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弹窗广告过滤设置:历史百家争鸣 2011-11-0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31:09
历史百家争鸣 2011-11-02

历史百家争鸣

 

辛亥年的N个瞬间:一个帝国何以死于一场感冒?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128.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1-02 10:27:48 |extendActions("0","20111","390000000213202260271262088000","",{title : "辛亥年的N个瞬间:一个帝国何以死于一场感冒?", summary :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作家祝勇一部讲述辛亥革命历史的非虚构作品《辛亥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辛亥年》以辛亥年一年为横断面,通过一年中的戏剧化转折,剖析每个阶层、每个个体的挣扎与抉择,评判他们在历史转折关头所扮演的角色。阅读它,稍有些讶异的是,这一年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显出衰败迹象。在一些研究者看来,虽然不是形势大好,但也是一点点在好起来。但是恰恰就是这一年,一个王朝走向了它的终点。\x0a 闪回\x0a 辛亥年的N个瞬间\x0a ●辛亥年春节之前,一场源于哈尔滨的鼠疫,由东北三省向北京进逼。辛亥年春节刚过,大清帝国的皇太后隆裕就垂询东三省鼠疫蔓延到京的情况,摄政王载沣回答:“业已拨款,饬民政...",orgUrl : "http://www.hxory.net/1128.html"});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作家祝勇一部讲述辛亥革命历史的非虚构作品《辛亥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辛亥年》以辛亥年一年为横断面,通过一年中的戏剧化转折,剖析每个阶层、每个个体的挣扎与抉择,评判他们在历史转折关头所扮演的角色。阅读它,稍有些讶异的是,这一年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显出衰败迹象。在一些研究者看来,虽然不是形势大好,但也是一点点在好起来。但是恰恰就是这一年,一个王朝走向了它的终点。

闪回

辛亥年的N个瞬间

●辛亥年春节之前,一场源于哈尔滨的鼠疫,由东北三省向北京进逼。辛亥年春节刚过,大清帝国的皇太后隆裕就垂询东三省鼠疫蔓延到京的情况,摄政王载沣回答:“业已拨款,饬民政部及各衙门暨直东各督抚竭力防范,早为扑灭,想不致传染来京。”

从那一天起,京城的警察开始挨家挨户地劝说,凡有秽臭腐烂等物,切不可抛弃在街道上。各区专门派出卫生警官,一律佩戴红十字袖章,监控疫情。同时,北京的街头出现了许多洒水车,沿街喷洒石灰水消毒……

即将对大清帝国进行正式访问的德国皇储在印度得知北京鼠疫的消息后,取消了访问计划,踏上了回国的行程。

●正月初十,是隆裕皇太后的万寿圣节。大年初一,太和殿像往年一样举行一场盛大国宴,招待各少数民族王公及外国使节。太和殿大宴共设宴桌210席,每次都要耗用羊百只、酒百瓶。

●四月初一,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这就是清华历史的开端。1910年11月,游美学务处向外务部、学部提出了改革游美肄业馆办法。其中提到,因已确定清华园为校址,故呈请将游美肄业馆名称改为“清华学堂”。12月,清政府学部批准了这个改革办法。之后,清末兼管学部和外务部的军机大臣那桐于宣统辛亥年(1911年)为清华学堂题写了校名。

●四月初七,1911年5月5日,孙中山在美国芝加哥出席同盟会芝加哥分会集会时,宣布成立“革命公司”,并动员当地华侨购买该“公司”股票,筹款支持国内革命活动。孙中山许诺,股金本息,革命成功后加倍偿还。

●五月二十六,公元1911年6月22日,大清帝国巡洋舰海圻号抵达英国,参加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加冕庆典,以及24日举行的海上多国舰队校阅仪式。

1911年6月26日,完成赴英庆贺英王加冕大典外交使命的海圻舰,自朴次茅斯港外锚地起航,经过两个星期的连续航行,抵达纽约。中国军舰首次出访美国本土,在全美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 海圻号官兵全副武装前往格兰特总统墓地敬献花圈。军乐嘹亮,中国军人第一次在美国国土上武装行进。

●七月二十四(1911年9月16日)上午,在北京德胜门外,军歌嘹亮,战旗飘扬,在24岁载涛的亲自指挥下,全体禁卫军官兵整齐列队,接受摄政王载沣的检阅。当载沣出现在校场时,军乐《崇戎谱》响起,全军均按阅兵式队形举枪致敬,林立的枪管在秋天的阳光下形成一排整齐的平行线,似乎在表明帝国军队的坚不可摧。

辛亥年到来的时候,似乎没有迹象表明,这将是这个铁血帝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是从隆裕皇太后万寿圣节(正月初十)的歌舞升平开始的,而在这一年行将结束的十二月二十五(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却颁布了一纸退位诏书,中国的封建政权就此曲终人散。历史的急转直下,在当时绝大多数人(包括革命领袖)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这一年,如同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开篇所说,“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对于帝国来说,最危急的时刻(庚子事变)已经过去,在中央的号召下,各地议会(咨议局)已纷纷成立,尽管朝廷制定了立宪期限,但国会(资政院)建立已经不可逆转,只是时间问题,以梁启超、杨度、张謇为首的立宪派已经沉浸在成功之前的兴奋中;包括法制在内的制度建设已卓有成效,具有近代意义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尚未颁布)等纷纷制定完成;铁路、煤矿、公司、股市、律师、国有企业、合资公司……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资本主义事业在封建主义的皮囊内部高歌猛进;军事方面,一支参照世界先进水准打造的新建陆军已经形成战斗力……所以,这一年纵然灾异不断,却符合黄仁宇所说:“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起义不断(如著名的黄花岗起义),也大多是昙花一现,规模影响远不及当年的太平天国,因此,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从表象看,帝国已经从死亡的边缘缓过一口气,进入复苏和发展的崭新历史阶段。

