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杨桥中学:“八福”浅析(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45:42

八福”浅析(上)

在新约圣经中,耶稣基督的教训,总是围绕“天国”这个信息展开,在此他不仅强调了上帝的主权与管理,而且也规范了天国子民应具有的属灵品性。在四福音中,有关天国子民应具有的属灵品性的直接教训,主要集中在登山宝训之中。而作为登山宝训的开启信息,“论八福”历来作为耶稣伦理教训的缩影,倍受关注。它的价值在于,描述了一个天国之子的形象,他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从灵性的贫乏走向富足,甚至甘于为主受苦的过程。深入有效地理解、实践八福的内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新约信息,指导我们的属灵生活,肩负起福音使命。以下,我们循序来看“八福”所包含的内容及所要表达的信息。

 

一、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5:3节)

“虚心”,英文译作“灵里贫穷”,中文译为“虚怀若谷”。在原文中这两种意思都有包含,但仍不够完全。更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一无所有的人有福了,天国是属于他们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在灵里极其贫乏,需要基督的生命、能力和扶持的恩惠,才能承受神的国。“有福”,是指那些因着与基督和神的话产生关系而接受神国并得着其中所蕴涵的神的爱、眷顾、救恩及每日同在的人,所处的一种完美的状态。

首先,从消极的角度说,“虚心”是对人性里面占有欲望的挑战。由于人的堕落、罪的介入,在人性里面有了一个倾向,渴望更高、更美的东西被自己所拥有,归到自己的名下。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惜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这种天性里面的劣根,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在人的思想文化中,慢慢变成了一种潜在的价值观念。从“唯我独尊”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从“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到“胜者王侯,败者贼”,无不体现了这种思想被大众化的过程。这种占有思想的发展,必然在人的心理上形成一种扭曲,越有,越想有;越有,越想与人比较,比得过人就骄傲自大,比不过人就自悲自怜,患得患失。

岂不知,这是人滥用上帝给予的自由,无法弥补空虚带来的后果。原来,当上帝还未造人在地上时,已经为人预备了许多有用而且悦人的东西,为的是让人类赖以生存和享受。创世纪中记载,神称这些东西为“物”,并且,把这些东西交给具有上帝气息的人来管理与支配。在上帝的定旨关系中,神要占据人心灵里面的最高位,然后,才是外面神所赐福的无数美物,如钱财、爱情、权势、地位、学问等等。神的荣耀,透过所得的人所彰显;人的尊严,要通过对神的顺服,得到满足。然而,伊甸园的背叛,使人的心灵丧失了对神的交通,心灵的宝座被闲置了。在旧的关系破裂,新的关系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物”披着华丽的外衣,伴随着罪恶,悄然进入到我们的心灵深处。于是,人的里面失去了平安,没有了满足的喜悦。放眼今天的世界,从政府部门近来所披露的腐败现象,到经济领域所披露的丑恶事件;从国际间资源的争夺,到一般的民事纠纷,无不显示出这个恶果所带来的影响。

没有任何人比耶稣更了解我们的天性,也没有任何人比耶稣更能够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八福”的一开始他就强调“虚心”,要我们把一切阻碍我们与上帝亲近的“物”,从心灵里面洁净出去,把宝座重新预备给上帝居住。只有倒空一切,我们的心灵被神所充满,我们才能获得实在的满足与无比的喜乐。

其次,从积极的角度说,虚心是提倡我们过一种谦卑、顺服的生活。谦卑是什么?我们认为谦卑就是:意识到自己一无所有、毫无用处,且真正看到神是一切,遂让路给神真正成为一切。也就是说,不要自以为义,自视清高,而是要降服在主的面前,让神的旨意在我们的身上畅行无阻。

当耶稣讲这个信息的时候,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层良苦的用心。在主那里谦卑不像我们所理解的那么轻松,他所讲的谦卑与他的死联系在一起。主自己本有与神同等的权利,但他却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而且,顺服神的旨意,按着神的定旨,被钉死死在十字架上。尽管自己的天性本不情愿喝这杯,但是为了人与神的复合,他还是弃绝了与我们人性相融合的生命,如他所言:“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是从我父所受的命令。”(约10:18)因此,真正的谦卑乃是通向死的途径,死是谦卑的至极与最高的明证。谦卑是花,结出的完全之果就是向己死。

