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update.zip刷机包:新课程新管理新校园周末论坛演讲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40:32

老问题,新理念,新变化

----在沧州市校长周末论坛发言提纲

华北油田钻二中学   

今天在这里与大家交流特别高兴。感谢市教育局给了我一次与同行们汇报交流的机会。欢迎大家对我的所思所想所为提出意见。

我认为学校的发展靠创新,创新并不难,创新就是善于发现并解决最常见的问题。新理念就是教给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有了新角度就有新办法。学校有哪些常见的问题呢?如:教研的松散问题,学生学习被动问题,课堂教学低效问题,家长与学校配合问题,老师积极性调动问题等等。

2007年我刚来钻二中学,生源外流现象十分严重。现在状况:生源呈现稳步回流。十几年前学校还是一所全局最大的初中校,有学生1100多人,可后来学生人数减少到还不到原来的一半。最少的年级130人。每个班20个人左右,按理说这么小的班容量好教了吧,可是这些孩子一个比一个的有特点。怎么翻身?学校怎么爬上这个坡。找原因:家长说了,你们教不好谁敢把孩子交给你们。老师说了,没有人把好孩子交给我们,我们怎么能教好。听起来都有道理,但认真啄磨这事,这能怪家长吗?老师们在干什么呢?上网,炒股,逛街……怎么办?教师队伍怎么带?学生怎么管?家长的积极性怎么调动?面对摆在面前的如此多的棘手问题,在感到心痛和心寒的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责任和使命鞭策着我需要冷静下来,找准突破口,带领钻二中学这艘大船重新驶上正确的航道。我今天和大家交流一下在钻二中学实施新课程,推行新理念以来学校发生的一些新变化。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推行“同课异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能原谅老师的严厉苛刻,但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已成为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校本教研是重建学校文化的有效手段。校本教研旨在形成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其本身所蕴涵的人本理念,所倡导的平等、合作和尊重,以及“教师即研究者”等理念赋予了教师自主研究、进修等以制度上的保障,是对传统的学校科层体制的一种改进,有助于建立新时期学校新型的学校文化。

校本教研是创办特色学校的重要支撑。创办学校特色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已成为当代中小学的办学方向与追求。创办学校特色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具备一定的基础。其中,“科研兴校”是一重要因素。尽管“科研兴校”为很多学校所倡导和拥护,但如何立足学校实际创办特色学校却是众多学校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校本教研以校为本,立足于学校自身实际,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话、交流,可以逐步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有助于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校本教研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一位教育家说过,要让你的教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就让他参与教学研究吧!从这个角度说,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是稳定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提高教师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手段。

基于这几点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教研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一)实施“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初衷与背景

1、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显现出当今教育者教学理念的严重滞后。面对教学改革的滚滚大潮,有的教师往往开始时豪情满怀地走进新课堂,后期则又情不自禁的重走老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甚至教学方法没有什么新鲜的地方,甚至是学校的管理人员,先进的教学评价理念也没有建立起来,所有这些,都直接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走出这一尴尬境地,这是学校考虑的问题之一。

2、教研实效的过低。学校教研活动的实效不高,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始终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个难题困惑着学校的管理层,也困惑着我们的一线教师,怎样走出一条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之路?这是学校考虑的问题之二。

3、当时教师整体上进取心不高、得过且过者为数不少。油田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一是人员超编,不进新人,不少的教师年龄偏大,二是油田教育归地方管理,油田职工的高待遇没有了。年龄偏大,从教学经验上来说是笔宝贵财富,但年龄偏大,也必然造成人的惰性增大,他们有的忙于家庭、有的忙于子女,也有的忙于“今天黄瓜多少钱”、“吃什么可以减肥”的闲谈;再就是因为脱离企业,个人待遇降低而受到的情绪影响。怎样引导他们每天抽出时间来多考虑考虑教学、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和授课水平?这也是学校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三。

4、钻二中学本身的实际情况。钻二中学在油田是一所大校,教师力量雄厚,拥有石油分局6名学科带头人,32名局级骨干教师,怎样让骨干教师的力量真正地得以发挥,进而带动钻二中学教师群体力量的提升,打造出人人是名师的可喜局面呢?这又是学校考虑的问题之四。

