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th science杂志:曾国藩秘传弟子书(要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3 17:31:23

 一.做人之道——把好人生的第一关

1.      君子之立身在审其所处

【秘传要义】

人不能无悔,悔字如春,经常反省自己,才会寡过。但人不能有愧,只要心中有一“愧”字,气先短了半截,在人面前始终站不直。要做到无愧,就要从修身上痛下工夫。

 

2.事亲之道,守身为先

&真正的孝道是子女在父母生前在世时尽孝心,而不在于父母在世后折腾自己。因为没有父母希望子女为了哀悼自己糟蹋坏身体,更何况,一个真正的孝子最重要的人生使命是尽忠于国家。保留自己的有用之身,才是真正的孝顺。

 

3.君子之孝,尤重于立身

&一个讲忠孝、讲义气的人,一定是个有原则、有志气的人,这是办事情、建功业的前提。但这样的人一般过于刚烈,有时会伤及自身,结局也往往不妙。曾国藩劝江忠源不可因父丧而毁身,实际上也在点拨他更要放宽心胸,着眼于远者、大者。

 

4.坚持原则,不取媚于人

&原则是人生的根底,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随意改变。如果想站着取得成功,而不是靠鸡鸣狗盗的权宜之计,心里面就必须有这样的原则。它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有意义,否则,无论一时多么风光,最终也不过是黄粱一梦。

 

5.年少时不可染官场习气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个人小时候不能太聪明。因为,年幼的时候,对于社会上各种复杂的现象和关系,还缺乏深刻的理解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应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植根本素质上。有了这些素质,以后面对如何困难的局面都能不断学习适应。如果一开始就接触各种人情世故早熟是早熟,但人很可能从一开始就走上浮薄之路,难有大成。可是现在的很多家长,似乎恰恰犯着这样的毛病,是在令人担忧。

 

6.激之变薄,是我辈之通病

&人生之路没有坦途,事事符合自己心愿是不可能的。无论原来多么单纯、清白,一旦不能自持,都会堕入流俗而不能自知。在学会适应社会的同时,不改变自己的高远之志,这种人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

 

7.无使无心之贼,破吾心之墙子

&曾国藩对自己所处的年代是非常清楚的。他深知身处乱世,正是豪杰奋起之机。一般人随波逐流、因循苟且的时候,正需要一些胸怀大志,有原则,有才干的人来拯救天下。即使社会已经失去了秩序和原则,也要给自己立下原则。因为只有有原则的人才能在时代的潮流中为自己掌舵。

 

8应常存一不自满之心

&对于一个事业有成的人来说,不自满不但意味着自己还有发展的潜力,同时也是使自己保持戒惧,避免娇纵的最好办法。骄傲是最凶的缺点,无论一个人作出了多大的成就,只要和骄傲沾上边,几乎没有一个人得到好下场。

 

9.自视平淡无奇,则成大器

&小心大度是曾国藩做人的一个纲目。以他对丁日昌的态度为例。他认为丁好名好德,好做表面文章,实际内心狡诈。所以凡是有魄力,敢于做事情的人,都是有大欲望的人。这些人知道好名,还算是可取的地方。这又是他大度的地方。

 

10.不说荒唐话,不做架空事

&湖湘的传统是崇实而恶虚。在种种虚浮的作风里,说大话,摆空架子是做事之人最要不得的。曾国藩说:“实事求是,不图托空之言,是办事第一要义。”他还说:所谓“实者,不说大话,不慕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这些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硬道理。

 

11.“勤俭”二字,最不可少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遇到一些事,事情不大,自己也叮嘱过,处理过了,但结果还是没有把事情办好。我们可能会去找很多原因,其实有时就是“五勤”之中有没做好的。须知事情远非关注一下就会自动完善解决的,需要办事人反复查问,细思不漏才行。即使是小事情,做成功也不同意,也非偶然而来。

 

12.做人之道,以刚介为自立之基

&怎样做到自理自强呢?第一是要有“勉强”工夫,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越是艰苦困难,越是努力向上,很多事业,都是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经过一番拼搏后变成可能的。第二是不妄求人。求人只能让自己增加依赖性,这是和自强背道而驰的。

 

13.银钱上要看得轻,志气才振得起

&曾国藩告诫不下驾驭部众的重点,不外“勤”“廉”二字。廉则足以收服人心,勤则使人见识日益增广,精力日益增强。这些道理在今天也同样有效。廉洁的人往往志气高,胸怀广,跟着这样的人向前走,底气十足。反之那些贪图私利的人,只能堕落成市井小人。

 

14.“勤俭敬信”是做人的根本

&勤俭是自处之道,勤奋会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使能力和见识不断提高,借鉴并不仅仅是节约,它还是制约人的过多欲望、把精力集中到事业上的最好办法。敬信是交际之道,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信任是建立稳定人际关系的纽带。这四者,概括了人生的四个方面,的确是人生的根本。

 

 15.要知道生计艰难、人情冷暖

&有些东西不是父母能教给的,所以古人有易子而教的说法。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老师,父母各自奔忙,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官宦巨富家庭,之所以很快衰落,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子女教育不力所致。

 

