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ch up with me:共和国十大元帅简介---人物政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07:36
 朱德(1886-1976)

戎马一生,功绩卓著;忠职勤政,鞠躬尽瘁;胸怀天下,气度恢宏;谦虚谨慎,纯朴忠厚。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者,军事家,共和国元帅。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南昌起义。红军时期,历任军长、总司令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解放后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朱德革命一生,功勋卓著,位高至极,但他谦虚谨慎,勤勤恳恳,朴实无华,忠厚仁慈,给世人留下了质朴而崇高的元帅形象。
共和国十大元帅之朱德:永远的红军之父(图)

  缅怀朱总司令
  朱总司令,建军元勋。名将传统,智仁信勇。青年讲武,德苏学戎。工精律诗,放歌大风。当年弃教习武前,五律一首表心胸:
  志士恨无穷,
  只身走西东。
  投笔从戎去,
  刷新旧国风。
  从三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在党内会议和召集的群众大会上,一般都并列挂着两幅画像———毛主席、朱总司令。夺取政权的烽火岁月中,朱德的名字与毛泽东一起,成为中国革命的象征,回溯党的历史时不能不追念这位刚毅而又慈祥的老前辈。
  生平
  ■体育教员徒步跋涉三个月,考入蔡锷主办的云南讲武堂
  ■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提出入党,让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大感惊讶
  ■庐山会议上朱德不同意给彭德怀那样定性,被有人说成年老糊涂
  朱德,字玉阶,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三个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士官三杰”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
  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
  1921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界,外出学习。翌年,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他又见到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想入党,这使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大感惊讶,尽管鼓励朱德追求进步,却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他见到了周恩来。翌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共产党。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在那里,他提出回国后如打不赢就上山,令苏军的教官惊讶。
  1926年朱德回国后,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员北伐,并秘密做共产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义时,朱德率领滇军教育团一部参加,任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南征潮汕失败时,他在危境中率领“铁军”余部近千人进入粤北、湘南,于1928年4月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建立了红四军并任军长,成为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
  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在红军长征时,他有时也担负具体作战指挥。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年回延安后,因年纪已大,主要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局,不过1947年攻克石家庄时他曾亲临前线指挥。
  建国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党的副主席、人大委员长,1955年授十大元帅时为第一名。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不同意给彭德怀那样定性,被有人说成年老糊涂。“文革”初定林彪为接班人时,他不表赞成,1975年又率先揭发江青,可见心底如明镜。
  1976年7月,朱德以90岁高龄去世。毛泽东曾称他是“红司令”,并说,“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背景
  ■朱德将德国的陆军战术、苏联的政治建军同自己在山区剿匪的作战实践相结合,为红军创立了一套独特有效的战术。
  中华大地上虽然有过灿烂的古代文明,自明清以后却同西方出现了社会发展的“代差”。当欧美依靠工业革命的成果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时,清军以农耕时代的刀矛和土火枪与之对抗。为了自强,中国人不得不向列强学习新战术,各省都仿照德、日军校兴办讲武堂。可是步人后尘的爬行式学习,培养的大都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军官,“徒弟”照旧被“师傅”欺负。
  朱德作为出身新军事学堂的旧式军人,最可贵之处在于勇于探索适合中国革命特点的全新强军之路。他到德国学过称雄世界的陆军战术,到苏联研究过政治建军,又结合自己率滇军在山区剿匪的游动作战实践,在红军建立之初便思索一套独特的战术。
  人们曾形容毛泽东是红军的“大脑”,主要负责战略运筹和总指挥。 彭德怀(1898-1974)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毛泽东
彭德怀(1898~1974),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者,军事家,共和国元帅。1922年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学堂,参加过北伐战争,后升为团长。1928年4月参加共产党,组织了平江起义,率部上了井冈山。担任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副总指挥。解放战争中任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解放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抗美援朝战争中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1955年被授元帅军衔。彭德怀元帅为中国革命以及国家和军队的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共和国十大元帅之彭德怀:正气直言大将军(图)

  永怀彭大将军
  平生百战犹酣,心系万里河山。横刀立马处,百姓颂声传。共燃井冈烽火,更激鸭绿波澜。临终惟耿耿,强国富民瞻。上将张爱萍,悼诗赞英贤:
  横刀立马为民谋,
  晚景凄凉千古忧。
  刚正不阿耻权术,
  万言上书誉神州。
  谈起彭德怀这个名字,无数人会从心中升腾起敬佩和感叹。战争年代,毛泽东曾为他赋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他的同乡、早年同在湘军一个班当兵、后又一起长期战斗的陈赓大将也曾评价说:“他可算是我党我军内头号正直的人。”彭德怀对敌人的雷霆之威,对人民的赤子之爱和生活作风的冰雪之洁,在党内军内树立起光辉的榜样。
  生平
  ■他常说自己从小饿怕了,后来总是怕人民挨饿
  ■抗美援朝让美方遭受到“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病危之际,他说:“我们国家建设,战略防御设施不完备,国防工业和科研跟不上需要,这是我最担心的……”
  彭德怀,原名清宗,字怀归,号得华,1898年出生湖南湘潭县,与毛泽东是同乡。据他自述,小时“家贫如洗”,只读过短期私塾。因母亡父病,和祖母及两个弟弟讨过饭,因不愿受欺负经常不去而挨饿。
  几十年后,彭德怀每忆至此便伤心落泪。为家人生计,他13岁便到煤窑做工,闲暇时又喜欢读书,在苦难中形成倔强性格和反抗的志向。
  1916年,彭德怀参加湘军,六年后因路见不平杀了恶霸,逃离部队入湘军讲武堂。毕业后虽官阶不断升迁,他却痛感社会黑暗。1926年,他结识了共产党员段德昌,了解到革命道理,明确了解救穷人应走的道路。1928年,彭德怀秘密加入共产党,7月间他以团长身份奉命到湖南平江镇压农民,却乘机发动起义,将所部改为红五军,并担任军长。
  为了学习建军经验,他率红五军一部上了井冈山与朱毛会合。在敌人攻山、部队突围时,他裹着一条毯子从峻岭上滚下来,两日内粒米未进,仍率部突围成功。1930年,他任红三军团总指挥,率部一度攻占长沙。之后,他随毛泽东进入中央苏区,在反“围剿”和长征中战功卓著。到达陕北后,他任红一方面军司令员。
  抗战时期,他率八路军总部东进,任副总司令,直至全国解放,与朱德并列为全军正副总司令。在抗日战场上,彭德怀指挥过百团大战,并担任中共北方局代理书记,统一领导华北地区党的各项工作。
  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他当选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解放战争期间,他负责西北战场,指挥只有几万人的西北解放军同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周旋,完成了战略牵制任务并最后解放了西北。
  1950年10月,朝鲜战局恶化。面对美国的嚣张侵略气焰,彭德怀坚决支持毛泽东出兵参战的主张,并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在与世界上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对手的较量中,我人民志愿军打出国威军威,将美军由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
  彭德怀于1952年回国主持军委工作,1954年任国防部长,翌年在授十大元帅军衔时排名第二。1959年,他通过调查发现“大跃进”的严重问题,便在庐山会议上对“左”的错误提出尖锐批评,因此被错误打击和撤职。此后,他住颐和园附近的挂甲屯六年,一面参加中央党校的学习,一面决心“自食其力”,主要吃自己种的粮和菜,并苦苦思考建设问题。
  1965年秋,毛泽东找他谈话。说到庐山会议时,毛泽东表示“也许真理在你那边”,并要他到西南任三线建设副总指挥。“文革”开始后,他被造反派揪到北京,在关押审查期间患重病,于1974年11月去世。
  当癌扩散病势垂危时,主持军委工作的叶剑英派人问他有什么话说。彭德怀虽已肢体瘫痪、说话不清,但记录本上仍留下他断断续续挣扎着发出的言语———“我们国家建设,战略防御设施不完备,国防工业和科研跟不上需要,这是我最担心的……”
  背景
  ■在党内领导中,他是最晚由叫“老毛”改称“主席”的人
  ■驱走贫困和饥饿的阴影,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固然需要艰辛的工作,同时也需要直言
  在党内和军内,彭德怀都是一个在特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特人物。他从小生活极艰难,没有多少读书条件却毕生愿意研究思考;他戎马一生,虽身负军旅重任却总在关心民间生活疾苦。这是因为他正处在中国新旧思想和新旧社会交替的历史变革时代,最切身地感受到乡村人民的艰苦,又长期目睹旧官场的腐朽黑暗。巨大的反差和小时就形成的倔强性格,使他在战场上能舍身冲杀,面对党内和社会上的不平事能拍案而起。
  彭德怀的杰出之处,还在于他始终在探索真理。上井冈山后,他视毛泽东为兄长、老师,从此系统学到了革命理论。但是他不盲从,在党内领导中他是最晚由叫“老毛”而改称“主席”的人。后人看来,他在庐山上与党的最高领导的分歧,属于他们对建设社会主义都缺乏经验时的探讨争论。不过正由于有这种探讨争论,才能最后找到真理。1978年末,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为彭德怀平反昭雪,并宣布了他去世的消息。许多干部群众闻讯后悲欣交加。
  回顾彭德怀个人及他所深爱的国家和军队的这一曲折历程,人们不禁会发出感叹:要想强国富民,永远驱走让彭德怀始终担心的那种贫困和饥饿的阴影,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固然需要艰辛的工作,同时也需要学习彭德怀这种探索真理时敢于直言的无畏精神。
  故事
  ■身为志愿军统帅,彭德怀乘坐吉普车,先志愿军一小时跨过了鸭绿江
  彭德怀在旧军阀队伍中参加了十年混战,深感打来打去毫无意义。率部起义当红军后,他认定是为人民而战,从此总是身先士卒。1930年,红军占领岳州时缴获了几门野炮,战士都不会用。美英日军舰沿长江开来向城内打炮,彭德怀怒火填胸,不顾周围人拦阻,和另一名同志共同推出一门炮到江边,亲自瞄准装弹,连发数十弹,打得外国军舰冒烟逃窜。
  在中国军队以志愿军名义正式跨过鸭绿江之前一个小时,即1950年10月19日傍晚,彭德怀率三人乘一辆吉普车,并仅由一辆电台车跟随,最先进入战火纷飞的朝鲜。身为志愿军统帅冒如此风险,除想协调中朝两军行动,主要为的是亲自了解战场情况。
  面对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火力的美军,彭德怀一直坚持指挥靠前。志愿军司令部在大榆洞时遭轰炸,毛岸英等不幸遇难。后来到下甘岭、空寺洞等地又几次遇险。彭德怀的行军床都被敌机扫射打烂,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中敌坦克已接近志愿军司令部,他却始终不离前线。
  事实证明,在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现代战争中,人的勇敢仍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军方总结二战后进行的三场大规模局部战争,认为海湾战争恰恰是交战双方技术装备相差最小的一仗。看看海湾一边倒的战场,再回想朝鲜战场,任何有识者都会对中国军人及统帅表示由衷的敬意。
  ■没有人敢摆宴招待,因为他不但不吃反而会骂
  ■已有老友提醒他“功高震主”、“言多必失”,但他仍然直言进谏
  解放军中的老一代都知道,彭老总的生活节俭是出了名的。他走到哪里,没有人敢摆宴招待,因为他不但不吃反而会骂。在西北战场上,他身为野战军司令员,却和战士一样吃大灶。警卫员给他买一只鸡,受到严厉批评后还被撤换。入朝初期,部队几个月吃不上菜,彭德怀自己也坚持不吃。当时官兵一年换一套棉衣,他以自己磨损少为理由两年领一件。
  他无儿无女,工资大都用于接济同志。被罢官到西南,他还看望当年为红军在大渡河摆渡的老船工,告别时把口袋中的钱都掏出相赠。“文革”中有人揭发这是“收买人心”,彭德怀听后拍案而起:“人家当年是拼命给红军干的,我给什么能把人家收买得了啊!”彭德怀身为国防部长时,却总愿去农村调查。
  1959年回到故乡,他看到虚假的统计数字下,群众却是饥饿浮肿,难过得流下眼泪。尽管一些老友已提醒他“功高震主”、“言多必失”,他却仍全然不顾。彭德怀把一位老红军赠来的诗修改了一下,拿来对“大炼钢铁”提出尖锐批评———“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的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尽管为此他个人受到批判,却在亿万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丰碑。 林彪(1906-1971)

