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拉网咖通风系统:撼 龙 经 解 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23:23

唐朝 国师杨筠松 着

天堂山人 新解

统  论

经云:

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

如人背脊与项梁,生出四肢龙突兀。

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东西为四派。

解读: 

     “须弥”一词原是梵文音译,相传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在佛经中也称为“曼陀罗”。

     同时这个须弥山在佛教中极具意义,它又称须弥楼、曼陀罗,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名山。据佛教观念,它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为佛家的宇宙观。

    杨公开卷直言“须弥山是天地骨”,其意是将传说中的须弥山作为地球上的诸山之祖,地球上诸龙发脉之处,非指某一山脉而言。有人将其改为“昆仑山是天地骨”,是不对的。

    因为杨公生活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朝,当时的交通不便,测量技术落后,信息不通,他不可能知道当时地球上的大陆分布情况,更不可能知道每块大陆上的山脉的走向和每块大陆上河流的分布及流向情况。因此,杨公不敢确定哪座山才是我们生活的这块大陆的诸龙之祖。

    下面再介绍一下位于银川的同名的须弥山:

    须弥山是一处拥有一百多座石窟的风景胜地。它位于银川市东南320公里的六盘山北端,固原县城西北55公里的寺口子河北岸。这一带关山对峙,峡口逼仄,深沟险壑,奇峰高耸。古时,山下的寺口子河被称为石门水,水上曾设石门关,成为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孔道,也是中原汉王朝与西域各少数民族争战与修好的重要关防。如今,关址已当然无存,但分布在八座山崖上的石窟,仍然焕发着艺术的光辉。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造像中,单体佛像规模最大的要数唐代所建的第五窟。窟中有高达20.6米的大佛坐像雕刻,神态安然,气宇轩昂。这里地势开阔,视野辽远。站在大佛前凭栏相望,古战场上山川依旧,令人茫然生无限思古之情。而51窟那种群体造像气魄雄伟的氛围,又叫人惊羡不已。第51窟开凿于北周,素称“须弥之光”。石窟开凿在一座小山包上,将山包整个凿空,辟出前室、主室和左右耳室四个部分,是须弥山最大的中心柱式窟。窟中7尊6米多高的佛像姿态优美,雕作手法纯熟,代表了北周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仰面环视,淡淡的白光从洞口撒进来,映出四壁雕像流畅的线条和高大的体量,使人有置身极乐世界的神秘感。

    这一带的石窟始凿于北魏,距今一千四百多年。经西魏、北周、隋、唐等历代不断添凿,以及后来的修葺重妆,形成如今的大佛六、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窟、黑石沟等八个风景区,共有造像三百五十余尊,以及壁画、题记、石碑等多处,是研究北魏以来我国石窟艺术和宗教文化的遗产。

    须弥山石窟不像敦煌、云冈与龙门那样,石窟几乎都开在临川的一面峭壁上,使人一览无余,而是随着山势的起伏变化,或临川而开,或雄立山巅,或蔽于山凹,东一点,西一片,上上下下,隐隐显显,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杨公简介: 

    杨益,字筠松,号救贫(另有称号叔茂)。经考,杨公生于公元834年(唐永宗太和八年甲寅岁三月初八戍时),原籍山东宾州府人士,卒于公元904年。杨公天资聪慧,少年悟性异常。公元854年,年方二十岁时登科第入仕为士。唐僖宗时,官至朝廷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主管宫廷建筑、重要寺庙的规划布局,以及天象观察、皇族祭祀等职。公元875年黄巢兵起,880年京都长安陷落。为避兵祸,杨公私携御库秘籍《郭璞·葬书(禁中玉函秘书)》逃离长安。辗转奔波,南逃至虔州府辖崇贤里(今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境内),寄宿黄禅寺。始收徒讲学。杨公潜心二十余年,研究、发展、实践并传授堪舆秘术,匡真扬善,救贫扶弱,德艺双馨,声名鹊起,遐迩闻名,故能流芳千古,佳誉永驻。故称之为中国风水宗师。杨公70岁时病逝于虔州,葬虔州于中药口(今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宽田乡)。现今花岗石墓碑仍清晰可辨。

    风水理论着作方面:据《人子须知》载,杨公着书有:《疑龙经》、《撼龙经》、《画夹图》、《四大穴法》、《立锥赋》、《拔砂图》、《胎腹经》、《望龙经》、《倒杖法》九部;据《四库术数丛书·(九)》载杨公着书有,《疑龙经》、《撼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奥语》、《天玉经》五部;其它风水书中关于杨公风水理论着作的记载颇多。经考,最可信为杨筠松所着的至少有《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天玉经》、《玉尺经》五部。

    关于杨公的传说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

    杨公精于地理,其为人作福,使人朝贫暮富,寅葬卯发,应验如神,世人称其为“杨救贫”。现代,几乎所有的风水学派都尊杨公为祖师,都称本派地理术才是杨公真传之术,其他各派之地理术都是伪术。其为人营造阴阳二宅,未到现场,先谈价钱,收下定金。而其收费,明码标价,动辄数万。杨公泉下有知,喜乎?悲乎?

    究竟哪一座山才是地球上诸山之祖呢?

   从《世界地形》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在亚洲中心地带,有一个巨大的山汇,亚洲大陆上几条巨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兴都库什山脉都在这里汇结,形成一个巨大的山结。它雪峰群立,与青藏高原同称世界“屋脊”,这就是帕米尔高原。

    帕米尔高原位于中亚东南部、中国的西端,地跨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目前除东部倾斜坡仍为中国所管辖外,大部分属于塔吉克斯坦,只有瓦罕帕米尔属于阿富汗。“帕米尔”是塔吉克语“世界屋脊”之意,高原海拔4000米~7700米,拥有许多高峰。帕米尔高原早在中国汉代就以“葱岭”相称,因多野葱或山崖葱翠而得名。帕米尔高原实际上不是一个平坦的高原面,而是由几组山脉和山脉之间宽阔的谷地和盆地构成。根据地形特点。帕米尔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帕米尔地形较开阔坦荡,由两条西北—东南方向的山脉和一组河谷湖盆构成,绝对高度5000米~6000米。相对高度不超过1000米~1500米。西帕米尔则由若干条大致平行的东北—西南方向的山脉谷地构成,地形相对高差大,以高山深谷为特征。

    因为有多组山脉在此交汇,帕米尔高原又被称为“万山之祖”。

    帕米尔,古称不周山。不周山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诗人屈原在他的不朽着作《离骚》中就有“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同期成书的《淮南子·天文训》则对不周山之“不周”,作了更为神奇的描述:“昔共工与颛琐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这个不周山即今日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

帕米尔高图

世界地形图

 

   

    而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它的边界,向东是横断山脉,向南和向西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是昆仑山脉。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西藏自治区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边境上,东西绵延2400多公里,南北宽约200—300公里,由几列大致平行的山脉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我国境内是它的主干部分。平均海拔高达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1座,这些山峰终年为冰雪覆盖,藏语“喜马拉雅”即“冰雪之乡”的意思。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珠穆朗玛峰1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界上。它的北坡在我国西藏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藏语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玛”是第三的意思。因为在珠穆朗玛峰的附近还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所以称为珠穆朗玛峰,它那金字塔形的峰体,在百公里之外就清晰可见。

     喜马拉雅山脉自南向北大致可分为三带:南带为山麓低山丘陵带,海拔700—1000米左右;中带为小喜马拉雅山带,海拔3500—4000米左右;北带是大喜马拉雅山带,是喜马拉雅山系的主脉,由许多高山带组成,宽约50—60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数十个山峰的海拔在7000米以上,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各山峰终年为冰雪覆盖,呈一片银色世界。

   

 喜马拉雅山脉在地势结构上并不对称,北坡平缓,南坡陡峻。在北坡山麓地带,是我国青藏高原湖盆带,湖滨牧草丰美,是良好的牧场。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几乎都发源于北坡,切穿大喜马拉雅山脉,形成3000—4000米深的大峡谷,河水奔流,势如飞瀑,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喜马拉雅山连绵成群的高峰挡住了从

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较少,植被稀疏,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高山地区的自然景象也不断变化,形成明显的垂直自然带。

    南坡从海拔仅2000多米的河谷上升到8000多米的山峰,河谷的水平距离不过几十公里,自然景象却迅速更替:低处温暖湿润,常绿阔叶林生长得郁郁葱葱,形成常绿阔叶林带;海拔升高,气温递减,喜温的常绿阔叶树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而耐寒的针叶树则渐增加,在2000米以上为针叶林带;再往高处,热量不足,树木生长困难,由灌丛代替森林,出现灌丛带;在45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带;5300米以上为高山寒漠带;更高处为高山永久积雪带。

西藏地形图

    

    在喜马拉雅山脉周围,有几条重要的河流,分别是雅鲁藏布江,恒河和印度河。

    雅鲁藏布江像一条银色的巨龙,从海拔 5300 米以上的喜玛拉雅山中段北坡冰雪山岭发源,自西向东奔流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南部,最后于巴昔卡附近流出国境,改称布拉马普特拉河,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它在中国境内全长 2057 多公里,在全国名流大川中位居第五;流域面积 240480 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六,流出国境处的年径流量为 1400 亿立方米,次于长江、珠江,居全国第三位;天然水能蕴藏量达 7911.6 万千瓦,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河床一般高程在海拔 3000 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雅鲁藏布江的南面耸立着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喜马拉雅山,北面为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北之间为藏南谷地,藏语称之为“罗卡”,意为“南方”,谷地呈一东西走向的宽阔低缓地带,雅鲁藏布江就静静地躺在这一谷地里。与谷地的地貌相一致,雅鲁藏布江流域东西狭长,南北窄短。东西最大长度约 1500 公里,而南北最大宽度只有 290 公里。

    雅鲁藏布江干流依自然条件、河谷形态及径流沿程变化,可划分为河源区、上游、中游和下游。 1975 年中国科学院组织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进入河源区,经过深入研究,得出杰马央宗曲为正源的正确结论。源头海拔 5590 米,河源区由杰马央宗曲和库比藏布两河组成。在两河源头有杰马央宗冰川、夏布嘎冰川、昂若冰川、阿色甲果冰川等,构成巨大的固体水库。由于冰川退缩成大面积冰碛物,谷地呈浅“ U ”形。杰马央宗曲冰峰林立,拥抱着谷地。冰峰上面冉冉升起的云雾,像透明的羽纱在半空中轻轻地飘动。

    从杰马央宗冰川的末端至里孜为上游段,河长 268 公里,集水面积 26570 平方公里,河谷宽达 1 ~ 10 公里。桑木张以下河段称马泉河,平均海拔 5200 米以上。水流平缓,江心湖和汊流发育,两岸大片沼泽地内栖息着许多水鸟。马泉河穿行在南面的喜马拉雅山和北面的冈底斯山之间,谷地开阔,一般都有 10 ~ 30 公里。宽谷中的马泉河就像一条银色缎带,铺展在烟云飘缈的雪山脚下,马泉河最大的支流――柴曲,弯弯曲曲把无数晶莹夺目的小湖泊穿缀在一起,一直挂到那缎带上。这雪山、缎带、湖泊都铺在一块一望无际犹如翠绿绒毡的草地上。这幅美丽的图景,就是上游马泉河地区的写照。

   马泉河流域基本上都是牧区,在帕羊以下河谷两侧是由高蒿草组成的沼泽化草甸景观,这里是最优良的冬春牧场。在帕羊以上,沼泽化草甸由温变干,渐趋消失,坦荡的谷地出现一片针茅草原景观,广泛分布着紫花针茅和蒿子,呈现一片黄绿色的季象。这里是上游地区主要的夏季牧场。

    马泉河谷地的上段,由于人烟稀少,目前的茫茫草地还是一个动物乐园,有藏羚羊、岩羊、野驴、野耗牛、熊、狼、狐狸、鼠、兔等多种动物。广漠无际的河谷草地上,还散布着排排巨大的黄灰色新月形沙丘,沙丘垂直于风向,多的地方,像链条一样连接起来,这些沙丘是冬春旱季马泉河枯水季节裸露的河沙,在经常的西风作用下搬运堆积起来的。

    从里孜到派乡为中游段,河长 1293 公里,集水面积 163951 平方公里,两岸支流众多。这里海拔已降到 4500 米以下。中游河段呈宽窄相间的串珠状。在宽谷段,谷底宽达 2 ~ 8 公里,水面宽 100 ~ 200 米,有河漫滩,也有高出水面 10 ~ 120 米的阶地。水流平缓,河道平均坡降 1 ‰以下。站在两侧山地俯瞰宽谷,但见蓝绿色的江面和金光灿灿的沙洲相间,构成特有的辫状水系。在峡谷段,河谷呈“ V ”型,两岸山体陡峻,谷底宽 50 ~ 100 米,水流湍急。两岸陡壁悬崖,中间流急浪高,水势奔腾咆哮,谷坡以崩塌为主的物质移动十分强烈。最有名的是桑日县的加查峡谷,长 42 公里,宽只有 30 ~ 40 米,落差竟达 300 多米。在加查峡谷中,由于坚硬的基岩和横向断裂的作用,或由于大块崩石的堵塞,河床分别在增和尼阿日喀等两处形成相对高 4.8 米和 5.2 米的瀑布。在这里,江流以雷霆万钧之势奔流而下,激起一串串乳白色的浪花和水雾,使人惊心动魄!这类峡谷中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而且在峡谷的两口往往有平坦的阶地存在,加上与峡谷相串联的宽谷盆地地形,为水能资源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集中了雅鲁藏布江的几条主要支流,如拉喀藏布、牟楚河、拉萨河、尼洋河等。这些巨大的支流不但提供了丰富的水量,而且提供了宽广的平原,如拉喀藏布下游河谷平原、日喀则平原、拉萨河谷平原、尼洋河林芝河谷平原等。这些河谷平原海拔都在 4100 米以下,一般宽 2 ~ 3 公里,最宽可达 6 ~ 7 公里,沿河长可达数十公里。这里水利灌溉和机械化条件都较优越,阡陌相连,人烟稠密,是西藏最主要的和最富庶的农业区,也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基地和高产稳产农田的发展场所。

    雅鲁藏布江中游还是西藏一些重要城镇的所在,如自治区首府、“日光城”拉萨。第二大城市古城日喀则,具有抗英斗争光荣历史的英雄城市江孜,新兴的工业城市林芝八一镇,山南重镇泽当等等,都坐落在流域内一些支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上,成为西藏工农业经济、贸易、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雅鲁藏布江哺育着两岸百十万英勇的藏族人民,藏族人民历来以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绘绣着这壮丽的山河。

    派乡到巴昔卡附近为下游段,河长 496 公里,集水面积 49959 平方公里。河流从米林县黑龙附近开始逐渐折向东北流,经派乡转为北东流向至帕隆藏布汇入后,骤然急转南流进入连续高山峡谷段,经巴昔卡流入印度。在大拐弯顶部两侧,有海拔 7151 米和 7756 米的加拉白垒峰和南迦巴瓦峰。从南迦巴瓦峰到雅鲁藏布江水面垂直高差 7100 米,可称为世界上切割最深的峡谷段。从峰顶的冰川和永久积雪带到谷地的热带,构成了垂直地带。大拐弯峡谷历来以它的雄伟峻险和奇特的转折而闻名于世。那里的雅鲁藏布江就像深嵌在巨斧辟开的狭缝里一样。谷底是呼啸奔腾的急流,河床滩礁棋布、乱石嵯峨。在下游,像这类峡谷一个接着一个,千回百折,山嘴交错,层峦迭嶂;峡谷两侧山坡是森林密布,满坡漫绿,看来又是那幺幽深秀丽。它那连绵的峰峦和不尽的急流相结合,构成一幅壮丽动人的画面。

    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大拐弯峡谷,从派乡到墨脱县希让河长 220 多公里的河段内,河床下降了 2200 米,平均 1 公里内跌落 10 米多。奔腾的江流在迂回曲折的峡谷中奔流,这里不但蕴藏着充沛的水力资源,而这大拐弯峡谷的地貌形成,又为丰富的水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条件。初步计算,大拐弯峡谷中的水力资源要占整个雅鲁藏布江水力资源的 2/3 以上,其水能的单位面积蕴藏量在世界同类大河中是少见的。

    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弯中的墨脱县,沿江狭长分布,就像镶嵌在峡弯中的一块绿色的翡翠,是有名的“高原上的西双版纳”。这里随着河流的降低,南来的湿润气流已能沿河谷长驱直入,使降水增加和气温升高。因此这里的河谷低地具有稻谷飘香、绿竹滴翠、芭蕉迎客的热带、亚热带风光。这里还是中国动物界的一个宝库,各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雅鲁藏布江是中国含沙量最低的大河之一,流水对陆地的侵蚀平均每年只有 93 吨 / 平方公里。奴下观测站多年的平均含沙量只有 0.28 公斤 / 立方米。含沙量虽小,但由于径流量丰富,所以输沙量颇大。在奴下站 1964 年实测最大年输沙量为 4620 吨。

    雅鲁藏布江一泻千里,它的中上游河谷却始终严格地保持着东西方向,只是到了它的下游又突然作奇特的转折,形成大拐弯峡谷。并且,它的一些主要大支流如年楚河、拉萨河等又一反常态,呈反向注入干流。所有这些现象,历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通过考察,雅鲁藏布江的形成主要是适应断裂构造的结果。它的中上游沿岸断续出现一系列超基性岩体,它们是深层岩体沿断裂上升露出地表的结果。同时,沿江两侧地层时代不同、产状不连续,一些地方还发现有混杂岩等等,地质上认为,雅鲁藏布江是坚固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碰撞的巨大地缝合线,下游大拐弯一带当时处在碰撞地带的东北隅,因而碰撞缝合线就有转折并密集于它的附近。因此,雅鲁藏布江主流中上游是适应东西向深大断裂构造发育的,其下游是适应着构造转折而变化的,一些巨大的反向支流是适应主干断裂的次级断裂构造的结果。雅鲁藏布江是严格适应断裂构造而发育的一条构造河谷,这种严格适应构造发育的情况在世界河流中是罕见的。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语式拼法Indu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仅次于恒河,为该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地带。该河流发源于中国西藏,从喜马拉雅山脉朝西北方向流入克什米尔,调头向南流入巴基斯坦,河流总长度2900~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和定居社会主要文明之一。 

    印度河的最终源头位于西藏;它从Sengge河跟Gar河的汇合开始。然后向西北流过喀喇昆仑山脉以南的喀什米尔,再渐渐弯向南面,从白沙瓦(Peshawar)与拉尔瓦品第(Rawalpindi)之间的山中流出来。在这处的印度河有一座大型堤坝(塔贝拉水坝),形成塔贝拉水库(Tarbela)。它余下往海洋的路径都是在旁遮普(Punjab)及信德(Sind)的平原上,这时水流变慢,河道亦变得纵横交错。它然后流经海德拉巴(Hyderabad),最终在卡拉奇(Karachi)东南的一个大三角洲流出海。

    印度河的老家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冈底斯山西麓。它向西北穿过克什米尔的深山峡谷,再转向南行,就进入巴基斯坦的东北边境了。入境后切穿盐岭,又进入了号称“五河之地”的旁遮普平原。因为它在这里接纳了5条支流,水量大大增加。再向南,流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最后进入阿拉伯海。 

    印度河全长3 180千米,是南亚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96万平方千米。它的干流大部分在巴基斯坦境内,只有上游一部分干流和一些支流在印度境内。 

    既然印度河的大部干支流都在巴基斯坦,为什幺河名却叫作“印度河”呢?这有历史原因 。印度和巴基斯坦本是南亚次大陆上的统一国家,后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独立时,“印、巴分治”,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 ,河水归两国共同使用 。为了避免纠纷,两国在1960年签订了“印度河用水条约”,规定印度使用河水系总水量的1/5,其余归巴基斯坦使用。 

    印度河流域气候炎热干燥,年平均降雨量不足300毫米,东南部还有大片沙漠。印度河每年有两次涨水,它的中下游平原灌渠纵横,人烟稠密,盛产小麦、棉花和稻米,是巴基斯坦的“粮仓”。

 

     恒河,是印度文明的摇篮。作为印度第一大河,它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全长2700多公里,中、上游有2100多公里在印度境内,下游500公里在孟加拉国。 

恒河有两个较大的源头,即阿勒格嫩达河和帕吉勒提河。两河上游急流汹涌,奔腾于喜马拉雅山间,地势由3150米急降至300米。两河在代沃布勒亚格附近汇合后始称恒河。穿过西瓦利山脉后,在古城哈德瓦附近进入平原,与其着名支流朱木拿河结伴并排而行,流至阿拉哈巴德时聚会一堂,地势再降至120米。由于恒河到此已沙多水浊,而朱木拿河水深且清,结果褐色的恒河水与青色的朱木拿河水形成十分明显的水线,以后逐渐交融混合。恒河接着气势磅礴地流向印度宗教圣地瓦腊纳西,又集纳了许多支流(如哥格拉河、宋河、干达克河、古格里河等),河面宽阔,水流浩荡地奔向下游。进入孟加拉国后,恒被称为帕德玛(意为荷花)河,分成数条支流,并汇合大拉马普特拉河,形成“丫”字形,最后注入孟加拉湾。就在这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它的面积达56980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海拔仅10米。这里河网密布,土壤肥沃,农业发达,是南亚次大陆水稻、小麦、玉米、黄麻、甘蔗等重要种植区。布拉马普特拉河长约2900公里,水量充沛,河道亦极其稳定,上游即雅鲁藏布江。恒河河口部分是大片红树林和沼泽地,称“松达班”,梵文意为“芳林”。

