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iper防火墙nat配置:一所小学的30年成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7:01:35

一所小学的30年成长

 

有人云:30年的小事是历史的边角料,13亿人的小事就是史诗。我们每个人都是30年的果实的见证者。
应城市实验小学原校长陈巧菊,见证了该校30年来的每一次发展与变化,也经历了我国基础教育30年来的发展变化。
  1978年陈巧菊进入实验小学,2008年9月调到应城市教育督导室。她在实验小学工作的三十年,正好是我国基础教育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发展速度最快的三十年。她说:“一代又一代的实小人,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使应城市实验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荆楚名校。”
校舍:从平房到楼房 
    陈巧菊深有感触地给我们讲起了当时教师的住房情况。曾经因为体育教学成绩突出,被评为特级教师的张建国,1978年,他一家七口人,包括夫妇二人、一个婆婆,四个孩子,挤在一个四五十平方米的平房内,连厨房都没有,只得在房子旁边搭一个窝棚做饭,就是这样都会让其他老师羡慕。
     当时,教室都是平房,教学条件简陋,很多教师在教室办公。
为了改善学校教学条件,学校先后拆了瓦房、平房,修建了两栋教学楼、运动场。如今走进实验小学校园,雄伟壮观的科技楼、宽敞明亮的活动室、设施完备的电教室、功能齐全的语音室、现代装备的微机室、藏书丰富的图书室、规范有序的教学室、宽广整洁的运动场、古色古香的长廊、芬芳吐绿的草坪……一系列现代化教育设施交相辉映,彻底实现了办学条件由硬件到软件的全面提升,应城市实验小学率先跨入全省50强行列,步入了教育现代化的快车道。
    学校教师的住房面积由原来的50平方米到七十平方米,到现在的130多平方米,成套教师住房达110多套。
课堂:从粉笔到“键盘”
    1978年,下课后,老师总是拍打拍打身上,然后夹着课本走出教室。由于教学条件简陋,老师的教学工具仅仅只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没有实验设备,给学生上实验课,只能用粉笔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一些图案,供学生观看理解,做实验就变成讲实验。
从2001年起,应城实验小学创建多媒体教室,让学生享受到“远程教育”资源。
    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空中课堂”的开设,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现在,教师在黑板前的电脑旁,一边轻点鼠标,一边将资源和课本联系起来讲解。有了远程教育资源,不仅可以利用制作的课件辅助课堂教学,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收听收看外地优秀教师的讲课。多媒体教室建成后,学校各科教师都开始学习利用空中资源,配合课堂教学。
     为了普及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该校组织教师进行了多次培训,要求每位教师熟悉远教设备的操作。如今,每位教师每学期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授课都达到了20课时以上。
学校:从名师到名校
    陈巧菊当初进入应城市实验小学时,只是一名普通教师,后来在这片沃土上,逐步成长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并一步一步走上了校长岗位。
    应城市实验小学一直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视为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前提,长期坚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能力的培养。陈巧菊只是众多师德标兵的一个代表而已。在教学业务培训上,学校实施“继教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 三大工程,全力加强骨干教师培养的力度和速度,让更多的名师脱颖而出。目前,该校拥有湖北名师1名、湖北省特级教师2名、中学高级教师4人、湖北省骨干教师9名。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100%。一支政治思想好,业务水平高的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正逐步形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也是应城实小从改革开放初期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转向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的过程。1978年,应城市实验小学被定为全省首批重点小学之一后,历任学校领导就开始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对外学习与交流的频率越来越高,博茨瓦纳国家教育代表团、日本友人教育代表团先后访问该校。1986年,该校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特别是1997年,该校引领素质教育大潮,把握历史赋予的发展机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形成了“给学生营造个性发展的空间,为人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办学理念。
     陈巧菊目睹了学校办学特色的逐步形成,幼儿体操、管乐、二胡、舞蹈、书法、绘画等兴趣小组逐步建起来了,汇报演出、艺术节、运动会等开展起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也提升了。学校先后被评为 “湖北省中小学综合实力50强学校”、“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中央教科所“十五课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单位等,更是两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新闻链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30年来,孝感市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中开拓创新,蒸蒸日上,迅猛发展,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300多所,在校生近90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市。
    基础教育持续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市7个县市区全部通过“普九”达标;8个省市级重点高中全部实现整体搬迁,每校投资近亿元,校园面积均在300亩左右,成为湖北省高中建设的亮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壮大,科教兴农效果明显。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由30年前的6所发展到今天的28所(部),在校生由30年前的不过5000人发展到今天的近7万人;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适用人才。全市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培训了20多万科技致富带头人。高等教育迅速提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等学校由30年前的刚刚起步发展到如今的3所,在校生3万多人。
目前,全市教育已形成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到职后教育,从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从公办教育到民办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