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a5盗版最新升级档: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追问中国最缺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59:28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追问中国最缺什么

作者:  时间:2010-05-15   

#TRS_AUTOADD_1314319202205 P {LINE-HEIGHT: 2; MARGIN-TOP: 12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2px; FONT-SIZE: 10.5pt}#TRS_AUTOADD_1314319202205 TD {LINE-HEIGHT: 2; MARGIN-TOP: 12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2px; FONT-SIZE: 10.5pt}#TRS_AUTOADD_1314319202205 DIV {LINE-HEIGHT: 2; MARGIN-TOP: 12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2px; FONT-SIZE: 10.5pt}#TRS_AUTOADD_1314319202205 LI {LINE-HEIGHT: 2; MARGIN-TOP: 12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2px; FONT-SIZE: 10.5pt}#TRS_AUTOADD_1314319202205 {LINE-HEIGHT: 2; MARGIN-TOP: 12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2px; FONT-SIZE: 10.5pt}/**---JSON--{"p":{"font-family":"宋体","font-weight":"","font-size":"10.5pt","line-height":"2","direction":"","margin-top":"12px","margin-bottom":"12px","text-indent":""},"td":{"font-family":"宋体","font-weight":"","font-size":"10.5pt","line-height":"2","direction":"","margin-top":"12px","margin-bottom":"12px","text-indent":""},"div":{"font-family":"宋体","font-weight":"","font-size":"10.5pt","line-height":"2","direction":"","margin-top":"12px","margin-bottom":"12px","text-indent":""},"li":{"font-family":"宋体","font-weight":"","font-size":"10.5pt","line-height":"2","direction":"","margin-top":"12px","margin-bottom":"12px","text-indent":""},"":{"font-family":"宋体","font-weight":"","font-size":"10.5pt","line-height":"2","direction":"","margin-top":"12px","margin-bottom":"12px","text-indent":""}}--**/

  追问中国一:还有多少中国味和中国梦

  2010年5月15日出版的《新周刊》这样描述“中国控”:

  “‘我爱你,中国’——又远不止‘爱’这么简单。是爱里带着哀愁,心里憋着劲,眼里含着泪水,满脑子纠结,胸中怀着一团火,又不时发出一声叹息。是愿意为之奋斗终生,又在具体事情中时常有无力感。是自己忍不住愤怒,但听不得外人骂她。是既相信政府又抱怨体制,是既对未来充满希望又对现实失望。”

  15年来,《新周刊》就是这样的“中国控”。

  15年后的今天,我们向自己、向专家、向中国,再次追问有关中国的15问:中国缺什么 中国人还有梦吗 中国人担心什么 什么东西没变 还有多少中国味 怎么看美国 网络改变中国了吗 如何发现城市魅力 艺术家批准了吗 大学到底怎么啦 如何破解阶层之谜 还敢爱吗 像什么一样生活 怎样才能住得更像个人样 中国人为什么要追求成功

  我们都是中国人,追问中国就是追问我们自己。

  一,什么东西没变

  1996—2011,什么东西没变

  国已变,从发展中社会到小康目标达成,从前工业社会到世界第二,从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到人人称羡的“中国奇迹”发生地;家也变,山川早已改变模样,乡村业已“空心化”,三四十个城市狂奔于国际大都会之途,故乡已然不在;人也变,三十而立成了F40,愤青变身中产,飘一代成了既得利益者。

  变化最为剧烈的,莫过于寻常世象:底线一退再退,终至不可再退;贫富分化的大背景之下,阶层和解困难重重;社会学家孙正平所说的“社会溃败”值得警惕,人人期待信任感和安全感。

  在与强大外来文明和历史传统的角力中,被改变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更可怕的是,为何没人问,什么东西没变

  没变的是利益群体,加入WTO也曾让我们欣悦,幻想国际规则能够使既得利益群体却步,事实是,经过短暂冲突、试探与融合,国际规则也已让位于中国“潜规则”。

  没变的是社会格局:权力、名声与财富的内循环,中国特色的通胀,赢者通吃……

  没变的,还有世道人心,任何时代,中国人对于理想生活的渴望从未改变,诚如温家宝总理所言: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让人民感到安全有保障;让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世界上还找不出哪个国家像我们一样对“变”这个字寄予如此厚望,我们太习惯于在运动和口号下完成一场社会变革了。中国还找不出哪本杂志会对中国之“变”如此敏感而咏叹再三。15年来,《新周刊》一直以自己的方式探讨“变”与“不变”的永恒关系:什么东西变了 什么东西没变 变化中哪些值得珍惜回味,值得抢救保存 不变中哪些值得冲垮樊笼,奋力打破 (文/朱坤)

