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宣传广告的软件:三个三国军事重镇 - 古史漫谈 - 青年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05:27

三个三国军事重镇

梓潼在蜀汉时期的战略地位

梓潼在绵阳市西北56公里,则其辖下的一个县,因它“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这个县在古金牛道的南端,也是成都平原与川北山地的交接处。从这里向北地势越来越高,向南地势低下,一马平川,直达成都,故有“陂去平来”的称呼。
梓潼风光绮丽,山河秀丽,人称“蜀道明珠”、“三百里程十万树”,著名的翠云廊古柏奇观,更由此开始,特别是不少的三国遗迹,星点珠联吸引了南来北往众多的游客,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乃事出有因的,读者休急,且听我慢慢地说到主题上来。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即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平定了四川后,建业于成都。司马懿向曹操献计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郡人未附……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然瓦解。圣人不能违时,亦不能失时也。”曹操听了司马懿的话,当即以夏侯渊为征西大将军,督张、徐晃进攻巴东、巴西二郡,矛头直向益州。使刚建国于成都的刘备,形成大军压境,危若垒卵,形势十分严峻。“梓潼失,成都亡”、千里天府,此为屏障。巴西人黄权,时为蜀汉右将军,向刘备建议:“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又说:“自昔争蜀者,必争广汉夺剑阁”。刘备纳其言分广汉郡置梓潼郡,郡治设梓潼县城,辖剑阁、汉寿、白水、涪城、昭化、汉德七县。派军事名将霍峻为梓潼峻守全力拒曹,以拯危局。从此梓潼成了蜀汉驻军屯粮的战略重镇。这就是三国时期遗留至今的三国遗迹之多的原因之一。
蜀汉时期,刘备建业成都后,遵循《隆中对》的对策,“东和孙吴,北伐曹魏。”从成都北征,当时有三条道路。一是米仓道,从南部、巴中、南江、陕西,直入南郑地区;二是阴平道,从绵阳、江油、平武、青川、翻摩天岭到甘肃文县;三是古蜀道,从绵阳、梓潼、剑阁、广元越白水,进入陕西宁强,经勉县到汉中。这三条路比较起来,米仓道窄,阴平道险,唯古蜀道较宽,较近。因此蜀汉政权,长期经营此道,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所以而今绵阳、梓潼、剑阁、广元、阆中等城市三国遗迹星罗棋布,此乃原因之二。
单就梓潼境内的三国遗迹就有:卧乡诸葛亮屯兵积粮的诸葛寨;马鸣乡刘备驻兵扎营的御马岗;演武乡有张飞演武的练兵场;梓潼山(七曲山)传有张飞大战张的瓦口关;张飞植柏表道的翠云廊;七曲山的金脸关公等等。由此更可反映出梓潼在当时的战略地位,是如何地重要了。
观今鉴古,正由于三国历史文化对梓潼的影响,梓潼人民对《三国演义》既喜看,又喜谈,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的三国故事和传说。所以梓潼县三国演义学会于1985年6月5日就成立了,学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无私奉献的开拓精神为继承发扬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发掘整理地方文献,为发展三国文化旅游业,做了很多工作,十年来召开了三十多次会员大会,上百次的理事会,出了27期会刊,参加了全国、省、市的三国文化讨论会十次,编辑铅印了两本《三国演义探索》散发至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第三集《三国文化与梓潼》现在又和大家见面了;学会十年来还参与或接待了中央、上海、襄樊、四川、成都及绵阳等地的电视台、电影拍制的有关三国文化的电视或电影。上海华夏电影公司,还赠送了我们一部《三国梦》影片,要长达六个小时方放映得完,价值人民币万元以上。总之,在国内省内以及地方政府,均受到好评和奖励。学会活动的发展趋势臻臻日上,声名遐迩,梓潼这个蜀汉重镇,将伴随着三国遗迹的开发,发展三国旅游文化事业走向欣欣向荣。(杨绍良)