16.人气寡言,自然令人敬慕

&刚刚进入社会特别是官场,最主要的任务是观察和学习。位卑言轻,还轮不到你说三道四,最好的办法是少说话,多办事,即使收到不公平的待遇,也必须忍耐,如果不这样,你的人生之船还没有扬帆,就有覆没的危险。“忍耐”二字,可以称为人不生的破门之石。

 

17.“静”字是存养之道

&“静”就不单纯是哲思概念,还是助益人立身处世的智慧术语。“静”这个字蕴含着奥妙无穷的人生真谛和成功谋略。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谆谆告诫儿子,无论修身、立志、治学,都要以“静”为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静也,才欲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这段话,可以说是对“静”字功用的最好概括。

 

18.做个磊落豁达的大丈夫

&书生很容易成为懦弱不堪的书呆子,在纷纭的事变之中,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无法扭转不利的局势。曾国藩以大丈夫为人格趋向,选择了内外双修的成功路径,从自身修养出发,端正人生态度,持身以正,处世以方,同时以扶危救困为旨归,由正己而正人,由治家而治天下。因此在他身上,同时体现而来圣人人格和英雄人格两种特征。二者互相补充,促使他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二.为学之径——不要把自己变成书呆子

19.治学不能好名争胜

  &求利者为小人,求名者为文人,只有抛却名利之心,淡然物外,才能洗清双眼,看透世界上的事事非非。否则就会深陷其中。一生难得脱俗。名利就像诱饵,一旦被它们吸引,就失去了自己,让别人操纵自己的命运。只有抛弃它们,才能真正按照自己的指向选择人生之路。

 

20.经世之书,莫善于《资治通鉴》

&曾国藩不为学问而学问,使得他避免了一些读书人的毛病,如保守、迟缓、懦弱等。很多人都是以学问成名家,但是在仕途上作为都不很大,而曾国藩则完全不同,不但学业上成就很大,还做出了治平天下的不世伟业,这就是善读书和不善读书的区别。

 

21.写文章不能贪多求滥

&在这封信中,曾国藩很直接地指出了彭玉麟作文的缺点,认为他傲骨有余,但文辞不够简练,教导他从清朝的侯方域等人那里学习抒写胸意,同时也要学习桐城派古文的章法,注意语言的简练。两方面同时并进,自会有较大的成就。

 

22.柔和中必有坚劲之质

&曾国藩提倡阳刚之风,主要是为了振奋当时士人的气节,调动他们的担当意识,为国家平定大乱。他极力宣扬“未有无阳刚之气者,而能大有立于世者”、“古来英雄非有一种阳刚之气,万不能成大事”。他把这种阳刚之气,发为“古今不朽”之文。

 

23.有恒是彻始彻终工夫

&恒心是做任何事的基础,即使是圣贤豪杰,绝大事业,也得从恒心做出。只要有恒,必有功成之日。曾国藩一生读书不辍,治学不息,自幼培养的有恒的习惯,使得他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恒心,既是他自己力践躬行的法则,也是他传授弟子的宝贵经验。

 

24.看书与读书应分为两事

&看书和读书完全不是一回事,而是有不同的作用。然而很多人在这一点上犯糊涂,把看和谈混为一谈,实际上是没有找到治学门径的表现。曾国藩所以能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能教出这么多出众的弟子,就在于他能找对门径,一下子抓住问题的关键之处。读书如此,办事更需要这种本领。

 

25.凡看书只宜专看一种

&人只有专注地做某件事,集中精力,才能把一件事做得精,做得好,如果心态不专,则可能一事无成。因为人的一生精力有限,在每一个领域中都有所成就那是很难的,与其一生四处涉猎而皆无造诣,不如在某一领域深入研究而有所收效。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学手段,也是办事的终南捷径。

 

26.兼营并进才会有收获

&一条腿是无法走路的。治学和办事也要有几条腿,练得好,不但能走,而且还能跑。这四个字,就像马的四条腿一样,只有协调起来,才能走得快,走得稳。曾国藩不仅读书多,读得好,而且善读书,他的这四个字,为我们也提供了一条学习的捷径!

 

27.做学问要找到好门路

&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学书法,门径是入门的关键,不但决定着一个人在某方面的成就,而且关系到他的整个人生之路。曾国藩的这些见解,都入木三分。强调了正确的门径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对每一个学书法的人都有借鉴作用。这种要找正确入门之径的观点,不但是学书法,就是做别的学问,甚至做人办事,都堪称不传之秘。

 

28.读书笔记,贵于得间

&学问贵于创新,创新就是要说与别人不同的话,提出更高明的观点。这不但要求多读书,还要会读书。从字缝中读出别人读不出的意思来。这就是读书贵疑的道理。其实,做事情也是如此,如果人云亦云,对事物没有自己的判断,也很难实现自立,更何况是成功了。

 

29.活到老就要学到老

&活到老学到老,曾国藩的这种精神主要的作用其实不是体现在读书治学上,他治军理政,都贯穿着这样的原则。有了这样的毅力,只要有时间,就不放弃,难道这不是世界上最巨大的力量吗?

