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connect:着力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常态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22:11:14

应城市实验小学
着力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常态化
高波涛

 

2001年秋,应城市实验小学开始全面启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题实验。该课程不同于原有的学科课程:它打破了原有课程体系重知识传授、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重训练教育、轻养成教育;重教育结果、轻教育过程的局面。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几年来,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帮助下,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他们从“摸石头过河”,到《综合实践活动实验与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案例》、《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汇集》等理论和成果的编辑;从制度建设、课程开设、人员配置到经费保障、实践基地设置,让该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课题探究走向了课程实施的常态化。有力地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积极推动该校的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几年来,他们立足校本实际,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的方式,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让学生走进学校、走进家庭、走进社会、走进自然,按照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三个维度设计活动。用主题活动的方式,采用个人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的组织形式,按“小主题、短周期;大主题、长周期”的模式进行实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主题活动:一是走进学校,如百年名校——应城实小、走近校园景点、好书,我们的朋友、小学生写字姿势状况的调查、校门口游击“小摊贩”的调查、学校周边环境状况的调查、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二是走进家庭,如我爱我家、回报父母、我们的早餐、生日如何过、零花钱,怎么花、寻找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垃圾的有效利用、“留守学生”学习生活的调查,三是走进社会,如寻访应城名人、安全才能回家、生活中的标志、城镇交通状况的调查、关于“三室一吧”的调查、体验挣钱、买东西的学问、小小口香糖、2008——北京奥运、三眼井社区老龄化问题的调查;四是走进自然:如拥抱春天、保护生命之源、气象与生活、噪音的危害、汤池温泉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该校的课程改革,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带来的是丰硕的收获。该校连续三年被省教研究室命名为“湖北省活动课程实验与研究先进单位”、“湖北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与研究先进单位”。申丹、高波涛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走近校园景点》、《生日如何过》均获湖北省、孝感市优质课一等奖;郑木旺、高波涛、徐红、申丹、周燕凌的实验课例《城镇交通状况的调查》、《校门口游击“小摊贩”的调查》等获国家级一、二等奖;郑木旺、高波涛、徐红、申丹、周燕凌、陈艳平撰写的实验论文《谈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等20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地市获奖。

目前该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展开着,相信它的常态化开展将为该校的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教研教改产生新的亮点,促进该校的教科研水平更上一层楼。

 

 

 

 

以人为本  促进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

高波涛

 

家庭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道德的提升,个性的发展至关重要。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既关系到家庭的美满幸福,又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前途。

一、与时俱进,破旧立新,拓展家庭教育中温馨的德育理念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开端,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因此,每个家长应该树立“为国教子”的理念,懂得家庭命运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的。“国亡家破。”所以,家长应努力为孩子创设温馨的环境,形成正确的德育观念。

1、培养孩子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民主与法制的意识。

家庭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成为有益社会的人才。而现实中,由于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理,往往呈现的是:家长对儿童的过分溺爱,过度保护,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性格,社会责任感、生存能力明显不足;重视对孩子智商开发,轻视情商启蒙;重视实利主义的教育,忽略对孩子必要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的教育,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形成了“5+2=0”的格局。

所以,我们应从家庭教育着手,培养孩子的三种意识,让孩子从小就学唱国歌,看爱国主义影片,读爱国主义读物,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孩子遵纪守法,履行权利和义务,忠于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从小学会讲民主、培养民主精神和民主作风,知法守法,建立法制意识,让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和依法保护自己的权利。

2、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广而告之》有一个镜头,母亲拿几个香蕉给孩子吃,母亲说她也吃一个,孩子说不行,他全要,然后有句广告词:“年轻的父母,不要用你们无私的爱娇惯一颗自私的心。”古人说:“父母之为子,则为之计深远。”家庭教育首先要从文明礼仪开始,“你好”“谢谢”“对不起”“请原谅”应成为孩子的口头禅,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起一种友好、合作、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尊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习惯。

