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年恋曲未删减 下载:中文系教学大纲目录(2)12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47:40
中文系教学大纲目录(2)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025-010026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 时 数      84学时      学 分 数       5      1.课程类别:中国现代文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

2.教学目的:通过现代文学教学,使学生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间的中国文学,了解这一时期文艺运动的基本脉络和文艺思想,了解并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提高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进而培养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能力。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1.教学时数:2课时

2.教学要求: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背景;了解中国文学为什么到了20世纪初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大变革,宣告了古典文学的终结和现代文学的诞生。

3.重点难点:了解现代观念转变下的现代文艺思潮和文学创作;了解现代文学的性质、范围和发展线索。掌握现代文学史的分期及初期创作实绩。

4.教学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背景;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体特征;文学观念变革下文学创作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教学时数:4课时

2.教学要求:1、让学生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及伟大历史意义。2、了解新文学阵营同保守派之间的文艺论争。3、掌握重要的新文学社团的情况(代表人物、文学主张、主要活动等)。4、理解外来文艺思潮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3.重点难点:重点:五四文学革命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化的重大意义。难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4.教学内容:

1、从思想启蒙到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新文学统一战线的建立;文学创作实绩。

2、文学革命的进展 与复古派的较量,新文学统一战线的分化,新文化社团的涌现,早期革命文学的倡导。

3、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文学内容的革命;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语言的解放;文体形式的革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4、外来文艺思潮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西方文艺思潮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各种文学思潮、哲学思潮涌入对文学观念及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  20年代的小说  鲁迅

1.教学时数:8课时

2.教学要求: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活动,理解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原因。理解并掌握鲁迅小说的独创性及对新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理解鲁迅的价值和意义。

3.重点难点:《呐喊》《彷徨》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以及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意义。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鲁迅的生活及创作道路 家道中落;外出求学;早期世界观形成;弃医从文,改造国民性思想;辛亥革命,启蒙思想;新文化运动;世界观转变,由进化论转变为无产阶级世界观。

第二节 《呐喊》和《彷徨》 思想内容;艺术形式;总主题;人物形象;

艺术贡献

第三节 重点作品解读:《狂人日记》;《阿Q正传》:;《伤逝》等。

第四节 《故事新编》:历史与现实交错,杂糅,借古讽今。两类作品:自我心境投射于历史;通过历史人物讽刺现实。艺术上将杂文运用于小说,庄严与诙谐共存,油滑与认真同在。

第三章  20年代的小说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文学革命时期小说创作的概况;理解初期新文学创作的意义、价值及特点;理解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观及其意义;理解“问题小说”出现的原因及创作特点;了解“乡土小说”的主要作家及其特色;掌握主要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贡献;理解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观;了解创造社作家走上浪漫主义道路的原因;理解并掌握郁达夫创作的风格及贡献

重点难点: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作家的不同艺术风格;叶绍钧的创作;郁达夫的创作。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初期短篇小说创作 “新潮”小说家汪敬熙、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叶绍钧;鲁迅的初期小说创作。

第二节 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创作 叶绍钧的“灰色人生”小说,《倪焕之》;冰心的“问题小说”、“爱”的小说,小诗、散文;庐隐的创作;“乡土小说”创作:王鲁彦、许杰、王任叔、彭家煌、许钦文、台静农以及冯文炳等。

第三节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发展过程、选材特点、艺术风格;张资平等的创作。

第四章 20年代的新诗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初期白话新诗的创作及其意义;了解并掌握新月派诗人的格律诗主张和代表诗人的主要贡献;了解象征派诗歌的主要特征及李金发的创作。

重点难点:闻一多、徐志摩和新月诗派;闻一多新格律诗主张对新诗发展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胡适的《尝试集》及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等初期新诗人的创作。

第二节 闻一多、徐志摩和新月诗派 新格律诗理论;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感;徐志摩诗歌内容;“三美”理论的实践。

第三节 李金发与象征诗派。

第四节 “湖畔诗人”和冯至的爱情诗

第五章 20年代的新诗 郭沫若

教学时数:5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郭沫若文艺思想的发展变化;理解并掌握《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了解并掌握郭沫若《星空》、《恢复》、《瓶》等诗歌创作的特点。

重点难点:《女神》所表现的“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屈原》等历史剧创作。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郭沫若的生平及创作道路 叛逆思想的形成;泛神论思想的影响;留学日本及在外国文学影响下形成的主情主义文学观;“火山爆发式”的《女神》;潮落后的《星空》;努力奋起的《恢复》、《前茅》;流亡十年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参与第三厅的领导工作;历史剧创作;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出任文联主席。

第二节 《女神》 “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表现;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星空》等诗集简介。

第四节 历史剧创作 早期剧作;四十年代历史创作高潮;“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屈原》中屈原的形象。

第六章  20年代的戏剧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20年代话剧创作的发展和现状;了解20年代的话剧团体及活动;掌握早期话剧创作的主要作家及代表作。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早期话剧的基本形态特征。 难点:社会问题剧; 田汉与丁西林的戏剧创作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话剧团体和“爱美剧” 从“春柳社”到“上海民众戏剧社”;“爱美剧”的提倡;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影响;《终身大事》。

第二节 话剧作家及作品 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对戏剧结构和语言的追求;田汉早期剧作的浪漫主义特色;欧阳予倩、洪深、郭沫若等戏剧创作。

第七章  20年代的散文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在批判封建主义中诞生的议论性散文;理解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及语丝社的创作追求;了解《野草》及鲁迅的杂文;了解并把握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重点难点:重点:朱自清和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难点:鲁迅《野草》的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随感录”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语丝社和周作人的散文 “语丝”风格;周作人的散文风格。