  杨锦麟:让变的步伐更有节奏、更稳健

  资深媒体人,香港卫视执行台长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没变,但人心变了。一个是民智已开,民心求变;一个是人心浮躁,追逐短期效益,不择手段,丧失最基本道德伦理底线约束的社会异变。大陆城市的地表建筑日新月异,但下水道基本不变。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却忽略了人最本质的心灵构建,信仰缺失的现象正在意识形态以外的诸多领域呈现令人吃惊的狂乱和失序...[详细]

  马家辉:内地还没到不变的欲望比变的欲望多的时候

  传媒人、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学者

  这15年来,内地的“变”可以说是“巨变”,从个体的角度来说,生活方式、心理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将来15年,或者50年,会有深远的影响...[详细]

来源:价值中国

 

二,中国人还有梦吗

  中国人还有梦吗

  100年来,容闳怀的是留洋梦,康有为怀的大同梦,孙中山怀的是民主梦,陈独秀怀的是启蒙梦,楼适夷怀的是新锐梦,施蛰存怀的是尊严梦,河北省当阳县跑马乡的全体社员怀的是卫星梦……

  中国梦长期面对4个对手:美国梦、欧洲梦、澳州梦、东洋梦。2000年那会儿,中国人一直做的是诺贝尔梦、足球梦、申奥梦、WTO梦、500强梦、小康梦、绿色梦、E生活梦、廉政梦、航母梦、统一梦。2003年,搜狐CEO张朝阳的梦想是希望自己能再年轻一岁,漫画家廖冰兄的梦想是希望活着看到中国进入小康,CCTV主持人沈冰的梦想是做个全面的主持人,步步高总经理段永平的梦想是20年后,企业还在……到2011年,有些中国梦,梦已圆,有些中国梦,梦仍未圆。

  2009年,中国民生银行、零点咨询、旅游卫视启动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国人梦想大调查——《中国人梦想白皮书》项目,调查发现,“奋斗”是中国人梦想追求的主线:建国初是“自我牺牲式奋斗”,改革开放时期是“求变式奋斗”,当代是“创造性奋斗”。

  84.8%的中国人认同当下中国存在“中国梦”,64.1%的中国人认为与以往各个时期相比,当下中国最容易实现梦想。中国梦主要类型是:创业梦、子女梦、财富梦、行走梦、卓越梦、知识梦、公益梦。而实现中国梦最主要的因素是:勤奋努力、身体条件、技能、教育程度和运气。

  每座中国城市、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梦,你或是要上北京漂出一个未来,或是要奔海南、广州捞现金发横财,或是要跑深圳奔小康、守在上海做白领,跑到西部当矿老板……改革开放30年,中国按下快进键,中国人坐在一辆飞飙的“和谐号”动车里,他们总是“睡不着”,像拧紧发条的机器人一样,疲惫地奔逐于梦想和生活之间,诸多的梦想被挤压成供完一套房、买上一辆车、养好一个孩子。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在《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一书中提醒,实现中国梦需三个条件:一、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公民社会;二、强有力的执政党和政府;三、秩序和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他提醒,“中国梦”很容易陷入盲目自大与不思进取的陷阱之中,变成一场“中国梦魇”。最重要的是要走好当下路上的每一步,过好每一天。 (文/何雄飞)

  白岩松:中国人永远都会有梦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员、主持人

  中国人永远都会有梦。但是我们正在经历一个非常重要且艰难的梦的转换。一个覆盖大众、建立在国家基础上、国家独立富强的梦,正在过渡到每一个公民自己梦想实现的过程,这是目前这个时代非常重要的特质。即,由国家梦向个人梦的转变...[详细]

  熊培云:梦想,首先是一种想象的自由

  南开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人是否还有梦 ”现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也是一种现实考虑。生活的各种压力使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比如为了买房子放弃自己的梦想。不过,需要一所房子,就是梦想。大家最关心的其实不是有没有梦想的问题,而是生活有没有其他一种可能的问题...[详细]


