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 grow:《灵源大道歌》白话解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05:14:08

灵源大道歌》白话解说

自在浮云 注解

简介:

《灵源大道歌》是宋朝宣和年间曹文逸真人所做。这位女真人在当时可以称得上道学一流。
    《灵源大道歌》通篇一百二十八句,从头到尾,没有一句隐语暗喻,不象其它什么丹书,满篇的什么铅汞啦,坎离啦,龙虎啦,都基本是明明白白的阐述。
    虽然是女真所著,但决不限于女丹,是男女皆可修行的法门。这片丹经也跟其它经文一样,同样讲究的是铺陈玄机,暗藏口诀,但是它确实最稳妥,最自然,最实际的修行方法,绝对不用勉强,完全是靠自然变化。这种修行方法很容易见效,修行起来没有任何流弊,同样,它也讲究一个个人品格的培养,如果没有这些,修行等于白费工夫。

附:

灵 源 大 道 歌 · 曹 文 逸


我为君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

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

一悲一喜一思虑,一纵一劳形蠹弊,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

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

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

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无心心即是真心。动静两忘为离欲。

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本来两物更谁亲,失却将何为本柄。

混合为一复忘一,可与元化同出没。透金贯石不为难,坐脱立亡犹倏忽。

此道易知不易行,行忘所行道乃毕。莫将闭息为真务,数息按图俱未是。

比来放下外尘劳,内有萦心两何异。但看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

专气致柔神久留,往来真息自悠悠。绵绵迤逦归元命,不汲灵泉常自流。

三万六千为大功,阴阳节候在其中。蒸融关脉变筋骨,处处光明无不通。

三彭走出阴尸宅,万国来朝赤帝宫。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

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

岁寒坚确知金石,战退阴魔加慧力。皆由虚淡复精专。便是华胥情静国。

初将何事立根基,到无为处无不为。念中境象须除拔,梦里精神牢执持。

不动不静为大要,不方不圆为至道。元和内炼即成真,呼吸外求终未了。

元气不住神不安,蠹木无根枝叶干。休论涕唾与精血,达本穷源总一般。

此物何曾有定位,随时变化因心意。在体感热即为汗,在眼感悲即为泪。

在肾感念即为精,在鼻感风即为涕。纵横流转润一身,到头不出于神水。

神水难言识者稀,资生一切由真气。但知恬淡无思虑,斋戒宁心节言语。

一味醍醐甘露浆,饥渴消除见真素。他时功满自逍遥,初日炼烹实勤苦。

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奈何心使闲不得,到此纵擒全在人。

我今苦中苦更苦,木食草衣孤又静。心知大道不能行,名迹与身为大病。

比如闲处用功夫,争似泰然坐大定。形神虽曰两难全,了命未能先了性。

不去奔名与逐利,绝了人情总无事。决烈在人何住滞,在我更教谁制御。

掀天声价又如何,倚马文章非足贵。荣华衣食总无心,积玉堆金复何济。

工巧文章与词赋,多能碍却修行路,恰如薄雾与轻烟,闲傍落花随柳絮。

缥渺幽闲天地间,到了不能成雨露。名与身分竟孰亲,半生岁月大因循。

比来修炼赖神气,神气不安空苦辛。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

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闭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

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



【我为君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

    曹真人既然开了方便之门,自然要把最简便,最真实的东西示人。命蒂者,生命之根蒂,最紧要,最关键处,故曹真人明言,生命最紧要之根本在真息。

   什么是真息?真息是由凡息,也就是常息所化,粗浅急泄为常息,细深缓敛为真息,如江河之澎湃,也就是常息。溯而上寻,江河之源头,涓涓细流,缓缓出自山石之间,无波浪起伏,此为真息。次节可参照调息一节。

【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含天容万物。】

    照是指返观内照,体是指先天性体。空不空这句紧要,空并不是没有,而是无所不包,所以用的是空不空而不直接用空。灵鉴,鉴是指镜子,你们都应该知道,灵鉴,是指性体如同明镜一般,收罗天地万物,无所不容,无所不包,而这鉴中之物,却一无我所有,无非是无所不包,无所欲占,通过此而下手,自然达虚无定中,此节可参考静定观心。

【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

    由一衍生二三,三就能产生万物,人若能得到这个一,也就是彻查了些许道性 道生一,一可以为道,也可以为二,返则为道,进则为二,得了这个一,不是说就是体悟了大道,其实只是洞悉了大道的微末部分,由此微末而进道,这个一是万万失不得的,所以说要勤谨护持。一既生二,二可以为阴阳,也就是两仪,在人则为性命,无非神气而已神聚气合,自然归一, 修行事,也无非神气二字。

【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

    宫室,是说元神所居之灵台,人除去了种种妄念,种种邪行,自然就没有了妄想,灵台自然清净神识不乱,元神自然安稳,妄念邪行一动,七情六欲衍生贼性便起,搅动神室,没有片刻清凉,伤及经络肺腑,熬煎血液精髓,病患牵缠,不得健康,如此以来,则修行无望,一事无成了。念绝与奢绝最为重要,而不是用念去绝念,用欲去绝欲,皆是放下邪想,自然清净。故洗涤身心,是放松为要。

【一悲一喜一思虑,一纵一劳形蠹弊。】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遇事没几个难免不把心思用尽。人生不如意处十之八九,几十年岁月往往在忧虑中消磨,身心不得放松,神经总是紧张,不断的承受无量的刺激。这样长期以来,难免劳累心神,伤害健康,久而久之,身体就象是棵被虫蛀了的树木一样了。若能不沉迷得失,解除诸多执着,自然可神清气爽,心神安宁。

【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

     如此朝朝暮暮,迷惑在声色犬马,得失名利之中而不自知,精神耗散,神气不安,六神无主,患得患失,好似家宅无主,国家混乱。这样长期下去,离道就越来越远,做人怎么做都迷惑,自己对自己也没有了把握,消耗尽了精气,浪费光了时间,无常一到,一命呜呼。真人在此说明这些,无非是希望学者回头,重登道岸,不再执迷于种种幻术,种种虚名,种种妄想。


