样的迈步过程中,由于单腿支撑身体重量的时间较长且随着迈步腿的运动而有重心位置的变化,因而身体的平衡难度就有所提高。而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人体会本能地前俯后仰和耸肩抬肘,但这样的平衡动作使得大脑思维中枢对骨骼肌的控制难度增加,从而使得思维疲劳、情绪紧张,因而这样的平衡方式不是太极拳套路所要求的平衡方式。太极拳套路所要求的平衡方式是,通过思维中枢对腰肌、腹肌和支撑腿骨骼肌的调控来保持身体重心落在支撑腿的脚掌范围内。而这样的身体平衡方式被称为“松腰塌胯”,其中“松腰”已经在第21章中详细说明过,而“塌胯”则是要求支撑腿的腹股沟要下凹。
评解:看来,这许多的文字不是王重实兄自己的,而是抄的书呀。各位记得,除了经过几十上百年实践检验的拳论。别的尤其是现代的,一定要辨清真假。
这段论述基本是对的。太极拳所谓“迈步如猫行”“落步如履冰”,这其实也是贯彻了,“中慵之道”“无过而无不及”的思想。随时都不使老用过,随时保持变化。
对于初练太极拳套路的人来讲,“松腰塌胯”是很难做到的,因而在最初习练阶段出现前俯后仰和耸肩抬肘是不可避免的,但为了这样的动作不成为习惯性的毛病,因而习练者的思维中枢内要有虚领顶悬、头容正直、沉肩坠肘、立身中正、松腰塌胯,步步太极的潜意识,而这样的潜意识既可以对主意识起修正的作用又可以对情绪起暗示的作用,从而间接地影响运动中枢的下行控制指令。其中①.虚领顶悬的意思是,脖子上的肌肉不能紧张到僵硬的程度,而是能够灵活动作,以使得头颅就像被悬吊起来一样;②.头容正直的意思是,面容平和,没有瞪眼、咬牙的动作;③.沉肩坠肘的意思是,在迈步的过程中不能够耸肩抬肘;④.立身中正的意思是,在迈步的过程中不能够前俯后仰;⑥.步步太极的意思是,即使太极拳套路中的脚步轨迹并非都是标准的太极弦,但从脚趾到腰椎各关节的转动一定要到位,尤其是脚腕的旋转一定要标准。
(4)因而在习练太极拳套路动作的过程中,既不可以随意地慢打,也不可以随意地快打,其太极拳套路动作的舒缓特性绝不是通过故意放慢动作速度来实现的,
评解:“慢匀松柔”这是太极拳训练的特点。但不能说太极拳不能变速。世界上运动项目大都是中速度或快速度,很少有以慢速度方法来训练搏击术的,只有中国的太极拳和上世纪20年代中期创拳的意拳,以其独特的训练方式--慢,来作为运动的方法,用慢速训练出极强的技击效果。他要求练习者必须要以慢速度做各种动作,不仅是慢速,而且还要求匀速。(慢优于快、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才是生生不息之动)但是否说杨式太极拳就只能慢练呢。不是这样的。杨公澄甫高足之一董英杰老师在《太极拳释义》一书中指出:“练熟之后,由熟而化,或高或低,或快或慢,随心所欲。”其实慢练只是练习过程中的一种方法,不是目的,太极拳应该是能快、能慢。慢练是为了练习肢体运动时的最佳配合比,是为了将来更快速的出击。因为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比越准确,精密度越高,在快速出击时才能稳、准、狠的打击敌人,达到拳论所说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5).“步步太极”决定了太极拳套路的腿脚动作是圆柔的、走弧线的,而任何套路动作的下身和上身动作都是互相关联的和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因而“步步太极”也就决定了太极拳套路的全身动作都是圆柔的、走弧线的,而那种只是将上身动作故意走弧线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太极拳套路的圆柔特性。
评解:这段论述非常好!太极拳每个动作都要走弧,不光是手法,身法、步法亦要走弧。
(6)作为一种既是拳术套路又是导引术套路的太极拳套路,并不只是为了外在形式上的好看而追求“步步太极”的,其之所以要这样迈步,内在原因就是,①.这样的太极步能够锻炼从脚趾到腰椎的各个关节的转动灵活性,并进而建立起通过转动关节来改变身体姿态的动作习惯来,而这样的灵活性和习惯是形成太极格斗功夫的重要基础;
评解:这也是非常好的说法!