如同耶稣除了藉着死,无法证明他对神的降服已达到极点,也无法弃绝人性而跃入神的荣耀里一样,我们只有在自己的生命中谦卑的经历神要我们向罪死的工作,才能使基督的生命完全诞生在我们的里面。让我们牢记主的教训:“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太16:24-25)

 

二、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太5:4节)

“哀恸”指人对照神公义的标准和神的权能时,对自己的软弱所产生的忧伤哀痛之情,也可指为那些使神忧伤的事哀痛,以神的心为心,为世人的罪恶、邪淫、残暴而伤痛。那些哀恸的人将因从父神那里领受公义、和平并圣灵里的喜乐,而满得慰藉。

首先,为自己的罪哀恸,是蒙上帝赦免,得享平安、喜乐、灵里释放的属灵原则。在一般人的观念里面,认为犯罪越多,越不蒙上帝的赦免。也就是用一个量的概念来衡量。然而,上帝却用一种质的概念来看待人类。例如,站在我们的认识角度,看待扫罗与大卫的经历,大卫所犯罪的程度不亚于扫罗,上帝惩罚大卫应该像惩罚扫罗一样,使他死于凶残的敌人手里。但圣经告诉我们神始终没有离开大卫,并且,让他看到自己的儿子接续他作王,“年纪老迈,日子满足,享受丰富、尊荣”后,才安然去世。(代上29:28)再例如,犹大三十两银子把主耶稣给卖了,而彼得却是三次在众人面前公开不认主,从程度上说,彼得不比犹大好多少,但是两个人的结局截然相反,一个通过自杀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一个蒙上帝的赦免,赐给圣灵的能力成为一个福音的使者,为主殉道,进到上帝的荣耀中去。这两个例子,虽然在时间上有很大的距离,但是其反映的实质是一样的。大卫与彼得都了解一个事实,在上帝眼中,人的罪没有多少的区别,人都是带有罪性的,实质的光景是一样的,只是每个人在这个境遇中的最终的抉择决定了他是否蒙恩。扫罗与犹大,一个决志与神的仆人为敌,心灵空虚宁可找巫婆也不伏在万军之耶和华的面前;(撒上28:3-25)一个虽后悔卖主,却不向主耶稣认罪,跑到了祭司长、长老那里认罪,最后,在极度的恐惧中吊死了(太27:3-10)。然而,大卫与彼得不约而同的都向主表现出了懊悔和弃恶从善的决心。大卫说:“神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求你掩面不看我的罪,涂抹我一切的罪孽”(诗51:17、9节)。彼得想起主所说的话,他就出去痛哭(太26:75)。他们之所以蒙受了赦免,获得了安慰,是因为他们晓得一个属灵的原则;神断不喜悦恶人死亡,唯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结33:11);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诗34:18)。

其次,为国家、民族、教会所流的泪,必蒙上帝所纪念。耶利米的悲哀极深,堪称“泪眼先知”,他的每一滴眼泪都是从破碎的心灵里流出来的。作为神的代言人,耶利米知道他的祖国犹大及耶路撒冷的命运;神快要审判,灭亡将至;他因此而哭。他自己说:“我眼中流泪,以至失明;我的心肠扰乱,肝胆涂地;都因我众民遭毁灭,又因孩童和吃奶的在城内街上发昏”。(哀2:11)但是,在愁云惨雾中,耶利米看到一线希望。神是信实且满有怜悯的,只有他的怜悯才可阻止彻底的灭亡。并且,透过神的默示,他用信心的眼睛预先看到七十年以后的复兴,圣殿的重建,甚至新约的颁布。我想耶利米到此不再哀恸,充满了无比的喜乐,因为他的流泪有了功效,挽回了上帝的愤怒,以色列的复兴有了指望。

亲爱的弟兄姊妹,你为何流泪?是为自己自尊心受伤害,还是为周围的人犯罪,拒绝深爱他们的神?是为自己失去喜欢的东西,还是为了自己四周的人因犯罪要受苦而哭?是为了没有在教会中混到一官半职,还是看到教会的荒凉、需要而哭?在我们的世界上,有许多人处在贫穷、疾病、战争的痛苦与折磨中。这一切都应叫我们落泪和行动起来!

