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a怎么调真实画质:论管理学界的价值迷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3:09:04

本文发表于《管理学报》2010年(第7卷)第8期,第1117-1122页

论管理学界的价值迷失

——实践迷失和客户迷失的深化研究

孙继伟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中国管理学界的价值迷失有3种表现形式:第一,内心价值迷失表现为达不到“为学术而学术”的境界,功利型自娱自乐居多;第二,外部价值迷失表现为没有使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也有交换价值,甚至交换价值注水和泛滥;第三,误把内心价值与外部价值的关系当作你对我错的关系。价值迷失是实践迷失和客户迷失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管理学界;价值迷失;客户迷失;实践迷失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On Losing Values in Chinese Management Academia

SUN Jiwei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losing values in Chinese management academia: (1) researchers lost inner values because they research for money and tenure rather than science or practice; (2) researchers lost extrinsic values because their research results without use value have a lot of exchange value; (3) researchers mistakenly believe that inner values and extrinsic values are paradoxical.

Key words: management academia; losing values; losing customers; losing practice

1  问题的提出

管理学界的实践迷失(为了使概念具有系列性,将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称为实践迷失)与客户迷失是中国管理学界面临的严峻现实。《管理学报》2009年发表的2篇论文[1, 2]率先对实践迷失、客户迷失的含义、类型和原因作了分析,并从改革学术评价体系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但是,这2篇论文对以下几个重要问题还没有展开研究:①在有些学科(或子学科)中,“为科学而科学”、“为学术而学术”是学术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准则,管理学界为什么要强调实践应用和客户评价的价值标准呢?管理学界为什么不能“为学术而学术”呢②管理学研究者的行为一般是理性的、目标一般是明确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导致客户迷失呢?管理学研究者客户迷失背后的问题是什么?

本文以管理学界的价值迷失为主线,对这些问题作探索性研究,以此来拓展实践迷失、客户迷失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并为今后我国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启发。

2  相关文献述评

2.1  哲学中价值的概念及其对本文的意义

我国著名价值哲学专家王玉樑研究了学术界对价值本质的见解。满足需要论、情感愉快论、欲望对象论、评价结果论、心灵赋予论、兴趣爱好论等都属于主观价值论,直觉主义价值论、现象学价值论则属于客观价值论[3]。学术界一般认为,广义的价值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效应、客体对主体的效应。狭义的价值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积极效应,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效应,主要是对主体发展完善的效应,使人类社会更美好,使广大人民更美好。在评价价值时,必须以客体对社会主体、对广大人民利益的效应作为价值标准[4]。

王玉樑[5]在分析各价值论学说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价值是关系范畴,必须坚持全面、彻底的关系思维,反对唯客体论和唯主体论;价值也是功能范畴,价值的基础是实践,从根本上说,价值在于促进事物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从实践、实践结果出发,从对事物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效应出发,才能科学地把握价值的本质。

哲学中价值概念对管理学研究成果(或管理理论)评价的启发是,管理学研究成果也有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应该更多地以关系思维来考察研究成果的价值。同一个管理理论,不同对象对其评价大相径庭,这正是主观价值的体现。好的或价值高的管理理论可能在一定的时期内得不到主流管理学界认可,或者不受重视,但总会有普遍认可的时候,这正是客观价值的体现。

另外,价值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价值包括正价值与负价值;狭义的价值是指正价值,即积极的效应。相应地,管理学研究成果也有正价值与负价值之分,有些研究成果对企业或社会发展的负面效果大于正面效果,通俗地可称为“坏理论”。例如,GHOSHAL[6]指出,利润最大化、公司价值最大化等坏的管理理论正在毁坏好的管理,这些管理理论强化了人们谴责的管理实践。

2.2  经济学中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及其对本文的意义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以斯密、李嘉图、马克思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对价值、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早已作了深入研究和精辟论述。当代主流经济学家很少研究这些问题,或者说只是简单地把均衡价格当作价值。