基于此,学校把加强校本教研作为凝聚人心,提高教师群体力量,创造性地完成新课程实施的一个抓手。

(二)同课异构的涵义及理论依据

1.对“同课异构”的理解。“同课异构”就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由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建构出不同形式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模式及多样的教学策略,预测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以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自我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校本教研模式。

2.“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的理论依据:

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②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而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恰恰体现了“反思”、“互助”和“引领”(骨干教师、科学带头人、兼职教研员的引领),达到了“一箭多雕”的功效。

③新课标下的教材观、学生观。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也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提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等于不用教材,教材毕竟是很多专家教师的心血。但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发现,教材有些知识版块的设计不尽合理,学生不易理解,不利于学生阶段性学习新知,这时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同课异构”活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尊重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举措。新课程要求老师树立新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发现的,规律是可以掌握的。善于发现规律的教师是智慧的人,遵循规律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教师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三)“同课异构”校本教研在我校的具体操作与落实。

    “同课异构”的核心程序为 “在异构中碰撞—在碰撞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达成)共识—在(达成)共识后分享”。在这种螺旋式前进中,老师都动起来,充分展示个人魅力,充分发扬团队精神,达到优势互补,博采众长之效。让教师在实践中升华理论、创新方法,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由于本校同头教师多,每个教师都执教过新教材,我们充分利用和发挥了这一优势,以年级和学科为划分依据,共划分出19个异构小组,各小组均按分五个过程进行“同课异构”:

过程一: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牵头,开学初,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同课异构”安排,做到对个性教材的研究,以达到对一类教学内容的处理,也就是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这个环节的具体要求是做到教学目标人人清、重点难点个个明。

过程二、个体设计:此环节由任课教师自己完成,根据集体备课的收获,采取教师背对背的形式,潜心研究教材,单兵作战独立完成,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开动脑筋,实施多向思维,并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状况,精心设计出自己比较满意的教学设计。

过程三:交流借鉴:利用大教研活动时间,教师进行说课,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要求认真写出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并做出课件,交流中,同头、同科教师先后发言,大胆说出自己对该设计的意见或建议,尤其要重点评价他们在处理同样教学内容的时候所采取的“异功”,体会设计的优缺点;最后再由设计者相互说出从别人的设计中所得到的启发。

过程四:此环节有任课教师自己独立完成,根据过程三中大家的相互发言,自己课下再进行一次“反思”,来个“批判地接受”,进行一次大胆地取舍,可以保留那些大家虽认为不妥,但自己仍认为“设计比较合理”的部分,并设计出保留的原因。

过程五:教后反思。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认真写出教学反思。既要写出教学的成功不足之处、又要写出教学的机智、学生创新,还要写出再教设计,包括一节课下来自己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知识点上有什么新的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什么新招、解题的误区方面还有哪些新的突破,各种训练是否到位等等。

(四)“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现实意义

1、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以往的校本教研,形式主义比较严重,教师坐在一起闲聊一番,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施,使每一位教师都能自觉地做到态度认真、准备充分,让所有的老师都有事干。因为每一个人在潜意识里都争强好胜,全组人围坐在一起,人家都在侃侃而谈的时候,而自己还能做到沉默无语吗?再者,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既有组内的横向比较,又有个人的纵向比较,会使每一位教师不断地产生成就感,从而促使教师自觉地、积极地准备着每一次校本教研活动的材料,从而把教研活动落实到实处。

2、促使了教师个人专业化成长。“同课异构”校本教研促使任课教师自觉加强了对新课标的学习和理解,深挖课程标准内涵以及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积极探究在教育中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兴趣提高的方法,全面提升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目的、实施方法的认识。在“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既要展现自己对教材内容、教育对象的理解,又要说出自己设计这些环节的依据和初衷,这是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活动及其教学效果的一种强化预见方式,这就必然促使每一位教师“深挖洞,广积粮,也就是不断地拓宽知识、积累知识、从而做到有效地提取知识精华。此外,“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施,能够使每一位教师全面了解自己及他人在教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准确地诊断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水平、优点以及缺点、矛盾和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进行成因分析,从而提高自己的讲课及评课水平。