【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

     在不知不觉中消耗尽了自己的精力,浪费了自己的神气。正是在这种不知觉中,自己根本连快乐和痛苦都未觉察到,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渐渐的衰老,等发觉时,已经是无力回天了。好散干净了自己的元气,也就是先天正气,宇宙间那么点生气,那阴阳就要各别了。魂魄离开了尸体,再入混沌世界,那时你不是你,我不是我,又成了一锅混汤。想再来,那对不起,一点机会也没有了。

【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

      都说行走坐卧皆是修行,皆可入定。早晚十二时中,无不是功夫,这样想其实是不知天高地厚:
一,如果时时如此,又落执着中了,这样做无非是水月镜花,好看而已,自己骗自己。
二,这样说虽然没错,但决非人人可以,这种方法,只是达到了相当高程度的人才有的境界,如果将其泛论,则是左道了,人人若以为空口说说坐卧行走皆是道,修道就是吃饭睡觉,那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不从日常小事做起,不尽人道,自己工作扔开,家庭抛下,这就离修行已经是万里之遥了,动辄弃世离家,四处寻师,寻口诀,这些都是误导。道在日用中,离了这个红尘,你那里谈得上修行呢?

【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

    刚刚从地底长出来的嫩芽,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烈日暴晒的,必须细心栽培,悉心看顾,才有可能长大成才,人身中的一点真气也是如此,及易丧失。常常心神不宁,动辄起念,自然外泄,很难保全,被外境干扰,火气熏蒸,怒火炎炎,使神智昏迷,正转为邪,善变为恶。清宁化为浑浊。

【蹉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

    害怕辛苦,四体不勤,好逸恶劳,那良田中自然荆棘丛生。如果不起大恒心,改正自己身上的坏毛病,使自己发奋起来,不去斩除那些荆棘,播种稻谷,这田里决不会长出粮食,更不会有什么好的收成了,从来没有过荒田里长出庄稼,获得丰收的例子。


【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

      这个九年不是实指时间,九是至阳之数,在此暗喻纯阳。等到阳纯阴尽,工夫用足,火候足够,自然圆满。到了这个地步,就应该做些对世间有实际意义的事情了,也就是该做济世利人的功德了。但是做这些事不能是有目的,有心去寻找什么功德来做。而是随缘应境,自然施为。存神无私而行其教化,事半功倍。成效自然很大。

【无心心即是真心,动静两忘为离欲。】

     没有了念头,自然见那道心。无念便见真心。念头不断,思维混乱,争斗不休,俗念牵缠,如何能得这真心呢?若然无念,即见真心。真心发现,动静皆是天机。忘形忘物,无我无他,波澜不惊,自然离欲了。

【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

    修行者,无非神气二字,而性命决非神气这么简单。下为神气,上为性命。一旦下手,还是应该由神气二字下工夫,平时人们都在得失欲望上狠下心思,沉迷于声色爱恨之中,很难有人专注在神气上,弄得神思外驰,心猿意马奔腾不休,所以下手时应该稳稳地把神收束稳当。灵台清净了,那气得住,才定得下来。没有哪个修行人动不动就是愤怒暴躁,攻讦人身。也没有哪个修行人,动不动就大喜大悲。更没有哪个修行人,行则以好奇之心窥视万物,讨论他人私隐。一旦这些习惯却除,自然心定神闲,不着一丝了。

【本来二物更谁亲,失却将何为本柄?】

    神气二物,原本相依相恋,须臾不离的。神不得气,则无所养。气不得神,则无所主。神无所养,毕竟沦丧。气无所主,毕竟耗散。神气二物,失之一方,则两者皆败。这样根本就丧失掉了,没有了根本,我们靠什么来把握自己呢?如北斗之柄,若是失之,天象所指必不清晰了。方向失去了,怎么会不混乱呢?

【混合为一复忘一,可与元化同出没。】

     神气相合混而为一,这是初步工夫,而工夫外另有工夫,就是不得执着,不执着于法,不执着于术,不执着于境界,这种混合为一的工夫,不是根本,只是方法而已。此中出现的气象,景致皆不是实在,能忘此境界等,自然机关出现元始祖气混然一体,不沦不没。造化尽显。此机当显当没,自然施为,决不须人为,没有后天种种牵缠,识神自然退位。

【透金贯石不为难,坐脱立亡犹倏忽。】

     精神炼化,金石可透,不再受肉体约束,种种欲望断绝,无思无虑,自然而然,无丝毫做作,精神自由驰骋,不受任何局限,如庄子一般,纵情于忘我之境。到了这个地步,可瞬间出入,任意飞腾,肉体决不能在禁锢精神。




【此道易知不易行,行忘所行道乃毕。】

这句浅显易懂,修行的道理很容易懂得,很容易明白,但是,要做到却很难,所以说,易知不易行,实际操作起来却是障碍重重,纵然勉强自己照着去折腾,苦闷之极,难以解脱,终究不得要领,勉强自己去锻炼呢,往往执迷文字和方法,不知能行其法而忘其法才是进道门径,顺其自然说着容易,做起来的确很难,能顺其自然,归之于浑朴,才能称做是忘其所行,这一阶段行道可以称做圆满了。

【莫将闭息为真务,数息按图俱未是。】

呼吸只是口鼻工夫,强制闭息以为是胎息什么的,那就错到底了,不是什么实在修行事务,而数息只是做为平和心态的一种方法,也不是什么修行,种种丹经,种种术数,乃至种种方法,什么导引啦,观想啦,运动肢体啦,若是照着书本强拉硬扯,集中精神死守某处,都离道万里了,任何勉强自己劳心劳力之举都是无功徒劳的,照本宣科更是执着,这些都和道扯不上边了,修行是简单又简单,自然又自然的事情,不要把自己折腾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因为是真修行,修行不是苦行,苦行决不是修行,修行是愉悦的,快乐的,不是痛苦的。

【比来放下外尘劳,内有萦心两何异?】

说是要修行时,好象人人都放下了身外的一切酬劳辛苦,都好似身心清静了,真心实意要寻求快乐了,但是在自己心中却种种杂念丛生,妄想不断,烦恼孳起,心结总难解开,时时牵挂,睡时不安,醒时不宁,这个和牵缠身外俗务有什么区别呢?人的外表总能伪装,但是你骗不了自己,狗叫两声想到贼,人吼一句认为匪,如此慌乱,怎么个修行呢?

