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a5跳过依计行事:教学絮语(6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41:51

教学絮语(66)

(2011-09-18 16:03:29) 转载▼标签:

文化

分类: 思想芳菲

有人说:“中土最不缺的就是御用文人:只要台上的人说好,专家学者就能证明出优点”。台上的人说好,专家学者就说好,这样的专家学者,不过是伪专家、伪学者,是文化骗子。他们说的话、写的文章,不但没有反映真理,反而歪曲了真理,不但没有把人引到正确道路,反而把人引到歧途。一位博友说:“电影《玩主》好像里边有个教授,葛优说:我们玩文盲,他(教授)玩大学生,高,比我们高。”文化较低的平民百姓,往往为较小的文化骗子所骗。文化较高的读书人,往往为更大的文化骗子所骗。伪专家、伪学者,就是更大的文化骗子,专门替大大小小的官员圆谎。一个真正的专家学者,决不做伪专家,伪学者。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是凭事实和良知说话,根据事实和良知作出结论。

一个博友,这样写白堤与苏堤的泥土:“我本不是我自己,烂东西变成了一块黑黑的泥。一股山泉,把我带到西湖的底。不巧与藕节有缘在一起,相信总会有奇迹。我本不是我自己,烂东西变成了一块黑黑的泥。一股山泉,把我带到西湖的底。有人把我挖起,做成了白堤和苏堤。”这是一首很好的诗。表面上看,它说的是白堤和苏堤的泥土。其实,它说的何尝不是人类呢!每一个人,都本不是他自己。若干年前,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他。他之所以成为他,从根本不存在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是莫大奇迹。这个奇迹的出现,肯定与神明的意旨有关。还与周围的其他许多人和事物,对他的影响有关。我们要记得我们的来处。我们的来处本是一块黑黑的泥。无论何时,不要骄傲,而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我们要把握好方向。在生活的各种潮流作用下,不迷失自己,向着光明和美好的地方奔去,使自己终有一天,也成为白堤或苏堤的一部分,使自己的生命变得富有价值。我们要感激那些关心和帮助过我们的人。正是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才有我们今天或多或少的一些成就。

哲学教材告诉我们,“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认为一切现存事物都是暂时的、必将被新的事物代替,因而不崇拜一切。果真如此吗?古代人也热爱诚实,也敬畏道德和良心,也追求爱情,也有生老病死,难道现代社会就不需要这一切?这种不崇拜任何一切,与其说是一种健康思维,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病毒!它带给人类的,与其说是美好的未来,不如说是毁灭的深渊!笔者深信,五十年代大拆北京城,“文革”时代的“破四旧”,都是这种不崇拜任何东西的思维,所带来的恶果!

是的,在我看来,教育应该有另外一种模样。虽然我没有办法,清楚地描绘出另一种模样的具体轮廓,我也没有办法指出,它在多大程度上,与现在的教育有所不同。但我坚信,会有另一种模样。比现在更美好,更合乎人性,既使受教育者从中得到益处,也对社会的进步发展,起促进作用。

与一位年轻人聊天。他在一家规模不小的企业工作。月薪不低,有数万元之多。他说到,他们企业最近回来了一批海归人士。这些海归人士,在西欧奋斗了许多年,事业十分成功。他们虽然有硕士、博士学历,但他们未必比我们这些本土的大学本科生能干。我问:他们与你们有没有什么区别?他想了想,说:有。他们生活态度较为悠闲,较重视生活的享受。不像我们这样,整天忙于工作。他们有很强的权利意识和纪律观念。如果不是他们的本职,他们坚决不做。如果老板让他们在休息日加班,他们决不会同意。我说,这种人文精神、权利意识,正是欧洲企业文化的一大优点,值得你们好好学习。在互联网,我看到一位博友介绍:“北欧人平均每周工时37个小时,比中国人平均少了8小时。北欧国家没有高楼大厦,人们穿着朴素,开着旧车,吃着简单的食物,每天晚上7点以后街上就静悄悄的,没有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也没有超级奢华的消费刺激着人的神经,更没有用假冒名牌来装扮自己的虚荣”。我想,这种闲适、平静、简单,体现出一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健康,值得我们学习。

往往遇到这样的《经济常识》练习题:先讲经济生活出现了如何不好的现象,然后再讲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然后问学生这些措施体现了什么样的经济学道理。这样的题目做多了,学生似乎会产生一个印象: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总是正确的!从而造成对宏观调控政策的迷信。我向学生指出,宏观调控措施,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如近年房价不断攀升,到了民众无法承受的地步。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官员不肯采取措施,降低房价。二是虽然采取了降低房价的措施,却缺乏针对性。这就表明,宏观调控政策,并不是总是正确,而是不时伴随着错误。我又告诉学生,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是不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如何,你就怎样追随呢?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说作为一个企业家,必须努力掌握更多的信息,来作出判断,不能一味追随宏观调控政策,因为企业有企业的实际,因为宏观调控也会发生错误。这样,学生的运用书本知识观察经济生活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不再是照本宣科、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书呆子。

