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子2.5算怎么样:二胡演奏教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03:35

二胡演奏教程

http://www.chinamedley.com/jiaofang/2hu/zishi/

演奏姿势

良好的演奏姿势是发挥演奏技巧的首要条件。不管是学何种乐器,演奏姿势是最根本的一课,姿势看似简单,一般初学者也不大重视。但是,若一开始就没有养成良好的演奏姿势,不仅不雅观,更重要的是会影响演奏技巧的发挥,严重的还会患职业病。

演奏二胡有平腿式、架腿式、站立式三种。一般采用平腿式。

平腿式是指坐在高度合适的凳子或无靠手的椅子上,两腿自然平放,脚跟自然着地,大腿与小腿基本相互垂直,大腿形成平面,琴筒置于左腿上。平腿式能使演奏者身体始终保持稳定,有利于乐器性能的充分发挥。在合奏、齐奏、伴奏等场合一般都采用这种姿势。

架腿式是指演奏者坐在高度合适的凳子或椅子上后,再把左腿架到右腿上,琴筒仍置于左腿根部。由于架腿式使琴筒与身体的接触面增大,所以它有利于琴身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减轻了左手持琴的负担,便于演奏技巧的充分发挥。在独奏场合一般多采用这种姿势。

站立式是指把左脚搭在稍高一点的凳子、椅子或石块等东西上,右脚仍直立于地上。站立式可以不受环境、座位等条件限制,但站立式只能偶尔间用于练琴,在演出中一般不采用这种姿势。

不论平腿式、架腿式或是站立式,琴筒均应置放于左腿平面靠近腹部的地方,蒙皮一端略微向右前方偏斜,琴身应保持基本稳定。为便于运指,琴杆可略向左前方倾斜,但不可过分,或歪来倒去摇晃不定。

拉奏时上身要自然放松,左右肩应保持基本平衡,头要端正,面部要有表情,身子可根据乐曲感情和演奏需要作轻微的有韵律的摆动,但切不可夸张、过分,做出那种躬腰驼背,摇头晃脑的姿态。或神情过于紧张,造成耸肩咧嘴,头部偏斜的不自然现象。

手形姿势

左手持琴是以“虎口”骑在琴杆上,拇指略微弯曲,不可竖直地向上翘起,也不可向下弯曲紧捏琴杆。掌心应成悬空状,尽量减少虎口与琴杆的接触面积,这样有利于按指的准确,也有利于换把动作或其它技巧练习的敏捷。整个左手应放松,小臂自然下垂,与琴杆大约构成45度左右的角度。有些初学者持琴时往往把手臂抬得老高,整个左手几乎与肩构成平面,这样不仅难看,而且手臂陷入僵硬状态,按弦、换把等显得非常被动、死板,运指技法难以提高。

右手持弓的手形近似于“拿筷子”,基本原理也有些相似。整个右手既不要紧张僵持,也不要松松垮垮。持弓的具体手形是:手腕自然端平,掌心向左,五指微屈,食指与拇指在弓根处捏住弓杆,中指和无名指并列于弓毛与弓杆之间,小指则放在弓毛的下边。拇指与食指主要牵引弓子作左右运行,并掌握整个弓子运行的平衡,中指主要是顶弓杆拉外弦,无名指主要是扣住弓毛拉内弦。

当然,中指与无名指放在弓杆与弓毛之间,只是对一般情况而言。如果在外弦上较长时间的奏快弓、碎弓等弓法技巧,不如将闭着的无名指暂时退出来,整个运弓的右手倒显得更为灵活、自如。不过,也有这样一些初学者,他们不分具体情况,持弓时习惯于只留中指或无名指在弓杆与弓毛之间,内外弦都由这一指来“一指包干”。这样的换弦有明显痕迹,发音生硬。

有些初学者虽然将中指和无名指插入弓杆与弓毛之间。但持弓处都移到了接近弓子中段的地方,这样大大浪费了完全可用的弓段。按杠杆原理,动力臂越短,越不易使上劲。向左移动了持弓点,等于缩短了动力臂,有碍于二胡演奏技术的充分发挥。

练琴时还要注意培养良好演奏习惯。演奏时动作要敏捷、准确,举止要满洒、利落,神情要自然、大方,力求通过演奏者熟练的演奏动作和恰当的面部表情来帮助听众理解乐曲内容,使演奏者的琴声和听众的心声形成共鸣。但不要故弄玄虚,或无意识的前俯后仰,喜怒无常,不要一边拉一边哼哼,也不要边拉边用脚踏拍子,切忌衔着烟卷或旱烟管拉二胡。

二胡的定音

二胡定音的准确与否同演奏效果有很大关系,二胡采用五度定音,一般用泛音进行调弦,“D、A定音”是二胡的标准定音。

二胡的音定得是否准确或高度是否适宜将直接关系着拉奏效果的顺利进行。所谓定音,就是利用琴轴装置把内外两根弦的音高分别固定下来。二胡一般都是采用五度定音。

很多乐器一般都采用泛音来调弦,二胡也不例外,利用泛音来校正二胡的五度定音,不但可保证五度定音的准确度,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辨音能力。

根据二胡本身的性能特点来,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求得二胡的共鸣,一般来说,内弦音高可把握在绝对音高“g—d’”之间的任何一个高度上,外弦音高也就相应的定在“d’—a’”之间。即内弦定为“g”,外弦也就定为“d’”,内弦定为“A”,外弦也就定为“e’”等等。这个范围的定音高度,不失二胡那样浑厚圆润而又清澈明亮的发音特色。

如果是伴奏歌唱,除了要考虑如何保持二胡的发音特色外,还要考虑适合发挥歌唱者的嗓音性能。例如给男低音伴奏,二胡的音高就应比男低音的嗓音高一个八度。对于歌曲中的“调号”(即“1=C”、“1=‘E”等)。我们仅把它作为定音的参考依据。每个歌唱者的嗓音情况都不一样,如果用二胡伴奏,考虑怎样定音,就要叫歌唱者先唱一唱,借此掌握住歌唱者声区音域。一般地说,利用歌唱者的最低音来作二胡的内弦定音,是最有利于歌唱者嗓音性能的充分发挥的。

