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args i:人鉴第三篇第七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1:04:24
人鉴第三篇第七章

第三节  成败

成功与失败,是人为的事业的二个方向,二位走向,二种可能和二样结局。成败之事,系于事业;生死之事,系于生命。故成败乃是人生的关键,价值的天平:成功是人生的理想,荣耀的基础,快乐的源泉;失败是人生的幻灭,耻辱的垫底,悲哀的深谷。一般地说,人生就是“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成荣败辱”的。

成败之事,首于霸业。霸业即军事征战。军事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军事和战争。阶级斗争,民族矛盾,国际摩擦,宗教抗衡,英雄逐鹿,个人仇冤,其激且烈者,莫不以武力为之。军事之争,成败显而易见:夺关斩将,攻阵破国,成则改朝换代,登基捧玺,封侯拜相,发号施令;败则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横屍沙场,断头柴市。

次为科技。科学技术是生产斗争的缩影,经济建设是廓大了的科学实险和进行着的生产斗争。二者皆非一夕之事,一日之功。较之军事,成败程度较轻,伤害亦较小。一般地说,能达到预期结果或效果的,就是成功;否则,就是失败。

再次为教育和著作,实乃百年树人之举,非权宜之计。其周期虽长而影响深远,成败自难立竿见影。世上的事总是这样:线长则效长,期短则功短。故长治则久安。

最难见成败者,为修持之事:儒家的修身,道家的养性,佛教的坐禅,基督教的终傅升天,伊斯兰教的“五功”“六位”,皆重在有恒,贵在坚持,定要守贞持信,毕其一生,方见成败。

凡些种种,成败都是实践中之事,都是思想见之于行为,付之于事业,演之于过程,定之于结局。故言:成败之事,能料亦难料,可知而又不可知也。它们之间,并不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简单僵死状态,而是着十分丰富的变化和演示。下面将逐一地研究它们。

成之心诀。

成功自然是人们的心愿,人们的希望,人们的向往,人们的憧憬,人们的喜悦,人们的幸福。凡人从事某一项事业,或变革,或刷新,或实验,或建树,或提笔命文,或横戈立马,或摇唇鼓舌,或传经授徒,或千里运筹,或水陆奔波,等等,概言之,无非就是搏取成功。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达到目的,才能得到梦寐以求的利。因此,成功即胜利,成功即目的,成功即利益,成功即一切。这就是成功的意义和深蕴。

审视中外之大成,探察其微,或因礼贤下士,或因谋士如云,或因兵多粮足,或因巧计纵横,或因得道多助,或因上下同心,或因人心所向,或因天道酬勤。故云:有志者,事竞成;奋斗者,事能成;坚持者,事终成;孚众望者,事定成。成于思,败于随;成于已,败于斯。成者,胜也,顺也,盛也,成功就标志着胜利,顺利和强大。

试举中国历史上两段有名的对成功的分析来作证明:

一段是诸葛亮的“隆中对”。他回答刘备的咨询时说:“拿曹操与袁绍比较,曹操名气小而兵将少,然而曹操终于打败袁绍,以弱势兵力战胜强大的敌人,其原因,并不仅仅是有好的机会,也还是人的智慧、策略造成的。现在曹操力量大多了,已拥有上百万兵马,又假借天子的名义向诸侯发号施令,谁敢不听从!所以,这是不能与他面对面地交战争胜负的。孙权占了江东一大片地域,他一家三代统治这块地方,地势险要而老百姓又拥护他,贤士能人他又能用起来,所以只能让他做我们的后援,而不能打他的主意。只有荆州那块地方,北面依靠着汉水、沔水,南面可以一直通到海滨,东面连结着吴郡和会稽郡,西面可以通往巴国和蜀国。这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其主君却不能防守好,这大概是老天爷有意帮助你替你安排的。将军您有这样的打算吗?另外还有一个益州,在险要的边塞地方,有上千里的肥沃土地,象天府一样富庶,汉高祖刘邦就是以那里作为根据地取得成功做上皇帝的。益州的头目刘璋既糊涂又懦弱,天师道的教主带领道教信徒们就盘踞在他的北面,益州的老百姓很富足政府也很有财力,但他不知道爱惜和储备,当地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一个好领导人。将军您是皇族的后代,守信讲义的好名声四海之内人人都知道,手下有好多位英雄人物,又象干渴思水吃一样求慕人才,如果再控制住荆州、益州这一大片地区,坚守好各地险要地段和关卡,和西边的各民族头人订好条约,和平相处,对南边的各民族首领实行安抚政策,不侵害他们的利益,在外交上与东吴的孙权建立同盟,在内政上做好管理工作,不苛刻对待老百姓。待天下产生变化动荡时,就派一员大将军率领荆州的兵马向宛县、洛阳一带进发,将军您再亲自率领益州的队伍杀出巴蜀直取秦川,那时,百姓谁敢不提着水壶,扛着粮食来欢迎您,犒劳您的部队呢?假如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您的称霸的大事业就可以成功,刘姓的汉家天下就可以振兴了!”