【但看婴儿出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

这句更是浅显易懂了,人在婴儿时期,毫无心计,呼吸绵绵,柔而至一,哪里有什么算计他人之心?哪里来什么烦恼妄想?哪里有什么人我区别?禀自然之气,固蒂深根呢!人若要学道,就应该先认婴儿做老师,赤裸裸一颗真心,坦诚面对世界,不矫情,不做作,不虚伪,不浮华,这才是修行的种子呢!

【专气致柔神久留,往来真息自悠悠。】

专心致致在气上用功,柔和至极,完全顺应自然之法则,没有丝毫外力加助,不用任何强制性的导引和意念,如果能达到得法忘法,那精神就可以常驻灵台了,不外驰,不昏迷,清清灵灵,一尘不染,洒洒脱脱,一丝不挂,气定自然神闲,神闲必然气驻,若此,则真息生焉,绵绵不绝,固蒂深根,神和气定,其息幽深,深远绵长,如天垂珠露,络绎不绝,缓和平静,缕缕丝丝不乱,轻灵活泼,若释重负一般。

【绵绵迤逦归元命,不汲灵泉常自流。】

若到此地步,则如不息之泉,绵绵不断,细而不绝,连绵无尽,洞彻生命本源,毫无一丝旁骛,真息自然运行,百脉万髓,任其穿插,无有不到之处,到最后,真息自己会复命归根,决无乱行,真息所到之处,精津化气,充溢四体,气又复转为精津,自然循环不已,周而复始,决没有干涸止息之时,人若修行,当拿起再看破种种方法,万不可执着于一法一诀,日月不知昼夜,流水不知高低,尽是自然施为,决不是它强力自做,人若重于身体,必毁于身体,重于名利,必毁于名利,重于精神,必毁于精神,重于方法必毁于方法,暂且放下身外事,放下心内思,真气沸腾时,便知真谛。

【万六千为大功,阴阳节候在其中。】

古时以一百刻为一昼夜,一月为3000刻,一年为三万六千刻,时时不忘根本,不沦外相,不执着,不放纵,清静无虑,真气自产于虚无,周流于百脉,行走坐卧,息息绵绵,气聚神全,自然凝结不散,善用工夫,一刻中有一年气候,魏伯阳云:三万刻之中,能夺三万年之节侯,是此也,其中变化,历历清晰,不可寻,寻则不得,自然发生,一毫不乱。

【蒸融关脉变筋骨,处处光明无不通。】

这段讲的是柔弱之用,蒸融,是指化,有脱胎换骨的意思,此时周身关节血脉通畅,没有丝毫淤塞,气血精津,周行无碍,精神自由驰骋,神到之处,窍窍光明,神驭气,气合神,性化命,命融性,浑然无缺,混沌一体,往来自由,出入无拘,身柔若婴儿,气绵如涌泉,乐而无忧,忘得失,忘荣辱,无虑无思,无人无我,时时畅快,其乐融融。

【三彭走出阴尸宅,万国来朝赤帝宫。】

三彭即是三尸,居人身中,令人执着贪好饮食男女的欲望,上尸叫彭倨,居住在人的脑内,凡是烦恼妄想,都是因为它而生,有它在,人就片刻不得清凉,宁静。阻障人的智慧,使人愚笨。中尸叫彭质,居住在人的胸中,使人气血不和,易生愤怒,一切杂念皆是由它引诱而孳生,下尸叫彭矫,居住在人的腹内,使人饥饿,贪图饮食口腹之味,使人欲望沸腾,好男女之色,但凡饮食色欲都是由它而发动的,人本来是完美无暇的,但是,因为自己的孱弱,不自信,自卑等等,弄得自己污浊了,加上三尸神占了身体,居住在内,更是污秽不堪。于是有了杀三尸的方法,有用药物的,有守庚申的,有用符咒等等,希望通过这些方法使自己重获清净,但是根本方法却不是这些,惟有通过内炼,使气血调和,正气充盈整个身体,使精津血液骨骼等等都如脱胎换骨一般,使三尸无处逃遁,三尸神一跑,五脏六腑四肢百脉的神气就会聚合而不散,赤帝宫,就是指心。心属火,其色为红,心又主宰人身动静,支配行为等等,为五脏中枢,所以叫做赤帝宫,三尸一旦除掉,这些神气自己就会朝着这绛宫(赤帝宫)汇聚凝结。

【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原只在灵台。】

真人是指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真元本性,它原本就长驻灵台之中的,并没有一刻离开过,只是因为后天染着的习气使自己神识昏迷,不得相见,所以人往往不知道还有个不沦不坏的灵根种子在,这个真人,不是说我们的血肉之体,血肉身是有生老病死的,并不能永劫长存,更不是指我们的意念,这个意念也是有起有灭的,并且血肉身也好,意念也好,都是障迷真性的,使人迷乱不知根本,所以,修行要先破,一破血肉之身,二破往来之念,这两者彻底破了,就见真性了。

【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经年以来,真我常住灵台而我不见,被尘遮雾闭,自己被俗缘牵缠而不知本来,诚可笑哉我们生活的空间诸多障碍不但使我们不识真我,连本我都迷失掉了,欲望、烦恼、得失等等等等,如云雾般遮蔽了灵台,通过前面那些工夫,今天终于拨云见日了,真我如今露面,我也得见真我了,道眼开发,智慧发现,欲望烦恼尽扫,一身清静无障,没有杂念孳生了,这灵台也就清明了。