如果是登台作独奏、齐奏表演或参加乐队合奏,二胡的定音便要采用统一规定的“D、A定音”,人们常把 “D、A定音” 看作是二胡的标准定音。

二胡的定弦

这里介绍五种常用的定弦。五种常用定弦是15弦、52弦、63弦、37弦和26弦。其中15和52这两种定弦通常称作基础定弦,属于按把法,应用也比较广泛。其余三种定弦属于切弦法。原把位按音,是指左手虎口在千金稍下一点地方持住琴杆后,四个按指所能控制的包括两个空弦音在内的第一把音位。学习拉奏必须要先从原把位学起,因为每一种定弦的原把位按音是其余把位按音的基础。确定一首乐曲采用什么定弦拉奏,首先应着眼于乐曲的最低音。

1)15弦 —— 即内弦为“1”,外弦为“5”的定弦。它是五种常用定弦中最易入门的一种定弦。在一般情况下,凡是最低音为“1”的乐曲都可采用15弦来拉奏。京剧音乐中的“反二黄”一般就用15弦来演奏。如果二胡是采用的“D、A定音”,用15弦奏出乐曲的调高就是“1=D”;在民间音乐中,15弦的按音手法称作“小工调”。

2)52弦 —— 即以内弦音为“5”,外弦音为“2”的定弦,凡是最低音为“5”的乐曲一般情况下都适合用52弦来拉奏。京剧音乐中的“二黄”一般采用52弦。如果二胡是采用的D、A定音,用52弦奏出的乐曲的调高就是“1—G”,在民间音乐中,52弦的按音手法称作“正宫调”。

3)63弦 —— 即以内弦音为“6”,外弦音为“3”,凡是最低音为“6”的乐曲一般都适宜用6 3弦来拉奏。京剧音乐中的“西皮”一般情况采用63弦。如果二胡是采用的D、A定音,用6 3弦奏出的乐曲的调高就是“1=F”;在民间音乐中, 6 3弦的接指手法称作“六字调”.

4)37弦 —— 即以内空弦音为“3”,外空弦音为“7”,凡是最低音为“3”的乐曲都适宜用37弦来拉奏。如果二胡是采用的D、 A定音,用3 7弦奏出的乐曲的调高就是“1=‘B”,在民间音乐中,37弦的按音手法称作“上字调”。

5)2.6弦 —— 即以内空弦音为“2”,外空弦音为“6”的一种定弦。凡是最低音为“2”的乐曲都适宜用26弦来拉奏,京剧音乐里的“反西应”也适宜用26弦的拉奏手法来处理。如果二胡是采用的D、A定音,用26弦拉出的乐曲的调高就是“1—C”,在民间音乐中,26弦的按弦手法称作“尺字调”。

我国南方一些地方的山歌和陕北的一些民歌,其曲调风格别具一格:前者高吭明亮,后者深情亲切。从调式音阶的角度去看,这类乐曲多属商调式。有些乐曲的最低音也是“2”。对于这些乐曲,采用26弦来拉奏是最恰当不过的。

泛音调弦法  

二胡一般采用泛音进行调弦,具体方法是:左手小指按住弦长(指千金与琴马之间的线段)的1/2处,运弓拉响外空弦音后,然后将小指轻浮,这时会得出一种纯净透明、类似竹笛声的外空弦高八度音,它与浑厚圆润的外空弦音形成一种强烈的色彩对比,当弓子在外弦上拉满一弓后,现在弓毛又转为擦内弦,这时小指离弦,用食指轻浮于全弦的1/3处,随着弓子的渐渐推进,此时会发出一种细腻清越,比内空弦高十三度的琴声,其音量略小于外弦1/2处的八度泛音。如果内外弦的五度音是调准了的,这两处的泛音音高应完全相等;如果它们之间的音高还存在着偏差,这说明五度音的准确度还不够。如果不求绝对音高,只要求相对音高的话,我们可以以任意一根弦的泛音音高为“参照音”,然后把另一根弦指定位置的泛音音高调到相等高度为止。

初次练习泛音,内弦1/3处泛音效果很可能不如外弦1/2处理想,这也许是内弦推弓的力度不如拉弓容易控制,可改变方式试试。初次练泛音,会发出烦燥刺耳的“杀鸡杀鸭”声,这可能是三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弓毛擦弦用力不匀,二是触弦位置(即泛音点)不对,三是指头触弦是采用的实按。努力从这三个方面去改进,就有可能发出透明清越的泛音来。

除了用泛音来校对二胡的定音外,也可用其它固定音高乐器来帮助二胡定音。像钢琴、口琴、笛子及音笛、音叉等都可以用来定音,但选用这些乐器来定音一定要从二胡这件乐器的发音性能来考虑,过高过低都会影响演奏效果。过高则由于琴弦的张力大,使琴皮承受的压强超过了规定限度,振动极不协调,就会导致发音干枯单调,还会大大缩短琴弦琴皮的使用寿命;定得过低由由于琴弦过于松弛,琴皮共振效果差,造成发音晦涩暗淡、同时因琴弦失去必要的张力,使指头触弦时缺乏相应的反作用力,音准也不易控制。

换把概述

换把是提高二胡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步骤之一。只有通过换把,才能在琴弦上较宽的音域内自由驰骋;只有熟悉了换把,才有可能逐步掌握各种指法技巧。

要把宽于原把位音域的歌曲或器乐曲完整、准确的表现出来,只有采用“换把”才能解决。换把就是手腕在整个左手协调动作的支配下,带动持琴虎口在琴杆上作幅度不等的上下移动,借以求得琴弦上任何音区的准确按音。换把是提高二胡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步骤之一。只有通过换把,才能在琴弦上较宽的音域内自由驰骋;只有熟悉了换把,才有可能逐步掌握各种指法技巧。

换把不但扩展了按指所能控制的音域,而且还有如下的重要意义:

①能使拉奏体现出圆滑、缠绵的弦乐效果

②可以使运指显得有条不紊

由于二胡采用的是五度定音,四个按指在内外弦上刚好能按出一组音阶,所以换把不光是能在一根弦上扩展音域,而且按音还能与另一根弦保持着等距的“对应关系”。这样,换把在内外弦上的按音显得较有规律,有条不紊。

③可以变换出丰富多采的音色

有些乐曲中连续出现的几个同度音,根据音乐内容的表现需要,可在一根弦的某一音位上依次用不同的按指来演奏,或者是利用某一按指在不同弦的相同音高上来演奏,这两种按弦手法均能产生出鲜明的音色对比。如不熟悉换把,这种连续出现的同度音就不可能表现出那特有的情趣。