三,还有多少中国味

  “在旧上海,‘法国’与‘上海’相处无间,在今天的新上海,既看不到‘法国’,也看不清‘上海’,‘东方的巴黎’已经自我肢解了。”

  在《退步集》中,陈丹青痛陈中国城市“进步”之弊。阿城说保守是一个褒义词,例如英国的保守派“把英国的每次进步都保持下来,不能让它再后退。保守派对于激进左派更多的质疑是——你的进步意义在哪里 ”中国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反思。

  是时候回顾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还剩下多少了。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广州要在江边种植曼哈顿,重庆建起“纽约纽约”写字楼,广东惠州要翻版奥地利哈尔斯塔特镇;在旅游业的利益驱动下,四处是脑残式掘古,争“南北分界标志线”、争黄帝、争老子、争西门庆——但当中国人还在讨论该不该废弃中医时,韩国人正投入巨资为所谓的韩医针灸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当中国人为古人故里争来争去,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已经“申遗”成功,中国人连“端午节”都被抢去了。

  抢去我们文化传承重要事物的,不仅有韩国人,还有拍脑袋的城市CEO、相中老胡同区域的房地产开发商,以及急功近利的城市规划。同样,至今依然有保护着我们文化传承的人——这包括保护传统文化的NGO,将中国文化向外推广的孔子学院、老子学院,卖座的中国功夫电影,惹来争议的“私塾”教育,养生热下频频登上电视节目的中医,甚至一帮爱好者的汉服小聚会,都让我们时代的中国味得以传承。

  保留中国味,绝不仅仅是大力申遗就足够,还包括对历史的教育,文化的传承,民间公艺的保存与资助;保留中国味,不靠兴建假古董,也不仅仅靠保护古迹,还需支持私人博物馆、支持民间组织,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文化的行动之中。同样,保留中国味,亦不仅仅是保存带有中国烙印的老事物,还应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最后,中国味还应该包括人情味。

  中国要找回自己的中国味,需要每个人自我觉悟——这种觉悟,让我们的国民可以慢下来、静下来,以此对抗物欲社会的浮躁与功利、重新找到文化认同并寻回自我。(文/文尔达)

  于坚:中国味减弱的过程里隐藏着复兴契机

  诗人,著有《诗六十首》、《棕皮手记》等

  “绝版中国”的这一说法,2006年由《新周刊》封面专题提了出来。今天大家或许没有意识到,我们周围在发生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多么大。我们有必要对现代化再作深层思考,在经济快速发展以来、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超标之后,端正我们的文化态度...[详细]

  徐文兵:中国味儿首先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医师,厚朴中医学堂堂主

  辜鸿铭先生定义的典型的中国人是“既有着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我的理解是,中国人是早慧的民族,这得益于我们有着能与天地鬼神沟通的伟大祖先,幸运的是,这样的传承千万年都没有断裂...[详细]
四,怎么看美国

  中国人把最美好的词给了这个国家。

  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这样引起中国人的复杂感情。它是自由开放、膜拜未来的国度,它是胡萝卜加大棒、实施双重标准的霸权象征。中国人对这个“美丽的国家”交织着好奇与憧憬,茫然与渴望,愤怒与向往。

  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学生们马上冲到麦当劳、肯德基门口抗议,可第二天又去美国使馆排队等留学签证。美国对中国一贯实施双重标准,无论是人权问题还是两岸问题。同样,在中国青年眼中也有“双面美国”。

  美国是中国青年渴望的新大陆,美国也是贪官逃亡的避难所。美国是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美国也是中国海外债务最多的国家。

  中国领导人明白,倡导对外开放,首先是对美国开放。这个国家是这个星球上最成功的国家,用二百余年就成为继罗马帝国之后人类史上最强大的霸权。它是老大,好莱坞假想地球遭受入侵时,是美国独力拯救人类。

  可美国人不解的是,为什么世界人民都越来越像他们,却也越来越恨他们

  中国对待美国的态度,就是对待全球化的态度。欲拒还迎。

  从“中国可以说不”、“阻击霸权”的愤怒,到“让全球化抱抱”的慎思。全球化是个悖论式的发展过程:既有一体化又有分裂化;既有国际化又有本土化;既有集中化又有多样化。有人称之为福音,有人咒之为灾难;有人视之为机遇,有人把它看作陷阱。