精于运筹,多谋善战;攻于心计,贯用机巧;深沉寡语,用心歹毒;残忍虚伪,阴险诡谲。

林彪(1907~1971),军事家,共和国元帅。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文化大革命”中组成反党集团,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
共和国十大元帅之林彪:反革命集团案主犯(图)

  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黄冈县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五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营长、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衩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阴谋败露后,于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坠机身亡。一九七三年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一九八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刘伯承(1892-1986)

四川省开县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共和国十大元帅之刘伯承:智计过人一军神(图)

  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战争起,刘伯承就威名远扬。他以一个旧军队名将的身份毅然投身于革命,被朱德赞誉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正是这种传统的美德与革命求新精神结合,为党的军事工作特别是其中的教育训练起到了奠基作用。韬略凝国粹
  青史记殊荣刘帅伯承,古名将风。精于兵法,兼擅词工。平生百战,伤残遍身。昔年寿诞,贺诗如丛。叶帅此律,可赞一生:
  太行游击费纠缠,
  撑住平辽半壁山。
  遍体弹痕余只眼,
  寿君高唱凯歌旋。
  细柳营中寂不哗,
  枪垣炮堵即吾家。
  将军五十人称健,
  斩得倭酋不自夸。
  生平
  ■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钻入,从右眼飞出。德医为他施手术共割74刀,术后称赞他是“军神”
  ■从苏联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归国后,立即被中央任命为军委参谋长,党内领导将他比作古代的兵圣孙子
  ■在江西瑞金,毛泽东希望他像黄埔军校那样,办一个“红埔”
  ■抗日战争中,蒋介石不得不表扬刘伯承智计过人;日本第一军专门组织“挺身队”,深入根据地,偷袭八路军总部并欲刺杀刘伯承等
  刘伯承,原名明昭,字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开县农村。因父亲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刘伯承从小就被督促读书练字,后靠族亲资助入县城高等小学堂。15岁时父亡家贫,刘伯承回家务农,还到镇上卖字。1912年,他到重庆考入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当司务长、排长,此后因善于用兵在战火中职务不断提升。在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钻入,又从右眼飞出。德医诊所为他施手术共割74刀,他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忍受。那个傲慢的日耳曼军医手术后称赞他是“军神”。
  刘伯承虽被称为川军名将,却痛感旧军队和官场黑暗,经同乡共产党员吴玉章启发,他离川到北京等地同赵世炎等结交,接受了马列主义,于1926年4月加入共产党。顺泸起义失败后,他东下武汉,拒绝国民党要人的拉拢。这时,周恩来要到南昌组织起义,他对刘伯承倾慕已久,刚刚相见便邀他作为军事助手。1927年8月1日起义时,刘伯承任统辖全军的参谋团参谋长,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第一位总参谋长。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后,刘伯承转赴苏联,先入高级步兵学校,又入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1930年回国后到上海,刘伯承立即被中央任命为军委参谋长,党内领导还将他比作古代的兵圣孙子。1932年,刘伯承进入江西瑞金。毛泽东希望他像大革命时办黄埔军校那样,办一个“红埔”。长征到达贵州时,中央又要他复任总参谋长。进入四川后,他因熟悉当地情况,率先遣队行动,抢渡金沙江,又与彝民首领歃血结盟,保证全军安全通过,接着又去指挥抢渡大渡河。
  抗战开始后,刘伯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率部挺进太行山。在创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斗争中,他与日寇作战时因地设伏,屡创歼灭战的奇迹。蒋介石在1938年洛阳的军事会议上也不得不表扬说,刘伯承智计过人,不愧是军事家。日本第一军专门组织敢死的“挺身队”,深入根据地,偷袭八路军总部并欲刺杀刘伯承等,刘伯承却以“敌进我进”的态度与之周旋。别人劝他注意安全,他不在乎地说:“自打从军起,我就做好了准备。路死路埋,沟死沟埋,狗吃了得个肉棺材。”解放战争中,他与邓小平一同率军挺进中原,决战淮海,进军大西南,在全国五大战略区中担负了打苦仗的重任。
  解放后,刘伯承请辞西南军区司令员等职。当军委问他是否想任总参谋长时,他说,年纪大了,总长已当过四次了,还是去办学校、当教书先生吧!
  1951年年初,在他主持下于南京成立了军事学院。1955年,他被授予元帅军衔,后受到不正确的批判。他自称是一名“残废军人”、“编外参谋”,潜心研究如何保卫国家安全。
  60年代中后期,刘伯承身体日衰。1972年,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口授信件,对战略问题提出看法。后来他失去思维能力。1986年病逝。
  背景
  ■当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要称他为“军事家”时,却被他改为“革命军人”
  ■解放后筹建陆军大学时,有人认为圆明园遗址的地理位置最佳,刘伯承却认为这里是文化遗迹,军队不应占用
  刘伯承不愿别人称他为军事家。当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要称他为“军事家”时,被他改为“革命军人”。这不仅是出于谦虚,而且更在于他深知革命与军人两者结合的意义。
  回顾刘伯承走过的道路,与朱德、叶挺有近似之处,即同样出身于中国近代受压迫的农家,为改变自身、家庭和国家的命运走上投军之路,并接受清朝“新政”后开办的讲武堂的教育。然而,这些依照德国、日本模式建立的军校,并不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和腐败内乱的面貌,从这里毕业的军官大都成为军阀的工具。刘伯承与他川军中的同事最后分道扬镳,选择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并把自己的军事才能奉献出来,才创造了战史上的辉煌。
  在将星灿烂的近代战争史上,刘伯承是把国外先进军事科学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典范。他特别注重翻译外国军事书籍,同时也珍爱中国的优良传统。1950年,中央军委决定筹建陆军大学时,有人认为圆明园遗址的地理位置最佳。刘伯承却认为这里有文化遗迹,军队不应占用,最后选择了南京国民党中央军校的旧址。
  故事
  ■刘伯承打仗善于总结,南昌起义失利后他到了苏联,马上总结出四项弱点和八条行动错误
  ■当他率勇士们星夜兼程夺下泸定桥后,无比激动地上去连跺三脚
  自古猛将往往出自伍卒。刘伯承军校毕业后当排长打第一仗,见对方是乌合之众的土匪,就下令冲锋并带头猛扑上去。上司虽表扬其勇敢,他却自认“有勇无谋,没有打好”。此后,他每打一仗都要思考,都要总结。南昌起义失利后,他到了苏联,马上总结出四项弱点和八条行动错误。
  在红军中,他虽是参谋长,却总在第一线指挥,并结合实地考察提出办法。抢渡大渡河时,他亲自站在河岸上组织炮火掩护并调配部队。在安顺场以一条小船抢渡成功后,他又计算以现有渡船全军需一个月才能过河,必须再夺北面的泸定桥。当他率勇士们星夜兼程夺下此桥后,无比激动地上去连跺三脚说:“泸定桥啊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多少心血!”
  进入抗日前线后,面对狡猾又凶悍的日军,刘伯承注意勘察战场设巧计。神头岭伏击战前,司令部按地图先是确定在岭上埋伏,打岭下公路上通过之敌。刘伯承亲自去看地形,发现公路实际是在岭上,连说:“粗枝大叶可要害死人啊!”他及时改变了设伏方案,一战歼灭了鬼子1000多人。刘伯承也注意学习日军的长处,百团大战中关家垴一战后,他马上去看敌人阵地,发现鬼子临时挖的“猫耳洞”对防炮很有用,便推广到各部队。国内盛传刘伯承是“武神投胎”,其实他打仗巧的原因恰恰在于擅长动脑并深入实践,这也正是革命军队一向提倡的勇敢加智慧的结果。
  ■为体现平等,他确定各级职务后均加一“员”———“司令员”、“警卫员”、“公务员”、“炊事员”,沿用至今
  ■邓小平曾说:“假如有人问伯承同志有无缺点呢?我想只有一个……”
  30年代初,刘伯承从苏联回国,组织左权、叶剑英等人一起翻译带回的各种条令,同时为中国红军确定内部的称呼。他在旧军队中多年,一向痛恨等级森严和对勤务人员的歧视。于是,他确定红军中的“司令”后面要加一个“员”,将旧称呼“护兵”、“勤务兵”改称“警卫员”、“公务员”,将“伙夫”改称“炊事员”……这种称谓沿用到今天。
  在革命军队中,刘伯承一直职务很高,却最看不惯别人搞特权。在江西根据地时,他看到共产国际顾问、德国人李德傲慢地在红小鬼面前耍威风,嫌他们做饭的锅挡路就一脚踢翻时,当面怒斥其为“帝国主义行为”。结果,李德到中央告状,说这是“不尊重国际顾问”,使刘伯承一度被免职。
  刘伯承在南京担任军事学院院长时,身为开国元勋却自命为普通“教书先生”,带头发扬“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精神,自己备课和登台讲课。在他迎来50岁诞辰时,邓小平曾撰文这样写过他的特点———“假如有人问伯承同志有无缺点呢?我想只有一个,就是他的一生,除掉工作读书之外,没有一点娱乐生活。他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他不会下棋打球,闲时只有散散步、谈谈天。” 贺龙(1896-1969)