圣河传说

     从长度来看,恒河算不上世界名河,但她却是古今中外闻名的世界名川。她用丰沛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土地,给沿岸人民以舟楫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冲积成辽阔的恒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劳的恒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劳动生息,创造出世界古代史上着名的印度文明。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足迹遍布恒河两岸,诗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这里仍是印度、孟加拉国的精粹所在,尤其是恒河中上游,是经济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恒河,印度人民尊称它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众多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恒河两岸独特的风土人情。在印度神话中,恒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马华特(意为雪王)的公主,为滋润大地,解救民众而下凡人间。女神既是雪王之女,家乡就在对门山飘渺的冰雪王国,这与恒河之源——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加姆尔的甘戈特力冰川相呼应,愈加带有神话色彩。加姆尔在印度语中是“牛嘴”之意,而牛在印度是被视为神灵的,恒河水是从神灵——牛的嘴里吐出来的清泉,于是便被视为圣洁无比了。

    而根据宗教传说,恒河之为“圣水河”乃是因恒河之水来源于“神山圣湖”。恒河的上游在我国西藏阿里地区的冈底斯山,冈底斯山的东南坡有一个大而幽静的淡水湖,叫玛法木错湖,湖水来源于高山融化的冰雪,所以湖水清澈见底,平如明镜。相传,这里的山中就是“神中之神”湿婆修行的地方,印度教徙尊它为“神山”。湿婆的妻子乌玛女神是喜马拉雅山的女儿,玛法木错湖是湿婆和他的妻子沐浴的地方,印度教徙尊它为“圣湖”,由于恒河水是从“神山圣湖”而来,所以整个恒河都是“圣水”。千百年来,虔诚的印度教徙长途跋涉,甚至赤足翻越喜马拉雅山,到中国境内的“神山圣湖”来朝圣,到湖中洗澡,以祛病消灾,益寿延年;到神山朝拜,以得到湿婆大神的启示。

而另一个传说则说印度历史上某国王为了洗刷自己祖先的罪孽,以修来世,请求天上的女神下凡。但是,女神之水来势汹汹,大地难以承受,湿婆大神就站在喜马拉雅山附近的恒河上游,让水从他的头发上缓缓流下,从而减弱了水势,既可以洗刷掉国王祖先的罪孽,又能造于人类。由此,印度教徙认为恒河是女神的化身,是“赎罪之源”。

恒河晨浴

     恒河是印度教徙心目中的圣河,恒河之水可以涤罪攘祸,因而去恒河之中来个大洗浴是印度教徙最向往和痛快不过的事情。最盛大的洗浴应当说是印度教的甘露庙会,每回参加洗浴的人数以千万计,遗憾的是每十二年轮流在各个圣地举行一次,所以遇到一回也是不易。不过,整个恒河,不管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也不管是在春夏秋冬,一天到晚总是有印度教徙在洗浴。但平素里最壮观的还要数瓦腊纳昔的恒河晨浴,前往此地朝圣、观光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奔此而来。

    每天早上四五点钟,晨光熹微,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既有本地人,也有外乡人,来到恒河边,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恒河,痛痛快快洗个澡,以求用圣水冲刷掉自己身上的污浊或罪孽,达到人生超脱凡尘、死后到天国永生的愿望。印度教徒便是这样虔诚地把用恒河水“冲洗身上的过失”看成是莫大安慰和荣幸。

    瓦拉纳西是恒河之岸最大的圣城,河岸之景蔚为壮观。清清的恒河水在无声地流过,河岸边则是错落不齐、风格各异的神庙,一座紧挨一座,形成陡立的峭壁。瓦腊纳昔恒河之岸长达6.7公里,共有64个码头,当地人称其为“卡德”。这些卡德据说都是虔诚的印度教徙捐建的,捐建越多,积善也就越多。最让人神往的是几十个卢比租上一叶扁舟,向恒河中央飘去。卖货的小贩更会明白这是赚钱的大好良机,他们也划着小船尾随大大小小的游船,向游人兜售各种货物,有树叶做成的河灯,有念珠、香木以及各种种样的工艺品。游人们在小贩的吆喝声中,把一盏盏河灯放入河中,恒河变成了暗蓝的银河,闪现出数不清的点点繁星。更为美妙的景色就要出现了。东方欲白,淡淡的雾雾慢慢地散去,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岸边陡立的建筑披上了金色的衣裳,河面泛起一片金光。再看岸边的河水中,洗浴的男女老少进入了忘我之境。有的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双手忙碌,尽情搓洗;有的双手合十,面各太阳默祷,安详的脸上金色溢彩,灵魂的净化表露无遗;有的则有停地屏息潜入水中,惟恐这圣水不能把自己的罪孽洗涤一清;身披绛黄色的印度教祭司以及光着上身的虔诚信徙在岸边的石上闭目打座;打着哆嗦的孩子们在父母的水罐之下接受泼头的冲洗;穿着纱丽的妇女们洗浴完毕,竟然在这人海如潮中能够换上干衣,而不让自己的身体暴露丝毫。

      一个不需要防盗门的民族,是一个深藏着尊严的民族。也许,印度教的和平传统,还有甘地的非暴力主义,最可能在这个民族的清洁和温和里生长。一部名为《甘地传》的电影,一个谜一般的人物,一个干瘦的老头,总是光头和赤脚,自己纺纱,自己种粮,为了抗议不合理的盐税,他有一次还曾经带着男女老少拒食英国盐,一直步行到海边,自己动手晒盐和滤盐。他推翻英帝国殖民统治是历史性壮举,不需要军队也不需要巨资,一旦拿定主意,剩下的事就是默默走出家门进行和平大进军。他从一个村子走到另一个村子,从一片平原走向另一片平原,他身后的队伍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壮大,直至覆盖在整个地平线上,几乎是整整一个民族。碰到军队的封锁线,碰到刺刀和大棒,他们宁愿牺牲也绝不反抗,只是默默地迎上前去,让自己在刺刀和大棒下鲜血淋淋地倒下。第一排倒下了,第二排再上;第二排倒下了,第三排再上……直至所有在场的新闻记者都闭上了眼睛,直至所有镇压者的目光和双手都在发抖,直至他们惊恐万状地逃离这些手无寸铁的人并且最终交出政权。  

   作为印度之魂,甘地不似俄国的列宁、中国的毛泽东、南斯拉夫的铁托以及古巴的格瓦拉,他一弹不发地完成了印度的独立,堪称20世纪的政治奇迹和政治神话之一。    

    这里的节日也同中国的不一样:街上并无车水马龙,倒有点出奇的灯火阑珊和人迹寥落;也没有杯筹交错,倒是所有的餐馆和各家各户的厨房一律关闭——人们以禁食一天的传统习俗来迎接新的岁月。他们不是以感官的放纵而是以欲望的止息来表示欢庆。他们的饥饿是神圣,是幸福,也是缅怀。这种来自漫长历史的饥饿,来自漫长历史中父亲为女儿的饥饿、兄长为妹妹的饥饿、儿子为母亲的饥饿、妻子为丈夫的饥饿、主人为客人的饥饿、朋友为朋友的饥饿、人们为树木和土地的饥饿,成为他们世世代代的神秘仪礼,成为了他们隆重节日的组成部分。 

   也许是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来世,所以对于现世的苦难便可以这般消极和坦然。恒河岸边,横七竖八栖宿着许多等死的老人,他们饥寒交迫、肮脏不堪,却默然承受,不争取、不哭诉、不埋怨,只是等待可以死在恒河岸边。因为按照惯例,这样可以免费火化,实现他们把骨灰倾入恒河的愿望。不过,这是穷人没有办法的办法。更多人还是愿意去河边的烧尸坑。这个地方常称之为“Manikarnika Ghat”。有钱人家会选用白檀木,将柴薪堆叠好后,把遗体放在上头,如果是女性,一般是彩色纱丽裹身,并饰以白花。纱丽还需经过恒河水浸泡,以此净身。然后浇上有香料的油脂,开始近三个小时的焚烧,死者终化成灰烬。焚烧过程中,死者的亲人们不断念诵“Ram Nam SatyaA Hai”,意即“神明的法号”的意思。为了拥有更好的来世,骨灰多由家人用手撒向“圣河”。这个过程一般在黑夜,伴有气氛浓郁的祭祀表演,岸上的人们和河里的小船纷纷靠了过去。炫目的烛火和缭绕的烟雾配合着老祭司沙哑的歌声和串串铜铃的节奏,古老的恒河显得更加苍凉和神秘。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采取火葬的方式,像五岁以下的孩童,没钱的人,自杀身亡者的尸体,均是直接在恒河上放流,或是用石头绑住尸体直接沉入恒河。

 

恒河圣水沐浴节

      印度教徒认为,恒河水源于神山圣湖,因此恒河是“圣河”,每12年举行一次印度恒河圣水沐浴节(又称大壶节)。  

    传说中,圣水沐浴节首次举办的时间是在雅利安人时期(公元前1500年定居于印度)。当时众神和群魔达成临时协议,双方合力取得银河系中的长生不老仙露后平分。争夺盛仙露的大壶之战进行了整整12天12夜(相当于人间12年)。壶中仙露洒落到了四个地方:阿拉哈巴德、哈里瓦、乌疆和纳锡。因此,圣水沐浴节也就在这四地举行。  

    由于圣水沐浴节与恒河这两个词与印度宗教传统的紧密联系,许多人已认为它们是同意词。因为圣水沐浴节是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恒河也就被看做是最伟大的宗教河。多少年来,恒河在印度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喜马拉雅山脉北面,有一条与喜马拉雅山脉平行的山脉——冈底斯山脉。

藏语冈底斯山脉意为“众山之主”。

    冈底斯山脉横贯中国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位于阿里的普兰和日喀则的仲巴、昂仁、南木林等县境内。东接念青唐古拉山,南接喜马拉雅山,北联昆仑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平行,呈西北-东南走向,是内陆水系与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属褶皱山,长1100千米,海拔约6000米。玛法木错以北的主峰冈仁波齐峰,海拔6656米。位于普兰县。最高峰为冷布岗日,海拔7095米。

    喇嘛教以冈底斯山为宇宙中心,尊为圣地。尼泊尔人、印度人则以此山为湿婆(Siva,印度教三尊神之一)的乐园。冈仁波齐峰和纳木那尼峰间的玛旁雍错为圣湖。香客多来此朝拜。由巴噶经普兰,沿孔雀河谷有道路通往尼泊尔。地势高耸,为内陆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印度河上源狮泉河发源于冈底斯山北侧,朗钦藏布(象泉河)发源于山南,进入印度境内称萨特累季河。冈底斯山南北两侧均为地震活动带,曾多次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 

    冈底斯山又名“凯拉斯”,意为“雪山”。自古以来是中亚和东南亚各地人们仰慕、朝圣和旅游的圣地。印度教把此山看做是大梵天神的驻锡地,在这里他与妻子喜马拉雅之女进行着永恒的修定。印度有一寺庙叫“湿婆神庙”,印度语称“凯拉散塔”,其建筑结构也酷似此山。《往世书》还认为,印度教的财神阎婆罗所统治的国度就在此山,山周围的座山峰就是财神的宝库。耆那教也视冈底斯山为一座有灵性的圣山,是该教创始人勒夏巴哈获得解脱的地方。佛教对此山有多种描述,按照密宗讲,它象征密宗中本尊胜乐和佛母金刚亥母;还有的佛教徒则认为佛陀便居住在此山,它周围有五百罗汉侍守。苯教认为此山是万山之王,是诸天神的住处,是天神下凡和升天的天梯,还有个苯教神祗住在此山。可见,冈底斯山在西藏宗教中的崇高地位。主峰冈仁波齐峰是佛教着名圣地。

    

冈仁波齐峰1

   

    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海拔6638米,梵语称之为“湿婆(印度一种神的名字)的天堂”,藏语意为“神灵之山”,冈仁波齐峰的腰部是较大的淡红色平台,平台边缘被冰雪侵蚀,风化严重,呈犬牙状,平台上有一圈凹进去的沟槽。冈仁波齐峰经常被白云缭绕,很难目睹其真容,峰顶终年积雪,威凛万峰之上,极具视觉和心灵震撼力。

冈仁波齐峰2

   

冈仁波齐峰被称为神山,可见其地位是世界性的,苯教便发源于此,每年来自印度、尼泊尔、不丹以及我国各大藏区的朝圣队伍们络绎不绝,更体现出此峰的神圣意味。

       

    

      冈仁波齐峰的腰部是较大的淡红色平台,平台边缘被冰雪侵蚀,风化严重,呈犬牙状,平台之上有一圈凹进去的沟漕。其峰顶宛若皇冠晶莹夺目,远远望去却仅见一个浑圆的山顶。 

    山峰四壁对称,呈圆冠金字塔关,峰上空常是白云缭绕,愈发显得神秘莫测。转山一圈距离为51公里,周围有八座寺庙。

 

    阿里地区的四大河——马泉河、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就从冈仁波齐峰四方流下,同时,各教派认为他们的神都与这座山峰有着联系。在佛教中,它是由金、银、琉璃和玻璃四宝构成,由七金山七香海及十二部洲所围成的"须弥山",象征着整个佛教宇宙的中心;在藏族苯教中,它是三百六十位神灵居住之山。 

冈仁波齐峰4

 

朝圣者的踪迹 

    世界上大多数宗教都有一共同特色--朝圣。带着强烈而巨大的心愿,沿着一条相对固定、充满神迹启示的圣路,向一个公认的圣地进发,这便是朝圣之举。朝圣由来已久。在自然环境险绝卓着的西藏,朝圣尤其显得精诚执着。 

    笃信佛教的藏族人坚信:朝圣能尽涤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无穷的功德,并最终脱出轮回,荣登极乐。因此,总是有数不尽的藏族人,以独有的磕长头方式俯仰于天地之间,向强磁场般的圣地跋涉。没有血肉之躯,便无朝圣之举,没有风尘仆仆,便无朝圣之途,不历经千辛万苦并跨越真正的时空,就不会有心灵的虔诚。朝圣对于一个信徒而言,是可以以一生的时间去认真对待的神圣之举。甚至可以这样说:超出“苦行”意义之上的朝圣之旅是将个体生命之旅推向极致的唯一途径! 

    作为神山的冈仁波齐,其地位是世界性的。印度创世史诗《罗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往世书》、《冈底斯山海志》等着述中均提及此山。从这些记载推测,人们对于冈仁波齐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冈仁波齐神山同时被藏传佛教、印度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它在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在梵文中意为“湿婆的天堂”(湿婆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发源于此。每年络绎不绝的,来自印度、尼泊尔、不丹以及我国各大藏区的朝圣队伍们,使得这里的神圣意味不断得以体现并加深。 

    冈底斯山脉地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等大江大河均发源于此。在信教者的心目中,这些河流与冈仁波齐有着神圣的关连。据苯教经典描述:从冈仁波齐而下的一条河,注入玛旁雍湖——不可征服的湖泊。四条大河由此发源,流向北、南、东、西四方。流向北的森格藏布——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钻石矿藏丰富,饮此之水的人们勇似雄狮;流向南方的是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为恒河),银沙丰富,饮此河之水的人们如孔雀一般可爱;流向东方的是当却藏布——马泉河(下游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绿宝石丰富,饮此河之水的人们如良驹一般强壮;流向西方的是朗钦藏布——象泉河(下游为苏特累季河),金矿丰富,饮此河之水的人们壮如大象。 

    相传,苯、佛相争的早期,佛教尊者米拉日巴与苯教徒纳若本琼于冈仁波齐斗法时的若干遗迹仍有存留。在这些地方转一转并祈祷一番是后世朝圣者不可或缺的功课。 

    转山是来自不同地方朝圣者最常采用的方式。转山道分两条:外线是以冈底斯山为核心的大环山线路,内线是以冈底斯山南侧的因揭陀山为核心的小环山线路。外线总长32公里,徒步需3天功夫,磕长头则需15-20天。转山人一般都是在转足13圈外线之后再转内线。每逢藏历马年,转山的朝圣者最多。据说佛祖释迦牟尼的生肖(藏族传统生肖观受汉族相应观点影响较多,其生肖属相大小的具体排列也和汉族相一致,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也有作乌鸦的)、狗、猪。(藏历结合阴阳及五行等学说,在具体年代节气等方面和汉地不同,故生肖也略有区别)属马,马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其他年份转山13圈,且最为灵验和积长功德。

 

冈仁波齐峰5

      

     在佛教盛行的年代里,当地及印度、尼泊尔、不丹和锡金等国的佛教徒,把它当成祈天求神的圣地。至今在“神山”脚下还残存着持有不同国度风格的古剎。当时那些虔诚的佛教徒,不远千里,不辞辛万苦来到这脱离尘世的“仙境”求取“神灵”,表达他们的“诚心”。他们要沿路叩头祈祷,最后到“神山”之下绕山朝拜数圈,才算完成宿愿。据说凡是到此朝拜者,回去后立即身价倍增。颇有讽刺的是,有些朝拜者到了“神山”脚下,受不了辛苦,不是自己绕山求神,而以羊为代价,请当地贫若牧民“代劳”,这大概也算尽了他们的“诚心”吧! 

冈仁波齐峰6

    

    “神山”之名的来由,并不纯属于偶然,可能与它那险峻的奇峰异貌有密切关系。在峰峦起伏的群山之中,唯具独特雄姿,气势磅礡的冈仁波齐峰凌空直耸云霄,峰顶常年被皑皑冰雪所覆盖,就像戴上了一顶壮观的大银冠,与朵朵白云浑然一体,举目远眺,真有“神浮盈空”之感。经过长期风化作用而形成的天然台阶,纵贯峰体中央,好象通往云端的悬梯,两侧悬崖绝壁,使整个峰体显得更庄严雄伟,真像个天生的大宫殿。故此在科学尚未发达的岁月里,不能正确的解释这些厅峰异景的形成,而被宗教所利用,并加以神化,就成了至今还在相传达室的“神山”了

纳木那尼峰

     纳木那尼峰方圆约200平方公里,主要有6条山脊;山脊线上有数10座6000米以上的山头,高低错落。西面的山脊成扇状由北向南排列,东面唯一的山脊被侵蚀成刃脊,十分陡峭,形成了高差近20多米的峭壁。相比而言,西面的坡度则较为和缓,峡谷中倾泻着五条巨大的冰川,冰面上布满了冰裂隙和冰陡崖。

纳木那尼峰

     纳木那尼峰,藏语称之为“圣母之山”或“神女峰”,位于普兰县境内,高7694米,是喜马拉雅山的主要高峰之一。它就坐落在玛旁雍错旁边,隔湖与北面的冈仁波钦峰遥遥相对。

    在西藏普兰县境内,有两个水系相通,间隔仅3公里的高原湖泊;东面较大的是玛旁雍错,西面较小的是拉昂错。在湖泊的南北是两座着名的山峰:北面是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海拔6638米,位于东经81.3度,北纬3l度,南面是喜马拉雅山西段的纳木那尼峰,海拔7694米,位于东经8l.3度,北纬30.4度,两峰相距约l00公里。

     狮泉河位于印度河上源,西藏自治区西部主要大河之一。藏语称森格藏布。发源于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北面的冰川湖。自南向北流至邦巴附近转向西流,经革吉在扎西岗附近与噶尔藏布相汇合转向西北,流入克什米尔地区。狮泉河在中国境内长 405公里,落差1264米,平均坡降2.9‰,流域面积2.745万平方公里。由源头到革吉为上游段,长约152公里,落差646米,平均坡降3.5‰;流经森格卡巴,右岸有终年不断流的泉河补给,因泉水所在山体形同狮子,故名狮泉河。革吉到扎西岗为中游段,长约173公里,落差299米,平均坡降1.9‰,中游段为宽谷,宽30~50米,水深0.5~1米;扎西岗以下为下游段,长约87公里,落差319米,平均坡降3.7‰;下游段有长约10公里的激流滩,平均坡降达14‰,个别地段可达42‰。狮泉河有7条主要支流,以噶尔藏布最大,长约155公里。汛期出现在8月,具有陡涨陡落的特点。8月平均流量占全年的32%,年均径流量为3亿立方米。狮泉河流域处于半荒漠和荒漠地带,气候干旱少雨。8月份降水占全年的40%。11月~翌年5月为风季,3~5月多大风,无霜期短,以牧业为主。位于狮泉河与噶尔藏布交汇处的狮泉河镇,为阿里地区行政公署驻地。

    象泉河位于印度河最大支流萨特累季河的上游,为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最主要河流。又称朗钦藏布。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西段兰塔附近的现代冰川,源头海拔5300米。从源头西流至门士横切阿伊拉日居,经札达、什普奇,穿越喜马拉雅山后流入印度河。全长309公里,流域面积2.276万平方公里。从源头至曲松多为上游段,长74公里,落差1023米,平均坡降17%;由曲松多至扎布让为中游段,长130公里,落差1377米,平均坡降为5.5‰。其中,札达以上为峡谷,以下为宽谷,水流较缓,河道分叉,多江心洲,支流较多,阶地发育;扎布让至什普奇为下游段,长105公里,平均坡降7.2‰,以峡谷为主,峡谷段河床宽仅20~50米,其余则宽约100~200米。象泉河流域主要为沙生针茅占优势的亚高山荒漠草原,以放养藏绵羊、牦牛为主。农作物一年一熟,主要种植青稞、豌豆、春小麦等。什普奇一带作物一年两熟,可种植水稻,是阿里地区主要农牧区。