3、引导孩子树立新时期的人才质量观。

一个国家的兴旺不是靠少数人有多大的学问,而是靠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人才。但现在还有不少家长存在“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把孩子的分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许多家长在孩子的课外时间安排各式各样的补习班、提高班,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身心和智力的正常发展。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为每个人开创了更多的成才渠道,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全心全意为社会尽职尽责,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同时自己也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二、加强民主,学会尊重,创设家庭教育中和谐的智育途径

孩子的发展,不在于现在学会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将来学习的潜力有多大。一个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和环境,可以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智力才能充分发展。家庭的每个成员应以孩子的发展为目标,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1、加强民主,与校沟通,创设家庭教育的和谐氛围。

孩子对父母最大的希望是父母能够做他们的朋友。所以家长要理解信任自己的孩子,细心发现他们的变化,并及时与学校老师沟通,找出这些变化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进行正面引导。每个父母都应当学会与孩子在一起说:“太好了!”“你真行”“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让孩子从成功走向成功,在成功中发展智力。

2、尊重孩子,欣赏孩子,确立理性的家庭教育目标。

早期智力开发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早期行为习惯的养成,早期思想、感情及品德的培养。我看过一篇文章:一个家长为七岁的女儿举办了一场古筝演奏会,孩子的手指一撩一拨,音韵顿如行云流水,幽雅而清纯,令人十分惊喜。人们对孩子的成绩和聪明都非常佩服。可冷静下来,人们在思索:这类孩子少了点什么呢?少了点孩子气,少了点孩子的天真。他们的根基是脆弱的,是缺乏生活源泉的;他们不知道自然是美丽的,不知道生活中暴雨与阳光同行。孩子固然是家庭的孩子、社会的孩子,但首先应该是自然的孩子、大地的孩子。在家庭教育,我们的家长应该学会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尊重他们的童趣、童真、童心。给他们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他们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他们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他们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形成家庭教育中健康的美育理念

欣赏美、感受美是儿童必备的品质之一,她可以激发儿童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也可缓解儿童忧虑、压抑、痛苦、失望的消极心理。家长应从小对孩子进行美育教育,让孩子把对美的追求作为进步的动力,健全完善的人格。

1、与孩子真诚相通,注重情商的培养。

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品德高尚的情操,持之以恒的毅力,克服困难的勇气,乐观幽默的性格,是关心社会、尊重他人、善待自己的修养,是善于相处、善于合作、善于把握自己与他人情感的能力,与智力因素相比,对于情商的培养与开发,后天影响更大,所以应从孩子生活与学习的习惯入手,从行为举止的点点滴滴做起,与孩子真诚相通,宽容理解孩子,让他们能正确对待自己,充满自信心,能客观地审视自己,自尊自强,经受住人生的挫折。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计划、有意识的去培养,让他们在风浪中去搏击、去奋斗,在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前进,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2、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美。”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家里的“小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家长对孩子的宠爱让孩子忘记了生活在世上还要劳动。家长们力图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去迎接孩子,以使他们少受一些劳动的艰辛。殊不知劳动的艰辛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重要的营养素。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充分认识到“身教重于言传”。应以身示范,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审美情趣。如:和孩子一起散步见路面上的纸屑,弯腰拾起来;休息时约孩子一起做卫生;交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但要注意教孩子一些基本的劳动方法和技能,培养孩子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几乎两倍于社区和学校教育两项因素的总和。”家庭教育的特殊方式和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愿我们一道播洒阳光,照亮孩子成长的道路,播洒雨露,滋润孩子稚嫩的心。为了一切的孩子,促进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

 

 

 

 

 

搭建班级人文教育平台   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高波涛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呼唤人文精神,高技术情感的平衡中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让学生既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又有较强的人文素养,是学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学校教育既要担负起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人才,又要肩负起人文精神培养的双重任务。