但是这个自信的帝国正是在“我们一点点好起来”的形势下猝死的。孙中山直接领导的十余次起义未能撼动它的根基,来自武昌的一次“计划外”起义就将它送进坟墓。仿佛一个巨人,竟然死于一次微小的感冒。辛亥年的故事,在今天听起来仍然像是一个传说,这是历史本身的张力,后世作家不需要太花心力,只需如实描画出它的大致形象,戏剧性就自然显现了。有人说,革命不是产生于最黑暗的年代,而是压迫稍微放松的年代,是对于黑暗的一种滞后反应。无论这是否能够成为一条定律,至少在辛亥年,它是适用的。

帝国的悲剧,正是埋伏在它的自信里,埋伏在它的自我标榜与自我迷恋里,埋伏在它万世不朽的期许与谎言里。大清帝国不是没有危机,否则它的猝死就变得不可解,而天下的一切命运,都是可以解释的。从消极的方面看,即使在万寿圣节的歌舞升平中,在它自认为“一点点好起来”的形势下,帝国的警报也没有撤除,只是当权者对其充耳不闻而已——当权者只能听见他们想听的话,看见他们想看见的事物,所以在他们眼中,永远都是天下太平。所以,辛亥年在统治者、立宪派和革命党眼中,形象决然不同,甚至有天壤之别——他们拥挤在一个相同的辛亥年里,但每个人、每个阶层、每个政治派别,又都有自己的辛亥年,也就是说,在一个辛亥年中,包含着无数个辛亥年。这是从辛亥年的宽度上说的。

从长度上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转折性的一年,辛亥年也不应是一个单纯的纪年,在它的内部,包含了晚清数十年的光阴。所以这一年,不是一个闭合的时段,而是一个开放的时段。从大历史的观点看,晚清研究,也应当包括在辛亥革命研究中。如同一位朋友在读了我的长篇小说《血朝廷》以后给我的信中所写:“革命只是爆炸前的火光一闪,而黑屋子早就蓄势待发了半个世纪了,是时代和历史的必然,是时势的风云际会选择了革命的人和事。必然有一人要去引燃这巨大的帝国的毁灭,这样的人、事便是历史的精魂所在。有必然有偶然,在这样的意义上纪念辛亥革命,庶几贴近历史本意。”尽管黄仁宇说,“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但在此时的帝国形势,却是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酿成大灾。

在中国历史上,似乎很难找出哪一年能像这个年份那样,有着超大的历史容量,纠集了那么多的转折、浮沉、悲喜、恩怨、可能和不可能,在这三百多个日夜里,人世间的喜怒哀乐,都演到极限,形成巨大的反差,以至于我们在一百年后讲述它时,依旧不得要领。我写《辛亥年》,以一年为横断面,这种写法,如果算是黄仁宇的发明,那我们应该向他致谢,因为他在杂花生树的历史丛林中,为我们找到了一条进入的捷径。这种写法,也是一种不讲理的写法,但它使本书在时间的限定性与超越这种限定之间,自然产生了一种张力。

有人参与的历史,才是有温度的历史、令人纠结和叹息的历史。我从来不愿把历史写作变成对历史年表的文学翻译。所以写作这部非虚构作品,我更关注人的命运。对历史来说,人的命运似乎无足轻重;但对人来说,人的命运却是至关重要的。辛亥革命前后是这样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每一个历史当事人都面临“决定性瞬间”:“那些平时依序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一个需要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对个人、国家、民族来说,这种时刻的选择,关乎一生一世,存亡兴替。这种选择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与痛苦。

在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应当以一种更加宽容的目光,看待历史中的每一个人,以及他们留给历史的各种缺憾,因为我们在自己的历史中也将面临同样的抉择与挣扎,对他们的轻视、苛求乃至嘲笑,等同于对自己的轻视、苛求和嘲笑。

西岭雪探秘纳兰性德死亡真相:御前侍卫为何猝死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126.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1-02 10:26:21 |extendActions("1","20111","390000000213202260271262088000","",{title : "西岭雪探秘纳兰性德死亡真相:御前侍卫为何猝死", summary : "西岭雪:探秘纳兰,需要想象和浪漫\x0a ■作家简介\x0a 西岭雪,本名刘恺怡,作家、《爱人》杂志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传记、散文集等作品五十余部。代表作既有“西岭雪长篇小说人鬼情系列”这样的畅销小说,也有《西...",orgUrl : "http://www.hxory.net/1126.html"});

西岭雪:探秘纳兰,需要想象和浪漫

■作家简介

西岭雪,本名刘恺怡,作家、《爱人》杂志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传记、散文集等作品五十余部。代表作既有“西岭雪长篇小说人鬼情系列”这样的畅销小说,也有《西岭雪探秘红楼梦》《宝玉传》《黛玉传》《西望张爱玲》等研究专书。

纳兰性德,一个说起来都让人心动的名字,“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惘然,“萧萧几叶风兼雨”的悲苦,“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的翩然,这位清末贵公子,出身富贵,是权相明珠的爱子;才华横溢,是康熙大帝的宠臣;他,有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有贵族超逸脱俗的秉赋,可是他的一生却是不幸的,关于他的传说,有太多太多。