 

    马泉河位于雅鲁藏布江上游,与狮泉河组成八字分水,平均海拔5200米以上。水流平缓,江心湖和汊流发育,两岸大片沼泽地内栖息着许多水鸟。马泉河穿行在南面的喜马拉雅山和北面的冈底斯山之间,谷地开阔,一般都有10~30公里。宽谷中的马泉河就像一条银色缎带,铺展在烟云飘缈的雪山脚下,马泉河最大的支流――柴曲,弯弯曲曲把无数晶莹夺目的小湖泊穿缀在一起,一直挂到那缎带上。这雪山、缎带、湖泊都铺在一块一望无际犹如翠绿绒毡的草地上。这幅美丽的图景,就是上游马泉河地区的写照。

  马泉河流域基本上都是牧区,在帕羊以下河谷两侧是由高蒿草组成的沼泽化草甸景观,这里是最优良的冬春牧场。在帕羊以上,沼泽化草甸由温变干,渐趋消失,坦荡的谷地出现一片针茅草原景观,广泛分布着紫花针茅和蒿子,呈现一片黄绿色的季象。这里是上游地区主要的夏季牧场。

     发源于冈仁波齐峰北边的狮泉河为印度河的上游;发源于冈仁波齐峰、玛旁雍错西侧的象泉河入印度境内,成为萨特累季河;发源于玛旁雍错东面、冈仁波齐前面的马泉河是雅鲁藏布江的源头,在进入印度后成为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国境内与恒河相汇;发源于玛旁雍错南边、喜马拉雅山上的孔雀河,则成了恒河的支流哥格拉河的上游,经尼泊尔而入印度。所以在人们的心中,这里是万山之祖、百川之源。冈仁波齐峰,海拔6656米,是冈底斯山的主峰。这是一座山形如同橄榄的山峰。绕山一周为57公里。

    圣湖--玛旁雍错位于冈仁波齐峰东南20公里处,海拔458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面积400多平方公里。唐代玄奘在天竺取经记中也称,此湖是西天王母瑶池之所在。 历来的朝圣者都以到过此湖转经洗浴为人生最大幸事。                  

    和冈仁波齐峰一样,玛旁雍错是世界上众多宗教教派所奉拜的圣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佛教经书讲:玛旁雍错是世界上的“圣湖之王”。湖水由冈底斯山冰雪融化而来,极为清澈,可见水中鱼群,湖水甘洌,被佛教徒们视为胜乐大尊赐给人类的甘露,因而是“圣水”。

    玛旁雍错,之所以叫作“圣湖”,有两层意思:其一,因湖水源于雪山融化的冰雪,被视为佛祖赐给人间的甘露;其二,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之为王母娘娘和随从游乐的“西天瑶池”。

    据经文记载,“圣湖”底下有108个泉眼,上有广财龙王的龙宫,宫中聚集着世界上众多的财宝。而宫前长着高大繁茂的“赞布扎西”神树,可以覆盖凡天下界,给人们带来吉祥与欢庆。因而,来此朝拜的人,绕湖一周,便能捡到干鱼、五彩石子或湖鸟的羽毛。人们坚信这是龙王的赏赐,今后人的一生将财源广进,故将湖以龙王名字取名为“玛旁错”。11世纪,佛教和苯教展开激烈的争斗,曾在湖边斗法,以佛教的胜利告终,故更名为“玛旁雍错”,藏语意为“永恒不败之湖”,以此来纪念战争的胜利。

    距离圣湖玛旁雍错不远,便是与圣湖同样出名的鬼湖——拉昂错。两湖之间相距最近之处只有三公里。据考证,拉昂错与玛旁雍错曾经相连,后因湖面下降,才分成了两个湖。至今两湖间还有一河相通,圣湖的水可以流到鬼湖中。

    鬼湖同圣湖一样,也是美丽的高原湖泊,且北面湖底相通,为什幺一湖美名远扬,另一湖却名声丑恶呢?原来,鬼湖是咸水湖,人畜不能饮用;交通又不便,让人需绕湖远行。所以也许是人们出于实用观点而将其打人另册。此外,有趣的是,圣湖宁静如处子,水波不兴,而鬼湖却时常波涛汹涌,像是湖水中隐藏着邪恶的鬼怪。

    湖水的颜色也有所区别,玛旁雍错的湖水纯净碧蓝,能见度可达几十米,而拉昂错的湖水却蓝中带黑,令人不由得产生一些神秘的遐想。从纳木那尼峰后腾起的云雾犹如把阳光都吸走了,拉昂错的湖面上常笼罩着一层潮湿而诡秘的气氛。鬼湖中有一个小岛,据说岛上有一小寺,每年冬天,湖面封冻结冰,寺中的喇嘛才与外界有所联系。

   这两个湖就像是冈仁波钦的两只眼睛,从外表看来并没有多大区别,更想不到玛旁雍错是淡水湖,而拉昂错是咸水湖。有人说这两个湖像两颗心,一白一黑,白的自然是玛旁雍错,黑的就是拉昂错。人们敬仰神湖,同时也畏惧鬼湖。因为在天寒地冻的日子,走在湖边结冰的路上,很容易滑进湖里。曾经不止一次,有人连同自己的牛羊、帐篷全都掉进冰窟里。于是人们误以为有鬼怪捣乱。

    尽管玛旁雍错与拉昂错的含义如此大相径庭,但在自然环境中,它们也并不是从来就那幺水火不相容,相传它们有夫妻关系,而且在很久以前,其实就是一个湖,后来才一分为二。在雨水充沛的季节里,玛旁雍错的水会漫过与拉昂错相隔的水沟,两湖重新连成一片。不过只有玛旁雍错的水流入拉昂错,从未听说过拉昂错的水流进玛旁雍错。1907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在湖边住了一个月,第一次对湖水进行全面的考察。他不但走遍了围绕玛旁雍错的所有寺庙,还测量到玛旁雍错呈蛋圆形,南面略窄,直径约24公里,湖面海拔4604米,湖面高出拉昂错2米左右。他乘夜登船游湖,有幸观赏到月光下玛旁雍错如梦似幻的湖光水色,还目睹了湖水迎来朝霞的全过程。

    从前面的描述中可知:恒河之源孔雀河与雅鲁藏布江之源马泉河及印度河之源狮泉河 .象泉河皆发源于喜雅拉玛山脉与冈底斯山脉之间的连接地带,恒河与雅鲁藏布江汇合于孟加拉境内,而印度河的流向又隔开了喜雅拉玛山脉与其他山脉的连接。也就是说,喜雅拉玛山脉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山系,其龙脉从纳木那尼峰落平,从玛旁雍错与拉昂错之间穿过,再从冈仁波齐峰进入冈底斯山脉。

   因此,我们可以说:喜雅拉玛山脉是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上的诸龙之祖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所有山峰之祖,冈仁波齐峰是其过峡处冲起的第一个应星。

    冈仁波齐峰就是杨公开卷中所言的须弥山。

    冈仁波齐峰所在的冈底斯山脉东接念青唐古拉山,南接喜马拉雅山,北联昆仑山脉,西联喀喇昆仑山,西联喀喇昆仑山脉,这就是冈仁波齐峰伸出的四肢。

   

    杨公经所云:“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东西为四派。”的说法很含糊不清,也很难解说清楚。杨公此句带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众山之祖耸立在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的中心,四周围的山脉都拥围着她,而她就像站立在天地之间的巨人,向东西南北伸出她的四肢,把世界分成四大派。就像佛经中所说的“须弥山”一样。

 

     喀喇昆仑山脉是中国西藏与克什米尔间的一条走向与旁遮普·喜马雅山(大喜马拉雅山脉的一部分)相平行的大山脉。西北--东南走向.它延伸约400千米,通过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喀喇昆仑”在土耳其语中意为“黑色碎石”。这个名字真正不适合于那些光彩夺目、白雪皑皑的山峰。喀喇昆仑山脉在中国史籍称葱岭,维吾尔语意为“紫黑色的昆仑山”。

  喀喇昆仑山脉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共有19座山超过7260米,8个山峰超过7500米,诸山峰通常具有尖削、陡峻的外形,多雪峰及巨大的冰川。其周围簇拥着数以百计的石塔和尖峰。包括主峰乔戈里峰在内,这里紧密相连地排列着4座8000米以上的世界级着名高峰:乔戈里峰东侧为布洛阿特峰,海拔8051米;依次还有加舒尔布鲁木I峰, 海拔8080米;加舒尔布鲁木II峰,海拔8028米。世界上l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在这里就占了近三分之一 , 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0多座,北侧的斯克洋坎力峰,海拔7545米,西侧的斯潘德峰,海拔7385米;往下还有皇冠峰,海拔7295米

    除了极地,这条山脉的冰川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多和长。最大 的冰川斯帕·比亚福冰川(长100千米),途经伊斯帕山口。屹立于冰川上面的是高峰,其中主峰称乔戈里峰,是世界第二高峰(8610米)。

乔戈里峰

   

    喀喇昆仑山脉是印度河与塔里木河水系的分水岭。河道的形成,主要发生在高海拔带,季节性和永久性积雪及冰川的融水,为河流的主要水源。被称为石面的碎石粉沫悬浮水中,使得冰川融水混浊。山间河道的石面和被侵蚀物质,还使得印度河具有最高的悬浮沉积物负载,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河流。地表水聚集在塌磊之中,终年不断地向河流供水。在冬季则形成巨大的冰层。

    因印度河的界水,喜马拉雅山脉并没有龙脉与帕米尔高原相连。因塔里木河的界水,昆仑山脉也没有龙脉与帕米尔高原相连。与帕米尔高原相连的只有喀喇昆仑山脉。因此,前面所说的“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兴都库什山脉都在这里汇结”的说法不成立,帕米尔高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万山之祖”。

    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喜马拉雅山脉之龙脉过渡到冈底斯山脉后,在冈底斯山脉第一次分龙,其向东一枝位念青唐古拉山脉;向西的一枝为喀喇昆仑山脉,再从喀喇昆仑山脉过渡到帕米尔高原,在帕米尔高原再次分龙;向北的一枝是昆仑山脉,从山势的走向及界水流向来看,昆仑山脉这一枝是其正脉。

    

    帕米尔高原向北延伸出天山山脉,天山山脉先向北行,然后转折向东;向西延伸出兴都库什山脉。

    帕米尔 古称葱岭,"帕米尔"系塔吉克语,为"世界屋脊"之意。位于亚洲中央稍偏西南。北以外阿赖山脉为界,南连兴都库什山脉,西抵喷赤河,东至慕士塔格山和公格尔山,东西长约300千米,南北宽约200千米,面积约6万平方千米。一般海拔4600~6300米。为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和天山等山脉的山结,有亚洲"万山之祖"之称。

    西汉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唐开元年间,在羯盘陀 国(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设葱岭镇,管辖帕米尔地区。元为察合台后王封地。明属"别失把里"管辖,为喀什噶尔的一部分。1874年以前,帕米尔地区除西北的和什库珠克帕米尔属俄国和西南的瓦罕帕米尔属阿富汗外,均为中国领土。后俄乘英法联军侵华之机,于188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夺占了中国帕米尔地区约1.8万平方千米的领土。1892年俄又强占了萨雷阔勒岭以西2万多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

    帕米尔高原周围较高,中部稍低。以南北走向的 科学院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为强烈切割的高山地形,山脉多东北至西南走向,自北而南有达尔瓦兹、完治、雅兹古列姆、罗善、什克南、什克北和南阿乐楚尔等山。山峰比高2000~3500米,河谷窄而深,山脊高出谷底3000~4000米。雪线海拔4000~4500米,积雪范围大,冰川分布广泛。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河流属阿姆河水系,主要河流有瓦罕河、帕米尔河、阿尔楚尔河、贡特河、巴尔坦格河和莫尔加布河等,水流湍急,多由东向西汇入喷赤河。东部一般海拔5000~6000米。山峰比高一般不超过1000~1500米,山体浑圆,山脉被宽浅的河谷分割,在海拔4000~5000米高处有冰碛平原和荒漠平原。东边有近于南北走向的萨雷阔勒岭和喀什噶尔山脉,雪线海拔5000~5500米,两侧山岭徐缓下降,谷地宽2~10千米。河流属塔里木河水系,主要有塔什库尔干河、盖孜河、玛尔坎苏河和阿克苏河等,水浅流缓。多湖泊,自北而南主要有喀拉、朗库里、萨雷兹和伊西洱库尔等湖。喀拉湖最大,面积约38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3954米。河流两侧和湖泊周围,地下水丰富,草类繁茂,是优良牧场。

    帕米尔高原地壳上升强烈,常有地震发生。它是现代冰川发育地,共有冰川1000多条,覆盖面积近1万平方千米。科学院山脉的费德钦科冰川,长77千米,面积907平方千米,是世界特大的山地冰川之一。属大陆性高山严寒气候。在海拔3600米左右,1月平均气温-17.8℃,7月平均气温13.9℃。10月至翌年4月为雪封期,积雪厚达1米以上。东部年降水量仅75~100毫米,西部降水稍多,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迎风坡年降水量1000毫米。空气稀薄、缺氧,紫外线辐射强。多风,每日下午最大,风速可达6~10米每秒。植被西多东少,西部主要有茅草等植物群落,河谷生长有柳、杨、桦和沙棘等;东部仅有矮小灌木、苔草、蒿草 等。矿藏有钼、钨、铁、铜、煤、石灰岩、大理石、水晶和云母等。地处中国-巴基斯坦公路上的塔什库尔干县城,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当地的重要城镇。塔吉克斯坦沿萨雷阔勒岭西侧建有边境公路,中国境内以中巴公路为主。乌孜别里山口、明铁盖达坂和红其拉甫山口是重要的边境通道。

    帕米尔高原是新疆南疆地区的西部屏障,战略地 位重要。唐天宝六年(747),吐蕃势力进入葱岭,丝绸之路阻断,唐派安西副都护高仙芝率兵1万征讨,杀伤和俘虏吐蕃军6000余人,使丝绸之路重新开通。清干隆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1758~1759),定边将军兆惠等率军深入帕米尔作战,平息了大、小和卓叛乱。

    兴都库什山脉中部高大山脉之一。大部分在阿富汗境内。由数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褶皱山脉组成,东起帕米尔高原南缘,向西南经巴基斯坦延伸至阿富汗的赫拉特市附近。长约 1200多公里,宽约50~350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山势雄伟,有“阿富汗的脊梁”之称。最高峰蒂里奇米尔峰,海拔7690米(在巴基斯坦境内)。 

地质构造上属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是中生代末至第三纪造山运动的产物,具有复背斜地垒山地构造。 由于新构造运动持续至今, 地震活动非常强烈。在地貌上,东部兴都库什山脉高大雄伟,平均海拔超过5500米。雪线在4500~5000米之间,发育着巨大的现代山地冰川。不少山峰超过6000米,山隘海拔3500~5500米。西部兴都库什山脉逐渐降低,至白山(帕鲁帕米苏斯山脉)西部降低到800米。 

气候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海拔1750米的喀布尔区,7月平均气温24℃,但在4000米高处则为10℃,4000米以上温度更低。冬季不结冰的日数也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如海拔2500~4000米的地区是100天,4000米以上只有50天或者更少。山地的高度尤其是坡向的不同,对于降水量有显着的影响。山脉北坡和西北坡处于西来气流的迎风侧,年降水量为 400~800毫米,南坡和西南坡则为300毫米,东兴都库什山间谷地只有50毫米。惟山脉东南坡因受夏季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属于半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冬季山中还时有暴风雪。在海拔2500~3000米的地带,特别是山间凹地,积雪很厚,积雪期可长达6~9个月。高山带极为寒冷,现代冰川发育,夏季冰川融化和春季积雪消融,都为发源于此的河流提供水源,并形成春夏洪水。 

兴都库什山脉是印度河与阿姆河的分水岭,也是一条重要的气候和景观界线。因受山脉的阻挡,印度洋暖湿气流不能北上, 两侧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和植被类型。自然景观为垂直地带性结构,并亦因坡向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比较湿润的东南坡,生长着西部喜马拉雅山植物。山麓长有灌丛的干旱落叶林;上至海拔2500米为常绿橡树林; 3000米左右,为针叶林( 喜马拉雅松、柏、银松、云杉、雪松等),林下灌木有山楂、山踯躅和金银花;3700米左右是亚高山草甸,并长有匍匐桧、杜鹃等;4000~4500米为高山草甸;再上即为永久积雪冰川带。在山谷肥沃的斜坡上生长着杏、 桃、葡萄、 苹果、梨、柿子、柠檬、橘子等果树,海拔 660米的贾拉勒阿巴德即以果园闻名。山脉的北坡由于受不到夏季季风的影响,山麓带主要是蒿草草原,有的地方生长黄连木;山腰带为山地灌木草原;再上则为稀疏的寒漠植被。山脉中多野羊、熊、雪豹和山火鸡。矿藏有金、铜、铅、石油等。 

山地不少山口,如陶拉山口(4500米)、哈瓦克山口(3500米)和西巴尔山口(2987米)等都是重要的交通隘道。居民主要分布在少数河谷内,夏季在接近雪线的高山牧场放牧羊群,春、秋季节畜群移到山脚放牧。但因积雪冰川融化,有时暴发山洪,形成泥石流灾害。冬季气候严寒,常有暴风雪,山路和山口常被雪封住。

     阿姆河是中亚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内陆河。源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海拔4900米的高山冰川。上源瓦赫基尔河位于阿富汗境内,自东向西流,汇合帕米尔河后,成为阿富汗与塔吉克斯坦界河,并改称瓦汉河。此后,先北折再南回,继续西流,自转弯处起称作喷赤河。从右岸接纳了来自塔吉克斯坦的瓦赫什河后,才始称阿姆河。沿阿、塔两国边境继续西流,又依次经过阿富汗与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与土库曼斯坦两国边境,转向西北入土库曼斯坦境内图兰低地,沿克孜勒库姆沙漠和卡拉库姆沙漠之间的乌、土两国交界地带蜿蜒穿行,于乌兹别克斯坦的木伊纳克附近入咸海。全长2540千米,流域面积46.5万平方千米,河口地区年平均流量133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430亿立方米。河水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和上游山区冬春降雨补给。每年3~5月春季融雪,河水开始上涨,6~8月夏季冰川融水,水位最高。中上游流经山地  ,沿岸汇入支流较多,水量大、河谷深,水力资源丰富。进入平原后,因在沙漠中穿行,无支流汇入,加之降水少、蒸发量大,沿途渗漏和灌溉,使河流水量失掉25%。在努库斯以下,河流分数支入咸海,形成面积达1万平方千米的广阔的河口三角洲。阿姆河沿岸平原广布绿洲,形成发达的灌溉农业区。河流通航里程长,又是中亚重要的水运航道。自查尔米以下600千米  ,全年可通大船  ,捷尔梅兹附近的喷赤河以下1000千米  ,丰水期内也可通汽船  。但下游每年有3个月的冰期。 

从《世界地形》图中,我们看出兴都库什山脉这一枝龙脉在阿姆河、印度河两大界水中间运行,进入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渡过苏伊士运河进入非洲。

世界地形图

    天山山脉是亚洲中部的一条大山脉,横贯中国新疆的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长约2500公里,宽约250--30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汗腾格里峰海拔6995米,博格达峰的海拔5445米。这些高峰都在中国境内,峰顶白雪皑皑。新疆的三条大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发源于此山。

    天山的雪峰----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有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是新疆着名的旅游胜地。

    天山山脉把新疆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这两大盆地虽是一对孪生“兄弟”,但自然特征却大不一样。塔里木盆地被高山团团围住,气候特别干燥,大多是沙漠地带,只有在边缘地区的绿上才能种杆粮、棉和瓜果。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山地不很高山,而且有很多缺口,大西洋、北冰洋的气流能够进入,所以气候比较湿润,除了盆地内有一些绿洲可以种杆春小麦、棉花、瓜果等到外,这里的草场优良,畜牧业发达。着名的克拉玛依油田也在这块盆地上。

    天山神秘大峡谷是一个维吾尔族年轻的牧羊人在1999年盛夏放牧时发现的,现已成为一个热门景区。 

     天山神秘大峡谷地处天山山脉南麓,新疆库车县城以北64公里的山区,位于217国道1025.8公里处北侧,海拔1600米,最高山峰2048米。大峡谷由红褐色的巨在山体群组成,当地人们称之为克孜利亚(维吾尔语意“红色的山崖”),峡谷南北走向,末端稍向东弯曲,全长5000多米,经亿万年的风雨剥蚀,山洪冲刷而成,是我国罕见的自然风景奇观。走进天山神秘大峡谷,谷内山体陡峻,悬崖绝壁,奇峰异石,千态万状。峡谷随山势变化,忽而宽阔,忽而细狭,最宽处53米,最窄处0.4米,仅容一人侧身而过。大峡谷内现已定名的景点共有四十二处,较为显着的有:神犬守谷、旋天古堡、显灵洞、玉女泉、卧驼峰、月牙谷、一线天、悬心石、虎牙桥、情未了等。更为显着的峡谷内还有一处盛唐时期的千佛洞遗址,石窟内壁画艺术水平可与同时代敦煌壁画相孋美,而石窟中保留的汉文化完整丰富,在古西域地区数百座石窟中绝无仅有,体现着古龟兹文化和佛教文化的融合,反映了维汉两族人民悠久的传统友谊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谷内游程曲折,峰回路转,泉水叮咚,鸟鸣啁啾,夏日暑气不侵,冬季温暖如春,奇情异趣,引人入胜,游人称绝,实为天然佳境。天山神秘大峡谷已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也是世界着名的内陆河之一,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公里,涵盖了我国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的绝大部分,是保障塔里木盆地绿洲经济、自然生态和各族人民生活的生命线,被誉为"生命之河"、"母亲之河"。