【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

这工夫,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若是抱着投机取巧的心机肯定是做不到的,这工夫做下来,我们也讨不得什么好处,更不会得什么神通,因为,这工夫不是什么数术、法术,最大的收获就是扫净了灵台,找回了真我。

【岁寒坚确如金石,战退阴魔加慧力。】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风从磨砺出。要是我们缺乏坚韧的毅力,持久的恒心,如金石一般的忍耐,是决没有成就的机会的,中途退了道心,生了他见,入了旁门,追求些莫名其妙,虚无飘渺的神通变化,受不得苦寒,经不起折磨,转而入左道,一切付出都是白费了,这不可惜吗?中途退了道心,生了他见,入了旁门,追求些莫名其妙,虚无飘渺的神通变化,受不得苦寒,经不起折磨,转而入左道,一切付出都是白费了,这不可惜吗?传说中的神异之术是很惑人,如果受其蛊惑,毕竟失了根本,抱着那银样蜡枪头以为是宝贝,舍了这正气,经不得考验,先前那些工夫都是白费劲了,一旦信心坚定,修行不退,管它什么阴魔心魔,最后定能战胜,阴魔心魔既然消退了,那智慧和定力自然也就加强了。

【皆由虚淡复精专,便是华胥清净国。】

这些都是由妄想消退,欲念退却,戒除邪妄,不染恶习而得来的虚无和平淡,不生妄想,不退道心,不疑师法,始终如一,精进专一,工夫也就增进了,好象进入了当初黄帝梦中所见的华胥国一样,没有好恶,没有贪求,没有憎恨,没有远近亲疏,没有背叛顺从,没有厉害争夺,人人清静,个个无为,没有国王,没有官吏,做到如此工夫,根基成就了。

【初将何事立根基?到无为处无不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凡事欲进,必须先立根基,有目标无目的的进行下去,修行事是终生事业,如果不从根本上着手,好象没有轨道,没有方向,甚至丧失动力,所以要先立根基,辨明方向,能到无为的境界,其实已经是三宝充足了,精神上已经不存在缺陷了,无为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无所为而已,其实内部却无所不应,得甚深境界,这个不是用语言能够表述的了,所以说是无为而无不为。

【念中境象须拔除,梦里精神牢执持。】

人一但身体静下来,往往心中浮想翩翩,一刻也静不了,欲望来了,杂念来了,丝丝萦绕,刻刻牵缠,这些欲望和杂念都是需要清除的,但是,并不是用强硬武断的方法去扫除,这个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你暂时达不到,这不要紧,日积月累,自然就清除了,等到工夫纯熟的时候,你会发现妄想啊,杂念啊,统统都没有了,十二个时辰,二十四个小时,即便在睡觉吃饭时也不妄做,不妄想,始终把持正道,不浪费精神,灵台自然清明,精神自然有主,这真我时时把握主宰动静,不落一丝邪见了。

【不动不静为大要,不方不圆为至道】

凡是修行,动太浮躁,静呢,过于死寂,做工夫,应该不动不静,非动非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调和,修行人的脾性过方的话,过于执拗,太顽固,太呆板,不知变通,要是过于圆滑呢,又太奸诈,太世故,这些都不是修行人应该具备的素质,要是自己发现我是这类人,那就应该痛下决心,改过从新了,人的个体都有很大的差异,决无一人雷同,修行其实就是用身体和生命做实验,方法是灵活的,机动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基本的东西学到了,你还要实验,看适合不适合自己,要是不适合的话,那就得赶快调整,不能执拗,尽按固有方法修行,那成功的几率是极小的,不偏向,不执拗,不迷信,不丧失信心,调整心态,中和不偏,这样离大道就近了。

【元和内运即成真,呼吸外求终未了。】

元是无始无终的本元,和是中正和顺,元和是讲体内的那先天具备的中正和顺的真气,这真气在体内畅流不止,周行不殆,自然百节舒畅,病痛不生,到底可以成道了,而修行人往往在外部呼吸上下工夫,这就迷失了本来方向,所谓的调息调心,都不是修行的方向,只是归向修行的途径而已,如果执着于呼吸上用工夫,永远找不到根本,体证不到那中正顺和的真气,离道也就越来越远了,就向缘木求鱼、刻舟求剑一样,到头来不会有解脱的那一天了。


【元气不住神不安,蠹木无根枝叶干。】

凡人身体内那中正和顺的本元之气不能常驻的话,毕竟就会消耗,向外漏泄越来越少,最后枯竭,精神不能得元气的滋养,肯定就会耗散了,等元气要枯竭的时候,这精神也就逃遁他乡去了,气不驻则神不安,神不能安呢,就会外驰,好象长了蠹虫的大树一样,体内千疮百孔了,根本都被伤害了,营养供给中断,那枝叶自然就会枯萎,最后掉落,人呢,总是容易被七情六欲所惑,总容易沉迷于名利得失之中,天天都伤心费神,耗精耗气,这样神气就枯竭了,劳心劳力,片刻不得安闲,没有了滋养的身体,怎么能不枯朽呢。

【休论涕唾与精血,达本穷源总一般。】

人体在存活的时候,总是要产生体液的,各种体液名目不一样,鼻子中流出来的叫做鼻涕,口中生出来的叫做唾沫,心内出入周流全身的叫做血液,肾脏以及其它内脏产生出来的叫做精津,这些体液的名目不同,形质看起来不一样,但是等你达到了一定的修为,就能透悉它们的根本,去发现它们的实质,到那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来产生这些东西的本源只有一个,并没有第二个不同的根本。

【此物何曾有定位?随时变化因心意。】

这些精津体液有没有固定界限,也不会局限于某个位置,它的产生,往往伴随着个人的内心变化。诸如喜悦、烦恼、恐惧、哀愁,等等。人一旦受到刺激,体内荷尔蒙分泌自然会发生改变,新陈代谢随之增减,这些精津体液正是因为心态变化刺激到了生理机能而产生的。外界的刺激,影响到了人的大脑,大脑就会把这些信息传达到每一个有关的中枢,然后发生反应,这些体液就大量地产生出来了。这些体液基本都是由先天的真气所化的各种形态,它们的本源没有区别。

