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t http请求方式:对创意产业化发展趋向认识的逆向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24:04

对创意产业化发展趋向认识的逆向思考

对创意产业化发展趋向认识的逆向思考 ()

来源:华东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2011-06-14分类:[深度报道] 关键词:

题记: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意产业已逐渐成为时下流行的词汇和潮流,“创新”这一概念自然就变成这个产业潮流中的弄潮儿。但是,在“创新”概念背后却也暴露出创意产业化进程中的许多矛盾,其中,新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属性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和谐共存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文章透过创意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窘境与困惑,试图揭示以文化生态为元素,以商业市场为载体的合理产业路径。

上海统计局在“创意产业(Creative)是国际产业发展的新热点”报告中,将“创意产业”的统计范畴确定为“从事物质文化产品的制造、流通以及提供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的行业的集合”。在我国,把“创意”作为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轨道是20世纪90年代末,涉及到影视、艺术、设计、娱乐、书报、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等许多领域。如今,创意产业已逐渐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亮点,创意的概念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些文化、艺术和经济活动中,其核心内涵就是以“文化”作为产业的出发点。

  创意产业提供和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挖掘和拓展了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外延和内涵,对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和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成为提高社会文明水平,增强城市服务功能的助推器。从某种意义说,创意产业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文化意识与文化生态,使以往带有朝圣色彩的“文化”、“艺术”等词汇走入普通大众中去,变成与寻常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的组成要素。在创意产业迅猛崛起的同时,已有文化传统与新经济载体之间也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冲突与矛盾,引发出许多不和谐且不相适应的现象。在创意产业与现代经济结合中,如何理解和把握创意产业中的经济要素并使之转化成社会效益,进一步为公民精神健康提供完善、准确的文化价值观,避免创意产业化进程中的“文化生态危机”,对新经济背景下确立和谐的文化新秩序和价值取向是至关重要的。


创意产业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1. 让人类走向走向毁灭的不是苦难,而是娱乐

  由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和传承性特征,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包括思想、道德、伦理、价值观等都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文化”的不同理解和接受。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国家,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文化精髓很多。同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也不断向新兴文化吸取养分,并赋予传统文化形式以新的内涵语言。但在时下经济价值观强势转折的特殊时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之间却无法回避前所未有的尴尬和抉择。

  2005年的一个夏天,“超女”这个陌生的词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几乎所有媒体,受到无数人的热烈追捧,一夜之间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作为一种克隆的外来文化,创意产业化的身影在“超女”现象中得到了充分且全面的诠释。从“超女”现象,我们反观当前中国的文化现状,会忽然发现主流文化正在中国缺失,逐步向通俗化发展。

  虽然“超女”及大众文化现象的存在,在某些方面对经济及文化的传播也具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盲目的文化低俗化复制和商业炒作,对自身优秀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伤害。正像有关专家形容的那样:“人们追求狂欢,而超女就是一种集体的狂欢。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说,让人类走向不归路、走向毁灭的不是苦难,而恰恰是娱乐。无节制的娱乐会给人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2.创意产业化下的生态危机

  不久前,网上的一则消息在胡戈掀起的“浪漫主义绯闻”之后,又引起了新一轮的轩然大波。那就是影片《无极》被批评在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拍摄时,对当地自然景观造成了相当的破坏。虽然根据有关部门的最终调查结果得知,影片《无极》剧组的动机只是出于对影片特殊效果的追求而导致自然生态的破坏,但毋庸质疑的是,当地政府如饥似渴地希望利用香格里拉美景基地赚取可观经济利益的图谋,对严重破坏环境的现象熟视无睹与听之任之,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当剧组在毫无爱心地破坏生态环境,大片高山杜鹃花地被毁,遍地垃圾,野蛮制作,原始生态景观至今无法恢复时,其“元凶”都是利用了创意产业化这个悦耳的借口。