    "塔里木"在古突厥语中,意为"注入湖泊、沙漠的河水支流"。"塔里木河"一名见于《清史稿》,系维语,意为"无缰之马"和"田地、种田"双重含义。就前者而言,流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干道,河道含沙量大,冲淤变化频繁,河流经常改道,在中游地区造成南北宽达百公里左右的冲积平原,河道曲折,汊流众多,芦苇水草丛生,浩浩荡荡形成一派"水上迷宫"景象。就后者而言,它自西向东,蜿蜒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加上塔河两岸胡杨林浓荫蔽日,形成天然绿色长廊,沃野千里。千百年来,有关塔河的传文不绝于书,一般史籍文献称此河为计戍河、葱岭河,而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记载是《山海经》:"河山昆仑,潜行地下,至葱岭山于阗国,复分歧流出,合而东注泑泽,至而复行积石,为中国河。"在《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当时的塔里木盆地被称作"西域",其"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其河有两源,一出葱岭山(今帕米尔高原),一出于阗(今和田),……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今罗布泊)。"这和今天塔里木盆地水系概式大体是吻合的。

 历史上的塔里木河

又按郦道元着《水经注·河水篇》记载,在北魏(公元5~6世纪)时塔里木河是南北两河入于罗布泊。塔里木"北河",上游由喀什噶尔河和阿克苏河构成,流经沙雅南汇渭干河(龟兹川水),入轮台境转向东北,沿今群尔库木沙漠北边的塔里木河故河道(现为农垦29团农田排水容泄区),在库尔勒西南入孔雀河流至罗布泊。塔里木"南河"上游由叶尔羌河和和田河及克里雅河构成,大体上是沿现塔里木河之南的阿合达里亚更南段,经铁干里克和阿拉干从南入罗布泊。到了唐代按《通典·于阗传》小注讲,"于阗河,名首拔河,亦名树枝河,或云黄河也,北流七百里入计戎河,一名计首河,即葱岭南河,同入盐泽。"葱岭南河一般均指叶尔羌河。又按《新唐书·地理志》(卷四十三)讲,"又六十里至拨换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今哈拉玉尔滚一带),南临思浑河。"思浑河即今之塔里木河。据此,推测唐代塔里木河中上游河网形势与北魏比较无多大变化,仍分南北两条。

    塔里木河现在的水网形势大致是在17~18世纪形成的,在1775年测制的《大清一统舆图》上,把和田河、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及阿克苏河四河汇合处汇在今阿克苏南的阿拉尔地区,汇合处中间为一小岛,这与《河源纪略》"会处四水交贯,形若牛栏"相吻合。四水汇阿拉尔后,和田河仍有一部分水入阿合达利亚,大约在百年之前阿合达利亚河才断流。至清朝后期,塔里木河在上、中游仍有五条源流(除现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外,还有喀什噶尔河和渭干河)。后因绿洲扩大,源流引水干渠增至563条,支渠1887条,灌溉农田面积60.1万hm2(据《新疆图表》统计),人工渠道增多,引水量增加,使喀什噶尔河在清末、渭干河在解放初就失去和塔里木河联系。孔雀河在清朝直至本世纪初期,仍从铁门堡流向阿拉干,是塔里木河下游主要补给水源。1949年以后,上游三源流灌溉面积由35.1万hm2扩大到1995年的77.7万hm2,为灌溉这些土地,修建大型干渠5985km,包括支、斗、农渠总计渠系长度达到58732km;同时还修建各种渠道建筑物84413座,年引水量达148亿m3,占三源流多年平均总径流量的75.5%。这就使得叶尔羌河从80年代以后再无水补给塔里木河,和田河季节断流时间更长,阿克苏河只有在洪水期有水下泄,枯水期全部通过塔里木河拦河闸引入阿拉尔灌区。塔里木河干流枯水期全部是回归水和农田排水,洪水期只能流到恰拉和大西海子水库,大西海子水库以下从80年代以后基本断流,只遗留320km的干河道。

    从《世界地形》图、《新疆地形》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在天山山脉的西北部有一条河--锡尔河和一个大湖--咸湖;

    在天山山脉的北部又有一条河--伊犁河和一个大湖--巴尔喀什湖;

    在天山山脉的尾部与阿尔泰山脉之间还有一条大河--额尔齐斯河。

    因界水额尔齐斯河的界气,天山山脉的龙脉并没有过渡到阿尔泰山脉。

    天山山脉的正脉从锡尔河和伊犁河之间穿过,然后一路潜行,到俄罗斯境内冲起乌拉尔山脉,进入东欧平原及欧洲。

    伊犁河古称亦列水、伊丽水,是关系西北农田的著名河流。古时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突厥人等生活于此河流域,唐代西征大军和蒙古成吉思汗的铁骑曾凭着木头木伐泅渡滔滔河水。  

    伊犁河发源于新疆天山西段,在我国境内,流域面积约 57 万平方公里,其水量居新疆众河之首,径流量约占全疆河流径流量的确 1/5 ,大约有 3/4 的水量流出国境。       

   伊犁河上游有三大支流: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和喀什河。特克斯河是主源,发源于汗腾格里峰北侧。伊犁河向西流至伊宁途中有喀什河流入,以下进入宽大的河谷平原,河床开阔,支流众多,渠系纵横。在接纳右岸的霍尔果斯等河后进入哈萨克斯坦,最后注入巴尔喀什湖。在我国境内全长约400多公里。

 

巴尔喀什湖

巴尔喀什湖 (Balkhash Lake),古称夷播海,是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部的一个内流湖,在19世纪中期前隶属中国,但1864年清朝被迫与沙俄签定不平等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后被沙俄强占。1991年苏联解体后,该湖变成哈萨克斯坦领土。

    巴尔喀什湖是世界第四长湖,东西长约605公里,南北宽8至70公里,西部宽74千米,面积1.83万平方千米.湖区海拔340 米,平均水深6 米,最深达26米。萨雷姆瑟克半岛从南岸中部向北岸延伸,把湖水分为东西两半:西湖宽27~74千米,盐度0.74,湖水浑浊,颜色浅淡,伊犁河自南岸注入湖中;湖北岸是岩石高地,南岸为低凹的沙地,其中多小湖泊,经常被湖水淹没。整个湖区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水温西部为10摄氏度,东部为9 摄氏度,年降水量约430 毫米,11月底到4 月初湖面冻结。巴尔喀什湖位于亚洲中部,是一个内陆冰川堰塞湖。流经中国新疆的伊犁河,接纳了大量的来自天山的冰雪融 水注入巴尔喀什湖西部,占总入水量的75% 至80% ,而湖东部因缺少河流注入,加之湖区气候干旱,远离海洋,湖水大量蒸发而使湖水含盐量增多,因而形成了西淡东咸的一湖两水现象。产生这一罕见奇特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东 西部水道狭窄,水流难以融合。 

    锡尔河是亚洲中部内陆河。源于帕米尔高原,流经图兰低地注入咸海。上源由两条河汇成:北支纳伦河。源于天山山脉南脉北麓的吉尔吉斯斯坦东部,自东向西横穿吉尔吉斯斯坦流入费尔干纳盆地;南支卡拉河源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费尔干纳山西南麓,流入费尔干纳盆地后与纳伦河汇合后始称锡尔河。西北流经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进入图兰低地。此后基本沿克孜勒库姆沙漠的东北缘穿行,沿途几乎无支流汇入,最后注入咸海。全长3019千米,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千米。河口附近年平均流量约446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4.1立方千米,上游河段流经山地,主要靠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在塔什干附近汇入支流奇尔奇克河。河水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有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托克托吉尔水电站和塔吉克斯坦境内的凯拉库姆水电站。入图兰低地后进入中游,在哈萨克境内建有恰尔达拉水电站。整个中下游河段沿岸,有狭窄的绿洲是哈萨克斯坦重要灌溉农业区之一,灌溉面积达220万公顷。全河部分河段可通航,每年约有4个月的冰期。 

新疆地形图

   

    咸海是中亚地区的咸水湖。旧译"阿拉海",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面积5万余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3米。有中亚两大内流河阿姆河和锡尔河注入。北部和东部湖岸曲折,分布有许多小湖湾和沿岸岛屿,南岸为阿姆河口三角洲,西岸为陡岸。湖盆地区属极端大陆性气候。历史上受周期性干旱气候影响,湖水位变比较大。20世纪60年代初,湖面海拔53米,面积6.45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四大湖。此后,由于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水大量用于农业和工业用水,加之70年代以来气候持续干旱,导致湖面水位下降、湖面积急剧下降和湖水盐度增高,鱼产量减少,多种鱼类灭绝,湖盆附近地区大量干盐堆积,植物受到破坏。湖内可通肮,通航期7个月。

  现在的咸海

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交界处,离塔什干市约640千米。在这里,发生了一次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灾害。灾难起源于将该湖周围地区用来种棉匹配的决策。这一规模工程,计划将河水改道,流入农田,以灌溉农作物。结果是以前排入咸海的河水不再流入。自1960年以来,咸海水平面下降14米以上。

此外,大量的杀虫剂以及其他农用化学品被用于增加农作物产量,而这些  化学品也排入湖底。当咸海的水平面下降后,这些化学品便暴露在岸边,损害了该地区居民的健康。

咸海水面经历了多次变化。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水面都在下降,但从1880年起它开始升高。到1908年,水面已升高将近3米。后来种植棉花的决策将这个上升势头逆转。

这里曾经是咸海的主体部分,现在成了一片大面积的烂泥地。如图所示,一年中有很长时间泥土干裂。更有甚者,杀虫剂排入土壤中,使这里的土地几乎无法耕作。 

一件可怕和事实是,在咸海周围地区,每10个婴儿便有1个出生后第一年内死去。

专家们说,如果咸海继续以目前速度缩小,那么到2000年它将所剩无几。

咸海水面的急剧下必由图中的船舶可显示出来。曾经载舟的水不见了,船舶毫无用途地搁浅在岸边。 

咸海生态灾难的深刻教训

杨继平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这是我们今天切身休验到的真理。然而这个认识,却是由于人类的经济行为破坏了生态系统,在大自然屡屡对人类进行报复的无情事实面前,以苦果换来的清醒。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而人类对这个复杂系统的认识,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了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而生态遭到巨大破坏,又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难以控制的灾难,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在上个世纪所有这类惨痛的教训中,莫过于前苏联咸海生态灾难的发生。

    位于中亚的咸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内陆湖泊。由发源于天山山脉的锡尔河和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的阿姆河输水。1911年至1960年,咸海入流量平均每年560亿立方米,平均水位保持在53.3米绝对高程,水面面积6.6万平方公里,水体总量l万亿立方米。前苏联国土辽阔,但大部分处于寒冷的高纬度地区。为开发新垦区种植棉花、稻谷、蔬菜等,早在沙俄时期,就梦想在中亚地区开垦荒地、扩大水浇地种植棉花,以解决棉花依赖进口的问题。对锡尔河的利用,1937年,前苏联兴建了全长220公里的大费加拉运河,用来浇灌棉花田。对阿姆河的利用,1906年就有人曾提出用阿姆河水开发卡拉库姆沙漠东南部的设想,但限于当时条件,该设想未能实施。1925年,为发展中亚经济,修建卡拉库姆调水工程动议又被提出,经大批专家实地考察、调研、论证,调水工程于1954年正式开工。工程目标是将阿姆河和锡尔河天然水道改道,引人土库曼斯坦东部和乌兹别克斯坦中部,以扩大水浇地面积。特别是修建了卡拉库姆列宁运河,该运河东从阿姆河(凯尔基市开始),把阿姆河的水从上游截出,经过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向西延伸,总长达1400公里。这是一个世纪性的工程,前苏联几代科学家、几代人都在为此而努力。

    两条新运河建成后,在1960年代,成千上万的移民来到阿姆河、锡尔河及新运河流域,开垦和灌溉了660万公顷的水田和棉田,使该流域成为新的粮棉生产基地。卡拉库姆列宁运河是最主要的调水工程,可灌溉350万公顷的荒漠草场和100万公顷的新垦农区,改善700万公顷草场的供水条件。以新建运河为代表的调水工程建成后,该地区棉花丰收,水稻高产,农业出现连年跃进局面,农作物年产量比调水工程兴建之前提高4倍。至1980年,前苏联棉花年产量达99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 20%,其中 95%产于该地区。当时,全苏联40%的稻谷,25%的蔬菜、瓜果,32%的葡萄也产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丰收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也迅速增长,已由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700万人猛增到3600多万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改造,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巨大收获,这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然而,人们始料不及的是,农业生产车收,地区经济繁荣并没有持续多久。咸海是一个内陆湖泊,当锡尔河、阿姆河的入湖水量急剧下降的 时候,咸海的水位也急剧下降。据实际观测,1971年至1975年,锡尔河、阿姆河人湖水量分别为每年53亿立方米、212亿立方米,而1976年至1980年,下降为每年10亿立方米、110亿立方米。1981年至1990年,锡尔河、阿姆河的人湖水量总计仅为每年70亿立方米。当1987年水浇地发展到730万公顷时,阿姆河和锡尔河已基本不能再为咸海输水,咸海水面下降15米,水域面积从6.6万平方公里缩小到3.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后退150公里。现在,咸海水面面积只剩下2.52万平方公里。由于远距离引水,大规模开垦,不适当灌溉,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带来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的生态灾难。

    一是“白风暴’和盐沙暴频繁。咸海的大面积于涸,一方面引起湖水含盐浓度增加,从1960年的11克/升增加到2001年的68克/升;另一方面导致湖底盐碱裸露,在风力作用下,大量盐碱撒向周围地区,使咸海周围地区的沙质平湖平原逐渐沙漠化,流沙迅速发展,形成“白风暴”(含盐的风暴)和盐沙暴,每年要发生几十起盐沙暴。

    二是农田盐碱化加剧。咸海地区每年约有4000万吨至1.5亿吨的咸沙有毒混合物从盐床(湖底、河滩)上刮起,从北向南吹去,吹向中亚草原,吹向农田和城镇,覆盖了阿姆河河谷丰腴的农田,加剧了中亚地区农田的盐碱化,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出现高度盐碱化。随沙尘和雨落向地面的盐,因区域不同而异,大约每年平均1公顷达450-600公斤。

    三是河流污染严重。大面积的粮棉生产和移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灌溉和生活废水,这些废水又重新流人阿姆河和锡尔河。地下水和饮用水受到了盐碱和农药的双重污染。

     四是疾病大量增加。盐量与有害物的增加威胁着当地居民的健康,白血病、肾病、伤寒、肝炎、支气管炎、痢疾、食道癌、发育不全和婴儿夭折的发生比例都很高。地处阿姆河下游的努库斯市(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当地居民贫血症不断增多,怀孕妇女多患贫血症;锡尔河下游的克孜勒奥尔达市(哈萨克斯坦境内),儿童患病率1990年每千人为1485人次,到1994年增加到每千人为3134人次。

五是生物物种锐减。咸沙使咸海周围的植被和野生动物越来越稀少。原来位于河流三角洲内大面积的森林沼泽已经干涸,大量树木及灌木被彻底破坏,当地出没的数百种动物消失贻尽。60年代,咸海有各种鱼类6 0 0多种,到 1991年则只剩下了70余种,到2001年更是所剩无几;在锡尔河三角洲筑巢的鸟类曾有173种,现已减少到38种。

    阿姆河、锡尔河、新运河流域的经济辉煌是前苏联梦寐以求的,举世瞩目;由此造成的咸海生态灾难,是前苏联做梦也想不到的,震惊世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是这样评价的:“除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外,地球上恐怕再也找不出像咸海流域这样生态灾害覆盖面如此之广、涉及的人数如此之多的地区”。美国《选萃》杂志认为“咸海危机”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应该明确地指出,十几年来咸海流域生态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巳经远远超过前苏联在该流域几十年间经济上的收益,大自然的报复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决不歇手。多少年来,人们纷纷责难那个时代政府和专家的决策,但是,在那个时代,人们怎么能够认识到人与自然互动的后果呢?现在,政府和人民的确是饱尝了苦头,开始了拯救咸海的行动,但需要多么巨大的投入,多么长的时间,又是一个难以认清的问题。有一点可以明确地讲,要恢复咸海生态系统的原样,大自然是不给这种可能性的。

转载《学习时报》2004年6月28日文章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从冈底斯山脉分出到念青唐古拉山脉这一枝龙的走向。

    念青唐古拉山脉屹立在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东约600公里,它西接岗库卡耻,东南延伸与横断山脉的伯舒拉岭相接,中部略为向北凸出,它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两条大水系的分水岭,同时将西藏自治区分为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地域。

   这就是说,念青唐古拉山脉的龙脉在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两条大水系中间奔走,穿过横断山脉,进入缅甸境内。

    在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念青唐古拉山地区受东西向的怒江断裂带和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的控制挤压断裂稻皱,断续而强烈地上升,形成了海拔平均6000米以上的高大山系。它绵延数百公里的山脊线位于当雄—羊八井以西,一般山峰均在5000-6000米以上,山形尖峭,巍峨峥嵘。

    在羊八井以北20余公里,青藏公路西侧的当雄草原上,西北—东南走向排列着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四座七千米以上的山峰,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座落在一道派生的山脉上,海拔7162米,地处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中部最为突冗的高峰集中区。位于东经90.6℃,北纬30.4℃,在西藏自治区当雄县境内。高峰的附近有7162、7111、7117、7046米4座东西排列、紧密相接的山峰。在其周围还聚集着30多座6000米以上的雪峰,最南端的穷母岗日峰海拔7048米。

    怒江又叫潞江,它深入高原内部,向东南流经平浅谷地,河床坡度较小,水面较宽,流速不大。嘉玉桥以下流入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之间的峡谷中才叫怒江。嘉玉桥至云南省的泸水为怒江的中游,中游进入云南境内以后,折向正南方向,奔流在怒山与高黎贡山之间。大堑段两岸岭谷的相对高差可达3000米,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称“怒江”。泸水以下为下游,河谷较为开阔,岭谷高差已降至500米左右。怒江在潞西县内端出国境,进入缅甸后称萨尔温江,最后在仰光东侧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怒江在中国境内长约2013公里,流域面积达12.48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出国境的水量比黄河入海水量还多。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雪水聚集成溪,溪流相汇成河。上游藏语叫“那曲河”,因江水深黑,我国最早的地理着作《禹贡》把它称为黑水河,往东流入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之间的峡谷中,于贡山县齐那桶涌入怒江,当地的怒江称为“阿怒日美”。“阿怒”是怒族人的自称,“日美”汉译为江,含义为怒族人居住区域的江,故名怒江。怒江由贡山县进入云南后,流经怒江、保山、临沧、德宏等4个地州,从潞西市出境。怒江入缅甸后称萨尔温江,由莫塔马湾归入印度洋。怒江-萨尔温江全长3200公里,流域面积32.5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长1540公里,云南段长650公里,省内流域面积3.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8.7%。

    怒江奔腾于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两岸山岭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最高点为1400米,最低为760米,因它落差大,水急滩高,有“一滩接一滩,一滩高十丈”的说法,十分壮观。两岸多危崖,又有“水无不怒古,山有欲飞峰”之称,每年平均以1.6倍黄河的水量象骏马般地奔腾向南。怒江就这样昼夜不停地撞击出一条山高、谷深、奇峰秀岭的巨大峡谷。据掌握的资料,这是仅次于美国西南部长约4600多公里,深达1830米的号称世界第一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世界第二大峡谷。

    怒江境内,4000米以上高峰有20余座,群山南北逶迤、绵亘起伏,雪峰环抱,雄奇壮观。湖泊遍布,比较着名的有泸水县高黎贡山的听命湖;福贡县碧罗雪山的干地依比湖,恩热依比湖,瓦着低湖等。这些高山湖清澈幽静,是由长年冰蚀形成的许多大小不等的“迷人湖泊”。湖岸原始森林密布,珍禽异兽繁多,古木参天,松萝满树,幽中显古,蔚为壮观。

    怒江大峡谷内素有:“十里不同天,万物在一山”之说。立体气候产生的主体植被、珍稀动植物、名花异卉、稀世药材、树蕨、秃杉、落叶松、各种杜鹃、各种兰花、珙桐(鸽子花)成片成林地点缀着峡谷胜景的自然美。这些珍稀的植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树蕨、秃杉、珙桐;二级保护的有三尖杉、清水树等;三级保护的有天麻、雪山一枝蒿等20多种。被列为国家珍稀保护动物的有虎、灰腹角雉、热羚、红岩羊、金丝猴、叶猴、小熊猫(金狗)、齿蟾等。还有名目繁多的花卉。独特的民族风情:雪山林海、急流飞瀑、岩峰峡谷、汩汩温泉、座座溶洞、高山湖泊。配之以傈傈族传统的对歌,澡塘会、刀杆节,充满神州色彩的怒族“鲜花节”和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的独龙族剽牛祭天活动以及各民族的婚姻习俗、衣食住行、丧葬礼仪、祭祀活动、图腾崇拜等等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更是给怒江大峡谷增添了不少情趣。    