 

三、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太5:5节)

参考灵修版《圣经》有关这节经文的注释,并结合旧约诗篇37:5-11节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的意思:默然依靠耶和华,耐性等候他,不要为那道路通达的,和那恶谋成就这事的心怀不平,把一切的指望完全放在神的身上。这里所讲的温柔,不是因惧怕权势,所表现出来的懦弱性情,而是在得失的问题上,所彰显出来的源于基督丰盛的生命。温柔的人不去为自己的利益争夺,而是把自己完完全全交托在主的手里,主给就要,主不给就不要,对主的一切安排和定规都喊阿门。

创世纪26章记载了一个温柔的人承受地土的典型例子。当干旱的时候,在基拉耳寄居的以撒重新挖开了其父当年所挖的被非利士人填塞住的井,使活水从里面涌流出来。但非利士的牧人硬说这井是他们的,并且与以撒的牧人争斗起来。面对纠纷,以撒放弃了属于自己的权利,又挖了一口井,不久非利士人又来了。于是,以撒离开那里,又挖了一口井,这一回他们不为这井争竞了。以撒给那井起名叫“利河伯”,意味:耶和华现在给我们宽阔之地,我们必在这地昌盛。当以撒往别示巴去的夜里,神向他显现,告诉他,神要赐福与他,与他同在,使他的后裔繁多。(参创26:17-24)

试比较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祖孙三代的生平经历,我们会发现以撒一生基本上是平坦的,很少有什么大风大浪,即使有也能化险为夷。为什么以撒他不在“争、抓”上下工夫,反而一生富足呢?为什么“逆来顺受、顺服忍耐”,却使非利士人的王亚比米勒惧怕,以至于要与以撒结盟呢?原来在神那里有一个属灵的奥秘:一个一无所求的人,全世界都是他的,他心存不要,却实在什么都给他;但当你争夺时,主却不给,直到他肯放弃了,主才给。“温柔”使以撒这个异乡人避免了冲突,并且获得了存到永恒的地土。

所以,今天的我们要接受从神而来有关温柔的训练,是因为神要通过这样的造就,使我们能够免去贪心与不义,把一切交托在上帝的手里,让他去按其旨意成就在我们的身上。

 

四、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太5:6节)

“饥渴慕义”,意思是说渴慕真道,不靠自己的行为而是完全靠神的恩典称义,让神的大能大力充满自己的生命。整段话的信息是:那些立志在神里面追求,乐意倾一生之力为主奔波、操劳,遵守主的旨意、爱慕良善的人有福了,他们必定一无所缺。用神学家爱德华兹的话说,唯有从心里面发出一种信仰的深情,乐意在主里面进深,用主的宝血抵御和胜过一切的试探,让败坏和罪恶从我们的身上渐渐脱离,我们的生命才能一天新似一天,一天天更被神所充满。

首先,一个饥渴慕义的人,必然是一个爱慕良善,远离罪恶的人。因为人不可能同时拜玛门,又拜上帝,喜爱良善必然厌弃罪恶。可是今天为什么有许多人犯罪?因为人喜爱罪。他们喜欢吃、喝、嫖、赌,动血气,发情欲,享受罪中之乐。罪常是伪装的幸福,初尝罪的滋味,总是不错,可是当人陷入时,有尝不尽的苦味,它的影响甚至一生之久。除非主耶稣用他的宝血洗尽,用他的恩典托住我们!所以,我们如何对付罪的问题,乃是必先具有厌恶罪的坚决态度,才有可能远离罪,胜过罪。至于如何远离罪,胜过罪,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爱慕良善。而爱慕良善又不是人靠自己所能做到的,唯靠神的恩典,使人因信耶稣,成为神的儿子,接受良善的生命内住,才能行善。也就是说,只有对属神的生命有饥渴的心,才能爱慕良善,厌恶罪恶,过一种一无所缺的生活。所谓“一无所缺的新生活”,不是获得了名利地位的饱足,而是拥有了谦卑、柔和、忍耐、良善、圣洁一切属神的性情。

其次:一个渴慕真道的人,必定是一个爱慕神话语,在真道上扎根,竭力追求的人。保罗论到自己在基督里面的侍奉激情时说:“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杆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3:12-14)可见,是否有竭力追求的侍奉热情是我们在真道上冷热的寒暑表。