斯密[7]最先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他说,价值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斯密还分析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交换价值的大小不决定于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会有交换价值。

李嘉图[8]进一步指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或者说,如果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无益于我们欲望的满足,那就无论怎样稀少也无论获得时需要费多少劳动,总不会具有交换价值。李嘉图还区别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而交换价值则是两种商品的交换关系,即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关系。

马克思[9]同意李嘉图[8]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关系的论述,但对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的关系以及价值的源泉作了开创性解释。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交换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商品消费者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管理学研究成果像其它学术成果一样,具有公共物品或公益产品的性质,不能把研究成果完全当作商品看待,学术界与一般的商品市场也有明显区别;但是,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环境下,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商品属性,加之我国的研究机构对研究者的激励方式中,经济奖励起着重要作用,奖励周期短、研究成果考核的量化程度高,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机构的奖励具有明显的经济性量化交换关系,所以,可以借用经济学中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来分析管理学研究成果。

管理学研究成果的使用价值是指研究成果对同行、实践者、学生(学生也会成长为同行或实践者)的有用性或效用,管理学研究成果的交换价值是指研究者可以用这一成果换取的直接经济利益和间接经济利益。

管理学界客户迷失问题如果用经济学术语表达,那就是管理学界重视和强调研究成果的交换价值,忽视使用价值。美国管理学界也是重视研究成果的交换价值,轻视研究成果的使用价值,或者说交换价值凌驾于使用价值之上,使得管理学研究者的首要使命不再是学术知识的创造,而是资源和利益[10]。美国管理学界借助市场化机制,通过强调研究成果交换价值,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研究者的研究热情,并将学术生产工业化、标准化。这使得美国管理学占据了全世界的主导地位,其他国家管理学界不得不模仿美国的市场化模式[11]。

2.3  管理学应该为学术而学术(仰望星空)?还是为实践而学术(俯视大地)?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12]认为,大学不能亦步亦趋地满足社会需求,而应该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应高于当前的社会需求,当然也不能完全脱离社会的需求。温家宝总理也说:“社会需要有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大学就应该是那种仰望星空的人。温家宝总理曾在《人民日报》发表过一首题为《仰望星空》的诗。著名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有两件事我愈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他们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准则[13]”。这句名言还写在他的墓志铭上,对学术界影响深远。

学术研究中“仰望星空”是指追求内心价值,而不是对现实世界的价值,更不是追求所在单位绩效考核的目标和外部期望的目标。与“仰望星空”相对应,如果以满足实践需要、直接服务社会为目标,则可称为“俯视大地”。管理学研究者应该追求“仰望星空”,还是“俯视大地”?或者更专业地表述为“为学术而学术”?还是“为实践而学术”?

在17世纪的英格兰,自然科学尚不成熟,科学家们不得不强调科学的宗教、经济和军事功能,甚至自称为“自然哲学”来提高自然科学的声望,但是随着自然科学的成熟,科学家开始突出科学自身的价值,“为科学而科学”成为科学家的新意识形态[14]。美国也经历过同样的过程,19世纪70年代,不少学者首次公开反对科学对外部标准的依赖,后来,“为科学而科学”成为一种普遍被接受的意识形态[15]。

甘会斌[16]认为,中国学术界的主要问题不是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而是给学术赋予了学术之外的目标,如“强国”、“现代化”等目标。他还说,鼓吹“为学术而学术”本应是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价值标准,却受到千夫所指,这才是中国学术界建制化水平很低的标志。学术建制化是指学术逐步形成它的社会组织、规范、制度,成为拥有自己独特的目标、资源、自主性的场域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取得不证自明的合法性。人文社会科学建制化过程与自然科学建制化过程是相同的,建制化过程的普遍规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把一门学科的建制化水平通俗地理解为成熟程度。管理学界无论是经典教材,还是学界泰斗和普通学者,大都强调管理学研究不应自娱自乐,不应做练习式研究,而应坚持以指导实践、解决实践问题为目标[1,2]。一般认为这是学者们社会责任的体现,但是,用建制化理论来分析,这说明管理学界还没有达到“为学术而学术”的水平和境界,正是管理学建制化水平低、不成熟的标志。