    怒江州地处濒临欧亚和印支两大板块的结合部,进入缅甸境内称萨尔温江,怒江——萨尔温江全长3200公里,流域面积32.5万平方公里。奇异的地质构造运动造就了怒江全境沟壑深切、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景观;境内群山横立、江河纵流,独龙江、怒江、澜沧江三条大江从西向东相间排列,由北往南纵贯担打力卡山、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以及云岭山脉,切割出三条深邃悠长、神秘莫测的大峡谷,被人们称为怒江大峡谷或东方大峡谷。怒江峡谷长310公里,平均深度为2000米,仅次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为世界第二大峡谷。

西藏地形图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从冈底斯山脉过渡到昆仑山这一枝龙脉的走向。

    昆仑山  西起帕米尔高原,山脉全长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最高峰在于青、新交界处,名为新青峰──布格达板峰,海拔6860米,是青海省最高点。是高原地貌的基本骨架,是青海省重要的自然区划界线。相传昆仑山的仙主是西王母,在众多古书中记载的“瑶池”,便是昆仑河源头的黑海,这里海拔4300米,湖水清瀛,鸟禽成群,野生动物出没,气象万千,在昆仑河中穿过的野牛沟,有珍贵的野牛沟岩画,距黑海不远处是传说中的姜太公修炼五行大道四十载之地。玉虚峰、玉珠峰经年银装素裹,山间云雾缭绕,位于昆仑河北岸的昆仑泉,是昆仑山中最大的不冻泉。形成昆仑六月雪奇观,水量大而稳定,传说是西王母用来酿制琼浆玉液的泉水,为优质矿泉水。发源于昆仑山的格尔木河中游,长期侵蚀千板岩,形成了峡谷绝壁相对,深几十米的一步天险奇观。

    奇峰婷婷玉立,传说是玉帝两个妹妹的化身。昆仑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是明末道教混元派(昆仑派)道场所在地。是中国第一神山。玉珠峰、玉墟峰均为青海省对外开放的山峰,是朝圣和修炼的圣地,1990年推出昆仑山道教寻祖旅游线路。1992年以后,来自世界各地登昆仑、寻根问祖、顶礼膜拜的炎黄子孙组成的寻根团多达上百个,有的台湾同胞连年在昆仑山修炼,每年达数月之久。后又带家人进山朝拜,并投资兴建祭坛,十分虔诚。 

    昆仑山峰峦起伏,林深古幽,景色秀丽,每逢春夏之交,满山碧树吐翠,鲜花争奇斗艳,使昆嵛山更具风韵,成为半岛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之一。北魏史学家

崔鸿在《十六国春秋》中,称之为“海上之诸山之祖”、“天下名山僧占多”。 

    昆仑山自古以来就吸引佛界道家在这里建寺筑观,养性修身,传经布道。远在汉唐之际这里就寺院林立,香火不断。至金元,盛极一时的中国道教全真派开山祖师王重阳同他的七弟子,把这里选为创教立派的“洞天福地”,留下了诸多另人神往的道教遗迹。

昆仑山

    “昆仑”,山之名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著作《山海经》、《禹贡》等书中就有,但当时所说的昆仑究竟在何处,还不太清楚。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归来,霍去病开发西疆之后,才得以实定。《史记·大宛传》中说:“汉使穷河源,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由于昆仑山一直与“河源”相联系,又有“导河积石”之说,昆仑山的范围,则随着中原人民对河源的认识而变化。

至魏、晋、隋、唐时期,由于中原人民与当时居住青海的少数民族来往逐渐密切,中原人民对黄河河源的认识逐步由新疆的于阗南山移到青海境内。由小积石山(现拉鸡山)到大积石山(现阿尼玛卿山)再到巴颜喀拉山。随之昆仑山的范围自新疆、西藏的边界向东延入青海中部。所以我国古代历史著作中所指的昆仑山主要是指藏北高原、青南高原与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之间的山脉。元朝等虽然个别时期曾把喜马拉雅山也称作昆仑,但流传不广,时间不长。 

民国时期所指的昆仑山范围十分广大,如民国19年(1930)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的昆仑山词条称:“中国之千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海滨,长七千余里,为我国最长之山……”。它包括横断山、南岭、秦岭、阴山、祁连山、唐古拉山、兴安岭及日本、台湾等地的主要山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著作,对昆仑山的认识基本相同,但其范围特别是内部的划分不尽一致。198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的昆仑山条目称:“西起的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延入青海省境内。长约2500公里。古老褶皱山。西段为塔里木盆地,藏北高原的界山,西北--东南走向……东段成东西走向,分三支:北支为祁漫塔格山;中支为阿尔格山,东延为布尔汉达山(该《辞海》“布尔汉布达山”词条中又称:“属昆仑山北支”两处矛盾)及阿尼玛卿山(积石山);南支为可可西里山,东延为巴颜喀拉山”。 

197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中说“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西昆仑山,走向北西,平均海拔6000米,公格尔山、慕士塔格山等高峰都在7500米以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和柴达木盆地南缘中昆仑山,走向东西,山势稍低,海拔5000米左右,为一系列平行山脉组成,北支为祁曼山,中支为阿尔格山,南支为可可西里山。东昆仑山也分为两支,北支为布尔汉布达山和积石山,南支为巴颜喀拉山。

昆仑山

   《辞海》和《中国自然地理》中昆仑山脉所包括的范围基本相同,但其内部划分却不同,前者把昆仑山脉分为东、西两段,后者把昆仑山脉分为西昆仑山、中昆仑山和东昆仑山。 

1981年出版的1:1000000《青海省地质图说明书》,把昆仑山东段近东西走向的山岭称东昆仑山脉。它在青海境内是:“近东西向横亘我省中部,东端始于兴海以西,在我省东西长约850公里,南北宽60-120公里。纳赤台以东名布尔汉布达山,以西在昆仑山主脊以北出现两条北西西相向平行的支脉,北支脉名祁漫塔格,南支脉名喀雅克登塔格。”《青海省地质图说明书》中的东昆仑山不包括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和可可西里山。

目前出版的多数地理著作,对昆仑山西段或叫西昆仑山,也就是汉武帝实定的那一段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东段或叫东昆仑山的范围认识很不一致。昆仑山内部的次一级山岭,阿尔格山、博卡雷克塔格山、祁漫塔格山和布尔汉布达山,山脊走向近东西,是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都很大的高峻山岭,是青南高原、藏北高原与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发等大地貌单元的分界线。主要是由前中生代地层所组成,由海西运动而形成的古老褶皱山脉。 

可可西里山与上述山岭比较,虽然走向相同,但高峻程度和形成时代不同,阿尼玛卿山与上述山岭比较虽然高峻程度相似,但走向和形成时代不同。巴颜喀拉山的走向、高峻程度和形成时代与上述山岭都不同。殖民地根据地图出版社1974年编的“中国山脉资料图”中将阿尔格山、博卡雷克塔格山、祁漫塔格山、布尔汉布达山并列为全国的三级山脉;而把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并列为全国二级山脉(昆仑山为全国的一级山脉)。综上所述,将阿尔格山、博卡雷克塔格山、祁漫塔格山、布尔汉布达山合称为东昆仑山脉,并与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并列为青海省内的一级山脉。 

东昆仑山,在青海省位于东经:90°00′-98°10′,北纬35°30′-38°00′,东起约格柔曲,向西至贝提力克亚河源头,横亘于柴达木盆地以南,青南高原之北,是柴达木盆地与青南高原的分界山脉。 东昆仑山脉,近东西走向。在青海省境内东西长850公里,南北宽60-120公里。山峰海拔多在5000-6000米,西高东低,除西部极高山分布较广外,多数为高山,最高峰位于青、新交界处,名布格达坂峰,海拔6860米,是青海省的最高点。山岭北坡长而陡峭,群峰挺拔,雄伟壮观。南坡较短而和缓,相对海拔在500-1000米。5000米以上的山峰多发育现代冰川,寒冻风化强烈。东昆仑山脉主要是由前中生代地层组成的古老褶皱山脉。昆仑山口海拔4772米,是青藏公路的交通要塞。

 经云:

西北崆峒数万程,东入三韩隔杳冥。

解读:

    杨公撼龙经中的这一句描述行走到朝鲜半岛这一枝龙脉的走向。但是由于杨公受到生活年代的限制,对大西北及地球上的山脉走向及河流的分布、流向不是很了解,所以,这一句的描述出现了问题。

    崆峒山雄踞甘肃省东部平凉市西郊11公里处,是六盘山支脉。崆峒山集自然美、历史美、人文美、传说美于一身,给人的美感强烈,影响深远。山势雄伟,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如巨浪排空;环境神幽,令人陶醉;奇峰、怪石、云海是其奇景;瑰伟、苍翠、清秀是其特点。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南方山色之秀。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有山无水显不出山的气度,有水无山显不出水的精神。崆峒山得天独厚,弹筝峡泾河萦回,后峡胭脂河湍流,交汇环抱于望驾山脚下,形成虎踞龙盘之势。正如前人所说:“崆峒得泾而势愈雄”,“舍此则无以见其尊”,仙桥虹跨,月石含珠,鹤洞元云等十二奇景及名胜古迹百余处,使崆峒山素负盛名于海内外,别誉为“道家第一山”。 

崆峒山以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而闻名于世,秦皇、汉武“慕黄帝事”,“好神仙”西登崆峒,《山海经》、《水经注》、《汉书》均有记载,《封神演义》着意描写,并列为天下十二仙山之一。

    六盘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向南延伸至甘肃、陕西交界地区。山脉由两列近南北向的平行山体组成,是陕北高原与陇中高原的分界线。 

    六盘山脉是地质史上最年轻的山脉之一,长度200多公里,宽30~60公里。山脊海拔一般超过2500米。主峰米缸山位于隆德县南部,海拔2942米。因山体秀美高耸,又名美高山。狭义的六盘山位于隆德县北部,海拔2928米,因山路曲折盘旋,六重始达山顶,故名。山脉东列为小关山,西列为大关山,其间为5公里宽的新生代断陷盆地。山脉北端有须弥山,东麓有崆峒山,都有丰富的历史文物。 

    六盘山区是宁夏境内降水最多、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有黄土高原的"湿岛"之称,发源有数条河流。北坡的清水河向北流至中宁县汇入黄河,西坡的葫芦河汇入渭河,东坡的泾河水系向东流至西安市以北汇入渭河。六盘山为三个水系的分水岭。 

    六盘山区植被类型丰富,动植物种类多样。主要物种有山杨、桦、辽东栎、混生椴、山柳、华山松、箭竹、川榛等数百种。药用植物有党参、黄芪、贝母、桃儿七等600余种。动物有金钱豹、林麝、金雕、红腹绵鸡等200余种。1988年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划定为国家级保护区,面积达2.7万公顷,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天然动植物园"。 

    六盘山区南段古称陇山、陇坂,是陕、甘、宁三省(区)的交通要道。汉、唐时代的"丝绸之路"北支曾由此经过。 在六盘山上,汉代曾设萧关,唐代、宋代设立六盘关寨,以"七关之险"互为声援。蒙古成吉思汗进军西夏时曾在六盘山避暑。元代安西王在山上建有避暑楼。平凉县西部的崆峒山,峰峦起伏,林木葱郁。相传远古时仙人广成子隐居于此,黄帝曾来此求教治身之道。秦汉以后各代都在山上建有庙宇,清同治年间大多被毁。现存唐滹沱寺盘龙石柱、宋代经幢、元代问道宫碑记、明代宝塔、清代太和宫等古建筑。由近百米的天梯可登上山顶,眺望陇山风景。六盘山区还有战国秦长城、泾源老龙潭、须弥山石窟、秋千架等名胜古迹。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跨越六盘山。毛泽东曾赋词《清平乐·六盘山》。

 

    从《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中可以看出:崆峒山所在的六盘山在黄河南面,在秦岭山脉北面,与行走到长白山的龙脉中的贺兰山脉隔水相望,所以,崆峒山的龙脉是不可能到达朝鲜半岛的。

     韩半岛(中方称:朝鲜半岛)南部古代居民的总称。三韩包括马韩、辰韩和弁韩三支。其名始见于中国史书《后汉书·东夷列传》。中国三国时期,三韩族仍处在部落联盟阶段。当时,马韩有 10余万户,分为54个部落,在三韩族中居于主体地位。辰韩在马韩东,始有6个部落集团,后分为12个。弁韩在辰韩之南,有辰韩人杂居,也称弁辰。辰韩与弁韩人口共4.5万户,各分为12个部落。三韩各部落的首领原先都是马韩人。三韩都从事种稻、养蚕、织布等生产。三韩各有酋长,大者自名臣智,次有邑借、险侧、中郎将、归义侯、樊等。公元前2世纪末以后,受制于汉乐浪、带方郡,后二郡势衰,马韩乃向北发展,公元前后百济部统一诸部,4世纪初并带方郡之地,形成百济国家。辰韩由斯卢部统一为新罗国家。5世纪后,由弁韩发展起来的六伽耶联盟领土日蹙,分别并入百济、新罗。660年,三韩之地为新罗统一。

现在的高丽人(包括韩国人和朝鲜人)都称自己为“三韩子孙”,正是源于此。这一点,和华人自称“炎黄子孙”的缘由相似。

  

    从《中国地形》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龙脉到达朝鲜半岛时的行走路线:大龙从昆仑山起步,分枝出阿尔金山,阿尔金山的龙脉从疏勒河与大通河分水脊中穿过,冲起祁连山脉;祁连山之脉从黑水河与石洋河分水脊处落下,穿过河西走廊进入内蒙古高原,龙脉行经贺兰山脉、阴山山脉、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再穿过华北平原到达长白山,进入朝鲜半岛。这一路龙脉的行程十分遥远,从我国的最西部昆仑山走到朝鲜半岛,行程何止万里。

    同时,我们从《世界地形》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的北山起,由西南向东北到俄罗斯境内的雅布洛诺夫山脉、斯塔诺夫山脉(外兴安岭),有一条巨大的分水脉脊,其北面的水皆往北流,从俄罗斯境内进入北冰洋;其南面的水皆向南流,或流进黄河,或流进渤海,而黑龙江则向东流入大海。我们再看一看,从楚科奇半岛渡过白令海峡到北美洲,整块北美大陆靠近太平洋一面,也有一条联绵不断的分水脉脊,再从北美洲走到南美洲,其靠近太平洋沿线,也是一条清晰的分水脉脊。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断:

    这是一条巨大的龙脉,走遍半个地球的大龙脉!

    这一枝龙脉所覆盖的范围:起于我国甘肃境内的乌鞘岭,自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的北山、阿尔泰山脉、额尔齐斯河以东的包括西西伯利亚平原俄罗斯境内所有土地、蒙古高原、我国黄河以北(包括东北三省)的大遍国土、朝鲜半岛、日本岛、北美洲、南美洲,再从南美洲渡过德雷克海峡,到达南极洲。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是我们地球上的主干龙脉。

中国地形

 

阿尔金山,蒙古意为“有柏树的山”。位于我国西北部,在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之间,呈西南—东北走向。西与昆仑山相连,东延伸到当金山口与祁连山相接,全长700公里,宽约200公里,由六条平行的山脉组成,横跨青海省、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段最高峰是肃拉穆塔格峰,海拔6295米,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坐落在苏拉木塔格山的主脊线上:中段的玉苏普阿勒塔格山的主脊线上还挺立着无名的处女峰,海拔6065米;东段最高峰亦名阿尔金山,海拔5798米,位于东经93.7度,北纬39.3度,耸立在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

    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西端在当金山口与阿尔金山脉相接。东端至黄河谷地,与秦岭、六盘山相连。长近1000千米。属褶皱断块山。最宽处在酒泉市与柴达木盆地之间,达300千米。自北而南,包括大雪山、托来山、托来南山、野马南山、疏勒南山、党河南山、土尔根达坂山、柴达木山和宗务隆山。山峰多海拔4000~5000米,最高峰疏勒南山的团结峰海拔5808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山间谷地也在海拔3000~3500米之间。祁连山东段山势由西向东降低,包括走廊南山-冷龙岭-乌鞘岭,大通山-达坡山,青海南山-拉背山三列平行山系  。其间夹有大通河谷地、湟水谷地和青海湖盆。有冰川3306条,面积2063平方千米。祁连山区的水系呈辐射状:以哈拉湖到东经99°一带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在山前形成大绿洲。东部海拔2500~3300米分布有寒温带针叶林。森林资源破坏严重,野生动物减少。1987年建有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矿藏丰富。狭义的祁连山,指最北的一支的走廊南山和冷龙岭。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主峰有冷龙岭(4843米)、祁连山(5547米)和疏勒南山(5808米)。

    乌鞘岭:藏语称哈香日。历史上先后曾称洪池岭、分水岭、乌梢岭、乌鞘岭、乌沙岭;解放后通称乌鞘岭。

    乌鞘岭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属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端。为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也是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分界线,也是东亚季风到达的最西端。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气温-2.2℃,志书对乌鞘岭有"盛夏飞雪,寒气砭骨"的记述。

    乌鞘岭是内陆河和外流河的分水岭,亦是河西走廊之门户,古丝绸之路之要道,系历代军事要冲。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经都曾途经其岭。岭下有戍卒守关,过往商旅、征夫、使节等均在此交验文书。这里历经烽火狼烟、金戈铁马。公元376年,前秦攻前凉,前凉三万兵众大败乌鞘岭,前凉遂亡。岭上汉、明长城蜿蜒西去,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岭脊尚有著名的道教湘子庙遗址。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兰州和“河西四郡”: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和敦煌(瓜州)

    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15世纪以后,渐次衰落。目前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

    河西走廊属于祁连山地槽边缘拗陷带。喜马拉雅运动时,祁连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来的洪积、冲积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现南山北麓坡积带、洪积带、洪积冲积带、冲积带和北山南麓坡积带。走廊地势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冲积平原形成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绿洲。其余广大地区以风力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戈壁和沙漠广泛分布,尤以嘉峪关以西戈壁面积广大,绿洲面积更小.