②.通过实现“步步太极”的技术动作来强制性地引导腹式呼吸的进行,并进而建立起腹式呼吸的生活习惯来,而这样的习惯既是练静气功所必需的、也是练太极格斗技术所必需的。
评解:这就矛盾了。自己刚说要用意不用力,这里又说要“强制性地引导腹式呼吸”。初学者注意了,太极拳要求的“气沉丹田”绝不等于“强制性地引导腹式呼吸”。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是气的松沉,一个是气的强压。气沉丹田≠气压丹田。
(7)所以,“步步太极”的动作特点使得太极拳套路成为最好的定式导引术,而且完全可以用是否追求走“太极步”来衡量一种拳术套路是否属于“传统太极拳”套路。
评解:真不知道这是哪个混蛋写的书,硬是认为太极拳是导引术。太极拳有气功的功能,但绝不是导引术。两者绝不能划等号。
另外用这本书里的所谓的“太极步”来衡量是否传统太极拳,真是闭着眼睛瞎说呀。
太极拳与圆圈原理
太极就是一个圆圈,太极拳也就是由无数的圆圈连贯而成的一种拳法。无论一举手一投足皆不能离开这个圆圈,离了这个圆圈便违背了太极的原理。四肢百骸不动则已,动则皆不能离圆圈。
太极拳的招架便是攻击,攻击也便是招架,不能运用太极拳的方法攻击人的,断不能用太极拳的方法招架。因为手手处处皆是圆圈,功夫越深,圆圈越小,有时尚不及见其转动,已尽招架与攻击之能事。所以练太极拳的人,在推手的时候十分注意听劲的工夫,质言之便是练习触觉,使之灵敏。皮肤能听得敌劲之来路方向,即顺着来势,以半个圆招架半个圆攻击。太极拳论中所谓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就是这个道理。
练太极拳非有临阵经验不可,不然总难有把握,练太极拳的人万不可忽略临阵经验这一层。拳术从事比武,谁也知道少不了一个快字,何以太极拳在练习的时候都以越慢越好呢。须知太极拳的架式全是练体,是做拳术的根本工夫。第一,虚实得分别清楚。太极拳经日,偏重则随,双重则滞。双重便是虚实未曾分清。练架式的时候,四肢百骸,从顶至足循环虚实,一手之中,其虚实之互为变换,愈密愈妙,自起手以至终结处处成圆,处处随虚随实。第二,增长内劲。难道与人比试起来真个一点儿力不要?经中有四两拔千斤之语,不过形容少力胜多力的话,然也得四两之力,不能说毫不要力。练太极拳时是不用力,若动作太快,如何能增长内劲。因其动作很慢又一气到底中间不能停留,四肢百骸不住的运动,自然能将气力增长起来,这种气力行家称为内劲。是全身活动的劲,这种内劲着在敌之身上,也与寻常的气力不同,能使受者有如触电。第三,研究太极拳不能不知道必须注意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的道理。人身丹田有三处,一居头顶,道家认为藏神之地,二居中脘,道家认为蓄炁之地,三居脐下,道家认为藏精之地。虚灵顶劲者,乃顶欲虚灵,所谓存神上丹田,屏寂思虑;气沉丹田者,乃沉气脐下,欲其充实。如练习架式时动作过快,心思必散乱,呼吸必急促。何能收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之效。练习太极拳时能注意到存神纳气,最要注意的是满身松柔不可有一寸许着力之处,其转动周旋之能,一如落云行太空,毫无阻隔毫无停滞。其故在太极拳皆系圆圈组成,也可以说全体皆是攻击和招架的方法,全体没有攻击和招架的方法。无论头脑如何细密之人,欲从架式中分析出如何攻击如何招架,必是挂一漏万。
