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medicine杂志:治小儿腹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41:31
乌梅煮米汤治疗小儿腹泻

  前不久,我未满周岁的小儿出现腹泻,一天要拉好多次,去医院开了一些药,由于药苦,吃后便吐,效果不好。我伯父告诉我一个方子,没想到,吃了后,孩子不仅不吐,肚子也不拉了。

  此方如下:取乌梅1颗,用米汤煮,米汤成糊状后即可服用。日服3次,空腹服,服1次就有效果,2~3次即痊愈。

  四川省安岳县解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儿科郁晓维教授点评:

  按中医的药性药味,乌梅味酸、性平,我国著名的中药典籍《本草纲目》中就阐明乌梅的功效是“敛肺涩肠,止久咳痢”。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梅有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杆菌都有抑制作用;而米汤具有调养肠胃的作用,很容易消化。乌梅和米汤合用,往往有比较明显的止泻效果,尤其适用于腹泻时间比较长,大便不成形,颜色淡黄,气味不臭,多于食后作泻,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的孩子。

  因为乌梅收敛作用强,如果孩子的大便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腹痛胀满,或孩子除了腹泻外,还见有高热、烦躁、口渴,小便量少色黄,舌苔比较厚腻的症状,则不要用此方。

  艾叶蛋汤治胃痛

  今年3月3日,邻居刘大伯家一位亲戚忽然出现胃部疼痛,十分难耐,于是到我家寻求帮助,我便给她介绍了一个祖传处方:用艾叶150克洗净切碎,鸡蛋3个打在碗里拌匀,接着把艾叶放进碗里和蛋液一起搅拌均匀,然后在铁锅里放油,待油烧热后将艾叶蛋液放入炒至半熟,加入干净水200毫升,煮沸5分钟即成。舀出后待其稍凉,渣水共服。服用30分钟后疼痛减轻大半,隔4小时再按上方加工,再服1次,胃痛痊愈。

  广西凤山县黄明勤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教授魏睦新点评:

  艾叶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功效。内服多用于调治妇科病,外治皮肤瘙痒。民间传说能够避邪,而在端午前后采集置于家中,实际上起了空气消毒作用。

  艾叶有温胃止痛的功效,对于寒性便秘也有较好的作用。黄先生推荐的处方,疗效是可信的。只是作为民间验方,剂量很大。我们觉得,用艾叶干品10~15克,或鲜品30克,应该能达到疗效。剂量太大,有一定的风险。望读者要谨慎。

  现代研究发现,艾叶有抗菌、保护胃黏膜、利胆以及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这可能是该方有效的根本原因。

  民间还有艾叶茶的验方,也有很好的疗效。方法为用干艾叶9克、香附10克,打成粗末,以纱布包好,置保温瓶中,加大枣5枚,以沸水适量冲泡,盖焖15分钟后分次饮用,1日内饮完。此方同样能温胃散寒,行气止痛,可治疗受寒饮冷致脘腹疼痛,喜温恶寒,呕吐清水,大便稀烂等。

  治盆腔炎验方

  我村一女同志35岁,患妇科病4年多了。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带色质浓,气味腥臭,经前少腹胀痛,并向阴部肛门放射,每逢经期周身筋骨疼痛。妇科检查阴道充血,宫颈糜烂,附件增厚。白带化验红细胞(+),脓细胞(+++)。确诊为慢性盆腔炎。我用盆腔炎验方加味,服1剂疼痛减轻,继进3剂腹部胀痛消失,带下甚少,共服9剂痊愈,至今6年未复发。

  处方:莪术50克,苍术15克,党参20克,干姜5克,香附10克,红藤20克,败浆草35克,白芍20克,柴胡10克,五灵脂15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水煎服,每天1剂。

  浙江省淳安县余和庆

  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田维君点评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月经不调,白带增多,质稠而黄或挟有血液,有异味,舌红或暗红,苔黄或腻,脉弦细。

