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泽影城:谈谣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6:05:15
杨澜工作室:余秋雨谈谣言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7月27日 14:03 凤凰卫视
嘉宾: 余秋雨(著名学者、作家)
引入语:人怕出名猪怕壮,媒体的种种传言往往不径而走,且看文化名人余秋雨如何面对。
主持人笔记:
余秋雨是一位文化名人,他的著作长期居于全球华文图书排行榜的前列。我与他虽然算是熟人,但约起他来却不易。一会儿,他躲到在深圳的家中闭门写作,一会儿,他远赴台湾、新加坡等地参加研讨会或巡回讲演。我个人很羡慕他的这种生活方式:以全球华人社会为创作和研究的背景,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也就多了一份潇洒自在,对于某些媒体上的风言风语也可以一笑置之。我约他访谈的主题是:为什么许多捕风捉影的八卦新闻总能以道德说教的形式出现在一些媒体上?而作为名人,又该如何面对呢?
(余秋雨是一位文化名人,他的著作长期居于全球华文图书排行榜的前列。既然做了名人,生活也就不在宁静,媒体上有关他的传闻和谣言也随之多了起来,如何面对真是让人煞费苦心。如果还击的话就会招致诸如无风不起浪的风凉话,如果忍气吞声,又会让人们把不实之词信以为真。你看,是不是让人左右为难。不过在今天的节目里,我并不是请大家来听名人倒苦水的,而是想探讨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许多捕风捉影的八卦新闻总是能够道貌岸然的出现在一些媒体上呢?)
Y(杨澜):余先生,非常高兴你能够接受我们的访问。关于你的消息不断地见诸于报端,在春节过了以后一段时间,就看到一个赫然的大标题说:“钱钟书受到余秋雨的嘲弄”,于是很多人也都不甚惊异,说余先生怎么对钱钟书先生有点不客气了。后来你在什么时候看到这篇文章的?
Q(余秋雨):我其实到现在还没有看到。当时我在深圳,收到很多朋友的长途电话给我报警,说大事不好。他们已经估计这个事情肯定不是真的,因为他们比较了解我,知道我很敬仰钱先生,怎么可能这样。但是我看了其它文章,由这个文章又引出了其它文章,就是从余秋雨的嘲弄谈起,然后这样评那样评。那感到问题比较严重了,就是首先已经肯定下来了,这件事情你肯定嘲弄了。他的主要一个观点就是:我讲他在象牙纸塔里面,和电视不相发生联系,其实正巧相反。有的谣言大家觉得是无风不起浪,可能你三分变成了八分,变成了十分,其实有的时候是正好相反。
Y:你那时最开始是怎么说的呢?
Q:正好是说钱钟书先生和电视的关系。我因为讲任何有良心的学者他都会关注传媒,像鲁迅当时就把自己的小说发表在报纸上,因为鲁迅没遇到电视。我就想到钱钟书先生,他是大学者,居然也写小说,写了小说还不算,晚年还支持上海的导演黄蜀芹把它拍成电视剧。因为我和黄黄蜀芹是好朋友,所以我很早就看到他们书信来往。我在讲课的时候反复地也讲,像这样的大学者他都关心电视,这完全是在歌颂他关心电视。但是人家可以道听途说,听说余秋雨在讲钱钟书和电视的关系,他们不知道钱钟书和电视有关系,那一定是在讲钱钟书不关心电视,于是就说肯定在嘲弄了。而且讲得很厉害了,说你看人家已经生病躺在床上,你说他坐在象牙塔里,这形象很糟。
Y:你太残忍了!
Q:很残忍,而且你年纪那么轻就去嘲弄那么一个老人。
Y:太有悖于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Q:对。道德压力都来了。
Y:问题很严重。
Q:但是我们一般都会造成这么种结果,就是在道德评判的一种压力当中,没有任何人会去想到这件事情是不是发生过,或者说打个电话问一下:余先生,你有没有讲过,那么我们再来发表这个批判文章。
Y:我有一个很现成的例子。就是当电影《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大陆上映以后,就有北京的一个报纸用了一个自由撰稿人的文章,里边就提到他采访了大陆一系列的大导演,包括像冯小宁这样的。就问到他:你觉得《泰坦尼克号》怎么样,然后加上了引号,冯小宁说:“这部电影实际上没什么了不起的,给我们那么多钱,我们中国人完全可以重新写电影史,改变奥斯卡评奖的标准”等等,说了一系列大话。结果冯小宁看到以后气得要死,说我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它的口气模仿得非常之像。于是这样的东西被大众看到以后就觉得,总是说过差不多类似的话吧!好像大家对这种白纸黑字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觉得它有某种的权威感。
Q:对。当这个消息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他可能还有一点萎萎缩缩的,但是当被人们引用,已经成为绝对真实了。我看到这个讲冯小宁评论《泰坦尼克号》的是在一个地方报纸上,已经几度转载,不是消息而是评论文章了。那个评论文章我初一看时觉得非常的好,但觉得我们中国人不要那么嚣张,人家拍了部好片子,比如某某某导演,名字都有名有姓。
Y:我们要虚心学习,干嘛要这样子。
Q:对,你们为什么这样对付人家呢?当时觉得真好,但是很可惜,怎么我们的导演说了这么傻的话。后来听说全是假的,这个感觉就产生一个问题:我们实在是评论家太多,而了解第一真实的人,调查第一真实的人实在太少。
Y:我发现缺少一定事实基础的所谓的评论,往往是针对一些社会上的名人的,像你就成为一些主要的矛头之一。我记得好像在去年的一个时候,在香港的一个报纸上还写过,您曾经在别人的剧作署上了您自己的名字,很有剽窃人家作品的嫌疑。
Q:对,那篇文章出来以后,我当时觉得非常难过。因为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报人写的一篇文章,里面讲到我,而且讲到他是一个非常喜欢我文章的人。他很痛苦,这个痛苦就传给了我,我也很痛苦,但事实正好完全相反。我感谢那个作者罗夫先生,他打电话给上海的知情人作了一些调查。调查以后,他发现完全不是这样,所以就在报纸上给我连续道歉。我很感动,感动到几乎要流眼泪,你想想看我受了这种歪曲,但是我为什么还想流眼泪呢?就说明一点,就是平常很多很多歪曲从来没有人道歉的,就是歪曲以后你自己去收拾吧,而且一点一点去收拾,这样的情况很多。我过去做学术研究的时候,因为不太出名,而这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工作,所以几乎没有人来惹你。当你写散文,散文是看的人很多的,那么就出了名,出了名以后就非常多非常多,有的说报纸上说要做大官。
Y:说你要做高官?为什么说到你要做很高很高的高官?