④可以摹拟出一些特殊音响效果

有些演奏者在乐曲中惟妙惟肖地摹拟出鸡啼鸟鸣,风号海啸等自然音响,从而演染了乐曲气氛,增强了艺术效果。这种自然音响效果的产生,就是利用特殊的触弦手法并配合着相应的运弓、换把所得出的。如果不熟悉换把,这些特殊的音响效果就不能表现出来。

我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近代二胡演奏艺术的创始人,奠基者刘天华先生的二胡曲《独弦操》全部在内弦上演奏。《独弦操》的音域有两个半八度(5-1),它是充分地运用换把技巧演奏的。另外如历史上有名的嵇琴演奏家徐衍在一次宫廷演奏中,突然断了一弦,他依然不慌不忙是拉完了全曲,由此可知,当时他已熟练地掌握了换把技巧。

把位越往下推移,按音指距就变得越窄。如果把位往下移动后还是以原把位的指来按音,那将不符音准要求。所以我们在具体按弦时,就要根据把位的所在位置来相应的调整指距。每一把位的指距 到底宽狭到什么程度?当然也只有靠敏锐的耳力来纠正了。

换把时左手技术性较强,它要求左手动作主动,按音准确,发音流畅,音色统一。这一切,又都离不开整个右手动作的松动自然、协调配合,换把要达到潇洒利落、从容不追。倘若虎口持琴紧握琴杆,整个左手动作处于紧张僵持状态,那将会使换把动作显得非常生硬、刻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要善于使用一种内在的换把先行动作。即在每一换把出现之前的那一瞬间,对换把的方位、跨度以及换把方式都应提前有所准备。这就是换把的“先行动作”。通过换把先行,实质上是将时值扣得更准,与运弓的右手也配合得更为融洽了。

换把有滑指换把和跳指换把这两种方式。

滑指换把也叫“同指换把”。即换把时利用触弦的某一按指在脱力的配合下,从这一把中的此音依弦滑行到另一把中的彼音上。

练习滑指换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换把时一般不存在保留指因素,除了滑弦的那一指外,所有按指都应悬弦而行;

2.滑弦时要保持此音到彼育的圆润、流畅和纯净;

3.滑弦当中经过的音一概不能发出声音;

4.滑不准可重来,不可在滑弦过程中放慢速度去摸索音位;

5.滑弦过程中一般不允许换弓。

跳指换把即换把时按指是“跳”而不是“滑”,所有按指都随着手腕的移动悬弦而行。当虎口移到“定向”把位的持琴位置时,“严阵以待”的某一按指立即准确的落在应有的按音上。由于跳指换把不可能有按指在琴弦上摸索的机会,全凭虎口在琴杆上的感觉和把位移动时的距离感来求得“跳指”的准确按音,其难度相对来说要大于滑指换把,因此练习时需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①虎口移动时所有按指均应悬弦而行,不可在跳指过程中碰出任何声音出来;

②“跳指”时应根据音程的大小估计出把位移动的距离;

③跳指换把是在瞬间进行的,不可跳指后,对新的按音犹豫不决而发出空弦音,也不可在跳指过程中使运弓产生停顿现象。

运用滑指换把和跳指换把均要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徐缓深长、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多用于滑指换把;音型紧凑、热烈激昂的旋律多用于跳指换把。也可以说,运用滑指换把是乐曲情绪的需要,运用跳指换把则是求得准确按音的需要。

不管滑指换把或跳指换把,手腕均应与把位的移动方向构成“逆向动作”即把住下行时手腕往上凸,把位上行时手腕往下凹,这种手形有助于换把动作的主动、敏捷,从而促使按音的准确。如果换把时手腕在琴杆上垂直地升降,并与小臂、手掌构成一条直线,那换把一定显得笨拙,致使按音刻板、生硬,这种现象在快速旋律中表现得犹为突出。

在原把位按音训练时,由于虎口持琴位置没有多大的移动,这样就支撑了二胡琴身的平衡。开始练习换把后,琴身失去了虎口的支撑力,使二胡的重心不稳,会出现琴身摇晃不定的现象,甚至会闹出琴杆突然栽倒的笑话。追究其原因,还是左手紧张僵持所至。要使换把动作协调自然,琴杆重心稳定,一方面虎口持琴要尽量减少对琴杆的摩擦力,虎口能在琴杆上自如地滑上滑下;另一方面在换把的过程中,虎口对琴杆又要有一定的依附力,使琴身的重心尽量保持稳定。

看一个定弦原把位的按弦手法是属按把法还是属切弦法,与其说是看虎口的持琴位置,不如说是看食指的切弦位置。看食指按音是否控制了该定弦的“1”或“5”音,63、37、26这三种定弦调式音阶中“1”和“5”并不是主音或属音的功能,但它们仍然能使每一种定弦的调性特点保持相对的稳定。尤其是在高把位音区活动时,食指按音对“1”或“5”音的控制,更能保证按音的准确度。

传统把位与新把位

传统把位利用了食指按音的这一特点,以外弦食指控音“1”与“5”的相互交替衔接方式,把把位由低到高地逐渐推。

按传统把位的习惯说法,从上到下的把位依次为上把、中把、下把、次下把和最下把。在拉奏中,一般把第三把(即下把)以下的把优称作“高把位”。演奏高把位的音要注意干金与琴马保持有1.3尺左右的距离,运弓比较坚实、饱满,这样拉到第四把后琴声仍不会很细弱。

新把位是指在传统把位基础上改变了按指程序的把位,一般以以二度音为一个递进单位。

传统把位是以四度音或五度音为一个递进单位,而新把位则是以二度音为一个递进单位。也就是说,在传统把位的某一把上,只要食指按音位置往下或往上移动一个二度音程,就可算作新把位的另一个把位。以15弦来说,传统把位的原把位为新把位的第一把;如虎口适当往下移动,使食指按音固定在内外弦上的3、7着上,这就变为新把位的第二把;食指按音如固定在内外弦的4、i音上为新把位的第三把等等。这样,在传统把位五个把位的音域内,则可划分出14个新把位来。

传统把位的食指通常按在调式音阶中的“1”或“5”音上。而新把位的食指按音则无规律,可以按在调式音阶中的任何一音,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它对快速交替的运指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条件。

新把位按音的音准是建立在相邻的传统把位按音基础上的;传统把位按音的音准又是建立在空弦音,特别是内空弦音基础上的。所以在很少有内空弦音出现的情况下,有意识的使用一下外空弦音是有必要的,这是衡量音准的主要依据。

