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大类培养模式:例说微型课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9:35:56
 

例说微型课题

 

一、什么样的课题是“微型课题”?

案例一

[问题的提出]作文评讲课我遭遇了空前的尴尬。我挑选了上周作文中的几篇优秀作品, 不仅制作了课件, 还让“小作家”们为自己的得意之作录了音。在播放录音时, 小金同学竟然鼾声大起! 我急忙走过去。“老师,小金是假装睡觉的, ”邻座的小汪告诉我, “他刚才还说, 这样的作文评讲真没劲, 老一套! ”

这引起我的深思。课间我没有回办公室休息, 而是坐到小金身边, 跟他聊起来。小金的作文语言通顺但少精彩之笔,叙述清楚却乏细腻之处?? 这类作文由于处于全班“不上不下” 的水平, 因此被称为“中等作文”, 占三分之一左右。在评讲课上, 这类作文既不会被老师作为优秀作文来展示, 也不会作为病文劣作来剖析, 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难怪小金会“抗议”。

引领中等生踊跃参与到作文评讲中来, 传统的做法往往“没辙”, 那么有没有一些突破传统的“另类招数”呢?

[课题名称]:为“中等作文” 定制评讲的“另类招数”。

[研究步骤]:

研究用时: 半学期。

研究方法: 第一步采用文献法, 以“作文评讲” 为主题词多方收集资料, 以此获得灵感点拨; 第二步采用访谈法,通过课间和学生交流、《我喜爱的作文评讲课》征文等来了解同学们理想中的评讲课是怎样的, 特别注意中等生独特的心理需求; 第三步采用“行动法”,如, 可请作者组成“小剧组”,按照习作所叙述的情节, 表演“作文剧”。由于习作存在着平铺直叙等缺点, “演出”必然干巴呆板, 在此情境中, 作者应能通过自我反思而自知优劣,进而努力改进自我写作状态。总之, 评讲方法力求独辟蹊径,能给予作者较强的积极刺激;第四步采用经验筛选法, 尽可能写成研究论文, 如确有一定推广价值, 则投寄报刊。

[预期成果]: 一本班级学生优秀作文选, 一篇有关作文评讲问题的论文, 几篇研究故事或案例。

[合作研究]:

我希望得到语文组老师以下帮助:

1. 共同分析中等生写作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 提供各自有研究价值的作文评讲课( 或片段) 实录, 特别是评讲“中等作文”的有效方法的相关资料或信息。

3. 一起研究小学生优秀作文标准, 探讨帮助“中等学生”提升写作水平的策略及路径。

点评:微型课题研究的要素包括——具体的研究对象、现实的触动描述、鲜明的意旨表达、可行的方法设计、清晰的程序勾勒、大致的成果预期。

 

二、一个好的微型课题应具有的品质

1、微小

微型课题既不是中观的,更不是宏观的; 它的视域、论域和切口都比较小

正例:《中学语文课堂合作“边缘人”现象研究》研究课堂合作中“边缘人”现象的成因、类型、对策等, 有利于解决课堂合作面较窄、民主平等气氛较淡等问题;《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摘抄实效性研究》针对阅读摘抄有形无实、效率不高的现实, 研究和寻找提高其实效的方法与路径。

反例: 《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实验研究》、《高中物理“问题导学、自主探究、交流讨论”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等, 题目就给人“ 老鼠咬蛋,无处下口”的感觉。

2、类型

微型课题研究的是具体的小问题, 但又不是一己的、个别的问题; 而应能由点及面,推而广之, 实现“类型化”。

正例:《课堂提神用什么招》、《怎样夸孩子最有效》, 就是对“类问题”而非“个问题”的研究。

反例:《一道平面几何题的多种解法研究》, 对象过于细小, 并且即时( 一堂课内) 可以解决, 很难“成型”, 因此不能成为“微型课题”。

3、应时

微型课题要研究当下的问题。

正例:《“好孩子”情感障碍个案研究》就很应时,因为在目前, 一般人眼里的“好孩子”常常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或情感障碍, 耐挫能力较弱。有学者曾经指出: 面对“优生”, 教师在深感“幸运”的同时,更应该意识到, “优生”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 绝不亚于对其他学生的教育。