Q:也是传言,不知道哪来的。那人家说这总是好的吧!就是做某某部长,这是好的谣言吧!我说这是坏的谣言,因为人家某某部长做得挺好的,那么突然冒出了一个企图篡位的人,那多么危险。然后还有人说,这个要做某某高官的人可能还隐瞒了一段历史,在香港报纸也出来的。那么我后来很嘲笑地说:如果算一算这段历史的时间,我应该是很小的小孩,完全不对的,但是这都是白纸黑字的。
Y:报纸上登出来以后,恐怕有很多人马上对你很尊敬了吧!
Q:有的很尊敬,有的也很鄙视。因为你辞去了院长,原来为了做更高的官,这多么阴险。当然也有人表示很尊敬,感到以后说不定还可以提拔,或者什么等等,有的人还找我谈话。我就告诉他们完全不是。你想想看,如果要做部长的话,人家现在部长非常好地在做工作,而且下面有一些人还可能希望能够做部长,那这样的话,我一下子就成为他们的敌人。所以有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很好的传言,实际上它的效果也是坏的,甚至更坏。
Y:你有没有马上给那个部长打电话,解释说这不是我说的?
Q:一解释就糟糕,任何谣传都无法解释,不管是好的谣传还是不好的谣传。但是我相信,就是你在恨那些不太好的谣传的时候,你对好的谣传不要沾沾自喜,如果沾沾自喜的话,你等于是肯定了谣传本身。
Y:前面提到的有一个观点我很同意,就是说现在在我们这个文化圈子里,评论家非常多,但是却缺少一些人去核实一些最基本的事实。大量文摘报的存在也形成这种“据说”的潮流,据说谁谁谁什么吸毒了,还是怎么样,于是就谈论了一圈关于明星要自重等等这些问题。那首先你就要肯定那个人是吸毒,而那个人是不是吸毒没有任何人去做一个核实或者调查,就把人家的名誉给毁掉了。那我想这样的事,肯定你也遇到过了。
Q:对,我想永远的“据说”这个在海外也有据说,但是“据说”以后一定会有人去调查,一定会有人对“据说”产生兴趣。但是我们这儿有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就是没有人对“据说”的真实性发生兴趣,这个兴趣就在于在“据说”的内容上发表评论,评论一篇又一篇,讲得越厉害越好。但是我想有一些“据说”对于一些年轻的艺术家来说,我想伤害会是很大的,他们没法申辩,但是迎来的是好多好多道德压力。在中国这个地方,道德压力可能最后是打动了他的妈妈,也可能打动他的姐姐,也可能打动他的老师,构成一种社会的压力,使他非常沉重,一定是这样的。所以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够很好地化解一下,或者说是缓释一下的话,那么中国的年轻的艺术家、年轻的文化人要出来的话,那真是太难了。
Y:太难了,可能他们还不像你这样有着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这种心胸来能够承受这样的事情。
Q:对,至少像我们这样年龄的人就知道,这个“据说据说”在“文革”当中,把好多老干部都打下去了。好多“据说”都是后来事实证明这个也是不对的,那个也是不对的,连国家主席是内奸也是据说而已,都是不对的。我们都看过这些东西,我们的心理承受力可能会大一点,但是我们真是需要有大量的年纪非常轻的文化人、艺术家,能够来代表中华文化的尊严。那么他们一出来,就要披荆斩棘地来对付这些东西,对付很多的“据说”,那实在太难了。我相信,不要有太多的人站出来去保护他们,只要有人能够对第一真实,或者说原始真实表示兴趣,他们的压力就会大大减少。
Y:我觉得很多人会提出这样的一种质问就是说,你说应该给这些…特别是想在文化圈子里刚刚出头的年轻人,制造一个比较能够给他们保护的一种环境。那么很多人就觉得,这些人已经过去被传媒给宠坏了,被捧得太高了,而且他们已经又有名、又有钱了,挑剔挑剔他们有什么不可以,会有这样一种…。
Q:我相信这是对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不了解,他们不知道他们付出多大的劳动,不知道他们承受了多大的艰辛,都不知道。甚至于有一些活本身就是在传媒当中做的,譬如像你这样的节目主持人,他就是需要在传媒里边上班。那么这个在他们看来,在好多人看来,这就是被传媒宠坏了的一种证据。这完全是不对的,因为我最近还看到有一篇文章说:他们曾经占据过多少传媒的空间,我们就有理由让他们承受多少警戒。这个话好像说得非常的厉害了,但是我讲这是不公平的。
Y:为什么不公平呢?那不能让世界上的好事都让你一个人占了。
Q:但是问题是你占据多少空间,这个空间是他们的工作,是人们的需要,不是他们的需要。他们不了解,这个空间实际上是他们为大家服务的窗口,是他们的岗位。你不能说一个警察站在路上站了多少时间,我们就要想办法惩罚他多少时间,因为他出头露面那么久了,某种性质有点差不多,因为这是他的岗位。还有种说法就是:他们在那儿写那么多文章,讲那么多话,他们即使受到诬陷,也有辩白的方便、机会,所以我们可以很放松地来对付他们,因为他们有的是机会。其实他不知道,这样的人很难在传媒上利用自己的工作来为自己辩白,这是个职业道德的问题,不大方便。有的人能够这样做,比如有些作家写些专栏。
Y:可以自辩、自白书。
Q:其实也很不方便,因为中国的特点就是这样。你知道,就是鲁迅讲过:人一自辩,已经矮了半截。对于好多的读者来说,一个人在为自我辩解,最后得出的结果的是将信将疑。总是无风不起浪,总是有一点吧!不会想到这个事情可能完全不是这样。所以只要有人对这样的人提出不好的这么一种态度的话,他其实已经赢了一半。因为将信将疑,就在“将信”这一点半信半疑,一半就赢了。
Y:就好像走着走着路,被人倒上一盆脏水,然后你的工作就是把这个脏水自己洗干净,要慢慢地洗,你一下子还洗不干净。
Q:按照这样的理由,我刚才讲到了就是你反正有机会辩白。所以我的想法就是:反正你家里头有洗衣机,我就往你头上倒吧,你有机会洗得干净的。这是一个不道义的想法,毕竟时代不同了,这些在白纸黑字当中的骚扰好像确实没有像我们父辈一样变成灾难。如果说好多读者有点相信的话,好多读者也没有因为这个相信,从根本上改变对这些人的看法也没有改变。喜欢听歌的还依然喜欢听歌,喜欢读他书的依然读他书,好像没有改变。所以好像进入了一个非常新的时期,
Y:我觉得民众对于传媒有了一种更为成熟的看法。
Q: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对这个事情也不要过于愤怒,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他必然要经历一个阶段。过去传媒的过于刻板,过于统一化,现在板子松动了,一松动总是步子有点乱,我们不可能让它在活跃起来的过程中也是指挥“一二一”,所以完全可以在谈笑当中能够让这些问题慢慢地得到缓解,我想这完全可以做到的。
Y:不过余先生,我有一点可能不能同意您的观点。您觉得这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当中所必然发生的一些事情,但是据我所知,恐怕这是一个长期会存在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当你走到世界各个地方,无论是美国、香港、台湾,你都会发现大量的这种没有经过核实的所谓的“小道消息”在白纸黑字上这样的传播,恐怕只有我们需要习惯于这样的现象,而不是说期望它有朝一日会得到改观吧!