传统把位与新把位各自有不同特点。演奏时只有把传统把位和新把位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更完美地把乐曲表现出来。传统把位按把固定,按指较有规律,即使换把的跨度较大,发音的准确与敏捷也容易掌握。但对充分发挥弦乐效果,还存在着某些方面的局限。新把位的按音则比较灵活,它基本上不去过问按把区域划分,随着曲调线的抑扬起伏,在琴弦上纵宽的音域内自由驰骋。新把位对传统把拉的依附性较大,如果长时间里没有按传统把位按指,新把拉的音准就有可能出现摇摆不定的现象。实践证明:只有将传统把位与新把位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既可保证了按指的方便,又保证了发音的准确、流畅,可才可完美的表现乐曲。

运弓

运弓是变换二胡音色、揭示乐曲内容的主要手段之一。运弓时必须动作协调,手形自然,运行有轨道,走弓要主动。运弓要成一条直线。

运弓是二胡演奏基本功的一个重点训练项目。二胡琴声的长、短、快、慢、轻、重、缓、急乃至抑、扬、顿、挫,很大程度取决于运弓的右手。因此,运弓是变换二胡音色、揭示乐曲内容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有些初学者对运弓不大注意,以为拉二胡主要靠左手的按指,指按活了,也就能把调子拉出来了,故在他们运弓时大臂紧夹腋下,单纯地用小臂带动弓子左右甩动;有的运弓时甚至小臂、手腕基本僵持,完全由大臂作大幅度的运动,带动弓子在琴筒上作无规律的推拉。这两种形式的运弓都只依赖于右手的局部动作,造成了其它部位的紧张、僵硬,使运弓动作摇晃不定,颤抖不止。即使左手的按弦动作比较熟练,发出的声音仍然会模糊不清。

要使二胡发出优美、统一的声音,运弓的右手必须动作协调,手形自然,运行有轨道,走弓要主动。运弓要平直,弓毛在琴筒上留下的运行痕迹基本上是一条直线;这时弓毛的擦弦力度与琴弦的振动需要相适应,发音自然圆润流畅,弓子运行的“一条线”,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是很容易的事。以拉弓来说,正确的运弓动作应是;大臂以肩关节为轴,向外作轻微的旋动,肘部略向右前方移动,小臂在大臂的支配下,带动手腕向右作匀速运动。随着弓子的徐徐移动,弓毛擦弦点与持弓点的距离逐渐拉宽,手腕逐渐向右凸起,手指也逐渐伸直。这样,右手在各个相连部位的协同动作下,把弓子从弓根平稳地拉到弓尖(靠近持弓点的一端称作“弓根”,与持弓点相对的一端称作“弓尖”)。

如果接着转向推弓,其运弓程序与拉弓恰好相反。具体动作是:大臂略微向内旋动,肘部稍向左前方平行移动,手腕在大臂和小臂的作用下,牵引着弓子由右至左地匀速移动。随着擦弦点逐渐向持弓点靠近,大臂与小臂构成的角度逐渐变小(右半弓后稳定为直角),手腕逐渐伸直,手指也逐渐弯曲。从表面看,运弓的推、拉动作似乎是手腕与手指的交替屈伸,实际上是右肩关节、大臂、肘、小臂、腕关节、手腕、手指等的联合动作。

协调统一的运弓,并不意味达到了发音的基本要求。采用这种外在的运弓动作,尽管运弓路线是“一条线”,由于弓毛擦弦点与持弓点的距离在不断改变,弓毛对琴弦的摩擦力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故有可能弓根部分的发音浑浊刺耳,弓尖部分的发音轻飘暗淡。所以还要注意从内在的擦弦力度去加以控制,即根据弓毛擦弦点与持弓点距离的远近来随时调整弓毛的擦弦力度,擦弦点在向弓尖移动时,逐渐加重擦弦力度,在向弓根靠近时,逐渐减轻擦弦力度。这样,就使得每一拉弓或推弓的发音首尾一致,圆润饱满。

换弓  

运弓的另一个要领是换弓。换弓是推、拉的过渡,它既要过渡得自然、流畅,又要在音色、力度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对比。为达到这样的要求,就要争取换弓动作的主动,使每一“推”或“拉”的转换动作显得从容而有准备。具体地说,当弓子还在作平稳地运行时,整个运弓的右手对即将出现的换弓在动作上应有所酝酿、准备;换弓时,手腕手指在小臂的支配下很自然带动弓子平稳地掉转方向。如果换弓动作被动,那就会使二胡的发音产生明显的空白。

换弓时要主动,推、拉过渡要自然流畅,要在音色、力度上形成一定的对比,且要按照相应的规律进行。

换弓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该换弓的地方而不换弓,将会使富于弹跳的曲调缺乏生机活力;不该换弓的地方而滥用换弓,将会使圆润流畅的旋律显得支离破碎。失去弦乐效果。一般地说,乐曲中的连音符号“⌒”,如果不是四拍以上的衬腔或拖腔,不管“⌒”罩着的音符多么密集,音区的跨度多么大,一般应作一弓处理,不可换弓分奏(至于用延音线“⌒”作指定时值延长的音符更是如此);如果音符头上没有被“⌒”罩着,不管音符时值多么短,均应一音一弓,不可一弓奏出几个头上不带弧线的音符。

为了争取换弓动作的主动,头脑中还要有一定的节奏观念。虽说换弓不一定是在方整的节奏下进行的(快弓除外),但这些音与音之间的技弓常常构成了一定的节奏型。

哪些地方用拉弓,哪些地方用推弓,在拉奏之前应全盘考虑,并作出初步的估计。根据演奏者的共同习惯,一首乐曲开头一弓多为拉弓,末尾一弓多为推弓,然后在这“拉弓起、推弓收”的前提下对每一乐段或乐句内部的推拉弓序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每一乐段或乐句内推拉次数的总和为偶数,那刚好合于“拉弓起、推弓收”这一运弓规律;如果为奇数,那就要将奇数调整为偶数,不然推拉弓序会出现“扯皮”现象。

换弦 

换弦是指弓毛擦一根弦转为擦另一根弦。换弦要注意腕力与指力的相互配合,要扣准音符时值,过渡自然。换弦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换弓时换弦,另一种是在弓子运行过程中换弦。这两种换弦都要求把音符的时值扣准,过渡自然。初学者由于换弦动作片面依赖于指力,腕力不够,造成了指力换弦的被动。在换弦时往往出现突然嘎止的现象,或是把琴弦猛击一下,在快速旋律中换弦的毛病表现得犹为突出。所以腕力与指力的相互配合,对换弦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快弓

