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的国际交友网站:智库建设的中国样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40:06

智库建设的中国样本

经济参考报 20111201期

      他们,从不参与学派论战、名利之争,恪守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20年坚持做一件事———改革。

      他们,20年间提交决策层140余份政策或立法建议,出版200余部专著,发表1500余篇论文,主题集中在两个字———改革。

      坚定改革信念,执著改革研究,服务改革决策,推动改革进程,将当代知识分子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发展的时代需求结合,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20年发展历程中,坚持不渝的追求和实践。

      担负时代责任为中国改革建言献策

      1991年11月1日,中改院在大特区海南成立。迄今只有50多人、偏居边陲的中改院,20年来,紧扣我国改革进程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为改革时代不断奉献智慧成果。

      他们提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土地使用权的政策建议;作出我国社会已从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过渡的重要判断;建议实现发展方式的二次改革与二次转型;建议我国应确立民富优先的发展导向;提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等等。

      这些富有前瞻性的观点、建议,有许多大大超前于当时理论界的认识,一经提出,带给中改院的往往不是鲜花、掌声和荣誉,而是争议,甚至非议。但中改院人却以求真务实的坚韧精神,几年、十几年如一日耐住寂寞和孤独,谏言、宣扬、传播自己的改革理念和改革对策。最终,有些直接为中央决策层所采纳,写进了党和政府的文件,有些成为制订政策和法规的重要参考,有些在理论界逐渐形成共识,产生广泛的社会反响,获得包括“五个一工程奖”在内的多个国家级社科奖项。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说,中改院能够及时发现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并快速提出具体的操作性对策建议。

      中改院的国际影响力也有目共睹。在传播中国改革实践、引进国外先进改革理念、经验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智库鲜明的国际化特色。

      他们长期承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研究课题和中德政府双边合作项目,与德国、挪威、英国、美国、印度等20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关系。20年来,举办了72次改革国际论坛,受邀参加在国外举行的学术会议300多次,向决策层提交国外考察报告近百份;与国际知名智库合作,定期举办中越经济改革比较论坛、中挪社会政策论坛,发起建立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改革政策研究机构对话机制、中国-德国-巴西发展方式与发展合作交流对话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认为,一个成功的智库应该有五种影响力———决策、学术、国际、媒体和公众,中改院在这5个方面做得比较出色。

      中改院有一个强有力的带头人,这就是全国政协委员、中改院院长迟福林。迟福林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长期的改革实践经验。在繁忙的中改院领导事务之外,他写就了500多篇论文,80余部书籍,120多份政策建议报告,向社会展示了他的学术和政策水平。

      服务时代需求实现自身价值

      代言人民利益、推动中国改革,为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贡献才智,是中改院人的共识,也是中改院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导向。

      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中改院的研究工作走出了象牙塔,真知灼见来源于深入基层的调研结果,来源于对社会脉搏的准确把握。

      从建院开始,中改院就把“三农问题”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当理论界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期限问题展开争论的时候,中改院派出调研团队前往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农村实地考察,面对面听取农民的诉求,形成了“关于深化农村经济改革60条建议报告”,提出“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被决策层采纳,写进《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迟福林介绍说,中改院许多率先提出的政策主张,都受益于实地调研。比如,在调研中发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是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因病返贫现象突出,因此提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提出增加农民土地的财产性收入,实现农户土地使用权的长期化、物权化、资本化……

      服务于改革决策和实践,是中改院学术研究的根本目的。他们参与了国家“十二五”改革规划、“十二五”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目标与行动方案制订,为多个国家部委、20多个省市区地方政府提供改革政策咨询。

      中改院十分重视研究成果在媒体和公众中的传播。为凝聚改革智慧,促进改革共识,打造了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中国改革形势分析会、中国改革调查系统等品牌学术交流载体,召开国际性、全国性研讨会190多次,与会国内外著名专家、政府官员累计近4万人次。

      回顾中改院20年成就,迟福林表示“改革研究必须和改革的土壤相结合,才能开花结果;知识分子的个人价值必须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才能得到升华。”

      中改院海南研究所有5名研究人员,所长夏锋30出头,其余成员都是20来岁女孩,2008年来,却承担了海南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西沙群岛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海南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国际旅游岛政策需求与体制安排》、《海南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海南海洋产业发展与体制政策创新》、《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海南省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海南地方性商业银行研究》等政策咨询报告,显示了令人惊叹的团队能力。

      海南省代省长蒋定之赞誉中改院说:“小机构贡献大智慧、软科学创造硬实力。”

      以创新精神探索中国智库建设之路

      中改院在成立之初被定为正厅级事业单位,有30个财政事业编制,但仅过半年,中改院就向海南省政府提出“事业机构企业化管理”的改革方案,主动退出财政事业编制,吸收政府机构、国内大企业为股东,转型为中国第一家非盈利性股份制研究机构,走上自主研究、自担风险、自求发展之路。2009年,中改院又获得中编办批准,成为公益性非营利事业法人,保证了在官方背景下发挥独立研究作用。

      铁交椅、铁饭碗没了,却换来中改院的机构、研究、人事独立,遵循中央对改革的总体部署,客观地开展改革研究,形成智库发展的体制优势。

      经过多年探索,他们创造了小机构、大网络、国际化的研究运行机制。小机构,就是中改院机构和人员少而精,长期以来,中改院工作人员保持在50多人;大网络和国际化,就是向国内外专家开放研究平台,站在国际视野研究改革问题。目前,中改院建立了30多名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和3830专家学者组成的网络专家队伍,参与中改院具体的课题研究,迄今参与中改院改革研究工作的国外专家学者共有2000多人,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著名学者、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中改院小机构、大网络、国际化的研究体制,使之事实上成为我国改革政策研究的组织者。

      当前,我国现代智库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多方面与我国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存在巨大的差距,并且相关的制度安排,滞后于对智库的需求。中改院的智库建设探索,超前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客观地说,不是没有风险、不是没有困惑、不是没有压力,但他们敢于承担风险,愿意忍受寂寞、遭受怀疑、甚至饱受委屈。

      建院之初,中改院即倡导刻苦工作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并在一批批中改院人中弘扬光大,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推动力和引导力。20年来,正是中改院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共同思想、意识和精神,不断推动中改院为改革而工作,为改革先改变自身。

      迟福林认为,在改革中中改院人牺牲了个人地位和名利,但独立的社会化研究管理体制,使中改院能够公正、客观地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