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cgi:学 会 慎 独:从 自 律 走 向 自 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2:39:07
缘起: 我上“人格心理学”科普课,重在培养学生对健康人格的向往,并通过讨论、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具备一些核心人格特质(如责任感、共情、自信、问题解决能力、慎独等),以下纪录的便是在实验中学做科研时所做的尝试。

  选择“慎独”,是希望学生因此而能从自律走向自由,我想,这是一个人能够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

  所有的训练几乎都要从讨论开始,这是因为如果不首先激发学生的动机,“慎独”就无法成为学生课下的自觉追求。

  讨论一:什 么 是 慎 独?

  从操作上看,“慎独”就是不论有人无人在,都自觉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不做有可能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并最终损害自己利益的事。

  我是在前一次课上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作业,要学生回家查字典,然后简单记下自己当时的感想。

  结果,有的同学在字典上查,有的上网查,他们查询的结果是:

  “古人的一种修养方法,指人独处时谨慎不苟”(高一2班,陈默查)。

  起初,有不少同学对“独处时谨慎不苟”表示异议,他们把此处的“不苟”理解为严谨、严肃、一丝不苟,他们认为如果独处时也那样严谨、严肃、一丝不苟地认真做一切事,那人就活得太累了。因此,独处时是可以放松、随便一些的。

  有一位同学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我认为没必要在独处时与和人们在一起时的行为不一样,喜欢谨慎做事的人,依旧可以一丝不苟地做自己的事。不喜欢的人,则可以不。我的性格不适合谨慎不苟,我习惯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我感觉总是一丝不苟太累了,也太没有必要。”

  为帮大家理解慎独的意思,我解释到:“独”是“众”的反意词,“慎独”指的是:在众人面前不该做的事,在一人独处时也不做。

  为什么有些事在众人面前不该做?因为做了会妨碍甚至伤害别人,而最终这种妨碍和伤害又会如飞去来器一样回落到我们自己身上。例如,我们在众人前不可以随便拿用别人的东西,拿了,要么会受到别人的指责,要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小事也一样,如随地吐痰,即使没人当面说你,但别人也会因为你这个坏习惯而疏远你。

  以上谈的是“慎众”,是他律,而“慎独”是自律。那么,人为什么要慎独?

  人要慎独,是因为人在独处时仍有可能做出违反他人利益并最终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所以,就有了慎独的必要。

  比如说,回家做作业时总抄正确答案,总得好成绩,这就是对认真学习的同学的不公平。而结果,由于自己平时没做努力,这种总抄答案的坏习惯最终又会影响一个人的学习成绩。

  再比如,刚才有人提到在别人永不知道的情况下会拿别人的东西,这事实上就给别人造成了损失甚至伤害,而一次得逞有可能使人产生侥幸心理,结果便有可能在某一天约束不了自己,以至于当场被抓并被绳之以法;即使一个人在别人永不知道的情况下只拿一次而真的永不再拿,那么,证明他有良知,对一个有良知的人而言,他从此有可能永远也逃不开自己的良心责备,结果这个飞去来器最终还是落到了自己身上。

  所以,从操作上看,“慎独”就是不论有人无人在,都自觉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不做有可能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并最终损害自己利益的事。

  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其表现形式是:自律、自我约束和不欺暗室。

  慎独是过程也是结果,是从过程到结果。而自律、自我约束和不欺暗室则是方法。

  通过讨论,大家理解了此处的“不苟”是针对与道德有关的事而言的。而一个人独处时,个人穿着上的随意,个人爱好上的特点以及节假日个人起居上的习惯等就不必拘泥于小节。

  用高一12班谢晨同学的话说就是:“慎独专门指在道德问题上要表里如一, 一丝不苟。一个人只要不违法和不违反道德,其它事就不必那么苛求自己”。

  这结论正与高一2班郭筱曦同学在网上查到的相似:

  “慎独就是要在自己独知,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或者是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谨慎小心,自觉遵守,不做有违道德的事,不因别人的不在场或不注意而干坏事,尤其是只在一闪念的情况下,自觉不做非分之想,违规之行”。

  但对最后一行,我的观点完全不同。我特别提醒大家:

  人有非分之想是正常的,只要不做非分之事就好。

  因为人不可能做到“自觉不做非分之想”,但人完全有能力做到:自觉不做“违规之行”。

  多少年的教学与咨询使我发现:好人不是没有恶念,坏人不是没有善念,他们之间的差异只在于:好人有恶念但少恶行,坏人有善念但少善行。

  所以,衡量一个人是否“慎独”,不在于他有否“非分之想”,而在于他是否独处时在道德问题上仍谨慎不苟。

  对“念头”与“行为”的澄清使大家感觉减压,觉得“慎独”不像原来想得那样难以做到。因此,在讨论慎独的重要性时, 大家的态度也较为一致:

  “慎独可以使人在大事上更好地把握自己”(王彦冰,高一11班)。

  “自律需要意志,培育自律是对人素质的锻炼” (赵梦,高一1班)。

  “慎独特重要,如果以为独处时放任自己没什么,那么,在大事上就会出问题” (万璐璐,高一8班)。

  “当一个人被评价为是慎独时,我们就知道他在永远都不会被别人知道的时候仍然会做正确的事”(李进博,高一7班)。

  “人人都做好慎独,会对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也有助于提高综合国力” (相雪,高一4班))。

  “慎独会给人带来不错的口碑,对企业而言,则是诚信的标志” (陈默,高一2班)。

  “在现实生活中做到‘慎独’的人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高男,高一10班)。

  讨论二: 慎 独 能 带 给 我 们 什 么?

  慎独使我们可以持续拥有做公民的权利。慎独还能带给我们真正的自由。

  “慎独能帮一个人成大事。” (常玥,高一1班)。

  “慎独是对心灵的解放,一个人没做亏心事,一辈子没遗憾” (张梦娜,高一2班)。

  “慎独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王玥,高一5班)。

  “行为上的自律,可以使我们避免很多麻烦” (许宏宏,高一11班)。

  “慎独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人做事有定力”(孙玥,高一11班)。

  我进一步提出:慎独还能带给我们持续的权利与自由。

  我解释到:人与人组成了社会。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人都只按他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因为很多时候别人也在渴求我们所渴求的东西。人人都为了自己所渴求的东西为所欲为,这个世界就会乱套,其最终结果就是人人都会受伤。

  因此,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们每个人都以一定的自我约束去与社会交换做一个公民的权利,这是一种社会契约。如果一个成人不肯自律,那么就有可能被社会剥夺其做公民的权利。

  所以说,慎独使我们可以持续拥有做公民的权利。

  慎独还能带给我们真正的自由。

  在谈到“自由”这个概念时,我特别提醒学生:人有思想的自由,但却没有行为的自由。

  这仍然是从社会契约的角度出发的。

  任何思想或念头,只要不变作行为,那么就不会给他人或社会造成影响,就不会妨碍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行为不然,它会造成实际的影响,如果它造成的是违背社会规则的影响,就有可能受社会约束。

  此外,随心所欲、任性妄为也并非真正的自由,而是让心灵成了本能的奴隶,被本能所左右,这种情形积累到一定时候,又有可能被社会约束。

  所以,自由的核心是慎独,慎独使我们拥有真正的自由,使我们成为自己的主人。

  对此,学生的感悟是:

  “慎独能保证我们做公民的权利,因此,我们有义务去维护,我们也要珍惜它带给我们的自由。如果不付出自律,就不配得到自由” (顾晨昕,高一8班)。

  “慎独能让我们形成好的循环。就算有时冒出不好的念头,也会以自律的行为使做错事的机率降低” (相雪,高一4班)。

  “思想上的自由不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但行为上的自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所以,就需要约束,需要慎独” (王栋,高一8班)。

  讨论三:我 们 是 否 能 做 到 慎 独?

  不以自律的方式养成慎独的习惯,只靠在人前的自我约束是靠不住的,小事也许做得好,大事时难免不受坏习惯干扰。

  在有关慎独重要性问题上达成共识后,我们开始讨论能否做到慎独的问题。

  大家起初的观点是:总自律太累了,因此都怕自己做不到。

  我便给大家解释习惯及其形成规律。

  所谓习惯,是指人在长期的情境刺激或重复练习后形成的自动化的连锁动作。

  例如,养成“随手关灯”习惯的同学,在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时,会不假思索地关灯,而自己却一点都没有意识到。

  再如,养成“不抄作业”习惯的同学,如果他抄别人的作业,他就会感觉很不舒服,而这种不舒服会迫使他很自然地终止抄作业的行为。

  习惯一旦形成,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就会做出同样的行为反应。因此,习惯又被称作人的第二天性。

  造化极为神奇,不仅以天赋形式让我们每个人随身携带了许多潜能来到这个世界,而且,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还让我们拥有了一种在后天可以通过学习而具备某些能力的机制——习惯。

  如果我们感觉哪方面需要完善,我们便可以启动造化赋予我们的第二天性——习惯,让它为我们服务。

  人都怕累,但当一个行为成为习惯,当你面临一个相应的情境刺激时,你的意识还没有反应,那个已成为习惯的行为已经完成,所以,何累之有?