历尽艰险,百折不挠;血雨腥风,英勇善战;光明磊落,无私无畏;豁达大度,胸怀坦荡。

贺龙(1896-1969),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军事家,共和国元帅。1916年起义参加护国战争。在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南昌起义总指挥。192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湘鄂边区根据地的创始人。率部参加了长征。抗战时期,先后任一二○师师长,晋西北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晋绥野战军司令,西北军区司令等职。全国解放后,任西南军区司令员。指挥部队解放昌都,促进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共和国十大元帅之贺龙:两把菜刀传威名(图)

  忆贺龙
  浪激洪湖水,
  威耸天子山。
  赤帜南昌举,
  风雨湘鄂边。
  追念贺帅事,
  铮铮铁骨丹。
  奉安忠骨日,
  总理亦潸然。
  今游桑植地,
  巨像立故园。
  后人争竞技,
  图强再奋鞭。
  在党的武装斗争史册上,贺龙是一个光辉的名字。在共和国十大元帅中,他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早年以两把菜刀举事,组织农民武装,在旧军队中官至军长;随后,他又在南昌起义中担任总指挥,成为人民军队重要的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国家体委主任,对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腾飞,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贺龙率21名青年手持菜刀夺占当地
  盐局,拉起一支农民武装,威震湘西
  ■南昌起义中,还未入党的贺龙担任了起义军总指挥
  贺龙,原名贺文常,字云卿。1896年出生于湖南桑植县一农民家庭。他自幼随中过武举人的祖父练武识字,颇具豪爽侠义之气。虽进过私塾,因不满先生的严厉管教,并常与富家子弟发生冲突,不久便辍学。1916年,贺龙率21名青年手持菜刀夺占当地盐局,拉起一支农民武装,威震湘西。他还接受孙中山派来的人员联络和指导,在讨伐北洋军阀的战争中先后担任湘西护国军、湖南靖国军的营长、团长等职,后任旅长。1926年北伐开始,年仅31岁的贺龙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独立第十五师师长,在北伐战争中战绩卓著,成为威声赫赫的名将。
  1924年底,毛泽东曾派湖南省委委员陈昌甫专门到常德拜会贺龙,向其宣传革命道理。可以说,毛贺二人未曾谋面先相识。1927年7月,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还未入党的贺龙毅然决定率所部暂编入第二十军参加南昌起义,并担任起义军总指挥。
  起义军南下广东失败后,贺龙赤手空拳返回家乡重新拉起队伍,经过艰苦斗争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红二军团。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由桑植县出发开始长征,贺龙指挥部队巧妙与敌周旋,最后胜利到达陕北。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他任第一二○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敌后。此后,贺龙又奉调回延安,任晋绥联防军司令员,担负起保卫陕甘宁根据地的重要使命。1949年秋,贺龙率第18兵团从陕南入川,配合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解放后,他担任西南军区司令员。
  ■贺龙是首任国家体委主任,也是新
  中国体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52年,中央决定由贺龙担任新成立的全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贺龙得知后爽快地说:毛主席叫我干,我就干!在他和国家体委的努力下,新中国的体育事业蓬勃开展、突飞猛进,不仅洗掉了“东亚病夫”的耻辱,而且为跨入体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贺龙也因此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在主持国家体委工作的同时,贺龙还于1960年任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1963年9月,在林彪患病时,毛泽东曾提议由贺龙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文革”开始后,贺龙受到诬陷和迫害。1967年1月,贺龙和夫人薛明被送到北京西山某处,1968年6月由中央“专案组”实行监护。在残酷迫害下,贺龙病情日益恶化,于1969年6月9日含恨而逝。1974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共中央正式为他平反。1975年6月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周恩来带着重病参加并代表中央致悼词。
  ■皮鞋不穿穿草鞋,高楼不住钻芦苇。此种常人难以理解之事却正是贺龙的伟大之处,这也是当年党内一大批精英追求远大理想时的共同特点
  在中国近代史上,湖南是英才辈出的省份。贺龙的家乡湘西虽然贫困落后,却民性强悍,素有反抗官府黑暗统治的传统。近代革命思想的传入,又给这种反抗注入了新的活力。贺龙祖上是随明末农民起义军来到湘西的,其堂曾祖曾组织农民武装与太平军一起同清军作战,最后被清军捕杀。贺龙深受此影响,自幼便痛恨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他在少年时代曾走南闯北赶马帮,深知旧中国的黑暗和百姓生活的疾苦,立志为贫苦百姓谋利益。此种信念,成为他后来投奔共产党的思想基础。
  贺龙揭竿而起后,走过非凡的人生道路。在近代军阀混战、有军则有权的社会环境中,他官至师长、军长,意味着一生有享用不完的荣华富贵。1927年夏,在国共分裂、大革命失败的历史紧要关头,各派势力争相拉拢他,蒋介石甚至以江西省主席之职相许。贺龙却不为所动,决心跟共产党走。南昌部队南下广东途中,形势极为险恶,许多年轻的黄埔毕业生因割舍不下旧军队中的优越生活而悄然离开队伍。贺龙恰恰在此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用他自己的话说,从此脑壳就是党的了。有人后来形容贺龙是皮鞋不穿愿当红军穿草鞋,高楼不住愿当红军钻芦苇。此种常人难以理解之事却正是贺龙的伟大之处,这也是当年党内一大批精英追求远大理想时的共同特点。
  在贺龙的影响下,他的大姐、二姐及妹妹等都参加革命,先后牺牲。抗日战争期间,贺龙曾同蒋介石会过一次面,蒋随口问起贺龙家中可好,贺龙激动地回答:“我家的房子被烧了,全家80多口人全被杀光了,只剩下我一个拿枪的。”面对这样一个坚强不屈的革命者,蒋介石颇为尴尬,一时竟无言以对。
  ■“两把菜刀起家”的故事成为毛泽东进行“三湾改编”的生动教材
  ■毛泽东在陕北见到贺龙:“你们一万人,走出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的故事当年流传甚广,但却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一是说1916年1月,贺龙带十余人趁当地赶集,冲入团防局缴获了20支枪,举事组建“湘西讨袁独立军”;二是说1916年3月,贺龙率领21名青年夜袭当地盐局,打死头目,缴获12条枪,组织民军。不过按这两种说法,两次夺枪参加人数都不少,使用的武器也非只是两把菜刀。
  第三种说法即1917年12月,贺龙与另外一名青年手持两把菜刀,袭击了护送县长的卫兵,夺得两把汉阳造步枪,以后又重新组织起武装。后来,贺龙在党的“七大”前填写履历表时写道:“1917年底曾用两把菜刀,发展到百余人的队伍,任援鄂军第一路总司令所属之游击司令。”这恐怕是“两把菜刀起家”的准确版本。
  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下对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三湾改编时,即兴引用了贺龙以两把菜刀举事这个颇能鼓舞人的故事。毛泽东说:“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了一军人。我们现在不只两把菜刀,我们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
  其实贺龙不仅性格勇猛果敢,用兵打仗也非常讲究巧妙灵活。长征途中,他率红二、六军团在乌蒙山中与敌周旋月余,乘敌人晕头转向之际,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插云南,从两股敌人的接合部突围出去,摆脱了追兵。后来,毛泽东在陕北见到贺龙时称赞说:“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一方面军付出了大代价;二、六军团讨了个巧,就没有吃亏———你们一万人,走出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抗战时,贺龙发现一名县长参加过1936年奥运会,便想方设法把他调到一二○师,组建了篮球队
  ■癌症已至晚期的周恩来情不自禁地
  向贺龙的遗像深深地连鞠七个躬
  贺龙性情开朗,平素喜抽烟斗、留短须,战争年代还喜欢骑马,这多少与他少年时赶过马帮有关。他体格健壮,枪林弹雨几十年,却从未负过伤。贺龙还特别爱好体育,重视开展体育运动。他带过的部队,体育活动历来搞得红红火火。在冀中坚持抗战时,贺龙偶然发现当地一名抗日政府的县长是参加过1936年奥运会的篮球运动员,便想方设法把他调到一二○师,组织起了“战斗”篮球队。这支球队在战争年代颇具名气,不但活跃了业余生活,更提高了部队士气。
  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时,团中央建议请贺龙来担任主任一职,毛泽东立即表示赞成。贺龙从此担任国家体委主任长达14年。贺龙以军事家的风度,到任后就调兵遣将,把部队的一些体育骨干调到体委工作,很快就打开了局面,特别是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跃上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中国“三大球”的进步仍不尽如人意。贺龙对此很着急:“‘三大球’搞不上去,我是死不瞑目的!”可惜他的愿望最终也未能实现。
  1964年,全军掀起大比武热潮。贺龙亲自抓了北京军区的群众性练兵,其成果引起了毛泽东的极大兴趣。毛泽东在一份反映比武情况的简报上批示道:“此等好事,能不能让我也看看。”贺龙和罗瑞卿等随即组织北京和济南军区训练“尖子”分队,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了汇报表演,成为大比武中的一段佳话。
  在“文革”的动乱年代里,虽然周恩来曾想方设法保护贺龙一家,但最后贺龙还是被迫害致死。1975年即贺龙逝世6年后,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当年南昌起义时的总前委书记周恩来前来向老战友告别。在哀乐声中,癌症已至晚期的周恩来,情不自禁地向贺龙的遗像深深地连鞠七个躬,其场面令人怆然泪下。 陈毅(1901-1972)

