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狮集团上海分公司:李鸿章临死前推荐了袁世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0:42:47

       1901年11月7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辛丑条约》谈判特命全权大臣李鸿章在悲愤交集中去世,朝廷发布上谕,命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四十三岁的袁世凯几乎是毫无争议地接替了李鸿章的位置。此次袁世凯的升迁,现在很多资料都说李鸿章在临死之前推荐了袁世凯,传言最广的,是李鸿章举荐说:“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认真查询起来,这句话并没有明确出处。李鸿章去世之时,正是中俄谈判最关键的时期,只有他的副手、《辛丑条约》谈判助手、直隶布政使周馥在病榻前。后来周馥回忆这一段历史时说:李鸿章去世时,自己由于极度悲伤,已不能亲自拟稿向朝廷报告,而是由其他人代笔的。也就是说,李鸿章去世的消息,是由周馥口述,别人记下后,报告给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不存在引用李鸿章话语一事。实际上李鸿章一病不起时,慈禧已对李氏的病情有预感,对接任之人也有考虑。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时,慈禧太后正在西安回京的路途上,周馥的电禀很简单:“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于本日午刻出缺。所有总署关防,敬谨封存。特电禀。”电文只字未提李鸿章对袁世凯的保荐。慈禧太后在接到电报的当天下午,即明发上谕:袁世凯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到任前由周馥护理。袁世凯的升迁,与其说是李鸿章推荐,不如说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袁世凯之所以顺理成章地接替李鸿章,除了在此之前他的能干以及感情投资深得慈禧信任之外,还在于他在清末新政中所扮演的“先锋”角色——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中国军队的再一次溃不成军,自己如丧家犬般的逃亡,使得年过花甲的慈禧感到从未有过的耻辱。由于决策错误,西逃的慈禧既遭受了巨大的压力,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慈禧不得不于西逃途中的宣化鸡鸣驿,公布了《罪己诏》:承认自己“负罪实甚”,表示要“涤虑洗心”,重新变法图强。1900年12月1日,也就是慈禧生日的当天,在西安,痛定思痛的慈禧下诏,承诺对清廷政治进行全面改革。两个月后,仍是在西安,慈禧又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发改弦更法诏,表示“母子一心”实行变法,要求各省督抚,各抒己见,在两个月之内提出改革方案,以备朝廷参考实行新政。慈禧的改弦更张,让大臣们捉摸不定,不少人都持观望态度。慈禧急了,下诏成立新政督办政务处,将各要臣全部纳入,这当中有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户部尚书鹿传霖,地方大员刘坤一、张之洞等,规定督办政务处总揽一切新政事宜,并且对各地方政府的新政实行督察。

       由于慈禧太后的新政颁布在辛丑年的纷乱之中,时局不明,颁布的地点又是偏于一隅的西安,所以,慈禧太后的这一系列改革声音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警觉和重视。只有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觉察到这当中的变化,接到诏书的第四天,袁世凯即上书《遵旨敬抒管见上备甄择折》,提出了慎号令、教官吏、崇实学、增实科、开民智、重游历、定使例、辨名实、裕度支、修武备十条革新方案,内容涉及政治、吏治、教育、外交、财政、军事六大方面,全面启动山东省的各项新政。当然,作为袁世凯本人来说,这样做并不完全是投慈禧所好,作为一个开明的地方官,袁世凯早就想对境内的一些事务进行改革了,现在,朝廷有明确的旨意,正可以因势利导。很快,山东的各项新政都走到了全国的前列,尤其是山东境内的教育改革,动静很大——1901年9月,清政府命将各省所有的书院,在省城的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的改为中学堂,并多设蒙养成学堂。号令颁布一个月后,袁世凯即在山东省城济南,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省立大学,并制定了中国第一份地方教育法规——山东学堂章程。章程大体涵盖了西方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袁世凯还高薪聘任了美国人赫士担当总教习。袁世凯的这一番举动自然得到朝廷的赏识,清廷发布上谕,命各省仿照袁世凯所定山东学堂章程,立即举办学校,不得延误,袁世凯因此也成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人物。

       袁世凯在八国联军进军北京前后的表现,以及在新政中所起到的先锋作用,不仅赢得了慈禧太后的好评,也赢得了西方列强的好感。在西方列强看来,袁世凯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中国官僚,他用他的行动表明对于西方的制度和做法没有敌意。而且,在西方人看来,袁世凯也是比较好沟通的一个人,是一位现实主义者,既清楚中国国际地位的弱点,又知道中国政府财政的拮据及其他真实状况。总之,袁世凯应该是一个很自知的人,而绝大多数的中国官员,则是自我封闭与狂妄自大。于是,西方列强也有意无意地向清廷表示,袁世凯才是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最佳人选。正因为慈禧的赏识,以及西方列强的推崇,袁世凯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直隶总督。

       刘体智的《异辞录》一书中,有一则李鸿章无意举荐袁世凯自代的记述颇值得玩味。刘体智是淮军名将刘秉璋的儿子,深晓李鸿章幕中机密,其民国初年的政治态度接近倒袁。刘说:李鸿章暮年染病之初,有人劝他保荐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继任人选。李鸿章说:继任有人在,我不想保举了。李鸿章说的就是袁世凯。在李鸿章看来,袁世凯深得朝廷信任,是接替自己的不二人选,干嘛要多此一举呢?李鸿章知道,无论是从才干上还是性格上,袁世凯是最像他的一个人。李鸿章也明白,自己未能完成的事情,肯定会在袁世凯手中完成。

       袁世凯也深深知晓自己与曾国藩、李鸿章的沿脉关系——无论李鸿章有无举袁自代的荐折,袁世凯都不否认。并且,在很多场合下,袁世凯还坦然不讳地承认自己是李氏衣钵的继承人。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的挽联就这样写道:

        公真旷代伟人,旋乾转坤,岂止勋名追郭令;我是再传弟子,感恩知已,愿宏志业继萧规。

       上联是用郭子仪、李光弼并肩平定安史之乱,中兴唐朝的典故,比喻李鸿章是清朝“同光中兴”的柱石。下联用的是汉初名相曹参继承萧何开创的局面的典故,以“萧规曹随”来比喻自己是李鸿章的追随者。

        天津李鸿章祠堂建成后,袁世凯又撰联:

         受知早岁,代将中年,一生低首拜汾阳,敢诩临淮壁垒;世变方殷,斯人不作,万古大名配诸葛,长留丞相祠堂。

       上联仍说早年即深受李氏之栽培,再用郭子仪推荐李光弼的故事自喻。虽然挽联与祭文一样多半是谀墓之词,但从中仍可以看出袁世凯对李鸿章的追慕和尊敬。无论从派系上来,还是革新变法的实际举动上来说,袁世凯都可以算是李鸿章的正宗继承者。李鸿章逝世之后,袁世凯追随着李鸿章的脚印,登堂入室正式进入清廷的权力中心。这一年,袁世凯只有四十三岁。

       一个人,无论他承认不承认,他总是长长链条中的一环。对于曾国藩、李鸿章以及袁世凯来说,这样的比喻更为贴切。他们一步一步地走来,前仆后继,就像是链条中的一环又一环。从总体上来说,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连接得那样的紧密,就如同一个人生活了一百五十年一样。也就是说,假如曾国藩活到一百五十岁,那么,他所经历的,可能思考并付诸实施的,也许就是真实的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曾经所做的。

        一个人,就是这样生活在时代中,也生活在历史的延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