 

30.少买后人编集之书

&读书就是学文化,文化是一个人的精神力量的来源,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所在。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了解自己的民族与文化,就是寻找自己的生命之根。这一点,不但在古代是一个读书人最为重要的使命,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31.要善于向前人学习

&做什么事都要有榜样,榜样不但是给自己树立的目标,而且还为自己提供了颇有可行性的方法。可以说这是最为简便的入门之法。学书法的临摹就是最好的例证。只要功夫下得到,最后一定能超过自己的榜样,开出一片新天地。

 

32.才学增长,靠日积月累

&才力得之于天不足为喜,得之于人力乃可据。这句话是一代雄杰个人经验之总结,为有志者指点了一条通天捷径。为学办事,重在求实,重在积累,千万不可有苟得之念,也绝不能有朝三暮四之想。

 

 33.不要把读书当摆设

&真读书的人不会只做表面文章,真学问更要从一点一滴朴实精进中来。投机取巧,哗众取宠,都是和做学问甚至做人的原则相违背的。曾国藩买书的原则,也体现了他做人的原则,这是因为,学皮学品往往就是人品,一个人的品位,体现在他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决定着他学问乃至事业成就的高低。

 

34.业贵精,不贵多

&曾国藩不仅主张作文、作诗要有专精的精神,皆宜专守一家,更将“专”字上升到修身的高度,进而主张“做人之道,亦宜专学一古人,或得今人之贤者而师法之,庶易长进。”即做人也要找一个古圣或今贤为榜样,专心一意地学习,一言一行皆以那人为标准,这样才能较快地进步。的确应当如此,要想在某一领域有所创见,都须专致以求。

 

35.读书贵在通经术、谙世务

&人必须在社会中生活,也必须在社会中办事,一切学问。不管多高明,最终都要落实到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所以,读书做学问一开始就要找好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36.专心纂述,发挥盛业

&治学必须专心,名利双收的事情是很少的。这封信中,曾国藩为了让俞樾专心著述,替他的儿子谋求职位,以便解除他的后顾之忧。这种奖励学术的做法,非常有效。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俞樾放弃了再次出山为官的想法,把全部身心放在学问上,终于成为朴学的集大成者。

 

37.为学贵积累,不可求早成

&曾国藩做什么都从长远考虑,稳中求成。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因为考虑长远,就不可不慎,办起事来更应有计划、按部就班地去做。如果贪图迅速,个别地方可能有利,对大局而言可能造成不利影响。“欲速则不达”这句古语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三.养生之绝——从“眠食”二字上下功夫  38.少吃药,多静养

  &静养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养生思想,这是和中医把人体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且身体是和情绪、思想等联系在一起的有密切的关系。从治疗的实践上看,这种养生办法不但适于生病以后增强免疫力,对防止疾病尤其具有西医不能比的作用。

 

39.养生以“不药”为要

  &是药三分毒,吃的不对症或者量多量少不合适,对身体都会有副作用。最好的办法还是从自己的身体上下功夫,提高抗病能力,自然百病不侵。应该说,这是最积极的保健方法。

 

40.性急则愈燥,宜少为静息

  &静为躁君,急躁的性格是致病之源,要从根本上却除病根,就要从静养下手。静养可以排除杂念,杜绝邪气入侵,调节情绪,增强免疫力,有助于抵抗病毒,加快恢复。即使是在医学发达的时代,静养也是不可缺少的。

 

41.得失祸福,应置之度外

  &对于身在局中的人来说,既要能办成事,又要不被名利所束缚,最好的解脱不是回避和拒绝,而是把得失祸福置之度外。曾国藩对权力、名誉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给自己内心中留出很大的余地,也就不用患得患失、为其所缚了。

 

42.安心静养,则百病立除

  &平和的心态是驱除百病的最佳药方。心态平和,宽容豁达,就会包容各种事物和现象,而不是在心中留下  ,因而也不会出现心脏因激动而无法承受压力,肝火上升而导致血压升高等病症。

 

43.忘情世变,也有助于修养身心

  &人之所以忧虑重重,主要就是因为对世上之事知之太深,求之太切,如果换个角度,做个旁观之人,忧虑自会随之减少,用这个办法修养,自能身心俱泰。有些时候,做个局外人,不受事局的限制,反而更有利于身心,也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44.身体不适,贵在调摄得宜

  &养生和做人做事情是相通的。如果仅仅是“做”,并没有多难,难就难在“得宜”这两个字,也就是把握好度。掌握不好这个分寸,即使是好事,最后也会变成坏事,有的时候,坏事在适合的机会中,还可能有积极的作用。高明人善于从历史上和自己的经验中不断总结,就掌握了一门关键的人生技术。

 

 45.饮食之间,应仔细斟酌

  &病从口入,因此养生之法,也离不开“饮食”二字,治病之法,也离不开“饮食”二字。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就要从合理摄食开始。否则,图一时口舌之欲,必将贻祸不浅。

 

46.以志帅气,以静制动

&生命是一种活力,是一种向上的精神。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重要保证。否则志气衰颓,这个人也毫无精神,如同行尸走肉,没病也和有病一样。反之精力过于旺盛,不加收敛,也容易产生问题。静以养心,动以养身。动中求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动静结合才是最合理的。

 

47.养身之道,以“君逸臣劳”为要

&身体就像一部机器,有些地方不经常运动就会生锈,有些地方活动太多就会发生磨损。只有合理安排,才能各尽其责,却不会发生毛病。多运动四肢,则可强身健体,抵御百病,少胡思乱想,同样可以清静心灵,减少压力。只要把握好,用得灵,身体自然会好起来。

 