对于密集的音型,紧凑的节奏,构成快速旋律的乐曲,通常采用一音一弓的运弓方法来处理,这种连续规则出现的快速运弓称作“快弓”。快弓在现代器乐作品中应用非常广泛。快弓通常用于处理快速旋律的乐曲,是提高二胡表现力的基本手段之一。

拉奏快弓首先得从慢弓练起,只有把慢弓拉得稳、平、直、含蓄内在,才能使右手各关联部位肌肉加深对运弓轻重缓急的微妙动作的记忆,在这基础上再去学奏快弓,这些肌肉也能逐渐适应快速运弓动作的需要,待拉到一定的程度,再逐渐加快速度。

无论拉弓、推弓、换弓、换弦时食指与拇指相对构成的持弓点均应固定不变,运弓时,整个右手以持弓点为轴,拇指和食指绕着轴心作相应的扇形转动。

此外,在拉奏练习中应养成自觉遵守符号标记的习惯,并且要记住一些常用的运弓符号,否则将使整个弓序显得杂乱无章,并且有损于音乐形象的表现。二胡练习的曲谱除连弓符号有明显标记外,其它符号(包括运指符号)只是在必要的地方才标记。对于没有标记的音符,就要根据前后的演奏符号加以推论,或参照前后相同旋律的演奏符号,及依照人们共同的演奏习惯来把握住恰当的演奏方法。

碎弓

碎弓是利用大臂肌肉的紧张,使手腕获得一种运用自如的、富有弹性的颤抖动作,从而牵引着弓子在琴筒上急速往返,使很小的一段弓毛频繁擦弦,从而发出紧密细碎的声音。
  奏短弓是在大臂保持松动自然的情况下支配手腕作快速的屈伸来完成的。而奏碎弓则是利用大臂肌肉的紧张,使手腕获得一种运用自如的、富有弹性的颤抖动作,这特有的颤抖动作牵引着弓子在琴筒上急速往返,使很小的一段弓毛频繁擦弦,从而发出紧密细碎的声音。所以有人把这带有颤抖动作的碎弓称之谓“颤弓”或“抖弓”。

碎弓有特定的符号来标记。时值为一拍以上的音符,是在音符的右下端标上“彡”样的三撇平行斜线;时值在半拍以下的音符,则在“减时线”上标记相应的斜撇线。例如“5356”,采用碎弓演奏的音响效果大致为“55555555 33335566”。如果整个乐段均要求用碎弓演奏,则不在乐谱中标记任何符号,而改用文字说明碎弓起止地方。

奏碎弓时,为了使手腕的颤抖有一定的控制力,除了大臂有意识的紧张外,小臂也稍往上抬,同时把弓子移到靠近弓尖部分的地方,利用接近弓尖的弓段擦弦。这样,碎弓发音的均匀度和连续性容易解决。当然,左半弓或中弓也可用来奏碎弓,但对右手运弓的技巧要求更高了。

应该指出的是,奏碎弓时大臂肌肉的局部紧张与手腕的颤抖动作有一定关系,它能保证小臂有持久的“内劲”,使手腕的颤抖动作显得更为主动,更有韵律。如果我们把大臂肌肉的紧张当作是僵持无用的,完全用手腕的不规则的颤抖,那是不可能奏出清脆密集的碎弓效果的。

跳弓和顿弓

在音乐作品中,要求将顿音处理得短促、轻巧、铿锵分明。如果是二胡来演奏顿音,就要用“跳弓”技巧。

什么叫跳弓呢?当我们用弓子在琴筒上作快速推拉时,弓杆受运弓动作的快速牵引,产生出一种往前冲动的惯性,弓毛却在擦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摩擦力。弓子这种不协调的运动状态,使整个弓子出现了左右摇摆的弹性。如果我们在即将调转弓向的那一刹那间,一方面依靠小臂引导手腕,对弓子适当地加以控制,一方面有意识地“解放”这特有的弹性,使弓毛轻快地离开了琴弦。这样就按人们的意志得出了短促轻巧的顿音效果。

跳弓的弹性是否能充分发挥,与弓段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大家知道,奏普通快弓一般以左半弓较为顺手,可跳弓在左半弓却不能充分发挥优势,往右半弓移动则更为碍手。只有在中弓弓段上演奏跳弓才较为方便。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弓子的弹性是爱运弓速度支配的,弓子运行得越快,它的惯性与弹性表现得越突出。它的弹跳点又受弓子重心的支配。弓子的重心使它在琴筒的中部大体平衡,所以弹性在中弓附近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当然,利用弓子的弹跳点奏顿音,这只是一个基本条件,更主要的还是要靠我们训练手腕的灵活性,会控制、运用。弓子的弹性。假如乐曲根据感情需要不要求那么快,但又要演奏顿音,这时弓子得不到快速运行的机会,弹性无法产生,跳弓也就不可能出现。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利用小臂的“内劲”,在中速推拉的间隙之间,控制弓毛断续擦弦,使每一顿音的出现都有均等的离弦机会。这样的顿音效果同样顿挫分明,并显得稳重、内在。

初练跳弓时,腕力对弓子的自然弹性可能还控制得不好,会出现弓毛敲打琴弦的现象或发出较为生硬的“锯锯”声。只要弓子没出现不规则的上下摆动或产生过多的杂音,并且加强对手腕控制力的训练,这些问题就会逐渐得到克服。

跳弓与顿弓虽属同一性质的弓法技巧,但细致的分辨一下,他们的表现力还是有差别的。跳弓长于表现欢快跳跃的短促顿音,最适宜于表现“X xX”的节奏型;顿弓含蓄、稳重,适宜表现顿挫分明的短促顿音,不像跳弓那样受弓段和节奏型的限制,但不像跳弓那样富有弹性,也不易持久。

表现顿音效果的技巧除了上面介绍的跳弓和顿弓外,还有一种名叫“连顿弓”的弓法技巧。连顿弓,即在连弓之内奏出若干个顿音,每个顿音有均等的擦弦和离弦过程,练连顿弓首先要熟悉跳弓和顿弓,演奏连顿弓除了更要强调小臂的内劲外,还要靠大臂有一个稳定的支持力。