Q:是的,它实际上在一个比较民主的国家里边,它一定是这种色彩非常浓的。我从董乐山先生的一篇文章当中,他在介绍美国三、四十年代一个造谣的专家,叫尼古拉?温吉尔这么个人,他造谣造得是大规模的。他是作为专栏作家,每天白纸黑字把他能够知道的名人的各种隐私,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各种猜测全部都写出来。第一,不核实;第二,也不考虑这些公布对他的生活会带来如何致命的打击,他都不考虑,最后还上广播。最厉害的时候,曾经美国有五千万人是他的听众和读者,也就是说美国三分之二的男人当时都在听他,可见这是很厉害的,这样规模的人在我们这儿还没有发现。
Y:这样的人才还没有出来。会出来的,放心好了。
Q:这个温吉尔后来晚景非常冷落,不仅仅是电视,还有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没想到一点,尽管有那么多听众,但是那么多人未必都相信他,相信了的也未必都喜欢他,喜欢这个造谣的人。所以实际上后来他死的时候,送葬的就只有一个人。
Y:就一个人?没有五千万人都去送葬?
Q:没有没有,就一个。所以这一点我相信是这样,各种各样的传媒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我们的心里也有君子胸怀,也有小人心怀;有一些高尚的阅读情趣,也有一些低下的阅读情趣,但是处于低下那就应该自知自明为低下,就是自己知道这是低下。我们现在中国遇到的一个问题在哪儿呢?我们刚才都谈到了问题,就是明明是在传播着很不好的东西,但是背后紧跟着的是大量的道德评判,这是我们的特产了。就是说你可以像我看到香港报纸,讲哪个歌星在私生活如何,它的语调出来就是挤眉弄眼的,我们的感觉就是这样。这还可以,我们这个不是,完全没有证实过了以后,后面就是万炮齐鸣,全是凛然不可侵犯的爱国主义、道德品质、艺术家的使命感、艺德,这个就显得非常可笑,就是你的非常堂皇的大厦建筑在一个完全没有基座的沙漠上,这个我想应该过去。
Y:而且这个大厦越垒越高,就像前一段时间也是吵得非常红火的所谓《马桥词典》的事情。所有的事情人们都在讨论,就是说你怎么样对待文学批评,不要别人一批评你就要上法庭,好像就是大家都在讨论你应该怎么样对待批评,而从来没有一篇文章去说这个批评本身。比如你说《马桥词典》是抄袭的,它哪一段是抄袭的?你有一个什么对比的文字。没有一篇是这样的,反而都是在说它是抄袭的。但是那边人怎么样,就是大家都是在后边的评判,而没有一个人去关注最一开始的事实。
Q: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好像对原始真实大家毫无兴趣,只是在原始真实之后。所以真假和是非这两者相比,我们更看重是非而不在乎真假。我回想有好多过去的政治灾难都和这个特点相关,真假不管,是非第一,每个人都是是非评判家,这样下去的话灾难就比较大了。所以我的意思就是,传媒可以越来越活跃,每个人也应该承受各种各样人家的说三道四。报纸其实也可以用自己感到愉快的方式来自己运作,只要不违反法律就可以了。但是,这个绝对要结束,就是把传媒当中未经证实的这些东西来把非常沉重的道德重担紧紧连在一起,便成为一种虚假的说教,就是基奠是虚假的。虚假的说教对我们过去,像鲁迅什么所说的,国民性的影响很大。
Y:那作为一些有名的人,如果受到攻击的话,你应该用一种比较平常的心态,就知道这种事情都会过去的。
Q:我们这些人要学会,不仅我们,我们下一代要学会在这种坎坷的土壤上,在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中往前走。因为世界对我们的关爱是各种各样的,不能老是甜言蜜语,有的时候是寒风扑面,有的时候是海浪卷在我的身上,这都是美,哪怕是让我们受不了的东西,其实这也是生活对我们的关爱的一种,我认为是这样。如果是这个心情的话,就能够大家很高兴地往前走,不要整天变得气鼓鼓的,好像这个时代跟我们过不去,我觉得这个时代还挺好。
Y:也不要觉得自己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
Q:另外,我还有一个觉得非常重要,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觉得自己太重要,也没有多少人跟你时时都过不去。只是小小地碰撞你一下而已,你大声地喊叫没必要,所以我不太主张大家对这些事情过于认真、过于气愤。过于认真、过于气愤的话,其实是添火,在给它加火,我就觉得完全没有必要,用自然平静的态度来面对就可以了。其实已经有好多很不错的媒体,有一些从业人员相当地好,特别是我现在感觉到在勇敢地揭露假货、反腐倡廉。
Y:对于一些司法案件中存在的营私舞弊的行为,现在有些报纸做得也都很好。
Q:还有现在在经济领域里边,就是在改革开放过程当中,好多的厂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那么要揭露这个困难本身,他是要穿越很多很多的迷魂阵的,他敢于穿越这总的来说是非常好的。
Y:也就是媒体作为一种社会的正义感的象征。
Q:其实在整体上只是一个小角落,这个小角落就是现在还落后于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好像自己还有一点小小的天地里边在闹腾。简单说起来,基本上是一个流行文化领域的事情,这个事情比较小,我想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往前走的话,那一定能够席卷掉,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据余秋雨先生的观察,长期以来,国人都有这样的一种本领,就是把琐碎小事上升到大是大非,把无聊变成庄严,而其结果往往是具有破坏性的。清朝的“文字狱”和“文革时期”的许多冤狱都是极端的例子。而这些年以来,所谓“忠君” 、“革命”这些词汇都不再时髦了,于是这种庄严往往集中在人格和人品之上。只要能够攻击到对方的人格和人品,不管是否基于事实,作者都会马上蒙上一层“庄严”的光环。而这样的结果则是,当社会真正需要探讨一些重要课题的时候,往往失去了一种庄重的气氛。于是我想在这里说:多一点调查核实,多一点就事论是,无论是对一个健康的媒体,还是一个健康的社会都会有好处。)