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
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陈毅:元帅本色是诗人(图)

  南昌起义部队失败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协助朱德将剩余的不足千人拉到湘南参加起义,并于1928年春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井冈山上,毛泽东是红四军党代表,朱德是军长。陈毅先任师长,后任军委书记,也是红军最早的创始人之一。当时的重大决策都是毛、朱、陈一起研究,他们三人是最亲密的战友。此后,陈毅任过军政委、军长和江西军区总指挥等职。
  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时,带伤的陈毅留下来与项英一起领导南方游击战争。后人总结中共历史上环境最艰苦的三次斗争,便是红军长征、东北抗联在雪原密林中坚持斗争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陈毅出山,改编南方游击队为新四军,并任一支队长,率部挺进江南抗日前线。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任新四军代军长。1943年,他赴陕北参加整风,又在中央军委协助工作,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开始后,负责指挥华东战场,任华东野战军(后称三野)司令员。1948年夏,他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同刘伯承、邓小平一起率中原野战军参加淮海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是上海市首任市长,领导对旧城的改造和经济恢复工作,如今外滩边耸立的陈毅塑像,代表了上海人民对这位老市长的怀念。1954年,陈毅奉调北京,后到外交部任部长,曾陪同周总理出访亚非十几国。他还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
  “文革”开始后,他以敢放炮抵制“左”的错误闻名全国。因有毛泽东提议,他在1969年的中共“九大”上仍当选为中央委员,并参与国际战略问题的研究。
  1972年1月,陈毅病逝。毛泽东抱病亲自参加追悼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只参加过两次追悼会,一次是追悼任弼时,另一次就是追悼陈毅。哀乐传出后,全国同悲,同时人们也看到了纠正“文革”错误的曙光。
  ■毛泽东在党内与人往来坚持以公务论但对陈毅有工作之外的“诗交”。
  辛亥革命后,新的政治思想传入过去十分闭塞的四川,使陈毅这样的青年开始走向探求真理之路。
  陈毅在青年时代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由追求新文学———新诗、新小说,进而追求革命真理,又在时代大潮推动下走上了军事家、外交家之路。然而,他毕生从来没有舍弃对诗词的爱好。
  毛泽东曾说过:“陈毅的诗豪放奔腾,有的地方像我。陈毅有侠气,爽直。”其实,他们二人所走的道路十分相似,诗词已成为两位伟人产生心灵交映的重要媒介。
  毛泽东在党内与人往来坚持以公务论。但他对陈毅有着工作之外的“诗交”,并帮其改诗。他们二人多年间诗词唱和,其内容都充满了惊天地、泣鬼神、傲视一切艰难的豪情壮志———不同于古今其他文人墨客的作品,是伟大的革命家在斗争过程中的抒情言志。
  这段历史佳话恰恰向人们证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革命情怀相结合,才能奏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雄浑旋律。
  ■陈毅曾说:“我的兴趣不在军事,我愿做记者,我喜欢写小说。”
  ■南昌起义失败后,曾被一些官兵讥笑为“卖狗皮膏药”的陈毅,第一次与全体军人见面就枪毙了三个违法乱纪者,其坚强意志赢得大家的钦佩
  1946年,陈毅接待来访的美军雷克上校,回忆起过去,他说:“我的兴趣不在军事,更不在战争,我的兴趣在艺术,我愿做记者,我喜欢写小说。”
  1927年秋,南昌起义的“铁军”二十五师在粤东战败,师团以上干部只剩下刚来不久的朱德和陈毅。面对可能散伙的危局,过去被一些官兵讥笑为“卖狗皮膏药”的政工人员陈毅,比一般军事干部表现得更为坚强。有个别兵痞乘部队混乱,煽动逃跑并向群众敲诈勒索。陈毅知道后马上召集全军,宣布革命纪律,并把三个违法乱纪者当场处以死刑。据粟裕回忆,这是陈毅第一次同全体军人见面。他以坚强的意志震动了大家并赢得钦佩。剩下的千余人跟随着他和朱德,战胜了食不果腹且冬天还穿单衣的恶劣环境,走向与毛泽东会师的道路。
  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毅在赣南山林中坚持了三年游击战。据他回忆,这是一生中最艰苦的阶段。一次,面对搜山敌军的大火包围,陈毅在沉着应战之余,写下了后来脍炙人口的诗篇:“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集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首面临死亡关头的“绝命”诗,自称到了阴曹地府,也要召集旧部组成十万大军,怒斩“阎罗”———视死如归的正气,通过此诗跃然纸上。后来的数以十万计的浩荡新四军,正是靠陈毅等人在危难逆境中保存下的革命种子发展而成的。
  ■“文革”中他曾讲:“快要亡党亡国了,这时不跳,更待何时!”
  ■哀乐声中,毛泽东向陈毅的骨灰盒三鞠躬;听着周恩来哽咽地读着悼词,毛泽东双泪长流
  在偏僻的井冈山上,陈毅与毛泽东是难得的有共同雅兴的诗友,两人一同吟诵宋词———“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
  当时,因大家都缺乏革命经验,确定建军原则和一些工作时,出现过不同意见。进入闽西后,还出现过陈毅取代毛泽东任前委书记之事。通过实践的检验,陈毅到上海向中央汇报时,为中央起草了著名的“九月来信”,肯定了毛泽东的主张,这为古田会议的召开奠定了重要基础。其实,陈毅本可以转到别的根据地去,但他心悦诚服地回红四军,在毛泽东领导下工作,表现出坦荡的胸怀。
  “文革”初期,陈毅在天安门上谈起历史上曾有两次与毛泽东的意见相反,毛泽东爽朗地说:“你就是第三次反对我,我也同你合作!”如果明哲保身,以他过去的功绩以及同毛泽东的特殊交情会平安无事,然而,他心直口快,一再公开“放炮”。按他当时的话讲:“有人说我陈毅又跳出来了。对!快要亡党亡国了,这时不跳,更待何时!”陈毅虽然明白这样做可能危及身家性命,但他仍向红卫兵公开宣布———“我的讲话可能触犯一些人,我个人可能惨遭不幸,但是,如果我因此不敢讲自己的意见,我这个共产党员就一钱不值!”
  果然,陈毅后来被打成“二月逆流”的主将。1972年元旦,他处于弥留之际,周恩来赶到传达了毛泽东对他的最后关怀———为“二月逆流”平反。陈毅只从口中发出断断续续一些句子———“红军……毛主席……路线斗争……”
  1972年1月10日下午,举行陈毅追悼会时,毛泽东突然临时决定参加,仓促出发时还穿着薄毛裤和睡衣,只在外面披了一件大衣。哀乐声中,毛泽东向陈毅的骨灰盒三鞠躬;听着周恩来哽咽地读着悼词,毛泽东双泪长流……这一破例举动,不仅表达了难得的战友之情,也是对陈毅一生的最好肯定。
罗荣桓(1902-1963)