抛弓

抛弓的符号为‘九”,写在音符的上方,由于它的效果很像马蹄声,所以又称为“马蹄弓”.抛弓在演奏方法上一般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它的第一部分是一个短促的跳音,以拉弓或推弓开始均可(一组抛弓的第一弓常是一个击弓).声音发出后手臂右旋,将弓子顺势提起;第二部分是当弓子下落至琴筒时,右手拇指与食指稍稍放松,中指和无名指乘势向下压一下弓毛,以阻止弓子上跳,同时配合与第一部分相反舶弓向运动,这样受阻的弓子就会在琴简相弦的反弹作用下急速地跳动出声,发出得“得儿儿……”似的跳音.如《蓝花花叙事曲》中:演奏抛弓时为了提高弓子的弹性,右手需要格弓毛绷紧。抛弓的用弓部位要看乐曲的速度而定,速度越慢,用弓部位越靠近中弓;反之,用弓部位就靠近弓尖.总之、要选择适合乐曲速度的最佳弹跳点来演奏。抛弓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部是抛两个音,但偶然也有抛三个音的,还有拉推弓都抛音的抛弓,可奏出类似笛子三吐的效果。不论是一弓内地几个音,其着力点都在第一个抛弓音上,其后发出的抛弓音,都是利用弓秆的自然弹性弹跳奏出来的,在力度上必然呈渐弱趋势。

抛弓的手臂动作,应以旋转运动为主,上下运动为辅。手臂过大的上下运动,反而会使弓子的跳动减小,给人以吃力不讨好之感。在持弓方面,要注意不同的松紧变换、演副h6和提弓时持弓稍紧,而下落撞击琴筒后,拇指相食指应即刻相对放松,让弓子得以自然地跳动。

演奏者在奏抛弓方面容易出现的偏差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手臂上下运动过大,反而使弓子在触弦点处的跳动减小.甚至跳不起来。因此演奏抛弓时手臂一定要以旋转运动为主.只有很小的一点上下运动,这样弓子才能跳得起来。

2.动作配合不默契、即当弓子下落至琴筒时,右手食指和拇指没有及时地相对放松;中指和无名指不能同时向下有弹性地压一下弓毛;弓子也没有“抛”出去(动作与感觉有点保儿时所玩的“打水漂”,即用一块瓦片斜着扔向水面、使之在水面上连续地跳动好几下才沉下去),因而弓子也跳动不起来。因此,动作的默契配合,是演奏仔抛弓的首要条件。

3.演奏抛弓时右手指得太高,这不但使弓毛的触弦点上移,还使弓子下落时与琴简的击点偏穆到了琴筒的后端(正确的击点应在琴筒前端,尽量靠近琴弦的位置上)、这样就会使抛弓缺乏弹性、发音含混不清。因此,在抛弓发音的瞬间,弓子仍需尽量保持“平”的状态。

4.弓子起跳时蹭弦出杂音,这是因为弓子不能垂直起跳的缘故。正确的抛弓奏法要求弓子在两弦之间垂直地上下运动,这样就不会碰弦出杂音了。

5.演奏抛弓时弓杆打琴筒出杂音.解决的方法与击弓相同。

http://www.sceh.cn/bbs/dispbbs.asp?boardID=6&ID=989&page=1

抛弓在演奏方法上一般是由两个部份组成的,它的第一部份是一个短促的跳音,以拉弓或推弓开始均可,声音发出后手臂右旋,将弓子顺势提起;第二部份是当弓子下落至琴筒时,右手拇指与食指稍稍放松,中指和无名指乘势向下压一下弓毛,以阻止弓子上跳,同时配合与第一部份相反的弓向运动,这样受阻的弓子就会在琴筒和弦的反弹作用下急速地跳动出声,发出“得儿儿……”似的跳音。

金边兰谈抛弓http://www.sceh.cn/bbs/dispbbs.asp?boardID=6&ID=987&page=1

拨弦

二胡拨弦是借用弹拨乐器的表现手法,它能使弓弦乐器发出铿锵分明的弹拨声,与弓毛擦弦声形成了色彩鲜明的音色对比,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

二胡的拔弦技巧可分三类,即弹拨、单拨和拉拨。
  ①弹拨 —— 奏弹拨的具体方法是;弓毛紧贴在外弦上,食指尖有韵律地把内弦往左后方拨动,每音只拨动一次,左手按指配合投弦的节奏去按音,严格说起来,按指的触弦应略先于拨弦。《赛马》中有一段旋律就是用弹拨的方式在内弦上奏出来的。由于二胡的性能、构造不具备弹拨乐器的条件,奏弹拨时又有弓子这个额外负担,因此弹奏旋律的音调和节奏不可能作更大的变化。如没有另外的乐器奏另一声部,单纯的弹拨声,反而给人一种单调、沉闷的感觉。另外弹拨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乐器的质量,所以在没有伴奏的二胡独奏中,这种弹拨的实用意义并不很大,如果有伴奏乐器,那当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②单拨 ——  单拨即在拉奏的前后或间歇之间利用左手的某一手指来勾琴弦。单拨可以拔内弦,也可以拔外弦。拨内弦以持琴的拇指较为方便,拔外弦一般多用食指,也有用中指或无名指的。例如《二泉映月》,那优美的旋律中有好几处地方的拔弦就是利用食指拨的外空弦;乐曲《拉骆驼》末尾的3 63,先是用一指(二、三指也可)拔外空弦“3”,然后用拇指指尖拔内空弦“6”。由于单拔拨动的是空弦,琴弦的振动有回旋的余地,因此音响效果比弹拨要鲜明一些。

③拉拨 ——  在同一时间内,如果一根弦采用弓毛拉弦,另一根弦采用指尖拨弦,这就得出一种协和的双重音响效果,非常悦耳!这种又拉弦又拨弦的表现形式就叫“拉拨”。拉拔多为拉内空弦、拨外空弦。也有拉外空弦,拨内空弦的。例如根据安徽凤阳花鼓节奏写均曲调:(52弦)是采用拇指拔内空弦“5”,同时弓毛擦外空弦“2”。

上面介绍的拉拨基本上属于“空弦拉拨”,另外还有一种“触弦拉拨”,即拉拨之前先将食指按在某一音位上,在弓毛擦弦(一般多为擦内弦)的同时,用中指或无名指将另一根琴弦拨动。由于食指按音能随意寻求所需音高,所以这种拉拨能在琴弦上的任何一音高上拨弦。不过,这种触弦拉拨不如空弦拉拨的效果清亮,对乐器质量的要求甚高,且不易控制。

