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a5cg:张艺谋背后的神奇人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0:42:59

张艺谋背后的神奇人物

张伟平:张艺谋背后的电影谋略家

    摘要:张伟平是个商人。地产中介、医药代理、航空食品,再到投拍电影大片,产业交错,家资亿万,但在“谈生意”之前,张伟平习惯先“谈交情”。

    在中国电影圈内人看来,“张艺谋电影”的代名词却是“张伟平”。1997年,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有了《有话好好说》的第一次合作之后,“双张组合”便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一对一合作,这种全世界独此一家的合作模式,现在看来还将会继续下去。中国电影在诞生了张艺谋这样的大导演之后,也成就了张伟平这样的“电影大亨”。张伟平更像是站在张艺谋背后的一位导演,悉心经营张艺谋的每一部作品,以及张艺谋三个字,他的原则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持多年的拳击训练和10公里慢跑让52岁的张伟平身形矫健、声如洪钟。他讲话的声音可以轻易穿越会议室隔板和复式楼层,到达新画面公司的每一个角落。而在电影上,他的胆量比嗓门更大,一次次标新立异、绝不重复的营销手段成就了今天的张艺谋电影。

    新画面影业公司董事长 张伟平

    三大军区里长大

  可能是因为属于“半道出家”,张伟平早年的成长经历并不为公众所知晓。因为他在沈阳长大,所以很多人将其归为东北人;因为如今的他一口北京话,又一直在北京工作,所以又被归入北京人的行列。但是,祖籍山东、出生在济南的张伟平还是把自己当作山东人。

  1958年10月8日,张伟平出生在济南军区的一个军人家庭中,父亲是一名空军技术人员,母亲是名军医,上面还有个哥哥。张伟平一周岁未到,全家便搬到了北京,“从济南军区大院,换到了北京公主坟的空军大院。”张伟平说。

  到北京后不久,张家又添了个小女儿,身体不好的母亲根本照顾不过来3个孩子。于是,四岁的时候,张伟平被送到沈阳军区的爷爷奶奶那里生活,一直长到十五岁。有人因此笑言张伟平是被爷爷奶奶“当独苗养大的”。事实也确实如此,那些年,爷爷奶奶走到哪里,张伟平便跟到哪里。这样的成长经历让爷爷奶奶对张伟平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父母,“我跟爷爷奶奶的感情特别好,我的性格也特别像我爷爷,不像我父亲。父亲是博士生导师,做学问的,现在拿国务院津贴,属于比较闷的那种,而爷爷是个简单开朗的人,有什么说什么,我也这样。很奇怪,我的身高都像我爷爷,我父亲才一米七四,我一米八三,爷爷一米八二。”

  张伟平的直率在圈内是出了名的,“我做事是‘言必信,行必果’,言无不尽,属于心里憋不住事的那种人,我最接受不了的就是面对一张虚伪的脸,说言不由衷的话。”

    药剂师跳槽外企

  读高三的时候,因母亲病重,张伟平回到了北京,不久母亲去世,19岁的张伟平“顶职”进入北京普仁医院,在北京药剂学院学习两年后,他开始了长达9年、平平淡淡的药剂师生涯。对于那段经历,张伟平自己总结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非常沉闷。”

  生活的转变出现在1988年。这一年,张伟平的一个朋友希望帮侄子在外企找份司机的工作,恰好张伟平认识一位在西门子北京公司工作的朋友,于是他亲自带着那个孩子到西门子面试。但事情的发展变得有些戏剧性。

  “聊了大概半小时,人事部经理突然说公司不需要司机了,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像我这样的人,让我回去考虑考虑。”十几年后,张伟平说起这件事来好像依然有些吃惊,“我当时想,我药剂师工作干得挺好的,我那是铁饭碗呀!所以开始也没当回事。”

  一个星期以后,西门子公司打来电话询问此事,张伟平推说自己不会外语,没想到对方干脆说:“那我们就给你配翻译,配司机。”之后,西门子方面又反复打了几次电话,最终把张伟平说动心了,他扔了铁饭碗,到西门子北京公司出任商务行政部经理助理。

  据说,在当时的西门子北京公司,张伟平是惟一不会外语的人,他的工作是推销医疗器械。“到了外企才发现,原来还有这样一个世界,我突然觉得很兴奋,干起事来也挺顺手。”人事部经理的眼光果然不错,半年后,工作业绩出色的张伟平便被提拔为商务行政部经理。

  “第一个月的工资是380块外汇券,我拿到秀水街一换,变成了760块人民币,而我以前的工资是37块5毛。你想想,那是什么感觉!”张伟平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眼界也迅速开阔,“两年下来,我就知道市场经济是怎么回事了,知道要尽早积累些财富,这样才能做事,西门子的工作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1990年前后,张伟平辞掉了在西门子的工作,下海创业。