48.治心当以“广大”二字为药

&生什么病就吃什么药,心病当用心药医,这种药就是“广大”二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胸开阔,就会容纳各种事物,心平气和地对待和处理它们,而不至于导致忧虑和烦恼。这对强身健体也同样重要。

 

49.肝家有病,要能善自开豁

&肝病往往和人的脾气有关系,这一点是有科学依据的。所以古人治肝病都强调从调节情绪上下手。曾国藩生性倔强,脾气并不是很好。但随着入世加深,阅历越来越丰富,他发现,脾气不好不但影响人际关系,给办事情增加难度,也会给身体带来致命的危险。通过调节情绪,开阔心胸,他找到了这一医治病根的绝招。

 

50.心态好,身体自然好

&庄子观化之说,强调人要放宽胸怀,即使是自己的身体都可以化作别的东西,更何况是名利。为人应当不汲汲于世俗名利,置心于物外。人生不如意时居多,如果以此为药,不但可以调整身心,也可以祛病养体。

 

51.病在根本者,贵于内外交养

&曾国藩用老庄之学作为修身之道,主张思想清静、抛却私欲,不忮不求,崇尚无为,注重自然调养。这主要是养心也就是养内的方面。但如果单讲这方面,也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而是要和内在的锻炼结合起来才行。因此,读曾国藩的书,要联系起来读,而不应仅仅信守片言只字。

 

52.习静寻乐是长生之诀

&古今的圣贤哲人,其智慧并不是比所有人都高,但她们之所以成为圣贤和哲人,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悟透世间的道理。佛教中的高僧大德,其高尚的品德与长寿的秘密,也基本来源于此。

53.不信书,信运气

&曾国藩说:“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曾国藩所说的不信书,信运气,是对人生的一种超脱的认识。真正的含义并不在于相信运气。千万不要相信运气,就完全缺乏了自主性,失去进取心,实际上是懒人和蠢人的行为。

 

54.眠所以养阴,食所以养阳

&古人说:“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又说:“能眠者,能食,能长生。”充足有效的睡眠既能够预防疲劳,也能够消除疲劳,从而有利于养生。饮食也是如此,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但能让人心情愉快,还能保证身体的监健康。曾国藩把这些深奥的医学理论,简化为一两个字,既简单,又有效。

 

55.治病不在珍贵之药

&偏方治大病,小药解重症,这就是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事实。有一个最高奋斗目标和追求固然不是坏事,但一旦走上极端,认为越高越好,就大错特错了,而且极易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造成可乘之机。

 

56.乡居乐趣,是人生最泰之境

&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得了平静的生活,对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人来说,一旦遭遇困厄,比生病更令他们痛苦。曾国藩深受老庄哲学影响,对张英特别钦服。他把张英的著作看作是调解心绪的良药,每当心情不好时,读一读就能舒解。他一生沉浮,有惊无险,但居官不危,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能不说,良好的心态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交际之术——要有好师好友好榜样

57.存一恕道,设身而处

  &每个人都可能做一些糊涂事,或者天生就有某些短处,倘若苛刻以求,恐怕无人可以成为朋友,也无人可以为己所用。“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恕道的关键作用,就在于容人所短。如果你能容忍别人不可容人之事,那你和豪杰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58.患难相从,恩不可忘

&真朋友在平时结交,在患难时使用。刘备的摔孩子和这是同一个道理。到了关键时刻才想起朋友,这样的人绝对不可能有真朋友。只有在平时一点点积累,关键是感情的交融,也只有感情的交融,才能使你得到别人的心。

 

59.朋友之间,不可过多吹牛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真朋友才敢讲真话。如果周围有这么一些不肉麻吹捧戴高帽,而是专门找你最痛的地方,揭伤疤的人,那就说明,你离成就近了一大步。

 

60.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曾国藩有一副对联,是他为人处世原则的总结: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忧以终身,乐以终身。自己心里怀一个“善”字,多为别人着想,即使是敌人都能感化。作为领导者,可以说,这是种根本素质。

 

61.要有好师好友好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人生榜样,榜样是给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它实际、具体,容易模仿,不像空洞的理想那样让人不知所措。纵观历史,几乎每个成功者都有自己的人生楷模。而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楷模,就关系到人生目标的设定、成功途径的选择,实际上就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功过。因此,曾国藩把这看作是人生的重大课题。

 

6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者,圣人之本”,“圣,诚而已矣”。在理学家看来,“诚”这个字是修养的根本。但真正把它落实到实处的人并不多见。而曾国藩却能在应用自如。这除了他深厚的儒学修养外,和他的人生历练也有很大的关系。无论什么话,仅停留在口头上,就是教条,应用于实际中,就是智慧。

 

63.严于律己,薄于责人

  &自己办不到的事情,决不能要求别人去办,否则就是强人所难,不能令人信服,反而会引人生怨恨之心。这是人际关系中的大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先从自己做起,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64.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有时候,当面指出别人的问题,甚至非常尖锐,但因为本于真诚和善意,时间一长,别人也能理解你的良苦用心。很多人则不是这样。她们表面上尽说好话,以为这样就是圆滑,是聪明的举动,而背后大肆攻击,毫无忌惮,久而久之,背后说的坏话也必然传到被说者的耳朵里,不但交不到真正的朋友,反而会树立很多敌人。这种表面聪明的举动,实际上正是树敌的原因之一。

 