3、促进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课异构校本教研,在“几度反思”中大做文章:相互说课,一度反思;取人所长,修改设计,二度反思;教学实战,三度反思,这样,几度反思,集思广益,探究了适合新形式下的教学方法,也提高对教学内容把握的能力。

4、密切了同事之间的关系。采取教师面对面的评课,相互取长补短,探索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也密切了同事之间的关系。

(五)对“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的反思

1、领导要做到的率先垂范,积极参与。学校领导,往往又是这个学科的领头人,领导亲自参与进来,参与集体备课、参与个体构思、参与交流探究,势必起一种带头作用,同时,在全体教师中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正好借助于这种默默的力量,“同课异构”校本教研这叶小舟才会越划越有力量。

2、强化教研意识,正确对待校本教研活动。“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是一个长期活动,不是开一次会,讲一次课,评一次课就可以完成的。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意识,更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

3、同课异构强调“异”,但不反对“同”。 教学理念的落差,教学经验的深浅,教学个性的迥异,教学对象的不同,种种的因素,必然会导致教学的“异构”。从教学的本质来看,“异构”是科学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有的教师年复一年地教,却年年是“我心依旧”,教学的激情,教学的智慧,也就在年复一年的“涛声”中随风而逝。

 那么“异构”要不要“同”呢?回答是肯定的:要。无论怎样的“异构”,肯定是有“同”的,甚至可能是“很多同”。因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一样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必须“同”。有人极力倡导“羞于雷同”,这固然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但说到本质,无论怎样的“异构”,最后还是“殊途同归”,因为我们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同”的。

 “异构”需要智慧。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学的艺术性,最终也落脚在“教学的个性化”上。对我们自己来说,“异构”,是一种突破,是一种个性的张扬。

“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模式在我校实施两年多来,使我校找到了校本教研活动的有力抓手,教师们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的准备、认真的参与了,从而促使校本教研风气发生根本转变,使每一位教师真正地动起来,校本教研活动也逐渐地“活”起来、“实”起来、“火”起来。“同课异构”也提升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2007—2008年度,我校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共有33人次获得省级奖项, 35人次获奖得市级奖项,35人次获得分局级奖项。2009年度,我校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共有10人次获得省级奖项, 12人次获奖得市级奖项,7人次获得分局级奖项。三年来,我校老师在各级技能大赛中也屡屡获奖,期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一人(肖川航),省级一等奖四人(于杰、陈玮、刘春英、刘冬梅),省级二等奖两人(刘瑞才、张树媛),市级一等奖三人(侯秀华、贺玉珍、陈芩)。

二、利用教学中心前移,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多少年来我们教育质量的提高靠的是“时间加汗水”,教育不是当年的钻探石油,也不是当年的红旗渠工程,有铁人精神,有了红旗渠精神就行。教育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孩子,就算是老师们受得了这么样的拚命干法,孩子们受得了吗?就算孩子们也能撑过去,可这样做的负作用有多大,没有多少人认真考虑过。

今天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高考完后我调查过400名学生,“你们还愿意学习吗?”有27名学生回答愿意;再也不想摸书本的64人。这说明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太大了,这些不愿意再摸一下书本的学生将来会有大的发展吗?我们怀疑这些学生在社会上成才的可能性。如果不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党的好政策让孩子们进了校园,时间加汗水的传统做法就会把多少孩子吓出校园。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这个底线应该是:没有厌学的学生。

我们经常谈到爱迪生的成功公式:成功=1%灵感+99%汗水。其实这只是前半句,爱迪生的后半句是“没有这1%的灵感,99%的汗水白流”。我们不能光带着孩子们靠流汗来提质量,我们要寻找我们的教育灵感?