【在体感热即为汗,在眼感悲即为泪。】

举个例子说明:比如身体受到了热的刺激,就会产生汗液,发散掉多余的热能,使身体保持正常的体温。要是人感到了悲痛,就会分泌出泪液来,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在肾感念即为精,在鼻感风即为涕。】

再如,受到了爱欲的刺激,就会产生精液,从而达到交合繁育的目的,如果鼻腔中的感觉细胞受到了外来刺激就会产生鼻涕。这些都不奇怪,都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往往以神怪惑人的,把这些现象说得神秘无比,这样反而会扰乱你的神思,阻碍修行。

【纵横流转润一身,到头不出于神水。】

这些泪津涕唾血液精血周流于全身,无终止的循环着。不断得滋润人的每一寸肌体。这些泪津涕唾血液精血的产生都来自于同一个本体。那就神水,而神水只是给了它一个强定的名称而已。因为泪津涕唾血液精血有着各种不同的形态和变化,有着各种不同的功能和效果,看起来很神奇,很难捉摸,所以称它为神水了。它非常的玄妙,很难形容,却又实际存在,所以还是给它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名称,说起来简便一些。

【神水难言识者稀,资生一节由真气。】

神水这个东西,很难用语言表述,它本身就很奇妙,包含太多的玄机.其实它又是那么的单纯和简易,只是常人很难去捕捉分辨.我们往往认识精血涕唾等等有形物质,但是对它们的生成却决无了解,这些精血涕唾原来都是由神水所生的,它们的根本是一致的。先前讲过,人受到外部刺激精血涕唾等就产生了,而产生它们的根本就是神水,而神水呢,又是由人身真气而生的,神水缺了真气的滋养就会干涸,神水干涸了,精血涕唾等也无从产生了,伤感无泪可流,好味无唾可生,欲至无精可产,关节没了润滑就僵硬了,气血没了滋养就干枯了。人全凭这点真气而生存,一但真气耗散,神水干涸,离死亡也只是咫尺了。人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而去求身外法术,延年尚且不可,谈什么长寿呢?要是能谨守自然之道,不做外求,不生妄想,这真气自然充足,神水自然周流,华池丰裕,无所不沐,四肢百节,顺而舒展,没有窒碍,身心安宁,如此舒坦的福不去享用,却求什么障眼法,消耗大好光阴,不可怜,不可悲,不可惜吗?

【但知恬淡无思虑,斋戒宁心节言语。】

人要是明白了修行不外求这个道理,按自然之法行持,一切忧虑消除,贪欲自然却除了,看淡荣辱得失,看破虚妄伪法,心灵自然就恬静了,神思没有了挂碍,心灵没有了忧虑,洒脱脱得做人,这和神仙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要做到前面所说的那些,还是一句话:从根本做起.不要以为自己下了决心修大道,什么礼拜、祷告、忏悔、诵读都是下乘了。祖天师当初受了法录,直至升仙,也从来没有终止过这些行为上的修行。不通过这些与自然感通,心中很难起恭敬,会生出我慢来,这样反而亵渎了自然,这些工夫,一分减不得,看起来好象是愚夫愚妇做的事情,却不知道内瓤子里不同,愚夫愚妇做的是为自己求福求财求子孙,愚修行们做的是为自己求仙求佛求不死,更低层的瞎修行们求的是为自己求法求术求神通。这些都不是该有的妄想,这些想法对修行非但没有帮助,反而有大阻碍,这样求,心灵能够清宁吗?神识能够安静吗?这和修行是背道而驰的作为啊。通过斋戒、礼拜、祷告、忏悔、诵读等等方法,使得自己生出大虔诚,大毅力,大恒心,这样持久而来就可以和自然交感,智慧也就增长了。

【一味醍醐甘露浆,饥渴消除见真素。】

以纯净工夫下手,不杂旁骛,不求而自然应验,效应显然。如美味醍醐,滋润甘露一般这种舒畅,决不是用语言能够表达的.身中本有宝藏,身外决难求得的,工夫不做而做,自然工夫做足,精华自结,坦荡荡,没有一丝纤尘,赤裸裸,没有一点虚假.人是生物,是生物就有新陈代谢,就有饥渴疲劳,因为在日常中,我们都不段地消耗能量,就需要从食物中补充,身体缺乏了什么,我们就需要补充什么,这个是必然的生存需求,精神也是一样,消耗了就需要营养供给。在不断的消耗和补充中,我们无暇顾及其它,大多时间都为饮食奔忙,为了维持生计,使得我不认识我,只知道不做工就没得吃穿,当我们补充足够了,所需要的营养,也就可以喘息了。精神也是同样,通过补充,我们暂时无所欠缺了,暂时可以安乐了,这时候就会达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转而入于真定中,得见真我,这个真我是纯净无暇,没有任何污染的,所以称它做真素了。

【他时功满自逍遥,初日炼烹实勤苦。】

这些工夫圆满了,神自然安,气自然足,自然也就逍遥了,没有经过苦寒,决没有梅花绽放,没有经过磨砺,怎么能达到彼岸呢?工夫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简单,要自己真拿出勇气,立起恒心大勇去做,那就难了,如果不经过当初,狠下决心,痛改恶习,勤学苦练,就不会有今天功满逍遥的快乐,所以,我们选定了目标,就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下去,不要给自己任何放弃的理由,也不要想自己能偷点懒,下手的工夫是非常劳苦的,不经过这些苦,也就没有日后的甜了。人和人差异最大的就是坚持,坚持下来,你或许成功,坚持不了,决没可能会成功,在你选择的时候,如果方向正确,那决定结果的,往往就在于坚持二字了。


【“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

修行呢,好似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但是你越是勤快,越是追求,那就离目标越来越远了,勤苦在于勤劳外体,苦练心志,而不是把执着当勤奋,把迷惑做辛苦,没有一时的懈怠,没有执着的迷惑,外体不论怎么忙碌,内心总是自在安闲的,这样安闲自在,元气自然不泄漏,自然充足,元气充足了,精神自然饱满,这些工夫都不是技术上的工夫,全在心性上琢磨。