  给我们带来思考的也远不止一个天池事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鬼文化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作为古文化的代表,重庆市的丰都县几千年来保留了许多这方面的历史古迹。随着长江沿线旅游的兴盛,丰都县也对这些历史文化景点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在央视《焦点访谈》2006年6月27日播出“鬼文化还是鬼把戏”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代表丰都古文化的景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已经被改造成了一个阴森恐怖的地下鬼城。在这里,不仅属于封建迷信的算命成了合法的鬼把戏,而且别的地方不允许出售的不良玩具和非法出版物也可以堂而皇之的摆在游人面前。从丰都鬼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文化在产业化面前是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其实,如何把握住传统文化的精华,延续民族自身优秀的人文精神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承之阵痛。

  3.产业化背景下的自我缺失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古老节日。在时下中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的某一天,端午节忽然间变成了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而且成了韩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闻不知是否已经刺激到了国人几许麻痹的神经。虽然“江陵端午祭”与我国祖先流传下来的端午节并非一回事,但邻国对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积极有效的行为,却不得不让我们反思。

  如此的例子不胜枚举,近期《中国新闻周刊》刊登了《少林寺———在商业潮中呈现出世姿态》这样一篇文章。文章提到少林寺现任方丈目前状况时,使用了诸多的赞扬词汇来叙述现任方丈的敬业精神。譬如,频频接受各大媒体采访,坐着配有专职司机的吉普车四处旅行,乘坐喷气式客机周游世界,策划在拉斯维加斯举行大型表演,与好莱坞名人们亦有过往并在全球开设少林分寺等许多废寝忘食、努力工作的记录。可以想象,以往讲究面壁悟道,需要静心修炼的少林寺在商业浪潮中也是如此耐不住寂寞,也不知“少林资源”在其穷尽以后,是否还会保持人们心目中的“少林”圣地。




 

呼唤具有和谐文化观的创意产业

  当“超女”、“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等一系列文化产品通过市场这个载体,以批量生产、快速传播、内容通俗和形式模式化而成为大众普及的消费品时,利益的最大化就成为文化所服务的上帝和惟一的尺度。一切的景象都与眼前的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价值慢慢向商业价值发生偏离,文化自身所属的“文治教化”的天然本性和人文精神,就会被轻而易举地剔除,创意产业的创新基础就会逐步朝向低俗化和非理性发展。由此看来,在创意产业富有激情和活力表现的同时,人们应更多关注目前文化在产业化进程中的价值观及价值判断标准。

  创意产业是一个脱胎于文化产业,同时又超越于文化产业的概念,凡是人们对这个产业以及产业中所包含的文化在认识上和实践中的任何模糊与茫然,都会直接影响产业链的健康发展。由于市场因素过多渗入,有时就很常常发生惟利是图,不负责任甚至不讲道德的偏向。而一般情况下,主流文化、高雅文化与急功近利的利益最大化往往又是水火不相容的。面对如此状况,就务必在市场经济模式下考虑到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优化赢利的思路和方式,在充分尊重和挖掘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了解不同的文化的特点,把文化融入到“创意”与“创新”的全过程,通过创意来分解并重组各产业要素,正确处理创意产业化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关系,强调经济效益是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保证,社会效益是经济利益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所在,使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上海、杭州等城市在利用文化走向产业化道路上就取得了一定经验与成功。尤其上海近两年在创意产业方面的实践和变化,更是令世人瞩目。譬如在文化艺术方面,上海利用市中心区旧区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入文化、艺术等具有较强创造性和易于产业化操作的行业,建立起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规模和集聚效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目前较为著名的有位于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的以画廊和以艺术家工作室为主要特色的春明都市园区;有位于静安区昌平路990号和1000号的上海市新型广告动漫影视图片产业基地;有位于黄浦区福佑路335号豫园商城内的上海市工艺品、旅游纪念品设计展示交易基地以及位于卢湾区泰康路的以创意设计产业为主的创意产业基地。尽管这些创意产业基地目前都还处在起步或成长阶段,但发展势头很好,有的已经在海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辐射力,它们将成为未来上海创意产业进—步繁荣和发展的基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展创意产业,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产品,创造更好的文化氛围,更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契机。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脆弱的文化生态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时,就需要时代的“文化卫士”们给予积极的引导与保护。只有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互为关系,创意产业才会提供更多长久的精神财富,人们的生活才更具“人文”魅力,人类拥有的“文化”才能永久保持独特的厚重感与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