在今天的教会中,总有那么一些人,自己以为什么都知道。讲道的人一开口,他就知道要讲什么道,一讲完,他就开始论断,评头论足,说这道他二十年前就已听过了。在一般的经验看来,这类人似乎拥有很多属灵的知识与经历,但是,在主耶稣看来那是一种属灵的病态,看似“饱足”,其实是“困苦、可怜、贫穷”的。因为,他们已经丧失了起初那种饥渴慕义,追求神话语的热情,成了能说不能行的“法利赛式”信徒。

还有,一些在教会中的人,抱怨为什么经历不到神的同在,听不到扎心的道,看不见神迹奇事。特别看到教会中所存在的负面问题时,更是接受不了,他们的心消极的不得了。面对无能为力,甚至“祷告”也似乎解决不了的现实,他们用“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渐渐冷淡”自慰,逐渐变得麻木不仁,无动于衷,丧失了起初的爱主之心。

另外,还有一些基督徒被滚滚的经济大潮所淹没,整日所思所想的尽都是有关金钱的问题,如同主耶稣所言,他们被“钱财”所“迷惑”,“把道给挤住了,不能结实”。(太13:22节)

面对以上在我们生命中所显示出来的危机,主耶稣那句“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的话,如同闪电撞击着我们日益疲惫、软弱、消沉的心灵。“必得饱足”,一个“必”字,把神给我们的应许,与他的信实联系在一起。言外之意,不是神改变了,也不是他的旨意有了稍微的转变,更不是阴间的权柄太大,以至于他无能为力,而是人的那颗对他本该忠贞不二的心,被一些罪恶的意念和苦果所沾染,不能真正地认识上帝,认识周围的事物。我们是否得满足,享受神的同在,完全决定于我们与神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如何,是否有一种可持续的“饥渴慕义”的深情在里面。让我们牢记新约雅各书1:17节的这句宝训:“各种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

 

八福”浅析(下)

五、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太5:7节)

“怜恤”,这个词希伯来文原文是“chesedh”,对它的理解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从消极的层面讲,以宽大的胸怀对待那些曾经或正在侵犯我们,甚至对我们造成伤害的人;从积极的角度讲,是指能够善于深入别人的内心,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给人带来深层次的安慰的人。

首先,怜恤是心胸宽大,不以恶报恶,乃是以德报怨。查考圣经我们会发现在文明未开化之初,人们热衷于奉行无限报复的“丛林律”,通过极残忍的手段对待那些曾伤害他们的人,甚至斩尽杀绝,消灭一切相关的敌对势力。《创世纪》34章就记述了这样一个典型事例:当雅各带领他的全家浩浩荡荡路过示剑城的时候,他的小女儿底拿被示剑城哈抹的儿子示剑拉住玷辱了,为了给妹妹报仇,底拿的哥哥们设计诱骗城中的男丁行割礼,趁众人还在疼痛中的时候,各拿刀剑来到城中,把一切男丁都杀了,把他们的羊群、牛群和驴,及城里田间所有的,甚至一切货财、孩子、妇女,并各房中所有的,都掳掠去了。几个世纪以后,到了摩西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倡导人们无限的报复,而是提倡按“因果律”有限的报复,不能扩大打击的范围。《出埃及记》21章22-25节对此有一个很好的说明:“人若彼此争斗,伤害有孕的妇人,甚至坠胎,随后却无别害,那伤害她的总要按妇人的丈夫说要的,照审判官所断的受罚。若有别害的,就要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以烙还烙,以伤还伤,以打还打。”摩西要求以色列人把报复局限在两者之间,不能伤害到第三者,也不能无限的使伤害的程度升级,按对方行为所造成的影响给与相应的惩罚。尽管这种报复的形式,远胜于前者,但是它负面的影响仍然巨大。

