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社会科学院 报录比:1.1中等生:渴望关注却备受漠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4:20:23
 现在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学习成绩较好的孩子,一般会备受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在学校也会备受老师的关注,有问题老师会经常找家长汇报;而唯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表现平平的中等生,最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忽略。这些孩子像一群灰色的小鸟,疲惫地行走在现行教育遗忘的边缘。他们有一个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名字——中等生。

        对于“中等生”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多了,环顾左右,比比皆是,可能就包括曾经的你我。如以20%为“优等生”、20%为“后进生”来计算,余下的60%为中等生,那么,在一个50人的班级里,就有30人是中等生;在一个1500人的学校,就有900个中等生;在全国2亿多中小学生中,就有高达13亿的“中等生”。想想看,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一个多么巨大的群体!然而,现实中这个人数众多的群体,恰恰是一个被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忽视的群体。相对于“优等生”得到的青睐、“后进生”得到的关注,这些“中等生”备受冷落。

         众所周知,在家里,优等生可以让父母寄托无限希望,可以让父母在同事和亲友面前挣足面子;在学校里,优等生可以提高各个学科优秀率,在升学考试中能够多为老师争几个重点校的名额,也是老师教学绩效考核的“活广告”。后进生的进步,则可以使父母化失望为希望,成为老师“转化后进生”工作的师德材料。而中等生呢?他们在家长和老师面前“前不见得高分,后不见进步”,他们不能像优等生一样光环闪烁,也不会滑入后进生的行列,所以总是默默无闻,处于被家长和老师忽视的位置。

        这就是中等生——后进生的预备队,优等生的后备军。这是一群行走在教育遗忘边缘的孩子,拉一把他们就会成为“好孩子”,而推一把可能就会把他们变成“坏孩子”。是拉还是推,我们为人父母的该当思量。

        渴望被重视、被关爱是每个孩子的本性。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吸引老师和父母的关注。优等生凭学习成绩好,后进生可能靠的是别出心裁的调皮、捣乱。那么中等生呢?

        中等生学习成绩不好不坏、安分守己、默默无闻,却因此容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忽略。他们属于“听话”一族,但思想不稳定,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敏感偏激,自我调控能力差。他们往往安于现状,认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缺乏刻苦攻读的意志和毅力,认为争上游太苦太累,而且也不一定有前途等。久而久之,他们形成了得过且过的态度,甚至对学生们视为生命的考试,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当这部分孩子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及时肯定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不再上进,不再表现,放任自我,最终导致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以及人格魅力都产生了怀疑。老师的忽略,家长的不管,使这些孩子成了“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弃儿”,由此给他们带来多种问题:厌学、早恋、自卑、抑郁、自闭、偏激、随大流……

        然而,中等生同样渴望家长和教师的重视与关爱,他们渴望着家长的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肯定的眼神接触,一个赞赏的手势……对这个“普通”的“特殊群体”,家长和教师稍微给予一点关注,都会给其人生路上注入无限动力。这些孩子如果能够像其他“生”那样,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心关注,教导引导,对他们严格要求,用心拉他们一把,他们就会和优等生一起进步向上,转变为中等生;相反,如果老师和家长对他们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他们就会失去机会,退步落后,最后滑落到后进生的行列。

        总体讲,中等生一般心细,善于察言观色,渴望教师和家长的关注。但他们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缺乏与人竞争的勇气和毅力,还缺乏在集体生活中唱“主角”的机会,他们还往往形成目标观念差、控制能力弱、从众意识强的消极心理。家长要疏导和转变这种消极的心理,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爱去呵护孩子的心灵,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用爱架起教育的桥梁,扬起激情的风帆。

        这种情况下,家长和老师则应主动接近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理解他们的苦衷,尊重他们的人格。家长和老师带有爱和信任的目光,哪怕是仅仅投向中等生的一瞥,也会让他们心灵的深处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

        每个孩子在班级里都是几十分之一,但在家庭里,却是100%。他们代表的是一个甚至是几个家庭的希望。所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应该是我们每一位家长和教师的责任,我们不能因自己个人的利益得失,而忽视了中等生的培育,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应该在关爱中等生的成长中多负一些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