用什么去和人比试,我们练拳术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快字之意义,不是两手伸缩迅速谓之快,也不是两脚进退迅速谓之快,快慢的分别重在两双眼睛,就在看机会能否迅速与否。两人对打时,何谓机会呢,在敌人失却重心的须臾之间,便是机会,两眼看到了机会趁机进攻,便能将敌人打倒仍是不一定,还得不失地位,不失方向,就能有效果。因为敌人的重心虽失,然必须观察其偏差所在,从何处进攻,向何方反击,方能用力少而成功多。两人相打之际,进攻之机会彼此皆时时可以发现。有时发见稍迟,则机会已过,有时因攻击之地位以及方向错误,虽进攻不能发生效力,也是错过了机会。推手听劲就是重在寻找机会,以及应从何处地位和方向进步,两眼能不失机会,进攻也不失机会方向。分别工夫的深浅,武艺的高下全不在手脚如何迅速,而完全在此。太极拳之所以练不用力,于练架式之外有数种推手的方法,就是要练习的人从拳术根本上做工夫,不可注意一部的动作。
太极拳以圆活为体,在练习太极拳架式时,务使全身松柔,久久自能圆活无疑。有一寸许处着力,则必停滞。练太极拳所得的是弹劲,太极拳最忌直力,原富直力者练太极拳尚须渐次使直力化为弹劲,待完全变化之后方能得太极之妙用。
练拳的人下部稳实与否,全系于练习架式时是否能气沉丹田,如练有相当的工夫,确实能与每一呼吸之中都注意气沉丹田,则下部决无不实之理。和人比试时候,其所以容易受敌人牵动或攻退,其病并不在下部不稳实,乃腰腿不活之故。腰腿能活,则站走随意,没有与敌人相顶撞的时候又何至有牵动下部与被敌人撞退之事。太极拳不以强硬为体,务必练成极柔极软以不丢不顶为原则,使敌人虽有大力而不能发挥。
无论何种技艺皆是熟能生巧,一方面练拿,拿即是粘,一方面练走,自然由熟可以得巧。然则仅一部分功,能粘与不能粘,能走与不能走,全在功夫的深浅,若没有相当的功夫,尽管知道粘走的方法,仍粘不住走不了。基本练习还是按着规矩推揉,棚,履,挤,按四手,得认真分析,不可苟且马虎放过。推手也是一个太极的圆圈,在一个圆圈之中分出棚,履,挤,按四手,联贯而成,在这四手联贯成大圆圈之中,于彼此皮肤接触之处,每一手又各成一小圆圈,每个小圆圈中又分半圆为粘,半圆为走,两手同时粘走,虚实须得分清。
无论练架与推手皆须注意尾闾以及脊梁的中正,不偏不倚,所有动作发源于此。动作必从尾闾发端,方是以身体运动四肢,不是以四肢牵动身体。尾闾有圆圈,则各部的圆圈能粘能走,如果尾闾不起作用,各部的圆圈也都失去了粘走之效。依次练习若干日,自有恍然之时。故历来练习武术之人,贵在能得名(明)师。每有终年游历,意在求师访友,即为此等处非经指点不可也。
太极拳应其一气连绵不断,劲路集中之点无可灵求,惟其如此,所以能收通身圆活之效。不拘内外家拳术,总以能圆活为第一要义,即以圆活二字为拳术之要素也无不可。
太极拳练习的人要知道先后主随,有条不紊,两手之中,以何手为主何手为随,而一手之间应何部分先虚,何部分后实,如何方能使劲路循环,成一完全无缺之圆。两手成圆,互相救应,不能偏左或偏右之弊。经中所谓尾闾正中者是也。
练太极拳的要含胸拔背,就在根本上防止敌人攻击胸部的一种姿势。练太极拳全部的方法只是惟恐敌人不肯进入其胸部,敌手一入胸部,则随时随地皆为练太极的进攻之机会。发与化似二实一,不能发则不能化,不能化亦不能发。故经云: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太极拳其从首至尾须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滞,以满身轻利,气沉丹田为原则,依此原则,又能时时注意阴阳虚实变换,免除双重之弊,虽无明师指导,亦自有豁然贯通之日。练太极拳架式有真实工夫,则推手必容易进步,且不难出人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