  房产起步电影成名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海南是一块创业热土,几个朋友鼓动张伟平一起去海南搞房地产,张伟平于是跟着朋友到海南走了一趟。“在南中国大酒店前面的海边大排档一条街,停着一溜儿大奔,人家就坐在那儿谈房地产生意,让我一下子就产生了‘谁主沉浮’的创业冲动。”刺激之下,张伟平也决定杀入房地产业,“那时搞房地产投资的人不多,拿地不花钱,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干,把地三通一平之后出手就能赚钱。”

  张伟平自称性子急,干不了一单生意要做几年的房地产开发,只能做房地产中介。不过,这倒让他快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且可以避免陷入房产泡沫之中。除了房地产,张伟平还向其他产业扩展,其中较成功的是为首都机场供应航空食品,做医药代理。“那时候,只要停靠在首都机场的飞机,用的快餐都是我提供的。”而说起医药代理,张伟平笑了,“旧社会说‘三个劫道的比不上一个卖药的’,药不像衣服,贵了你可以不买,人病了多少钱的药都得买,这生意确实赚钱。”

  1997年,在偶然接触到电影后,张伟平慢慢地将自己的精力和财力都集中在了电影上。如今,张伟平已经彻底放弃了在房地产和医药代理领域的业务,就连稳赚不赔的航空食品业务也处于半退出状态,只是留着部分股份每年分红。

 “我这人喜欢自由,不想为赚钱活得太累,轻松地过就好。”新画面公司成名之后,不少风投机构找上门来,被张伟平一一回绝,“我本来就没想把公司做多大,这样就可以了,能做多大算多大。给别人打工我可不干,还不如留着时间跟哥们儿一块‘混混’。”

  在张伟平的心目中,朋友的位置至关重要。关于如何拥有以诚相待的朋友,张伟平有自己的一套“道道”。“一个人有再大的能力,也终究是有限的,一定需要一帮铁哥们儿,不是一个,也不是几个,是一大帮,而且是各行各业的。他们能不能义无反顾地支持你,就要看你平时如何做人了,你对人家真诚,人家才肯帮你。”

  张伟平交朋友注重质量——要交那种“义无反顾”的哥们儿。“我现在交朋友有一个诀窍:接触一个人的时候,我看他身边都是什么样的朋友。如果他身边是一些看着热热闹闹、哥们儿长哥们儿短,其实都只是刚刚认识、三天两头换的人,那这个人也只能是作为生意上的朋友、利益上的朋友,关键时刻肯定靠不住;如果他身边都是相处了多年的朋友,那这个人也一定值得交往!”

  “我和张艺谋合作从不签约”

  众所周知,张伟平最铁的哥们儿就是老搭档张艺谋。“我们合作了十多年,拍了那么多电影,每次都是几千万、几个亿的投资,但我们两个人从来没签过一个字的合约,我也从来不看剧本。我们这样的合作可能找不出第二例。”在圈内,张伟平“不看本”广为流传:一不看剧本,二不看账本。

  “一切都靠彼此的信任,艺谋这个人有人品,有艺德,绝对不会耍小心眼,绝对可以信任。当然,我也同样诚心待他,这就叫‘肝胆相照’吧。”张伟平很满意自己与张艺谋的合作互补,“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适合搞艺术,我是一个外向型的人,适合做市场,正好互补。冯小刚就说特别羡慕艺谋后面有我。”

  可能是与张艺谋的合作太顺心了,在张伟平的眼中已经很难找到其他适合他的合作导演。“在国内真正有市场号召力的导演,我看就是艺谋和小刚两个人,其他人我看不到。”在张艺谋被选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之后,很多导演找到张伟平,希望能填补张艺谋离开期间的电影市场空缺,结果都被张伟平拒绝了,“我正好休息两年,各干各的,他忙奥运会,我就带一帮哥们旅游去!”

  张伟平口述实录:关于文艺片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艺谋看到《山楂树之恋》这部小说,看了之后很兴奋。我看了小说之后,没有同意张艺谋,把这个小说压下了。我说先沉淀一下,首先这两个演员会很难找,需要花费时间,如果找得不靠谱,那这个片子就不可能成功。什么时候能找到演员,是一个未知数,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要选择一个最佳的发行《山楂树》的时机,那么在这之前,你最好休息。要是实在闲不住,可以选择一个你喜欢拍的先垫一下。

  这样一个星期以后,张艺谋跟我商量,说他想拍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这个电影我跟几个朋友聊过,就是一个小制作:一名退休老警察追一个罪犯,最后不了了之了,没法儿看啊。但是既然艺谋想拍,对他来说,又是一次新的挑战和尝试,我就让海外代理去谈了。我信任他,这也是我们多年行成的一种默契。

    结果谈了四个月没谈下来,因为这个片子的版权人有十个,有一个不同意就签不下来。这十个美国人在全世界溜达着呢,有一年的时间能凑齐就不容易。所以艺谋有点着急,临时把《老无所依》改成《血迷宫》。作为导演,刚刚导完奥运会,充满光环的时候,拍这么一个奇怪的东西,得冒多大风险?这些他很清楚。从这点可以看出张艺谋的一根筋。其实我们很多媒体没有看懂这部电影,还没弄明白就开骂了。事实上敢拍《三枪》,本身就是艺谋的一种勇气。