湖南省衡山(今衡东)县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管理部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共和国十大元帅之罗荣桓:难得的政治元帅(图)

  在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建设史上,铭刻着罗荣桓这个光辉的名字。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是建军的重要起点,从那时起连队有了党代表(后来改称指导员),而罗荣桓即是最早的七个连党代表之一。他由此起步,逐步成长为优秀的军队政工领导人,直至共和国元帅。
  毛泽东的悼诗
  吊罗荣桓
  记得当年草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
  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
  ■罗荣桓曾上过两所大学,三湾改编时是党代表中学历最高的
  ■古田会议上,毛泽东说:“罗荣桓是个人才,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
  ■对于罗荣桓的功绩,毛泽东曾有过评价: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
  罗荣桓,原名慎镇,字雅怀,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一个乡绅家庭。读高小时,一位国文老师取《诗经》“桓桓于征”之意,为他改名荣桓。他8岁入私塾,后转入新式小学。1919年,罗荣桓入长沙协均中学,后入青岛大学,受五四运动影响曾参加社会上的反帝爱国活动。1926年秋,他从青岛大学预科毕业,回乡后组织农民协会,斗争土豪劣坤。1927年4月,他又进入武昌中山大学读书。同年夏,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加入共产党。
  入党后,罗荣桓被派往鄂南搞农运,随即率农军参加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途中,毛泽东在三湾村将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缩编为两个营和一个特务连,实行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队上”的全新制度。在这次改编中,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的罗荣桓被任命为特务连党代表,从此跟随毛泽东在部队中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在1929年底的古田会议上,罗荣桓以基层政工干部的身份当选为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委员。毛泽东当时评价说:“罗荣桓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领导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
  此后,罗荣桓先后担任红四军政委、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随中央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罗荣桓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翌年末,他率部挺进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先后任115师政委、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对于罗荣桓在山东的功绩,毛泽东在1962年曾有过评价: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北占东北,南下长江。
  1945年夏,考虑到罗荣桓伤病交加,中央派人去山东接替他的工作。因日本投降形势突变,罗荣桓随即又强支病体率山东主力部队6万余人进军东北,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东北野战军政委,参加领导了解放东北和后来进军关内解放平津的作战。
  新中国成立之初,罗荣桓被任命为最高检察署检察长,1950年春又出任新中国首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1953年,他提议创办政治学院,后兼任院长。由于长期抱病坚持工作,他的健康情况日益恶化,1963年在北京病逝,享年61岁。
  ■出身于乡绅家庭的大学生能够投身革命已属难能可贵,罗荣桓又是从部队最基层干起,与工农出身的战士同甘共苦,最终成为军内的“政治元帅”
  从曾国藩、左宗棠组建湘军开始,湖南近代就有从军习武的风气,故有人云:无湘不成军。在三位湘籍元帅中,彭德怀和贺龙均为行伍出身,而罗荣桓则是书生出身。尚武的社会环境对将帅的成长固然有重要影响,选择革命道路又是他们成就事业的关键。
  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罗荣桓,当时同许多青年学子一样胸怀强国激情,不过最初的志向还是实业救国。罗荣桓开始时的志愿是当一名建筑师,所进的两所大学选择的专业都是理工科。在校期间,旧中国的黑暗现实和社会上汹涌澎湃的斗争浪潮使他无法坐下来安心读书,最终还是汇入这股革命洪流。
  罗荣桓与多数因贫寒交迫而投身革命的人不同,他出身于富裕的乡绅家庭,又是大学生,自愿去过终日“红米饭、南瓜汤”且单衣草鞋的艰苦生活,还要闯九死一生的枪林弹雨,确实需要很高的觉悟和献身精神。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相信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使中国富强,才能拯救苦难的人民。
  罗荣桓更可贵的一点,又在于他能把理论信仰转化为艰苦奋斗的实际行动———从革命军队中最基层的连队干起,与贫苦农民出身的广大战士同甘共苦,而且身先士卒。榜样的作用与革命理论相结合,才能产生最有效的动员力量。罗荣桓能成为出色的政工干部,后来又成为军内的“政治元帅”,首先在于他自身的模范作用。
  ■秀才管账,被人骗走了全连经费,他就此认为革命者不经磨练不行
  ■林彪任红四军军长后,与历任党代表都搞不好关系。毛泽东觉得,这个政委非罗荣桓莫属
  罗荣桓初到鄂南组织农民自卫军时,因戴一副近视眼镜、文质彬彬且为人忠厚,任党代表的同时又被推举为管账。农军向修水转移时,罗荣桓除带行李外还提着装有二三百块光洋的箱子。有两个农军战士过来说:“我们帮你扛吧。”罗荣桓见二人很热情,就放心地让他们扛箱子。傍晚,部队宿营时却找不到这两人的影子。丢了全连的家底,罗荣桓懊悔不迭,此后办事就很谨慎。
  多年后,罗荣桓还常提此事,说当年是秀才造反,脱不了书呆子气,要成为革命者不经过磨练是不行的。毛泽东听罗荣桓夫人林月琴说起过此事,毛泽东表示:“你看,他非常老实,但他又是一个聪明人,从这么一件事上就悟出了一条重要的道理,真是‘吃一堑长一智’。”
  罗荣桓顾全大局,很善于团结同志。1930年2月,年仅24岁的林彪因指挥有方被提拔为红四军军长,但他个性很强,与历任党代表都搞不好关系,与他做搭档必须既有原则性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毛泽东觉得这个政委非罗荣桓莫属,将他派到红四军后果然把政治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林彪则专负责指挥作战。因罗荣桓在非原则问题上能够谅解和忍让,二人长期相安无事。不过,到东北以后,林彪个人主义越来越厉害,罗荣桓则坚持原则经常提出不同意见。林彪对此非常不满,进入关内见到聂荣臻便发牢骚,还劝他来替换罗荣桓任四野政委,遭到坚决拒绝。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罗荣桓负过枪伤,从1942年起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由于根据地医疗条件太差,罗荣桓强撑病体,常常坐在担架上坚持工作。他对夫人林月琴说:“我要订一个五年计划,争取再活五年,打败日寇。到那时,死也瞑目了。”1946年夏,他因病情加重被党组织送到莫斯科治疗,苏联医生切除了他的左肾,并建议他修养三年。罗荣桓心系东北解放战争,谢绝了医生的建议,刀口刚愈合便回到东北战场。直到1963年上半年,罗荣桓仍然抱病坚持工作。正如他经常所言:“有一份精力,就要为党多做一点工作。”
  ■他得知中央拟定元帅名单中有自己的名字,主动提出改为大将。但毛泽东还是坚持原议
  ■毛泽东一生只写过两首怀念战友和亲人的诗,其中一首就是《吊罗荣桓》
  从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开始,罗荣桓就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工作。1928年秋,毛泽东率部迎接第二十八团回井冈山。为加快行军速度,罗荣桓灵机一动,命令战士坐在山坡上顺势滑下。看到几百名战士在草丛中飞速而下的壮观场面,毛泽东不禁脱口说道:“我们都成了‘草上飞’啦!”36年后,毛泽东在《吊罗荣桓》一诗中,开头一句就是“记得当年草上飞”,可见当年的情景在毛泽东脑海中的印象之深。
  古田会议后,毛泽东慧眼识英才,对罗荣桓一直委以重任。后来,毛泽东回忆红军时期的艰难岁月,发自内心地说:“同我相处这么多年,就是一个罗荣桓,还有一个邓小平。”1955年,授元帅衔之前,罗荣桓得知中央拟定元帅名单中有他的名字,便主动提出自己应授大将。毛泽东得知后还是坚持原议。
  1963年,罗荣桓逝世后,毛泽东悲痛万分,几天几夜不能寐。一天深夜,毛泽东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七律《吊罗荣桓》。毛泽东一生写了很多诗词,怀念战友和亲人的作品却很少。《蝶恋花·答李淑一》表达了怀念亡妻杨开慧和战友柳直荀之情,但属于寓意较深的词作。《吊罗荣桓》这首七律,应该说是目前可见的毛泽东惟一的一首严格意义上的悼诗。诗中最后一句“国有疑难可问谁”,足以体现毛泽东对罗荣桓的友情和器重。 聂荣臻(1899-1992)