  余读者推荐的验方,是一个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良方。在中医看来,慢性盆腔炎多以湿热血淤为主。方中用莪术、五灵脂、赤芍散淤止痛;红藤、败浆草清热解毒祛湿;党参、苍术健脾除湿;当归、白芍养血活血;香附、柴胡疏郁调经;配合少量干姜温阳止血。该方整体体现了清热解毒、祛湿化淤的功效,具有清不伤正,补不恋邪之妙。若方中加土茯苓、萆各21克,加强清热利湿作用,则疗效更为满意。  治小儿失眠:丹参、远志、石菖蒲、龙骨各20g。上药共为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粉2~3g,加入白酒适量,调成膏状,贴敷肚脐,上覆盖脱脂棉或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次日晨取下。 
  
  治小儿腹泻:黄连、吴茱萸、丁香、肉桂、苍术等量研末,适量填脐,并以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1次,3次即愈。
  
  治功能性遗尿:补骨脂、黄芪、桑螵蛸、麻黄等量研细末,以生姜汁调成饼状,取适量敷脐部,外敷纱布以胶布固定。  
  
  治小儿便秘:每次取大黄粉10g,用适量白酒调成糊状,敷在脐部,纱布敷盖固定。再用热水袋温敷10分钟左右,每日换药1次。  
  
  治小儿厌食:炒神曲、炒麦芽、焦山楂各10g,炒莱菔子6g,炒内金5g,共研细粉。上药加淀粉适量,用白开水调成稠糊状,临睡前敷于脐上,再用绷带固定,次晨取下,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不愈者,间隔1周,再行第2疗程。
  
  治小儿汗出:五倍子6g,五味子3g,麻黄根研粉,醋调成饼状,分2次填于脐部,睡时敷上,晨起去之。
  
  治小儿流涎:取胆南星10g,吴茱萸20g,共研成末,每次取药粉1g,蜜调为膏敷脐,外用纱布包扎,每日用药1次,连用5次为1个疗程。  
  
  治小儿夜啼:取朱砂、琥珀各20g,吴茱萸10g,各研为末,装瓶备用,用时先将药粉和匀,纳入脐中,外用胶布固定,24~48小时换药1次,7次为1个疗程。
  
  治小儿口疮:取细辛3g,丁香、肉桂各2g,吴茱萸3g,共研为细末,用麻油调成糊状,填脐,再以艾条灸之,每日1次,重者2次。  一旦出现鹅口疮,可采用下列方法处理:

  1.用2%苏打水溶液少许清洗口腔后,再用棉签蘸1%龙胆紫涂在口腔中,每天l一2次。

  2.用制霉菌素片1片(每片50万单位)溶于10毫升冷开水中,然后涂口腔,每天3—4次。一般2—3天鹅口疮即可好转或痊愈,如仍未见好转,就应到医院儿科诊治。

 小儿便秘是指小儿大便干燥、坚硬、量少或排便困难而言,多由于摄入食物及水量不足,喂养不当,或突然改变饮食习惯等因素所致。中医认为,燥热内结,肠胃积热,或热病伤阴,肠道津枯,或乳食积滞,结积中焦,或气血不足,肠道失于濡润等,均可引起大便秘结,当以通腑泻热,润肠通便为治。临床观察发现,采用中药外治疗法疗效明显,且药源方便,作用平稳,副作用少,使用方便。现介绍几则足疗效方,供选用。

  1.大黄5~10克,研为细末,醋调为稀糊状,置伤湿止痛膏中心,贴双足心涌泉穴,10~15小时后取下,—般用药一次即效。可清热消积,导滞通便。

  2.芒硝5克,研为细末,置伤湿止痛膏中央,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处,每日1换,连续3~5天。可清热导滞。

  3.生大黄、焦山楂各等量。将二药择净,研为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10克,用米醋或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患儿双足心涌泉穴及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1换,连续3~5天。可清热导滞,消积化食。

  4.生大黄、鸡内金各等量,择净研为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10克,用米醋或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及肚脐孔处,包扎固定,每日1换,连续3~5天。可清热导滞,消积化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