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ern comfort:游宁波天童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7:54:01

<图文游记>       宁波天童寺  

    天童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县天童乡太白山麓,有“东南佛国”之美誉,为我国“五大丛林”之一。丛林也就是咱们所说的大寺庙。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它从西晋僧人义兴和尚云游到此结庐,至今近1700年。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建成殿屋999间,规模宏伟,建筑华丽,佛像高大,为国内罕见。

    从宁波汽车东站对面乘162路 (汽车东站→天童寺)经约40站 耗时50分钟, 全程票价3元,抵达公交天童站。

  

公交车上下来,沿公路上行,行进途中只见四周群山环抱,重嶂叠翠,小道两旁是一派田园风光,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山不是很高,却郁郁葱葱,连绵不绝。 

 

    过景倩亭,只见翠竹古松林立两侧。路边的摊贩,除了出售一些旅游纪念品之类,多数倒是山货土产,较多的有灵芝、何首乌、笋干、鲜笋、蕨菜、椿芽、水芹菜等。     寺前首先看见的是一泓池水,这就是“万工池”。 据说天童寺有内外两个万工池,外池面积约150平方米,池内游鱼可数,取名“万工”是当初开挖时都动用了上万的人工,其实就是放生池。 

 万工池的南侧有七尊石佛塔,每塔等高约3米的样子,每一座塔肚正中刻有一尊石佛。这是天童寺真正的古塔,塔龄百年以上,地道的古物。塔的特点是塔身为喇嘛塔形象,塔顶则为汉式仿木结构建筑,有学者认为此乃汉藏两种不同风格合二为一,是一种崭新的造型,我国古建筑的珍品。寺前的照壁依池而建,宏伟庄严,上书“东南佛国”四个大字,显示着天童寺在佛教界中的地位。照壁下还可见游人再用面包或饼干渣再喂食,还有池内竹筏上趴着的大小乌龟,很是幽静。照壁后侧刻有"万法朝宗"四字,为原天童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圆瑛大师亲笔手书。

  绕过万工池照壁就是天王殿,进入天王殿便是寺庙的建筑群了。

 
 
    天童寺也是有着古老传说的,相传建于西晋永康元年的天童寺,是义兴法师云游到此,结茅开山,建造“精舍”,日夜虔诚诵读经书,此事感动了天上的玉帝,玉帝便令太白金星化为童子下凡,为义兴发师伺给供奉。因传说中这座寺庙是从天上派下来的孩童帮助法师建造的,故名天童寺。并把三面环抱古刹的群山称“太白山”。 到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册立天下寺名时,定名为天童禅寺,赐“中华禅宗五山之第二山” ,清代则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扬州高雯寺并称禅宗四大丛林。北宋时,王安石还在做鄞县令时,他很是仰慕江南古刹天童寺,曾几次登临,留下佳句: “村村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

    天童寺的匾额是不是很有特色?边框鎏金刻龙纹,黑字红底,各路菩萨金刚罗汉点缀其中。

  进天王殿,迎面是一尊弥勒佛,弥勒佛身后是面貌英俊的韦陀天神。殿内四大天王面目威严分立左右,个个身材高大魁梧约7或8米高,是江南诸刹所不及的。查找资料,按东南西北,详细向诸位介绍认识一下。

 

    第一尊脸为白色,穿甲胄的是东方持国天王。他名多罗咤,手持琵琶,主守东方。据称他能护持国土,故称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咤”乃梵文译音,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他住须弥山黄金陲,是主乐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第二尊脸为青色,持宝剑,穿甲胄的是南方增长天王。他名毗琉璃,住须弥山琉璃埠。“毗琉璃”是梵文译音,意即“增长”,据说他能率诸鸠般茶、薜荔等主守南方阎浮提洲,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

      第三尊红脸的这位是西方广目天王,他名毗留博叉,穿甲胄,手中缠绕一龙。“毗留博叉”是梵文译音,意即广目,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他住须弥山白云量,为群龙领袖,手中龙也称“赤索”,看有谁不信佛教,便使其皈依。

     第四尊脸为绿色的那位是北方多闻天王。他名叫毗沙门,身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握神鼠——银鼠。“毗沙门”是梵文译音,意即“多闻”。多闻指福德闻于四方。他住须弥山水昌盛,手中宝伞用以制服魔众,护持众生财物。

