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门头广告牌设计图片:那些无处不“亮剑”的文化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7:47:09
中国有句古语叫“真人不露相”。放在现代社会,这一套似乎过时了—— 不露相谁知道你是真人?好酒也怕巷子深!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理解。所谓“不露相”,是指不必随处炫耀能耐、暴露身份,如同好剑用在关键时刻方能彰显锋芒,如果割草也亮出来就是小题大做,反而弄巧成拙。如果文化人是那把耐不住寂寞的剑,亮得不合时宜,只怕别人不当那是利剑,反倒视为镰刀,继续上演文人相轻的老戏。
我遇到过一些喜欢“亮剑”的文化人,特别喜欢把他是某种等级的读书人、某种等级的“某某家”展示给别人看,以此标明与凡人的不同。别人由此知道了他的身份,未必就多出几分钦佩,些许新增了几分轻视,真可谓剑亮得不漂亮,还削掉了自身羽毛。
那些无处不“亮剑”的文化人      有回,我组织了一次职工才艺比赛,其中书画作品总共不到20件,出自6位职工之手,谁优谁劣显而易见。为了公平公正,单位还是请了一位评委对这些作品进行评选,他的书法作品就挂在老总办公
2011年08月19日 星期五 22:05
中国有句古语叫“真人不露相”。放在现代社会,这一套似乎过时了—— 不露相谁知道你是真人?好酒也怕巷子深!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理解。所谓“不露相”,是指不必随处炫耀能耐、暴露身份,如同好剑用在关键时刻方能彰显锋芒,如果割草也亮出来就是小题大做,反而弄巧成拙。如果文化人是那把耐不住寂寞的剑,亮得不合时宜,只怕别人不当那是利剑,反倒视为镰刀,继续上演文人相轻的老戏。
我遇到过一些喜欢“亮剑”的文化人,特别喜欢把他是某种等级的读书人、某种等级的“某某家”展示给别人看,以此标明与凡人的不同。别人由此知道了他的身份,未必就多出几分钦佩,些许新增了几分轻视,真可谓剑亮得不漂亮,还削掉了自身羽毛。
有回,我组织了一次职工才艺比赛,其中书画作品总共不到20件,出自6位职工之手,谁优谁劣显而易见。为了公平公正,单位还是请了一位评委对这些作品进行评选,他的书法作品就挂在老总办公室,看似不错。他的评选结果和我的估计一模一样,不到十分钟就搞定。出于对艺术家的尊重,加之我对书法不太懂,就请教他如何欣赏行书与草书。谁知他避重就轻,滔滔不绝地说起他的荣誉来,强调说我们请他作书画评委是对的。我这才知道他是我市数一数二的书画家,而我听说过的却是别人。中途,他从包里拿出几张拍有荣誉证的照片,也有一幅书法作品照片,说是在上海为世博会题的词。说实在的,那幅行草题词很不符合我的欣赏口味,像涂鸦,不知美在哪儿。当他又说他入选了全国著名书画家名录时,我一边暗笑一边表示佩服——暗笑的是我曾经花120元入选了全国优秀作品名录,后来才知那如同买文凭纯粹上当;佩服的是他自称天天练书法两小时并且忙着拍卖收入可观,我真心地希望艺术家们能有市场不再穷酸。但是,他的一句话最终让我对他的佩服之情一扫而光——他慎重其事地说:“知道什么是书画家吗?就是加入了书画家协会,被公认了的,书法和绘画两方面都取得突出成就的人,这和书法家和画家是不一样的!”他哪里知道,我就是一个书画爱好者,习惯以作品识人,至于他从哪所美术院校毕业、加入过什么协会、获得过什么奖状、有着什么头衔,几乎不感兴趣。这位自称被“公认”了的书画家,连我这一关都没得到认可,却还在沾沾自喜。而我最不能容忍的是,作为艺术家,关注和宣传的居然不是作品的创作与欣赏,却是这些虚名!
有天,一位陌生人发QQ短信说他是我身边真诚的朋友,并附上了他的QQ号。我按那个号码进入到他空间一看,就知他是谁了,因为每篇日志都署名为“某某教授”,但日志内容根本不是“教授”在“教”什么和“授”什么;我也知道他长得什么样了,因为空间相册里有他的生活照,包括与学术名人的合影。这位本地大学教授我以前在网络上听说过,于是加他为好友以示尊重,也希望通过与教授的对话来提升自己。哪知教授反而问我是谁,是怎么找到他的,还知道他姓名(加好友时有条验证问答,答出他的姓名才能加上)。我很奇怪,一问才知他头天随意发了三条QQ短信给陌生人,想测试一下有没有意外的收获,结果只有我回了他,而且还听说过他,的确“意外”。闲聊间,我通过百度搜索他的信息,信息还没看完,他就发来了自我介绍,很大一段,说明他是某大学的教授,出过些什么书,有过什么影响等等,并等待我的自我介绍。这让我很为难,因为我不能想象向一个陌生人介绍自己的职称、职务以及成就的情景。这样的教授多么真诚,第一时间几乎就能把他看透,但是看透了也就少了最初的崇敬之情,关键是,他这么一个在乎职称与身份的文化人,与我这么一个不在乎那些的凡人,就有了很大段距离,有什么可聊?他真诚了,但没有换来我的真诚,各走各路吧。
文化人视“亮剑”为头等大事渐成风气,以前会看到各种文化头衔的名片满天飞,现在能看到各种文化头衔的网络人物到处留着脚印。很多个人空间的名称就是“著名画家(作家)某某的空间”——直白的名称,这就是他的品位吗?或者个人的介绍中就自称“著名”之类——你说著名吧,我怎么就不知道?或者网名干脆就叫“……学者”之类——难道不表明学者身份就不学习、不做学问?文化人“亮剑”本无错,亮的应当是名副其实的作品,但这类空间多数亮的是不足为奇的荣誉证书、别人的奉承文字、与名人的合影,即使有些作品也难说是佳作……一旦名不副实就显得很讽刺。如果把这些大头衔名称换一换,叫做“某某书画”什么的,不自称“著名”,也就不那么刺眼。作为文化人,怎么能不知道“著名”不是谁嘴上说出来就真的著名,不是一帮人评出来就真的著名,更不是自己能说出口的,而是大浪淘沙后的自然显现?
艺术家陈丹青说,读书是很安静的事,不要把它弄成一种身份炫耀。也就是说读书人不需说给别人听,而是把最大的能耐在关键时刻亮给别人看,这种内敛的气质就是文化人的教养。艺术家刘溢15年隐居加拿大潜心作画,作品跻身于西方主流艺术界,却鲜为国内艺术界所知,当他在国内一鸣惊人后却说:“艺术家应该关起门来折磨自己,打开门来吓唬别人。”这就是文化人的气质,低调做人,高调创作。钱钟书先生对慕《围城》而来拜访他的人说:“喜欢《围城》,何必一定来看作者;吃鸡蛋,何必一定来看那只母鸡。”这才是有大师风范的文化人。有的文化人却南辕北辙弄反了,人家还没见到那只鸡蛋,这只母鸡就“个个大”地叫个不停了。
有人说,那些文化人到处“亮剑”是因为它们需要这样生活,如同一件不自信的产品为了博得别人的认可,寻着市场卖个好价,只得去大做广告。但是不要忘记,广告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用恰当的方式,艺术地去做。不然,自吹自擂的广告,会做砸的。
室,看似不错。他的评选结果和我的估计一模一样,不到十分钟就搞定。出于对艺术家的尊重,加之我对书法不太懂,就请教他如何欣赏行书与草书。谁知他避重就轻,滔滔不绝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