谈 谣 言
陈相飞/文
专家们还在苦口婆心地告诉社会大众,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不会对我们造成影响,没料,另一场波动却席卷而来。大江南北,忽然间出现抢购食盐的风潮,据说诸多超市食盐货架挂起了免战牌。空穴来风,谣言真是太厉害了,这不禁发人深省。
第一,谣言貌似有理。谣言能够被许多人相信,自然有其原因,这就是,谣言虽然没有事实存在,但在理论上却貌似合乎逻辑,或者说,其推论过程中存在某些众所周知的事实,不然它就不会有市场。比如此次盐荒,有两个为人熟知的事实,一是日本的确发生了地震,二是的确存在核泄漏。
第二,谣言传播极快。人类的某种固有天性决定,谣言不长脚而日行千里。“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人们常常以为,真理总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于是,每当多几个人信谣传谣,谣言便很快如同病毒一般扩散。特别是信息时代,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bbs等现代传媒,很容易使之成几何级疯长,在短时间内走遍世界。
第三,谣言危害巨大。“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谣言中所表述的内容往往都是让人担心的事情,也就容易制造不稳定因素。诸多集会场合发生的踩踏事件和严重骚乱,便发端于某个人一句原本只是玩笑却让听者担惊受怕的话。大量悲剧告诉人们,谣言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应该看到,人们的头脑中总会有空白,真相无动于衷,谣言就将占领。为此,一旦谣言萌芽,就要迅速予以澄清。
第四,谣言止于推敲。谣言既然违背事实,当然经不住推敲。且说此次盐荒,只要稍微思考,就可以感觉到其中的荒谬。我未曾仔细了解人们为什么要抢购食盐,但照我设想,主要应该出于两点。一是地震污染了海水,食盐产量因之锐减;二是食盐可防核辐射,将会大量需要。关于前者,日本及其周边不是食盐主产地,海盐也只是食盐的品种之一,产量会由此大减么?关于后者,即便真要防核辐射,即便真有效果,据说也只是吃吃而已,你吃得了么?我们生活中只需要那么多食盐,抢什么抢啊?就算会涨价,也多费不了几个子。况且,和平年代,国家还会没有这一点调控力?国际金融危机都能应对,还能搞不定盐荒?如果搞不定盐荒,你要慌的地方还多着呢?家里藏着大量的盐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么?
可笑啊可笑,呵呵呵;可悲啊可悲,呜呜呜。现在好了吧,经销商可是赚了一笔,您家里堆那么多盐怎么办?别慌,想起来了,听说可以炒热来当健身用品,躺在上面睡觉有助于延年益寿。
也谈谣言   文 / 清之子
谣言,何谓谣言?谣言,即凭空捏造的不可信的蛊惑人的话。这就决定了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是站不住脚的,是经不起考验的。最终将不攻自破的。然而,事情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谣言可谓源远流长啊!远的尚且不论,有些著名的政治悲剧的产生都与谎报军情有关。而“谎报军情”也就是造谣。至于什么是谣言,由此可见一斑。
谣言的威力是无穷的,不可估量的。它可以使一个有头有脸的人一夜之间声名扫地,可以使一个国家乌烟瘴气、动乱不安。如我国的“文革”;可以使一个国家向一个国家开战,落个两败俱伤,后悔莫及之下场;中国的成语“人言可畏”、“众口铄金”更说明了谣言的威力之所在。说得夸张一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白研究了。倘若他老人家尚在人间,非气死不可。气死一个人不要紧,气死一大群人,这问题可非同小可了。而上文提到“谎报军情”就是“气死一大群人”的最好佐证。我不知道美国的中央情报局的间谍是怎么混饭吃的,军国大事岂能当游戏?竟然谎报军情,说伊拉克有什么核武器,什么化学武器,萨达姆是什么恐怖分子,与基地组织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关系,导致美国高层武断向伊拉克开战,导致伊拉克人民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更导致人类文明的又一次被践踏!在中国的封建王朝里,奸臣一言,忠臣被黜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导致小人得志,而真正有才干的人却怀才不遇,抑郁不得志,虽才高八斗,却无用武之地!人类本乃万物之灵啊,为何有时却愚蠢至及呢?不言而喻,这都是谣言惹的祸!
但是,谣言就是谣言,终归是站不住脚的,经不起考验的,它最终会不攻自破。检查组一次又一次地开进伊拉克,一次又一次地无功而返,这回美国人可被谣言害惨了,而那所谓的谣言也不攻自破了!