中国管理学界既存在理论脱离实践问题,又存在建制化水平低(即达不到“为学术而学术”境界)的问题。未来应该是向“下”走,扎根实践,为提高中国企业管理水平而研究?还是应该向“上”走,为建制化水平提高而努力?或者说,在当前的中国管理学界,应该更强调“仰望星空”?还是应更强调“俯视大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TSUI(徐淑英)[17]可能也体会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她指出,中国管理学界已经到了何去何从的交叉路口。

3  价值迷失的含义和类型

价值迷失是指抛弃或忽视了本应追求的价值,而去追求负价值或似是而非的价值。当前中国管理学界价值迷失的典型类型可分为以下3种。

3.1  内心价值的迷失:功利型自娱自乐

学术研究的自娱自乐包括真正的自娱自乐与功利型自娱自乐2种。真正的自娱自乐是像街头艺术家一样,不论行人是否给其捐助,都会认真地、自我陶醉地演奏,这既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学术研究的最高境界。功利型自娱自乐是指形式上是自娱自乐,但实际上是以换取名利为目标,研究者不关心研究成果究竟是属于“头顶的星空”范畴,还是“脚下的大地”范畴,研究者进行学术生产只是为了换取奖金、项目资助和职称晋升等实际利益。

中外学者研究都表明,越是智商高的人,越是对抽象的、看似没用的知识感兴趣。看似没用的知识往往像庄子所说“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真正的自娱自乐型学术研究不仅是研究的最高境界;而且许多影响深远的理论也来自这一研究方式,所以,真正的自娱自乐不应受到批评,反而应该称赞和鼓励。功利型自娱自乐既不属于“仰望星空”,也不属于“俯视大地”;既不能为同行客户创造价值,也不能为实践客户创造价值,所以,功利型自娱自乐是一种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不仅不应该称赞和鼓励,反而应该谴责和纠正。

管理学虽然有特殊性,但内心价值与自然科学、艺术是相似的。“为学术而学术”、“仰望星空”不仅是科学和艺术研究的最高境界,也是管理学研究的最高境界。当前中国管理学界当然也有真正的自娱自乐,但大多数属于功利型自娱自乐。真正自娱自乐的研究者不以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为目标(客观上可能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只是研究者不以此为目标),而绝大多数管理学研究者都自称他们的研究有现实意义或应用价值。自称有价值不等于确实有价值,管理学界的多数研究成果事后检验表明,同行客户不引用,实践客户不使用,基本上没有使用价值[2]。也可以认为,当前中国管理学界既迷失了“头顶的星空”,也迷失了“脚下的大地”,这正反映了管理学界价值迷失的严重性。

3.2  外部价值的迷失: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背离

斯密提出的“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会有交换价值”观点受到李嘉图和马克思的批判,李嘉图和马克思都认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斯密的观点在普通商品构成的正常商品经济范畴内是错误的,但在当前中国学术界却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多研究成果对同行和实践者都没有使用价值,但由于研究成果貌似科学,或者已发表或出版,所以能够从所在单位、科研基金或其它机构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对研究者具有很高的交换价值。这种外部价值迷失也称为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背离,按背离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基本型、注水型、买卖型3种。