65.心窍要直,不可歪曲

&曾国藩曾说:“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他把所谓机巧视为小聪明,有了这种小聪明,或许一时玲珑八面,但所失却大,丧失了厚重沉稳,就可能丧失别人的信任,自己也容易变得骄傲。这是为人处世中的大忌。

 

66.谦亦有度,弥谦弥伪

  &过谦则近伪,确实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不可不注意的问题。在《周易》中,只有“谦卦”有吉无凶,可称是最吉之卦。人际中不谦必危,但过谦也可能带来麻烦。关键是掌握好一个度。

 

67.去称谓之浮文,求切磋之实益

  &华而不实的东西最靠不住。表面文章也最好不要做。人际之间,真情与互助才是最重要的。没有真正的情谊,就谈不上互助了。而真情只能藏在心中最深的地方,又怎么能随便写在脸上呢?

 

68.处处疑人防人,非君子坦白之道

  &文人的毛病是不求实际,只喜空谈。到处指手画脚,让自己干却毫无主意。倡导经世的人往往最讨厌这种人。宋朝和明朝朝政的混乱,与文人有很大的关系。谁都觉得只有自己是好人,别人都可疑,结果是谁做事谁承担责任谁倒霉,最后还有人愿意做事情吗?所以有人说,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就有了乱世之兆。

 

69.为难之处,不可将责任推卸给别人

  &做领袖就要有领袖的气度,有领袖的胸怀。该放弃的要放弃,该担当的要担当。曾国藩所以能领袖群伦,不是因为他能力强,智力高,而是他有大气象。特别是当属下遇到困难的时候,更要为其分忧,给别人解决了一次困难,就很可能得一生的报答。

 

70.学会洞察人情真伪

  &在人际场上,看人是第一种本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连好坏都分不清,万一用好人之法待坏人,岂不是吃大亏?曾国藩用一个“诚”字来处理人际关系,是由于他心里有数,究竟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要一眼看透才行。

 

71.谁是谁非最难分辨

  &不能在同一战壕上坚守的朋友是靠不住的。但要使所有人都能成为朋友显然是不可能,最重要的是不要使朋友变成敌人,反咬自己一口,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在这种情况下,多忍让,不决裂,尽力维持,不过多苛求才是善处之道。

72.不作无谓的口舌之争

  &口舌之争往往是意气之争,不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会伤和气。很小的矛盾,一旦争论起来,必然升级,最后发生严重冲突。左宗棠是个意气很盛的人当年就因为一句话惹来杀身之祸。曾国藩则绝不因为一两句话得罪人,这样无形中就避免了很多无谓的纷争。

 

73.祸机之发,莫烈于猜忌

  &《长短经》在解释什么是“四乱”时,记录了春秋时期管子的话:“内有疑妻之妾,此家乱也;庶有疑嫡之子,此宗乱也;朝有疑相之臣,此国乱也;任官无能,此众乱也。”也就是说小妾猜忌正妻使家庭坏乱,庶子(妾所生的儿子)猜忌嫡子,使宗族坏乱,群臣猜忌宰相,使国家坏乱。四乱中有三乱都与猜忌有关。

 

74.不敢为众人之师

  &曾国藩不收功成名就的人为弟子,是他的高明之处。一则可以避祸,避免让朝廷和政敌认为自己在利用师生关系笼络人心,历史上很多权臣如严嵩、秦桧等都是利用师生关系扩大权势的;二则和有地位的人平等相处较为容易,便于协调关系。所以曾国藩宁愿收地位低的人为弟子。但很多人仍然以曾国藩的弟子自居,因为曾国藩身上的魅力实在是无法拒绝的。

 

75.应常存己不如人之心

  &和人交际的办法,特别是在自己刚出茅庐的时候,谦虚是百试不爽的妙方。因为谦虚,才能在心里腾出足够的地方,容纳别人,才能真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学习别人的长处。如果一开始就骄傲,就如盛满水的容器,再也容不了别的东西了。

 

76.临危居人之先,有利居人之后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处理。年资、能力不相上下的时候,就更难办了。本来就有竞争的火药味,其中一位脱颖而出,必然受到他人的嫉妒和排挤。曾国藩和他部下开的药方,对我们同样有效。当面临危机的时候,应敢于争先,面对利益的时候,把自己放在最后。这样一来,会产生什么效果呢,结果不说自明。

 

77.明奉为友,暗师法之

  &曾国藩的许多部下实际上就是他原来所交的朋友,他从一开始就把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看成大事的基本条件。到了真正用上的一天,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这是缺乏远见的人所难以做到的。

 

78.“权术”二字不可轻用

  &有的人以为善于使用权术的人才是最高明的人,实际上是一种皮毛看法。人和人在智力和能力上差别并不大,有谁愿意服服帖帖地拜倒在别人面前呢?靠权术可能会一时让人服从,但时间长了,必然被人识破。只有以诚待人,才是长久之道。

 

79.炎凉世态,自古而然

  &君子安贫,达人知命。曾国藩经常说,不知命不足为君子。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很多情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不顺利的情况下,不能怨天尤人,而应当淡然处之,不怨不尤,这样才能变不利为有利。冷静思考,认真反思,也许这是上天给你的另一个有利的机会。

 