    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围,由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物质堆积于山前,形成相互毗连的山前倾斜平原。在较大的河流下游,还分布着冲积平原。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引水灌溉条件好,便于开发利用,是河西走廊绿洲主要的分布地区。

    河西走廊气候干旱,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连山冰雪融水丰富,灌溉农业发达。

    以黑山、宽台山和大黄山为界将走廊分隔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内流水系,均发源于祁连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补给,冬季普遍结冰。各河出山后,大部分渗入戈壁滩形成潜流,或被绿洲利用灌溉,仅较大河流下游注入终端湖。

    ①石羊河水系。位于走廊东段,南面祁连山前山地区为黄土梁峁地貌及山麓洪积冲积扇,北部以沙砾荒漠为主,并有剥蚀石质山地和残丘。东部为腾格里沙漠,中部是武威盆地。

    ②黑河水系。东西介于大黄山和嘉峪关之间。大部分为砾质荒漠和沙砾质荒漠,北缘多沙丘分布。唯张掖、临泽、高台之间及酒泉一带形成大面积绿洲,是河西重要农业区。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

    ③疏勒河水系。位于走廊西端。南有阿尔金山东段、祁连山西段的高山,山前有一列近东西走向的剥蚀石质低山(即三危山、截山和蘑菇台山等);北有马鬃山。中部走廊为疏勒河中游绿洲和党河下游的敦煌绿洲,疏勒河下游则为盐碱滩。绿洲外围有面积较广的戈壁,间有沙丘分布。

    河西走廊冬春二季常形成寒潮天气。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是侵入本区的夏季风。气候干燥、冷热变化剧烈,风大沙多。自东而西年降水量渐少,干燥度渐大。如武威年降水量158.4毫米,敦煌36.8毫米;酒泉以东干燥度为4~8,以西为8~24。降水年际变化大。夏季降水占全年总量50~60%,春季15~25%,秋季10~25%,冬季3~16%。云量少,日照时数增加,多数地区为3000小时,西部的敦煌高达3336小时。年均温5.8~9.3℃,但绝对最高温可达42.8℃,绝对最低温为-29.3℃,二者较差超过72.1℃。昼夜温差平均15℃左右,一天可有四季。民勤年沙暴日50天以上,而安西8级以上大风的风日一年有80天,有“风库”之称。走廊风向多变。武威、民勤一带以西北风为主;嘉峪关以西的玉门、安西、敦煌等地,以东北风和东风为主。

    河西走廊的气候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尽管降水很少(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但发展农业的其它气候条件仍非常优越。

    当地云量稀少,日照时间较长,全年日照可达2550小时~3500小时,光照资源丰富,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因地处中纬度地带,且海拔较高,热量不足、但作物生长季节气温偏高,加之气温日变化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物质积累,特别适于瓜果糖份的积累。

    大通河是湟水支流。一称浩门河,宋代在河畔筑大通城后出现今名。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以长度与流量论,大通河实为湟水正源。发源于青海疏勒南山东端,向东穿流于走廊南山─冷龙岭和大通山─达坂山两大山岭之间,长达561公里的纵谷内。 上中下游各有一段构造沉降带而形成宽谷。上游宽谷海拔高,有大面积高位沼泽。中游浩门川(门源县城附近)与下游八宝川(连城、窑街间)两宽谷为重要农耕区。在享堂附近入湟水,流域面积1.5126万平方公里,年均流量88.7立方米/秒。流域内植被良好,故享堂站所记录的最大洪峰量(1160立方米/秒)不及湟水民和站(1300立方米/秒),年均含沙量与最大含沙量(分别为1.12千克/立方米与322千克/立方米)也远小于湟水民和站(分别为10.9千克/立方米与775千克/立方米)。

    湟水是黄河上游重要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的包呼图山,流经青海省大通—达坂山与拉脊山之间的纵谷,为羽状水系。至湟源县纳发源于日月山之药水河;至湟中县又纳水峡河;至西宁市,南川河与北川河、沙塘川(沙棠川)分别自南北流入;此下经平安、互助、乐都、民和,汇入的众水更多,以在享堂流入之大通河为最大。至甘肃省兰州市与永靖县间流入黄河八盘峡水库。湟水全长373.9公里,流域面积 3.29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6.5亿立方米。富水力资源和灌溉之利。沿河为青海省的主要农业区。  

    蒙古高原是东亚内陆高原。东界大兴安岭,西界阿尔泰山脉,北界萨彦岭、肯特山、雅布洛诺夫山脉,南界阴山山脉,包括蒙古全部,俄罗斯南部和中国北部部分地区。大部为古老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东南部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丘陵。高原面平均海拔1580米,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较大河流有色楞格河、克鲁伦河 、鄂嫩河-石勒喀河、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等。较大湖泊有乌布苏诺尔湖、库苏泊、吉尔吉斯湖 、哈腊乌斯湖和哈腊湖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炎热短暂,降水稀少,以牧业为主,种植业和林业占少量比重。工业极不发达,仅有零星的畜产品加工业。

  

    阿尔泰山脉 亚洲宏伟山系之一,北西—南东走向,斜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境,绵延2000余公里;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属中段南坡,山体长达500余公里,南邻准噶尔盆地。主要山脊高度在3000米以上,北部的最高峰为友谊峰,海拔4374米;西部的山体最宽,愈向东南愈狭窄,高度亦渐低下;从东北部国境线,向南西逐渐下降到额尔齐斯河谷地,呈4级阶梯,山地轮廓呈块状和层状;只在高山地区有冰蚀地形并有现代冰川;除沿北西向断裂作串珠状分布有断陷盆地外,无大型纵向谷地;阿尔泰山堪称典型的断块山。 

地质构造上属阿尔泰地槽褶皱带。山体最早出现于加里东运动,华力西末期形成基本轮廓,此后山体被基本夷为准平原;喜马拉雅运动使山体沿袭北西向断裂发生断块位移上升,才形成了现今阿尔泰山面貌。 

阿尔泰山山体浑圆,山坡广布冰碛石,U形谷套U形谷,古冰斗成层排列,羊背石、 侧碛、中碛、终碛等清晰可见。阿尔泰山有多级夷平面,一般公认有4级,海拔分别为2900~3000米,2600~2700米,1800~2000米及1400~1600米。地貌垂直分带明显,由高而低有:现代冰雪作用带,海拔3200米以上,以友谊峰和奎屯峰为中心,发育了山谷冰川、冰斗冰川、悬冰川。此外,阿克库里湖周围,阿克土尔滚与阿库里滚河上源也有现代冰川;霜冻作用带,2400~3200米,古冰蚀地形清晰,积雪长达8个月,以寒冻风化为主;侵蚀作用带,1500~2400米,以流水切割为主;干燥剥蚀作用带,1500米以下。喀纳斯综合自然景观保护区位于本带边缘。

额尔齐斯河

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它源出我国阿尔泰山西南坡,山间两支源头。喀依尔特河和库依尔特河汇合后成为额尔齐斯河,自东南向西北奔流出国,一路上将喀拉额尔齐斯河、克兰河、布尔津河、哈巴河、别列则克河等北岸支流汇入后,流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斋桑湖,再向北经俄罗斯的鄂毕河注入北冰洋。全长2969千米,在我国境内546千米,流域面积5.7万平方千米,号称新疆第二大河。水中多产鱼,接近边境处河面宽达千米,可通轮船。流域内众多的支流均从干流右岸汇入,形成典型的梳状水系。

    额尔齐斯河河谷宽广,水势浩荡,年径流量多达 119亿立方米,水量仅次于伊犁河,居新疆第二位。河床中巨砾重叠,银波翻腾,河曲异常发育。河谷次生林和河漫滩草甸宛若一条绿色飘带,镶嵌在荒漠戈壁上,别具一番情趣。其中北屯河段的河谷次生林最为茂密,绵延成一片绿色海洋,素有“杨树基因库”之美称。额尔齐斯河沿岸风光壮美。又应“金山”而有“银水”之美称。

    额尔齐斯河下游的大支流布尔津河和哈巴河的河床中,心滩林立,碧水茫茫,河谷中湖沼密布,水草丛生,阡陌相连,绿树成荫,呈现一派“大漠水乡”的壮丽图景。布尔津县以下夏季可通小汽轮,可与邻国哈萨克斯坦开展跨国水上旅游。 

 

    雅布洛诺夫山脉 是西伯利亚的一个山脉。山脉从蒙古开始向东北,穿越贝加尔湖东部。山脉绵延1600公里直至外兴安岭。这个山脉又同时是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分水岭。本山脉山势长而窄,最高点为Sokhondo峰,海拔2,500米,山上遍布着参差不齐的花岗岩质峰峦。当地盛产锡。

    贝加尔湖左有东萨彦岭山脉,右傍雅布洛诺夫山脉,南面是蒙古高原,北面是中西伯利亚高原,这为贝加尔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保证了贝加尔湖充足的水源。贝加尔湖共有336条河流汇入其中,由于几乎全部都是没有污染的优质水源,因而贝加尔湖湖水十分清澈,可见度超过了40米。

经云:

惟有南龙入中国,胎宗孕祖来奇特。

黄河九曲为大肠,川江屈曲为膀胱。

解读:

    这一段讲述进入我国境内的龙脉情况。黄河、长江是我国境内最长的两大河流。地理家通常以黄河、长江为界,将我国境内的龙脉分为三大干龙,黄河以北的龙脉为北干龙,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龙脉为中干龙,长江以南的龙脉为南干龙。

    黄河 是我国第二长河, 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 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 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1.2~1.3米。

    从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河源段河谷两岸地形平缓排水不畅,形成大面积沼泽地,湖泊多;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波,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貌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上游:河源至贵德,两岸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高峰可超过4000米,河道呈's', 河源段400公里内河道曲折, 两岸多湖泊、草地、沼泽,河水清水流稳定,水分消耗少产水量大,多湖泊,最大湖泊星宿海、鄂陵湖,气候为高原寒冷,鱼类系中亚高原区系,种类少,资源丰富。鱼类资源长期未被开发利用。

    中游:贵德至孟津,多径高山峡谷,水流迅急,坡降大,贵德到刘家峡山谷极为深削,河宽50-70米,最狭处不到15米,谷深100-500米,水流湍急,狭窄崖陡,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在峡谷上修建了大型水库,黄河出青铜峡后进入河套,形成大片冲积平原, 水流平缓,鲤鲫、鲶鱼类资源较丰富。黄河流经河口镇,折向南行,穿行秦、晋峡谷,到龙门全长只有718公里, 落差611米,比降大,龙门以下到潼关130公里河段, 纳汾、渭、泾、洛诸水,水量大增, 泥沙大量淤积,河道不稳定,鲤鱼资源丰富,中游经黄土高坡,携带大量泥沙,给下游巨大危害,是根治水害的关键河段。

    下游:孟津至华北平原一段为下游,全长874公里,河道宽阔平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 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5米,为地上河,鱼类资源最为丰富的渔业河段, 河口洄游鱼类, 河道性鱼类,定居性鱼类,半咸水鱼及第水性鱼类。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长江 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397公里(以沱沱河为源),一般称6300公里。。流域介于北纬24°30′~35°45′,东经90°33′~112°25′,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年均入海水量达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3位。古时简称江,六朝以后才有大江和长江之称。干流贯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上海、浙江、重庆等十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

    长江的上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与长江南源当曲会合后称通天河;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在上海称黄埔江。长江流经西藏、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市区,在上海市注入东海。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和黄浦江等支流。在江苏省镇江市同京杭大运河相交。   

    长江在湖北省宜昌市以上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间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洞庭两湖最大);湖口以下为下游,江宽,江口有冲积而成的崇明岛。长江水量和水利资源丰富,盛水期,万吨轮可通武汉,小轮可上溯宜昌。 

    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沿江重要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长江可供开发的水能总量达二亿千瓦,是中国水能最富集的河流。长江干流通航里程达二千八百多公里,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长江在重庆奉节以下至湖北宜昌为雄伟险峻的三峡江段(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就位于西陵峡中段的三斗坪。

    长江干流各段名称不一:源头至当曲口(藏语称河为“曲”)称沱沱河,为长江正源,长358公里;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境的巴塘河口,称通天河,长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岷江口,称金沙江,长2308公里;宜宾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约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其中宜宾至湖北省宜昌间称“川江”(奉节至宜昌间的三峡河段又有“峡江”之称),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间称荆江,江苏省扬州、镇江以下又称扬子江。 流域内高原、山地占65.6%;丘陵占24%;平原、低地占10.4%。

     长江支流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有48条;5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雅砻江、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和赣江等9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超过10万平方公里,以嘉陵江流域面积最大,约16万平方公里。

    中国大部分的淡水湖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面积较大的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

    长江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与唐古拉山脉间,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西南侧。这里冰川广布,姜跟迪如冰川的冰雪融水就是长江的源头。从江源到入海口,可分为三大段。四川宜宾以上为上游;宜宾至湖北宜昌为中游;宜昌以下为下游。上游段约长三千五百公里,楚玛尔河是长江的北源;木鲁乌苏河是长江的南源,流程较长,水量也较多,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其最长支流沱沱河应为长江的正源。自当曲河口到青海玉树一段称通天河,长八百一十三公里,河道较宽,水流舒缓。自玉树到宜宾称为金沙江,古称丽水,从北向南流,穿过横断山脉,到云南石鼓附近折向东北入四川盆地,在宜宾与岷江汇合,全长二千三百公里。自宜宾以下才称长江。 中游段约长一千公里,因流经四川盆地,故俗称川江。从宜宾到重庆,河道颇曲折。自奉节白帝山到宜昌南津关一段,江水穿过四川与湖北边境山区的大峡谷地带,自西至东有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统称三峡,全长二百零四公里,滩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自古称为长江天险。 下游段约长一千八百五十公里,江水落差甚小,水流缓慢,江面宽阔,一般都超过二公里,最窄处也有六百五十公尺。河道非常曲折,尤其是自湖北枝江到湖南城陵矶一段,古称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由于流速缓慢,泥沙淤积多,每当汛期来临,极易造成溃堤泛滥灾害,自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从宜昌到芜湖一段,两岸湖泊极多,其中以洞庭湖和鄱阳湖最大。洞庭湖是长江的天然水库。江水入江苏后,因受山势所阻,向东北绕过宁镇山地。自镇江以下,折向束南,进入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湖泊星罗棋布,水道交织似网,一片水乡泽国景象。江口竟宽达八十公里,呈现江海相连的壮观景色。 长江两岸多名山大泽,风光秀丽,有许多游览胜地。由于流程长,流域广,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中游有「天府之国」,下游多「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中华民族的摇篮虽在黄河流域,但据史载,周武王灭殷后,领域南达长江流域,此后黄河、长江两流域便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心。沿江有不少名城,如重庆、宜昌、武昌、南京、上海等。上海更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两岸有许多名胜古迹,是了解中国历史的珍贵资料,还有不少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长江干支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方横贯东西、纵连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动脉,航道总长八万多公里。万吨级轮船可达南京,三千吨级可抵达汉口,一千吨级可至重庆,五百吨极可通宜宾。

    长江由河源到河口横跨中国地形上的三级巨大阶梯,穿过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岩层,沿途接纳支流的汇入,对长江的河谷形态和水流特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按水文、地貌特点把干流划分为上、中、下游3段:从河源至宜昌市为上游段,宜昌市至湖口为中游段,湖口以下为下游段。

①上游段。上游河段横跨两个地形阶梯。长4529千米,占长江长度72.0%。流域面积100.6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55.6%。上游的沱沱河和通天河(从囊极巴陇至巴塘河口),河流流行于第一阶梯──青藏高原腹地内。因在高原顶部,河谷开阔,河槽宽浅,一般河宽300~1700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缓慢散乱,汊流很多。从巴塘河口到宜宾称金沙江,是第一至第二阶梯的过渡地段,这里地形突变,山高谷深,除局部河段为宽谷外,河流穿行于峡谷之中,比降大,河水湍急。到云南石鼓以下,突然转向东北流,著名的虎跳峡就在石鼓以下35千米的地方。峡长16千米,最窄处仅30米。出虎跳峡后、穿越云贵高原北部,到四川省新市镇以下进入第二级阶梯,在宜宾附近汇集了岷江之后,才称长江。自宜宾以下至宜昌之间长1030千米,习惯上称川江。河道蜿蜒于四川盆地之内,河床平缓,沿途接纳沱江、嘉陵江和乌江等众多支流,水量大增,江面展宽。过奉节白帝城,长江穿行在第二阶梯至第三阶梯的过渡地段,切过七岳、巫山和黄陵3个背斜,两个向斜,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约200千米,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

②中游段。长江出三峡从宜昌以下,进入第三级阶梯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面展宽,水流缓慢,河道弯曲。长927千米,占长江长度14.7%。流域面积67.9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37.6%。其中,从湖北的枝城到湖南城陵矶一段,长约420千米,因古代为荆州地区,所以取名为荆江。荆江又分长为上荆江(枝城至藕池口)和下荆江(藕池口至城陵矶)两段。下荆江河弯发育,素有“九曲回肠”之称。中游两岸湖泊众多,江湖相通,构成庞大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长江接纳两大水系以及直接入江的支流来水后,水量猛增一倍以上。湖口以下进入下游段。

③下游段。水深江宽,从湖口到入海口,长844千米,占长江长度13.3%。流域面积12.3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6.8%。江苏省扬州、镇江一带的长江干流又称扬子江。得名于这一带古代有扬子津和扬子县,现在外国人常用扬子江这一名称泛指整个长江。在大通以下受潮汐影响,进入长江口的平均潮流量达26.6万立方米/秒,是长江多年平均入海流量的8.8倍。在一般情况下,一次进潮总量约为32.5亿立方米,大潮时可达45亿立方米。由于海水倒灌,使江水流速减缓,所携带的泥沙便在下游河段,尤其是靠近河口段沉积下来,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数十个大小不一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岛。

    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界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2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气候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性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黄麻等。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平原面积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汉市、南昌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芜湖市、长沙市等城市。主要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力、纺织和化学等,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平原居中国南北和东西交通网的枢纽地带,水陆交通都很发达。长江贯穿中部,成为一条东西向的水运大动脉,加上其无数支流,构成一庞大水道网。 

    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和上海市东南部、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海拔多在10米以下,间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长江年均输沙量4~9亿吨,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长江中沉积,个别年份高达78%,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长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仓市、金山县一带的古沙嘴海拔多为4~6米;长江以北扬州市、泰州市、泰兴市、如皋市一带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后期最高海面稳定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到距今约2000年时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随长江主流向东南延伸与钱塘江口沙嘴相连,泥沙继续堆积,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水道纵横,湖荡棋布,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土地肥沃,农业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花生、蚕丝、鱼虾等,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在长江下游和沪宁线两旁有许多重要城镇,如上海市、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贸港口,苏州、无锡等是风景游览地和新兴的工业城市。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入海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与刚果河,均居世界第三位。长江流域面积180.7万平方千米。上游多流经高山峡谷,坡陡流急,落差5360米。干支流水能资源蕴藏量共约2.68亿千瓦,其中可能开发1.97亿千瓦,年发电量约1万亿千瓦时。至1990年止,全流域已建、在建水电站装机共1170万千瓦以上,其中葛洲坝水电站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是中国最大的水电站。规划中的三峡水电站装机1768万千瓦。其他可供开发的较大型水电站有金沙江向家坝(460万千瓦),雅砻江的锦屏(300万千瓦),大渡河的瀑布沟(280万千瓦)等。

    长江三峡是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它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二百零四公里。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江面狭窄曲折,江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元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一,西起奉节县白帝山,东迄巫山县大溪镇,总长八公里,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但最为雄伟险峻。难怪古代诗人发出"纵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的赞叹。湍急的江流,闯入夔门,在紧逼的峡谷中奔腾咆哮。船驶峡中,真有"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之感。 

    巫峡西起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迄巴东县官渡口,绵延四十公里余,包括金盔银甲峡和巫山十二峰,峡谷特别幽深曲折,是长江横切巫山主脉背斜而形成的。巫峡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著称。整个峡区奇峰突兀,怪石磷峋,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充满诗情书意,可以说处处有景,景景相连。特别是巫山十二峰,千姿百态,其中神女峰最高。神女峰宛如一位少女,婷婷玉立于云雾缥缈之中,时隐时现,给人间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两岸风景优美,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等都曾游此留诗。 

    西陵峡东起香溪口,西至南津关,约长七十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个,以滩多水急闻名。整个峡区由高山峡谷和险滩礁石组成,峡中有峡,大峡套小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自西而东依次是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灯影峡四个峡区,以及青滩、泄滩、崆岭滩、腰叉河等险滩。解放后,经过多年的整治,航道已大为改善,从而结束了"三峡千古不夜航"的历史。 

    即将建成的三峡大坝水电站正位于西陵峡中部宽敞处,目前工程进展迅速,夜航西陵峡,可见两岸灯火通明,车水马龙,施工场面蔚为壮观。 

    下行至南津关,见江面豁然开朗,这就是长江三峡的出口。北岸为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宜昌三游洞景区,比邻气势恢宏的长江葛洲坝水电枢纽,共同构成环大坝平湖风景区,使宜昌作为长江三峡旅游的起点或终点城市,更加具有现实的意义。 

    在这壮丽的山川之中,曾经闪耀着大溪文化的异彩,诞生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才女昭君。三国时代,这里曾是吴蜀相争的战场。唐宋以来,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苏轼、陆游等许多诗圣文豪,在这里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诗章。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创造了丰富的文化,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今天我们优秀的人民,将以创造性的劳动,开发三峡,建设三峡,把它装点得更加美丽多姿!

    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水电站左岸设14台,左岸12台,共表机26台,前排容量为70万千瓦的小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820千瓦时,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通航建筑物位于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五包连续级船闸及早线一级垂直升船机。 

    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18年。一期5年(1992一1997年),主要工程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修筑混凝土纵向围堰,以及修建左岸临时船闸(120米高),并开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闸、升爬机及左岸部分石坝段的施工。 

    目前一期工程在1997年11月大江截流后完成,长江水位从现在68米提高到88米。己建成的导流明渠,可承受最大水流量为2万立方米/秒,长江水运、航运不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可以保证第一期工程施工期间不断航。 

二期工程6年(1988-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同时继续进行并完成永久特级船闸,升船机的施工,2003年6月.大坝蓄水至35米高,围水至长江万县市境内。张飞庙被淹没,长江三峡的激流险滩再也见不到,水面平缓,三峡内江段将无上、下水之分。永久通航建成启用,同年左岸第一机组发电。 

    三期工程6年(2003一2009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届时,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远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水库平均水深将比现在增加10一100米。最终正常冬季蓄水水位为海拔175米,夏季考虑防洪,海拔可以在145米左右,每年将有近30米的升降变化,水库蓄水后,坝前水位提高近100米,其中有些风景和名胜古迹会受一些影响。二期工程结束,张飞庙将被淹没:2006年水位提高到156米,秭归屈原祠的山门将被淹没;2009年大坝竣工,再经过三年时间,即到2012年,最终坝上水位海拔高度将达175米,水位实际提升110米,回水将上溯650公里,直至重庆境内,现有的旅游景点基本可保存到2003年二期工程结束。2009年整个工程完成后,区内人文和自然景观将有39处被全部或部分淹没,约占库区旅游景点的百分之十三,应该说有影响,但影响不大。巫峡与瞿塘峡二区由于相对海拔较高,水位只提升80多米,两岸的群峰陡壁海拔均在几百米乃至千米以上,除部分古栈道和溶洞将没于水中外,其它均无大大变化。只有西陵峡区两段的兵书宝剑峡和牛肝马肺峡被淹没。而东段处于两坝之间的黄牛峡和灯影峡则依然存在,因此,举世闻名的三峡区段中?quot;神女"依秀,"夔门"仍雄,虽然少量峡景山色将消失,但由于回水上升,同时也会营造近百处新的景观。白帝城和石宝寨分别成为白帝岛、石宝岛。许多长江支流形成各种旅游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三峡大坝截流,三峡景观依旧。今后行驶在三峡线上的游船可建造得更大,游船的平稳舒适性增强,长江旅游业重心会有所变化,线路、旅程将含多种多样,现有的格局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可能人们不会再为上水下水的优缺点烦恼,游船公司也不含制定上下水的游船差价。以三峡大坝为中心的黄金旅游区将变成长江旅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1994年6月,由美国发展理事会(WDC)主持,在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召开的全球超级工程会议上,她被列为全球超级工程之一。放眼世界,从大海深处到茫茫太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壮举中有许多规模宏大技术高超的工程杰作。三峡工程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利用效益等许多方面都堪为世界级工程的前列。她不仅将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将为世界水利水电技术和有关科技的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也正因为三峡是一个巨大的水资源宝库,她的开发对国家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所以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和江泽民,凡是涉及长江治理开发和我国经济建设问题时,都对三峡工程表现了浓厚的兴趣,给予积极支持。 

为了兴建三峡工程,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今的七十余年里,我国几代科技人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现在终于迎来了开工。 

由于三峡工程涉及面广,规模浩大,又有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因而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在全国上下一片支持声中,也有表示反对的;有的则对大坝的安全问题、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等还有种种疑虑。对于这一关系到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的重大工程建设,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这对三峡工程研究的深入和优化,无疑是有益的。 

    现在三峡工程工地上,一片沸腾。人们在纷纷争往三峡,渴望目睹这世界超级水坝的诞生。我们预祝宏伟壮丽的三峡工程顺利建成!我们为中国人民在21世纪世界工程史上首创纪录而无比自豪!