余秋雨说,恶者播弄谣言,愚者享受谣言,勇者击退谣言,智者阻止谣言,仁者消解谣言。如此看来,小布什作为一国之总统,应该是智者,为什么未能够阻止谣言,反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呢?说小布什报仇来吧!好像伊拉克人民跟他无怨无仇,更何况当年伊拉克人民也没杀了老布什;说小布什真的“中毒”了,有点说不过去……看来,小布什是醉翁之意不在此,在乎伊拉克的石油也!但也确实是受了谣言之害。
面对谣言,或无辩,或自我辩护……然而比较明智的做法却是:“在谣言的雪球下滑时做一枚石子,阻挡一下它的滚势;或者在谣言的群鸦乱飞时做一个稻草人,****扰一下它们的阵容。为的是,保住一片不大的雪地和蓝天”并“齐心协力把那些无法消灭的谣言,安置到全社会都不在乎的角落。”
也许,这样谣言便不显得那么可怕了。只要大家都敢说真话,实事求是,又何来谣言呢?即使有谣言,也不可怕了。
关于谣言,就此简单谈谈!
谈谈谣言
2011年09月07日 星期三 14:30
人是需要谣言的。如果没有关于你的谣言,证明你是一个不受关注的人,这是很多在混的人所不能容忍的。在单位需要领导的关注,在家里需要爱人和亲属的关注,在其他地方需要朋友的关注。当然,如果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特别是有钱人的关注,那就再好不过了。
人就是这样,没有关注的时候想要关注,有了关注的时候,就会抱怨流言蜚语。其实因果关系简单的很:你一旦引起别人的注意,关于你的说法就多了起来。故事难免会走形,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有的是半真半假的。半真半假的最像真的。
我至今仍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来都是真诚的、友善的,如同人与动物的关系。当然,自从我懂事的那天起就有人提醒我,社会本来是简单的,一旦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利益冲突,社会就变得复杂了。不过人与动物的关系一般还是真诚友善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人和动物不容易发生利益冲突,除非谁想吃掉对方。
还是回到谣言上来,在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你就引起关注了。几乎可以肯定,你会通过各种途径听到所谓的谣言。我想,谣言有两种,一种是恶毒地故意编造的,另一种是本能的反映,有意无意的走形或主观推断。出于善良的动机,我还是认为后种居多。
所以,谣言不问出处,用不着问。你想想挡了谁的财运、官运、桃花运了,出处就会有了。而且你问也是枉然,没有人承认背后说别人的坏话。
在我们这样的单位,商业化气氛很浓厚,人们有着千差万别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方式,谣言自然也就多起来。但关键是,谁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持对别人的信任。老怀疑别人用刀子扎你,是精神病态;老怀疑别人的道德品质比你差,是精神亚健康表现。
谈谈谣言杜绝问题
关于谣言的话题已经说了很多,也引起许多人的强烈关注。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一些谣言是人为的,带有严重破坏痕迹和破坏目的的。但是有些却不是,这些不是谣言的谣言,之所以后来成为一个赤果果的、如假包换的谣言,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变味了,甚至是变质了。
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某些谣言在传播之处只是一个传闻,或者说是一个疑惑和猜测,但是被一些人传播的过程中,夹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和情绪,渐渐的,这条信息变得越来越夸张,越来越“生刺”,最终讲一句传言变成一发不可收拾的谣言。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有一部分谣言就是一帮无聊的人凭空杜撰的,为了自己或者某个不良群体的利益,牺牲广大无辜网友的权益。特别是在互联网上,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谣传技术一再“升级”,令人难以分辨信息的真假。原因在于这些谣言真的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它们往往寄生在真实新闻之后,然后经过人为的、痕迹不明显、意思却差之一毫谬之千里!
加上广大网友对于这类重大新闻的有一定需求,因为很容易上当受骗。那么,难道我们就这样任由谣言在互联网上泛滥吗?就放任造谣者继续危害社会吗?我想,无论是相关部门也好,还是媒体、公众,都应该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防谣”机制,从而控制和消灭谣言的滋生和疯长。目的当然很明显,就是要压缩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将危害力降至最低。
那么,作为我们民众来讲,如何分辨谣言呢?现在给出几个意见,或许时间有些缓慢,但是对于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谣言,我想,麻烦一点不是坏事。
首先,看清楚消息的发布者是不是国家权威部门。一般来说,一条信息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威性,内容里面都会提到此消息来源于什么地方。如果你看到的消息不能自己证明自己的来源,而是据某某说,多半就是谣言;如果内容里面有提及国家权威部门,那就打电话问去相关网站查询就能辨别是谣言还是真相了。
其次,预报很准确的消息,一般它的真实性都不会太高。为了让更多的人相信它的权威性,多半谣言会把某件事情的发生精确的十分到位,具体到某个地点某个时刻等等。而事实上,准确的信息预测还远远达不到如此精确的程度,如果你看到某条信息预测某件事情很到位多半是假的。
再其次,时间是最好的证明。如果搞不清你听到的消息是真相还是谣言,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按兵不动,静观其变。谣言存在的时间不会很长的,在大的事件面前,过不去一两天,它就会被拆穿,那时候真相就会大白于天下了。
再再其次,在听信和传播某条信息之前先思考。为什么谣言容易在广大中老年人之间传播呢?因为老年人岁数大了,分辨力出现问题,而谣言一般是关系到日常生活的事件,老年人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多半会听信。而事实上谣言经不起推敲和琢磨,只要你静下心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分辨清楚它究竟是谣言还是真相了。
最后,如果某消息贴有“洋标签”,那么多半这条消息有问题。其实这点很容易理解——外国专家没有那么多的闲工夫关心外国的事情。因此,贴上国外专家话的消息一般都是别有用心的人瞎编出来的,不可相信。
处处设防,让谣言无处可藏!