四川省江津县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科学小组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共和国十大元帅之聂荣臻:两弹一星的元勋(图)

  在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代将帅中,早年留洋以图科技强国者不在少数。他们后来虽投笔从戎,却从未放弃过当年的理想,聂荣臻元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曾参加南昌和广州起义,是红军的创建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又领导科技工作,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生平
  ■在十大元帅中,只有聂荣臻直接参加了南昌和广州两大起义
  ■聂荣臻是中国“两弹一星”研制和试验的直接领导者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出生于四川江津县。他8岁入私塾。后人高等小学,1917年夏考入江津中学。在校内,他接触到《新青年》等杂志,曾与同学相约“我辈要以报国为根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业”。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因参加抵制日货运动被校方勒令退学。恰逢当时四川勤工俭学运动迅猛发展,他决定到西方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1921年初,聂荣臻到达法国,在那里结识了周恩来、蔡和森、陈毅、邓小平等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战友,思想上也从“实业救国”转变为信仰共产主义。1922年,他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秋,他来到莫斯科,进入东方大学学习,后来与叶挺等人被秘密派往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培养的宝贵军事人才。
  1925年,聂荣臻回国后,先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任秘书兼政治教官,北伐战争开始后任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负责传达党的指示和调配干部。1927年南昌起义前夕,他协助周恩来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特别是成功地组织了以叶挺独立团为基础的第二十五师,参加南昌起义。同年12月,聂荣臻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并身先士卒战斗在第一线。
  广州起义失败后,聂荣臻赴上海转入地下,负责军委的日常工作。他终日兜中揣一张月票在市内奔走,还练就一身跳电车甩掉特务盯梢的本事。1931年底,他进入江西瑞金,不久任红一军团政委。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率领这支红军主力南征北战长达五年。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聂荣臻任第一一五师副师长,率部开赴抗日前线,参与指挥了平型关大战。此后,他率2O00多人进入五台山区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半年多就将部队发展到4万人,建立了毛泽东称赞的“抗日模范根据地”。1944年8月,聂荣臻赴延安出席“七大”。抗战胜利后,他继续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后担任华北军区司令员,领导了华北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曾任北京市市长、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等职。1956年11月,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后又担任国防科委主任。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先后试验成功了“两弹”(核弹、导弹)“一星”(人造卫星)。
  晚年的聂荣臻仍然关心国防科研和军队建设,关心国家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大业。1992年5月14日,这位共和国仅存的一位元帅,安详地离开人世,享年93岁。
  背景
  ■四川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为全国各省之最,聂荣臻所在的江津又为四川之冠
  ■以“实业救国”的理想始,最后又成为振兴国家科技事业的领路人,其人生轨迹反映出历史的必然
  旧中国的极度贫穷落后,列强依仗“船坚炮利”和优质商品的入侵;刺激了当年一代青年学子奋起,寻找救国图强之路。聂荣臻的家乡四川虽然相对封闭,然而自从“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长江水道被洋轮驶入后,渴求外向发展且人口过剩的蜀中在近代形成了一股出外求学谋生的风潮,这个内陆省份的学子一跃而成为留学日、法等国的先进。五四运动后的两年中,四川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达492人,为全国各省之最。这批四川学生中,又以聂荣臻所在的江津人最多,共有40多人。
  他们起初多是胸怀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理想,远涉重洋到西方学习科学知识。当时的欧洲正值十月革命后社会矛盾加剧、各种思潮活跃之际,不少留法青年由此接受了马列主义学说。聂荣臻在1922年给父母的信中曾写道:“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这表明他已经完成了决心先实行社会革命的思想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戎马半生的聂荣臻感到终于有条件实现青年时科技救国的理想,欣然接受了领导国家科技工作的重任。历史似乎在这里转了个弯,其实这也是中国特定的国情使然。如果不以革命彻底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也不可能有科技强国的前提。聂荣臻后来曾说:“我的前半生参加了组织和建立武装队伍的工作,后半生找致力于组织和建立科技队伍的工作。”这是元帅才自己一生的概括和总结。
  故事
  ■毛泽东曾对白求恩说:“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
  ■黄土岭上巧设伏兵,折断日军“名将之花”
  抗日战争初期,聂荣臻深入日本侵略军后方创建根据地,更显示出独当一面的统帅之才。1937年秋平型关大捷后,115师主力力转往晋西南。聂荣臻遵照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带一部分兵力与主力分手,从五台山区向周围广阔的地域发展,创建了敌后第一块最大的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当时,中共中央对此给予高度赞扬,称这些经验将成为全党全国在抗战中最有价值的指南。1938年3月,毛泽东曾对准备前往晋察冀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风趣地说:“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里面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晋察冀根据地处在华北战略腹地,对日军来说如芒刺在背,因而一再出动重兵“扫荡”,必欲除之而后快。在晋察冀根据地残酷的反“扫荡”斗争中,聂荣臻领导根据地军民与日寇周旋,一再从敌人的合击圈中跳出来,并在拖疲日军后给予其沉重打击。1939年11月,在聂荣臻直接指挥下,八路军在河北涞源县城东南的黄土岭巧妙设伏,歼灭前来“扫荡”的日军800多人,其指挥官阿部规秀中将也被八路军的迫击炮击毙。此人在日本军界被捧为精通“山地战”的“名将”,没想到在黄土岭一命呜呼。日本北支那方面军统帅多田俊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在中国的抗战史上,于战斗前线当场击毙日寇中将衔军官此为首次。一向污蔑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蒋介石也不得不发来电报,称此战胜利“足见我官兵杀敌荣勇,殊堪奖慰”。
  ■邓小平来到聂荣臻家中,为他的工作安排转达了中央设想的三个方案,聂帅毫不犹豫选择了“科技”
  ■他的部分骨灰安放在大西北导弹试验基地的烈士陵园中
  新中国成立之初,聂荣臻任代总参谋长,为抗美援朝事务日夜繁忙,一次竟累昏倒地,被迫休养。1956年10月,当时的总书记邓小平来到聂荣臻家中,征求意见说:“中央设想了三个方案,一是中央已决定调陈毅专搞外交,他分管的科学技术工作由你来抓;二是接替彭真任北京市市长,因为你以前当过北京市市长,现在算是官复原职;三是继续主管军工生产和装备工作。三个方案由你选择。”聂荣臻马上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对科学技术工作我倒很有兴趣。”
  经报中央批准,聂荣臻上任后首先主持制定了十二年科学规划。1959年7月,中央决定用八年的时间制造出原子弹,接着又提出国防工业应以抓尖端为主,“两弹为主,导弹第一”。毛泽东当时戏称,造原子弹是造一个“大炮仗”。在苏联撤走专家,国内又遇经济上的天灾人祸时,原子弹研制工作是“上马”还是“下马”也出现了争执。聂荣臻坚决主张“两弹”也继续搞下去。他操劳过度住院,陈毅来看望他时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现在腰杆子还不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子就硬了。”
  此后,根据中央的决心,聂荣臻统一组织全国大协作,于1964年10月16日终于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弹;1966年10月成功实现了导弹与原子弹的结合;1967年6月又成功爆炸第一枚氢弹。而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多,苏联用了四年,法国用了八年多,中国只用了两年八个月——尖端武器的研制速度让世界惊叹不已。聂荣臻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聂荣臻元帅逝世后,根据他的遗愿和家属的意见,他的部分骨灰安放在大西北导弹试验基地的烈士陵园中,以陪伴那些在戈壁中为研制“两弹”而献出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的科研人员以及参与此项工作的广大指战员。
徐向前(1901-1990)