 天童禅寺现存的规模,基本上保持明代的格局。整个建筑群体布局严谨,结构精致,主次分明,疏密得体。雄伟高大的天王殿、佛殿、法堂(楼上为藏经楼)、罗汉堂等主体殿堂,依次座落在倚山势而建的广阔台基上,一殿高于一殿逐级高升,气势磅礴。各殿堂均按我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式,重檐叠阁,画栋雕梁,庄严而古朴,成为古刹的“中轴线”。

  左右两侧配置偏殿,左侧有钟楼、新新堂、伽蓝殿、云水堂、玉佛殿、御书楼、御碑亭等。右侧为大鉴堂、库房、禅堂、面壁居、方丈殿等十几个僧房客寮对称分布。与主体殿堂互相呼应,互为衬托,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建筑群体。所有殿堂楼阁均以长廊连接,只有一进入寺门,晴天不晒太阳,雨于不走湿路,便可到达寺内任何一处,可见建造者的独具匠心。

 

    穿天王殿就是佛殿,即天童寺大雄宝殿,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前的仓挺古柏是唐人种植,年代久远,据讲与大殿同寿。光看着参天古树,就可看出该寺的历史应该很久了吧。大殿是由明代密云禅师崇祯八年(1635年)重建的,也是天童寺最古老的建筑。进深六间,阔七间,雕梁画栋,翼角飞檐,还是全寺最大的建筑,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三世佛坐像三尊,结跏跌坐莲座之上。中央为高约十米的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面供奉的是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面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他在西方接引众生灵魂,并把灵魂送到极乐世界修炼,是西方的接引佛。大殿两侧是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像。殿内正在修缮,佛像也要准备重新镀金,气味很是刺鼻。该殿是天童寺的中心,是寺众朝暮礼颂和启建盛大法会的场所。

    大殿内影壁背面是由海岛观音和五百罗汉,组成的观音法会立体雕塑群像,整个塑像全用木头和泥塑成,观音菩萨慈眉善目,手里拿着一个宝瓶,宝瓶里的水倾向大地;菩萨后面有上千尊小佛像,有长臂的,有长腿的,有躺着的,有坐着的,有老的,有少的,大大小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我不禁感叹雕塑家的手艺如此高超!是我到过的众多寺庙中看到过的最耀眼的一处观音法会群雕。展示一下长臂的和长腿的,很是有趣。

 

大殿后是泓法泉,泉水中有假山,泉水再满也不溢出,再旱也不干涸。假山上有一五角亭,亭中到挂一钟,游人可投钱币击打,如击中可带来一生好运吉祥。

 

殿前附近还有应真亭,登亭俯视,可欣赏全寺风貌,旁有一青龙泉,泉水终年不断。

 

亭后分立清顺治皇帝所书“敬佛”碑和宋淳熙五年孝宗赐“太白名山”四字碑。

 

康熙皇帝所书“名香清梵”和雍正黄寺所书“慈云密布”匾额。

 

沿着起伏的山峦拾级而上,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呈递进式,一层更比一层高。过弘法泉就到了法堂。法堂也就是禅宗寺院讲经说法、宣示昄戒、集合上课的场所,可容纳数百人。其重要性仅次于大雄宝殿,法堂楼上是藏经楼,很可惜,天童寺历代珍藏的大量经书,其中许多是珍本、孤本,在文革中被付之一炬。法堂1932年扩建成两层楼,并供奉着清顺治皇帝所赐的鎏金药师佛铜像。现藏经楼和法堂的匾额均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
        法堂之后是先觉堂、大鉴堂、方丈室及罗汉堂。寺内东禅堂现为文物陈列室,珍藏着历代佛教文物和国外佛教徒所赠礼品。西禅堂为全寺僧人参禅修炼之所。

 

沿着法堂右侧的长廊顺势而上,最高处为罗汉堂。罗汉堂中间设观音堂,两旁为十八罗汉平屋,共十九间皆为罗汉堂。每间内有一方石刻罗汉像碑,上有题诗。这组画像,笔力雄健,形象传神,刻工精致。还有一段传说说的是,由于天童寺三面环山,常遭山洪毁坏。明万历年间来了十八个穿着破烂的和尚,帮助在天童寺放生池两旁挖了两条排水沟,完工后不见综影。天童寺方丈才恍然大悟,是十八罗汉化身帮寺院作了一件大好事,从此使寺院免受山洪毁坏之害。为了纪念此事,称这两条沟为罗汉沟,并在罗汉堂左旁竖立了十八罗汉应真碑刻文记载此事,近代的大书画家竹禅和尚画了这十八尊罗汉像。此石刻保留至今。文革期间,寺僧用石灰把它们填满,故未遭破坏。 