日前,著名女作家西岭雪新作《一闪灯花堕》面世,这部探秘纳兰性德的作品,抛弃过去所有关于纳兰作品的既定模式,从纳兰过世后,他的一位红颜知己寻找纳兰死因入手,再现纳兰性德的一生。在接受本报“作家在线”专访的时候,西岭雪说,《一闪灯花堕》只是一部小说,并不是《西岭雪探秘红楼梦》之类的理论研究书籍,更不是纳兰性德的传记,所有关于情感的推理,都只是小说家言,“探秘纳兰,就需要一点想象,我希望读者看到的纳兰就是读者心目中的纳兰。”

一部爱情+悬疑的探秘小说

纳兰性德传奇的一生中,流传于世的不仅是他创作的那些凄美哀婉的词,还有他凄美的爱情故事,他短暂但光华闪耀的一生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他的浪漫与忧郁是萦绕在后人头脑中迷幻般的印象,其人其事,史料记载散见,多为捕风捉影的市井流言。西岭雪说,她就是被纳兰的神秘和浪漫感动,所以想要从另一个不同角度来解读这位传奇才子,为读者走近纳兰性德,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记者:你之前写过很多关于探秘红楼的作品,比如《西岭雪探秘红楼梦》、《黛玉之死》等,很多读者熟悉你,这次为什么不继续选择写自己熟悉的“红楼”,而将目光转向了纳兰?

西岭雪:我迄今出版的五十多本书中,包括了早期的穿越灵异类小说“西岭雪人鬼情系列”,职场小说,游记,以及近期的历史小说,红楼研究,张爱玲系列等。所以很难说阅读这本《一闪灯花堕》的读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我的,或者,他们仅仅是因为对纳兰的喜爱而爱屋及乌,第一次接触我的作品。至于我要选择纳兰容若作为探秘对象,是因为纳兰的故事本身充满了悬疑,而最让人难以接受并深感遗憾的就是他的英年早逝。他是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是武官,箭无虚发,骑射皆精,怎么会仅仅因为一场莫名的“寒疾”而猝死?又为什么在病发前一日特地召集天下名流在渌水亭诗宴,这太像一个仪式,一次告别,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好奇与怀疑。所以,我会对这故事做出种种猜测,但猜测不是史实,所以它是本小说。至于读者能否接受,我相信看完故事后,会启发他们的联想,无论信与不信,都会有所得到,对纳兰也有更多的了解,这便足够了。

记者:这本《一闪灯花堕》与你以往的历史小说有什么区别,或者特别之处在哪里?

西岭雪:我的“大清三部曲”的前两部《后宫》与《大清公主》,写法更传统一些,而这本《一闪灯花堕》则因为采用了推理悬疑的手法,加上第一女主人公沈菀这个人物本来就只出现在野史笔记中,没有任何史实依据,因此虚构的成分会更多。作为一个探秘故事,它无法像前两部小说那样对历史本身娓娓道来,而为了故事好看要风波迭起,制造一个个新的高潮点,所以写作的风格会不同。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名妓沈菀这个角色来揭发纳兰的死亡真相?

西岭雪:因为纳兰的死虽然可疑,但是因为他身份的特殊性,注定不会成为一个公开侦破的悬案,不能像狄仁杰系列那样直接写成破案小说。会对纳兰之死穷追不舍的人只能是他的亲友,而且只能做暗地调查。而沈菀作为一个痴恋纳兰的风尘女子,她的身份的局限性使她的追查近乎不可能,正是这种不可能,会让读者越发好奇:一个身陷青楼的妓女,是怎么一步步接近纳兰停厝的寺庙,进入宰相府甚至皇宫,是怎么一步步深入国家政治机构核心来追查真相的?这样,爱情与悬疑就可以得到完美的结合。

是探秘是创作,是历史更是爱情

在看过《一闪灯花堕》后,记者有些迷惑,这究竟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呢?悬疑小说的情节设置,爱情小说的感情线索,历史小说的细致史实,对于这个疑问,西岭雪解释说,这是一本悬疑+爱情的探秘小说,

记者:也有人评论在这部小说中,沈菀这个角色不够真实,你如何看待这个评价?

西岭雪:每天都有读者对我说:你写了那么多爱情小说,可是爱情根本是不存在的,所以你写的不真实。爱情是否存在,要在于你坚信、追寻、付出,然后得到。小说人物也一样,你是否相信她的真实性,在于你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无法干预。

记者:你如何定义你这本小说?其中历史的真实和故事创作,哪个部分占的分量更重?

西岭雪:这小说有三个元素。首先它是一本历史小说,所以关于历史背景的部分必须真实,没有了史实的依据,这故事就不存在了;其次它是一本词人小说,所以会对文字特别注重,书中也会有大量的我对于纳兰词的解读;第三它是一本推理悬疑的言情小说,要写一个好看的故事。这三者缺一不可,鼎足而立,无分轩轾。

记者:探秘红楼,探秘纳兰,在写这些探秘历史的小说时,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西岭雪:尊重。尊重原著,尊重历史,尊重一个文人应有的情操。探秘也要尊重历史,就像这本小说中呈现的这样。所有的线索脉络历史背景必须依据史实,而关于情感故事则可以展开想象,重点是不改变历史大事件就可以了。

纳兰即宝玉?纳兰就是纳兰

在一些红楼学者看来,纳兰才是贾宝玉的原型,作为“中国民间红学第一人”,西岭雪认为,也算是一种可能性,但是纳兰有其自身的魅力,探秘纳兰不是刻意塑造,她希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纳兰性德”。

记者:你希望读者在你的书中认识一个怎么样的纳兰?

