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et httpparams:连城董族迁徙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23:14
连城董族迁徙研究


新闻作者:董炎星  新闻来源:董仲舒故里-衡水市儒商研究会

    根据清康熙五年丙午《连城县志》卷八·艺文《城南董氏宗祠记》:“董氏汉大儒仲舒,系既邈矣。有宋讳五十郎者,原河涧任丘籍,实为今始祖。三传德源公,以闽博士教于文公阙里,著节行;元乱,用迁连城,家邑之东偏。”
    从《连城县志》的《城南董氏宗祠记》可分析如下:
    1.“董氏汉大儒仲舒,系既邈矣。有宋讳五十郎者,原河涧任丘籍,实为今始祖。”可分析为:远祖汉大儒董仲舒,连城董族始祖南宋五十郎,五十郎原籍为河北省河间任丘人。
    2.“三传德源公,以闽博士教于文公阙里,著节行;元乱,用迁连城,家邑之东偏。”其中:(1)“文公阙里”当时的注解为:朱熹(文公)搜徒讲学的地方。阙里,孔子授徒之所;文中指朱熹晚年徙居之建阳考亭,主讲紫阳书院。(2)元朝战乱年间以沈得卫于连城冠豸山灵芝峰西侧建造樵唱山房,当时的樵唱山房属于紫阳书院的分支,董德源以闽博士被派往连城。(3)连城的东偏之地正好有个董屋山,在连城冠豸山灵芝峰之下。根据民国版《连城县志》载:“中原汉族却不断南迁,连城民众大多数从中原南迁到江西,经宁化石壁再迁来连城的。他们聚族而居,繁衍子孙,形成村落,后来就以他们的姓氏为村名。”可分析为:连城董族五十郎之孙德源以闽博士,在建阳考亭任教,后因元乱年间,被派往以沈得卫于连城冠豸山灵芝峰西侧建造的樵唱山房(当时的樵唱山房隶属于紫阳书院),居于现址董屋山。
    连城董族曾为连城县老八大姓之第四(余、钱、孟、董、宋、赖、甘、桑)。由于族谱在文化大革命被烧毁,历代好大一部分人迁徙各地,并且长期失去联系,缺乏记录,找到仅有的几本手抄家谱,但都因记载不详、断简残篇、断文误字,造成难以断定迁徙的源流。
    通过近十多年来族人的寻根,先是到附近的长汀县新桥镇的董族,这里有分两个时期迁入:一支是南宋年江西省乐安县流坑村董合第九世孙九成(文肇房)之子大郎迁入,另一支是元朝期间江西省乐安县流坑村董合第十三世孙癸二郎(文晃房)之子念一郎迁入。我们核对认为:从字辈看与南宋时期迁入的大郎的后八代大体接近;从年代看与元朝期间迁入念一郎接近,但是连城董族是第三代迁入;从地域看都隶属汀州府。很难断定之源流,仍进一步在各地寻找。
    到附近的龙岩市铁山、董邦的董族了解,他们也是从元朝期间迁入,从迁入地址有两种说法:一是族谱记载从延平府(现福建省南平市)石壁(现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客家祖地)旁迁入;二是根据浙江省台州、温州两地董族的认祖诗一首,到铁山镇祖墓碑上的诗进行认祖,认为是从金门古岗迁入。
    到江西省瑞金市九堡镇的董族,这里是董廷良从乾隆年迁入,源于江西省乐安县流坑村。其族谱修订是三个地方(其他两地为江西省石城县、福建省宁化县)合编。
    到江西省瑞金市冈面乡的董族了解,这里是董一爵在崇祯末年从福建省福鼎县迁入,只有当时迁入的官文为证与后代的记载。
    到江西省乐安县流坑村的董族,在乐安县政协主席银光灿和县卫生局书记董贵明的陪同下,寻找流坑董氏族谱,查到董合第十世孙韔(文晃房)之次子五十郎有载迁徙,未记迁徙何处。与对流坑董氏颇有研究的乐安县政协主席银光灿的交谈认为,连城董氏是流坑董氏外迁的一支;(1)世系远祖都称董仲舒:根据《千古第一村》书中《流坑的开基与董氏家族的肇起》一文指出:“流坑董氏的家世渊源,据说可以上溯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至今流坑董姓仍是自称广川董氏(董仲舒为广川人)。而此后流坑董氏的世系与南迁轨迹,由即在其族谱中亦不能详。一说‘仲舒之孙守庐江,子孙家焉’,南宋状元董德元和明成化进士董时望在科举家状中均如是说。一说则谓唐德宗宰相董晋之孙清然“值李氏乱,避居临川之扩源”,由是安家江南。”连城“董氏汉大儒仲舒,系既邈矣。”(《连城县志》)。(2)唐朝末年,宰相董晋的后裔董清然从安徽进入江西,南唐升元年间,其孙董合率家来到流坑。流坑董氏“按董清然以下的族谱世系明晰无异大致可信,但说其出自董晋则颇可疑。”(《流坑的开基与董氏家族的肇起》)。流坑董氏不能按“董晋,字混成,河中卢乡人。”(《旧唐书》);五十郎“原河涧任丘籍”(《连城县志》)只能泛指在河北省。因为历史造成很多不能考究的,一方面全国性书刊与地方性书刊对地名的称谓会有所不同;另一方面随朝代的变迁,地域的范围有变化,或地名有变化。(3)五十郎与长汀县新桥镇的大郎是堂叔侄,才“用迁连城”(《连城县志》)。长汀和连城都是汀州府管辖。(4)流坑董氏族谱董合第十世孙韔(文晃房)之次子五十郎有载迁徙,未记迁徙何处。当时的五十郎迁徙不定,以“有宋讳五十郎者,原河涧任丘籍,实为今始祖。三传德源公,以闽博士教于文公阙里,著节行;元乱,用迁连城,家邑之东偏。”(《连城县志》)为证。
    总之,在唐朝末年,宰相董晋的后裔董清然从安徽进入江西,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其孙董合率家来到流坑。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苟安江南,其时民不聊生,董合第十世孙韔(文晃房)之次子五十郎离乡入闽,其孙德源以闽博士,在建阳考亭任教,后因元乱年间,被派往以沈得卫于冠豸山灵芝峰西侧建造樵唱山房,居至连城的董屋山,后尊五十郎为连城董族开基祖。
    随后的年代里,五十郎后裔,都有陆续向外发展。如大的外迁有两次:一是在明朝天启元年后,以椿、模率子侄和其它房叔侄,往南沿途一路外迁;二是在清朝嘉庆年后,以琮率弟玑、珩及子侄和其它房叔侄,往东沿途一路外迁。连城五十郎后裔,传至现在二十三代,经过二次大的外迁和形势的发展变化,又有部分人在外求学、深造、工作、定居。目前,连城五十郎后裔只有120余户,600余人,且集中居住在莲峰、揭乐和北团三个乡镇。
(作者系福建省连城县董氏文化活动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