 

西藏地形图

    从《西藏地形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冈仁波齐峰的龙脉落平,从狮泉河与昂拉仁错的分水脉脊中穿过,进入阿里高原,再从阿里高原到藏北高原,过渡到昆仑山脉。

    昂拉仁错是位于仲巴县境内内陆湖泊,属微咸水湖。地处冈底斯山脉北麓,为构造凹陷湖。湖水以冰雪融水补给,入湖河流有阿毛藏布、甲布日阿藏布和峻藏布,集水面积12 81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 689米,湖长56.6千米,平均宽度9.9千米,最大宽度17.9千米,面积56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3米,蓄水量102.6亿立方米,湖水矿化度16.2克/升。 

阿里高原  位于青藏高原西部。北起日土、改则县,南至喜马拉雅山脉,东抵隆格尔山。因位于阿里地区西南部,故名。东西长约450千米,南北宽约250千米,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阿里高原系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被抬升而形成。一般海拔4 800~5 000米,为青藏高原中最高寒的地区。高原面切割明显,有许多河流过境,发育了森格藏布、朗钦藏布、噶尔藏布等。有许多东西向平行的湖盆,连结成为平坦谷地。属亚干旱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0~-2℃,1月平均气温约-14℃,7月平均气温8~12℃,年均降水量50~100毫米,冬春多大风。植被以高寒草原为主,土壤主要为高山寒漠土。经济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牦牛、羊等。野生动物资源有岩羊、藏羚羊等。新藏公路贯境。 

   藏北高原藏语称“羌塘”,意为北方广阔的平原。

在西藏自治区的冈底斯山脉、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之间。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宽约700公里,面积约占西藏的3/5。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核心。

一年之中有九个月冰封土冻,是高寒地区。羌塘由一系列间夹着大小盆地的浑圆而平缓的山丘组成,冰川作用及冰冻风化作用强烈。其中低处常堵水成湖,不乏热气腾腾的地热和温泉涌现。有湖泊200多个,以纳木错最大也最著名。

在藏北高原阿里地区和那曲地区交界处,有一片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区,这里平均海拔5000米,渺无人迹,被世人称为“无人区”。然而这里却不寂寞,而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当你在藏北无人区旅行时,常会见到一群群藏野驴、藏羚羊、黄羊、野牦牛群在高原上驰骋。

藏北高原,不仅景色壮丽,矿产丰富,植物种类繁多,而且还是西藏主要的牧业区。人称“西藏之宝”的牦牛和绵羊,遍布在羌塘草原上,位于青藏公路线上的那曲镇,是藏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而一年一度的那曲“怡青赛马艺术节”则显示了高原人民特有的豪迈气质和民俗风情,它与当雄赛马会都是藏北高原上隆重的节日。

藏北的八月,是高原的黄金季节,数万名牧民骑着马,带上各种物品,从方圆数百里之外赶到那曲参加赛马会,草原上一座白色的帐篷城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赛马会不仅有激动人心的跑马射箭比赛、马术表演和骑牦牛赛跑等多种民族体育竞赛项目,还有前来助兴的各地歌舞表演和盛大折物资交易活动。为了国内外旅游者们能参观和领略高原牧民生活,一座独具风格的牧区旅游村已出现在那曲郊外的草原上。

可可西里山脉是昆仑山脉南支,或称可可稀立山,蒙古语为“青山”之意。横贯西藏自治区东北部与青海省中西部。西起木孜塔格峰(海拔7723米)之南,东止楚玛尔河与沱沱河间的青藏公路以西,呈东西走向。可可西里山东接巴颜喀拉山,二者同为中国三叠系分布最广、发育最好地区。山体大致为一巨大复向斜,三叠系位于轴部,二叠纪地层出露于两翼;与褶曲轴面近于平行的逆冲断构造亦极发育。藏北玛尔盖茶卡北岸,所见二叠纪灰岩竟逆冲于羌塘高原北部第三纪砂砾层之上,成为飞来峰。可可西里山于印支运动开始上升,喜马拉雅运动中更剧烈隆起,第四纪并有火山活动。山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仅青藏交界处有少数雪峰超过6000米。山地与其南北侧闭塞湖盆地面相比较,相对高差仅三四百米。山势一般平缓,多年冻土广布,高处少永久性积雪与冰川。由于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除北侧有淡水湖钦马湖外,其余南北星罗棋布之湖泊均为咸水湖。东部楚玛尔河宽谷内甚至出现沙丘。山地草原草类稀疏,人烟与畜群均少。

   巴颜喀拉山在青海中部偏南,为昆仑山脉南支,西接可可西里山,东连岷山和邛峡山。这里是长江与黄河源流区的分水岭,北麓的约古宗列渠是黄河源头所在,南麓是长江北源所在。

巴颜喀拉山海拔五、六千公尺,北坡平缓,南坡深切,多峡谷。山区地势高,气候寒冷,属高寒荒漠草原,人烟稀少,只有藏人在此从事畜牧。山间谷地上,牦牛、绵羊远近成群。向阳的缓坡上一块块草滩,像翠绿的绒毯铺盖大地,偶见零星牧包士房点缀其间。

这里有许多终年积雪的高山,处处冰河垂悬。每年春天以后,在强烈的日光照耀下,高山冰雪渐渐消融,融水汇成一股股溪流,滋润干燥的沃土,更为长江与黄河供给水源。

黄河源流细水涓涓,清澈平缓,穿过锅形沮洳地中央,注入星宿海。在这片广阔的沼泽流过时,速度缓慢,不成河道。从前一般以为星宿海是黄河源头。

    巴颜喀拉山旧称巴颜喀喇山。蒙古语意为富饶青(黑)色的山。属褶皱山,西北一东南走向。西拉可可西里山,东接松潘高原和邛崃山。全长780千米。海拔5000米左右。主峰(藏名勒那冬则)海拔5267米,雅拉达泽山海拔5202(一说5442)米。为黄河与长江河源段的分水岭,也是黄河源地。北坡平缓,南坡深切,多峡谷。山麓有约古宗列盆地。

    巴颜喀拉山藏语叫“职权玛尼木占木松”,即祖山的意思,它位于黄河源头与通天河之间,属于昆仑山脉中支东端。该山地势高耸,群山起伏,雄岭连绵,景象恢宏。大部分地区海拔均在4500-6000m之间,巴颜喀拉山属于大陆性寒冷气候,空气稀薄,气候酷寒,一年之中竞有八九个月时间飞雪不断,冬季最低温度可达-35℃左右,因而许多5000m左右的雪山有经年不融的皑皑积雪和终年不化的冻土层。而温暖季节则比较短暂,一般只有三个多月时间,而且气温较低,即使是盛夏季节,最高气温也不过10℃左右。由于相当海拔较高,加之地域辽阔,这里的山峰显得并不险峻,比较平缓。有的山峰很象米芾笔下的五岭,浑圆粗犷,有的山峰远看名胜山,近看象川,山岭之间犹如平原一般广袤平坦。我国古代称该山为“昆山”,又称“昆仑丘”或“小昆仑”。著名古籍《山海经》曾有记载:“昆仑山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出其东北隅,实惟河源”。可见从我国远古时代,人们就已认定巴颜喀拉山为黄河的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是青海境内一座有名的大山。虽地势高寒,气候复杂,但雨量充沛,是青海南部重要的草原牧场。这里盛产被人们称之为"高原之舟"的牦牛和举世闻名的藏系绵羊,故有“牦牛的故乡”之称。

巴颜喀拉山是昆仑山脉东延部分。位于中国青海省中部偏南。旧称巴颜喀喇山。巴颜喀拉(喇)在蒙古语的意思,是“富饶青(黑)色的山”。属褶皱山,西北一东南走向。西拉可可西里山,东接松潘高原和邛崃山。全长780千米。海拔5000米左右。主峰(藏名勒那冬则)海拔5267米,雅拉达泽山海拔5202(一说5442)米。为黄河与长江河源段的分水岭,也是黄河源地。北坡平缓,南坡深切,多峡谷。山麓有约古宗列盆地。

    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昆仑山脉的龙脉是喜马拉雅山脉的正脉,而巴颜喀拉山脉是昆仑山脉向东延伸的正脉,巴颜喀拉山脉为黄河与长江河源段的分水岭,这就是说,地球上龙脉的正脉落在我国境内黄河与长江中间的主干龙上。

 

唐古拉山脉是怒江、澜沧江及长江发源地。又称当拉山。发端于东经90°附近,与喀□昆仑山脉东尾相接,向东横贯于西藏自治区北部约北纬32°~33°,一部分成为西藏自治区与青海省的界山,东段渐向东南延伸接入横断山脉。唐古拉山西段为藏北内陆水系与外流水系的分水岭,东段则是印度洋水系与太平洋水系的分水岭,怒江、澜沧江及长江都发源于唐古拉山南北两麓。唐古拉山体宽可达150公里,山峰一般海拔5500~6000米,相对高差500~1000米。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海拔仅6621米;青藏公路要隘──唐古拉山口的海拔虽高达5220米,却因坡缓、高差小而并不显得险要和难以逾越,故唐古拉在藏语中意为“平坦的山口”。唐古拉山区出露的最古老地层是下石炭统,主要有结晶灰岩、砂岩和板岩互层组成,夹有煤线,底部为碎屑沉积。在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中尚有黑云母花岗岩的侵入。中生代的印支运动时唐古拉山即已褶皱隆起露出海面,并受后期造山作用的影响,继续上升。自上新世中期以来约上升了3000米。目前雪线高度为海拔5400米。现代冰川不甚发育,仅少数高峰,如各拉丹东、阿木岗(海拔6114米)、普若岗日(6482米)等有小规模的山谷冰川。但冰缘作用强盛,多年冻土发育,除常见的冻融滑塌、泥流等外,流石滩与石海分布较广,尚可看到巨型分选石环等特殊冰缘现象。

    澜沧江是中国西南地区大河之一,也是一条亚洲国际大河。上源扎曲源出青海省杂多县境唐古拉山北麓查加日玛的西侧,南流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县附近与昂曲汇合后称澜沧江,向东南流入云南西部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部,流出国境称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在越南南部入南海。河长2153千米,流域面积16.4万平方千米,占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面积的22.5%。支流众多,较大支流有沘江、漾濞江、威远江、补远江等。上中游河道从青藏高原穿行在横断山脉间,河流深切,形成两岸高山对峙,坡陡险峻V形峡谷。下游沿河多河谷平坝,著名的景洪坝、橄榄坝各长8千米,已初步拟定在干流上兴建24级梯级电站。河道中险滩急流较多。径流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740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656万千瓦,可能开发量约2348万千瓦,干流为2088万千瓦,约占全流域89%。河道中因险滩急流较多,只有威远江口至橄榄坝段可行木船和机动船。1990年中、老两国进行了洪水期考察,试航万象取得成功。1993年新组建的思茅航运公司,开始为老挝、缅甸、泰国运送产品3000多吨。同年,中、老、缅、泰4国经过协商,对该河段提出共同整治方案。

澜沧江系国际河流,在东南亚为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海,是世界第六大河,全长4900公里。国境处多年平均年水量约640亿立方米,为黄河的1.1倍。澜沧江在我国境内水能资源可开发量约为3000万kW。这条河在中国境内的流程为2198公里,境外长度2711公里。

到目前为止,各种资料上记载的关于澜沧江的源头有十几种说法,而以不同源头为起点的河流长度也有多种,估测的长度从4200公里到最长4880公里不等。发源于唐古拉山北侧的扎纳日根山脉,查加日玛峰(藏语,意为“多彩的山”)南坡,莫云滩深处的扎阿曲,位于东经94°41′44″、北纬33°42′31″、海拔5224米的拉赛贡玛的功德木扎山上,位于玉树州杂多县境内。遥感专家刘少创探测的结果是,澜沧江源头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吉富山,海拔5200米,地理坐标是东经94度40分52秒,北纬33度45分48秒。从这里算起,澜沧江(湄公河)的长度是4909公里。

    横断山脉是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及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走向山脉的总称,因横隔东西交通,故名“横断”。横断山脉高山深谷相间,自西向东主要有伯人舒拉岭、他念他翁山、芒康山、沙鲁里山、大雪山等,山岭之间是河谷深切,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贯。植物、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具有热、温、寒三带景色。

横断山脉由于走向特殊、地理位置特殊,它在地理、地质、生物、水文等诸多科学领域有重要意义。横断山脉成为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进入我国的通道,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被喜马拉雅和冈底斯两条东西向的高大山脉所阻挡,沿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进入我国,给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带来丰沛雨水,进而对这里冰川发育、植物分布有重大影响。由于横断山脉的形成过程是逐渐由近东西走向变为近南北走向的,使这里的生物逐渐进化出非常特殊的适应性,成为动物、植物学研究的热点地区。另外由于横断山脉的交通困难,许多地方很少受外来影响,保存了许多少数民族独特文化和未被破坏的自然景观。

   因为唐古拉山为怒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所以唐古拉山的龙脉就从这两条江中间穿过横断山脉,进入中南半岛,再到马来半岛,渡过马六甲海峡,到达苏门答腊岛、瓜哇岛,穿洋过海,到达新几内亚岛,再渡海到澳洲大陆。这是一条穿行在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龙脉。

 在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穿过横断山脉的是芒康山,与芒康山连接的是云山。

    云山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又称大雪山。属横断山脉,断块山地。近南北走向。北接宁静山,南接无量山、哀牢山等。山势高峻,多深谷大峡。海拔一般在4000米以上。高山部分终年积雪。主峰玉龙雪山,海拔5596米,位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北。是澜沧江、金沙江的分水岭。

    无量山、哀牢山之龙脉沿元江以西的山川进入越南、老挝境内。

云山之正脉却在元江与长江的分水岭中穿过,一路潜行到达昆明,从滇池与抚仙湖之间穿过,然后夹在珠江与长江之间奔走,为我国境内的南干龙。其尽结为上海。

    滇池位于昆明市南的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公里,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滇池古名滇南泽,又名昆明湖,距昆明市约20公里。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形似弦月,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湖岸线长约200公里;湖面面积300平方公里,居云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8米,平均深度5米,蓄水量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滇池是受第三纪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的影响而构成的高原石灰岩断层陷落湖,海拔1886米,滇池周围有大小数十个山峰,山环水抱,天光云影,构成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  

滇池,湖光山色十分壮丽,水面宽阔。站在龙门上,居高临下,滇池尽收眼底,有“高原明珠”之称。其迷人之处更在于它一日之内,随着天际日色、云彩的变化而变幻无穷。滇池水面宽阔,不但是旅游的好去处,还极有经济价值,航运、渔业、灌溉、供水等。滇池周围风景名胜众多,与西山森林公园、大观公园等隔水相望,云南民族村、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云南民族博物馆等既相联成片又相对独立,互为依托,是游览、娱乐、度假的理想场所。  1988年,滇池以昆明滇池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滇池名称的由来可归纳为三种说法。一是从地理形态上看,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说:“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围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另一种说法是寻音考义,认为“滇颠也,言最高之顶。”也有的认为是彝族die(甸)即大坝子。第三种说法,是从民族称谓来考查,《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记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楚将庄蹻进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  

滇池水域,群山环抱,河流纵横,良田万顷,人称“高原江南”。在池的周围,有渔村和风帆点缀的观音山风景区;有花光树影的白鱼口空谷园;有绵亘数里,水净沙明的海埂湖滨浴场和秀美隽逸的大观楼公园等等,都是十分惬意的游览之地,特别是在绿波荡漾的彼岸,巍峨雄壮的西山之巅,水浮云掩。那湖泊的秀丽与大海般玄境便呈现在你的眼前。滇池既有湖泊的秀丽,亦有大海的气魄。

    抚仙湖位于玉溪市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距昆明60多公里。湖面积216.6平方公里,湖容积为206.18亿立方米,仅次于滇池和洱海,为云南省第三大湖。最深处为155米,是云南省第一深水湖泊。除东北长白山火山口湖——天池外,抚仙湖又是我国已知的第二深水湖泊。

    唐樊绰所写《蛮书》,称抚仙湖为大池。《澄江府志》说:“量水川即唐书架水县(今澄江、江川一带),大池,抚仙湖也。”后称罗伽湖,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澄江府“北有罗藏山(现名梁王山),南有抚仙湖,一名罗伽湖”。得此名可能和宋,元时南诏、大理段氏在澄江设罗伽部有关。抚仙湖名与一个神话故事有关:相传玉皇大帝派了天上的石、肖二仙到人间巡查,来到滇中,只见一池碧水,波光粼粼,两仙人被湖光山色所迷,忘了回返,变为两块并肩搭手的巨石,永远站立湖边。过去湖东南方有两石并肩搭手倚立,据说就是石、肖二仙,在湖上驾舟遥望,还能若隐若现地看到两仙人在观赏,为留其迹,故名抚仙湖。

抚仙湖的大名给它赚来了不少人气。但是,真正知道抚仙湖名字由来的人可谓寥寥。在澄江县城的凤山公园,有一个名为“抚仙”的雕塑展现的是肖、石二仙陶醉于抚仙湖的情景。雕塑上有这样的记载:“传说天上有石、肖二仙因慕‘澄江海’的清澈明净,驾云来到湖边,被这瑰丽的湖光山色所陶醉,以至流连忘返。久之,二仙搭手抚肩化为山石。抚仙湖也因此得名。”

    相传,深居天宫的玉皇大帝,一日步出宫门,远眺人间,发现一颗状如葫芦的明珠,镶嵌在云雾缭绕的万山丛中,湛蓝明净,波光粼粼,美丽至极。玉皇大帝为之倾倒,急传肖、石二仙立即下凡,描摹这人间美景,带回天宫,装点天堂。

    肖、石二仙急忙腾云驾雾,飘落在明珠东南方向。走近一看,迷离美景展现在眼前:明珠四周,嶙峋怪石密布,峥嵘多姿,仪态万千;有的如冲天玉笋,有的似文房笔架,有的如大象汲水,有的似猛虎下山;孤山独坐湖中,云雾迷漫时,似一座忽大忽小、忽升忽降、缥缈无常、变化莫测、神奇美丽的仙岛,与明珠交相辉映;烟波浩瀚的湖泊,无波时水平如镜,柔和妩媚,像一位袒胸露怀的少女,在安闲舒适的憩睡。起浪时白浪叠现,如满盘碎玉在晃动,又似朵朵睡莲在竞相开放。

    远山近水,州岛错落,好一幅色彩怡人、幽深奇崛的山水画卷!肖、石二仙只顾搭手抚肩地在观看,在赞叹,竟痴痴迷迷地忘了画画,忘了归期。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他们定定地站在那里,陶醉在迷离美景之中。久而久之,两位神仙变成了两座石峰。看,在抚仙湖的东南方,果真叠立着两座形似搭手抚肩、俯视明珠的石人山。据说,这就是肖、石二仙变成的,抚仙湖之名便由此而来。

    沿湖山川秀丽,胜景很多。西面的尖山平地拔起,状如玉笋,雄伟峻峭,被称为“玉笋擎天”;东部有温泉,当地叫热水塘,泉口甚多,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湖底,涌水量大,水温一般在40℃左右,水质含硫,是沐浴、疗养的理想之地;东北面的回龙山如大象长鼻,故称象鼻岭;南面山间的海门河,仅长一公里多,隔山连江川的星云湖,河中段有一堵伸到水面的赧色石壁,称“界鱼石”,其旁还有一块石碑。碑上有诗:星云湖栖息之大头鱼,抚仙湖生长的抗浪鱼,以石为界,不相往来。古往今来,“界鱼石”曾吸引无数游人,现已辟为公园,供人们游览。离“界鱼石”西侧l00多米处,还有一座始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的海门桥,无桅杆的木船可从桥下过往于星云湖、抚仙湖间,桥身精雕细刻,美观大方。

    湖中西南面,原有两个小岛,名大孤山和小孤山。明代曾建一座“饮虹桥”把两岛连接起来,明末一夕风雨把桥和小孤山荡尽。现存大孤山,岛成椭圆形,似如鸡蛋,面积约半平方公里。上有岩洞,还有山峰,比湖面高40多米,面水一侧多断岩,沿岛湖水深奥莫测。岛中央旧有千岁松柏,为宋时大理国段氏所遗,但早已焚毁。