  《新周刊》为中国全球化之路破的三道题是:

  美国是榜样吗 中国崛起握有多少软实力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平衡点在哪里 这三个问题,是中国人全球化路径都绕不开的设问。

  三十年后,美国梦是过去时,中国梦是现在时。中国从边缘进入世界舞台核心,中国从排外到兼容,中国人的欲望榜前三位是:有更多钱、国家富强和周游世界。

  中国人看美国是“双面美国”,同样,美国人看中国也是“双面中国”。

  《时代》周刊提出美国该向中国学习的五件事:1.充满活力;2.重视教育;3.赡养老人;4.多多储蓄;5.放眼未来。

  反过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美国为镜,中国需要在软实力和创意立国方面狠下功夫。 (文/肖锋)

  张力奋:中美之间仍将漫长纠结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FT中文网总编辑

  上个月,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到访北京。四十年前,他肩负总统尼克松的使命,秘访中国,华盛顿与北京开始解冻,冷战时代的国际地缘政治就此改写。在京逗留时,八十八岁的基辛格和十多位“海龟”有个早餐会。他说,过去四十年,几乎每年都到中国,见面的多是中国领导人,他很想听听年轻人如何看美国...[详细]

  加藤嘉一:美国是中国面对的最重要的国家

  日本在华专栏作家

  今天,美国与中国是最引人注目的两个国家。如何处理好中美关系,对整个世界国际关系发展产生着最大影响。在跟中国的关系问题上,美国是唯一一个能对中国说“不”的国家。而2008年以后,连美国对中国都开始非常客气、克制。因为中国的市场牌、 经济牌、人口牌已经太大了...[详细]
 五,网络改变了中国吗

  由技术主导的社会变革在人类历史上比比皆是,就像工业革命催生了大资本主义时代,机器运作取代了手工作业,任何技术逻辑的飞跃都会演变为社会逻辑的进步。互联网革命亦如是,中国的第一家网吧诞生在1996年,它有50台联网的电脑,每小时收费30元,其时中国网民的数量不足2万。2011年,中国有网民4.85亿,网站191万个,网络是生活工具、生活方式,也是人性展示场。

  4.85亿网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构成,他们中有官员、意见领袖、草根民众,这个族群的社会身份各有落差,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丰富性成就了网络世界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让我们得以目睹网络问政、恶搞精神、人肉搜索等各种气质迥异的互联网作品横空出世。网络其实只是各种信息碎片的流窜通道,把碎片拼接到一起,就组成了当代中国的浮世绘。线上的中国风貌就是线下的中国实景,大喜和大悲同在,有举国欢腾的盛会奥运,也有彷徨无助的弱女邓玉娇。

  互联网是技术至上的产物,在发展中却渗入了更多人性的特质。网络走到今天,网民已经不再是受众,而是主体,他们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情绪出口里参与这个国家的大喜和大悲,为邓玉娇呐喊,为“7·23”遇难者追问,沉默的大多数得以发声,少数派意见也不至湮灭。网民既是网络内容的创造者,也是现实社会的监督者,在破坏和创造的历练中,网民成长为网络公民,网民的声音即是民意的投射。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苏特在离职时留下名言:“和谐的国家生活,来自多股力量的相互抗衡和争论。”看起来互联网正在实现这一点,它独有的平等属性和互通的特质让人们学会了在争议中寻找社会共识。

  互联网提供巨大的信息空间和宽广的言论平台,它的触角也不限于此,门户网站拓展了新闻空间,社交网站拓展了沟通空间,B2C和C2C网站拓展了商业空间,搜索引擎拓展了知识空间,简而言之,它们拓展了中国人的选择空间。但这种选择未必是无限的,2011年中国的网站数量191万个,比上一年的383万个减少了将近一半。这种现状暗合了互联网观察者林军在《沸腾十五年》中所说的“中国互联网必须接受中国式的监管”,但你不必担心互联网带来的新新气象和变革步伐会有所放缓,林军还说过“互联网是中国改革的下半场”,这句话我们可以用另一种积极的方式解读:互联网是人类最美好的发明,而它带来的变革,才刚刚开始。 (文/胡尧熙)