南海日报:再谈谣言止于智者
由非典型性肺炎突袭引起的社会恐慌较快地平息下去了;先是传闻后是谣言触发的药物抢购和盐粮抢购风潮也迅速得到遏止,市场恢复了正常秩序。如今事件正进入善后处理阶段:病情得到控制,哄抬物价者受到惩罚,病源、“风”源正在追查,有关部门和省内各大媒体忙于总结经验教训……事件的过程证明,我们的政府在维护公共利益和安全方面是强有力的,尽管有舆论和权威人士指出在应变的反应速度上慢了半拍,“如果能够将澄清事实的时间再提前一点,效果会更好,所花的成本会更小”。这是个经验问题,国家承平日久,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和能力可说是客观的必然。所以有传媒学学者建议对公务员进行危机处理培训,笔者却觉得,我们老百姓尤其需要强化自身应变的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而增强对谣言的免疫力是起码的要求。
谣言是很古老的社会“病毒”。我国古代就有“曾参杀人”和“三人成虎”的故事。深知儿子善良的曾母也禁不住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曾参杀了人的传言所惑,从坚决不信到半信半疑到最后相信了。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是个造谣专家,他有句名言:“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可谓深知谣言三昧。可是谣言的伎俩也不过如此,它只能在事态处于模糊状态下盅惑人心,一旦事态明朗化,便如阳光下的肥皂泡瞬间破灭。所以这次风潮平息后,各大媒体都以“百姓知情,天下太平”、“恐慌止于公开”等为题总结经验教训,都认为权威的声音迅速、及时地澄清事实真相,是使谣言不攻自破的最有力武器。
不过话分两头,对于突如其来的、尤其是有一定复杂性的事件,弄清真相总得有个过程;既然是权威的声音,更要对受众负责不能不出言慎重,这样就难免留下一段或长或短的信息失控时间,需要公众自己抗击谣言或制止传闻。有道是“谣言止于智者”,此话十分在理。这里的所谓智者,不一定有大智慧,指的主要是临事冷静、善于理性思考的、相信科学、明达事理的人。凡属谣言,往往在逻辑上、事理上漏洞百出甚至荒唐可笑,稍加分析便不值一驳。比如这次抢购盐、粮据说是因为美国定于×月×日打伊拉克了,请问,是布什告诉你的吗?开仗时间从来都是绝对的军事机密,这是常识,竟然有不少人把如此幼稚荒谬的谣言当真,其心理的脆弱令人惊讶!
心理承受能力说到底还是人的综合素质问题。传闻或谣言的发生和扩散,总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出现的,同是处于信息弱势一方,为什么有人能从紊乱纷繁的信息中鉴别真伪是非,不为谣诼所动,有人却六神无主,盲目跟风?据报章披露,在风潮中的广州,各高等院校却是个平静的港湾,这并非偶然,正是较高的文化、思维素质赋予学子们较强的判断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由此可见,提高国民素质的紧迫性,又多了一个充分的理由。
当今世界很不平静,人类既有生存环境继续恶化之忧,又受人为的各种纷争的威胁。居安思危、强化应对危机的意识和能力,共同守住社会稳定这条底线,难道还不应该成为国民素质中的必备因素吗?(文/老冉 责编/尧舟)
据南海日报
布兰妮上脱口秀谈谣言 一切为增加知名度(图)
2006-06-15 12:35 雅虎娱乐
年仅24岁的小甜甜布兰妮已经有了足足7年的个人职业音乐生涯,专辑销量超过6千万张,同时她也是史上唯一拥有连续四张冠军专辑的女歌手,这远远超过了麦当娜和同样唱片大卖的碧昂斯。出道以来,布莱妮在歌坛上取得的成功让她不得不生活在聚光灯下,成为所有媒体和歌迷们关注的焦点。这样就导致了她的生活完全没有隐私,而报出她的负面消息也已经成为狗仔队和报纸杂志提高销售业绩的重要手段。
在过去的两年中,这位世界上最性感的尤物经历了觅得真爱,喜结连理,初为人母的人生大事。然而布兰妮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八卦传媒在她事业停歇的时候无情地打击她,不论是她的身材还是她的丈夫都不可幸免地被数落一番。 最近更报出布兰妮已经对丈夫凯文彻底失望,提出离婚的消息,在谣言满天飞的时候,布兰妮现身NBC电视台的脱口秀节目,与主持人马特-劳尔大谈目前的生活和事业状态。相信最近有关她的消息已经为她准备了充足的话题。到底凯文现在是不是已经被她赶进了地下室?前两天被记者拍到与她同行的健身教练是否是她的新欢?在这次节目中,小甜甜都一一作了解释。
这次节目的第一个话题便谈到了自从儿子肖恩出生以后,布兰妮真正体会到做为母亲的艰辛,而在母性的激发下,她变得更加尽职尽责。布兰妮在节目中谈到:“母性是一个令人惊讶的东西,在你成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之后,你会发现你从没有想过会为了一个人改变那么多,试想一下,一个你孕育了十个月的生命,当你第一次见到那个小家伙时,你会想这个幼小的生命从今天开始会完全的依赖着你,而你的所作所为,都会左右他的生活甚至他的命运,我不想当肖恩懂事之后抱怨我没有照顾好他,不是一个负责的好妈妈。所以现在,我不会只单单考虑我自己能够得到什么,而是更多的考虑到会给肖恩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而我做每一件事,都把我的儿子做为出发点。”目前已经有六个月身孕的布兰妮表示,她和凯文都热烈期盼着他们第二的孩子的到来。
接着,马特又问道关于与凯文-费德林的婚姻:“当初你选择嫁给凯文,我们相信你们肯定是相爱的,但目前来看,凯文存在着很多缺点,那么当时,到底凯文哪些方面吸引了你?”
“凯文是一个很简单的人,”布兰妮语重心长地回答道“你知道女人总是很喜欢把事情复杂化,但他是一个很天真、率直的人。他总是能发现很细微的事情,他会为你考虑很多,我非常欣赏凯文这一点。”
“那作为一个丈夫呢?他是否也如你想象中那么好?”
“不错,他是一个很好的丈夫。”布兰妮回答的非常自信。她同样还否认了前段时间媒体爆出关于她与凯文-费德林的婚姻已经走进死胡同的传闻。
当马特-劳尔向布兰妮出示了刊登着以“布兰妮将凯文三振出局”和“布兰妮的新男人”为标题的杂志,布兰妮解释道:“这个人根本不是像传闻中说的那样是我的新欢,他只是我的私人健身教练。”
紧接着,马特出示了更多的刊登着“最后期限”以及“对于凯文谎话的回击”的杂志:“这些杂志报道说你将凯文赶进了地下室,而你们的婚姻已经完全结束了?”