在这方面我们有不少的人士和学校,魏书生在八十年代初就探索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他成功了!仔细想现在南方几个有名的初中哪一个不是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取得成功后而成功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去了,教学成绩也就上去了。在这方面钻二中学的老师们进行了一些探索,愿意与同仁们分享。

钻二中学前些年教学成绩不理想,学生流失严重,每年的中考成绩在全局排不上名次。接手了这么一所学校该怎么办?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对我很有启发。他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恰逢新课程的实施,根据我们的理解和经验决心在如何构建高效课堂上做些探索和尝试。围绕高效课堂建设具体做了三件事:一是“试学试考”,二是“先学后教,当堂检测”,三是“学困生”周评价机制。这两年我们没加班加点,可质量上去了,学生回来了。

一、“试学试考”。

 1、“试学试考”产生的背景:一是国家号召建立学习型社会。二是现在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具有学习的天赋。三是家长普遍不认可学生有这样的学习能力。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校经历对少年对于自己的能力的评价产生影响。常常成功的学生把新奇的问题看作是一种挑战,在这种挑战中他们受到鼓励去赢得成功;而经常失败的学生开始认为自己无能,并失掉了去尝试的动机。

就学生的学习来说,有多少学生可以说是不成功的,至少后1/3的学生认为我的学习不如别人。学生的这种自我评价对他们走出校门后的影响是深远的,可能我们老师也能举出一二个虽然学生时代学习不好,而现在很有成就的人来,但这毕竟是少数。是学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害了这些学生。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能增强学生自信的学习方式呢?所以我们为了学生在这段学校经历中增强自信,告诉他有学习能力,我们进行了“试学”为了证明有结果,我们又进行了“试考”。这里我们突出了一个“试”字。由于不少学生不认为自己有学习的能力,因为他“先教后练”的学习方式训练惯了;不少老师不认为学生能自己学会,因为他们已对“先教后练”的教学方式非常习惯了;不少家长不认为孩子能自己学会,因为他们的学校经历接受的教育方式也是“先教后练”。

2、“试学试考”的效果

2004年寒假前,我在机关中学工作时提出了“试学试考”教学设想,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能力的平台。要求各任课教师对下学期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拟定学生自学提纲并发给每位学生,让他们在假期认真落实,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同时教师依据自学提纲精心设计考试题,以便及时检测学生“试学”情况。

2004年2月8日机关中学开学第一天,教务处严密组织了“试学试考”。2月10日各科成绩揭晓,“试学试考”情况统计:初三年级:语文优秀率2%、及格率24%,数学优秀率8%、及格率33%,英语优秀率29%、及格率51%,物理优秀率9%、及格率22%,化学优秀率18%及格率21%;初一年级:语文优秀率2%、及格率14%,数学优秀率3%、及格率12%,英语优秀率19%、及格率31%。

2010年寒假钻二中学“试学试考”情况统计:初一年级:语文优秀率7.54%、及格率53.30%,数学优秀率24.34%、及格率69.93%,英语优秀率32.40%、及格率76.93%;初二年级:语文优秀率2.52%、及格率57.36%,数学优秀率3.60%、及格率35.94%,英语优秀率11.18%、及格率54.51%、物理优秀率4.77%、及格率26.88%;初三年级:语文优秀率8.93%、及格率43.59%,数学优秀率8.35%、及格率54.91%,英语优秀率19.58%、及格率63.09%,物理优秀率26.88%、及格率72.94%,化学优秀率6.68%、及格率32.79%。

通过“试学试考”,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挖掘了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与家长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为进一步拓宽、巩固学生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此举使学生有了学习上的自信。绝大部分学生平时没有主动试学预习的习惯,有了学校的统一要求,学生个个积极行动起来。通过“试学试考”不少同学发出了感慨“我自己也能学会?!”;许多家长第一次发现自己孩子的学习潜能,欣慰的说:“我的孩子有能力!”。

3、“试学试考”的实施步骤

“试学试考”主要做法分三步:第一步,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一个包括学习范围,学习要求,学习方法等内容的“试学提纲”,发给学生。第二步,学生根据“试学提纲”进行学习,这种学习的方式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小组形式的。第三步,学校组织“试考”并给予评价。

4、“试学试考”的作用

“试学试考”关键在“试”。“试”证明了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天赋;“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试”提高了教学效率;“试”使学生找到了成功的感觉;“试”让学生收获了自信;“试”给教师提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信息。

几年的“试学试考”告诉家长,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真实存在的,告诉教师学生的学习能力之大是不可估量的。这为我们实施新课改提供了支持的最强音:大家尽管放心吧,学生有能力,尽管放手吧,他们会学习!