  坦率地说,他尝试了,他赢了,别的都不重要了。这是真正的张艺谋。后来很多人还猜测张艺谋会不会后悔呀。我心想,你太不了解张艺谋,太不了解导演了。在他的一生中,会发现他什么都挑战过,所以他没有遗憾。多年来藏在心里的一个夙愿,他实现了。被批评和实现自己的心愿比起来,孰重孰轻呢?不光是张艺谋,任何一个导演,包括黑泽明,不也是在国内不断地被批判嘛?这就是艺术家,艺术家一定要不断地面对这个。这就是电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些年,媒体也好,专家也好,好像都认为张艺谋在《活着》以后,拍了一些商业片,尤其是从《英雄》开始,觉得他变了。很多媒体报道,说张艺谋商业了。其实这是不准确的,或者说这是外行话,首先就不了解导演。全世界的导演,只要他有条件,都希望能够不断变换自己的题材风格,不断挑战自己,就看你有没有这机会,有没有这福气。我相信只要有机会,作为导演,没有一个人不想尝试拍商业大片的。

  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关系,看着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不矛盾。观众是会有各种需求的。就像吃饭一样,天天给你红烧肉吃,即不健康,也会吃得反胃。这时候大家渴望的就是白水煮豆腐,既清淡又健康。《山楂树》就是在红烧肉盛行的时候,给大家吃白水豆腐。

  这么多年来,在商业片泛滥的今天,拍出《山楂树》这样一部片子,是张艺谋的一种时尚的追求。选择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完全取决于观众的需求。观众如果喜欢喧嚣,喜欢坐过山车,喜欢大起大落,找炫的感觉,他一定选择商业片。到了一定时候想要静下心来,看一部真情实感的片子,他一定选择文艺片。很长一段时间,当你走进电影院,看到的几乎是同样题材的片子,到处充斥着的港产片,就是打打杀杀。这样也把观众的胃口,搞得像香港的电影市场一样。现在香港人不看香港电影,这是个事实,香港电影人都跑到内地来拍片了,这也是个事实。这个时候,我觉得应该拍我们主流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像《山楂树》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观众能够感同身受,时代也好,爱情也好——爱情是完全可以超越时代的。

  这是一种市场把握,不能人云亦云。这个市场导演决定不了,制片人决定不了,专家更决定不了,唯一的决定权在观众。但怎样把握观众的需求呢?我觉得作为制片人,首先不能把所谓电影圈内部的意见看得太重,有时候就不需要听,只需要把自己作为一个观众来感受这个市场。什么是好电影?好电影的标准不是评委定的,不是在哪个电影节上得大奖,就把它定位为好电影。真正好电影的评判权还在观众手里。坦率地说无非是故事打动了观众——好电影应该具备好故事。

  我觉得张艺谋最好的时代才刚刚开始。他最好的时代一定是在六十岁到七十岁之间,这是男人最成熟的时候,阅历的积淀,经验的积累都达到了一个顶峰。黑泽明的最好的那几部作品都是在他六十岁到七十岁拍的,但作为导演,重点是你心不能老。

  中国电影的最好时期也没到,因为现在中国电影从市场到创作,好作品太少,能驾驭好作品的导演也太少。中国电影市场现在的品牌导演连一个巴掌(五个)都没有,这是挺可悲的一件事。

  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像艺谋,坚持到今天已经是一个奇迹了。但是今天还有很多人一直怀念那时,你觉得正常吗?新生代就是奇怪,就是没有好作品,没有市场品牌。所以张艺谋这个文化符号才能够享誉全世界。我们没有资金的障碍,我们投资所有的电影,都不需要上市。今天张艺谋的品牌,新画面的营销实力,是被海外金融机构认可的。《英雄》的投资是花旗,从《英雄》之后,我们跟银行的合作有了信誉,《黄金甲》是渣打,《十面埋伏》是汇丰,到《黄金甲》首映的时候,花旗、渣打、汇丰三个公司的投资部的老总全部来到我边上坐着,三个人争。金融机构追着你,他们只要看张艺谋在安贞医院的体检表。只要他在拍戏中间身体健康,不出意外,就OK了。这张提供给银行的体检表比抵押还重要。

  关注票房市场对每一个电影导演来说是本能。甭管他承认不承认,谁都希望自己的电影在电影院里面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但是中国第五代之后,到目前为止,甭管现在是第七代还是第八代了,这些导演都没有做到这一点。之前看过一个钱学森的采访,他说自己的知识还是三十年代在美国学的,所以他说中国的教育不正常。同样的概念也可以用于中国的电影圈。电影创作追求的不是数量,电影创作追求的一定是质量,全世界一年也只有二到三部精品,中国一年能有一部精品就足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