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在线:人民日报连发5篇评论建言 关注“社会心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51:27
人民日报连发5篇评论建言 关注“社会心态”2011-05-27 07:57   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0 条,点击查看    我有话说

  南都讯 记者刘苗发自北京昨天,《人民日报》刊发了评论《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详见本报今日A02版“推荐”),称“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有助于维稳,倡导政府维护弱势人群的表达权。这是该报“关注社会心态”系列文章的收官之作。从4月21日起,该报观点版已陆续发表五篇“本刊评论部”评论,主题都是讨论如何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并针对社会热点、敏感问题进行点评,引起较大社会反响。

  系列评论建言执政者关注社会心态

  昨天发表的《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一文指出,在表达的“黄金时代”,仍有许多声音未被倾听。重视这些声音,是协调利益关系、理顺社会心态的起点。

  文章称,诸多矛盾冲突事件背后,往往是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有利益的表达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才有长久的社会稳定。社会管理者应维护弱势人群的表达权,使他们的利益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

  在这篇评论之前,《人民日报》已陆续发表了4篇“关注社会心态”系列文章,分别是《“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和《追求理性从哪里起步》。这些文章全部刊登在该报每周四出版的“观点版”头条位置,署名均为“本刊评论部”。关于文章作者和写作背景,人民日报相关负责人昨日向南都记者表示,没必要作过多解读,更重要的是让文章的传播效果自己说话。

  作为“关注社会心态”系列的开篇,《“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一文开门见山地指出,在急剧转型中社会心态的失衡之势,正对社会发展与改革进程产生抵触消解,把握和调适社会心态成为一种执政挑战。因此,文章呼吁,对执政者而言,既需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精神风貌,重视“无形”的心理疏导,更应积极解决那些“有形”的问题,让公平正义的社会现实,提供实实在在的“心灵鸡汤”。

  其他几篇文章也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如何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包括执政者应以包容的心态尊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用规则和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让人们的权利都得到保证,奋斗都获得价值;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以培育和保护公共理性等。

  社会心态问题首次写入五年规划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今年3月刚刚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写入了“社会心态”,在两会期间引发了代表委员的关注和热议。

  这是“社会心态”首次写入五年规划,不过中央高层对社会心态问题的重视则早已有之。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曾经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问题也引发了学界的关注。5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了首部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

  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的社会心态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但生活压力特别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增大,对物价上涨更为关注;人们对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和社会治安等问题比较担忧,但社会整体风险意识还不够;社会信任度总体不高,社会交易和运行成本较大;人们的社会参与热情逐渐提高,但较多表现为关注型参与,实际行动参与比例不高。蓝皮书建议应积极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心态调适机制,有效引导和调节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