然而,即使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仍存在重学科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偏向,表现为“三个偏重,三个忽视”。偏重知识的灌输和智能的训练,忽视心灵的转化和人格的培养;偏重单一规格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统一教育,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偏重能给人速成为物质利益的教育内容,忽视不能带来直接效用的素养教育。新教育课程改革明确将人文主义教育纳入新课程标准之中。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就必须加强人文主义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阵地。把人文主义教育落实到班级之中,就是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观,形成班级人文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特别是有意义学习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向贫乏者学生传授知识,处于一种上下或强弱的传输关系。作为一个现代教师,在班级人文管理中应清醒认识到:尽管“闻道有先后”,“能力有高低”,但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要能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让心灵感应心灵,用尊重赢得尊重,让学生在被爱是学会去爱……面对困境中的学生不要给压力,不要提要求,要耐心倾听,给予充满关怀的眼神与温暖的言语支持,消除他们的压力,唤醒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笑对人生,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我刚调来时,班有个学生:调皮,不守纪律,不爱学习,令人头疼,我将他安排坐在一个特殊的位置——前门靠墙的地方,我每次进出教室都伸手摸摸孩子的头,孩子慢慢的开始喜欢数学,对学习也赶兴趣了,后来这个孩子的各科成绩都超过了90分,毕业后这个学生对我说:“老师是我的太阳,让我的前方一片光亮。”老师心中的阳光其实就是一颗爱学生的心,有了爱心面对学生才会多赞扬、多激励、少训斥、无讥笑,用爱心努力使学生处在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发展智力、提高觉悟、健全人格,学生也会亲近老师、听从其教诲、接受其知识。“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让学生自己找到在班级中存在的价值,形成班级人文氛围。

二、重视学生个性培养,建立正确的发展的学生装观,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孩子是“活生生的,充满感情,思想在不断变化着的个体生命”,而不是感情的机器,在学生自我意识日趋完善的今天,价值认定、情感态度等因素,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越来越大的作用了。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努力做到:

尊重学生个性,创造异质集体    在班级中形成“探究、争辩、辨别、判定”的空间,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如在要求学生遵守“校纪”的前提下,不制定“班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行为准则”,并不断修正;考试后不公布名次分数,鼓励学生在同学中找自己的竞争对象,设置“标高”,学会进步;试行干部轮流制,推行“自由竞选“、”全班评议“的方法产生各式各样的先进学生,如“合格小公民”、“卫生小标兵”、“十星级学生”等;改变班主任事事躬亲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组织“竞选会”、“演讲会”等活动,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全面发展。

正确疏导情感,促进学生良性发展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情感软弱、心态衡是阻碍智力发育的重要因素,当前,由于家长过度保护的心态和行为,使许多独生子女的人格地位的生存的能力被剥夺了,他们的价值观、个性品质阻碍着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坚持让家长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听课、评课、交流育子心得,尝试“易子而教”的实验。另一方面我们在班级内积极开展“互帮互助”、“劝学共进”活动,对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我要向你谏一言”的主题活动。原来有个全校闻名的难管学生,我接这个班后,通过观察、了解发现:这个学生不是不聪明,也不是不能听从劝说,而是他的心理有障碍,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一导、二带、三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教育:一导即心理辅导,针对他的实际循循诱导,把其引出自卑的沼泽;精心辅导,让其爬出肤浅的泥坑;耐心疏导、为其驱走逆反的阴云;二带:一是找来家长,要求他们多抽时间带孩子,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去玩耍;二是在班上要求班干部从各方面帮助他,班上的集体活动都带他参加;“三结合即“表扬与批评相结合”、“辅导与自学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起初我不要他的家庭作业,课堂作业可在家做,也可第二天交,慢慢地他能按时交作业了。只要他稍有进步就大力表扬,他开始为班级做一些事情了,如扫地、擦黑板、参加兴趣小组、甚至帮助管理班级,为此我曾专门开过一次班会表扬他。现在这个学生各方面都表现的很好了,期末测试数学得了100分。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观和人文精神。

三、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大量人文知识的积累、提炼和升华的结果。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注意在学科中渗透人文教育。

文科教育贯穿人文教育   在语文、社会、思品、艺术等学科教育中,应让学生认识到,在东方文化策源地的中国,其人文文化是国宝。在通过人文学科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如:“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约,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苟利国家之生死以,同因福祸避趋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织,天下为公,以天下为书任”的社会理想;“己就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之人之幼”的社会风尚。以及民族艺术中如民族舞蹈、民歌、民族器乐、相声等特有的东方人文精神的精华。