【“奈何心使闲不得,到此纵擒全在人。”】

人的欲望,总是没有休止的时候,成年累月养成了一种求得的习惯,一时不得便心慌,一物不得就哀怨,想休息一下,但是这心就是歇不下来,念头无止息,累得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这念头丛生,杂念孳彰,六神就没了主。习惯一旦养成了,想改变还真不容易,总觉得自己很苦,自己很受伤,自己很失落,自己总是得不到想要的一切,这样心如何能闲呢?我们可以自己做主,可以任这些杂念孳生,任其放纵,任其驰骋,也可以凭借大毅力,大恒心,大勇猛,使之消除,使心灵重归闲静虚无,重返自在逍遥,修行,就是靠你那么一点念头把握住方向,一旦你放弃了,什么也拉不回来。其实,真正的苦,没几个人尝过,叫苦的人,往往是觉得人人对不起自己,包括老天也对不起他,这种折磨是自己折磨自己,而不是谁对不起你,对不起你的只有你自己,因而,是修行者,就得把脊梁竖直!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句累。工夫在自己,而不取决于他人。信念不丧失,毕竟有目标,有目标就有方向,不要怕远,也不要怕累,更不要抱怨,低头走下去,自然就有进步的。

【我昔苦中苦更苦,木食草衣孤又静。】

曹真人回想当初向道修行之初,那种苦是无法用言语叙述的,受过很多折磨,有过很多困惑,甚至是迷茫、失落,吃的东西都不是人吃的,穿的衣裳也不是人能穿的,景遇之难,生活之艰辛,没有强毅的忍耐力,根本就半途而废了。人往往下决心做什么的时候,的确显得很容易,轻易就可以做任何决定,但是到了中途,各种状况和现实摆在眼前,承受不了,那只能中途退缩,完全失败,能够坚持下来,能从迷惘走向清醒,能从折磨变成享受,这才过了自己这一关,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外界一切干扰。中途放弃是很多人的行为,能坚持到底,毕竟是极少数,所以这世界上成功的人总是比失败的人多很多。在这个艰辛的路途中,要承受无止量的孤独和静寂,无数次的彷徨,无数次的哀怨,这都不要紧,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方式的发泄,你放松了没有,继续走下去没有。

【心知大道不能行,名迹与身为大病。】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大道是怎么回事,大道实际也很简单,很朴实,不虚华,不神异,但是要自己真的执行起来太难了,诸多的障碍,自己的成见,外界的引诱,利益的熏染,脾性的干扰等等等等,使得自己在不自觉中就背离了大道。是人,就要生活在这个现实社会中,生活在现实社会就会沾染很多社会习气和社会价值观,首先是名利,名利不单单表现在自己要做多大事,要做多大官,就是我们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也是名利的障碍,这种障碍深不可破,堕落其中却很难自知,希望生在这个社会有多大作为,能做多大事业,这些都不是错,人都有其社会价值,都应该为社会做贡献,这一点没错。但是这一旦成了妄想,那就可怕了。这些都成了衬托自我身价的砝码,那哪里能有什么清静呢?不要推脱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些不是修行者的行为。只有面对,完成,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有了这个身子,我们就得要吃要喝,要睡,要拉,要玩乐,要刺激,过分的需求,使得自己疲惫不堪,并且还贪得无厌,这身子和名利一样,也成了我们很大的障碍了,一切要是自己能够清晰不迷惑得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内,不偏离,不极端,中正仁和,它又怎么能成为我们的障碍呢?以往无数的智者先贤,用很多方法考验后学,各种怪招都用上了,无非是替后学消除障碍,使后学这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什么的合适的度,怎么把障碍转化为非障碍,有些人觉得无非是俗世的道德约束,于是放弃了学习,重新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虚无飘渺的东西去了。有些人坚持下来了,内心得到了纯净,破了执着,生了大诚敬,气自然定了,神自然闲了,身子也安稳了,精神逍遥自在了,这样不幸福?不快乐吗?放不下成见,放不下执着,贪求无度,毕竟会痛苦终生,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比如闲处用功夫,争是泰然修大定。”】

人生难得是心闲,总是忙忙碌碌,思绪万千,身得闲很容易,这身子闲下来了,那心却胡思乱想去了,好不容易得见正道,际遇明人,却又生种种怀疑,迷惑于旁门小道而不能自拔。既然我们有幸得见大道,为什么不放下这些追求旁门数术的心机呢?与其把心思用在这些看似华丽的事业上去,还不如用心专一在不变大道去。人心总是杂乱的,总是充满希翼的,总是容易被形形色色的事物所吸引,我们的好奇心难得有一时能平息,我们的怀疑心难得有一刻排除。五花八门的障眼法,总是吸引我们的眼球,乱七八糟的江湖术总是唤起我们的占有欲。我们很难从根性上拔除这些恶习。既然,我们有下决心求证正道,那我们先把自己的心清闲下来吧。

【“形神虽曰两难合,了命未能先了性。”】

修行人所追求的,无非就是神全角全。能得神形两全,那好似最妙的了。形也舍不得,神也舍不得,到头来恐怕舍不得也留不得了,神全在性上用工夫,形全在命上用工夫。但是这性命二物几个时候又分离了呢?神全不误形全,两者从来相济。然而,性上工夫不做足,那命上工夫也难进步了,未了命时先了性,未必不是一种好方法。精神圆满,那命会有不了的吗?