直到耶稣说:“怜恤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的时候,这种“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局面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主耶稣所说的怜恤是当我们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你有能力去报复,但爱却起了作用,反而发出一种怜悯,不去报复。当主被钉在十字架上,面对众人的讥笑的时候,他没有像那些所谓的“英雄、豪杰”那样破口大骂,而是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主耶稣不但没有说诅咒的话,而且说了饶恕的话,代求的话,求上帝怜恤他们的无知。这种属灵的高度,人能达到吗?答案是肯定的,关键在于这个人是不是一个敬畏神的人。例如:虽然罗得把好地挑走了,让他的牧人与亚伯拉罕的牧人相争,但当他被掳以后,亚伯拉罕不顾性命把他夺回来;约瑟有能力报复曾伤害过他的兄弟,但他却以厚礼相待,使他们渡过灾荒之年;司提反被圣灵充满,当众为主申诉,激怒的犹太人用乱石打他,在危机关头他为众人祈祷,求主不将这罪归在众人的身上。为什么他们如此对待伤害他们的人,因为一方面他们晓得自己得罪神远远超过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另一方面他们知道若不从心里饶恕人,也要如此受天父的对待(太18:23-35)。因此,饶恕人的过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我们肯不肯遵守神话语的问题。

其次,怜悯是善于深入别人的内心,理解别人的处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当耶稣在地上的时候,有一次,一个长大麻风的人来到他面前。大麻风这种病是最可怕、最污秽、最不堪忍受的,当这人跪下求他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的时候,耶稣就动了慈心,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吧!”大麻风即时离开他,他就洁净了(参见可1:40-42)。在那样一个谈麻风色变的年代,耶稣却能用手去摸他,是一件实在令人震惊的举动。这一个“摸”字说明主不仅看到了他肉体的需要,而且也关注到他内在灵魂对爱与接纳的渴求。二十世纪世界上有一个受到广泛尊敬的人,她就是德兰修女,一个平凡的基督的使女。她本可以在修道院中安逸地生活一辈子,但她选择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她拆毁修道院与贫民窟中间隔断的墙,走出去到那些无助的、绝望的、处在垂死线上的人中间,与他们为伍。她带领修女们建立了一个名为“垂死之家”的寓所,是专门为那些濒临死亡的人预备的。当她拯救人的时候,从来不去问对方是基督徒还是佛教徒、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在她眼中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给她预备的对象,是一个急需要爱和体贴的灵魂。她说“爱是无止境的,因为神是爱,爱也是神,因为你所爱的就是神。我们必须不断的爱,甚至(像耶稣那样)受伤害的地步。因此重要的不是我们做了多少,而是我们在服侍当中付出了多大的爱心。”她一生没有为自己储存什么,把一切所有的都献给了穷人,甚至把教皇所赐的轿车也拍卖了捐给穷人,建了一幢专门治疗麻风病的大楼,这位老人逝世的时候受到印度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拥戴,从新加坡到英国,从新西兰到美国,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纷纷发表讲话,为这位仁慈的“天使”逝世感到悲痛。为什么一个平凡的,除了爱一无所有的老人,受到如此大的礼遇?因为她晓得并实践了一个伟大的属灵原则: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正因为她无私的效法主向各种境遇中的人付出无微不至的爱心,所以获得了神的怜恤、众人的尊重与爱戴。

总之,上帝藉着基督居住在我们中间,深入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做了怜恤的榜样。我们也应如此行,饶恕别人的过犯,并且能够深入别人的内心,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满足对方对爱的渴求。此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从神而来的怜恤,无比的自由与喜乐(参太6:14,18:23-35)。

 

六、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太5:8节)

“清心”的“清”字原文的意思是“清洁”、“纯洁”。所谓清心的人,就是不怀有各种自私自利的心态去侍奉上帝,也不被任何的外在环境所影响,疏远他与上帝的距离,无论处于何种处境都能仰望神、敬畏上帝。