西岭雪:他们心中的纳兰

记者:好像有一种说法,认为纳兰才是贾宝玉的原型,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西岭雪:这个说法是乾隆皇帝提出来的。他第一次看到《石头记》时,曾评价:“此明珠家事也。”意思是贾府就是明珠府,贾宝玉就是纳兰容若。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虽然乾隆也只是一种推理猜测,是最早的探佚索隐派红学家,但也不代表他说的一定是对的,因为小说就是小说;可是也有其可能性,毕竟人家是皇上,金口玉牙,说话也是有点分量的,他与曹雪芹的时代也更近些。所以,这说法对探秘红楼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线索和可能性。

记者:在书中你写了很多纳兰的经典词,如果由你来选择,你最爱的三首是哪三首,为什么?

西岭雪:“一生一代一双人”,因为这是我所赞同的爱情的最高境界;“辛苦最怜天上月”,因此绝对的无奈与唯美;“今古河山无定据”,因为最能体现纳兰文武双全的身份与情操。

记者:目前历史类的小说也很多,哪一部是你特别欣赏的?为什么?

西岭雪:《高阳公主》。够激情,看得出作者写这本小说时的沉迷,那是作家最好的情操。

记者:你应该算是很高产的作家了,涉及的领域也很广,你自己最喜欢写什么题材的作品?为什么?

西岭雪:既然是涉及领域很广,就谈不上最喜欢什么题材了,因为一直在尝试新的写作风格与主题。我只能说,下一部要写的是游记,记录我在十几个国家旅行的见闻与感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早就把这道理讲得通透了,相信每个写作人写到后来,都会走上这样一条路,或至少是渴望这样一条路。

司徒雷登日记显现蒋介石政府注定失败的预兆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124.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1-02 10:25:33 |extendActions("2","20111","390000000213202260271262088000","",{title : "司徒雷登日记显现蒋介石政府注定失败的预兆", summary : "司徒雷登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的见证人。他断断续续一共在中国生活了50年。这些经历大致记录在他的日记体裁的回忆录《在华五十年》一书中。对于司徒雷登这本回忆录,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阅读起来,其感觉...",orgUrl : "http://www.hxory.net/1124.html"});

司徒雷登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的见证人。他断断续续一共在中国生活了50年。这些经历大致记录在他的日记体裁的回忆录《在华五十年》一书中。对于司徒雷登这本回忆录,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阅读起来,其感觉也有所不同。但有一点不可置疑,那就是,司徒雷登的声音是一个独特的视角。

  一、实证了辛亥革命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中国社会背景

  司徒雷登回忆录对于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予以客观的记载,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其一,他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我作为传教士,从中国得到的第一个印象是其民族主义的觉醒。过去她可能一直处于沉睡状态。但是在屡遭外来的欺凌之后,她苏醒了。”“当时人们普遍担忧国家会被列强瓜分。”其二,面对中国的困境,他目睹了中国人奋发图强、苦苦探索的经历。1905年他首次到中国传教,日俄两国在中国领土上开战,使中国蒙受奇耻大辱,它促使“中国青年普遍在探求有效地抵御西方侵略的秘诀。他们大批地涌到日本留学”。第三,1908年他觉察到了近代中国的“革命”主题及趋势,即“清王朝已变得摇摇欲坠”,“生活中飘荡着一股革命的气息”,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它没有周密的组织计划,却轻易地席卷了全国”。

  二、显现了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注定失败的预兆

  司徒雷登的这本日记体回忆录有大量赞美蒋介石的篇章,但也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无可奈何,和对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命运的担忧。这种潜意识在司徒雷登的其他文档中也有记载,大致可以归结如下:

  其一,国民政府在意识形态方面苍白无力,缺乏“志存高远”的精神。一方面是它没有革命的理想。司徒雷登提出:“国民党的主张是消极的……并不抱有要推行民主和进行社会改革这样一些较为积极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它没有革命的信心。司徒雷登发现当时的政府领导人没有政治理想,也不愿意实践前辈的理想,“他(蒋介石)也应实行‘三民主义’的第三条,即民生主义。他点头表示同意。可是我后来了解到,使他同意我的主张是一回事,而要他下决心采取坚决的行动却又完全是另一回事”。此外,他也没有革命的策略,即“尽管在‘三民主义’和官方用语中,就民主和社会改革的问题作了强调说明,但更为紧迫的却是军事问题,后来是抗日问题以及同共产党人的冲突问题”。

  其二,国民政府在组织上仍采用旧式封建管理方式,腐败丛生。司徒雷登发现中国的社会组织方式非常特别,即:“中国旧式的师生关系是非常严密的。空军首领、海军首领、高级将领通通忠诚于委员长,而不是忠于任何名义上的领袖,更不是忠于与个人无关的国家本身”。他还举出具体的例子:“陈氏二兄弟一直是蒋介石忠心耿耿的工作人员”,“却是一心一意地为领袖效劳的,他们为他树立威信,反对他在党内的一切对手,压制党外的一切反对意见”。就是在国难当头之际他们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方面,司徒雷登已经体会到了国民党内部腐败的猖獗:“许多官员都是通过‘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发了大财之后告老还乡的。在满清时代公款和私款是没有多大差别的,当官的都可以捞一把,只是受其上司和惯例的限制罢了。共和国初期,这种传统和习惯继续存在,除了敌对军阀的威胁之外,不受任何妨碍”。