【“不去奔名与逐利,绝了人情总无事。”】

这段就是曹真人教授的性上工夫了。名利这东西对常人而言,绝对是好东西。所以要看破名利、放下名利,恐怕比登天还难,不和人争名夺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就是出家人也决难放下的。好象不去争,不去夺,自己就会受到伤害,失去自己的权利,失去自己的一切。这点,是性上工夫最难做的一步。谢绝人情往来,说着也很容易,但是难免我们必须应酬。同流不合污,随波不逐流,我们应酬的时候是否可以保证自己时刻清醒,不受利欲引诱而堕入其中呢?如果真能这样,我们的心自然就清闲下来了,身心安定了,步伐也轻松了。

【“决烈在人何住滞?在我更教谁制御。”】

人往往难生大志气,大毅力。总是爱给自己找借口。没有决烈的勇气,没有勇于面对的精神,真的要是生出大志气,大毅力,也就破除了诸多窒碍。这些事情全靠自己,谁能来约束你,监督你呢?一旦松懈,前面荆棘丛生,障碍重重,立志、用心,不退缩,不畏惧,这才是修行啊。

【"掀天声价又何如?倚马文章非足贵。" 】

人一生的追求,无非是名利二字。但是这两个字带不进棺材,反而易成生活负累。即便你的声价极高,天下无人不知,但对实际的心性解脱有什么实质的帮助呢?男儿十年寒窗,笔走龙蛇,下笔有神,文章富贵。求的又是什么呢?这些对修行又有什么实际作用呢?弄得不好,这些才智就成了障碍了,书本上的东西,你学习得再多,但是属于你自己的又有多少呢?不知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也没有用,只能徒增烦恼而已。丹经上总有很多名词,很多方法,照这些方法一成不变地去实施,不一定对你有好处。什么才是有用的呢?修行最重要的是体验,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啥叫无用之用?比如道教,将人身分为上中下,西藏密宗,把人身又分做五脉轮,而印度瑜迦,又把人身分为七轮,这些说法都是对的,没有谁错了,方法不同而已,个人体验差异之大,若是强拉硬扯,照本宣科,那肯定会出问题的,知识,往往会成为智慧障碍,对自己没有帮助,反而成为伤害,后天意识的清醒,往往就造成了先天智慧的屏障,人未到极度放松安静的情况下,这些状态是不会出现的,在一个城市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两个醉汉,半夜喝了很多酒,已经醉得一塌糊涂,他们觉得屋子里很闷,于是想出去散步透透气,结果他们打开的不是门,而是窗户,结果外面的人,看到四楼上掉下一团黑糊糊的东西,砸在地上发出很大的声音,当他们跑过去看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发现两个醉汉,摇摇晃晃往前面走,嘴里说:“兄弟!下次下楼可别跨掉一个台阶!”两个人一点伤也没有,他们感觉不过就是少踩了一级台阶而已,如果在他们意识清楚的情况下从四楼掉下来,恐怕就是两具尸体了,在这种醉得不清醒而全身放松的状态下,他们却没有受伤,我们清醒,所以我们紧张,我们紧张,所以我们恐惧,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受到伤害,太多的东西,对我们而言不一定都是有益的,何不把这些放下,返还到虚无自在的状态中呢?

【“荣华衣食总无心,积玉堆金得何济?”】

说来说去,人总是想自己过得“幸福”点,拥有的更多点。有这个条件,你穿好点,吃好点,无可厚非。而为了享受这些,把自己折磨得辛苦不堪,劳累不已,值得吗?这样做,我们真的享受到了吗?无非是满足自己的虚荣,伤害自己的精神,自己享用什么并不要紧,就脚穿鞋,人有区别并不奇怪,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各人都有自己的客观条件,好象用名牌这个问题一样,你有条件为什么不用呢?你没条件又何必去硬撑呢?过度节俭和过度奢侈都失了中正,用也好,不用也罢,不彻悟大道,钱再多,不一定治得好病,也阻不了老,更贿赂不了死神。精神不得自由,最终在痛苦中死亡,临终之际满是失落和抱怨,没有勇气面对死亡,死时仍然迷糊,仍然恐惧。自己一生中从来没有做过自己的主人,始终是某种力量的奴仆,不觉得可悲吗?所以,曹真人劝后学赶快从自己的根性上下手,不要误了自己。

【“工巧文章与词赋,多能碍却修行路。”】

智慧是清静中生大定自然发生的,而不是用尽心思以聪明为智慧,任凭你才盖李杜,那也是俗才,绞尽脑汁去玩什么惊世骇俗,那是是自己修行的路上设置障碍. 到头才明白,这些所谓的才学,根本对自己的心性没有什么大用。


【“恰如薄雾与轻烟,闲傍落花随柳絮。” 】

浮华的辞藻不能治国,绚丽的字句不能持家,就如那薄雾轻烟一样,风吹就散了。道旁柳絮虽然美丽,但终究没有根底,风一吹,树一摇,就四处飘散。不知道自己要飘向何方,落在何地。浮在表面的东西,我们不要去追求,虚华不实在的不要去玩弄。只有静下心来,感受自己,体悟根本,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飘渺浮游天地间,到了不能成雨露。” 】

轻烟薄雾漂浮在天地之间,虚无缥缈,随风飘摇,到底不能成为雨露。不能上升而成云,不能倾下而成雨。其中杂有很多灰尘废气,对人没有任何好处,高速路要是出现大雾那就惨咯,要么封闭,要么出车祸。这些句子,都是曹真人形容虚而不实的修行者和修行方法的。说到路,再增加些内容吧。整个宇宙,各星系、各星体都有自己的运行轨迹,没有谁去安排,没有谁去控制。它自成一体,各有章法,决不紊乱。生灭有度,没有谁要求它怎么转,怎么发展,怎么灭亡。没有谁去给它制定轨迹,该怎么旋转,该怎么运行,人身也是一样。气血的运行是自然的,没有谁能够说,我安排的它的运行方法和轨道。在至静的时候,能量自然急需,神气自然充足,同样,它自然会运动。在至静的时候,能量自然积蓄,神气自然充足,同样,它自然会运动。这时候,不需要我们去做什么导引,什么呼吸。我们需要的,只有体验。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它的运动轨迹和中医经络好象没有关系。和书上记载的什么周天也没有什么关系,它有自己运行的道路,有自己的方法。并且我们相互参照的时候更会发现。原来我们每个人体内气血运行的轨迹和方式并不尽相同。我们就有疑问了:难道那些书上记录的方法是错的吗?其实也不是。正因为各人的体验不同,感受不同,才有了各种记录。都是对的,并没有错,但是,我们要清楚,个体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感受,要是完全根据别人的体验去做,那能行吗?好,我们认真去导引,去运气,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好象身体出现了什么东西,出现的东西怎么又和记录的有那么大差别?是不是工夫没用足呢?好吧!再加倍用功!那我恭喜你了!恭喜你走火入魔了!我们做按摩的时候,当按摩师的手给我们身体推拿的时候,有的人觉得麻,有的人觉得疼,有些人觉得舒服,有些人决难受。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最需要的是体验,而不是模仿。这种体验,只有我们自己才清楚,他人是感觉不到的。你按摩时觉得痒,觉得痛的人肯定不理解怎么会痒。我们放下那些杂念的时候,完全放松下来,用心去体验吧,没必要去模仿,去重复人家的东西,那些东西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