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山西省五台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在国民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任教导营教官、参谋、团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共和国十大元帅之徐向前:越是硬仗越向前(图)

  忆当年
  公元一九三八年三月,徐向前指挥八路军在河北涉县至山西黎城公路设伏,歼灭日军四百余人,毁车百八十辆,是为响堂铺之战。抗战胜利四十周年之际,年逾八十的徐帅忆当年战况,心潮澎湃,吟诗为念:
  巍巍太行起狼烟,
  黎涉路隘隐弓弦。
  龙腾虎跃杀声震,
  狼奔豕突敌胆寒。
  扑天火龙吞残虏,
  动地军歌唱凯旋。
  弹指一去四十载,
  长看春意在人间。
  徐向前,十大元帅中一个响亮的名字。他出身山村教员之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后来投身革命队伍。在广州起义和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太行峰峦、山东平原,他都留下了战斗的足迹。解放战争中,他又把胜利的红旗插遍山西全境。正如其名字一样,这位开国元帅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始终一往无前。
  生平
  ■大革命失败后,他把名字由“象谦”改成“向前”,表明自己干革命永不回头
  ■1980年他主动辞去国防部长,成为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的表率
  徐向前,原名徐象谦,1901年11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他10岁入私塾,后入高小,15岁时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当过学徒。1919年,他考入有准军事化特点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在校内受过军训,并接触到“五四”运动传来的新思想。毕业后,他当过小学教师。1924年初,他投考黄埔军校入第一期,先后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东征作战。此后,他到北方的冯玉祥国民二军任教官、参谋、团副等职。由于深深厌恶部队的军阀习气,北伐战争开始后,徐向前回南方,到中央军校武汉分校任学兵队长。
  1927年3月,在革命形势危急之际,徐向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把名字由“象谦”改成“向前”,表明自己对革命忠贞不贰、永不回头的决心。广州起义中,他受命指挥工人赤卫队,与敌浴血奋战,最后时刻才撤出广州城。起义部队整编为红四师后,开往海陆丰地区。徐向前任师参谋长,同彭湃等同志一起战斗。形势恶化后,他又任师长,带领剩下的一二百人在深山密林中与敌周旋,最后奉上级命令撤出。
  1929年6月,徐向前被派往鄂东北任红三十一师副师长,此后任红一军副军长、红四军军长等职。这支队伍于1931年秋发展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在他的指挥下,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转战川陕,又进行长征,后进入甘肃走廊。西路军失败后,他脱险回到延安。
  抗战开始后,徐向前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副师长,率部先后在晋东南、冀南等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他又进入山东,统一领导山东及苏北八路军各部队。1940年初,他奉命返赴延安,后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副司令、抗大校长等职。1945年,徐向前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中,他负责山西战场的作战,指挥由地方部队组建的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与阎锡山作战。两年多时间里,他率部队相继进行了运城、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消灭敌人25万,解放了山西全境。1949年10月,他出任总参谋长,此后长期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军委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64年以后主管民兵工作。
  粉碎“四人帮”后,徐向前出任国防部长。他不顾年老多病,倾心于国防现代化建设。1980年,他又主动辞职,成为当时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的表率。晚年的徐向前居住在北京市柳荫街,积极支持街道的军民共建活动。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元帅因病逝世,享年89岁。遵照他的遗愿,骨灰撒在他曾经浴血战斗过的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太行山,骨灰盒和遗像安放在他的故土———山西五台县烈士陵园。
  背景
  ■青少年时考入阎锡山所办的太原国民师范,恰恰又是他从阎锡山手里解放了山西全境
  ■他提出游击战术的七条原则,与毛
  泽东等在井冈山斗争中创造出的游击
  “十六字诀”是“英雄所见略同”
  徐向前是十大元帅中惟一的北方人,其家在五台县,所居的村子与山西军阀阎锡山的老家隔河相望。
  当年山西有句民谣:“会说五台话,就有洋刀挎。”徐向前考入的太原国民师范又是阎锡山所办。徐向前最初的愿望是当一名小学教师。师范毕业后,他月薪二十块大洋———与过去的学徒生活比,已是相当不错的待遇。但他这时已接受了进步思想,并向学生宣传,被阎锡山委派的校长解聘。胸怀改造黑暗社会的理想和抱负,徐向前不远万里奔赴广州投考黄埔军校,并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颇有意思的是,最后把山西从阎锡山手中解放出来的正是徐向前。
  徐向前戎马一生,不仅战功卓著,军事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他到鄂豫皖不久,便于1929年末和其他同志一起提出了游击战术的七条原则,包括“集中作战、分散游击”、“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等,与毛泽东等在井冈山斗争中创造出的游击战“十六字诀”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在川陕苏区,他运用的“收紧阵地”与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的“诱敌深入”也有相似之处;在冀南平原游击战中,他曾创造性地提出“人山”的思想,意即平原虽然没有山区那样的地形条件,但可以动员人民群众使之成为游击队的“人山”———这些,无疑都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宝库的重要贡献。
  故事
  ■蒋介石看不上这位外表温文尔雅甚至有些腼腆木讷的黄埔一期生,没想到日后在他手里吃够苦头
  ■李先念回忆:“向前从不知恐惧为何物,越是大仗、硬仗、恶仗来临,他越是生龙活虎。”
  ■临汾战役,他以一万八千斤炸药创解放战争坑道爆破战术之最
  ■晋中战役追击战中,被围的日本军官问解放军战士:“你的太君的徐向
  前?”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满屋的敌
  人立刻缴械投降
  从外表看,徐向前温文尔雅,甚至有些腼腆木讷。早年在黄埔军校读书时,蒋介石在与每个学生例行的单独面谈中问:“你叫什么名字?”答:“徐象谦。”问:“你是什么地方人?”答:“山西人。”问:“在家干过什么?”答:“当过教员。”……这种机械的问答,使气氛十分尴尬。在蒋介石眼里,徐向前这种学生以后不会有什么出息,于是便挥挥手让他出去了。没承想多少年后,这位不起眼的黄埔生竟成了红军高级将领,消灭了蒋介石十几万军队。
  实际上,徐向前的指挥风格与其外表恰成鲜明对比。在广州起义和海陆丰的艰苦战斗中,他锻炼出非凡的勇气和丰富的战斗经验。他刚到鄂豫皖任副师长时,师长已牺牲,部队也只有黄麻起义后留下的300多名农民战士。头一次带队上阵,敌人的机枪扫过来,没经验的战士都趴在地上不敢抬头,徐向前却站在那里岿然不动,就此在部队中树立起威信。此后,哪里战斗激烈,他就拿着驳壳枪出现在哪里。曾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政委的李先念回忆说:“向前具有惊人的军事胆略,从不知恐惧为何物。越是大仗、硬仗、恶仗来临,他越是生龙活虎,精神百倍。”红四方面军善打硬仗、恶仗,是与他的指挥风格分不开的。
  他的这股硬劲,在1948年的临汾战役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根据解放军炮火不强、城坚难摧的情况,决定采用“土行孙战法”,依靠坑道爆破解决战斗。当部队以土工作业逼近主城墙时,敌人用一切手段破坏。解放军共挖掘爆破坑道十五条,掩护坑道四十余条,除去被敌人破坏部分外,最后只有三条坑道能挖至城墙下,部队伤亡很大。关键时刻,徐向前号召“要坚持最后五分钟”,他对部下说:“就是胡子白了,也要打下临汾!”总攻时,两条坑道内所装一万八千斤炸药同时点火,将厚厚的城墙炸开两个五十多米宽的口子,八纵二十三旅首先突入城内,战后被命名为“临汾旅”。此役为解放战争中最为典型的坑道爆破攻城战术。
  徐向前善于带兵,特别是能在短期内将素质较差的地方部队整训成劲旅。他到鄂豫皖才两年多,便把300多人的农民武装带成有4万人的红四方面军。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后,徐向前将晋冀鲁豫地方部队集中起来,编成华北第一兵团。在攻克临汾后,徐向前又以六万之众横扫晋中,采取包抄围攻、灵活机动的战术,把阎锡山的精锐野战兵团大部歼灭,其中包括由日本人组成的暂编第十总队(抗战结束后,阎锡山收编了不少日本军人),头目元泉馨(起中文名原泉福)少将被击毙。这些鬼子一听到徐向前的名字就胆战心惊。追击时,解放军战士冲进一间挤满日本兵的屋子,为首的日本军官拦上来问:“你的太君的徐向前?”战士大声说:“是的。”日本军官转头一声呼叫,满屋的敌人立刻缴械投降。
  在1948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听到徐向前汇报晋中战役情况时插话说:“你们还不到六万人,一个月消灭阎锡山十万,单是正规军就搞掉他八个整旅,你说一说,你们那个晋中战役是怎么打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徐向前指挥才能的赞扬。 叶剑英(1897-1986)