  其三,国民政府的严重腐败导致其在军事上的最终崩溃。尽管国民党曾在进攻延安等地的战争中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司徒雷登早已发现这种虚假性:“他们貌似强大的力量是虚幻的,他们的胜利是建立在沙土上的。”他已经发现了国民党军队必将溃败的原因。第一,士气低落。“在国民党官兵中笼罩着严重的失败主义情绪,人们普遍地推测,共产党人很可能打散他们”。第二,士兵被奴役。一方面“政府根本不管士兵们的生活福利或作战目的的教育,如此亏待士兵是他们的一贯作风”,另一方面,“他们大都是被强迫服役的,根本不知道为何和为谁打仗,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第三,腐败腐蚀了整个国民党军事体系。“甚至在那个时候(抗日战争期间),军官们的贪污行为就已十分猖獗。在国家资源日益枯竭,前途已经无望时,这一现象依然如故”。为此,司徒雷登对国民政府的失败命运进行了小结:“中华民国政府失败的原因,那不是因为援助不够。我们派驻现场的观察员报告说,在至关重要的1948年,国民党军队并未由于缺乏武器弹药吃过一次败仗。国民党的抵抗力量之所以遭到极大削弱,实际上乃是战争初期我们派驻重庆的观察员所见到的那种腐败现象”,“国民党军队不是被打败的,他们是自行瓦解的”。

三、觉察到了民主派人士及社会民众的期盼

  其一是民主派人士的盼望。司徒雷登观察到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分化,他写道:“孙逸仙夫人是忠于她的丈夫及其所阐明的‘三民主义’的。后来她感到她的亲属违背了这一理想,遂投向了共产党的人民政府,现在她在该政府中担任着一个很高的职务。”他还通过宋庆龄分析了中国革命与苏俄革命前景的差异:“(北伐战争失败后)孙夫人在莫斯科寄居了不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断定俄国的共产主义不是医治中国弊病的灵验药方(尽管许多说法与此相反),于是又带着随员到了柏林,大约一年之后我在那儿见到了他们。”

  其二是民主党派的期盼。司徒雷登区分了民主党派的两种表现,一种是以党派谋私利的,如在国民会议召开时,“经过几番讨价还价之后,有两个小党谋得了几个部长职位。并未给政府带来相应的好处。就像我们自己国内搞那种不光彩的分配官职的做法一样,那些小党也为他们自己的党员捞取肥缺。那些新上任的部长和他们的属下,与他们所取代的国民党官员相比,情况也好不了多少”。

  其三是普通社会民众的期盼。蒋介石挑起内战后,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几个月的经历使我伤心透了。我痛苦地目睹这个国家处于大规模的冲突中,国力消耗殆尽,各阶层的老百姓遭受着由此而带来的种种苦难,却又束手无策。人们遭到野蛮的屠杀,或是惨死在饥饿中,无人过问”。在1947-1948年间,司徒雷登已经意识到了蒋氏国民政府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每一件事,都与伙食情况一样糟。教师和各个阶层的一切专业人员,包括各级政府里一些有名气的公职人员,生活情况尤为悲惨”。为此,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在不断下降,而且这种情绪也影响到政府的各级官员。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不满,而学生罢课和举行示威游行也越来越频繁,整个社会殷切期盼新的曙光。

  四、见证了国外各类势力在华的表演

  其一是美国在华的表演。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美国所扮演的角色比较复杂。一方面,他以所谓的人道主义的面目出现,帮助中国做了很多好事,因此往往赢得了一些不明真相的中国人的好感;另一方面,美国出于自身的利益,利令智昏,使之看不清楚中国的未来,因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司徒雷登日记中所记载山西一位从事医学的传教士周以德的经历正道出了这种矛盾性:“周以德十分清楚,中国人不但手无寸铁,而且有苦难言,因为日本人是靠着美国向他们出售基本战争物资进行战争的。”后来,美国的这一政策在中国遇到了尴尬,“1948年,一切已变得为时已晚”。“不但共产党人仇恨我们,就连那些心里没有政府而又渴望和平的知识分子也仇视我们,他们认为,主要是由于我们的援助才阻碍了和平的实现。政府也抱怨我们援助的‘太少和太晚’。我们遭到了中国各种持不同政见者的批评”。

  其二是国际组织在华的表演。近代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凌辱,二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但虚弱的国力并不足以支撑,当时的中国仅仅是西方列强手中的一个玩偶。在司徒雷登日记中记载了《雅尔塔协定》对中国的影响:“1947年1月6日,那天下午,我们拜访了委员长”。“委员长直言不讳地谈到了他对《雅尔塔协定》的看法,说谁也没有征求过中国方面的意见。他还补充说,尽管他个人可以原谅那些当事者,然而,全中国人民对这种做法都极为愤慨,他希望能把他的意见转达给杜鲁门总统”。

  司徒雷登的日记记录的林林总总,从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那段厚重的历史。这引起了后人在仰望历史星空之际的无限遐想,尤其是在革命成功很多年后的今天,面对中国当今社会与经济的巨大变迁,不禁让人再次深入思考中国革命、建设中的诸多历史问题。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作者:黄悦波 来源:《北京日报》

“被成功毁灭的人”:朱元璋嗜杀因身患精神病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122.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1-02 10:20:07 |extendActions("3","20111","390000000213202260271262088000","",{title : "“被成功毁灭的人”:朱元璋嗜杀因身患精神病", summary : "本文摘自:《细说大明王朝36大悬案》,作者:向飞,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x0a 有的人认为,明太祖马上得天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南征北战,都是能撑得起一方天地的角色。但他的太子皇孙都温顺柔弱,他担心一旦...",orgUrl : "http://www.hxory.net/1122.html"});