首先,从积极的角度讲,清心是指怀着无条件、诚实的心态去侍奉神,这种心地蒙神的悦纳,必得见神。随着侍奉时间的延长,往往在我们的生活中,侍奉会带有一点功利色彩。在旧约中先知弥迦就曾揭露当时存在在宗教生活中的有条件的侍奉:“首领为贿赂审判,祭司为雇价施训诲,先知为银钱行占卜”(弥3:11)。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当时的犹太人完全把神放在一边,不侍奉神,否则他们中间哪里还有祭司和先知呢?他们既然犯罪怎么还会“依赖耶和华”?因为他们不是不侍奉神,只是他们的侍奉不是照神的完全奉献的原则去侍奉,乃是按照交换利益的原则去侍奉。其实,在这些人的心中,最关心的不是侍奉质量的问题,崇拜是否达到上帝的面前,而是为了得贿赂、领雇价、受银钱。保罗一针见血的指出“因为有许多人行事,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敌。我屡次告诉你们,现在又流泪地告诉你们:他们的结局就是沉沦,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他们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专以地上的事为念。”作为主用他自己宝血赎买回来的儿女,我们的侍奉应当与他蒙召的恩典相称。神是怎样将他的救恩赐给人呢?是白白的赐给,不附加任何的条件,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已经为我们成就了,问题在于人是否肯接受。因此,我们侍奉神不应带有任何的功利色彩,不应把福音事工作为得利的门径,而应该不讲任何条件的把自己献给神,白白地拿出去不求补偿才对。

其次,清心的人意味着虽然处于一种繁忙,混乱甚至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一种纯洁的心灵,单单仰望神的心志,尽管四周弥漫了灰色的迷雾,但却能看到上帝权能的作为,真善美最终胜利的曙光。当马太写《马太福音》的时候,基督的福音事工受到犹太教的批驳以及罗马政府的残暴的破坏,师徒们正在一个个离他们而去,基督的再来似乎遥遥不能实现,按理说在书中应该流露出消极悲观的基调,但是恰恰相反,在书中马太不断地宣告出:“这是应验先知所说的话”(太1:22,2:15;2:23,4:14,8:17,12:17,13:35,21:14),言外之意,尽管敌对势力在极力地破坏与扼杀,但是上帝的管理必会按着他自己的定期成就在地上像成就在主耶稣身上的事工一样,不会因时局的动荡而有所改变。这种必胜的信心不仅存在马太的身上,而且在初期教会中很多人的身上都有所彰显。保罗深陷囹圄,却能勉励腓立比的信徒要靠主常常喜乐,并且一再强调要喜乐(腓4:4)。年纪老迈的约翰被流放在拔摩海岛,受尽了风霜雪雨的煎熬,但他在异象中看到了新耶路撒冷从天而降,以及新天新地的呈现,上帝旨意的最终实现。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繁荣、政治相对稳定的时期,教会的权益受到尊重和保护,基本上不存在外在的逼迫与压制,但是教会却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在某些教会的同工之间内讧问题相当严重。另一方面,某些教会的自养解决的不理想,经济问题困扰着许多传道人。再一方面,繁忙、竞争、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使信徒的心灵处在一种忙乱、恐慌、烦躁的状态。俗话所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同样的道理,传福音容易,建立一个不受世俗影响、健全、合一、持续增长的教会不容易;因信称义归入教会容易,而过一种圣洁的生活,长成满有基督的身量不容易。这都需要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活泼的信心。对于教会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光有先知那样嫉恶如仇的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有牧者的心肠,体贴到他们的处境与软弱,告诉他们神往往把人放在那样的一种环境之中,为的是要苦练、试验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内心如何,肯不肯守他的诫命,神不是把我们放在安乐窝里,让我们一无所缺过一种舒适的生活,而是让我们这些人跟随他的引导,过一种追求圣洁、灵性操练的人生(参申8:2-3)。真正的基督徒不仅能在顺境之中竭力追求神的旨意,而且在逆境之中亦能不丧失心志,对主充满信心,如哈巴谷先知所言: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没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脚如母鹿的蹄,又使我安稳在高处。当我们的灵命达到这个高度的时候,即使在“律法放松,公理也不显明;恶人围困义人,所以公理显然颠倒”的处境中仍能充满喜乐地生活,感谢上帝的恩典,视之为“化装来的祝福”(参哈1:4,3:17-19)。

 

七、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太5:9节)