二、“先学后教,当堂检测”

教学改革之路,应是一条学生负担越来越轻、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彰显个性越来越强、合作探究越来越多,学习效果越来越好之路,而要达到教学改革理想的彼岸,唯有在课前下大功力,教师下功夫,学生也要下功夫。教师的功夫叫备课,学生的功夫叫预习。如果说“试学试考”体现了“先学后教”的话,我们在“试学试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了“试学”的常态化,即每一天都要先学一步。

于是我们用我校“同课异构”校本教研这个“窑”烧新课程改革这块“砖”。先学后教不是我们的发明,历史上有,现实中也有。外地经验要学,但不能照搬。毛泽东说过,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的照搬就会导向失败。在教研会上,老师们说,洋思中学,东庐中学突出的是学生预习,我校也进行了“试学”实验,很成功,我们应借鉴。有的老师说,洋思中学的经验中有一条是“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我们怎么天天清,周周清,我们的学生不住校。学生完不成作业,或放学后还有不会的我们不可能把学生留的很晚才让他们回家。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向人家学习。鉴于此,我们只有在想办法控制作业这个环节上下功夫了。经过大家几次的研讨,最后确定了我校可以实行的办法:利用家校互动平台将课前作业、课后作业信息发送给家长,这样的家校交接,使对学生的监督没有了空隙,没有了间断。

在把洋思的、东庐的、杜朗口的等等多个学校的教育思想、理念、做法进行了认真的琢磨后,提炼出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学在融洽气氛中进行,知识在快乐过程中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在愉悦中升华才是正道。正是基于这个初衷,自2008年九月份开始,我们根据我校的平行班多,同头教师多,教学基础好,特别是同课异构的教研氛围好的特点确定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

2、“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涵义

“先学后教,当堂检测”,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经过教师课上有针对性地讲解,形成对教材的全面理解和掌握,最后经过课上及时检测来反馈课堂效果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3、“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实施环节

“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教学模式的环节比较简单,但却击中课堂内容,目前我校主要按三个步骤来操作。

第一步是“先学”,教师提前一天先把自学指导(包括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等)通过讲学稿的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学习,去活动,放开手让学生自学。

第二步,“后教”,课堂上,老师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讨论、合作、探究,通过看例题,找规律,以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

第三步,当堂检测。按照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的时间由学生当堂完成练习、作业或者测试等,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检查,及时了解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样也为后边的课后辅导、以及教师自身的查漏补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检测是激励学生的,也是提示教师的。

 3、“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现实意义

 “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了教学效果,也有利于老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讲学稿的实施,也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群体的优势,达到了优势互补的目的。

这个模式对学生来说“目标明确任务弹性,当天努力当天见效”,对教师来说“备课汇集大家智慧,检测反馈信息真实”。

我们现在学校公开课的标准就是突出课堂效果。在去年进行的一年一度的公开课比赛之前,老师们确实存有很多的疑问:学洋思、学东庐,学杜郎口,到底怎么学?学什么?有人茫然,有人甚至发出“怎么准备公开课,才能得到评委认可”的困惑。我们认为,必须让老师解决这个疑难,轻装上阵,学习名校,必须找到名校的结合点,课堂改革绝不能仅仅学人家的形式,而要落实课堂教学的本质,而本质就是还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地参与起来的课,才是好课;能够经得起效果检测的课才是好课。朴素的话语,没有时髦的包装,却道破天机:形式必须要为内容服务。只有形式,没有效果的课堂是花瓶;只有教师表演,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死水。于是,我们制定了《2009年钻二中学公开课评比标准》,将专家评定、学生评价、课堂检测、同行互评等四项指标融为一体,让学生说了算,效果说了算。学生感觉到有了收获,而真的有了收获,这就是好课。具体操作办法就是:每节公开课的最后环节学校都要进行当堂效果检测和学生问卷评价,效果检测、学生问卷分别以20%和10%的成绩计入教师比赛得分,教师比赛结果让效果说了算、学生说了算。该评价指标的转变,至少在两个方面引领了教师发生转变:

1、更好地关注课堂效果。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促使课堂的高效,形式上花样百出,过程上热热闹闹而不见效果的课堂不是好课堂。课堂效果的当堂检测,避免了形式上的花哨,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来组织和落实。教师时刻想着效果,两眼紧盯效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就不会走偏。

2、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上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生学习靠感官,靠动机,感官的运用和动机的调动靠参与。学生的参与不仅是主动性的重要体现,而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各个接收信息的感官得到了充分调动,此时的动机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所以这时学生的学习是高效的学习,我们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这也告诉我们为什么说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不是好课堂,为什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对上课的满足不在于他自己表演的如何成功,而在于他对学生的的准确把握。学生们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甚至眼神的眨动都反映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所以学生课上表现理应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读懂学生的表情、理解学生的行为是把握学生的基础,是把握课堂的关键。

 有人以“黑猫白猫论”掩盖对新理念的知之甚少,但我们说死气沉沉的课堂肯定不是高效的课堂,因为缺乏激情、缺乏感悟、缺乏探究、缺乏体验、缺乏探究成功后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延伸“黑猫白猫论”:只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教学效果好起来的课堂就是好课堂。

三、“学困生”周评价机制

学困生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一个学校的“学困生”成绩提高上去了,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肯定有了保证。怎样转化“学困生”呢?目前通用的办法主要有:老师个别谈心帮扶,甚至把这些学生承包给老师。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是很有效果。我们不妨先来研究一下“学困生”的成因到底是什么?依我从事心理咨询的案例的概率来看,十有八成是因得了“懒病”所致。比如有的孩子懒的听课,懒的写作业,懒的运动等等。有一次,一所中学请我去给学生做心理辅导报告,其中一段内容是了解学生的作业行为,在场的有两个班学生,共83个人,我问抄过作业的有多少?有33位同学举了手。多大的比例呀!现在学生中有一种现象:抄作业的人太多。这种抄袭作业的行为不改,学生的成绩难以提高。一旦形成习惯,贻害学生一生。作为校长视而不见,我们的教学质量怎么提高。作为我校转化学困生的一个手段­­­­----学困生周评价机制就这样诞生了。学生的精力就像长江之水永不枯竭,有了大坝水就不会全流,有了周评价,学困生的精力就不会流失。没有三峡大坝拦截就没有三峡水库的高水位,没有周评价就没有“学困生”的课堂高效率。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有效地治好了这些学生的“懒”病,“学困生”的转化率就会大大提高。怎样治呢?这需要家校配合。

    2、周评价机制的实施过程:

教务处负责对“学困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对学习内容的最基本的要求进行测试,看其是否达标。

由政教处召开一周一次的“师长沟通会”。老师把对“学困生”的一周表现评价反馈给家长,并以“家庭学习记录本”为依据了解家长教育孩子和孩子在家表现情况。

3、周评价机制的实施保障

学生的懒病好治吗?最不好治的就是懒病。治懒病实质上是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改变习惯要有目标,有措施,有督促。这时我想起了一个问题: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够打败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是离不开成千上万的广大人民的支持的,就像我们经常说的,解放战争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赢得。我们要提高“学困生”的质量靠谁?不仅靠老师,还要靠家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家,所以我们就把家长找来一起商量如何治疗学生的“懒”病。

    我告诉家长,“懒”这个病不好治,这是教育上的疑难杂症。这需要老师和家长全力配合,共同努力。具体地说家长要做到“一问二陪三检查”。

    我对家长说,虽然说改掉孩子身上的懒病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在这方面我们要向“暴走妈妈”陈玉蓉学习,我们付出了,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好!