本文摘自:《细说大明王朝36大悬案》,作者:向飞,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有的人认为,明太祖马上得天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南征北战,都是能撑得起一方天地的角色。但他的太子皇孙都温顺柔弱,他担心一旦他百年归山,他的子孙无法控制局面。

据史载;太子朱标对朱元璋的滥杀无辜不以为然,曾多次劝谏。有一天,朱元璋把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条扔在地上,叫朱标捡起来,朱标左观右看,无处下手。朱元璋笑了,他说:“这根荆棘条不好拿吧?假如我替你将那些尖刺削光磨平,岂不是很好拿了吗?——现在我所杀的,都是将来有可能威胁到你的皇位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

可见,他的滥杀功臣,是在为大明王朝消除隐患,以确保他子孙后代皇位的安全。

有的人认为,朱元璋出身草莽,早年浪迹江湖,深知贪官污吏强取豪夺之恶,草民深受欺凌投告无门之苦。他仇视权贵,仇视压迫,仇视阴谋,他想建立一个官吏奉公守法、百姓安居乐业的清明世界。

登基前夕,战乱未定,他就任命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会同杨宪、刘基等二十人负责制定法律。他自己也“每御西楼,召诸臣赐坐,从容讲论律义”,逐条审议,然后颁布执行。洪武六年(1373),他又派刑部尚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庑,亲加裁酌”,总计六百零六条,颁布执行。

他是一个以法治国的严厉的君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一例,还是战争时期,粮食紧张,朱元璋曾严令禁酒。大将胡大海的儿子犯酒禁,当斩。都事王恺进言:胡大海正在前线拼杀,可饶。朱元璋大怒道:“宁可胡大海反了,不可坏我号令!”说罢,竟自己抽刀把他杀了。这与他冷冷地对胡惟庸说“杀人偿命”,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那些功臣勋旧则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天下是自己血拼出来的,他们和朱元璋共过生死患难,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那些法令条文是管束小民的,与他们毫不相干。他们骄恣横暴,为所欲为。史载:洪武三年,“时武臣恃功骄恣,得罪者渐众”;洪武四年,“时诸勋臣所赐公田庄佃,多倚势冒法,凌暴乡里”。洪武六年,朱元璋敕令工部专门铸造了申戒公侯的铁榜,规定公侯人家倚势凌人、夺侵田产财物,和私托门下、隐蔽差徭的,都处斩罪。

但他们在铁榜之后,仍不收敛。如蓝玉,蓄庄奴假子数千,鱼肉乡里,尝占东昌民田,御史依法提审,蓝玉竟一顿乱棍把他打走。又令家人贩购云南私盐,阻坏盐法。又如郭英,私养家奴百五十余人,又擅杀男女五人。周德兴(与朱元璋同村)营宅第逾制,赵仲中城破遁逃,等等。

朱元璋曾说:“奈何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以猛、以严治国,是朱元璋的既定方针,这些人触犯法令,实是罪有应得,根本不存在嗜杀或滥杀的问题。

还有人认为,朱元璋一生受到了太多的精神冲击,地位的卑下、处境的恶劣、战斗的艰苦、牺牲的惨烈,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太多的创伤。一旦黄袍加身,过大的落差使他有恍然若梦之感。他常常幻想这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唯恐得而复失。自卑、恐惧、危机意识纠结在一起,在他的精神上形成了一种变态的被害妄想。他是一种偏执型的人格障碍者,时时犯疑心病,到处安插耳目,遍布特务网,到头来仍然是惴惴不安,心神不宁。在日益加剧的恐惧感的追迫下,经历了长期战争岁月的洪武皇帝,本能地倾向于一种较为彻底的解决办法——从肉体上消灭他想象中的潜在对手,这就是他一再地制造冤狱,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屠杀的根本原因。

一人犯罪,按一家一族进行屠杀。枭示、凌迟、剥皮、抽筋,以及刷洗、抽肠、黥刺、剕、劓、阉割、挑膝盖等名目繁多的非刑折磨。从朱元璋致人于死命的方式方法的选择上看,他早已堕落成乐于用他人血污来填补自己精神空虚的虐杀狂。

弗洛伊德在《心理分析所遇到的性格类型》一文中指出,这一类的精神病患者是“被成功毁灭的人”。

焦躁,狂怒,精神失控,疑心病,恐惧,被害妄想,终日追踪着朱元璋,折磨着他,直到他生命的终结。

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如何当上“终身总统”?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120.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1-02 10:19:29 |extendActions("4","20111","390000000213202260271262088000","",{title : "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如何当上“终身总统”?", summary : "本文摘自:《法治周末》2011年07月22日,作者:杨津涛,原题:《蒋介石在台26年“总统”路》\x0a 当下,与蒋介石相关的书籍可谓是汗牛充栋,即使不论各种野史、戏说,近年来有影响的著作就有黄仁宇《从大历...",orgUrl : "http://www.hxory.net/1120.html"});

本文摘自:《法治周末》2011年07月22日,作者:杨津涛,原题:《蒋介石在台26年“总统”路》

当下,与蒋介石相关的书籍可谓是汗牛充栋,即使不论各种野史、戏说,近年来有影响的著作就有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李敖与汪荣祖《蒋介石评传》、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以及布赖恩·克罗泽《蒋介石传》等好几种,但尚缺少一部成体系的学术传记,给蒋介石一个公允的评说。