【“名与身兮竟孰亲?半生岁月大因循。”】

名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东西。好象就是自己的生命一般,我们象鸟儿爱护羽毛一样爱惜它。而身体对我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没有谁不希望自己健康,长寿。但是名誉和身体比较起来,我们更重视什么呢?不用说,身体肯定比名誉重要。但往往我们会为了名誉而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大半辈子,我们都遵照着祖先遗留的生活方式在生活着,什么饮食习惯,婚丧嫁娶,生儿育女,不愿意,也不敢去改变些什么。遵循旧因,不去违背,遵从所谓的一些潜规则。在生老病死中终其一生。至死也是迷迷糊糊,不知所以。这样,我们是不是觉得有点冤呢?其实到死也没几个人觉得冤,更多的是无奈。遵循旧因,荒废了神气,折磨了精神,自己还糊里糊涂,是不是个冤大头啊。有点空闲,就沉迷于荒诞飘渺的神怪离奇小术中去,是不是有点活该啊。


【“比来修炼赖神气,神气不安空苦辛。” 】

到了中年或者老暮之年,才发愿来修行,这时唯一能凭借的只有耗散了剩下不多的神气了。但是到了这个时候,神气亏空,世俗习气染就难改,就是剩下的这点神气也难安定在这个皮囊肉体里面了。神气不能安定,费多少工夫也是白搭。苟延残喘到了尽头,唯一还是等死一条路了。所以,不能早下决心,珍惜眼前,到了最后终究是场空。


【“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

人啊,有这个身子是不容易的,父精母血应天地造化而孕育,一个人只有这一个,丧失了,再也找不回来了。我们的精神全凭这个身子而驻扎,精神要是不得稳固,四处游荡,就好象一个琼楼玉宇没有主人居住一般。一所好房子没有人打理,自然就容易荒废掉了。坏损了没有人修补,这琼楼玉宇没多久就成残垣断壁了。所以,我们应该去除自身各种不良习惯和嗜欲,使得灵台清明,那精神长驻也就不难了。

【“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

以清静心息诸妄念,使得宝殿楼台清洁无染,这精神自然就会长驻了,而不会时不时就偷跑出去,四处游荡,自己被搞得个六神无主。通过种种方法,改正我们的坏习惯、坏脾性。慢慢得虚静安闲下来。这时,我们的神识就越来越清明了。体内的气血象河流一样流动起来。好似不干涸枯竭一样。这个时候,每个人又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体验,这些体验都是没有办法参照的。要是河道原本就通畅的,自然不需要水力去撞击疏通。自然会很平和、通态,要是有某个地方出现淤塞的,水流到那里就过去不了,等水储蓄到一定的时候,有能力冲破这些淤塞了,这些阻碍就会被水强力冲开。这种状态下,身体出现的状况自然和通畅的不同,感受差异也是天远的。精神不外驰了,好象没有什么用处,他自有自己的位置,安闲呆在灵台之中,镇守住了,一丝不乱。这个才是他的妙用。

【“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

精神不作用时,这叫有中之无。在作用时,叫做无中之有。说其无也不对,说其有也偏颇,说只能说他是无中妙有了。既然不偏执,自然很难把持。这段工夫的确很难,养小孩必须靠母亲的乳汁,母亲的抚育。做工夫靠什么呢?。这精神自然指的是我们的精神,那母亲是谁呢?这个母亲就是道。一阴一阳谓之道,有性有命谓之人。性命又凭借神气而抟就。神气相合,那就近于道了。这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男子会出现一些女性的特征。或许会有眉淡须疏,或者是皮肤细腻象女子一样。或许,这个时候会出现一种极其快乐的感觉。这种快乐中体内升起,源源不断,畅快淋漓,身体内部好象没有了阻碍,但是,也许我们会失望一点。因为,这个时候我们身体也许会出现病症,“修行人,多少也带三分病”这个是前辈的总结。因为从常人而言,身体健康的情况下,精往下行的。而此时,神气却往上行了。这个身体或许会出现种种不适应。这个阶段也很漫长,信心不坚定,难得能过这关。

【“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

神气注于耳叫做聪,注于目叫做明。在神气注于我们身体任何器官的时候,就会产生外泄。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过于专注,下来都会觉得非常疲乏。这是因为,我们在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神气贯注在某些器官上,然后往外漏泄,等放松时就会感到比平常疲惫很多了,我们要颐养精神,就应该把神气固守住。不要为什么功名文章,世道关系去浪费精神。神气内固了,精神才不会耗散。看似愚钝,实际内里藏了大智慧。

【“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

既然我们有这个缘分向道,那为什么不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决心呢?为什么会被那些旁门小术表现的光怪陆离所诱惑呢?在这些上面浪费了光阴,消耗了青春,到老后悔就来不及了。大道总是平平淡淡,小术总是花样百出的。我们要是能坚持不懈,不被外道所惑,到了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大道原来根本没有负过谁,只有人去负大道的。


《灵源大道歌》全部讲完。

若重于身体,必毁于身体,重于名利,必毁于名利,重于精神,必毁于精神,重于方法必毁于方法,暂且放下身外事,放下心内思,真气沸腾时,便知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