布兰妮自嘲的说:“看来我需要自己办一本杂志,这样才能把我的真实生活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你们都很清楚这些八卦杂志需要刊登那些合读者胃口的新闻来提高他们的销售量,而且在这方面,他们深知越是爆炸性的新闻,越能产生好的效果,而我们这些明星只能充当炮灰,成为轰炸的对象。”
最后,马特又问了关于凯文的前女友,与凯文有两个孩子的莎尔-杰克逊:“当初在杰克逊怀孕的时候,凯文却弃她而去,这件事有没有对你产生很大的影响?你有没有想过那是一种多么无助的情形?”布兰妮在听到这个问题时,表情很僵硬,她很快的转移了话题,“这只是她们两个之间的问题,你可以去问当事人。”
相信人气已经每况愈下的布兰妮此次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并不是只为了辟谣,同样这样可以再次引起别人对她的关注,而且在节目中大谈妈妈经毕竟可以改善她因为负面消息而带来的影响。
专家谈谣言风波 从谣言事件中学会危机防范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16日03:18 信息时报
本报讯 (记者 苏婉波 李婧) 在目前非典型性肺炎得到有效控制及前两天发生的抢购食盐、大米事件得以平息的情况下,昨日,广州日报邀请广州市有关职能部门、基层组织、专家学者以及国有食盐、粮食和医药的大型流通企业的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大家通过分析上述事件发生到平息的过程总结经验,举一反三消除隐患,努力为营造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良好社会环境献计献策。广州电台、广州电视台及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系列子报信息时报、老人报、岭南少年报和大洋网也对上述座谈会进行了采访。
在座谈会上,专家们和有关部门及企业的负责人谈到,事件的平息,特别是抢购盐米潮24小时内就基本平息,最根本的原因是政府部门指挥果断、措施得力。广州市粮食集团的董事长刘益宏说,在12日晚上出现抢购盐米潮后,当晚市委市政府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通报了市内的情况,市领导作出四项指示:敞开供应、正面宣传、加强监督、严格执法。
执法部门行动迅速是事件得到平息的关键。在最近出现的抢购事件中,也出现了违法商家哄抬药价和盐、米价格的现象,物价、工商等政府部门立即开展市场大检查,对违法经营者予以查处和曝光。广州市工商局副局长刘勇说,就是要让百姓看到哪里出现违法现象,哪里就有执法人员的身影,给不法分子以警告,给百姓以信心。
与此同时,媒体宣传及时,国有生产、流通企业发挥积极作用保障供给对稳定市场、稳定民心功不可没。省盐业专卖局专营部主任谭永飞说,在省内一些地区出现抢购盐的事件时,广州市政府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向大众公开辟谣,效果非常明显,到14日,全省抢购盐的现象已全面平息,物价回复正常。物价局局长沈志超说,13日,他在率队进行物价检查时,看到不少依法经营的商店把《广州日报》头版头条文章《盐荒米荒纯属无稽之谈》张贴出来,宣传效果很好,媒体的正确引导对平抑物价起到很大作用。而来自医药、粮食、盐业企业的负责人谈到,国有企业关键时刻均能以大局为重,发挥了主渠道作用,他们采取得力措施,保证市场供应、物价稳定,更值得大书一笔。
到会的专家学者们也各自从医学、社会心理学、大众传播学及人类学等角度,向有关部门提出很好的建议。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疾病防治专家钟南山教授提出要建立传染性疾病的预警制度;暨南大学新闻学院吴文虎教授提出要对公务员进行应对危机的专业培训等。
我们这样应对谣言风波
本报讯(记者 何雪华) 昨日下午,有关专家和食盐、粮食、医疗卫生等相关的负责人齐集广州日报社,共同就近日发生在全省范围内的非典型肺炎、抢购风波等市民关注的问题进行座谈,会上,大家谈论了各人及单位应对谣言风波的做法与经验,并一致认为:在目前全省已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的情况下,应该反思和深挖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原因,为谣言事件和抢购风波探寻解决方法,确保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两大因素引起肺炎感染恐慌
钟南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肺炎会引起市民这么大的关注,主要有两个因素:首先是美国发生“9·11”事件后,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了很多,人们对于炭疽菌造成的波及全球的状况记忆犹新,当遭遇到“原因不明”的病毒时,市民一下就慌了神。其次也有来自部分医务人员恐慌的原因。因为初期对病毒的认识不足,部分医务人员也受到感染,于是医务人员的恐慌更引发了老百姓的恐慌。目前最早的患病者是如何感染上病毒的还不知道,但是已经确定它的支原体是阴性的,炭疽菌完全排除,也无证据证明是禽流感。
我们医疗时发现,由于非典型肺炎不是继发性感染,达菲(药)看来是不起多大功用的。目前病毒的分离还在进行中,还只是找到亚性抗体,不过目前发病状况是可以控制的。
宣传科学是辟谣的根本途径触这种病
沈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一医院 主任
我从去年12月开始接触这种病例,至今已经看了近40个病人。我个人认为这是肺炎性流感。因为它是一个病毒在作怪,因而用抗生素效果不好,反而中医中药治疗好些。流感病毒比较复杂,仅甲型病毒,从1918年开始就经历了5次变异,新型病毒作怪很有可能,所以单纯的药物对付不科学。
对于市民的预防措施,我要说的是,此病的流传是以近距离形式,如病人的唾沫、病人接触过的水果食品等。在大庭广众下戴口罩作用很小,最多只能防止自己的病毒传给别人。目前最有效的防治原则就是,及早看病、及早治疗。虽然目前病毒散发的情况会发生,但是还是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市民不必过分恐慌,最根本的解除恐慌的途径是向市民宣传科学,这需要媒体发挥自己的作用。
全省急救防御药品储备充足触这种病
冯赞胜 广州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在药业这一行做了几十年了,还是第一次碰到国家最高限价七八元的板蓝根炒到五六十元,抗生素由约10元炒到五六十元的情况,这其中最主要是不法商贩哄抬物价,扰乱市场。从这次抢购药品风波里,我认为可以总结出预警系统、媒体作用和市场监管三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公司从2月8日左右知道抢购药品一事,就作出了满足货源、不涨价的两个决定。一般来说,板蓝根、抗生素等作为常用药品,库存是充裕的,我们、属下的健民药店实行了24小时的敞开供应。而且在一些外地不法商人往广东投放商品,有意抬价时,我们坚持了决不涨价,就算一些因为进货价高了按牌价卖出亏本我们也不动摇,这样就给老百姓定了心。在此,我向老百姓再派一颗定心丸:全省一共有3000万元的急救防御药品,储备充足,而且至目前还完全没有动用过。我们还有24小时急救热线服务,市民不必担心没药吃。