家长们很受启发和教育,在以后的每周评价中发现家长们过问学生学习的明显多起来,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家长们对学校进行的“家庭学习情况记录本”的周检查表示理解和支持。

周评价从内容上说以发现、表扬为主;从时间上来说一周一沟通;从形式上说,师长平等对话,互通情况,老师向家长有一个交待,家长向老师有一个说法。老师要告诉家长孩子一周在学校,在课堂上的表现,家长要告诉老师孩子在家做过什么,做的怎么样。为了这个交待,这个说法,老师与家长都能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特别留意地观察,这种观察必然的结果是有所发现。这个活动是学生参与的,他知道老师与家长的观察存在,所以表现也自然好了不少,这就让大家的观察有了不少的“正面成果”,老师与家长带着各自的“正面成果”进行的沟通是积极地,“表扬”就这样产生了。激励的机制就是这样产生的,转化的效果也就好起来。

三、两张纸条育学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经实施几年了。但纵观学校实施情况,还存有不少的问题:操作比较繁琐,反馈不能及时,涵盖范围较窄,学生重视不够。“怎样让德育教育更直接、更务实、更方便,也使学生更重视、教育效果更突出”,这是大家一直思考的问题。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两张纸条育学生”的德育思路就逐渐地转化为一种实际行动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发展有赖于社会道德传统和奖罚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学家麦独孤提出:人的本能和知、情、意、行的发展水平要经过四个阶段:

(1)由痛苦或愉快的影响改变本能行为阶段;

(2)本能冲动因受到外界权威的赏罚影响而被纠正,或称非道德阶段;

(3)学会控制自身行为,主要受社会赞扬和谴责的期待控制着的阶段;

(4)无论社会环境可能给予的处罚或奖赏如何,个人行为完全根据自己的原则,这时的行为受行为的理想调节,是社会道德行为的最高阶段。

我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就必须遵守这四个阶段的特点。目前的中学生正处于第三阶段。我们根据学生这阶段的心理特点,我们采用了“两张纸条育学生”的办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所谓“两张纸条育学生”就是学校印制“红白两色学生行为表现记录单”(简称红白条),发给全校教职工,学校根据《钻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细则》制定统一的“红白条”发放标准,红条代表表扬与鼓励,学习进步了、助人为乐了、爱护公物了等等,均可以得到适时的红色“礼品”,反之,得到的就是白条的“鞭策”,白条意味着约束与批评。下面介绍一下具体的操作过程:

这双色记录单,一张是红色纸条,一张是白色纸条。

这两张纸条掌握在任课老师手中,任课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填写手中的记录单。

学生的良好表现被记录在红色纸条上,交给学生自己,由学生自己交给班主任;学生的不良行为任课教师或任何一名员工发现,通知学生本人,并记录在白色纸条上,交给班主任。

班主任每月进行一次汇总,根据《综合素质考评细则》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

月总结的结果会被挂在钻二中学网站的《教育教学管理平台》上。在这个平台上,设有德育管理模块。模块下设5个小项:劳动卫生、遵守纪律、体育活动、文明礼貌、爱护公物。这5个小项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就是双色记录单。通过“加减星 ”的形式反映出来。并且在留言栏里有说明。

家长在家上网,只要进入钻二中学的网站,输入密码,就可以随时随地查询自己孩子在校的表现,并随时和学校及老师进行联系。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

双色记录单实施的体会:

1、“学生行为表现记录单”(简称红白条)的实施,将德育范围延伸了,反馈及时了,使学生看到了身边的榜样,也体会到了无形的约束。这样德育教育便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校内延伸到校外。

2、这一方式进一步落实了全员育人的目标。全校教职工人人都有红白条,人人都可以发放这个条,效果是一样的。

3、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评简单明了。每个学生每个月的行为几乎都通过红白条变为红星进入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平台中的德育模块内。并且这个记录是永远去不掉的,多少年以后还可以查到这个记录,这等于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一个电子成长记录袋。

4、不侵犯学生的任何权利,从法律角度看能站住脚。我的红白条的名字叫“学生日常行为记录单”,记录的是学生的日常行为,对一个人的行为准确的记录这是没有任何法律问题的。

5、红白条为什么这么管用?因为它符合了学生成长的规律。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个人有一个好行为并不难,难的是有一个好习惯。好行为怎样成为好习惯呢?就要当这种行为产生时及时强化。坏的行为怎样避免形成坏习惯呢?就是当坏行为出现时及时进行剔除。强化就需要一种强化物,这就有了红条;剔除需要手段,这就是发白条。