    五.居官之要——处事须严密,出言应谨慎

80.维持公道,是我辈不可推卸的责任

  &做官不能光从自己的名利去考虑,一旦有了私心,人就会矮半截,贪于苟且,难有远图。而心里面装着大义,做起事情来自会生出大勇气。曾国藩所以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和他的强烈使命感有着密切的关系。使命就是他的动力。

 

81.“廉明”二字是能学到的

  &为了钱而做官的人,注定会成为贪官。所以古代居官三箴,以“廉”居首。曾国藩视“廉”字为人生根本,一生办事,坚守“不要钱,不怕死”六字诀。俗话说临财不苟,无欲则刚。一涉贪污,就如染上毒瘾,再也难以戒除。无论官多高,功多大,沾上贪毒,就前功尽弃了。所以曾国藩称“廉”字为“护官之符,立命之根”。

 

82.精明不可太过外露

  &过于张扬的人,不但会让人看穿你的底细,也会让朋友感到你的霸气,最终离你远去。一个人的聪明只应该让自己知道,心里有数,表面却不能张扬。如何把自己的才能隐藏起来,在关键的时候才使用,而不是到处显露,这不但是自保的策略,也是办事的法门。

 

83.初当大任,应从身先士卒处下手

  &迈出第一步必须稳而又稳,就像是学走路,只有先站得稳,才能逐渐学会走路,进而奔跑。如果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像跑,即使能跑两三步,也注定要摔个大跟头,以后还会永远摔下去。做官更是这样,先从自己下手,打好基础,以后才会一帆风顺,无往不利。

 

84.敢作敢为,不可置身事外

  &很多人喜欢当旁观者,认为这样是最保险、最有利的角色。实际上是个最大的误解。试看街头看热闹之人,尽是庸庸之众。人生如游戏,不参加进来,就绝无可能成为胜利者。不以成败论英雄,任何一个想做一番事业的人,都要彻底抛弃旁观的想法。

 

85.有忍有容,退藏于密

  &成大事不是靠一个人的单打独斗,甚至一个人的才能也不是最主要的,能结成一个强大的团队,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是成功的关键要素。历史上如商纣王、项羽、商炀帝,都是绝顶聪明之辈,海纳百川,才能把事业做大、做成。

 

86.莫作名利双收之想

  &名和利就如同鱼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但名利双收的确是很多人的内心期待。因为求名和求利有完全不同的方法和路径,一个人想要同时并举,是极其困难的。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名也得不到,利也落空。如果作了错误的选择,结果可想而知。

87.功高名重,非败于骄,即败于贪

  &为官者骄,表面看是得意非凡,实际上就等于给自己挖好了陷阱;为官贪,往往只顾眼前小利,看不到长远利益,往往为了一己之私利置国法、民意于不顾,其结果必将自毁其前程。

 

88.上奏时不可乱说一气

  &说话是一门学问。说多了不一定是好事。只要说到点子上即使只有几个字,在别人看来也是金玉良言,但如果说不到点子上,仍然喋喋不休,往往让人心生反感。有深谋者不轻言,有奇勇者不轻斗,有远志者不轻进。无头脑之人,败事往往是在一张嘴上。

 

89.以安民为念,不怕不为好官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官的如果不懂这句话,结局就很危险了。为官光讨好上司是没用的,如果得罪了百姓,就丧失了根本,离垮台就不远了。所以曾国藩说:“统兵而不知爱民,即百战百胜,也是罪孽;居官而不知爱民,即有位有名,也是罪孽。”如有爱民之心,即便不能得高官厚禄,也能落一个清官的美名。

 

90.居官处事,天真中加以谦和

  &官场如战场,人际关系是重中之重,稍有不慎,多说一句话,少说一个字,往往都会带来想不到的结果。要想在其中能稳得住,能办事,首先就要学会和上下级处理好关系。关系理顺了,事业也就好做了。

 

91.化去圭角,和光同尘

  &全无棱角的人不见得就能成大事,这样的人往往做事前先求自保,计谋过深,内心过怯,没有敢作敢为的勇气和毅力。棱角太过分明,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增加很多阻力,激化很多矛盾,反而影响事业的发展。如果一方面不失原则,另一方面又能圆融处世,自然是两得其便,所至顺遂。

 

92.着语不必过于切实

  &人要说实话,不能靠说谎打天下。但并非说实话就一定好,关键要看怎么说。曾国藩的经验是,实话要说,但话不能説实,说死,一旦说得太实太死,就等于给自己戴上了紧箍咒。最终不但办不成事情,反而还会落得和说谎同样的下场。

 

93.居高位以知人晓事为职

  &大是大非很容易分辨,但似是而非就难以分辨了。难辨不能不辨。所以曾国藩才提出知人晓事之能,能判定似是之非,能分别伪善之人,才具备居高位的前提。否则,位置越高,就越危险了。

 

 94.勤可以得名,廉则不宜有名

  &名声又是做官最重要的本钱,本来清廉是获取好名声的好办法,但曾国藩告诫他的弟子们,为官不怕有勤奋之名,却怕有清廉之名。廉洁是最低的标准,不值得大肆宣扬。再则,廉洁容易引起别人的嫉妒,很容易被人抓住小辫子。所以曾国藩说:“凡居官不可有清名,若名清而实不清,尤为造物所怒。”

 

