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店招牌图片:《三国演义》所蕴含的易理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31:27

《三国演义》所蕴含的易理分析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付吉军

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是中国文化中文学、历史与哲学的经典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分析显隐两种秩序的演绎,人定胜天与天定胜人的错综交融,透过易象,知易数,明易理。

关键词:三国演义 显隐秩序 阴阳变化 易理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为湖海散人罗贯中。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西晋初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易经》包括伏羲八卦图、《周易》和《易传》三部分,是“众经之首”、“大道之源”又称 “天人之学”。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历经“三古”,即上古(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伏羲、女娲生活的新石器时期)、中古(距今约3000千年左右的夏、商、西周时期)、近古(距今约2500年左右的东周又称春秋战国时期),经“三圣“,即伏羲氏、周文王、孔子。创造、演译、发挥而成。其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小无内、大无外,融简易、变易、不易的特点于一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利用八卦图,以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元素----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

本文所指易理是指建立在易经基础上,以易经为思维公式,在包括易经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广泛的理论延伸。

大凡称之为伟大或经典的作品,无一不蕴含着不易的哲理,细观则在看似诡异的变易中,能剥丝抽茧出简易的哲理。

演义中所记载的人物、时间、地点不一定正确,但所呈现的历程和心情,却都符合实际的情况。《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伟大的经典名著其蕴含的易理可谓无处不在。

一、恢弘开篇,道阴阳之道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以此一句话开篇,统领全书,一以贯之。若以合为阳、分为阴,则东汉末年由统一而分三国,又由三国至晋归于一统,正合于“一阴一阳之谓道”。

《三国演义》有有形的魏、蜀、吴三国,更有“水镜王国”这一只看不见的手,隐形却能布局天下,操控当时的变化。在水镜先生的巧心安排下,刘备三顾茅庐,给孔明提供了改变世界的平台;孔明鞠躬尽瘁之后,又把焦点转移到了司马懿身上,他忽起忽落,成为孔明的主要对手。他百般忍耐、自我丑化、受尽讥笑和咒骂,却都是为了在适当的时机,完成水镜集团的任务。孔明造就了司马懿的势力,关羽死于吕蒙和陆逊之手,刘禅笑死司马昭,晋一统天下。这种变动,证明人定胜天必受到天定胜人的限制。看得见的所有作为,毕竟难逃看不见的“那一只手”的掌控。不以成败论英雄,却实在难免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结局。

《三国演义》里所有有形有迹的人物及魏、蜀、吴三国,皆俱消亡,只有无形无迹的水镜王国所代表的势力,迄今仍然长存。显秩序是人定胜天的依据,隐秩序则是天定胜任的契机。

二、天地人失和  汉末天下动乱的原因

汉末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突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现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帝下诏问群臣以灾异之由,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帝览奏叹息,因起更衣。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彵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常侍”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天降异象,是警示人类检讨自己,若不自知并幡然醒悟,再加上奸佞当道,民不聊生,遂有黄巾起义,一呼百应。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三、天时、地利、人和,得其一者踞一方

曹操(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曹操年轻时期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此据《后汉书·许劭传》,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

继董卓之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至此,占尽天时,加之以“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之奸诡,至其子曹丕称帝建魏国。

吴大帝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以地利于赤壁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孙权自刘备手中夺得荆州,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蜀汉昭烈帝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据说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政治家,庙号烈祖。

刘备桃园三结义得关羽、张飞,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刘备“三顾茅庐”又得“水镜集团”重要成员诸葛孔明,后又得“常胜将军”赵云赵子龙,又以“三让徐州”等仁义之举名播天下,占尽人和,终建蜀汉国。

四、阴阳交错 英雄与小人的悲喜剧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诸葛亮通阴阳、晓兵法,足智多谋,出道之初火烧博望坡,“赤壁之战”借东风,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可是终难逃后主昏聩,处处掣肘,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遗恨终生的命运,此象为定数耶?是为易理之必然!

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汉族,并州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

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毒”------英武忠义无人能敌,正所谓物极必反,终失算于吕蒙、陆逊之徒,被吕蒙突破心防,招致大祸:失荆州、败走麦城,勇武败给阴谋暗算,此阳极而阴之道。

诸葛亮、关羽死后,备受后世尊崇:成为智慧的象征和忠义精神的符号。设祠祭祀,活于百姓心中,虽死犹生,由阴而阳。

赵云(?-229),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从攻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众寡不敌,退回汉中,次年卒。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 “一身都是胆”。

赵云一生忠肝义胆,智勇兼备。其功不在关、张之下,更在黄忠之上,但在刘备称帝之时封张飞为西乡侯、黄忠为关内侯。一直到死后,才由刘禅追谥为顺平侯。生前不封侯,不吵不闹,依然心存忠心,南征北战,少有私心。死后追谥又有何不同。公道自在人心,后世人读历史,看演义对各种人物,自然有所评价。对于赵云,几乎异口同声,加以称赞。对赵云承受的不公平待遇,都有些愤愤不平,为他抱屈。显秩序中的不公平,有隐秩序弥补于无形与有形之间。

