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姐妹 百度网盘:真假古陶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1:18:31
下一篇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其陶瓷制造技术对世界的影响尤为深远。古陶瓷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一种会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增值的财富,其中的珍贵品种更是价值连城,甚至是无价之宝。瓷器的仿古做旧,在中国陶瓷史上早已有之。其实早在明代中后期,即成化、正德以后,后代仿前代就已在景德镇官、民窑中逐渐形成规模。清康雍乾三朝、道光、光绪直至民国官窑和民窑仿古一直大盛不衰,但只是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形式的延续。利用仿古瓷作伪以假充真,只是近百年的事。
古陶瓷的鉴定相当复杂,通常需要断代、断窑品、断种类、断真伪、断优劣、断价位,其中最重要的是掌握断代和断真伪的方法。本文介绍了古陶瓷的特征,并指出了相应的鉴别方法,让广大藏友增加相关知识,以免在日后的收藏中上当受骗。
古陶瓷七特征教你辨真假
为避免买到假古陶瓷,首先我们要了解古陶瓷的种种特征。古陶瓷的旧貌分两类,一类是“生坑”即出土品;一类是“熟坑”,即传世品。古陶瓷具有以下特征:
特征一:釉表光泽火气褪尽。古陶瓷器因年深日久而“火光”下降,釉面温润柔和。
特征二:水锈。长期埋在地下的陶瓷,其表面多粘附着一些灰白色、铁红色或铜绿色的沉积物,多显水痕形状,俗称水锈。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镁盐类物质、氧化铁或碳酸铜等。
特征三:土蚀或土锈。由于受到地下水及酸、碱、盐等物质的长期侵蚀,陶瓷器物的表面、彩绘层或胎体的表面或局部失亮,这种现象就是土蚀。有些泥土变得坚硬板结,牢固地粘结在器物表面,凝固成不同形状的土疤,这种土疤便是土锈。
特征四:“蛤蜊光”。低温铅釉和含铅釉上彩受外界物质的浸蚀以及本身的脱玻化现象,会在其表面形成碳酸铅和硅酸盐类膜状物。这种透明无色膜状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地增厚,其外观形状类似于天然云母。当他们达到一定厚度时,会对光线产生干涉作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蛤蜊光”。
特征五:“银锈”。产生“蛤蜊光”的透明无色膜状物进一步增厚时,对光线的干涉作用也不断增强,以至于出现会有一层银白色金属光泽的物质,这就是“银釉”。它的层次多少不一,多则二三十层,少则八九层,每层厚度约3微米,用多轻轻刮几下,就可以刮去。银釉不同于器物上的其他污垢,一般不予清除。
特征六:剥轴。剥釉即釉面剥落,最易发生在那些胎釉结合不牢的品种上。如:汉绿釉、唐三彩、磁州窑器等等。自然的釉面剥落是由里向外发生的,首先是釉与胎之间产生自然分离后才有可能剥落。自然剥釉有两大特征,一是剥釉后的露胎处表面光滑平整,无明显凹凸现象;二是剥落后的釉面边缘与胎骨之间相互垂直。
特征七:浸色与污染。浸色是向釉的开片内浸染特有的颜色,如仿哥窑釉的“金丝铁线”。污染是将器物表面浸染上陈旧的黄褐颜色。
古陶瓷的作伪手段多
陶瓷作伪,就是利用各种手段使仿古陶瓷具有古陶瓷的“岁月感”、“沧桑感”,最终以假充真。主要手段为:旧器加新彩、磨款换款、老底接新瓷。
旧器加新彩,就是利用清代中后期豆青釉器和民国白胎,在上面加绘粉彩或五彩。特点是:彩和釉面新旧不协调、不一致,给人有明显反差之感;用手摸釉面上的彩料,有时有拉手的感觉。若用放大镜细看,划痕上局部覆有釉彩,即旧器上原有的使用划痕,在有彩的部位会突然出现中断,这是后加彩难以逾越的弊端:如果磨损痕被釉彩覆盖,可推断釉彩为后加的。
磨款换款,则是将年代较晚的瓷器款磨掉,用颜料制作成年代久远的款,再吹一层釉,入窑烘干,冒充年代古老的瓷器。这种瓷器由于釉料及温度的不同,其伪造的釉色往往与原器物有所差别,因新烧成的釉有“火光”(即釉面浮光),作伪时还得磨去“火光”,这样会留下打磨痕迹。鉴定时可用放大镜观察,注意釉面火花的不同和打磨痕迹,便可辨清真伪。
老底接新瓷,把已经破碎上半部,仅剩底部的名窑瓷器的底换装在另一件瓷器上,再用铁锈溶液涂抹在接口的地方,将铁锈烘干后,再在接口处烫上白蜡,弥补充痕迹。陶瓷的胎质、修足工艺、垫烧方法等信息可以从底足上寻找到。一些探测仪器为了防止陶瓷受到破坏,一般不会在器身上采样,而是在器物的底足上钻孔挖取样。
老底接新瓷有两种接法:冷接法和热接法。冷接法是用高强度粘结剂将底足与器身粘接在一起。粘接缝很细,粘牢后嵌腻子,待腻子完全干透之后,用工具将腻子修平并用化工颜料补色。热接法是用粘合剂将底足与器身粘接,然后通体(足的端而与底足内除外)上釉、入窑高温烧成。冷接法较适易用在年代久远的古陶瓷上,因为此类器物底足、釉面的老化程度较为严重,已承受不了1200℃以上的高温,只能用冷接法。热接法常常用在明清陶瓷上,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只要用肥皂水或清洗剂将器内污垢清除,便可发现接口痕迹,露出破绽。