95.出处之道,最不可轻忽

  &在关系到人生道路转变的事情上,一定要谨慎才行。如果没有充分的把握,一动不如一静,因为打破原来的计划,重新选择,往往冒着巨大的风险。对为官的人来说,更为重要。关键的时候迈错了一步,很可能就耽误了一生。

 

96.能下人,方能上人

  &人都要能从低到高,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有些人之所以一辈子走下坡路,就是因为缺少谦虚这种美德。谦虚,就是让心空空荡荡,“不著一物”,“虚怀若谷”。“虚”就是“空”、“无”,是“”实、“有”的容器。有了这样的胸怀,才能做到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97.有所作为,不能发之太骤

  &办事不能太过,因为过犹不及。在处理大事时,应当留下充分余地,以便考虑得更周全,计划得更严密,保证万无一失,不能心急,应脚踏实地,逐渐积累,水到渠成。所以曾国藩说:“事缓乃圆”。

 

98.得意之时,说话更要检点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利。“祸从口出”往往是在得意之时。人到得意的时候,往往头脑发热,容易说些没头没脑的话。却不知,别人心里正嫉妒得要死,一旦抓住把柄,岂有不落井下石之理?越是得意的时候,头脑越是要冷静,话越要少说。

 

99.吸收历代“权臣”的教训

  &权力要和智慧联系在一起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只知道讲权用权而不懂运权之智,就如童子耍大刀,只能令自己受伤。历史上无数惨痛的悲剧警示后人:千万不要让“权”这个字误了一生。

 

100.成与不成,都在“疏密”二字上

   &谋不密则不成,说的就是办事离不开一个“密”字。而“密”又离不开谨慎,所以曾国藩把谨慎作为为官三诀之一。如果说廉洁是基础,勤奋是根本,谨慎就称得上是关键了。对于身居高位的人来说,“密”字就是安全阀,是保全身家性命的惟一法宝。

 

101.宦海风波,极无常态

   &表面上看,为官掌权是在操纵别人,实际上,世界上最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就是官员。封建官场尤其如此。做得好的,未必升迁,做的不好的,反而会青云直上。曾国藩一句“宦海风波,极无常态”,的确是最形象的概括。怎样才能为自己掌舵呢?还是从做好人开始。

102.记住一个“浑”字,一个“耐”字

   &聪明太露是为官和做人所深忌的,曾国藩曾经说:“聪明太过,常鲜福泽”。因为露出来的聪明往往是小聪明,真正的大智慧是不会写在脸上的。如果想稳稳当当地做一个好官,就要收起小把戏,宁可让人觉得傻些,也不要落一个聪明的称号。

 

 

     六.办事之法——原则之外也要有所变化

103.能成大事者,气为之也,人为之也

   &一个人想成大事,首先要有自我激励,自强不息的斗志,不管是“痞子”激励法,还是圣贤自强法,总之就是要干下去,直到成功为止。另外,要懂得借用别人的力量,用他人的智慧替自己出力,这才是高手中的高手。如果有了这两项优势,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104.我辈办事,成败听于天,毁誉听于人

   &成败利钝是由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决定的,因此任何人都总会有着听天由命的心理,“人言”是一柄双刃剑,在人性恶的社会一定要加以防范,上上策是使之为己所用。任何一位有积极进取心理的人,一定要主动出击,而不要寄希望于消极的天命。

 

105.君子之道,一龙一蛇

   &在任何时候,墨守陈规,只会作茧自缚,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大丈夫能屈能伸,忍一忍,让一让,学点龙蛇之道,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商场也好,战场也好,后退是为了更好的进攻,一味死角蛮缠,指挥使自己丧失机遇。

 

106.除去咬文嚼字的习气

   &书本自然有书本的好处,但完全指望从书本中得出答案是不可能的。问题既然存在于实践中,就要在实践中找办法。理论与实践必须并重,不可偏废。适当抛弃一些过时的做法,在实践中充实自己,这是很有必要的。

 

107.不可钻入故纸堆中

   &办事和用兵一样,情况变化莫测,不可做守株待兔的呆子。要有所作为,就不要让这些死的条条框框束缚自己。让大脑活动起来,想一些别人想不到的点子,才能办别人办不了的事。

 

108.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

   &为领导者不可不明,即使是平常人,如果想做好人,办成事,又何尝离得开一“明”字?但要做到聪明不难,自作聪明可能是最容易的,也是很多人事业上最大的陷阱之一。正因为如此,才需要不断积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这样不但能学会许多办事技巧,还可以由高明趋于精明。

 

109.无欲速,无见小利

   &贪小利必损大义,贪近效者必贻远忧。在大的利益面前,决不能一叶障目,被眼前小利蒙了心窍。做事情要考虑效率,但必须以大局为前提。缺乏远见和急于求成,都是办事的大忌。

 

110.事业未成,不可早做抽身打算

   &功成名就,是人人渴望实现的,但有的人稍受了小挫就灰心丧气,致使功败吹成,惟有智者才能越挫越勇,不达母的誓不罢手,有了这种精神何愁事业不成呢?不到万不得已,切勿轻言放弃,这是一定要注意的。

111.苦心经营,天下无难办之事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有个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人的苦心经营,从小事做起,从容易的做起,一点一滴地积蓄力量,就会迎来明媚的春天。

 

112.临事之时,心里要多谋算几下

   &深思熟虑,将事情的方方面面多设想几遍就能提高成功的几率。作为统帅人物,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更关系到千万人的性命,也可以少走弯路,这不更好吗?