在这一大段对成败的剖析中,诸葛亮指出了取得事业成功的三大项(天时、地险、人谋)十一种因素:险塞、沃野;明君、用贤能、修政、存恤;图、援、和、抚、结。前二种,属地利;中四种,属政治;后五种,属外交和策略。

另一段是明太祖朱元璋快取得天下之前,曾与各位大臣将军们讨论成败各方原因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他说:“原先,张士诚仗着自己的雄厚的财力,陈友谅仗着自己强大的部队,成为超级领袖。而我,却什么倚靠的本钱也没有。只是我不特别爱好杀人,宣传和恪守信义,处处注意实行节俭,与您们各位同心同德共度难关。开初时,我们与张、陈二家互相对峙,张士诚跟我们还靠得更近些。有人说,我们应该先打张士诚。我却认为陈友谅更骄傲,张士诚肚量又比较狭窄、小器。骄傲的人喜欢制造摩擦,生出事端;心胸狭窄的人则眼光看不远。所以决定先打陈友谅。两军在鄱阳一带激战了一场,张士诚的人马始终没有走出姑苏城一步来帮助陈友谅。假如我们先打了张士诚,那他必然在浙西一带靠着有利地形坚决防守,陈友谅必然要带领全部兵马从后边杀来,那我们就要前后受夹攻了。我们除掉了陈、张二人后,再向北进军,平定了中原。然后又为什么要先取山东,再取黄河洛水流域,进军到潼关就停止不再迅速拿下秦川、陇西呢?这是因为守这块地盘的元兵将领廓帖木儿、李思齐、张思道都是身经百战的人,不会让我们一下就吃掉的。逼急了,他们就联合起来长期占住这一带,我们不容易一下子就平定这么一大帮人。所以,我们回过头来,出乎他们意料地改向北面进攻。把燕地都城占领后,再又向西征伐。张思道、李思齐二人见主子已死没有希望了,力量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不消我们攻打他就降伏了。然而廓帖木儿现在还在顽抗,不肯屈服。假使我们在未拿下燕都推翻元朝之前,就与他们三方争夺,那最后谁胜谁负,就难说了。”在这一长篇同样是雄才大略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也指出了成功的五大因素: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上下同心共济,再加上正确的军事策略,所以才能“戡定祸乱,以有天下”。

如果有人尚怀疑这二段文章太即兴,缺乏理论性的话,那我们再引述鬼谷子的一篇正式论说来阐明白这个成功的秘诀吧。这位谋略家在《揣篇》中说:“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之有无;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知睿,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这里一共提出了比较对立双方的十种因素:国土大小,前途预测如何,财力足不足,人民富不富,国君有没有头脑,上下同不同心,谋士是不是聪明,天时季节气象顺不顺,外交手段高明不高明,老百姓拥护不拥护。其中包含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项与人力、财力、物力、智力、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等诸多方面,是一篇比较全面的成功心诀,致胜宝典,值得我们很好地批判地吸收它。

败之诫词

失败对于事业来说,是一种厄运,一番毁灭,是一种屈辱、伤心、遗憾。败者:背也——一种和愿望相违背的逆向的运作与结局;踣也——一种仆倒、跌下的状态;毙也——最终失败者的下场就是死亡。所以,人们恐惧失败、诅咒失败,希望逃脱失败的命运。