杨树标《蒋介石传(1887-1949)》初版于1989年,先后印刷11次,畅销海内。在此书中,作者将蒋介石的前半生划分为五个时期,充分肯定了其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以及抗战中的功绩。在此书出版20多年后,它的后半部分《蒋介石传(1950-1975)》终于面世。本书自抗战胜利后,陈仪奉命接收台湾写起,由败退台湾、稳住阵脚、“反攻大陆”和迟暮岁月四部分内容组成,将蒋介石的后半生完整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蒋介石没有做华盛顿

蒋介石于1949年12月10日入住台北草山官邸,直到1975年4月5日去世,在那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26年。台北之外,即使是在老家奉化溪口,蒋介石也仅仅生活了18年而已。在台湾的几十年,蒋介石自始至终担任着“中华民国总统”,因而我们只要捋清了他几次连任“总统”的时间脉络,蒋氏的后半生也就自然呈现了。

蒋介石赴台时的身份只是“国民一分子”,因为他早在1949年初即宣布下野,由副总统李宗仁继任为“代总统”。按照当时的中国宪法,当总统缺位时,副总统即自动成为总统,蒋介石却非要给李宗仁加上一个“代”字,其实就是为自己“复位”埋下伏笔。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行将崩溃时,李宗仁赴美治病。此后李宗仁拒绝赴台,他在由唐德刚执笔的回忆录中说:“以蒋先生过去对我衔恨之深,我一旦失去自由,恐欲求为张汉卿第二也不可得了。”李宗仁不愿自投罗网,蒋介石方面却一再召唤。最终,“监察院”通过决议,指斥李宗仁“违法失职”,使蒋介石得以顺利“复位”。

事实上,根据1946年宪法,在“总统缺位”时,应先“由行政院长代行其职权”,3个月内再召开国民大会,补选总统和副总统。所以,已然下野的蒋介石未经选举,重新出任“总统”,也就是一种非法行为。

蒋介石“复位”成功,但却还要面对法统难题。1948年,蒋介石的总统之位是国民大会选出来的,而国大代表则由全国普选产生。蒋介石退守台湾后,再也无法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国代选举,为延续其政权代表中国的“合法性”,只得以第二届国大代表无法产生为由,将第一届国大代表任期无限延长,成为“终身代表”。国民党当局在东拼西凑后,终于凑出了1624名代表(第一届国大应有代表2961人),同时将《国民大会组织法》中有半数代表才能开会的门槛降低到了1/3,保证了1954年蒋介石“合法”地蝉联“总统”。

如此看来,蒋介石凭借这个“国大”的选票,是不难成为一名“终身总统”的。然而“宪法”却有明文规定:“总统任期六年,连选得连任一次。”为了给蒋介石第三次就任扫清障碍,亲蒋势力遂纷纷主张“修宪”;而以胡适、雷震为代表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则希望蒋介石能遵守“宪法”,效仿华盛顿,两任任满后飘然引退。《自由中国》发表评论,引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话说:“过了70岁的人,就不应该保有他的公职。”—那一年,蒋介石72岁矣。

寻求连任到“终身总统”

“修宪派”与“护宪派”在台湾岛上激烈论争的同时,一个折中方案被最终采用———维护宪法不变,修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加上了一条“动员戡乱时期,总统、副总统得连选连任,不受宪法第四十七条连任一次之限制。”1960年国大再次召开,蒋介石获得1509名国大代表中的1481票,第三次当选“总统”。

1960年9月,也就是蒋介石第二次连任后几个月,雷震案发生。主持《自由中国》杂志,且意图筹组反对党的雷震,被诬以“知匪不报”、“为匪宣传”两项罪名,判处有期徒刑10年。

范泓在《风雨前行———雷震的一生》中评论说,雷震与胡适支撑下的《自由中国》在台湾的宪政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以民主自由与宪政理念为思想核心,使一大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台湾有了重新集结的机会”。所以,即使岛内很多人出面为雷震鸣不平,依旧无法改变蒋介石惩办《自由中国》的决心。直到2002年,也就是雷震去世23年后,此案才得到台湾当局的平反。

清除掉岛内最重要的反对派阵地后,蒋介石在“终身总统”的道路上再无阻碍,又顺利地于1966年和1972年两度当选“总统”。最后一次成为“总统”的蒋介石,已如布赖恩·克洛泽在其《蒋介石传》中描述的那样,“尽管他在1972年5月接受了第五次连任总统的职位,但从体力上讲他已经不能继续履行他的责任”。此后,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院长”,开始了接班程序。

1975年4月5日晚上,蒋介石心电图上的心搏曲线,突然成了一条白线,医官紧急对其施以电击抢救。不久,89岁的蒋介石与世长辞。蒋经国在日记中记述了当夜的情形,“天发雷电,继之以倾盆大雨,正是所谓风云异色,天地同哀”。

蒋介石病逝后,那份以“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自居”开头的遗嘱公布。但是杨树标在采访蒋的文书侍从秦孝仪先生后证实,此份遗嘱宣称是1975年3月29日由秦孝仪根据蒋介石口述写成,而事实上却是在蒋介石去世后几个小时,由宋美龄授命“补写”的,还特意让秦孝仪加上了“耶稣基督”几个字。

王奇生在《革命与反革命》一书中曾指出,民国时试图诠释革命的党派至少有三家: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共产党的“阶级革命”以及青年党的“全民革命”。1949年鼎革之后,败退台湾的国民党依旧以革命正统自居。蒋介石时时盼望“复国”、多次组织“反攻大陆”,实现“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蒋介石能做的仅仅是经营台湾。