“使人和睦”,“和睦”的意思是“和平”、“平安”。原文没有“使人”二字,因此可以译为“致力于和平的人有福了”。使人和睦不仅仅表明不在众人中间播散纷争,还应该积极地致力于和平的事工,除去隔阂,疏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消极地讲,“使人和睦”是不在弟兄中搞嫉妒纷争,这是上帝所憎恶的行为,是上帝最恨恶的罪行之一。在旧约《箴言》第六章十六节,启示出上帝所憎恶的七种罪恶,其中大多都与破坏和睦有关系,如“撒谎的舌,流无辜人的血,图谋恶计的心,飞跑行恶的脚,吐谎言的假见证,并在弟兄中布散纷争的人。”并且,用严厉的口吻指出:“心中怪僻,常设恶谋,布散纷争。所以灾难必忽然临到他身,他必顷刻败坏,无法可治”(箴6:14-15)。在新约《雅各书》中神又一次启示出他对嫉妒纷争的厌倦,指出这种苦毒的嫉妒和纷争不是从上头来的,乃是属地的、属情欲的、属魔鬼的。在何处有嫉妒纷争,就在何处有扰乱和各样的坏事(参雅3:14-16)。凡一国自相纷争,就成为荒场;一城一家自相纷争,必站立不住,凡一教会肢体自相纷争,必成为一盘散沙。这样的教训太多了,不胜枚举。南国北国自相纷争,最后被外邦列强个个歼灭,以亡国而告终;罗得与亚伯拉罕相争彼此分离,罗得被四王掳掠丧失一切财物,幸好亚伯拉罕率领众仆拼死相救,才能逃离虎口;哥林多教会彼此纷争,拉帮结派,导致信徒贫乏的灵命光景,重恩赐轻灵命,容忍淫乱,混乱圣餐。因此,要从根本上复兴一项事工,首先必须解决纷争的问题,只有内部达成了真实的合一,才能面对与改变外部复杂的客观环境,完成上帝所托付的使命。

其次,从积极的角度讲,“使人和睦”不是对某些危及教会和睦的隐患听之任之,畏首畏尾,而是积极地面对现实,经过努力,付上代价,促进和睦的实现。在这方面,主耶稣为我们作了美好的榜样。当我们还在罪中的时候,主耶稣离开天上的荣耀,降世为人,死在十字架上,付上极大的代价,解决了罪的问题。“因他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怨仇,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藉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灭了怨仇,便藉着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神和好了”(弗2:14-16)。并且将劝人与神和好的职份赐给我们,“这就是神在耶稣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林后5:19)。所以,使人和睦的人必须自己先与神和好,让基督的平安在他身上作主,里面有主的爱,肯吃亏、肯牺牲、与人和睦,这样才能将人带到主的面前,使他蒙主恩、与神和好。我们盼望将人带到神的面前,使他们接受基督,与神和好,这是最重要的和睦。我们里面有了主的生命,自己要发出基督的爱,与弟兄和好,并且要促成弟兄姐妹之间以及牧者与平信徒的和睦。笔者在某县教会学习的时候,听到这样一个见证:该县在96年间,因着是否接受国务院民族宗教事务局关于宗教活动场所登记的问题上发生分歧,有几个聚会点的同工坚决抵制,并且要脱离“两会”另立山头。在矛盾越演越烈的时候,“两会”的一个60多岁的烙常委主动出面调和,合一的话不知说了多少,仍无济于事。见他们仍硬心搞分裂,老人老泪纵横拉着他们的手说:“在主里面我们是弟兄,如果你们离开,会让天上的父亲伤心的。”说着他就跪在圣台前,痛苦流泪的祷告起来。一个、两个、三个,大家都纷纷的跪下祷告认起自己的罪来。最后,教会的同工们在主里面消除了隔阂,走在了一起。这件事情在当地成为美谈,荣耀了主的圣名。只有消除了分裂的隐患,教会的肢体之间满了和睦,彼此相爱,我们才能高声歌唱“看那!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另外,不但弟兄姐妹之间满了和睦,还要追求与众人和睦。我们当向众人行善,接待客旅,看望病人,周济穷人,扶助软弱的,勉励灰心的,里面有主的爱、主的心肠,这样连仇敌也要受到感化,使之和睦。如使徒保罗所言“若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罗12:18)。总之,使人和睦的人好像桥梁的建造者,致力于拆除隔阂,弥补裂痕,消除怨仇,沟通神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必蒙神的嘉许,被称为神的儿子。

八、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5:10节)

原文直译,为行善而受苦的人有福了,天国里正是这样的人。他们忠实于上帝的旨意,坚立上帝的真理、公义以及纯正的准则而拒绝向异教妥协、向敌基督的势力屈服,用他们的生命向罪恶宣战,谱写顺服神、荣耀神的乐章。