科学教育渗透人文教育   在数学、自然等自然学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渗透人文教育。科学技术研究中的行为规范,严谨态度,科学管理都贯穿着人文精神。在实践中,我们将有关知识与环境、绿色教育联系起来;将许多伟大发明、发现与伟人的人格、对社会的责任联系起业,将科学与人文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因忽视课堂教学中人文环境建设给基础教育事业带来灾难性后果。在教学:“森林餐厅图中,桌子有3张,凳子的张数是桌子的4倍,求凳子有多少张时”,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画的是什么,用什么做的。当学生回答出是大树做成的桌子和凳子时,再让学生计算出凳子的张数后,我借助电脑用低沉的声音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除了森林餐厅中树木被砍,还有许多地方的树木被砍、草地被毁,小鸟没有地方搭窝,小动物没地方住而逃走了”。同学们被电脑中逼真的情景吸引住了,这时我又是放出“小鸟”的求救声。同学们不仅学会了计算乘法,还感受到小鸟的遭遇,从而激发他们爱护动植物的情感,养成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综合实践课程突现人文教育   综合实践课程所倡导的知识的联系性和整体的认知观,有利于汲发学生的整体感悟,实现提升人性与提高人力的统一,让学生走近应城,了解其灿烂的文化、特有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名特精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懂得生活、热爱生活、追求崇高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高尚的精神界和参与实践的能力。因此突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人文主义精神,对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掌握生产技能的劳动者;既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高尚的审美情趣;又有创造能力和懂得生活的人,对真正把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与论理道德规范同传授科学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创设班级人文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建设多层次、多元化、开放性的班级文化活动是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的重要方式、方法。从2002年以来,我坚持午间读书活动,四年级‘‘读优秀作文选学写优秀作文”;五年级“沿着伟人的足迹”;六年级“读科幻作品培养创新精神”。每周五的最后一节课,同学们把自己读书的心得写下来进行全班交流,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一年一次的“六一”和“元旦”让学生们发挥聪明才智,开展丰富多彩文艺活动。我个人认为在班级管理中应遵循四条原则(民主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个性发展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和两个落实(落实班级文化活动的内容,如:“系列读书和讲座”、“闪光的智慧”、“智力游戏”、“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活动”,同时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改革晨会形式;落实学生在活动中的评价,可按照“立标——明理——体验——反馈——提升”的模式,通过自评,互评,组评等方式及时反馈结果,让学让自我调整,自主发展)。以班级文化墙为阵地,开设各种专栏,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视素质教育,重视人文教育,以形成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因此,通过人文教育,让广大学生既有民主、平等的意识,又有批叛求实的精神和敢于探索创新的态度,又能正确认识到人的价值,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人生的价值取向,那么,我们的教育一定会光辉灿烂。

 

关于提高我市基础教育办学效益的新思考

应城市实验小学   吴春清

应城,素有膏都盐海之美誉。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特别是辙县建市以来,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应城的今天,教育则更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的重要作用。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应城的目标与要求,我市基础教育应予重新认识与解读。

一、当前的形势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就农村而言,中国农业是在产业化农业还未实现的基础上,同时迎来了知识经济、WTO与全球化的三重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把高新技术融入传统农业。而在农村进行技术创新与推广,必然需要大批基础扎实、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富有热情的新型农民。因此,无论就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还是就农村社会的发展前景,我们都不应该简单地沿袭20年以前所倡导的农村教育分流模式,而应重新思考如何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在农村中小学进行有效改革,使农村孩子能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未来社会;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竞争实力的接班人。

二、目前的现状

1、学生质量:根据历届中考、高考及小考成绩统计表明,我市中小学教学质量与本地区所在的同级同类学校相比,尚属中上水平。本市城区与乡镇中小学教学质量悬殊;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

2、师资力量: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两个严竣问题:一是缺编,城区中小学缺,乡镇中小学奇缺。二是中小学教师质量堪忧。由于大量缺编,全市各中小学(包括城区学校)都大量聘请了代课、试岗教师。相当一部分代课教师系高中、高中中途辍学或初中毕业生,知识和能力均难以保障。即使是受过正规教育的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教师,由于缺乏培训机会和信息渠道,教育知识和能力日益跟不上现代教育形势的发展。 