4、正向

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正例:《小学语文试卷人性化设计的研究》是正向的。人性化不宜仅仅停留于“温馨提示”, 更应指向试卷呈现的内容和试题本身, 如果这些是非“人性化”的, 有刁难学生的成分甚或以学生为敌, 那么“温馨提示”等不过是装潢门面, 自欺欺人。

反例:《合理使用“心罚”的研究》、《微笑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的研究》等, 其价值导向就存在偏差。所谓“心罚”, 顾名思义是对儿童心灵的处罚、惩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柳斌则反对用故意给学生心灵带来伤害的言行进行所谓的“挫折教育”。可见, “心罚”本身就不合理, 自然无法“合理使用”。而微笑是人内心深处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现, 一旦“运用”, 它则由情感“异化”成手段, 有着很强的刻意性、寻利性、庸俗性; 在难以“奏效”的情况下, 就有可能演变成雷霆大怒,急风暴雨。

5、可行

着重从实践或操作的层面进行小切口的研究。

正例:《农村小学如何开好家长会》研究的是家长会的“技术路径与方法”问题, 不需要非常精深的专业理论支撑, 可以在个人或群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

反例:《幼儿心理特征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很显然, 它不仅切口太大, 而且过于专业化,她很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如从观察幼儿某一心理现象入手, 注意发现和总结它对幼儿语言习得的影响, 探索出优化影响、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可行路径。

6、深度

倡导“把微型课题当作学问来做”, 这样将较好地走出“从实践到实践, 从经验到经验” 的低层次循环运行状态, 进而不断形成和增大研究者的“深度”。“深度”源自思考, 也源自对理论的学习、吸纳、消化和运用。

点评:好的微型课题一定兼具以上六个乃至更多的“品质”, 缺一不可。这些“品质”, 既体现在课题选择, 也体现在方案设计、具体实施中。而不成功的课题未必兼具与上述“品质”相反的各种缺点, 但至少有其中一种, 而每一种都是“致命”的。

 

三、微型课题的选题

选题来源:可以源自学校规划课题, 是其子课题或者一个专题;更多可以源自教师鲜活的教育过程: 一个转瞬即逝的细节, 一句有意无意的话语, 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 一幕淡而有味的情景, 都可以牵出一个意义无穷的微型课题。

案例:

课堂片断: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其中有一个成语, “亭台楼阁”, 前面几个同学读得都很顺利, 最后一位同学却读成“亭台阁楼”, 老师范读帮其纠正,可他却一遍遍读错, 持续有半分钟之久。

细节分析:教学处理的问题——一是耗费了全体同学较多的学习时间;二是该成语认知难度不大, 误读或是内心高度紧张所致,步步紧逼更加剧紧张度; 三是使这位同学尴尬、窘迫。 

课题初步:《课堂等待问题的研究》。

课题价值:收集同类现象,针对“类事件和细节”研究,结果表明“课堂等待”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点评:选题要针对“类”问题,而不是“个”问题。因为“类”问题能否很好解决将对学生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这样的课题就是有研究价值的。选题一般规律:以某一件( 个) 教育事实或细节为“导索”, 而后由“点”带出“面”, 或由“个”带出“类”,在“类”中触摸或探寻到一些教育的规律。

 

四、微型课题的研究过程

案例二, “关于‘亲情语文’教学中人道主义‘悖论’的思考与研究”

[课题简介]: “康”同学的日记:“老师, 从您走进六( 3)班的第一天起, 我就觉得您像我的那个人! 真的! 可我从来不敢提那两个字! ?? 我总觉得我就是您的儿子, 您就是我的那个人。老师, 怎么办? 帮帮我吧, 马上就要教到写那个人的作文了, 我怎么办? 我没有呀, 真的, 我没有———妈妈!从来都没有! ??”。经了解, 这是一件真事。“写那个人的作文”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 上) 的一个习作训练。朱老师告诉我, 在她们那里, 有同样遭遇和内心矛盾的孩子并不鲜见。