合肥

中国安徽省省会,军事要地。因施水在此与淝水汇合,故名。位于安徽省中部。辖东市、中市、西市、郊区4区和长丰、肥东、肥西3县,面积7 266平方千米,人口397.08万,其中市区面积458平方千米,人口108.86万(1993)。
春秋战国属楚。秦设合肥县,属九江郡。西汉初,改九江郡为淮南国,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复改淮南国为九江郡,合肥仍为其属县。东汉初光武帝刘秀封坚镡为合肥侯,合肥改为侯国。东汉建安五年(200),献帝刘协废侯国为县,移置扬州刺史部治于合肥。东晋侨置南汝阴郡,改合肥为汝阴县。梁天监五年(506),武帝萧衍,改汝阴郡为豫州,州治在合肥。自隋至清,为庐州、庐江郡、庐州路、庐州府治。1912年裁庐州府为合肥县。1949年建市。1952年4月恢复安徽省,合肥市为省会。
地处江淮丘陵中部。西北部地势较高,海拔多在40~100米间,大蜀山海拔282米,是全区的最高点。东南部南淝河沿岸地势低平,海拔20米以下,其余大部地区海拔12~45米。向南流的南淝河和向北流的东淝河分属江淮两大水系。东淝河北经寿县入淮河,南淝河全长70千米,是合肥的主要河流,河水绕城而流,至东南经施口注入巢湖。巢湖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面积82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4米,近1/3的面积属合肥市。巢湖水产资源丰富,是合肥通往长江的主要水道。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7℃,1月平均气温
-2℃,7月平均气温28.4℃。年平均降水量1 00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45天。水资源丰富,具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子、化工、轻纺、仪表、建材等。合肥已初步成为全国科学基地之一。民航通往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济南、深圳、香港等城市。淮南—芜湖铁路贯穿南北,北至蚌埠与北京—上海铁路相接,南达芜湖与芜湖—贵溪、芜湖—南京铁路以轮渡相连。京九铁路经此。现有公路干支线25条,合肥—芜湖高速公路铺通,合肥—铜陵汽车专用路通车,是全省公路交通的中心。水运连通长江、淮河,是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联运的最近点,可通往杭州、上海、武汉、庐江、巢县、金牛、三河等城镇。
合肥地当华东腹地,战略地位重要。东汉末年,魏吴争夺江淮流域,在合肥及其附近角逐长达32年。吴军11次围攻合肥,均被魏军所败。建安二十年(215)孙权亲率10万大军围攻合肥,魏将张辽率800勇士奇袭吴营,激战逍遥津,大败孙权。南北朝时期,梁天监五年(506)合肥被北魏占领,梁豫州刺史韦睿利用合肥地势低洼,堰淝水作堰,疏通水路,舟舰继至,围攻合肥,大败北魏军,克该城。1854年太平天国为确保天京(今南京)安全,派胡以晃、曾天养率军围攻合肥历时1个多月,攻陷合肥。


(张忠)

汉中

中国陕西省西南部交通枢纽,军事重镇,县级市。位于汉中盆地中部,汉水上游北岸,东北距西安225千米。面积556平方千米,人口46.62万,其中城区面积37平方千米,人口20.53万(1993)。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置南郑县。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置汉中郡,治所南郑县,汉中之名始于此。西魏改南郑县为光义县。隋复南郑县,为汉川郡治。明、清为汉中府治。1949年析南郑县设南郑市。1954年改为汉中市。1964年撤市改县。1980年复汉中市,为汉中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
地处汉水上游谷地平原,北靠秦岭,南倚米仓山,西近陇南山地,东连安康盆地。地势北高南低,北部系秦岭中、低山地,切割较深,一般海拔800~1 800米。溜石板梁海拔2 038米,为境内最高峰。南部是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海拔500~600米,为水网稻田区。城区位于平原,海拔508米。四周多关隘、谷道。位于汉中以西、宁强县西北50千米处的阳平关,南倚鸡公山,北傍嘉陵江,为汉中西部门户,地当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要冲,形势险要。其东的古阳平关已废。汉水环绕城南,由西向东横贯,水深流急;有支流褒河从北向南,濂水河、冷水河从南向北注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3℃,1月平均气温2℃,7月平均气温25.9℃。年平均降水量890毫米,7~9月降水量最大。汉中是古军事通道的起点,由西向东有:北越秦岭,通关中平原的陈仓、褒斜、傥骆、子午道;南过米仓山,去四川的金牛、米仓、荔枝道。历来为物资集散中心,阳平关—安康铁路横贯城区北部,东、西分别与襄樊—重庆、宝鸡—成都铁路相连;汉中—宝鸡、汉中—白河干线公路从城北穿过;有民航通西安。农业盛产水稻、小麦、油菜,为陕西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工业以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为主,并有电力、机械制造、化工等工业部门。
汉中为连接四川与陕西的咽喉要地。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刘邦以此为基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夺取关中。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曹操攻破古阳平关,打败张鲁,占据汉中。二十三年,刘备率军数万从四川出金牛道,进军汉中,被魏将张郃阻于古阳平关以西,数攻不克,次年南渡汉水,败魏军于定军山(今勉县东5千米),克阳平关,遂取汉中,自立汉中王。后诸葛亮屯兵汉中,数出祁山,北伐曹魏,历时7年之久。(金和荣)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