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能的利用领域:大国医 艾灸疗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0:06:42
                                             大国医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

  中医刺激经络的方法有很多种,时下艾灸法受到普通百姓的青睐,除了其特殊的疗效之外,还在于它的专业性要求不高,便于家庭操作。裘沛然教授同样对艾灸法情有独钟,专门撰文倡导,认为它“能起沉疴”。与此同时,裘老也提醒大家,艾灸疗法并不是随手就用那般简单,它同样需要一些基本知识。

  1.艾灸疗法常用种类

  (1)艾条灸法顾名思义,就是将艾条点燃后置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上进行熏灼的方法。艾条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由艾叶制成的“无药艾条”,一种是掺入其他药物粉末的“药条”。药店销售的多为无药艾条,对顽固性疾病效果不太明显,有条件者可自制“药条”。在具体操作上,艾条灸法又可分温和灸、雀啄灸、熨热灸等。

  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0.5~1寸左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3~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施灸部位,似鸟雀啄米状,一上一下地进行艾灸。多随呼吸的节奏进行雀啄。一般每处可灸3分钟左右。

  熨热灸:将点燃的艾条一端接近施灸部位,距皮肤0.5~1寸左右,平行往复回旋施灸,如熨衣服一般。一般每处灸5分钟左右。

  (2)艾炷灸法

  把艾绒做成圆锥形的艾炷,大的如半截枣核,小的如麦粒,把它在穴位上灸,就是艾炷灸。艾炷灸又分为化脓灸与非化脓灸两种。

  非化脓灸:把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感到灼热时即去掉,一次可灸3~9壮,病情严重者可适当增加。

  化脓灸:把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感到灼热时仍继续进行,直至艾炷烧及皮肤表面,使皮肤起泡充血或表皮红肿流水。灸破后表皮局部多会化脓,一般不需处理,化脓后结痂即痊愈。

  (3)隔物灸法

  又称为间接灸法,与直接灸法相对应,是指在艾火与皮肤之间放置隔热物的灸法,它并不是一种单独使用的灸法。根据间隔物的不同,又可分为“隔姜灸”、“隔蒜灸”、“附子饼灸”等类型。

  间隔物的制作很简单,以隔姜灸为例,只需将鲜姜洗净后切成2~3毫米厚的薄片,中间用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艾条灸与艾炷灸均可隔物。

  2.艾灸疗法的补与泻

  艾灸疗法与其他疗法一样,也分为补法与泻法,以达到“虚者灸之,则正气得扶;实者灸之,则邪气得除”的功效。总的原则为:刺激性较弱的为补法,刺激性较强的为泻法,前者灸至皮肤略红即可,后者则以灸后发泡或形成灸疮为宜。

  下面,我们从艾条与艾炷两种灸法具体进行阐述:

  (1)艾条灸的补泻

  艾条灸的补泻,关键在操作技术上。用艾条温和灸或回旋灸,每穴每次3~5分钟,可起到促进生理机能、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奋的作用,即为补法;而用艾条雀啄灸,每穴每次5~7分钟,约60~100下,可根据病情适当延长时间或增加灸的强度,可起到镇静、缓解、制止、促进正常的气血运行等作用,即为泻法。另外,施补法时,艾条宜小而细;泻法时,艾条宜大而粗。

  (2)艾炷灸的补泻

  艾炷灸补法:点燃艾炷后,不吹艾火,待其徐燃自灭,火力微而温和,且时间宜长,作灸壮数较多,艾炷大。灸治完毕后用手按压施灸穴位,谓之真气聚而不散,可使火力徐之缓进,发挥温通经脉、驱散寒邪、扶阳益气、行气活血、强壮机能的温补作用。

  艾炷灸泻法:点燃艾炷后,速吹旺其火,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者感觉局部烧灼发烫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艾炷小,施灸完毕后不按其穴,则谓开其穴而邪气可散,可使火毒邪热由肌表而散,从而达到以热引热的目的。

  3.艾灸疗法注意事项

  (1)在过饥、过饱、醉酒、劳累、情绪不好、阴虚内热等情况下,患者要慎用艾灸。

  (2)心脏、大血管及黏膜附近少灸或不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也不宜灸。

  (3)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高于体温。艾灸后还要补充一杯60℃左右的热水,稍稍有点烫嘴。

  (4)在艾灸过程中,不要喝冷水、吃凉饭,否则如同给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5)施灸的程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

  (6)施灸时间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施灸的穴位也应该是由少至多的,热度也是逐渐适应的。

  (7)施灸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异常症状,如发热、口渴、红疹、皮肤瘙痒等,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这些症状就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