[研究切口]:“亲情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一个必须引领学生进入、无法绕开的学习领域, 其目的之一就是给予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的熏染; 而如上述对学生情感或精神构成创伤的、非“人道主义”的情形也常能见到, 于是便出现了一个“悖论”。我要通过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解决这一矛盾。

[研究过程]

1、注意积累文本或教学的案例。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 上) 的《爱如茉莉》、八年级( 上) 的《甜甜的泥土》等。

2、认真思考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除没有给予特殊个体或群体以特别关爱之外, 至少还有两点: 一是有的主题较为陈旧( 如《甜甜的泥土》) , 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一味凸显父母“恩重如山”, 脱不了“成人中心”的窠臼。

3、尽可能多地搜集将来可以作为立论论据的事实或理论信息。

(1)《现代教师读本·教育卷》中的案例:一位外教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我的妈妈》?? 第二次上课时( 大家) 得意地看着老师, 等待夸奖。老师却很沉重, 她用一种悲悯的眼神看着大家, 说:“我想不明白, 你们的妈妈怎么都是一个样子? 都是勤劳的、贤良的、忍辱负重的?你们的妈妈没有偷懒的时候?没有贪婪的时候? 没有内心欲求? 没有自己的表达? 这些你们怎么都看不到?”

(2)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生出子女, 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 仅有先后的不同, 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对于子女, 义务思想须加多, 而权力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 以准备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觉醒的父母, 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

(3)劳凯声教授认为“应使强者扶助弱者从而使弱者变强, 教育在这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学者认为, 弱者受到关注与重视的程度决定了社会或群体的文明水平。因此, 以唤醒和弘扬人性为主题的“亲情语文”绝不能不尊重“少数人”或弱者的人性需求和心理安全需要。

4、在不断反思中, 以研究来指导实践, 并形成论文。

在研究的过程中, 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是教师通过微型课题研究实现专业成长的最好途径。论文主要观点如下:

(1)要在教材编选( 或编写) 上慎之又慎, 如《甜甜的泥土》一类文章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作用( 以为“天下后娘一般黑”) , 也因而引起不少教者争议的文章不宜入选; 而如《对父母说声“我爱你”》之类的作文命题, 则宜用商榷语气, 改为“你想对父母( 或爷爷、奶奶等)说些什么心里话呢? 请写下来”;文本内容最好能与当下学生家庭生活的具体情景保持一定距离, 提倡多选《背影》一类的经典名篇;建议选入一些表现新的伦理价值观或新型人伦关系( 如父子之间、上下辈之间平等对话, 共同成长) 的篇目, 如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等。建议能在文本内容的表现维度上进一步多样化、丰富化, 既有情感( 亲情) 的维度, 也有精神、意志等的维度;既基于情感, 又超越情感, 以此彰显或唤醒奋发向上的人格力量。总之, 取材的视域要更宽一些。

(2)在思之有理、言之有据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超越教材, 既可以对教材篇目适当更易, 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指摘其中的不足, 以培养其批判性、独立性思维。一位青年教师备《甜甜的泥土》一课, 就采用了后一种方法, 学生发现了本篇文章中的若干问题。可见, 它已经超越了一堂常规“讲读课” 的意义与价值。

(3)教师要适当尊重部分特殊家庭学生的“消极自由”( 即不做某件事的权利) , 允许乃至预先告知他们可以不写,而不要在他们受伤的心灵深处再添加一道创伤。当然, 更倡导对他们实行积极的人道主义“精神援助”, 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走出心灵阴影, 在一个博大的情感背景下, 促成他们成为情感健康、心灵和谐的人。

点评:微型课题研究更具个人化特征;通过“小课题”既解决自己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又能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 还能写出有实践价值的论文与更多的教师分享, 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