败的状况,不尽相同:主君叩阙,将军饮刀,三军溃阵,粮焚草烧,贤人触柱,谋者潜逃,忠臣投海,公子哭庙,义士捐躯,命妇上吊,君子切腹,钜富跳楼,贪官伏法,盗匪授首,贼屍众衔,奸像跪丘。皆国败、家败、兵败、业败、计败、术败、身败、名败所致也。

考察古今之著名败绩,深究其故,或因骄横轻敌,或因妬贤忌能,或因用人不当,或因后宫争宠,或因奢靡耗空,或因势单力薄,或因筹划失误,或因上下异心,或因失道寡助,或因民众痛恨,或因离间暗算,或因众叛亲离,或因量小器窄,或因贪杯使性,或因咎由自取,或因恶贯满盈。如此等等,致使眼蒙耳塞心迷魂走,一着之失,通盘皆输,丧邦辱国,遗憾千古。

试以项羽为例,他一生犯了许多个错误,其大者为:(1)“坑秦卒 二十余万人”,不讲俘虏政策;(2)“妇人之仁”,鸿门宴不杀刘邦,纵虎为患;(3)斗力不斗智,与刘邦相反;(4)“兵罢食尽”;(5)丧失信心与斗志,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6)顾面子,因无面目见江东父兄而自刎。再加上司马迁批评他的6条:(7)“背关怀楚”,地形选择不对;(8)“放逐义帝而自立”;(9)“结怨”于诸侯王彭越、英布等,逼使他们叛楚归汉;(10)“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11)“欲以力征经营天下”;(12)始终“不觉悟而不自责”。最后落一个“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的下场。司马迁嗤笑说:“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以后12项证之于前析之十余项,又岂不信哉!

成败对变。

事物本来就是相对立而存在,相比较而差异,相斗争而发展的。以这一辩证观点来看成败,可以认识到三点:两方对峙或交战,有胜方必有败方,有败方才有胜方——这是轮转变化之一;

对立各方,皆胜中有败,败中有胜———这是轮转变化之二;

对任何一方而言,皆有胜败之纪录,故“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世上无根本不打败仗的将军,恐怕也没有专打败仗的将军,(要不,他怎么能当上这将军呢?)胜胜败败,兵家常情,也可能是任何人事的常情——这是轮转变化之三。

所以成败之中,充满了微妙:大成积于小成,大败基于小胜,小败转为大成,众败方为我成,成成败败,成败终见;败败成成,事乃分明。这就是成败的乾坤太极图。

“失败者,乃成功之母也”。这是成败观的又一精辟之论。从道理上讲:辩证法告诉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来,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来。古语所谓之“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失败乃成功之母”论本着的就是这份道理。

楚汉相争,项羽原是胜方,刘邦原是败方,项羽不但大破了向东进发的汉军,而且还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妻子和儿子。但因前述多种原因,终于彻底失败;相反,刘邦由于前述多种原因而最后获得成功。此间,刘邦经一事,长一智,项羽死不觉悟是一个很重要的主观因素。事实上,任何成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桂冠乃是荆棘编织的。成功具有这样的一种秉性,她决不肯让你轻而易举地见到她,必须在你经过无数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艰难跋涉之后,她才向你展示她的面容。相反,失败这位女神却象影子一样,时时跟随在你的身边,你稍一不留神,她便乘虚而入,迷乱你的心智,破坏你的筹划,损害你的事业。所以,人们要慎于成而防于败,戒于骄而警于颓。

10    既然我们承认世界上没有根本不败仗的将军,没有不经过失败考验的功臣;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朴素的真理,那我们就不得据一时一事以成败论英雄。我们要摒弃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培育的正统观念: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我们要还历史以唯物主义的本来面目。我们得承认田单、陈涉、吴广、张角、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失败者也是英雄。他们一次次撼动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使大厦柱动梁震、殿斜墙倾,每一次失败都以千百万人头血肉铺出了成功的路段,接引着下一辈人的壮严进军。

我们要学习太史公司马迁的胆量与见识,他堂而皇之地写《陈涉世家》《项羽本纪》,并把他们和《高祖本纪》《萧相国世家》并列。这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是一种美德和慧眼,世界上的事应该是这样:成也英雄,败也英雄,成败轮转,互补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