  胡泳:互联网打破垄断

  互联网学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互联网对中国的改变有三:首先,分权、匿名和灵活的互联网促进了信息传播的民主化。在中国,媒体长期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现在被视为“沟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中介桥梁”。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成为政府唯一无法完全垄断的媒介...[详细]

  方兴东:互联网助力中国在全球的崛起

  互联网学者

  十多年来,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成为中国社会变化的催化剂。互联网最大的贡献就是助力中国在全球的崛起...[详细]

  追问中国二:中国缺什么 守住底线最重要

  15年后的今天,我们向自己、向专家、向中国,再次追问有关中国的15问:中国缺什么 中国人还有梦吗 中国人担心什么 什么东西没变 还有多少中国味 怎么看美国 网络改变中国了吗 如何发现城市魅力 艺术家批准了吗 大学到底怎么啦 如何破解阶层之谜 还敢爱吗 像什么一样生活 怎样才能住得更像个人样 中国人为什么要追求成功

  我们都是中国人,追问中国就是追问我们自己。
 六,如何发现城市魅力

  中央商务区必有步行街,步行街必有色调鲜艳的欧式建筑,视线内必有一间麦当劳。古迹附近必有文化街,文化街必有油漆未干的中式建筑,视线内必有卖香肠的摊位。高级商场外必有咖啡馆,酒吧街外必有烧烤档,新商务区必有扎堆的玻璃幕墙摩天大厦,艺术区必由工厂改建,创意园区必须永远都在郊外……是为千城一面的中国城市印象。当城市失去了想象力,也失去了个性、气质与生命力。

  库哈斯提出过“广谱城市”这个概念,认为全球化城市正变得毫无特征。其中,他是这样调侃中国的建筑师:“中国建筑师效率是美国同行的2500倍。” 新加坡的国际演艺协会主席本森 潘传顺也描述过这种现象:“我们的城市就是我们自己的家,而不应很容易就被另一个城市同化。如果大家都变得一模一样,那将是一个悲惨世界。”

  城市个性也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中国的城市自我意识正在觉醒——城市CEO终于明白,城市个性也是一种软实力,正如人们通过街头乐团认识维也纳,通过保持完好英伦范儿的老城区认识伦敦,通过休闲与田园认识“第四城”成都。中国的城市,正在通过展会、建筑设计、电影植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兴建地标、改名、选拔形象代言人、选美、自我命名××之都、征集城市口号等方式,以图重新确立自我特征,去发掘吸引投资者、人才、游客的城市吸引力。

  从历史、文化、景点、民俗、企业、品牌、建筑、美食到关于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到诸如爱情斑马线这样的城市细节,构成了一个城市的魅力指数。但要找回城市魅力,关键词却是城市文化: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说,一个城市或是一个国家,最终能不能现代化,除了GDP以外,最重要的还得看文化的品位、文化的能量。

  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亦是急之国的进程。尽管城市的外表迅速被改变,要发掘城市的内涵却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拥有城市文化,要先找到市民的文化。香港要在西九龙建设世界级艺术区,却遭遇了12年口水拉锯战。政府期待打造艺术馆吸引游客,但文化界认为应多花资源在培育本土文化上。台湾地区提出“文化就在巷子里”,一年有最顶尖的文艺团体在社区做100场到150场的演出——城市文化,最终还需在街巷孕育;城市气质,其实就是本土化的气质;城市魅力,最终还应取之于市民。 (文/文尔达)

  杨东平:在大城市讲魅力很矫情

  文化学者,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

  北京、上海这两座城市,十几年来变化非常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两座城市的命运,某种程度是一种共生的过程,它们出现了开放性、移民化、国际化等特征...[详细]

  王军:拿“大裤衩”定义3000年的城市很可悲

  新华社高级记者

  中国的城市,我认为拆掉的地方都是很有魅力,建出来的新城市都缺乏魅力。比如说上海,上海的浦西很有魅力,浦东就没有魅力,因为尺度发生了变化。浦东、陆家嘴那边是汽车的尺度——宽马路、高栏杆、围墙社区、没有街道生活,中国造新城都是这么造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