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拉唑配什么药: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58:37

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是当前较封闭的农业生产走向国际国内市场的重要途径。2004年以来,重庆市以中央1号文件为导向,坚持以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为抓手、以扶持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纽带的思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稳步推进,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提高,产业化效应逐步显现。
    一、产业化发展基本情况

    (一)产业化百万工程整体推进势头良好,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统计,2004年十一个农业产业化工程实现项目总产值82.8亿元,同比增长75.4%(未扣除价格因素,下同);项目产品出售额达到73亿元,同比增长66.4%;龙头企业实现增加值24.2亿元,同比增长45.7%;产业化基地建设投资额达到11.9亿元,同比增长5.3%。
    表1:十个农业产业化项目产值情况(单位:万元)
    项目             项目产品总产值   销售收入                优质瘦肉型猪             347045     244749                优质粮深加工             148452      88117                草食牲畜                  97716      71162                花卉苗木                  38848      29386                优质中药材                63405      49934                甘蓝型黄籽油菜            16333      14967                优质蚕茧                  27071      26338                优质柑桔                  25949      20016                笋竹                      12870       7724                天然香料                  19702      14624                榨菜                      30781      25016                

    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整体推进,不但壮大了全市农业生产总体规模,同时优化了全市农产品结构。2004年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项目总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13.5%,比2003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对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绝对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0%左右。从重点产业来看,优质瘦肉型猪百万工程实现产值34.8亿元,占全市生猪产值的24.1%。优质粮工程实现产值14.8亿元,占全市谷物产值的10.4%。产业化优质产品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市农产品的品质结构,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产业化基地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和产出能力。2004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基地种植面积达到了521.9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0.3%。2004年产业化基地种植业亩均产出达到1816.5元,比全市1640.3元平均水平高出176.2元。

    (二)龙头企业规模逐步壮大,效益逐步提高

    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发展后劲增强。2004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了68.2亿元,同比增长23%;企业职工人数达到6.9万人,其中科技人员数达到1.1万人。龙头企业产业化加工工业品增加值占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4.4%。

    龙头企业生产效益逐步提高。2004年全市龙头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116亿元,同比增长41.4%;实现利润8.6亿元,同比增长32.3%;实际缴纳税金4.2亿元,同比增长16.7%。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产业化产品加工增加值率达到27%,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率持平。

    龙头企业营销体系逐步健全,在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产品出口交货总值达到了9.2亿元,同比增长19%,占全市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5%,是重庆市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力量。

    表2:2004年龙头企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单位:万元)

    指标                                  国家级       市级     区县级                1、产业化加工工业品年增加值          88004.0    57877.4    96230.9                2、年销售产业化产品加工工业品总额   280340.0   272166.5   371027.6                3、企业年营业总收入                 233393.0   327937.4   599835.7                4、企业实现利润                      36934.0    26967.4    22580.8                5、企业实际缴纳税金                  20700.9     9787.4    11606.4                6、企业年增加农民收入数              72407.3   201424.5   102835.0                

    (三)农业产业化市场机制运营状况良好,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合力逐步形成

    一是从投资构成来看,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2004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工程项目基地建设投资总额达到11.9亿元,同比增长5.3%。政府财政投入3.1亿元,占26%;村及农户投入5.6亿元,占47%;龙头企业投入1.6亿元,占13.4%;其他渠道投入1.7亿元,占14.3%。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反映了农业产业化的参与面不断扩大,涉及到了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二是从龙头企业的所有制形式来看,所有制形式多元化。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反映了不同的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据统计,在重庆市龙头企业中,其中个体私营企业占22%左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占60%左右,港澳、中外合资企业占1.1%左右,集体所有制企业占3.1%,股份合作和联营占5.6%。通过运用市场化运营机制,有效地整合了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的开发和经营中。

    (四)农业产业化的辐射带头作用增强,产业化效应逐步显现

    1、带动农民增收。2004年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37.7亿元,同比增长17.1%,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2.6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增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商品化程度;吸收劳动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带动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产业化辐射面扩大。2004年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工程涉及农户536.5万户次,涉及人口1653.9万人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4年累计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22.6万人,新增49.4万人。产业化吸纳农村劳动力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直接吸收农村劳动力成为企业员工;二是通过基地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实现充分就业,是当前农业产业化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三是在企业收购高峰期或生产加工高峰期招聘临时工人。

    (四)农村合作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化进程。全市供销社以“两社两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和新型农村流通业态,经过近3年的探索实践,取得可喜成效。2004年通过“两社”帮助农民实现销售额10.4亿元,增加农民收入1.55亿元,户平增收242元。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是当前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农民、企业业主是农业产业化中两个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两者联系的基本机制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目前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健全主要体现在:

    (1)订单农业的履约率很低,农民和业主的合同意识较差。目前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形式是契约式,即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目前订单农业的履约率普遍偏低,个别地区尚不足30%,严重地制约了产业化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一是农民和业主缺乏合同意识,信用较差。部分农民和业主当遇到价格因素变动等突发条件的影响,单方面违约。二是合同文本不规范,在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界定方面比较模糊。合同文本没有对农产品生产的质量标准、收购方式、价格、违约责任等进行详细规定,为违约方提供了便利。尤其是在利益分配、风险承担方面双方没有协调一致,从而导致“大难当头各自飞”。三是农产品增值的利润分配体制不健全。从当前农业产业化模式来看,农民无法获得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平均利润,更多利润流入了加工和流通环节,而没有真正反馈到农民手中。在这种机制之下,农民为了获取最大利益,便自行根据市场形势出售自己的产品,使订单成为一纸空文。四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对合同履行的监管和责任追究比较困难。当前由于缺乏相关的订单农业合同管理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加之较大部分企业都是和农民单个签订订单,缺乏行业协会等中间环节,出现违约后诉讼成本很高,导致农民和部分业主对订单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懈怠心理。五是少部分地区政府的行政性干预也是导致订单农业履约率低的重要原因。政府出于完成考核目标、指令性计划等目的,在没有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行政干预的手段替代农民与企业签订订单,由于取代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导致了农民最后“不卖帐”。

    (2)项目前期投入错位。根据农业产业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政府应在基础设施配套、政策优惠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在基地建设、技术引进、产业开发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产业化基地是龙头企业的原料来源和第一车间,是整个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从2004年农业产业化基地投资情况来看,龙头企业投资仅占总投资的13.4%,仅占财政投入的50%,占农民投入的30%左右。一方面彰显了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最大缺陷,即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来发展市场化的产业,政府角色错位,滋生了企业过度依靠政府扶持的思想,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较低。由于投入机制的不均衡性,使农民与企业谈判中处于不公正的地位,在利益分摊上没有把农民的投入纳入企业成本核算,使农民不能获得产品的社会平均利润,而当遭遇风险时,损失最大的是千家万户的农民。

    2、产业发展的层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从行业类别来看,生产加工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而市场开拓方面严重不足。2004年农业和工业类型的龙头企业产值占整个龙头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96.2%,而国内贸易和外贸出口仅占了3.8%。这种“倒金字塔”的发展模式导致重庆市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很低,品牌效应和产品知名度不高,直接影响整个产业化工程的效益。同时,96.2%的资源和投入集聚在生产加工环节,体现了整个产业化生产科技含量低,产品的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内部来看,由于注重短期效益,简单的产品分拣、包装等占了较大比重,而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产业链条延伸方面不足。同时,作坊式的龙头企业也占了较大比重,企业规模化程度较低。2004年全市龙头企业平均固定资产原值只有1530万元,最高的1.5亿元左右,最低不足100万。企业规模发展不均衡,级差较大,1530万元以上的占17.3%,1530万元以下的占82.7%,其中500万元以下的占60%。

    3、产业化发展缺乏有力地金融支持。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按照C―D生产函数Y=f(K,L,M, A),农业产业的产出水平主要取决于投入农业的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农业技术(广义)四种生产要素。目前,资金支持不力是制约农业产业化的突出问题。金融支持是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资本来源。当前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较低。以2003年为例,2003年重庆市农业贷款为158.14亿元,增长10.5%,比同期各项贷款余额总量增长幅度低13.1个百分点,比同期农业存款增幅低24.2个百分点;农业贷款占全市贷款余额的比重为5.7%,比2002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金融支农力度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农产品加工业自身的弱质性和脆弱性。当前农产品需求弹性较低,加之产品深加工力度不够,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表现出整个产业的弱质性。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科技含量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整个产业的脆弱性。因此,商业银行出于利益和资金安全角度考虑,在龙头企业贷款发放方面非常慎重。二是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实行扩张与收缩战略,即收缩农村网点及放贷权限、扩张城市网点,增大了分布在农村的龙头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贷款的难度。

    三、对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在农业发展机制转轨时期催生出来的产业,从发展到壮大的全过程必然遵循最基本的市场运作机制,是对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革新。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转变政府角色,从市场体系建设、法律法规完善、金融支持和信息服务等方面营造良好的产业化发展环境和氛围。

    1、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转变财政支出结构,明确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是贯彻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的重要体现。当前,从发展农业产业化需要的角度出发,亟需加大投入的农村公共产品包括交通网络、信息平台、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切实破解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导致的产业化发展瓶颈。

    2、加大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引进和研发的投入。确立重点,加大政府投入,培植农产品加工的支柱产业。在发展思路上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成长、以产业成长促进企业壮大,政府投入的重点应转移到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在项目选择上加大对加工增值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或项目的培植力度。

    3、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通过立法或制定相关法规,切实保护农业产业化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一是农产品品牌保护法规。在现有有关品牌保护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有关农产品品牌的保护法规。二是“订单”农业法规。在《合同法》的基础上,包括规范订单文本、规范订单签订程序、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规定违约责任等。

    4、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一是发放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贷款。制定统一的产业化贷款贴息标准,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参与产业化贷款的发放,给与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加大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充分依靠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入股社员参与信用社评估,实行农户信息公开和贷款信息公开,有效解决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制定小额信贷相关法律和法规,确立民间专业小额信贷机构的金融机构地位,逐步建立由商业银行以外的专业小额信贷机构为主的小额信贷发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