不论弹拨、单拨或拉拨,练习时有几点必须要引起注意:
  1)弓毛应避开被拨动的那根琴弦,否则根本拨不出清脆的弹拨声。

2)拨弦要用指尖(拇指应用指甲)轻巧敏捷的拨动琴弦。如果用指肚在琴弦上的弹压滑动来求得拨弦声,就很容易触动另一琴弦,使拨弦效果显得浑浊而模糊。

3)拨弦的时值要准确,这在弹拨和拉拨中显得犹为重要。
  4)拨弦必须用得恰当,不可随心所欲的滥用。

  若要使拨弦效果清脆、明亮,除了动作要敏捷、准确外,乐器本身质量、结构以及一些附属装置的质量也很重要。一般来说,低档二胡的拨弦效果是不如高档二胡理想的。钢弦比丝弦的效果好;呈“S”状的金属千金比直接用布条、皮条系弦的效果好;松节琴码比其它质料的琴码效果好,千金距琴码远的比近的效果好。我们要在可能的情况下更换这些附属装置,求得较好的拔弦效果。

运指

演奏乐器最重要的是两手的配合,二胡也不例外,左手运指与右手运弓互相配合才能拉出好的调子。运指是指左手指头在弦上作各式各样的按弦动作,它是二胡基础训练中的重要一环。

由于二胡不像手风琴、琵琶那样有琴键或品位标志,而是靠左手指头触弦的不同部位,若触弦位置稍有不对,就会出现按音不准,影响演奏效果。由于琴弦长短决定了音距宽窄,琴弦越短,音距就越窄。二胡各把位之间的指距各不一样,这给运指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正确的运指方法取决于正确的持琴姿势,首先要注意的是左手三个部位的“45度”:即大臂与左胸侧大约构成45度,小臂与琴杆大约构成45度以及按指的第二、三节(从指根数起)与琴弦(按千金方向)大约构成45度。具体地说,大臂适当下垂,肘部往下沉,小臂不可平抬,虎口持琴保持着必要的松动自然,按指往下略微弯曲,整个手形是较松的半握拳状。四个按弦的指头与琴弦“比邻而居”,它们均作出欲触弦的状态。这样的手形,给左手准确、敏锐的触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指头触弦时,要用指肚与指尖之间的部位去按,并要很轻巧的落在琴弦上。离弦时,应当自然而敏捷的回到原来的位置。这种富有弹性的一起一落,表面上是指头在动,实际上是受着“内劲”的支配,这内劲又源于整个协调自然的持琴左手。

初学者在学按弦时容易犯的毛病是:手臂抬得老高,虎口把琴杆捏得过死,四个按指一字儿的平直伸展着,不呈弯曲状。有些人在按弦时用指关节去碰弦,不用指肚触弦。有的人按弦后手指离弦时抬得老高这种种不正确的运指,使整个按弦动作显得非常生硬迟缓,缺乏弹性。即使右手感弓比较熟练,但发出的声音仍然是拖泥带水、混杂不清的。以上不正确的运指如不加以克服,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使这些毛病得到巩固,即使有决心改掉它,实际上比学习和掌握一门新的技法还要稍困难一些。所以,训练运指的灵活性与准确性,首先要检查运指的方法是否正确。

训练运指的准确性,一方面要姿势正确,另一方面不可强调片面动作,要了解运指整体的及内在的道理,运指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着耳力的支配,敏锐的耳力是求得按弦音准的基本保证。即使按弦时指距发生了轻微的偏差,耳力也能在这一瞬间把指距调整到准确的按音位置。虽说二胡上各音区各把住的指距各不相同,但只要经过一定时期的练习,按指在耳力的支配下对应有的指距将形成本能的“条件反射”。

 

滑音

二胡的演奏技巧是比较丰富的,主要分为指法和弓法两大类,其中滑音和揉弦在弓弦乐器中显得最有特色。

滑音,就是按指在弦上有意识的滑动所得出的发音。滑动的方法不同,产生的滑音效果也就不同。从滑动的范围来讲,有换把滑音和原把位滑音。从滑动的幅度来讲,有大滑音(大三度以上)和小滑音(小三度);从滑动的方向来讲,有上滑音(由低音滑向高音)和下滑音(由高音滑向低音);从滑动的时间来讲,有先滑音(滑音出现在本音之前)和后滑音(滑音出现在本音之后);从滑动的力度来讲,有倚音滑音和连结滑音。从滑音总的性质来看,可分为装饰性滑音和连结性滑音两大类。
   ①先滑音 —— 先滑音就是先由倚音滑向本音的滑音,它突出强调本音。先滑音又分上下滑音两种。

②后滑音 —— 出现在本音后面的滑音就叫后滑音。后滑音即由本音滑向倚音,整个滑动过程跟先滑音恰好相反。后滑音同样有上下滑音之分。一般是以箭头符号表示。

③连结滑音 —— 连结滑音也称连线滑音,它是一种常见的滑音,其符号是在连运弓符号的右端再加一箭头。在奏法上是以某一按指用均衡的力度将连线内的音连结起来,听起来衔接紧凑,使乐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事实上,换把中经常使用的“滑指换把”也与连结滑音相似,不过特色不如连结滑音那样浓郁罢了。
  ④转滑音 —— 转滑音是效果较突出的装饰性滑音。它的符号为“w”,一般记在音符的上面。

转滑音是在本音下方的二度音程内回转,所以有人把这种滑音具体的称作“下回转滑音”。另外还有一种“上回转滑音”,在蒙簇民歌中比较常见。它的符号为“ ̄”,在奏法上除“回转”的方向与下回转滑音相反外,在“回转”的力度、范围和时间上则完全相同。这里需指出的是不论“上回转滑音”或“下回转滑音”,它们“回转”的音程是比较有规律的,一般来说转滑音的活动范围在本音上下二度,很少有超过小三度的。

在实际运用中,滑音是变化多端的,它往往根据乐曲的感情需要和风格特点来灵活掌握。滑音的运用还能反映出各地的音乐特点。例如河南坠子、广东音乐、云南花灯、江南丝竹等乐种使用的滑音就是本乐种的鲜明特征之一。贵州苗族民歌与湖南苗族民歌滑音的风格也大不一样。