为义受逼迫,是因为罪恶进入世界后,在人的心中有一种对公义、圣洁天然的反感,所以当一个基督徒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上帝同行的时候,必然招致一些人的毁谤、辱骂、嘲笑甚至鞭打、杀害。如同约翰所言:“你们若属于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只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约15:19)。因此,基督徒行公义,就会遇到难处,会遇到逼迫;若与他们同流合污,一起犯罪,倒会受到他们的欢迎。但是我们是神的儿女,我们宁可被逼迫,也不能与他们同流合污。

圣经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约瑟在宰相家里的时候,宰相的妻子引诱他犯罪。如果按世人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个讨好主人妻子的好机会。但约瑟是敬畏神的人,他说:“我怎能做这大恶,得罪神呢?”(创39:9)他首先想到的是轻慢不得的神,他晓得神是圣洁的 ,决不容许人做这样的事情。想到这里,他宁愿得罪主人的妻子也不得罪上帝。因此,约瑟“理所当然”的被下到监狱里。圣经中约瑟这样因义受逼迫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何止一个?亚伯因祭物蒙神的喜悦,该隐就杀了他;大卫敬畏神被神膏立,引起扫罗的嫉妒,几次要把大卫置于死地;以赛亚、耶利米因为宣讲上帝的启示,以致于被杀头;主耶稣满有上帝的荣光,把神的慈爱彰显出来,医治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人,却作为罪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学生不能高过先生,仆人不能高过主人”,其后主的师徒一个个都前赴后继地为主殉道。正如保罗所说:“凡立志在耶稣基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后3:12)。今天在教会中,有很多的人总抱怨,教会的人际关系复杂,为什么说真话受人的反感;做主工也会受人的限制?为什么属血气的,张牙舞爪,不可一世,而真正爱主、被主使用的却处处受排挤、受刁难?越想,越想不通;越想,越觉得难过、悲伤。岂不知义人多受苦难、多经风霜是上帝奇妙的安排,里面有上帝的美意。

在患难中的人应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残酷的现实呢?《马太福音》5章11-12节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人若因我辱骂你们,捏造各样的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对待他们”。这一句话与前面的意思相同,只不过用的是一种比较现实的说法,叫具体的把“义”规范为“我”,把逼迫的人称为“你们”。遇到患难就退后,得到平安就前进,这是一般人的态度。但是主让我们在逆境中要勇敢、喜乐地面对一切的逼迫,用生命担负起受逼迫的角色。因为为耶稣的缘故受逼迫,并不是一种羞耻的事,而是一种权利,是一种恩典,证明我们像主,是主所爱的,是可喜乐、荣耀的一件事。并且,有指望拥有将来天上的赏赐。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对“八福”的浅析,我们可以发现:八福中耶稣的教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概括了一个愿意跟随基督、接受上帝的人所应具有的品质。从整个八福来看,可以认为每一种福都是耶稣的门徒的属灵品质,而且有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首先是“虚心”,停止背叛,倒空一切,归顺到上帝的面前,亲吻他的权杖。随之而来的“哀恸”是为自己的罪忧伤懊悔,寻求神的安慰。而后“温柔”是在人心里形成一种不愿与人争夺世俗之物,包容别人的软弱的潜质。然后“饥渴慕义”是对神的话在心里燃起炽热的火焰,渴望神国的建立,并为之奋斗。继续“怜恤人的”是在外在的信仰生活之中活出神的爱来。然后“清心”是除去一切侍奉神过程中内在或外在的拦阻,始终如一地敬畏上帝。再后“使人和睦”是充分的把主的爱彰显在众人中间,像救主那样做一个消除隔阂,带来神与人、人与人之间和平的使者。最后“为义受逼迫”意味着生命达到一个高峰,能够为了主的缘故,忍受患难,遭受逼迫,甚至无私地献上宝贵的生命,以死来酬谢神的恩典。另外,这八福在结构上讲也是一个完整的互相补充的整体,前四福讲的品格是被动的特性,而后四福是论到品格中主动的特性,但开始的应许与最后的应许是一样的“天国是他们的”,可见前后一致,浑然一体。既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天国子民的属灵品性,又展露了基督徒平衡而又多元的品格,实属上乘之作,不愧是耶稣教训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