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名称加空格:脂砚斋是贾探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9:26:39
  脂砚斋是贾探春

驭笔峰居士


  

   我知道这个题目只要写出来就会被人家骂死,但我还是要说出我的观点来。fficeffice" />

脂砚斋是《红楼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她直接参与了《红楼梦》的设计和评阅的,除却一个并不完全了解版本的欧阳健先生以外,恐怕没人会忽视她的重要意义。关于脂砚斋是谁,历来有很多的说法,比如有人认为脂砚斋可能是薛宝钗或者林黛玉,因为她说过“回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但我觉得正是因为这句话足矣证明脂砚斋不是钗黛,只是比作。还有些人认为脂砚斋是贾宝玉,这是有很硬的证据的。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红楼梦》十八回中提到“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的时候,在庚辰本有这样的侧批:“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此处说:“批书人领过此教。”——注意 “此教”两个字,分明是说贾元春的教诲。而且底下紧接着说:“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有一个“故”字。前面是宝玉领过此教,这里又是批书人“领过此教”。好有作者切身体会的感觉。所以得出结论,脂砚斋是贾宝玉的原型。


那么曹雪芹本人是谁的原型呢?曹雪芹是曹颙的遗腹子,《红楼梦》原文里也有一个遗腹子的形象,这就是贾兰。红学界几乎有共识,李纨的身上是有曹颙妻子马氏的影子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曹雪芹就是这个贾兰的原型,脂砚斋就是贾宝玉,也就是曹雪芹的叔叔。而这恰恰又能证明十三回中“因命芹溪删去”中的那个“命”字,又与深知《红楼梦》内幕的裕瑞在《枣窗随笔》中说的“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斋之批语”云云相契合,这是多么完美的一个结论!


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要打破《红楼梦》的“自叙传”说,因此我认为是完全靠不住的。我们也无法认为,贾宝玉不是曹雪芹本人。试想想罢,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何等才华人物,贾兰又是何等品格?假如贾宝玉的原型本人还活着,并且死于作为贾兰的曹雪芹之后(有靖本批语为证:“前批‘知者寥寥’,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相继”二字可以知道脂砚斋死于曹雪芹之后),却被别人发出了“此回未成而芹溪逝矣”的叹息声,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的。何况我们也不能相信,贾兰最终能够理解宝玉的心理,写出这样一部《红楼梦》来。所以我还是坚持认为应该重新解释这当中最关键的两句话。


所谓“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斋之批语”之言,我们可以这样断句:“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斋之批语”,分明理解成两个人。而至于那句“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其实也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脂砚斋是贾元春的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我们在前文里说“批书人领过此教”,重点在一个“此”字,宝玉领过此教,批书人领过此教。教的主语应该是同一人,亦即元春。所以批书人和作者所受必然是元春教诲,别无其他可能。然而元春入宫之前是没有见过林、薛、史诸人的,何况这些人物就算见了,也轮不到她教导,所以对象只能是教导贾宝玉,或者三春。然而从小说的意思来看,我们知道迎春死了,惜春做了尼姑,唯一一个可能回来的,再出现在曹雪芹面前的只有远嫁了的探春的原型人物。


第二处证明脂砚斋是贾探春的批语在于“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聊聊矣,不怨夫!”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把“执笔”解释成在小说中执笔誊写,一种理解成在小说外代作者执笔。可是这一段文字相对于《红楼梦》中的其他文段来的并不高明,曹雪芹为什么要请他来代笔?况且,就算脂砚斋作为代笔者,这样一段简单文字又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抱怨别人不了解真相的呢?所以我的意思是脂砚斋就在小说中,在一旁执笔记录,是这次活动中的当事人,而且是负责誊写的那位。参加这次活动的有谁呢?宝玉、史湘云、迎、探、惜、李纨。周汝昌因此证明此人必然是个女子,然而我却足以证明她是探春。因为这所来人之当中,唯有探春的书法最棒,侍书,一作“待书”,是她的大丫鬟,而且刘姥姥进荣国府,一到探春的房子满眼睛里便只有书法。所以探春的书法一定是贾府之中最值得称道的,况且王熙凤也是非常欣赏贾探春的,她们关系又好,完全有理由找她来代笔。


我的第三处证明在于《红楼梦·凡例》中的那首:“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此处我只落在两个字上——谩言。到了第五回中又说“谩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所谓“谩言”者,就是“谩言”,亦即随便的说,供人作饭后的谈资,可以大略理解成李纨的“枉与他人作笑谈”的意思。而所谓“谩言不肖皆荣出”,“皆荣出”者,便是来源于荣国府。我们把两句话连结起来看。有关于贾府的谈资被传出来。谈资的内容是什么呢?是“红袖啼痕重”。那么谈资又来自哪里呢?来自荣国府。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啼痕重的红袖必然来自荣国府。事实上,贾家四艳当中,除了贾元春之外,“二姑娘是大老爷那边的,不算。四姑娘是东府那边的,也不算”(这是王熙凤的原话),何况二姑娘也死了,死在孙绍祖手里,剩下的便只有探春。当然也许有人觉得牵强,但是两处都用到“谩言”的字样,总让我感觉到不是巧合。


但是有人说“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的判词,是秦可卿的,不是贾探春的。我当然知道,但是要是顺便把探春也说起来又有什么妨碍呢?可是在秦可卿的曲子里又有“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如果这里我们不信服周汝昌的话。)既然连贾敬都说到了,为什么不能说到探春?固然曹雪芹没理由在可卿的判词搭上探春,那他有理由搭上贾敬吗?就算按照周汝昌的写法,写作“荣玉”也好。前头“不肖”指的也是贾宝玉,那又何必拽上他呢?当然你可以认为因为贾敬是秦可卿丈夫的祖父,可卿又和宝玉关系不一样,但是你细读这句话,他想表明的是贾敬崇高的辈分或者是想表示可卿和宝玉关系不一样吗?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这句话真讲的是探春的话,为什么又在可卿的曲子里出现呢?在现行的文本里我们没有办法看出此二人之间的任何交集。此话很是。但我想,之所以在此处提到探春,是作者有意在做一个对比。探春和可卿的对比,因为都是齐家的奇才。


最后一个难点在于,如果脂砚斋是贾探春的原型,那么史湘云的原型又到了那里去了呢?这是我们不能不深思的一件事。因为按照周汝昌老先生的见解,脂砚斋就是史湘云。我的意见是,按照胡德平的一些研究,湘云真名叫李芳卿,嫁给曹雪芹了,而且在曹雪芹写书的时候,芳卿还在。那么如果探春也回来,湘云也在身边,作为贾宝玉原型的曹雪芹难道会舍弃湘云而何探春合作吗?还轮的到探春来当脂砚斋?所以我的意见是其实湘云的原型并没有活多久,并且白发早死——所以第三十一回后半个回目才叫“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我们可以这样设想,曹雪芹死的时候才40岁,湘云比他还小,又怎么可能白首呢?也许有相信脂砚斋是史湘云原型的人认为这不过是曹雪芹对于与他合作的脂砚斋的一个白首的期待。但我还想说,湘云的判词是“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何必枉悲伤。”分明重点是一个云散,一个水涸,就是表示一切烟消云散的意思,是终止符。况且这首曲子叫“乐中悲”不叫“悲中乐”,所以最后有乐有悲,最终应该统一于悲上。这也是我证明湘云早死的证据,从而更加坚定了我的结论:脂砚斋者,贾探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