我们严格控制了食盐批发量
谭永飞 广东省盐专卖局专营部主任
市民的抢购食盐风波可谓来也汹汹,去也匆匆。2月11日下午云浮、惠州、肇庆、梅州等地首先出现了抢购食盐现象,12日下午前后到达广州,至13日中午广州风波基本平息,不足24小时。事件之所以很快结束,主要是因为政府重视、部门配合,而媒体对于事件的及时介入和正面宣传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食盐是专营商品,因为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而且也是战略物资,国家和政府是绝对保证供应的,目前我们库存4万吨盐,可保全省百日无忧。其实当天到我们的食盐批发点购盐的最多的还是个体经商者,我们严格控制了批发量,每个点只能批到3~5吨,保证不能囤积,加速了事件的平息。到14日全省抢购食盐风波结束。
严防奸商高价卖囤积商品
风波后一些商家进的高价商品可能会在城乡结合部等地设点高价售出坑害百姓
刘益宏 广州市粮食集团董事长
有米卖市民就不信谣
近日发生的两次抢购风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与群众的生命、生存问题有关。总结抢购粮食风波很快平息的四个方面是:指挥得当,宣传及时,监督到位,保障有力。广州市2月12日出现抢购粮食后,当晚就开了紧急会议应付。一直密切关注库存情况,保证供应和稳定价格。粮食价格是放开的,我们集团要随行就市,按市场价格涨价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没有涨价,因为我们知道,市民只要看到有米卖没涨价就不会信谣,抢购就不会持续很久。值得一提的是,媒体在平息这次抢购风波的作用是极大的,2月13日上午粮店一开门,就已经有市民在门口排队,当我们将刊有《粮荒盐荒纯属无稽之谈》一文的《广州日报》张贴出来后,市民就不再抢购了。
三违规商家受处罚
沈志超 广州市物价局局长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因为计划模式下供求紧张,出现过抢购商品。而想不到的是,10多年后在总供应大于总需求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幸好风波很快就平息了。而第二次抢购风从外围波及广州,可以看出完全是一些人造谣引起的。在广州粮盐都储备充足的情况下,政府还是及时部署了相关措施,确保供应,敞开门供应粮食、盐、油等,再加上媒体的宣传作用,风波平息下来了。物价部门在查处风波中对违规的商家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派出大量人力检查市场价格。前天,我们处罚了3家违规商家,一家药店罚了20万,一家超市也被罚20万,另一家被停业整顿7天。对在危机中哄抬物价等违规的商家进行严厉处罚,不仅可以惩治不法商家,也可以教育其他商家。
严防商家高价卖囤积商品
刘 勇 广州市工商局副局长
在两次抢购风波里,工商部门作为市场执法部门,共投入了5800多人次全面检查市场,将不法商人的三种行为——哄抬物价、垄断经营和囤积商品、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定性为扰乱市场秩序行为。从2月12日~13日一共清查市场、超市1000多家,已对9000多商家进行了拉网式检查,查出130多宗案子。在现场执法时,将高价盐当场限价销售,受到了群众拍手称快。为了平息物价,我们印单张给商家,教育他们不能取“不义之财”,13日我们的热线电话接到物价投诉600多宗,14日只有13宗,昨天上午只有3宗,可见风波已基本平息,市场秩序步入正常。
随后,我们将对违法的商家进行处罚、罚款并将超出限价的货款退回。目前遇到的困难是市民买时没有索取凭证。个别商家还会受到停业整顿甚至吊销执照的重罚。我们最担心的是,风波中一些商家为了牟利,进了高价的商品,为了高价卖出去,会在城乡结合部等地设点高价售出,坑害百姓。
政府有必要编制危机手册
吴文虎 暨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两次抢购风波是有区别有联系的,从社会学来说,这都是突发的危机事件。
在第一波里,人们通过短信、网络、口口相传里得到的信息是传言,传言有真有假。但由于市民不能及时得到权威信息,在2月7日~8日人们结束假期投入工作后,出现爆发性的疫情传播说法。到11日有一些人不敢坐公共交通工具。不过,最后公众话题还是决定了媒体的话题,媒体介入对风波的平息起了很大作用。
其实政府与传媒应该正视事态,及时为公众提供正确信息,选择最好的时机向社会公布。政府作为传媒的管理者,权威信息源,不能让流传的消息放任自流,要引导和协调,而且有关部门可以考虑采用短信或网络途径正确公布信息。
这次风波给我们的提示还有,有必要对公务员进行培训,编制危机手册。大大小小的危机可能经常出现,国外政府及企业的危机处理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谈 谣 言
从7月23日至8月2日,熊忠俊又在互联网上连发8篇文章,捏造各种所谓的"证据",持续不断地炒作"替身"谣言。期间,负责审判"5.7"交通肇事案的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和负责监督法律实施的检察机关先后通过媒体澄清事实,但熊忠俊继续在网上散布"替身"谣言,污蔑司法机关和媒体作假包庇。鄂州市公安机关查明的事实及获取的证据均表明,熊忠俊利用互联网捏造、散布"胡斌替身"谣言,引发网民猜疑,误导公众舆论,扰乱公共秩序,已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对上述违法行为,熊忠俊供认不讳。鄂州市公安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之规定,于2009年8月21日对熊忠俊作出行政拘留10天的处罚。
从这次事件让我突然想到了地震谣言,并可轻易看出,那些制造谣言者,肯定有着居心不良。造谣的目的性很强,要么报复社会,要么颠覆社会,要么达到某种物质目的,要么就达到某种扭曲的心理目的。社会上还有一些谣言,学生遇到自认为不公平的事,就在校园散播怖谣言,受到学校师生和社会的一致谴责,谣言猛于虎,眼前的谣言,有着新闻的“真实”和细节的“逼真”,极易让人弄假成真,造成大规模的社会恐慌。而这种社会性的恐慌的影响,将会涉及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方面面。谣言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们对谣言的态度。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恶者播弄谣言,勇者击退谣言,智者阻止谣言。我想最有力的就是政府及时发布市民关心的信息,让谣言失去传播的市场,是最为积极的方法。“权威信息快于谣言”,就不会出现“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出门去”的现象了。当谣言如果确已扰乱社会秩序,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要受到法律的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