3、办学条件:在市委、市政的大力支持下,城区几所中小学办学条件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现代教育装备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乡镇中小学,离当今教育发展的要求相差太远,城乡差距日益加大。

三、应对策略

1、坚持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为工作重点

(1)以校本培训为重点,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作为县级市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调查表明,在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方面,查阅相关资料占25%,与其他教师合作占65%,听有经验教师的课占17%;二是可减轻教师的经济负担,缓解"工作、学习、家庭"三者之间的矛盾;三是从学校层面看,课程改革、学生辅导等各类问题也可通过培训,让校内的同事产生共识,合作解决;四是可弥补师训机构或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培训中容易出现的培训内容与学校实际脱节等的不足。在开展校本培训中,校长要勇于、善于充当培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责任人;市师训机构要为学校疏通信渠道;要充分发挥市重点中小学和中心学校的辐射作用,为全市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教学服务;学校要努力争取外界支援,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弥补自身在教育科研能力上的不足和方式上的欠缺。

(2)提高小学教育水平,保证初中生源质量。

在我市,农村小学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生活工作条件艰苦,很难分进、调进新教师,留住好教师。因此,不得不聘请大量素质无法保障的代课教师,这直接影响了全市小学的教学质量,进而向乡镇初中输送了大量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这一方面造成乡镇初中教师的教学包袱沉重;另一方面造成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增大,从而逐渐丧生了学习兴趣,最终导致辍学现象日益严重。因此,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同样刻不容缓。市委、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构建一个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新机制,并加大薄弱学校建设力度,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别,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同步提高。

(3)以课程改革为主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市是全省课程改革实验区。近几年来,我市的课程改革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轨迹: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新课程实施。①1997~1999为课程结构改革阶段。在此阶段,我市以开发活动课程为突破口,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学科课程结构模式,构建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的三维课程结构模式,在实践中着力体现了"三化",即学科课程全优化、活动课程实效化和环境课程怡人化。②2000~2002年为优化课堂教学阶段。我市提出了"课堂是素质教育主阵地"的口号,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课堂教学素质化。市教育局面向全市广大教师开展了"百名教坛新秀"的评比和多届"示范课教师"评比活动。使教师逐步从"实践型"向"科学型"转化。②从2003~2008年,我市课程改革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召开了新程改革动员会和研讨会,制订了课程改革规划,着眼整体,并分步实施。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必将促进我市基础教育办学效益大幅度提升。

(4)加快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步伐,扩展我市中小学吸收优秀教育资源的途经。

新一届国务院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决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人民币90亿元,以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省区为重点,实施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为主旨的农村教育综合发展项目。按此计划,国家将在今后5年,为3万余所乡镇初中建设计算机教室,为25.2万所农村完全小学设立卫生教学收视点。这将极大提高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我市要以此为契机,构筑我市现代教育发展平台。要以办学条件现代化为突破口,以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为抓手,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着力抢台现代教育制高点,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市教育局要成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应城市教育信息网络,为基层学校及时提供国内外包括本市的教育新闻、教改动态、多媒体课件、优秀教案、优秀论文等信息资源,各中小学要在该网络建立自己的主页,让广大师生都能共亨网上教育信息资源。扩大我市学校教师、学生与国内外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应城市的开放程度,促进我市教育与国际教育的融合。

2、以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课为阵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地方经济

新的课程结构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因此,在我市初中学校,可结合新课程改革,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职业教育

当前我市初中的职业教育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职业知识。即向学生介绍职业信息,职业发展新动态,职业学校等知识和信息。如社会上有的职业或就业门路,它们的情况、特点、要求、经济收益和发展前途如何等,使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就业的形势,为以后的就业做准备。②职业观教育。职业观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根本问题,需要大力加强。③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同职业知识和职业观的教育密切联系的,应当一直贯穿在职业知识和职业观的教育之中。如诚实、责任、信用、态度等问题,这些都需要从小培养。④职业活动入门和经营管理常识。如职业入门,实用经济、财务管理等课程。⑤通用的基本技术。各乡镇中学要教会学生一些手工劳动、机械劳动、电工和电器的一些基本技能,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农业技术、饲养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