现代鉴定方法辨真假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鉴定手法也更加多样和科学,如能量色散X荧光分析在出口仿古陶瓷鉴别中的应用。能量色散X荧光分析是一种快速、无损、多元素同时测定的现代测试分析技术,其在古陶瓷与仿古瓷科技鉴别中的主要特点是无损、动态范围宽、快速、适用于各种形态的样品,可以进行钠(Z11)至铀(Z92)的多元素的同时分析。测定的浓度范围可以从10-6至100%,制样要求低,甚至不必制样就可以直接测定7-8。
不同时期、不同窑口、不同品种的陶瓷的元素含量是有所差异的,其原因包括原材料因素、工艺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尽管由于仿制技术的不断提高,当代造假者在常量元素含量的把握上,比起二三十年前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在一些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的控制上仍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因此,通过定性、定量分析陶瓷器中的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是鉴定真伪的有效科学方法[10]。
现代仿造者为使仿品釉而光泽具有类似古代真品的柔和温润之感,往往要在釉料的配方中添加消光剂锌元素。以古代定窑和景德镇白釉为例,锌元素含量均在万分之一以下,而现代大多数仿品的锌含量在千分之四以土。
铯137是原子弹爆炸后的产物,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核军备竞赛的急剧升温,大量核实验造成的污染物,会随大气飘散到世界各地。如果在被检测物中发现有痕量元素铯137存在,那么它很可能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产品。
古陶瓷中Zr的含量多为数百个ppm,一般在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图中只能产生较弱的谱峰,但在仿古瓷的检测中常发现釉中出现异常的高Zr含量。
古陶瓷中Ba的含量很少,在检测中难以产生Ba谱峰。但在仿古瓷的制作过程中为了增加红釉的熔融性能及呈色的效果,使用了含Ba的原料,在检测中常发现红釉中出现明显的Ba谱峰。
除了能量色散X荧光分析的鉴定方法,热释光技术在出口仿古陶瓷鉴别中也较多应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热释光技术测定陶瓷年代,是用某些陶瓷所含矿物储藏的热释光来估算它们最后一次高温加热以来所经过的时间。某些矿物晶体在受到核辐射的作用时,会积累相应的辐射能量。陶瓷的胎体中含有多种矿物晶体,其中石英晶体含量最大,同时具有最强的热释光效应。由于陶瓷在烧制的过程中所用矿物原料在自然界中累积的辐射量全部释放,并且其接受的核辐射主要来自于放射性剂量相对恒定的陶瓷本身和自然环境所含的微量放射性元素(如铀、钍、钾40等),因此对陶瓷进行热释光检测时测量得到的热释光信息,是与它的烧制后时间长短成正比的,热释光方法就是通过测量所累积的辐射能,计算其烧制后距离现在的时间,从而达到鉴别的目的。根据热释光的鉴别原理可知,热释光是一种绝对断代技术,无须借助外物或其他技术处理。但是热释光对存世时间较短的古陶瓷的鉴别误差较大,测定技术的钻孔取样对器物有一定的损伤,并且对测定条件要求比较严格,需要较专业人员操作。
上海博物馆的夏君定用混合颗粒和蒸馏水沉淀在圆铝片上的样品的热释光测定方法对唐三彩进行真伪鉴定。在器物的隐蔽部位取几十毫克样品,利用样品的热释光特性曲线和实验室附加的人工放射性β剂量的热释光曲线之比,对5件唐三彩样品进行测定,准确快速地得出了它们的真伪鉴定结果。
古陶瓷的鉴定相当复杂,通常需要断代、断窑品、断种类、断真伪、断优劣、断价位,其中最重要的是掌握断代和断真伪的方法。古陶瓷作伪,就是利用各种手段使仿古陶瓷具有“岁月感”、“沧桑感”,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作伪的主要手段为:旧器加新彩、磨款换款、老底接新瓷。作旧的主要手段为:光泽处理、制作水锈、制作土锈、制作“蛤蜊光”、制作“银釉”、制作“剥釉”。为了提高古陶瓷鉴定的准确性,在古陶瓷检测中开始使用现代检测方法,如:能量色散X荧光分析和热释光技术。古陶瓷受原材料因素、工艺因素、环境因素和文化历史因素等的制约,也可以通过比造型、比纹饰、比釉彩比胎釉、比工艺的方法鉴别,作伪手法再高超,达到完全一致也不大可能。
胡俊 区卓琨 梁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