(1)基本型背离  基本型背离是指没有使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只要发表或出版就具有了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高低与发表刊物的等级高低相对应。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武汉某学院的一位教授2003年共发表65篇SCI论文,平均不到一周就发表一篇。每篇论文校方奖励1万元,共计65万元[18]。每篇论文奖励1万元是比较低的交换价值标准,有不少高校或研究机构规定,每篇SCI论文奖金为3~6万元,其它等级的论文也对应着不同的交换价值标准。这些交换价值高的论文往往使用价值很低,甚至为0。《中国青年报》同一篇报道中的其它数据可以印证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背离。井冈山大学一位教师发表在SCI收录期刊《晶体学报·E分卷》的70篇论文因存在造假现象被撤销。青岛某高校一位教授3年内在该刊物发表文章110篇,并且这位教授的专业与该刊物没有任何关系。这位教授自己也清楚这些文章没有使用价值,只是用来获取交换价值,所以在她后来公开的简历中也不提这些成果。据业内专家分析,该刊物的文章大多数本来就没有使用价值,加之,有些文章是造假发表;所以同行研究者和实践者根本无法辨别哪些文章可用,但是,这些使用价值极低甚至为0的论文只要不被撤销,交换价值就不菲。

(2)注水型背离  注水型背离是指研究者通过增加挂名作者、挂名单位、挂名基金项目(简称为“三挂”),使一篇论文的交换价值虚假膨胀几倍,甚至十几倍。例如,浙江大学一位教授的19篇论文署名大都是六七个作者,而且这位教授自己的所在单位冠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浙江大学等多个名分[19]。按一篇文章可以署名6位作者、每位作者可冠以3个工作单位计算,一篇论文的交换价值可以膨胀到18倍,加之,同一篇论文还可以冠以多个科研基金资助。论文的交换价值注水现象可见一斑。

(3)买卖型背离  前2种背离中的交换价值只是体现在研究者把学术成果用来与所在单位交换,学术生产还是研究者自己进行。买卖型背离是指研究者不自己进行学术生产,而是从“写手”或代写论文公司购买研究成果后,再与所在单位交换。2007年我国论文买卖“产业”规模约为1.8亿元,2009年猛增到近10亿元,规模膨胀5.5倍[20]。一家在北京、广东、湖北、湖南等10余个省份拥有80多名专业写手,与国内300多家学术期刊长期联系,明码标价、标准化操作的代写代发论文公司2009年被武汉工商部门查处[21]——没有被查处的此类公司当然更多。按照经济学的风险与收益匹配原理,论文买卖是一个高风险、负名誉的经济活动,必须有暴利才能使参与者愿意冒险。代写论文公司组织“写手”生产论文肯定有暴利,研究者购买论文并向所在单位获取交换价值肯定也有暴利,按此推算,研究者从所在单位获得的交换价值会数倍于他们的购买费用(每年10亿元),这仅仅是指购买论文的研究者,还没有包括基本型和注水型背离所涉及的研究者。在买卖型背离中,交换价值体现在3个环节:“写手”把自己的成果交给代写论文公司有交换价值,代写论文公司把论文交给研究者有交换价值,研究者把论文交给所在单位也有交换价值;而这一过程中屡次转手交换的对象(论文)并没有使用价值,可见,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背离是多么严重!

此外,抄袭方式生产论文与买卖型背离中的购买方式相比,可以节省购买成本,而且不影响研究者从所在单位获取交换价值,所以,比购买论文的暴利程度更高。正因为如此,虽然抄袭方式生产论文被曝光和查处的案例很多,但仍然有很多人愿意冒险。

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背离是由于学术生产与评价商品化造成的。马克思指出,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商品消费者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化,管理学研究者与客户的关系异化为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管理学研究者也不是为了获得(或创造)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研究者的客户需要的是研究成果的使用价值,但他们屡屡失望。

商品中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对立通过商品交换和商品市场实现了统一,但是,管理学研究成果生产和交换中为什么难以实现两者的对立统一,出现了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严重背离呢?