    明时很多名人、学士以此岛为乐园,捐助钱银,兴建殿阁,逐渐出现了飞檐细雕的建筑群。至崇祯年间,岛上已具规模,计有殿八、阁五、亭三、堂一、庵一,还有一座铜塔,塔基广五尺,共13层,塔上有佛像、铃锋、扁额、对联,备极奇巧。孤山岛为当时澄江胜景。清朝江川令彭贤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在《重修孤山寺记》中这样写道:“孤山向为迤东胜景,辟草攀萝,遂脐其巅,始由烂柯石,探南天洞,登弄珠岩,俯鱼乐国,众山献翠,两海环碧,颇如吾楚潇湘洞庭。”蜀人杨慎也曾到孤山饱览风光,留下了一些诗篇。当时游人、隐士所留大量诗词、碑记说明:孤山不仅是“巍然形胜冠南州”,而且是“迁人骚客停留者不可胜纪”的地方。但清朝初年,战火四起,社会动乱,孤山的古建筑遭到了毁坏。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虽有澄江知府王贞宇重建孤山,也只修了座孤山寺,已不及当年之宏伟。到民国时期,只留下一座破庙了。如今,孤山已经获得新生,并呈现着一派生机。

    抚仙湖是个高原断陷湖泊,湖面海拔1720米,三面环山,一面接着澄江坝子。湖面北部宽阔而深,南部狭小而浅,中部细长,似如葫芦。湖底不平,到处是岩石暗礁,起伏很大。湖水主要来自雨水聚积,并南受上游星云湖注入,北有澄江梁王河、东大河、西大河及西龙潭、热水塘的泉水流入,东面的海口河是唯一的出水口,江南盘江,归南海。

    抚仙湖属淡水湖泊。湖水呈蓝绿色,含磷量高,透明度一般4至5米,有的可达7至8米。因此,抚仙湖的湖水清澈而透明。明末徐霞客在他的滇游日记中写道:“滇山唯多土,故多勇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唯抚仙湖最清。”徐霞客得出抚仙湖最清的结论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汇入抚仙湖的水,首先流入星云湖进行了沉淀,再经过一公里长的海门河入抚仙湖,水就很清了。而抚仙湖本身所接纳之河流,源头都在沿湖一带山脉,长度都没有超过10公里,又多属泉水,也无浑浊之泥沙。比如,西大河水源主要是西龙潭泉水,这股泉水每天以5万多立方米的水量涌出,流程也只4公里左右,还有如热水塘的泉水就在湖边,有的就出在湖底。其他河流,洪水季节虽带一点泥水,但雨过即停,且湖水深,沉底之泥沙,任凭风浪再大,也难翻起浊水来,这就是抚仙湖水清的原因。

    由于湖周围自然环境没有受到大的破坏,至今,抚仙湖仍然是云南省未受到污染的湖泊。诗人们形容为“琉璃万顷”,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它是云贵高原上一颗晶莹的明珠。波涛翻动时,白浪如朵朵睡莲竞相开放,又似串串银链滚动;无波时如明镜般一片澄清碧绿。远山近水,洲岛错落,使人心旷神怡,爽快清新。

    抚仙湖因湖水深,风浪大,湖中的挺水植物和浮游植物不易生长,浮游生物以及底栖生物如螺蛳、蚌、虾也很少,只在沿湖浅水一带才有生长。这种多风的水域环境,使湖内主产抗浪鱼,也是抚仙湖的特产。

    抚仙湖的水利资源相当丰富,蓄水量达185亿立方米,等于云南省第一大湖滇池和第二大湖洱海总蓄水量的四倍。引湖水能灌溉沿岸良田,又有航运之便。更主要的是,出水口的海口河落差很大,河长仅15.25公里,落差达385米,经勘察可分六级建成梯级电站。现在澄江和华宁两县人民已建成两级,其中有一级还与昆明电力并网,源源不断的电流,输往城镇和农村,为滇中工农业提供了动力。抚仙湖流域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产稻、麦、蚕豆、烤烟和油菜,是有名的滇中谷仓,又是闻名全国的云烟之乡。

抚仙湖的水温,冬夏变化不大,水质又好,是极好的游泳之地。特别是北部沿澄江坝子一带,近岸200米左右,水深仅在1至3米,湖水亮晶晶,清盈盈,湖底全铺细沙伸延至湖岸数米,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来游泳。自昆明滇池出现污染后,有的群众,甚至专业游泳队伍也常到抚仙湖来训练、游泳,在海滩上享受日光浴,愉快地在抚仙湖畔度过假日。

抚仙湖——神秘之湖

    1992年,从小生活在云南澄江抚仙湖边的职业潜水员耿卫,在水下发现了大量人工建筑的遗迹。迄今,他潜入抚仙湖水下探秘人工建筑累计已达60多次。

    2001年6月,中国首次湖泊水下考古在抚仙湖进行。

    2006年6月17日,第二次抚仙湖水下探秘活动拉开帷幕。

(1)发现类似金字塔高大建筑和罗马斗兽场圆形建筑 

    2005年年底,耿卫在云南澄江县披露了近两年来水下考古的最新发现,一张张金色的声纳扫描图显示出水下城市宏伟的轮廓,令人惊诧。耿卫介绍说,目前已经探明的古城遗迹面积达2.4平方公里,规模不逊于上世纪70年代的澄江县城。主要建筑共有8个,其中两个高大阶梯状建筑和一座圆形建筑最为重要。 

    其中一座高大的阶梯状建筑共分三层,底部宽60米,第二层宽32米,顶层宽18米,整个建筑高为16米,从声纳扫描图上可以看出,它的台阶非常整齐对称。 

    而另一座阶梯状建筑气势最为恢宏。它上下共五层,第一层底部宽63米,第二层宽48米,三四层倒塌比较严重,无法仔细测量,第五层宽27米,整个建筑高21米,类似于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在每一层大的台阶之间都有小台阶相连,其中第一级大台阶从底部有一条笔直的小台阶直通而上。 

    此外,在这两座建筑中间还有一条长300多米、宽5-7米的石板路面,用不同形状的石板铺成,石板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几何图案。在另外一片区域里,还发现了一座圆形建筑,底部直径为37米,南面偏高,依稀可以辨别出台阶。该建筑北面倒塌得比较严重,东北面有个缺口,形状类似于古罗马的斗兽场。 

(2)台阶式建筑可能是祭台,圆形建筑近似古滇青铜器图案 

    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曾出土大量古滇国时期的青铜器,耿卫仔细观察后发现,很多青铜扣饰(一种青铜质地的圆形小饰品)上都有台阶式建筑的图案,有的上面还有用于祭祀的杆栏式建筑图案。他认为,这表明祭祀活动在古滇人的生活中已经相当重要,那些高大的台阶式建筑就是古滇人祭祀活动的遗存。 

    更令人称奇的是,刻画在一些青铜扣饰上的环形台阶式建筑图案,几乎与水下发现的圆形建筑形式一模一样。青铜器上的环形台阶式建筑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有十余人,第二层有三四个人,坐在台阶上观看斗牛或者其他表演。耿卫认为,水下圆形建筑就是扣饰图案描绘的原型。曾有专家认为,圆形建筑是娱乐设施或体育场,耿卫表示不能赞同,“如果是舞台建筑,过于奢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切实际的。” 

    目前,关于古滇国的考古成果几乎全都集中在墓葬和文物的出土上,曾经兴盛500余年的古滇国没有发现任何生活建筑的遗迹,这更让耿卫猜测,湖底高大的建筑与青铜器上的图案相似绝非偶然。 

(3)石板上“海马蹄印”可能是古滇人插立木修房的基础 

    在抚仙湖的众多传说中,关于海马的传说最为离奇。据说这种海马可以在湖面上奔跑如飞,经常在晨雾中出现,雾散后潜入水中,在古县志中多有记载。耿卫认为,抚仙湖水位很低的时候,在很浅的地方露出的石板上,人们可以看到直径在8-15厘米的孔洞,形状酷似马蹄印。在水下建筑上,他也发现很多类似的孔洞,有些内部边缘还有石钉。最初他一度认为这些孔是来连接石板的,后来发现这些圆孔插上木桩,再用绳子连接起来,会形成一个规则的长方形。 

    考古学家通过研究古滇文明的青铜器图案发现,古滇人的建筑主要是以杆栏式建筑为主。这种杆栏式建筑是先用竹木搭成房架,底层悬空,再修墙而形成的建筑。耿卫认为,利用石板孔插木形成的长方形,完全符合杆栏式建筑的基础。他由此推断,所谓海马的脚印就是杆栏式建筑用于插立木的基础,抚仙湖水下古迹一定与古滇文明有着直接的联系。 

(4)规模不逊玛雅文明,对其研究将成世界性课题

    在云南澄江县的历史上,有史可查的有3个城市,其中最早的是俞元古城,后来在史书上神秘消失,这是很多专家倾向于认定水下城市就是俞元城的原因。然而,耿卫却对“俞元”两字有独特的诠释,他认为,“俞”在古汉语中有“最初”之意,而“元”有“原始、根基”之意,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高大的根基”。 

    耿卫说,“和其他的古代文明遗迹相比。抚仙湖水下遗迹的规模绝不逊色。拥有超过21米的高大建筑,这在玛雅文明遗迹中都是不多见的。对它的研究将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困扰考古界多年的古滇文明的谜团,很可能通过抚仙湖水下古迹揭开。” 

经云:

分肢擘脉纵横去,气血勾连逢水住。 

 解读:

    杨公此言,可谓金玉良言。察地理者,若能领会其中奥妙,则地理峦头功夫思过半矣。

   龙行地上,犹如瓜藤蔓延,其分枝劈脉,纵横交错,令人眼花缭乱。但只要你掌握了其分枝的技巧,就能很快的判断出龙的分枝情况。凡龙脉起祖,在其分枝过脉之处,其脉脊上必向两边八字分水,而龙脉就从其分水脉脊上通过,到前面再冲起高山,延伸出一条新的山脉。而其过峡处的两边分水,则贴着山脉两边,将这一枝龙夹在中间,成为这一枝龙两边的界水。这就是龙脉的分枝起行情况。

    龙脉有起必有止,哪又如何判断龙之止呢?“气血勾连逢水住”,这就是龙之止。

    判断龙止之法有三:

    1)分龙之两边八字分水,两水从龙的两边绕过,在前面相合形成三叉合水,其龙气即止于其合水处,其为龙止之一;

    2)分龙之两边八字分水夹龙奔向大江,两水分别注入同一条江,而山脉也到江边,其龙即止于江边,其为龙止之二;

    3)分龙之两边八字分水夹龙奔向大湖,两水分别注入同一个湖中,而山脉也到湖边,其龙即止于湖边,其为龙止之三。

经云:

大为都邑帝王州,小为郡县君公侯。

其次偏方小镇市,亦有富贵居其中。

解读:

    此段言龙家分枝劈脉后,每一枝龙脉结作的大小。

    行龙有干枝之分,而其结作亦有大小之别。

    干龙可分为大干龙、小干龙。

    大干龙行度,其祖山高大雄伟,跨州连郡,其行延绵千里,其两边的界水多为大江、大河。大干龙结作,其为阳宅也,或为帝都(首都),或为省会(省府),或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其为阴宅也,或荫生帝王(国家主席、总统),或荫生总理(首相),或荫生大元帅(将军),或荫生科学泰斗等国家栋梁人物。

    小干龙自大干龙分来,分龙之际,必有大星辰,崇山高垅为祖宗。其行龙亦极长远,或三五百里,或七八十里,其两边界水亦多为江河。其结作,或为州郡名城,经济极其繁荣之地,其为阴宅也,多为望族之祖地,位列公侯将相,巨富敌国,神通状元,世代繁荣,经久不衰。

    枝龙也可分为大枝龙、小枝龙。

    大枝龙自小干龙分出,其分龙时亦起的星辰,其行龙多为几十里,其两边界水,或一边为大江大河,另一边为大溪水,或两边皆为大溪水夹送。其结作,可作地级市府或县城,其为阴宅也,亦可阴生一方名仕,科甲连绵,富甲一方,长盛不衰。

    小枝龙自大枝龙分出,分龙时或其星辰,或偷脉而过,其行只有三五里或更短,两边只有小溪水夹送。其结作,或为小镇市,或为大村落,其为阴宅也,其发极速,但不长久,只得几十年,也可富贵双全,盛极一时。

经云:

大率龙行自有真,星峰磊落是龙身。

高山须认星峰起,平地龙行别有名。

峰以星名取其类,星辰下照山成形。

龙神二字寻山脉,神是精神龙是质 。

解读: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龙最早出现在5000年前的一座原始社会的墓葬中,现在陈列于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这是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它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没有艳丽的颜色,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

    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兽,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特别注意,龙只有五根手指,有四根手指的就不是龙,而是蜥蜴鳄鱼之类的动物。

    龙作为华夏先民的图腾,起初不过是刚刚采自荒山的一块毛石,粗矿而简陋。在历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断裁切、琢磨。商周予它威武,汉唐给它大度;龙在魏晋如竹林七贤,仙风道骨;在辽金则如草原野马,恣肆奔腾,帝王贵胄使它至贵至尊,民间百姓让它入乡随俗。

    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古代风水学家因山脉起伏、转折、延伸象龙一样变化莫测,故把山脉的行度称为山龙;平阳地区龙脉的行度称为平地龙;杨公《撼龙经》只把龙法分为高山龙、平地龙两种。后来又有地理学家把平原多水地区的龙法称为水龙。蒋大鸿《水龙经》是其中代表之作。

    杨公《撼龙经》中把山龙行龙过程中的山峰分为九大类,以其上应北斗七星及左辅、右弼两星。第一为贪狼星,其星峰的只要特征为山峰耸立如竹笋,贪狼星共有十二种形态,其中尖、圆、平、直、小五种形态为五吉形,欹、斜、侧、石、倒、破、空七种形态为七凶形;第二为巨门星,其星峰形如覆钟釜,其形只有高、矮两种;第三为禄存星,其星峰正形为山峰上半部分形如顿鼓,下半部分多脚,形如瓜瓠。禄存正形又分为带禄禄存和带煞禄存两种,带禄为吉形,带煞为凶形。九星行龙皆要带禄存星,故禄存兼带他星之气时则有第一禄存到第八禄存之分;第四为文曲星,其星形如蛇行,顶平不起峰,侧面有峰。文曲有活文曲死文曲两种;第五为廉贞星,其星峰山形最高大,山顶上乱石嵯峨,如伞折、犁头,多裂缝。廉贞星为诸星之祖,也可单独行龙。第六为武曲星,其星峰方正如顿笏,下无脚。其星行只方正如屏一种,没有他形;第七为破军星,其星峰形如走旗,前头高卓尾后低,其形倾斜,多悬崖峭壁,形势险恶。破军星可大可小,遍布天下。大破军可作诸星之祖,也可带其他星体行龙。九星行龙皆要带破军,否则绝无气势;第八为左辅星,其星峰正形如幞头,上有两圆峰,一大一小,其形如驼峰,或如马形,下有两脚。左辅星可单独行龙。其他星体行龙到头结穴,必要化出左辅星,方能入穴,故名左辅;第九为右弼星,其星无正形,八星行龙,其星断处,隐迹藏形,其过脉处则为弼星。

    “龙神二字寻山脉,神是精神龙是质”是说,高明的地理名师可以通过观察一枝龙脉的精神面貌而确定其是否能结富贵龙穴。

经云:

莫道高山方有龙,却来平地失真踪。

平地龙从高脉发,高起星峰低落穴。

解读:

    杨公龙法只分为高山龙、平地龙两种。平地龙之脉从高山龙中发脉,也就是说山龙之脉落平阳变为平原而成平地龙,穴结平阳。

经云:

高山既认星峰起,平地两傍寻水势。

两水夹处是真龙,枝叶周回中者是。

莫令山反枝叶散,山若反兮水散漫。

外山百里作罗城,此是平洋龙局段。

解读:

    审山龙之法,在于认星,何星起祖?分龙时何星为应星?是何星体行龙?结何种穴象?

    其实杨公《撼龙经》、《疑龙经》两经主要是以讲山龙为主,教人认星识龙,然后根据“流星定穴法”点得真龙正穴。

    辩认平地龙之法,以观水势为主。因为“两水之间必夹一山,两山之间必夹一水,两水三山共一场”也。龙与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龙脉的走向其实就是龙气的走向。没有龙气的山脉不可以称为龙,其只能作为真龙的缠护。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有龙气之地,真龙过峡时必有龙峡水与之相随,故观水的流向就可推知龙脉的走向。 若某一平地中有两条大水,这两条水的源头是有某处脉脊上分八字水而来,那这两水中间夹着的平地就是真龙脉。而大水另一边的平地则是这一枝龙脉的缠护。两水夹着正龙一路潜行,中间又不停的分流出小支水,而居中者为正脉。到结穴之际,两条大水必然汇合,正脉上分出的小支水也向前湾抱,正穴居中而结。若面前之水不向内湾抱而反向他方,是为护山不到。因为山水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水抱即是山来抱,水反即是砂反。众水来湾抱即知山团水聚而结穴,面前水反即知砂飞水走而无结作。山团水聚结穴之际,不但面前诸水内聚,连两条大水外面诸山水及极远诸山亦围绕来作成城墙样。

    以水观龙是看平地龙的根本法则。

经云:

星峰顿伏落平去,外山隔水来相顾。

平中仰掌似凹窠,隐隐微微立丘阜。

便从丘阜觅凹窠,或有勾夹如旋螺。

勾夹是案螺是穴,水注明堂聚气多。

四傍绕护如城郭,水绕山还聚一窝。

解读:

    此段专言平地龙的结穴情况。高山之龙脉撒落平阳,渺茫一片,平阳中有两条大水,水外之山围成罗城样,罗城中间如一片盆地。平阳龙将结穴之际,因平阳一片平地,渺渺茫茫,为纯阳之体,故必要阳化为阴,平中起凸,方有结作,即所谓“平中一凸胜千峰”是也。然后再在这一凸当中寻其阴又化阳的微窝立穴,穴前或有两砂突起如勾夹住穴位,绕过穴前作为案,中间如旋螺者为穴。穴前众水汇聚,明堂自然聚气森严。而穴外四周之山绕护如城郭一般,城郭中间山水团聚尤如一大窝。

经云:

霜降水涸寻不见,春夏水高龙背现。

此是平洋看龙法,过处如丝或如线。

高水一寸即是山,低水一寸水回环。

水缠便是山缠样,缠得真龙如仰掌。

窠心掌里或乳头,端然有穴明天象。

解读:

    这一段描述寻找平洋龙龙脉及辩别平地龙所结穴象的方法。

前面说过,看平洋龙法以观水势流向为主要方法。因为平洋龙脉行一片,周围高低起伏不大,肉眼难以辨认,故通过观察龙脉两边界水流向以确定龙脉的大致走向就成了堪舆学家寻找平洋龙脉的常用方法。

但观察平洋龙脉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观察水涨水退来确定龙脉的走向及结作形状。秋冬天气干燥,降雨小,水涨水退不明显,不容易观察;春夏雨大,降水量多,水涨水退明显。水涨之时水最后淹没及水退之时首先露出的一线之脊就是龙脉。其脉连绵不断,高出水面一寸的地方即可看作是山,而低于高土的地方即可看作是水。水来缠便可看作山来缠。在众水缠绕之中也就是众山环抱之中有真龙如仰掌般存在,或穴结窠心,或穴结乳头,不离流星定星法的八种穴象。

经云:

水绕山缠在平坡,远有冈陵近有河。

只爱山来抱身体,不爱水返去从他。

水抱应知山来抱,水不抱兮山不到。

解读:

    此从平地龙中分出的一种龙法——平坡龙。龙脉从高山跌落平坡,平坡有大有小,如盆地形,周围山绕山环。平坡多临大溪大河,河(溪)的外面又有山脉环绕。观水之形即知山之性情。因为“两山之中必夹一水,两水之间必夹一山,两水三山共一场”也。故凡结穴的平坡,其穴前众水必湾抱向内,也就可知其穴前众砂必然回抱。若其前面众水反抱,也可知其砂必反,是没有结作的。

经云:

莫道高山龙易识,却到平洋失踪迹。

藕断丝连正好寻,退卸愈多愈有力。

高龙多下低处藏,四没神机便寻得。

祖宗父母数程遥,误得时师皆不识。

凡到平地莫问踪,只观水绕是真龙。

念得龙经无眼力,万卷真藏也是空。

解读:

此段发明平洋龙藏踪隐迹,变幻莫测。龙脉从高山撒落平洋,脉行一片,渺渺茫茫,极难辨认龙脉的走向。但只要掌握了从水势的流向及观察水涨水退辨认龙脉的方法,就能从其藕断丝连中寻得龙脉的走向。平洋龙行龙也象高山龙一样有退卸剥换,蓄咽过峡。龙行越远,退卸越多,其龙力量越大。平洋龙其穴多结在低藏之处,穴场周围一片渺茫,高低起伏不大,祖、宗、父母、兄弟皆无从确认,不知远在何处,令得一般的地师皆不知如何入手。凡到平洋观龙莫要问其祖宗父母出在何处,只观其两旁水的流向就可确定真龙的走向。以水观龙,这是看平洋龙的最基本方法。若只知空念龙经而不能在实地中放宽眼界,寻得真龙,纵读破万卷也只是付之空谈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