一位老者。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对孔子和儒家,一直怀有敬意。说,天下大乱时,道德往往遭到败坏。但天下安定,就应尊重道德,倡导仁爱精神。时间流逝,老者的话,我一直铭记在心。

一位学校中层干部。有一天,市教育局在外县某所中学,分析上一次高考模拟考试的成绩。有二十多所学校,派出代表参加,他作为自己所在学校的代表,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外县许多学校的代表,先后上台发言,他们一个个精神焕发,说他们的学校上一次高考模拟考试,成绩如何优秀。这时,轮到这位中层领导,上台发言了。他一下子将自己所在学校的高考模拟考试的成绩,夸大了好几倍,赢得了在场其他许多学校的掌声。事后他解释说:当时县教育局长也在场。自己所在学校高考模拟考虑的成绩,很不理想。如果据实汇报,难免使县教育局长面上无光。这位学校中层领导,不懂得,有一种东西,比脸上有光更有价值,那就是诚实。他不懂得,有一种东西比脸上无光更加可悲,那就是投机。

许多年前,经常向出版社打电话,问他们是不是有某些书籍,我打算邮购。一些出版社的工作人员,接了我的电话后,总是热情答复,言语和蔼亲切。对一个陌生的读者,也能做到如此,使我颇为感动。做人的更高境界,或许正在于此吧!对于毫不相识的人,也能笑脸相迎,笑语相待。

一位博友说:“生活有两大误区:一是生活给人看,二是看别人生活。似乎因为自己无法证明自己的幸福,所以才需要用别人的眼光来证明,其实这是一种虚荣和自卑心理在作怪。不要活得太被动,因为这样会让你很辛苦。只要自己觉得幸福就行,用不着向别人证明什么。”感到这段话,有几分道理。诚然,“生活给人看”,“看别人生活”,是有其必要的。因为“旁观者清”,别人可以发现我们存在的一些不足,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别人也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此外,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与人交流的天性,如果脱离社会和他人,不“生活给人看”,不“看别人生活”,他内心就会感到压抑,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无从建立。但是,人必须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意志。一个人连自己个性、意志也没有,他的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呢?而且,尽管众人的见解可能有其道理,但何去何从,最终要靠自己综合各种因素,来作出决定。放弃自己的个性和意志,过于重视“生活给人看”、“看别人生活”,必然使自己的生命失去光彩,也难以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创造。那种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乐意为别人提一些意见,却不失自己的个性和独立选择,也尊重别人的个性和独立选择,这样的人,才算是一个真正懂得人生的人。他们将生活得更加幸福,也能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具活力。

必须提醒学生,不要相信广告,不要追求名牌。有人说名牌的产品,必定有更好的服务与质量,这种观点,完全是骗人的。有人说名牌的产品,就值得卖那么高的价钱,这种观点,同样也是骗人的。广告总是讲得十分动听,总是有名人为其代言。但这些广告的内容,大多是华而不实的,这些广告的代言人,甚至连他为之打广告的产品,也从来没有使用过。为产品打广告的电视台,也不过是为了捞钱,一旦产品出了问题,他们是不肯对顾客负任何责任的。产品广告总是鼓励你购买,其实有些东西,你根本不必购买,因为买了对你没有多大的作用。你如果有钱,你可以买些普普通通物品,它们价格不高,但挺实用。你还可以用手头的一部分钱,用于慈善,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也过上好的生活。这是智慧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有良好道德的表现。

读大学时,听到一位同学说起一件事:某村村民,家里有数十元钞票,被人家偷取。于是这位村民向派出所举报。派出所经过调查,发现是这位村民的侄儿所为,这位侄儿才十多岁,到他家玩,见家里无人,将大人衣服里的几十元钞票拿走了。当时正逢严打,要将这个孩子严厉处罚。这时,孩子的家人慌张了,这位作为孩子叔叔的村民慌了,哭着向上面请求,免于对孩子的处罚。村里其他人,也帮这个孩子讲话。但仍然无济于事。这位十多岁的孩子,最终被判了十多年的有期徒刑。一念之差,他的青春,就这么被毁了。我那位大学同学,感慨地说:这样的判决,过于严厉,主观随意性太强。最近在互联网,读到一段文字:“83年严打中,一位男青年为其女友拍了一些穿着较为暴露的照片,仅仅因为这么一个十分个人的事情,男青年被判处死刑,女青年被判了有期徒刑。”显然,这个判决,同样是主观随意性太强,草菅人命。不禁认识到,83年严打在对生命的尊重上,在量刑的严格性上,做得很不够。法官判决之下,是活生生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珍惜,每一个生命的权利和自由都应该得到尊重。以主观随意的态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纠纷,草菅人命,是社会的不幸,是法律的耻辱,是对生命价值的不珍惜。发生在83年严打中那种主观随意、不尊重生命的现象,不应该在今天这个时代继续出现。

