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试验班排名:菩提心有二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36:11

菩提心有二种

净界法师 2011-05-27 19:22:41 阅读4 评论0   字号: 订阅

    以下内容,摘自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导读断章取义有违佛法圆融体现,仅供参考。请详见原著

      这个无上菩提心简单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开出来,智者大师说:无上菩提心就是四弘誓愿。这四弘誓愿有二种解读,因人而异:有一种人的菩提心是属于智增上菩提心,智增上的菩提心他是怎么练呢?他是先成就佛道无上誓愿成」,然后才有所谓的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这个智增上的菩萨缘这个法界候,他是缘佛道甚深的佛道而发心。那你要成佛怎么办呢?你必须断烦恼、学法门、度众生,他是以上求佛道来带动下化众生一般来说从这样的发心这种人会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福报是智增上菩萨这种人大部分容易往生净土第二种人发四弘誓愿候,他是先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他缘的是众生法界的苦。那为了度众生怎么办呢?他只好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这种人悲增上菩萨。所以这个菩提心有悲智二种差别。总而言之,法藏比丘听闻佛法,觉悟了真理,从真理的启动,发自内心的要上求下化。这个是说明他发菩提心的因缘。

第二个我们讲到他发了菩提心以后做些什么事呢?出家修道,所以他就放「弃」了「国」家、也放弃了「王」位,就做一个出家的「沙门」,他的法「号」叫做「法藏」。在古时候他出家的名号跟在家的名号是一样的,他在家叫法藏,出家也叫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这个是讲到他出家以后修学的相貌。这个「高才勇哲」指的是他外在的道行,就是他有高超的智慧、有精进修学的力量;「与世超异」是说明他内在的道心,他内心当中真实不为名利,一心一意的追求无上菩提。

这段经文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它说「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这个地方,事实上我们看一个人的缘起,你就知道这个人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诸法因缘生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我们一般的菩提心二种一种世俗菩提心,就是说他当初发菩提心依事缘而发依事相的因缘。你看阿难尊者在楞严会上,他也说他发菩提心了,但是他菩提心没发多久就被摩登伽女的魔咒破坏,他被破坏以后,文殊菩萨把他抓回来,他跪在佛前哭得很厉害。佛陀没有先责备他,先反省,责备没有用,先反省为什么你今天发了菩提心,你会退转呢?先反省把问题找出来。后来是怎么样呢?原来一直找过去,他开始回光返照,把他最初的根源找到了。原来他当初为什么发菩提心?他说:我看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呵呵),所以愿意修学佛道愿意出家佛陀说这是生灭心。你为什么出家呢?你是看到我相好;那要是我身上长一个疮你就不修学了。因为你的菩提心是依止相好,而这个相好是怎么样呢?是变化的。你的菩提心安立在一个变化的因缘上非常危险。所以有时候我们反省一下,你的菩提心是安住在一个什么样的立足点?你说:诶,我这个菩提心发得很大、修很多善法。我要提醒诸位一个问题,你的房子是盖得很大、很庄严,我要问你:你的地基牢不牢固?你是不是盖在地震带?这个很重要。那第二个菩提心很坚固了,他依理性而发。他为什么发菩提心呢?他就是深知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而发菩提心。我发菩提心只有一个理由因为我的心跟诸佛的心是平等的他的菩提心跟外在完全没有关系的所以你怎么样他怎么样跟我都没有关系他的菩提心从内心发出来的这个菩提心就非常坚固了。所以我们看事情看他的因缘,你看,你从这一点,你看法藏比丘的菩提心是怎样呢?「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这个菩提心是真实的真实的菩提心,所以他的愿望果然成就了。这个地方是说明他发菩提心的一个因缘……

…… (中间删节)

临终接引愿十九
   经文

前面的十念必生为中下根人而发的,这个地方为上根机人发的。我们先看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消释

     ┌发菩提心┐
     ┌┤    ├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设我 十方│└修诸功德┘
  ─  ┤
得佛 众生│临寿┌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
     └  ┤
      终时└不取正觉

好,我们加以解释。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这个地方的根机,我们看他的根机是「十方众生」,这个地方的「十方众生」跟前面的「十方众生」是不一样的,前面是一个颠倒的凡夫,这个地方是发大乘心的菩萨,这个十方众生」。这个菩萨修学当中有二个重要功德第一个「发菩提心」、第二个「修诸功德」,他内心当中一个很坚定愿望这个菩提心或者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或者说「佛道无上誓愿成」,有二种。但是这个地方昙鸾大师说净土宗的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1]所以净土宗的菩萨是偏重在智增上菩萨,因为你悲增上菩萨你怎么到净土去呢?你是宁可陪着众生流转的,你的思考模式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主的。所以净土宗的菩提心是怎么样呢?昙鸾大师他的思考是这样,发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就是愿求生净土之心愿求生净土之心就是愿度众生之心他是为成佛而求生净土,然后再回入娑婆度有情,所以他这个人基本上是依止大乘的空正见,发明现前一念心性以后,发起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决心,所以他修学的时候,不为人天福报、不为二乘的涅盘,希望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内心当有这么一个坚定的誓愿。他不但是有誓愿,他还有行动哦,「修诸功德」,平常布施、持戒、修习止观,积集福德、智慧二种殊胜的资粮。但是到最后时的一个关键点──「至心发愿」,这是往生的关键。

前面讲「至心信乐」,这个地方是「至心发愿」。我们讲一下。前面的众生是一个颠倒的众生,讲得严格一点是「这个人是没有资粮力的」,他哪有什么资粮力呢?所以他完全偏重在信仰,就是顺从本愿;但是这个善根人不一样,你要他顺从本愿是有困难的,因为他是一个有资粮的人,你说「你从现在开始完全放弃你的自我意识、完全放弃你的菩提心、完全忘掉你的资粮力」,那不可能。所以这个地方的关键不在信心,而在于愿望。那这个发菩提心的人他是要成佛的他看到整个佛道久远去佛久远为了怕退转的缘故所以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他把成佛的愿跟往生的愿巧妙的连结在一起,「我为了要成佛所以我必须到净土去」,这二个不冲突的,所以他这个地方的关键是「至心发愿」,跟前面的「至心信乐」不同。「至心信乐」是我完全没有想法反正你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完全相信你反正我就是通身靠倒就像三岁的小孩子根本不会站全部靠在母亲的身上他自己根本使不上力这个菩萨不同,比如说你要他完全靠上去是有困难的,因为他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菩萨是一个有资粮力的菩萨所以他不能完全顺从本愿的,他是怎么样呢?「至心发愿」,他把自己成佛的理想诉诸到净土去了,那么「欲生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