  但是,习惯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

  习惯可以在无意中多次重复同一动作的基础上形成,如一个家庭的饮食习惯,一个学生的书写习惯;也可以在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中形成,如学习的习惯,自律的习惯等。

  很显然,我们所谈的慎独的习惯,是需要在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中形成的。

  在习惯形成的开始阶段,人肯定是免不了要感觉累的,这是一个人成长所必须负的代价。

  好在形成一个习惯所需的时间并不多,连续三个月左右,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习惯。

  三个月时间养成一个好习惯,从此几个三十年受益,这有多好!

  相反,不以自律的方式养成慎独的习惯,只靠在人前的自我约束是靠不住的,小事也许做得好,大事时难免不受坏习惯干扰。

  所以,现在我们养(好)习惯,将来(好)习惯养我们,现在我们不养(好)习惯,将来坏习惯就会害我们。

  “我们现在的自控能力不特强,需要一些方法去做到慎独,养习惯就是一种方法” (赵梦,高一5班)。

  “我们可以从思想上规范做人的原则,以不损害别人为原则,并养成习惯” (相雪,高一4班)。

  “现在再看慎独,不象原来想的那么难了,只要想做是可以做到的” (魏争,高一5班)。

  讨论四:我 们 在 哪 些 方 面 需 要 慎 独?

  为了便于学生分辨自己的行为以便实践慎独,我又给大家提了一个鉴别自己行为的标准:当你一个人独处时决定做某事并且这事永不会被别人知道,但你仍然给自己找了许多借口,通常这事就是有违社会规则的。你就有必要考虑慎独了。

  大家讨论的结果是:遵守社会公德,学生守则;拾金不昧;注意环保;爱护公物;尊重别人的隐私,不偷看别人的日记、信件;无人监考时也不作弊;不看暴力、色情片;不在背后议论别人;

  高一14班的王栋同学特别提出:“要注意网络文明”。

  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网络上都说真话,那还怎么自我保护?”

  另有一同学立刻说:“姓名、地址可以是假的,其他的都可以是真的”。

  上网聊天或发表言论等在中学生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个问题很重要,所以我特别提醒大家:除了注意安全之外,也要有节制,另外,你能注意网络文明,但你不知道别人是否注意网络文明,所以,作为一个中学生,网上交友是不可取的。最低限度不要把网友变作现实中的朋友,否则,就有可能给自己造成麻烦。

  不仅如此,我还特别给学生讲了一些有关的个案。以使学生对此问题有足够的警觉。

  除此之外,我还提醒大家在以下方面注意慎独: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尝试吸烟、喝酒、吸毒等行为。

  起初学生们觉得这个提醒很可笑。我告诉大家:我知道,一般情况下,大家是不会做这些事的。但是,有时候,在有些特殊的场合中,也许仅仅是为了好奇或是为了虚荣,也许仅仅是一念之差就做了。但是,有些事是容不得一念之差的,比如吸毒。因此,大家有这个意识会比没有这个意识更容易防患于未然。

  高一5班孙玥同学补充说, “只要我们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慎独习惯,我们就可以抵制各种样式的诱惑,”。

  为了便于学生分辨自己的行为以便实践慎独,我又给大家提了一个鉴别自己行为的标准:当你一个人独处时决定做某事并且这事永不会被别人知道,但你仍然给自己找了许多借口,通常这事就是有违社会规则的。你就有必要考虑慎独了。

  高一10班井琳同学在自己的作业中写到:“我们做事必须有自己的原则,一是不违反法律法规,二是一定要问心无愧。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也许你一念之差做的错事、坏事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但如果因为你的疏忽给别人带来麻烦甚至是伤害,你就会心有不安甚至可能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再严重的可能会一辈子活在自责中。”

  结束语:前面提到:从操作上看,“慎独”就是不论有人无人在,都自觉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不做有可能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并最终损害自己利益的事。

  对高一学生谈“慎独”,看起来早了点,因为他们面临的道德困境并不多。但是人格培养宜早不宜晚,更何况他们一上高二,几乎立刻就进入了高考准备阶段,而进入大学后,他们的可塑性又小了许多。

  所以,对高一学生做健康人格教育,培养他们对慎独、责任感、共情、自信、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等基本人格特质的敏感,是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的。

  最后,有必要特别提一下的是:最近这堂课我问学生,有没有人开始培养自己慎独的习惯,学生说,这一周还没有遇到有关的情境,但是,已有几位学生开始用习惯养成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了。

  虽然这是副产品,但是也挺好,而这也正是基本人格特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在进行基本人格特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派生出其他的健康人格特质。通俗地说,基本人格特质教育是一种可以以点带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