杨树标、杨菁所著《蒋介石传(1950-1975)》肯定了蒋介石在台湾建设中的几大功绩,如赴台之初平抑物价、土地改革以及扶植工商业;1960年代末又在蒋经国的主持下开启“革新保台”计划,最终为台湾的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

继承蒋介石事业的蒋经国终结了台湾的党禁、报禁。本书作者在序言中说,“将尽力避免戴上有色眼镜曲解历史”,观遍全书,作者一直在努力。

终极帝国——封建末路的悲喜剧(努尔哈赤的奋斗史)(长篇连载)(11)(12)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114.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雨清烟垣  2011-11-01 20:31:37 |extendActions("5","20111","390000000213202260271262088000","",{title : "终极帝国——封建末路的悲喜剧(努尔哈赤的奋斗史)(长篇连载)(11)(12)", summary : "(一)努尔哈赤的奋斗史(11)\x0a 当尔哈赤如日中天、事达到了顶峰的时候,周边的形式却不是那么乐观。\x0a 努尔哈赤的东面,有骁勇善战的蒙古族,虽然黄金家族的血腥味自忽必烈以后便逐渐淡化,但仍是一只劲旅。西...",orgUrl : "http://www.hxory.net/1114.html"});

(一)努尔哈赤的奋斗史(11)

当尔哈赤如日中天、事达到了顶峰的时候,周边的形式却不是那么乐观。

努尔哈赤的东面,有骁勇善战的蒙古族,虽然黄金家族的血腥味自忽必烈以后便逐渐淡化,但仍是一只劲旅。西面是大明的蜀国朝鲜,朝鲜一直都对大明表示的非常的恭顺,应该可以说是很值得信任的下属。北面还有野心勃勃的叶赫,这可是建州的大敌。

当然,这些小茅屋相对于南面这个豪华庄园实在是小屋见大屋。大明的疆域自然不用细诉,极致豪华的建筑、淳朴文明的风情、足不出户的江南美眉、还有那北京的富丽堂皇,深深的吸引着努尔哈赤。大明,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度。这就像是在一个饿了几天的疯狗,看到主人家厨房里的五花肉,实在忍不住要不咬上一口。

这块富得流油的土地,成为了努尔哈赤的梦想。一生的梦想。奈何老矣,谁也无法抗拒岁月的消磨,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的努尔哈赤能否实现这样的梦想,他不去等了,不是他不愿意,而是他要付诸行动了。

这是一个敢作敢为、丝毫不会胆怯的人。面对着周围的强敌,他不是惊慌失措,也并非欣喜异常,而是表现得异常镇定,因为在他这匹孤独的野狼心里,任何的猎物都不能错过,否则就好像是对不起自己来人事走了这一遭吧。

称汗之后的努尔哈赤终于揭掉了自己的面具,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形象,那就是不再对大明俯首称臣,他的一生都在为这样一个目标奋斗,如今,他终于做到了。他不在去北京进贡,因为,骑上高头大马、在汉人的俯首呐喊声中进入紫禁城对他来说更吸引力。。这匹孤寂的野狼在那么多年的隐忍之下,终于做好了准备,积蓄力量反抗一直以来欺压他的主人,这匹狼,他终于不请自入了。

努尔哈赤实在找不到什么比较好的理由来攻击这位为他提供生存空间的主人。多年来,大明或多或少都为努尔哈赤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可是,他却不是这么想。如果老李要是看到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门生在自己刚翘辫子一年就称汗和大明拉开仗势,估计得从棺材里跳出来给她两巴掌。

政治上从来都不缺少制造谎言的能人。努尔哈赤随便搜罗就找到了“七大恨”。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横空出世,从此,大明不太平。

 

(一)努尔哈赤的奋斗史(12)

“今岁必争明。”

努尔哈赤在万历十六年(1618年)终于大胆的讲出了几十年来的梦想。关键是还要付出行动,努尔哈赤努力了一辈子,现在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连年来的征战,虽然让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部族,但是战争中的巨大消耗也给这个民族带来了危机。现在,他们只能再通过战争来争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这也许是一种最方便的方式了。可是抢劫这种事情始终是要死人的,终不能一年到头的去抢吧。于是,努尔哈赤想到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法子——逐鹿中原,统一天下。如果能够成功,不但天下是女真族的,就连自己最恨的汉人也都会俯首在自己的脚下。

是时候行动了。一劳永逸,豁出去了,抄家伙,不成功,便成匪!

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1618年),努尔哈赤从女真族中精挑细选了两万的抢劫好手,不过这次不是去抢劫,是去攻城拔寨,建立不世功勋。

古人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努尔哈赤虽然敢单方面发起战争,可是大明难道真的会让他放肆吗?现在让我们请出大明的董事长朱翊钧同志。话说间只见一方大轿徐徐被四人抬进我们的会场,那四人胸前却分别写着“酒、色、财、气”四个大字,原来董事长大人睡着了。

好,现在就由我来简述一下朱翊钧先生的事迹吧,但愿老朱听完不要骂我就阿弥陀佛了。万历乃是明神宗朱翊钧先生的年号(1573-1620),明朝用这个年号的时间那是相当的长,整整48年,历史上对老朱的评价不是很好,因为老朱的确可以去参加世界吉尼斯纪录大赛,他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长达二十八年的时间罢工不上班。要是我们普通的人做这件事情怕是自己实在太懒,再加上我们本就常人,死活也没人愿意管,可是老朱可不能啊,整个大明都在他手里呢,那还不乱套啊?

总之,努尔哈赤和老朱家算是结下了血海深仇。奈何老朱似乎不愿此恨绵绵无绝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