这是因为学术成果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学术成果的外部性很强,加之使用者(客户)、激励者(付款者)、评价者相分离。客户需要的是成果的使用价值,所在单位或科研基金(激励者、付款者)需要的是成果数量和期刊等级两方面的符号价值,审稿专家或学术委员会(评价者)则更重视成果的研究难度或替代价值[1];所以,研究成果的提供者与客户的交换不可能像商品提供者与客户的交换一样有效,但是,研究者和激励者都处于无所不在的商品交换机制中,受商品经济高效率和强大威力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学术生产和评价中引入商品交换机制,而商品交换机制并不符合学术生产的自然规律,这正是研究成果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背离的根源。

马克思说,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交换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不是永恒的。这一规律对认识研究成果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背离很有帮助,在商品交换机制不发达的封建社会和计划经济时期,研究成果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背离并不明显,至少不像现在这么严重。商品经济的深化使不符合商品特征的很多事物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商品交换关系,不仅是学术成果,甚至爱情、慈善、社会责任等也到处在用交换价值衡量。西美尔[22]说,从来没有什么东西能像商品经济时代的货币一般如此彻底和毫无保留地变为一种心理上的价值绝对,变为一种统御我们行为取向的无所不包的终极意图。

3.3  内心价值与外部价值关系的迷失

学术研究的内心价值无法用外部指标来评判,追求内心价值的研究者也不依赖于外部的动力或压力,而是从“头顶的星空”或“心中的道德”中寻找动力。

学术研究的外部价值则需要由外部指标来评判,中国学术界最常用的期刊等级和论文数量指标只是符号价值,弊端很多[2],外部价值高低应该用成果对同行客户或实践客户的使用价值来衡量,使用价值包括引用、应用和阅读后的启发。

内心价值与外部价值看起来迥然不同,甚至有人认为这两者是矛盾的:有人用“头顶的星空”或“心中的道德”来反驳或批评使用价值标准;有人则用使用价值标准来反驳或批评“为学术而学术”。这2种观点有时各不相让,甚至水火不容——这就是管理学界价值迷失的第3种类型,称为内心价值与外部价值关系的迷失。

事实上,内心价值与外部价值虽然明显不同,但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或“你对我错”的关系。它们的关系见图1。

图1  从2类研究者比较看内心价值与外部价值的关系

内心价值与外部价值体现在学术生产和应用的不同环节。在学术生产环节,一部分研究者“为学术而学术”,只追求内心价值,他们仰望星空,不受环境的影响和干扰;另一部分研究者“为实践而学术”,他们俯视大地,紧盯客户需求,这部分研究者追求的可称为目标价值。无论是仰望星空者,还是俯视大地者,研究成果生产出来并投向社会后,所体现的都是外部价值,即对同行客户或实践客户的使用价值。2类研究者的成果都有可能直接被实践客户所应用,也有可能经过同行客户的进一步加工、深化或细化后,再被实践客户所应用。

仰望星空的研究者与俯视大地的研究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他们的成果分布有所不同,仰望星空者很有可能出大成果(图中用“大概率”表示),俯视大地者的研究成果一般可用于实践,但通常是小成果,出大成果的可能性比较低(图中用“小概率”表示)。正因为这样,著名大学或一流研究机构应该倡导研究者追求内心价值,以“头顶的星空”或“心中的道德”为动力,不一定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直接目标,更不应以获取交换价值为目标,交换价值应该看作研究成果得到社会认可后的自然结果,而不应作为研究者追求的目标。但是,对整个管理学界来说,这样的研究者不可能很多,现实的分布仍然是俯视大地者占多数,仰望星空者占少数。或者说,管理学应通过研究者自我定位的分化来兼顾“为学术而学术”和“为实践而学术”2种不同的价值。20世纪是管理学“为实践而学术”一枝独秀时期。根据建制化理论,管理学只有发展到“为学术而学术”与“为实践而学术”并驾并驱,才真正称得上是一门科学。