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广东军区司令员,中南行政委员副主席,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训练总监部代部长,军事科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国防部部长。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四届全国政协主席,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共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共和国十大元帅之叶剑英:坐镇粉碎四人帮(图)

  诗魂加剑器
  才华冠三军
  潇洒说将风,叶帅独称雄。帷幄夸参座,外交骑士功。诗情伴烽火,谈笑除四凶。欣逢八十诞,自赋述一生:
  八十毋劳论废兴,
  长征接力有来人。
  导师创业垂千古,
  侪辈追随愧望尘。
  亿万愚公齐破立,
  五洲权霸共沉沦。
  老夫喜作黄昏颂,
  满目青山夕照明。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的关键时刻,曾有一位起过力挽狂澜作用的突出人物,那就是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作为一个文武全才的领导人,他大智大勇,在沧海横流中显出英雄本色。他之所以能如此,正出于一颗热爱党和祖国的赤子之心,以及毕生对真理的执著追求。
  生平
  ■出身侨乡,闯过南洋,在国民党军中官至少将师长,却毅然加入共产党
  叶剑英,原名叶宜伟,1897年出生于广东梅县农村一个小商人之家。他5岁时入私塾,学习之余还要做繁重的家务劳动。在入三堡学堂、东山中学时,除文史诗词成绩突出外,他又兼习军事体育,尤精剑棍。日后他文武全才,正是在此时打下的基础。
  中学毕业后,叶剑英当过小学教员,依侨乡的习惯于19岁时到马来西亚谋事。因受歧视和遭资本家欺压,他愤然于1917年回国考入云南讲武堂,想走从军强国之路,自改名剑英。
  两年半后,叶剑英以全校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他谢绝挽留,返乡入粤军任参谋、炮兵教官,并曾在1923年陈炯明叛变时,亲自操炮向叛军开火,以掩护孙中山脱险。后他任旅参谋长、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团长、副师长,北伐战争中因立战功升少将师长。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共政变时曾拉拢他,叶剑英却抛弃每月可得上万薪饷的地位,赶到武汉向中共提出入党申请,并得到周恩来批准。
  1927年秋,叶剑英接受党的指示返回广州,在国民党军张发奎的第四军任参谋长,暗中掩护由“C.P分子”(共产党)和“C.Y分子”(共青团)为骨干的教导团筹划的起义。同年12月,广州起义爆发,他任红军副总指挥。翌年,他赴苏联入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原中山大学),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1930年秋,叶剑英回到上海,与刘伯承等一同翻译了苏军的条令。翌年春,他进入赣南根据地,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负责参谋部,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军委会的首任参谋部长。继刘伯承之后,叶剑英成为人民军队的第二任总参谋长。
  ■在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内长期任参谋长;是“中共外交三骑士”之一;北平解放后为第一任市长;广州解放后任市长兼广东军区司令员;粉碎“四人帮”时发挥了关键作用
  1932年,叶剑英与刘伯承对调,任红军学校校长。长征中,他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前敌指挥部参谋长。他曾因向中央报告张国焘分裂党的企图,后来受到毛泽东高度赞扬。到达陕北后,叶剑英任一方面军参谋长。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任八路军参谋长。由于他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同周恩来、董必武并称为“中共外交三骑士”。
  1941年,叶剑英从重庆回延安主管总参谋部工作。1945年,他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中央委员,随后再赴国民党统治区,任美、国、共合组的军事三人小组的中共代表。1947年,他率军调部最后一批人返回延安,随后去晋西北任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负责对转战陕北的毛泽东、周恩来所率的中央机关实施保障。
  1949年北平解放后,叶剑英为中共中央派出的首任北平市长。同年秋,他又任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率干部南下,广州解放后,任市长兼广东军区司令员。1953年,他调回北京,主管军训等工作,并任军事科学院首任院长。“文革”后期,老帅中间只有他在位主持军队工作。1976年10月,叶剑英坐镇指挥,一举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
  在新的历史时期,德高望重的叶剑英曾任党中央副主席、人大委员长,后来他因“身欲奋飞兮病在床”,主动提出退出领导岗位。1986年逝世,享年89岁。
  背景
  ■他同毛泽东、陈毅一样,都是诗人兼革命家、军事家。这种人生道路也向人们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革命、对外开放相结合,能够培养出适合中国特色需要的杰出人才
  叶剑英与周恩来、刘少奇等许多中共早期领导人出生于同一时代,同样成长于革命与救亡为国内主旋律的时代。他的独特之处,又在于生长于广东侨乡。自明清以后,中国大地就出现了南北贫富倾斜,在居民迁移流向上,俗称“宁向南翻三座山,不向北挪一块砖”,闽粤的人再穷便出海闯南洋。叶剑英本人也有过出洋经历,然而他还是回到苦难的祖国,由到旧军队中从戎走向参加共产党革命之路,并以特有的才华在党内军内成为智多星式的“参座”。这除了特定时代的革命风潮影响,还在于他有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
  在党内军内的高层领导中,毛泽东很称赞叶剑英的文才,尤其说他“善七律”。从少年时代起,叶剑英便如痴如醉地钻研名人诗词,积下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再加上走出国门开拓眼界,更激发了救国情怀。叶剑英同毛泽东、陈毅一样,都是诗人兼革命家、军事家。这种人生道路,也向人们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革命、对外开放相结合,能够培养出适合中国特色需要的杰出人才。
  故事
  ■与日本教官以真刀劈赛,最后对手按“武士道”规则交出佩刀认输
  ■在广州起义中手提驳壳枪,哪里枪声最激烈,就赶到哪里指挥
  叶剑英在粤军和中国革命军队中长期任参谋长,多年来有“儒将”之名。其实他的武功也远超过常人,在捍卫民族尊严和革命战争中不惜舍身相拼。
  他在云南讲武堂就读时,校内所聘剑术教官是一个出身武士之家的日本中尉。此人经常欺负中国教员和学生,甚至违反只能用竹剑劈刺的基本规律,扬言谁敢与他比试就要用真刀。叶剑英见状积愤在胸,通过仔细研究此人特点,苦练半年,向他提出挑战。那个日本教官大感意外,上场便大吼着狂劈,被叶剑英一一挡过,几个回合过后,日本教官便乱了阵脚。叶剑英一招过去,使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只好按“武士道”规则鞠躬交出佩刀。
  广州起义的第一天,身为副总指挥的叶剑英一面筹划全局,一面到第一线直接指挥。因起义官兵不大会用炮,他便亲自教他们如何瞄准目标和开火。战斗进入第二天形势恶化,叶剑英手提驳壳枪,哪里枪声最激烈就赶到哪里指挥,一天下来脸都被硝烟熏黑了。在此后的战斗中,叶剑英多次遇险,腿上还一直留着长征途中被炸伤后未能取出的弹片。
  叶剑英1986年去世后,骨灰安放在广州红花岗烈士陵园,与当年并肩战斗并牺牲在长堤的战友们永远厮守。
  ■长期身居国民党统治的虎穴,却谈笑自若,以卓越的才识让对手敬服
  ■“文革”初期,在京西宾馆当面怒斥江青,因拍桌子过猛,竟造成掌骨折断
  叶剑英曾长期与国民党当局周旋,经常被特务跟踪监视,一生中多次遭遇暗杀袭击,他却以大无畏的气概,身居虎穴而谈笑自若,并以卓越的才识让对手敬服。抗战初期,他应邀到国民党办的南岳游击战训练班当副教育长。面对周围的敌意,他以坦荡的气概相对,并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向国民党军官们说明共产党能够以弱胜强,就在于能与人民打成一片。顽固反共的教育长汤恩伯听了也不禁感慨万分,当众指着叶剑英对部下们说:“过去我们为什么老打不过他们呢?因为他们同群众是鱼水关系。”
  叶剑英以公开身份驻国统区时,还主管一些秘密工作,如深入军统电台的张露萍小组即由他掌握。驻北平时,他曾想出一些巧妙的接头办法,如外出时为甩掉跟随的特务汽车,把车开到东安市场前突然刹住,然后跳下来消失于人头攒动中。特务们只好在他的汽车旁等候,谁知叶剑英已到另外一个门口,乘上地下党准备好的汽车赶到秘密联络点。叶剑英任广州市长时,明知国民党特务头子毛人凤派人来暗杀,仍经常到群众和各方人士中去。一次,他乘车回东山,发现一辆可疑的卡车在路边,警卫让他低头时便飞来一串子弹。警卫还击后卡车逃走,叶剑英下车时指着车上的弹洞笑着说:“就凭这枪法,用不着大惊小怪嘛。应该想法通知毛人凤,再派特务来行刺,非带来一门美式榴弹炮才行。”
  “文革”开始后,他于1967年2月在京西宾馆当面怒斥江青,因拍桌子过猛,经医院检查发现右手第五掌骨折断。1976年,他对付“四人帮”那几个跳梁小丑时,精心运筹,不费一枪一弹,便完成了历史使命。事后,他用毛泽东的诗句形容此事———“无限风光在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