运用滑音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明确是什么性质的滑音。如果是带装饰性的,要掌握到宾主分明的效果,运弓和运指应该是装饰音轻,本音重。装饰音到本音之间要过渡得自然;如果是属连结性的,要浑然一体,天在无缝。奏滑音的手指是随着手腕上下的动作而移动的。如果单纯以按指在弦上作上下平直移动,这样的动作不敏捷,力度不易控制,滑音的效果也较生硬。

2)奏滑音一般来说是不容许换弓换弦的。

3)奏滑音最要紧的是必须用得恰当。如果不頋乐曲风格和感情需要,硬塞进去一些不必要的滑音,就会使整个曲调变得油腔滑调,歪曲了乐曲的内容,破坏了乐曲的风格特点。

揉弦

手指在弦上某一音位上的扇面形滚动就叫“揉弦”,揉弦会发出一种类似波浪形的声音,演奏时恰当运用揉弦能使旋律更富于歌唱性,丰富二胡的演奏技巧,如果说换把是提高二胡表现力的第一道大门的话,那么揉弦则是第二道大门。揉弦标志着演奏者的功底及音乐素养和演奏风格。一个拉奏者若不能运用揉弦,那说明他的演奏技巧始终还停留在一个初等的水平上。练熟了揉弦,对掌握打音、颤音等指法技巧就易如反掌,非常方便。

揉弦的方式大体上可分为快揉和慢揉两大类。
  1、快揉 —— 快揉亦称为“颤指”,大概是指揉弦时手指不断颤动而言。具体方法是:当左手的某一手指按在弦上后,手腕受小臂的支配,作规则性的连续抑扬(不是抖动)动作,按指也受手腕连锁动作的影响,在弦上作一压一松的匀速颤动。按指富有弹性的颤动,使琴弦的张力跟着发生松紧变化,从而产生出一起一伏的音波振动。快揉比慢揉要容易掌握一些,但音响效果不如慢揉动听,运用也不及慢揉普遍。

2、慢揉 —— 慢揉亦称为“吟音”,发出来的声音犹如吟哦咏叹。慢揉的方法是:左手某一手指控在弦上,并以腕关节为轴,使整个手掌作连续规则的弧形扇动。扇动的速度不如快揉快,但幅度比快揉大。这样,按弦的手指在手腕的带动下发生了往返曲直的变化,驱使指肚在按音上下之间的一小段范围内作对称性的弧形翻转。这不但一松一紧的改变了琴弦的张力,而且还一长一短的改变了琴弦的长度,得出一种柔和徐缓的歌唱的音波,这是最有训练价值的一种揉弦。

民间演奏法在慢揉的奏法上还派生出“揉、滑、抠、压”等技法,这些变化主要在手续弦时力度的轻重、摇动的缓急,滑弦的宽狭,频率的快慢以及与相应的运弓力速配合的区别。

有一定造诣的演奏者,对揉弦的变换是很有讲究的。除了上面所谈的“揉、滑、抠、压”能准确运用外,还可以先揉后不揉、先不揉后揉、漫揉转快揉、快揉转快揉、边滑边揉或在一句旋律中遇到音高、时值相等的音符时有些揉、有些不揉。这一方面决定于演奏者有着坚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决定于演奏者对乐曲内容的理解和曲调风格的掌握。根扰乐曲的内容和风格恰当地运用揉弦,是演奏者的必备技能。

揉弦是很多弦乐器的特色技巧,它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熟练掌握的,练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练习揉弦最好先从慢揉着手,在此基础上再逐渐进行快揉的训练。开始就红练快揉的话,会造成按指乱动,而手腕却处于被动状态.或者揉弦时直接用手指平直地去一指一按的压弦,这样虽有类似揉弦的音响,但发音生硬而不均匀,没有规律性的抑扬起伏变化,并且不能持久。

练习时虎口仍要保持松弛自然,不能死死的夹住琴杆,否则会影响指头、手掌和脱关节的灵活。实践证明,一开始学拉二胡就注意到保持虎口的松动自然,对揉弦技巧的掌握就比较快。

练习慢揉时,指肚往下旋转时要适当加重触弦力度,往上翻动时则应适当减轻触弦力度。这样琴弦张力的起伏与长度的变化才能相对应。如果发生抵触现象,揉弦效果就会模糊不清,反而费力不讨好。

练习时特别不要借助手脚和手臂的颤抖而求得所谓的揉弦效果,这样不仅达不到正确的揉弦要求,发展下去还会养成很坏的习惯。

如何才能使腕关节和按指具有揉弦动作那样的灵活性呢?只有加强训练,养成一种本能的“定型”动作。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右手腕当作“琴杆”。左手按指依次在上面留心的练习“探弦”,特别是加强对小指的揉弦动作训练。久而久之,手腕和手指的灵活性就逐渐能适应揉弦动作的需要的。

揉弦是标志演奏水平的主要技巧之一,在演奏实践中的运用也比较普遍。但要注意使用恰当,有些乐曲,情绪上不需用揉弦的音,采用揉弦处理后效果反而不好。每一个曲子对揉弦的要求有所不同,演奏时要区别对待。《二胡曲九首及其演奏艺术要求》(王国潼著)中说:“……揉弦能美化声音,使演奏更富于歌唱性,而不揉弦却有它特殊的色彩,具有揉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这种揉弦与不揉弦的交替使用。对于丰富指法技巧的表现力,增加乐曲的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是极为有益的。”

颤音

颤音是指在运弓的同时把一指按在琴弦上,相邻的二指在弦上富有弹性的一起一落,得出一种连续交替出现的特殊音响效果。

如果我们在运弓的同时把一指按在琴弦上,相邻的二指作揉弦状态,但并不揉弦,而是利用揉弦时腕关节那匀称的抑扬动作在弦上富有弹性的一起一落,得出一种连续交替出现的特殊音响效果,这种按音效果就叫“颤音”。

颤音的时值较长,因而可以表现一种宽广、辽阔之感。不过,在初练颤音时,两个交替出现的音往往会奏得不均匀,并且还不能坚持奏完,这主要是手指的独立活动能力还不强的缘固,所以,训练颤音技巧最好先从时值较短的颤音音符着手。

颤音跟揉弦一样丰富多样,有快颤、慢颤、从不颤到颤,慢颤转快颤、边揉边颤、边滑边颤、二度颤音、三度颤音等,这些颤音能表现出不同的乐曲风格。

 

 

 

http://www.chinamedley.com/jiaofang/2hu/jiqiao/jiqiao_boxian_2.shtml

http://blog.tom.com/blog/blogview.php?BloggerID=153189&BlogID=31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