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酒网下载: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14:07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是我国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精髓和悠久历史内涵,例如“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它不以简单或直接再现自然景观为目的,而是通过画作展现画家的宇宙观和审美趋向,其中不仅包含画家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艺术修养,更是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借助笔墨这种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加以表达的结果。它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就是所谓的“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这与以再现自然景观为目的的西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欣赏中国山水画,不能简单地以“像不像”为准则,而是要求欣赏者有比较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艺术方面的修养。

但是,就绘画艺术本身的规律而言,两千多年来,人们还是取得了一些公认的准则。我想,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判定标准,对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也许会有些帮助。画分“三品” 古人对于山水画最早分为“三品”:神品、妙品和能品,还有人将此“三品”又各分三等。夏文彦的解释是“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笔墨超绝,敷染得宜,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朱景真则认为“‘三品’之上更增逸品”,有人附议(王休复)。也有人认为逸品不应与神、妙、能“三品”放在一起品评(张彦远)。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我个人以为,夏文彦关于神、妙、能“三品”的解释,已经勾画了一个比较适合中国民族审美心理的欣赏山水画的标准。谢赫“六法” 从技术层面上作鉴赏,则大多以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为指南。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造型能力)、“随类赋彩”(设色能力)、“经营位置”(构图能力)和“传移模写”(继承能力)。并且,他认为“气韵必在生知”。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也说:“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以气韵为第一者,乃鉴赏家言,非作家法也。”也就是说,大家一致认为,一幅画的气韵是决定其优劣的最重要的因素。当然,关于气韵的由来也不能宿命化。董其昌没有像谢赫那样把话说绝。他在“气韵不可学”的论断之后,为画家们指出了一条曲径通幽之路:“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说,画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值得提及的另一条广为画界所接受的经验之谈,即“远观其势、近观其质”。我们欣赏一幅山水画,首先,在远处审阅它的气势如何。然后站在近处查看画中用笔是否挺拔有力、皴法是否富有表现力、用墨是否五色聚生,以及是否满足前面画论对于一幅好画所阐述的要求。气象、笔墨、韵味 今人论画,更有新意。当代大画家陆俨少在其著作《山水刍议》中说:“一幅画的好坏,要从它的气象、笔墨、韵味这三个方面衡量。这三点如果达到较高的标准,就是好画。否则就不是好画。”另外,陆俨少强调“画忌平”。气韵、含蓄、笔墨、丰厚、大气 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则提出“气”、“含”、“北”、“风(丰)”、“大”等五个方面。就是说,一张好画必须气韵灵动、画面含蓄、笔墨遒劲、内容丰富、气势宏大。还有画家提出再加上“有所创新”。这些都是对前人的发展。山水十二忌 在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时,该画不可有元代饶自然在《绘宗十二忌》中总结的“布置迫塞”、“远近不分”、“山无气脉”、“水无源流”、“境无夷险”、“路无出入”、“石止一面”、“树少四枝”、“人物佝偻”、“楼阁错杂”、“滃淡失宜”和“点染无法”等毛病或瑕疵。饶自然的这12条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已为画界所采纳。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尚有虚实、浓淡、主次、聚散、留白、透气等等。不过,对于欣赏者来说,略显专业了一些。以后有机会再与大家一起讨论。

    宋文治 江陵之晨 镜心 设色纸本

   宋文治 洞庭朝辉 镜心 设色纸本

  宋文治 1981年作 嘉陵帆影 镜心

    宋文治 漓江清晓 水墨纸本

   宋文治 黄山晴云 镜心 设色纸本

   峡谷晓云

   宋文治 1980年作 洞庭细雨 镜心

   宋文治 1982年作 太湖春色 立轴

   云山飞瀑

   黄山晴云图

   万古长青

   宋文治 1988年作 嘉陵晓行 镜心

   宋文治 1983年作 蜀江晓发图 立轴

   宋文治 蜀江图 镜心 设色纸本

   宋文治 茅坪常青 镜心 设色纸本

   嘉陵高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