 

113.凡事要仔细考究,才能渐渐精明

   &精明有天生的成分,但也是可以培养的,最容易的办法就是一日三省吾身,毫不留情地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当一个人经历了各种挫折而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警钟时,精明也就出来了。

 

114.应事接物,从粗浅处着眼

   &大事须从小事做起,大业须从小处着手,各种关系的协调须从极粗极浅处着手,因此,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入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做法既是湘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轨迹,也是后人所要仔细揣摩的。

 

115.“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事情总想凭运气,那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只有先下工夫,播下成功的种子,再加以精心呵护,成功才能破土而出。当然,勤的基础还要讲究方法,苦干加巧干就等于成功在望。

 

116.谦则不遭人忌,恭则不受人侮

   &勤俭谨信都是人的美德,若能坚持一样,就会让人终身受益,要是四德俱全,而且能有始有终,离圣人也不远了。对常人来说,不求做到,但求去做,事业必然有成功之机。

 

117.办事之法,以“五到”为要

   &任何事情,如果能够做到身、心、口、手合而为一,那可真不简单。问题在于个人可能一时能做到,却不能持之以恒。整个机构某时能够协调,却不能始终如一。因此,要办大事,对于个人的“五到”,更要创造条件,使办事机构能上下如一,这才是取胜之道。

 

118.心里要有准主意,不可脚踏两条桥

   &办大事的人要有大魄力,当断之时敢于决断,即使不是最好的决策都要执行。一心两用,摇摆不定,只会坐失良机,还可能带来灭顶之灾。看清形势,抓住机遇,牢牢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全力以赴,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119.行大事者不尚小廉

   &廉洁不是当官和做事的目的,只是在办事之时必须遵循的最低准则。为了更大的利益,为了全局的胜利,这才是真正的目的。很多人把廉洁作为目的,实际上的目标太低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做官是要为国家和百姓办事的。

 

120.办事从浅处实处着力

   &凡事都非一蹴而就,都要经过不断积累、由小而大的过程。如果只向大处看,而不从必做的小事上着手,就犯了一屋不扫而扫天下的毛病。儒家的成功学为每个人设计了由修身而齐家,由齐家而治国,进而平定整个天下的道路,这是一条由小处开始向远大目标前进的路径。

 

121.莫靠上司恩典,专靠自己的本领

   &要想有真本领,别无他法,惟有勤劳而已。勤能补拙,若能励志,有了这两条路,再加上正确的方法,一定可以成为有用之材。倘若把希望全部放在别人身上,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一场毫无希望的赌博。

 

122.不善于放弃,恐怕一时难成

   &有的时候,错误的决策都比没有决策好。错误的决策可能带来损失,而损失往往只是一次。而不能决策,则说明领导者根本缺乏决策能力,无法胜任领导岗位,这样的领导,带来的只能是灾难。

 

123.办大事者,在内贵有志气,在外贵得人心

   &容忍别人的错误并不是示弱和无能的表现,而是胸怀宽广的具体体现。宽容别人,也可以说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和理解,作为回报,他人也会因为你的宽容而产生感激,这样一来,你的威望就会逐步树立起来,而且用这种方法树立起来的威望,远远要比靠严刑峻法高明得多,稳固得多。

 

124.做一件算一件,行一步算一步

   &成功往往青睐那些踏实认真的人,浮躁务虚的人得到的只能是一个又一个的失败。做事情宁愿少做几件,也要做一件像一件,做一件成一件。这样,虽然做的少一些,但总比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好要强得多。

 

125.圣贤立德,豪杰立功

   &圣人和英雄豪杰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伟业,除了外部的机遇之外,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努力。事在人为,无为即无位,这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理。只有下定决心去做,才会有成功的机会;如果连做都不愿做,甚至连想都不敢想、不敢做,那么成功又怎么能够靠近你呢?

 

126.实事求是是第一要义

   &青年毛泽东把曾国藩当成事业上的楷模,“独服曾文公”,认为他功业俱全、功德圆满,说:“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人也。”他们之间办事最大的相同点,恐怕就是“实事求是”这四个字了。

 

127.不固执己见,也不轻信人言

   &办事者要有自己的头脑,不能让别人代替自己思考。即使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也要自己来判断,要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而不是生吞活剥下去。归根结底,自己办事,还是要自己负责任。

 

128.英雄举事,变化无方

   &每个时代的变化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能照搬别人的办法,更不能拘泥于书本。应变的精髓就是相时制宜,因应无方,也就是抓住事物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善于利用各种因素应对,这就是“英雄举事,变化无方”深刻含义。

 

129.做事就靠“认真”二字

   &毛泽东与曾国藩都提倡“实事求是”和“认真”二字,正因为务实和认真是办大事者必不可少的精神。曾国藩把“认真”视为成大事的根本,认为只有脚踏实地,从浅处、实处着手,事业才能可大可久。这种精神,在毛泽东身上表现得更加分明。

 

130.凡事患在不为,不患不能

   &凡事不要怕做不好,只要尽力了,哪怕失败了也是光荣的,怕就怕没有勇气去认真地做。有为才有位,有为才有成功的希望。如果只有理想而不付诸行动,就只能成为空幻的梦想,总是不能有梦想成真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