喜欢苏东坡。喜欢读他的诗词。他那种豪放旷达,深深感染我的心灵。即使在我悲观消沉的时候,也能从阅读他的这些诗句中,获得精神力量。他是一个关心民生的人。无论在哪个地方当官,都想到造福百姓。或办教育,或兴水利,使平民百姓从中得益。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虽然命运不顺,但不灰心丧气,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保持着意志风发的精神:“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他是一个性情中人,爱他的兄弟,他的父母,爱他的朋友,也爱他的女人。他是一个率真之心,有话直说,为民请命,哪怕得罪权贵,遭到打击,也改变不了他的这种性格。他是一个心宇宽大的人。对于曾经伤害过他的人,他也持宽宏大量的态度,而不是以牙还牙,有仇必报。他始终用一种审美的心灵,看人生,有一种超越功利、淡薄得失的态度:“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真正的热爱是什么?他真正视为心灵故乡的,是什么?不是尘世浮华,这些东西在他看来,不过是过眼烟云。而是山间明月,江上清风,而是在回归自然中,给他带来的内心宁静与欢乐。

一位作家指出,在最初的阶段,文革在各个阶层遭到不同程度的抵制。从中央到地方,许多人不理解,响应者寥寥。但过不了多久,就在自发的中学生红卫兵组织中,找到了文革的最坚决支持力量。这些中学生,年纪轻,极其缺乏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传统教育。一旦最高人物发出文革的召唤,可谓一呼百应,召之即来。我觉得,这位作家的分析,是很有见地的。给予青年人较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传统教育,极其重要。使青年人可以辨别是非,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一位教师写道:“我每节课都有课前五分钟活动,让学生讲解自选的诗词。有一次,一女生讲得声音特别小,我提醒了一次,还是那么小。我站在下面,有点着急。这时,身边一女生小声地对我说:‘老师,你一会点评时不要说她,她在我们班胆子最小了,从来不敢开口说话’。我的心里忽然涌起了一股暖流,多么纯真,善良的同学啊!虽然她们不是成绩最出色,但却是最有爱心,同学在她们的眼里,就如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这则故事,启人深思。一方面,作为教师的人,与学生相处不是很多,哪个学生胆子较小,哪个学生胆子较大,教师未必尽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能会把胆子小、回答问题不够大声的孩子,错误地当成学习态度不认真,予以批评。这就冤枉了学生,给学生的心理造成损伤。这就告诉人们,身为一个教师,要尽量做到细心,要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有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在那个学生讲解诗词的声音过小,其他同学完全可以沉默观望,甚至可以看她挨老师批评而出洋相,但“身边一女生”却站出来,告诉老师事情的真相,从而保护了那个胆小的女生。这是一种义气,是一种爱心。这种点点滴滴的义气和爱心,在人生中,也十分宝贵。

一位博友说道,中国的教育是“一心成‘才’,无法成‘人’”。他指出:“中国人比任何时代都更看重孩子和教育。54.7%的父母要求孩子读到博士,83.6%要求孩子考试考前15名。家长奔波在择校、陪读、交费的泥潭里,学生苦熬在应试、才艺、择业的负担下。幼教大热、就业大冷。教育开端,望子成龙不计天价恐落人后;教育终端,竞争激烈学难致用乏人问津——中国社会经济的运行,与教育严重错位。现行的教育模式一心想让孩子们成‘才’,却不在乎他们是否成‘人’”。这位博友的目光很尖锐。现在整个社会,讲人才就是第一资源。对于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则远为不够。学校办学,讲分数和升学率,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重视不够。而广大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讲孩子将来能不能考上好的大学,能不能找到好的工作,对孩子的品德重视不够。这一切,都是社会发展的错位。人们应该认识到,成“人”教育,远比成“才”教育重要。重视成“人”教育,有助于孩子减轻沉重的学业负担,使孩子有个快乐幸福的青少年时期。重视成“人”教育,即使孩子将来不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也能够善待自己和他人,得到正常人的幸福,实现正常人的人生价值。回归成“人”教育,是教育正本清源应走之路。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2

阅读(18) 评论 (4) 收藏(0) 转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