无论是仰望星空者,还是俯视大地者,评价他们的研究成果是不是有价值,他们提出的理论是不是好理论(或科学的理论),最终都要用成果对同行客户或实践客户的使用价值来检验。不同之处只是仰望星空者的成果比俯视大地者的成果一般需要更长的时间来体现价值,但这一差异不是绝对的,俯视大地者的有些成果体现价值的时间也比较长。

管理学论文的被引半衰期为2.98年,比传统的、有深厚底蕴的人文学科低得多,仅比被引半衰期最低的图书情报学略高[23]:这一方面说明管理学研究成果中具有持久价值的非常稀缺,另一方面也说明只要是对同行有用的论文,一般来说3年左右即可体现出其使用价值。另据国外研究,实务界的管理时尚通常是10年一个周期[24],这从侧面反映出管理学研究成果如果对实践有用,大多数成果在几年内就会体现出其价值。

4  小结与后续研究

管理学界实践迷失和客户迷失的实质是价值迷失,包括内心价值迷失、外部价值迷失以及内心价值与外部价值关系的迷失。价值的迷失的解决方案可以从3个方面着手:①以走出迷失为导向,改革学术评价与激励制度;②研究者进行自我修炼和自我救赎;③舆论倡导,营造有利于走出迷失的学术氛围。文献[1,2]对改革学术评价与激励制度已经作了初步论述,后2个方面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继伟.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界定依据、深层原因及解决思路[J].管理学报,2009,6(9):1 143~1 149.

[2]  孙继伟、巫景飞.管理学研究者客户迷失的判定、原因及出路[J].管理学报,2009,6(12):1 588~1 596.

[3]  邬焜.执著于价值哲学的开拓与创新——王玉樑先生学术思想和治学心路[J].高校理论战线,2007(11):25~30.

[4]  王玉樑.论价值本质与价值标准[J].学术研究,2002(10):18~24.

[5]  王玉樑.关于价值本质的几个问题[J].学术研究,2008(8):43~51.

[6]  GHOSHAL S. Bad Management Theories Are Destroying Good Management Practi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 2005,4(1):75-91.

[7]  斯密 A.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

[8]  李嘉图 D.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9]  马克思 K.资本论(第一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0]  LAWRENCE S, SHARMA U. Commodification of Education and Academic Labour—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in a University Setting[J].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2002, 13(5/6): 661~677.

[11]  WILLMOTT H. Managing the Academics: Commodification and Control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the U.K.[J], Human Relations, 1995, 48(9):993~1 027.

[12]  朱清时.大学的灵魂是追求卓越[N].经济观察报,2009-12~21(41).

[13]  康德 L.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4]  默顿 R.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吴忠,蒋效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5]  马尔凯 M.科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M].林聚任,林易,王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6]  甘会斌.大众学术:中国学术建制化的困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0~15.

[17]  TSUI A S. Editor's Introduction—Autonomy of Inquiry: Shaping the Future of Emerging Scientific Communitie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09,5(1):1~14.

[18]  雷宇,来扬.一场与SCI有关的丑闻[N].中国青年报,2010-01-04(7).

[19]  李剑平.高校有教授“一女嫁两夫”,“两栖”教授多处挂名各方获利[N].中国青年报,2010-02-10(7).

[20]  田栋栋.论文买卖市场异样繁荣警示学术评价机制荒诞[N].中国青年报,2010-02-04(3).

[21]  甘丽华.论文买卖何时成了新兴行业?[N].中国青年报,2009-06-07(1).

[22]  格奥尔格·西美尔.货币哲学[M].陈戎女,耿开军,文聘元,译,华夏出版社,2002.

[23]  白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分析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4):127-130.

[24]  CARSON P P, LANIER P A, CARSON K D, et al. Clearing a Path Through the Management Fashion Jungle: Some Preliminary Trailblaz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43(6):1 143~1 158.

——————————

作者简介:孙继伟(1968~),男,山西临县人。上海大学(上海市 200444)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危机管理与问题管理。E-mail:sjw@staff.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