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导航栏标签:中国历史100件事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51:30
'41、兄弟的血腥之争——玄武门之变: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在长安宫城的北门玄武门发动了一次政变,杀死哥哥太子建成、弟弟齐王元吉,迫使唐高祖李渊交出政权,历史上把这次政变叫做“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依照封建社会的继承办法,皇位应由长子李建成来继承,但是,从太原起兵一直到统一全国,李世民的成功最大。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这一天,李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伏兵于玄武门,发动袭击。他亲手射杀李建成,逼迫高祖下“诸军并受秦王处分”的命令,一场政变就迅速地结束了。6天以后,高祖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高祖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当上了皇帝,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改元贞观。

  42、绝代盛世——贞观之治:从贞观元年(627年)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是唐太宗统治的贞观时期。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奠定了立国规模。这个时期的封建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快,社会秩序也比较安定。所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誉为“贞观之治”。唐太宗能够广泛听取官僚地主的意见,并能注意判断是非,择善而从。在封建帝王中,他是最善于纳谏的一个。魏征敢于直谏,时常用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提醒太宗,经常围绕怎样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太宗筹谋划策。魏征病死,唐太宗大哭,他说:“人用铜做镜,可以见兴亡,用人做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我丧失一面镜子了!”直谏不易,纳谏更难。唐太宗能纳谏,所以魏征等人才敢直谏。

  43、按男丁缴“上交”的赋税——租庸调制:公元619年,即李渊称帝的第二年,唐朝制订了租庸调制。5年以后,与均田制同时颁布执行,这种剥削制度,是以男丁授田百亩为前提,所以它的基础是均田制,史书上说,唐朝的赋役办法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家身则有庸”。故简称租庸调制。

  44、公主外嫁和亲——文成公主入藏:西藏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至今还供奉着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唐朝文成公主的塑像,1300年来,西藏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文成公主的优美传说。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做了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的许多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定都逻些。640年,松赞干布命大相禄东赞,带着黄金5000两和珍宝数百件来求婚。唐太宗终于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641年,唐太宗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赞干布亲自带领大队人马到柏海迎接。他们在吐蕃的都城逻些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文成公主入吐蕃以后,唐和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高宗时候,松赞干布接受唐朝给他的西海郡王的封号。唐中宗时,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蕃关系更加密切。

  45、要夺唐朝天下的大灾难——安史之乱:安禄山的父亲是西城人,母亲是突厥族人,他曾几次入长安朝见玄宗,并被杨贵妃收为养子。安禄山看到唐朝中央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玄宗整日在宫中饮酒作乐,认为有机可乘,阴谋叛乱,夺取唐朝的天下。755年冬,安禄山带领军队15万人,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从范阳起兵,不过三个月的时间,安禄山占领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757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被他的大独生子安庆绪杀死,安禄山的大将史思明,也暂投降了唐朝,然而安史集团内部仍旧不断争权夺利。史思明后来杀死了安庆绪,自立为帝,不久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杀死,这次战争前后延续8年,历史上叫作“安史之乱”,它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46、封建割据势力的兴起——藩镇割据: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唐朝廷为了加强对边地的统治,防范吐蕃、回纥的进扰,开始派节度使领兵屯边。这些节度使及其军队,当时又称“方镇”或“藩镇”。藩镇割据是从安史的降将开始的。763年,史朝义的叛军从邺城败退。唐朝廷接受了一批安史部将投降,并同意他们就地担任节度使;各藩镇在经济上都自搞一套,各藩镇还竭力扩充军队,选练精兵。各藩镇依恃强大的兵力财力,威胁朝廷,甚而起兵反叛,实际上都是土皇帝。

  47、中印人民友好交流的象征——唐僧取经:明朝吴承恩的着名小说《西游记》,描写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唐僧取经的故事,为人们所喜爱,其实,《西游记》是一部小说,只有那个名叫玄奘的和尚,历史上实有其人,其他人物和全部情节都是作者的虚构,同历史不相干。玄奘13岁出家为僧,他感到当时的汉文佛经译得不完全、不确切,想亲自到天竺去学佛经。于628年夏末,到达天竺北部。他首先从这里沿着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游历了一些佛教胜迹。645年,玄奘带着650多部佛教书籍,经由西域,回到了阔别18年的都城长安。唐太宗在洛阳行宫召见了他,极有兴趣地听他介绍了西域及天竺见闻。玄奘还回忆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这部书记载了玄奘亲历的110国和传闻的28国的情况,所涉及地域包括今我国新疆,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现在,《大唐西域记》已经译成几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着。

  48、使大规模出版成为现实——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纸发明以后,文字还要用手来抄写,东汉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写了《西京赋》,大家认为好,互相传抄,一时洛阳的纸都贵了。“洛阳纸贵”成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有名的典故,手抄书籍,辗转传抄,时间长了,错误越来越多。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史书上记载最早的雕版书,是唐太宗时刻印的长孙皇后写的《女则》。

  49、突破靡华文学改革——古文运动:唐中叶,着名的文学家韩愈、柳宗元等人,大力倡导古文,形成社会性的古文运动,这才逐渐取代了骈文的地位。在古文运动中贡献最大的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人们也称他韩昌黎。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人称他柳河东,唐顺宗时候,他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是主要成员之一。后来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州刺史,死于柳州,所以后人又称他柳柳州。在永州和柳州期间,他深入社会,了解人民的疾苦,接近了少数民族,这对他的文学成就有很大影响。古文成了他表达自己的进步思想,反对当时腐朽势力的有力武器,他的着作留下来的有《河东先生集》四十五卷。