 

罗汉堂门侧檐下还有一口降龙泉,泉水终年不干,水清见底,游客们用硬币放在泉水之上, 硬币能浮在水上而不沉,浮的时间越长,财运越好,仔细看还有泉水冉冉涌动。

     应真亭下有一“更幽亭”。亭上镌“太白峰前云似盖,玲珑岩下月如钩”一联。

   中轴线游览完毕,就随机穿插游览东西两侧配殿。

 

接着是禅堂,也被称为选佛场。始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清光绪十七年(1981年)重建。建筑面积八百多平米,为全寺僧人参禅修持的场所。堂内供奉大弟子乔陈如尊者坐像。禅堂庄严肃穆,布帘悬挂,是禁止参观的。只闻其中传来阵阵此起彼伏的诵经之声,

  寺里没几个游人,只有佛殿前的香炉里,依然是香烟缭绕。

 

在家人吃饭在食堂,出家人吃饭在斋堂,天童寺称斋堂为“应供堂”。 天童寺的应供堂与众不同,那就是上首本该是方丈的座位,却换成了弥勒佛像。传说,明万历年间的密云方丈慈悲为怀,是著名高僧,弥勒为了试探他,变一乞丐,在和尚用膳时来到此堂,而密云把自己的座位让他用膳。于是弥勒非常高兴,便化回原形许诺,每餐与天童僧众一起用餐。这就成了天童寺的荣耀,方丈用膳移至对面的下首座。

 

门外廊檐下的云板和长木鱼,是用来敲击,通知僧人们开饭用的。

 

有人错误地以为,去寺院里吃饭不要钱。那是他们不懂佛门规矩,佛门中有句话:“施主一粒米,大于须弥山。”是绝对不能白吃寺院的,要是你万一忘了付费,应该及时地把钱补交,或是放到功德箱里去。应供堂外的公告,告诫僧人节约用水。

 

吃饭就要做饭,厨房有一口明代祟祯十四年(1641年)铸造的千僧铜锅,直径2.36米,深1.07米,重达两吨,锅沿上铸有“大明祟祯辛已十四年铸造”的铭文。由这千僧锅可见天童寺鼎盛时期僧人有数千名以上,当时的香火是极其旺盛。(*^__^*) 嘻嘻……锅边还立有“禁止跳进锅内”的纸牌。据传游客往锅内扔币,可以得到若干倍的回报。难道当做聚宝盆用了吧?


 

寺内匾额、楹联多为新旧名流、书法家、军政领导人之手笔,如吴学谦、沙孟海、赵朴初、冯骥才等等,圆润俊秀,书法精美、蕴意深刻,各具特色。

       淳熙十六年(1189年),自日本僧人荣西来寺习禅,并从日本募大批百围巨木,建成千佛阁,并承临济法脉,回国后创立日本临济宗。后日本僧人道元又漂洋过海,从如净禅师习曹洞宗,得法後回国创立了日本曹洞宗。所以可以说天童寺是日本佛教临济宗的重要门庭,是拥有800万信徒的日本曹洞宗的祖庭。天童寺在东南亚,尤其在日本影响很大,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过很大贡献。

 1980年11月,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主持比丘秦彗玉率众朝礼天童山祖庭时,在天童寺云水堂后院内竖起《日本道元禅师得法灵迹碑》,碑由质地细腻、青中透红的梅圆石制成,高3米,阔1.3米。碑正面刻着赵朴初会长题的碑额及碑颂。近年来,天童寺与日本佛教界的交往也很密切。日本佛教曹洞宗尊天童寺为祖庭,目前日本曹洞宗有信徒八百万,有寺庙15000座,该宗每年组团前来天童寺朝拜祖庭,促进中日佛教界的文化交流。

 

玉佛殿

 

祖师堂

    江南如许多名寺古刹,天童寺最是幽静。虽然天童寺在日本名声很大,但是到天童寺的游人确实不多,香火不能和同为五山之列的灵隐寺等相比,而且天童寺多古建筑,形制巧妙,佛殿雄浑,曲径通幽,规模宏大而不失精巧,沉稳却又不失灵动,背依太白,完全融入自然之中,实在是真正的一方净土,世俗之气在这里真正的被消融了。

  天色渐晚,因天童较为偏僻,食宿不便,游览2小时后,无奈按原路返回宁波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