(2)采取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农村,可以开展大棚栽培、牲畜饲养、品种改良、农田建设、退耕还林、稻田养鱼等课题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现实、走向科学、参与实践、感悟生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社会和未来的人文关怀,提高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培养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社区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社会区服务可以包括在科技工业园、科技农业基地、示范农业基地等地参加劳动;到贪困家庭、孤寡老弱家庭做义务劳动;到街道参加义务劳动;参加农村"三下乡"等活动。

3、利用社区资源,实现社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在我市中小学,一方面办学者长期受封闭办学的影响,缺乏利用、开放当地教育资源意识的能力、导致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被大量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又由于教育经费紧缺,造成学校设施设备落后,跟不上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将长期存在。因此,各中小学必须放弃等、靠、要的被动思想,自力更生,积极开发,利用当地可利用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主动与社区加强联系和合作,用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实现我市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加强文明建设  共建和谐校园

——应城市实验小学文明创建结硕果

吴春清

应城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多年来,学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不断加大德育力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文明建设,共塑时代风范,共建和谐校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所采取的举措是落实“五个结合”:

一、把文明单位建设与树立学校形象相结合

学校号召全校教师广泛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文明形象,明确提出了“实践‘三个代表’,实施和谐管理,打造阳光教师,培育君子少年”的奋斗目标。以市教育局提出的《教师行为规范“八不准”》为准绳,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公仆意识,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落实德育首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跨世纪“四有”新人。努力擦亮“窗口”,展示教职员工良好精神面貌和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为学校文明单位创建打基础。

二、把文明单位建设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相结合

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之魂,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之本。学校成立有创建工作专班,把校园文明创建纳入学校工作首位,并制定了实施规划和激励机制,把两个文明建设一起纳入学校考评体系。参照湖北省《创建文明城市办法》和应城市《争创文明城市的规划目标》及《文明单位验收细则》进行对照检查,及时查漏补缺。学校与每位教职工鉴定了《文明创建责任书》,并定期检查。在加强领导的基础上,学校狠抓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实行“三考一评”(考勤、考绩、考纪、评优)责任制,考核结果与个人的结构工资挂钩,增强了创建活动的激励机制。对班级文明管理,学校制定了“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量化表”,组织专班考评,并把其作为文明班级、三好学生的评选条件之一,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文明程度的提高。学校还制定了教师文明执教系列标准——《小学教师师德规范》、《爱生条约》、《教师行为规范“八不准”》、《文明教学指南》等制度,用规范、制度、条约等规范教师的言行。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保证了创建工作的经常化和制度化,为学校文明单位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把文明单位建设与德育系列化活动相结合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养成教育。学校开展的系列革命传统教育,如邀请英模作报告,组织师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开展“两史一情”教育,在全体学生中开展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系列活动。在重大节假日期间,组织大型歌咏、书法、绘画、作文比赛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在学生中开展系列评优活动,树立一批优秀典型。学校还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如通过文明礼仪规范班、卫生达标班的评选,掀起“人人讲文明、生生讲礼仪”的热潮。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演出,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培养他们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良好风尚和热爱劳动的思想,为学会做人奠定关键的一步。组织学生开展雅行操比赛,培养学生感恩的美德。这样,让学生在德育系列活动中得到陶冶和教育,把学校文明建设落到了实处。

四、把文明单位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每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学校在加强师生思想道德建设中,以优化育人环境为突破口,积极搭建校园文化育人平台,促进创建工作。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建设走廊文化、墙文化、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和功能室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通过建设校园文化,使楼道有画语、校园有歌声,力争“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努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促进师生健康发展,为文明单位的创建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五、把文明单位建设与创造成绩相结合

学校以“科教兴市”为己任,以建设文明单位和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认真落实德育首位,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学校先后多次被评为“湖北省文明单位”,两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还先后荣获“全国扶残助残先进单位”、“全国优秀红旗大队”、“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湖北省综合实力50强学校”、“湖北省教改名校”、“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湖北省示范家长学校”、“湖北省档案管理先进单位”等。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推动了学校文明创建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