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caffe gpu:孙中山、毛泽东、宋楚瑜祭黄帝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9:23:01
一、孙中山一九一二年作《祭黄帝陵文》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此文由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在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到桥山祭祀轩辕黄帝时亲撰的《祭黄帝陵文》。此祭文,高度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首先指出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然后点出轩辕黄帝对中华民族建立的战功和发明,以及中华民族在当时动乱世界的地位,尤其是五千年文明带来的地位。但是实际上后面的事情并不如孙所想,实际上这首诗也让我们看到孙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但是有理想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够的。孙明显缺乏手腕!!!

 


    二、毛泽东一九三七年作 《祭黄帝陵文》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此文写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共两党到先祖陵前,起誓齐心抵抗外敌。国民党方面,中国国民党特派委员张继、顾祝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中国共产党方面,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抗日红军部总司令朱德派代表林祖涵(即林伯渠),携毛泽东撰写的祭文到黄帝陵致祭。毛泽东在祭文中历数了轩辕黄帝的丰功伟绩。之后,笔锋一转,指出面对日寇的入侵,四万万同胞只有结成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一致对外,团结御敌,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国家统一,中华民族才能中兴富强。这篇祭文,气势磅礴,对当时唤起正在遭受民族灾难的全国民众共击日寇,振奋民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即使今天读来,仍荡气回肠,是一篇不可多得的雄文。历代祭黄帝的文字很多,但唯有毛泽东同时身兼政治领袖和诗人的双重身份,其文才能气势磅礴,文采飞扬,雄冠古今,无人能望其项背。尤其其文字异常简单,小学生亦可流畅地背诵,并能琅琅上口,不输于白居易的为老妪读诗。而简单的文字却能凝练,而激情不减,其旋律不断上升,直至升到“四万万众,坚决抵抗”的主旋律,而后“亿兆一心,战则必胜”。歌声高昂,气不可挡!!!


 

 

     三、宋楚瑜二零零五年作  《祭黄帝陵文》  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   订律设制,立五千年不拔之根基。
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

  功垂千古,名扬万邦;造福生民,益发其祥。

  今值两岸,协力互惠之际,仰祈灵佑,天道酬勤之德。

  锡福策勉:兄弟扶持成大业,二十一世纪振八荒;

  益兹激励: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

  山岳巍巍,河海荡荡,缅怀祖德,永矢毋忘!

                               

      而现代人的文,是越来越复杂了,让人畅顺颂读也很不容易。不过也没办法,这个世道本来就活得艰辛,而且作秀也要作的冗长,才能让我等小民伸长的脖子不觉得辛苦。在文字越来越被淡漠的日子,能写出此诗来,也算不错。宋楚瑜的功底还是不错的,是谓家学渊博。但是如果再简单些,就更好了。

 

    不才将其诗改改如下,供大家一笑:

 

    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

  订律设制,五千根基。造车指南,辨明四方。

  功垂千古,名扬万邦;造福生民,益发其祥。

  当今两岸,协力互惠,仰祈灵佑,天道酬勤。

  锡福策勉:兄弟扶持,炎黄子孙,两岸一家。

    山岳巍巍,河海荡荡,缅怀祖德,永矢毋忘!

 

   下面的是黄帝陵碑: 

    万曲千章颂轩辕,龙吟凤歌彻瀛寰。
    赫赫中华第一帝,煌煌国史书首篇。
    始辟混沌苏万象,一扫  榛拯黎元。
    剪平祸乱乾坤定,启造文明人类先。
    经邦创业勋旷世,甘雨仁风德烨天。
    初祖脉延五千载,华魂浩然万古传。

                               ----黄帝陵碑

 

 
附黄帝陵资料

       春回大地,莺飞草长,万木争春。每年清明节是公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轩辕氏的日子。
      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是一块圣地,每年都在此举行公祭活动,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陵区宏大,在轩辕庙广场的右侧,竖立着一巨牌。巨牌上的文字高度概括了轩辕黄帝的伟大功绩。全文是这样的:“万曲千章颂轩辕,龙吟凤歌彻瀛寰。赫赫中华第一帝,煌煌国史书首篇。始辟混沌苏万象,一扫榛拯黎元。剪平祸乱乾坤定,启造文明人类先。经邦创业勋旷世,甘雨仁风德烨天。初祖脉延五千载,华魂浩然万古传。”

                      
清明节公祭轩辕黄帝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在部落间战争纷起之时,黄帝以其非凡的才华,率领其部落,兴起于姬水。在乱世中,黄帝以战争手段制止了各部落间混战,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部片土地,从而促进了各族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追根溯源,黄帝距今已有五千年的悠悠岁月,一直受到中华民族子孙的敬仰,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关于黄帝,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有过详尽的记述(此前亦有,但不如《史记》记述周详)。文中对黄帝的谱系、姓名、天生资质、何以能成为全中华民族的始祖都有一一分述。现照录如下:“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按《史记》的说法,黄帝名叫公孙轩辕,那为什么又称“黄帝”呢?

      历来尊轩辕为黄帝,是因为在新石器时代,农业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农业是当时先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活来源。轩辕对中国农业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农业又与土地分不开,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先民在黄河流域一带活动,从事生产劳动。黄土高原土色黄,因而把部落联盟的首领轩辕尊为黄帝。

      黄帝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贡献甚大。反映在建立国家雏形方面的贡献包括官名皆以云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制民,制礼仪,施教化,创立典章为治世准则;反映黄帝时代的物质文明包括顺四时之宜种百谷草木,蒸谷为饭,作杵臼釜甑,驯化鸟兽虫蛾,做衣裳、冠冕、扉屦,造房屋、车辆、舟楫、弓矢和采铜以冶炼;反映黄帝时代的科学文明包括占日、月、星辰,做甲子、算数,定历法,造律吕、图画,重医药和创制文字等。

      由此不难看出黄帝时代的脚步,已从采集渔猎、漂泊流徙、穴居野外的“野蛮”生活,开始跨进农耕经济、铜石并用、相对定居和社会有初步分工的“文明”社会。


中华第一陵黄帝陵


      黄帝死后的葬身处,有数说,有甘肃说,河北说,河南说。不久前,又增加了一说,北京郊区平谷在古代也存有过轩辕黄帝陵及祭祀的庙宇。在众多的说法中,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葬桥山,为世所公认。其据是《史记》和《黄帝本行纪》都明白无误地写道:“黄帝崩,葬桥山。”今陵相传自汉代。

      桥山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城城北一公里处。1961年,国务院把黄帝陵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为古葬类第一号。黄帝陵所在地桥山总面积567公顷,前有沮水,群山环抱。山上广植松柏,四季常青。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确不失为风水宝地。黄帝陵区分庙前区、庙区和陵园区。

      庙前区为黄帝庙山前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大典就在庙前区举行。庙区,又称黄帝庙,轩辕庙。毛泽东祭黄帝文手迹碑刻即竖在庙区内。庙内有一棵相传为黄帝手植柏,称轩辕柏。树大根深,柏高58市尺,下围31市尺,中围19市尺,上围6市尺,为群柏之冠。1982年,英国林业学家罗皮尔参观后,称其为“世界柏树之父”。陵园区为黄帝陵寝所在处所,桥山上,祭亭中竖一高大石碑,上书“黄帝陵”三个大字,出自文学大家和书法大家郭沫若之手(1958年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