心理学告诉我们,为让强化起作用,人类必须对要得到什么奖励有一个预期,而且他们还必须看重这种奖励。学生知道红条的作用很大,它关系到对这一个月表现的评价,所以他们盼望得到红条,这时红条就有激励作用。我们知道人是不愿意让记录一些真实情况的。一个不愿意,一个要记,有了约束力。这说是白条为什么有约束作用。

四、建设“书香家庭”,润物细无声

原来有一句话叫6+1=0,现在大家又说5+2<0。其实几加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环境。学生的好坏不在于在哪呆的时间长短,而在于成长的环境问题。现在孩子教育不好,原因很多,当有一个关键原因存在时就足以毁掉一个孩子。如,家庭环境不好,家长天天吵嘴,时不时说说离婚;家里天天有酒场有赌场;家长在家经常发单位的牢骚,同事的牢骚,周边人的牢骚;家长时不时就说说学校学校怎么怎么不好,老师怎么怎么不好,等等,学生能好的了吗?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伴在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与父母的影响相比,这种影响更为表面化,范围更小,时间更短。它主要集中在赶时髦、音乐、服装等方面,而父母的影响却在价值观、道德和行为方式上起决定作用。因此在学校的德育工作过程中必须抓住家长。

以“书香家庭建构”为依托,全面改善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

我们想:如果我们的学生都是书香门第,我们的教育教学是不是不用费多大的力气就能很好呢?学生要是书香门第,他们的家就应该是书香家庭。

我校地处油田闹市区,和油区兄弟学校相比,一个较大的区别就是外来务工子女偏多。在个别班级中,油田子女和外来务工子女甚至出现半壁江山的状况。在这些外来务工子女中,家庭的期望值往往较低,“忙时是个童工,帮父母看摊挣钱做生意,闲下来才是个学生,忙里偷闲写写作业看看书”。即使是油田子女的家长,也是一线职工偏多,工作繁忙辛劳。忙碌一天的家长根本无暇顾及孩子,有的甚至将教育孩子的重任全部推给了学校;也有部分家长文化水平太低,也深感教育孩子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有甚者,有的家长是“麻将小酒不断,孩子基本不管”。面对这些情况与问题,寻根溯源,我们推出了“打造书香家庭”的环境育人工程。

 “书香家庭”工程的实施,调动了家长的学习热情,也使大部分家长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关心孩子学习的多了,打麻将的少了;对孩子和蔼说教的多了,指责打骂的少了;到学校经常了解情况的多了,不闻不问的少了。

《华北石油报》用专版对我校“书香家庭建设”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报道,引起了社区的极大关注。渤海钻探四公司、渤海钻探机化公司、华美综合服务处等社区周边单位领导提到钻二中学的书香家庭建设,也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用他们的话说:“钻二中学的书香家庭建设,也使我们员工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整体素质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是学校帮我们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

书香家庭建设带来的好处:一是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二是家长的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三是亲子关系得到了密切;四是对社区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书香家庭建设的操作方法。

首先,对每一届学生的家长我们都要专门作一次动员。在这个动员会上我们向家长发出倡议,创建“书香家庭”,就是提倡家长多读书、读好书,从生活上、学习上真正地关心孩子,从而营造一种“家庭和睦和谐、家风健康优良”的育人环境。“不管工作再忙再累,晚上都要抽出时间陪孩子看书学习”。

第二,动员会上发一本《钻二中学家庭学习记录本》。记录本中,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也有家长的学习情况记录,学生学习情况由家长签字确认,家长学习情况则由学生签字确认。

第三,每学期末学校收齐,进行检查,结合平时检查情况评出“书香家庭”。平时政教处、班主任进行检查、指导,期末学校对读书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评出优秀“书香家庭”,进行表彰。

结束语:

毛毛虫试验的启示:法国心理学专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远处撒了一些毛毛虫比较爱吃的食物。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的盲从,在于毛毛虫总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毛毛虫付出了生命,但没有任何成果。其实,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毛毛虫实验”告诉我们,旧的教育理念不破除,我们的教育教学手段不适合学生的发展时,就没有了任何存在的意义。我们只要认真研究教育规律,不断接受新的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定有新突破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