吕布(?—198),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人。东汉末年名将,汉末群雄之一,著名武将与割据军阀。曾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也曾为袁术效力,被封为徐州牧,后自成一方势力,于建安三年(198)在下邳被曹操击败并处死。由于小说《三国演义》及各种民间艺术的影响,吕布向来是以“三国第一猛将”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之中。

武艺再高强,也不能保证永远不被打败,盖世英雄,也可能四面楚歌。他本来是丁原的心腹,却因为董卓送他许多珍宝和赤兔马,便见利忘义,提着丁原的头去投奔董卓。后来又由于王允利用美人计,为了和董卓争夺貂蝉而杀掉董卓。失义而寡助,在其被部将所缚,献与曹操,在曹操欲杀之之际,向素来以以仁德为怀的刘备乞求援手,刘备却说出不利于吕布的话。曹操素来求贤若渴,也知道吕布是不可多得的猛将,却因害怕丁原、董卓的故事有一天也会在自己身上重演,所以下决心将吕布处死。可见无论所谓的君子抑或小人,都不耻于或曰惧怕于不忠不义的人。正应了那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晋宣帝。

司马懿深谙阴阳之道,阴柔与隐忍功夫可谓登峰造极,孔明可以用计气死周瑜,但却无法使司马懿动气,周瑜心中抱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怨恨,而司马懿一句“诸葛亮神人也”,表示了“吾不如”的自谦。在周易64卦中,多是吉中有凶,凶中有吉,唯有谦卦,乃上上吉卦。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数度较量之下,孔明都技高一筹,到头来却使司马懿之势不断增强,并延及子孙。可见阴极则阳并非虚言。

司马师(208-255)即晋景帝,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他是晋宣帝司马懿的长子,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西晋奠基人之一。司马师沉着坚强,且有雄才大略,与夏侯玄、何晏齐名。魏景初年间,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曾与其父司马懿谋划诛杀曹爽,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旋加卫将军。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魏嘉平四年(252),迁大将军,加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任命文武大臣使各有职掌,朝野肃然。司马师也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曾用计大败吴将诸葛恪。正元元年(254),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密谋除司马师,事情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迫太后废掉魏帝曹芳,从太后命以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亲率兵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途中病死。晋朝建立后,追尊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司马师沿其父司马懿至阴,大权独揽,姜维和司马昭作战时,曹芳向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散人哭诉,要他们号召忠义之士讨贼。司马师得知,将三人腰斩于市,灭其三族。召集群臣,列举曹芳的罪状,另立曹操之孙曹髦为帝。曹操当年如何对待汉室皇帝,司马师如法炮制,虐待曹家主子。因果报应,循环往复。

五、一统天下,阴谋家的节日与梦魇

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晋朝的开国君主,谥号武皇帝,建都洛阳,庙号世祖。葬峻阳陵。

司马家族至司马炎,已是由阴柔至极,而至权倾朝野至阳。于是,迫魏帝曹奂禅位于己,魏改国号为大晋。蜀、吴先后来降。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后来,曹髦、孙皓、刘禅相继死亡,天下一统。《三国演义》开篇所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百年的纷争,终于告一段落。之后,西晋、东晋,五胡乱中华、南北朝。战争频仍,老百姓的生活,仍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司马家族,以卑鄙恶劣而得天下,似乎令很多人不服,然而,当所谓的好人不足以但当大任,甚至几乎被所谓的坏人残害至尽,则坏人昌达。此一统的开始,虽然包含着无奈,但“分久必合”之规,无可更改,好人几乎都死光,或变身为坏人,当然坏人当道。坏人太多则互相残杀,此时,则好人增加,形成和谐的良性循环。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道有阴阳的变化:当阳气出尽,阴气便布满了;而阴气布满时,阳气一来,很快把阴气逼走。好比社会上的好人死得差不多了,坏人便趾高气扬。坏人横行霸道,新生代的好人才会联合起来是一样的道理。

 曹操依天时据有北方,孙权占地利雄踞江东,刘备则因人和拥有汉中。三大集团一大二小,加上水镜集团的天下布局,数十年来,把好的人才,全部用光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让坏人出头,使其坏到极点,后代的人才有反转的机会。

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篡位的次数,堪称史上第一。司马炎篡位后,统一仅三十余年间,先后有八王之乱与五胡乱中华的纷扰。一直到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才缔造出近三百年盛世。

 

参考书目:

《三国志》   陈寿著

《三国演义》 明 罗贯中著

《三国演义》 美冠经典书系

《三国的奥秘》 曾仕强著

《易经》、《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