  50、黄袍加身的政变——陈桥兵变:赵匡胤为了夺取后周7岁皇帝的政权,布置了一幕“陈桥兵变”。960年的正月,正当后周君臣欢庆新春佳节的热闹时刻,突然接到北方边境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和契丹贵族联合入寇,后周的执政大臣不辨真假,仓促决定派赵匡胤出兵抵御。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到了陈桥驿。赵匡义、赵普等人及随征将领,就把早已准备好的皇帝穿的皇袍披在赵匡胤身上。于是就立即回军,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后周的政权。由于赵匡胤原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因此他把国号改为“宋”,都城仍在汴京,这就是北宋王朝。赵匡胤还没有完成南北统一的事业,于976年病死,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续统一事业。一直到979年,从而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51、大宋之耻——澶渊之盟:1005年1月,宋辽双方达成了和议,规定北宋每年向辽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历史上把这一次宋辽和议叫做“澶渊之盟”。当和议刚达成时,内侍误传输银绢300万,宋真宗大吃一惊。后来听说只有30万,宋真宗大吃一惊,后来听说只有30万,宋真宗又沾沾自喜,认为这是宋朝谈判的“胜利”,他还写了诗叫大臣们唱和,表示庆祝。由于北宋王朝的软弱无能,澶渊盟后,使得全国人民每年又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52、印刷术的重大改革——毕昇创造活字印刷:北宋沈括在他的名着《梦溪笔谈》里,记述宋仁宗宗庆历年间,平民出身的毕昇,首次发明了先进的活字印刷术,毕昇生活在当时雕版印刷业中心之一的杭州。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分制字、排版、印刷和回收活字等四道工序。首先,用胶泥刻成如铜钱一样薄的单字,经火烧成十分坚硬的泥活字,一般常见字,都刻有好几个同样的活字。毕昇创造的泥活字原物和印成的书籍虽然未能留传来、下来,但是他的这套活字印刷方法却对后代发生了很大的影响。毕昇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对世界印刷术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53、乱世变法——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地主阶级着名的改革家。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待方面,曾经提出一整套的“新法”,并一度加以推行。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出身于普通官僚地主家庭。22岁时,通过考试中了进士,从此参加地方行政工作。年轻的皇帝宋神宗赵项上台以后,急于要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破格提拔了积极主张革新的王安石。新法的主要内容有:1)农田水利法;2)方田均税法;3)青苗法;4)免役法;5)均输法;6)市易法;7)保甲法。

  54、全国大一统——元朝的统一:元朝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蒙、汉等各族联合政权,蒙古贵族于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之后,除了发动三次西征之外,同时还派遣军队向南方进军。到1227年成吉思汗病死之前,蒙古军队已经打败了畏吾儿、西辽和西夏。1231年,蒙古军灭金,与南宋王朝仅隔一条淮水,蒙古贵族立即发动了长达40年之久的灭宋战争。忽必烈为了统治全国,决心采用“汉法”,并于1271年迁都燕京,建国号为元,元朝的建立标志着蒙、汉各族地主阶级的进一步联合,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在新王朝被延续了下来。

  55、建省的开始——行省制度的实行:元朝把我国各地划为若干行省,建立了行省制度,“行省”的名称,金朝时就开始使用了。元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设立了不少行中书省,以代表中书省在地方上行使职权,1287年,忽必烈在全国范围内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是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行省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政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明、清以及后来的政治制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56、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明代官制改革: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了强化封建专制主义,加强中央集权,对中央和地方的封建官僚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明初设中书省,置丞相,统率百官,总理政务,大都督府管军事,都察院与大理寺掌纠察、刑法。1380年,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之后,即废除中书省,不再置丞相,这样,朝廷的行政、军事与司法人权被分割而隶属于几个独立的机关分掌,以互相牵制,防止专权。这些机构的官员都直接向皇帝负责,重大事件,必须报请皇帝批准才能实行。巡抚之名起于洪武时期,1391年,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标以巡抚之名视察陕西地方。1421年,朱棣派遣大臣分巡天下,了解军民疾苦,1430年,朱瞻基派遣御史于谦等6人,分别以侍郎的官衔巡抚山西、河南等省,这时的巡抚,还属临时派遣,“事毕复命”。

  57、新军事制度的创立——卫所制到募兵制: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创立了新的军事制度——卫所制。卫所军的来源有四类,第一是“从征”,即原来的农民起义军战士,包括反元群雄各部的战士;第二是“归附”,即投降的元军,第三是“谪发”,即因“罪”而罚充的官吏和士民,称作“恩军”或“长生军”,第四是“垛集”,即征调平民充军,世代成为军户。

  58、法令的集大成——《大明律》:《大明律》是明代朱元璋总结历代法律施行的经验和教训制定的法令条例。《大明律》共分三十卷,篇目有名例一卷,包括五刑(笞、杖、徒、流、死)、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大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八议(议亲、议故、议功、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宾),以及吏律二卷、户律七卷、礼律二卷、兵律五卷、刑律十一卷、工律二卷,共460条。

  59、知识分子千年追逐的梦——八股取士的创立: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袭用唐宋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1370年,朱元璋颁发科举诏令。参加科举考试生员的答卷,其行文格式有严格的规定,就是通常所说的“八股文”。八股文,由破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60、皇位争夺战——靖难之变: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推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公开反叛,以“清君侧”的名义,率军南下,号称“靖难之师”,发生了一场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皇位争夺战,历史上称为“靖难之变”。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1370年,封为燕王。1389年封地北平。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皇帝位,第二年,朱允炆改元建文,朱棣面对诸弟被废,自己权力被削的危机,便借朝贺改元之机,带领世子朱高炽等人,亲往南京,密察虚实,以谋对策。朱棣回北平后,暗中加紧练兵,做篡夺皇位的准备,表面一卜则伪装重病在身,卧床不起。朱棣便乘机起事,一场封建统治阶段内部争夺皇位的武装斗争展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