第三节 朱自清、冰心、郁达夫的散文创作 朱自清写景散文名篇分析;写人叙事散文名篇分析;冰心《寄小读者》的特色;郁达夫的游记散文。

第四节 《野草》及鲁迅杂文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新文学第二个十年中的重要文学事件、文学思潮;理解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人文主义美学思潮)之间的对立与互补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推动;掌握左翼文学思潮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人文主义美学思潮)各自的特点和局限。

重点难点:左翼文学思潮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人文主义美学思潮)之间的对立与互补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推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30年代革命文学运动 “革命文学”主张的提出;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茅盾的论战;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孤岛文学。

第二节 30年代的文学论争 左联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论语”文学的论争;“两个口号”的论争;京派与海派之争;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理论。

第三节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理念 人性、人道主义的追求及现实的局限

第四节 30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文学的多元化发展;作为主流的无产阶级文学对无产阶级事业的响应;主题由个体解放到群体解放的转移;艺术上的多向实践和单一并存。

第九章   30年代的小说(一)

教学时数:5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三十年代不同流派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理解三十年代不同流派小说创作的艺术追求和审美风格;掌握重要作家的艺术成就;理解三十年代不同流派相互竞争而形成的多元的文学格局。

重点难点:丁玲、张天翼、肖红的小说创作;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左翼作家的小说创作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对社会不平的揭示;丁玲《莎菲女士日记》中独特的女性表达;张天翼的市民小说和讽刺小说;艾芜的《南行记》等。

第二节 “东北作家群” 肖军、肖红等人的创作;萧红小说的特色。

第三节 京派小说特色 讴歌乡村,讴歌人性;传统文化记忆;追求审美的节制;对氛围的营造;象征手法的运用;散文化的笔调等。

第四节 新感觉派小说 都市化;人物孤独忧郁;现代派倾向;注重心理描写,结构上动态交错、片段而又完整;语言跳跃变换。

第五节 李劼人的“大河小说” 《死水微谰》等小说。

第十章  30年代的小说(二) 茅盾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茅盾的文学活动及创作道路,理解其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理解茅盾小说的社会剖析性质;掌握《子夜》的创作主旨及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春蚕》、《林家铺子》的主要内容及反映的社会现实;了解茅盾文学批评的成就。

重点难点:茅盾《子夜》等小说创作体现的社会剖析性质及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茅盾的创作道路及“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理论。

第二节 《子夜》的创作主旨;吴荪甫、赵伯韬的典型形象及人物性格特征,《子夜》的结构艺术;社会剖析小说的特征。

第三节 《春蚕》、《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对三十年代农村社会状况的分析。

第四节 茅盾的文学理论批评活动及其成就。

第十一章30年代的小说(三) 老舍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老舍创作的意义和价值;理解老舍小说在对北平市民文化的表现上所取得的成就;掌握《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理解祥子这一典型的意义及祥子悲剧的深刻性;理解老舍以幽默为特征的讽刺色彩。

重点难点:《骆驼祥子》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老舍的创作道路及幽默风格 

第二节 《骆驼祥子》对祥子形象的塑造;人性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畸变;“京味”特色的体现。

第三节 《四世同堂》的文化反思特色。

第四节 老舍小说的总体特征 从西方的对比中观察中国民性;描写市民世界;“京味”特色;幽默风格。

第十二章   30年代的小说(四)巴金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巴金的创作道路及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理解巴金青年题材小说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掌握代表作《家》的思想艺术特色及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家》与《寒夜》的内容及其不同风格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巴金的创作道路。

第二节 《家》的文学史地位;高觉新、高觉慧的形象及意义;《家》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寒夜》的内容及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节 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的特点。

第十三章  30年代的小说(五)沈从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沈从文的创作道路及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掌握沈从文小说的取材特点及美学追求;理解沈从文小说在乡村和城市的对立中所寄托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沈从文小说在乡村和城市的对立中所寄托的人生理想。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沈从文的创作道路。

第二节 《边城》理想的“人生形式”和抒情风格。

第三节 《八骏图》《绅士的太太》等作品中的“城市文明”下人的空虚。

第十四章  30年代诗歌创作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30年代诗歌创作的概况,了解不同诗歌流派的特征;掌握重要诗人的创作成就及艺术风格;理解30年代新诗的多样化发展。

重点难点:戴望舒的现代主义创作;臧克家的诗歌创作;运用象征进行抒情。

教学内容:

第一节 30年代诗歌创作的概述。

第二节 左翼诗歌:殷夫;中国诗歌会。

第三节 戴望舒、卞之琳及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第四节 “乡土诗人”臧克家。

第十五章   三十年代的戏剧创作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三十年代戏剧运动及创作的概况;理解各主要剧作家的主要作品及艺术追求;理解现代话剧对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做出的贡献;理解曹禺“四大名剧”的内容及作家在艺术上的创新;理解曹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大意义;掌握《雷雨》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西方戏剧艺术对曹禺的影响。

重点难点:曹禺“四大名剧”的内容及作家在艺术上的创新;曹禺话剧戏剧情景的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三十年代的戏剧运动。

第二节 田汉、洪深的剧作 田汉创作概述,《名优之死》;洪深“农村三部曲”。

第三节 夏衍、李健吾的剧作 《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这不过是春天》。

第四节 曹禺的主要创作成就 《雷雨》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周朴园、蘩漪等人物的性格特征;《日出》、《原野》、《北京人》的艺术创新。

第十六章 30年代的散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鲁迅后期杂文巨大的思想艺术价值;了解30年代的小品散文;了解《包身工》等报告文学。

重点难点:林语堂散文的闲适风格;夏衍的《包身工》。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概述 论语派的理论和创作;林语堂的幽默散文;何其芳的《画梦录》内容,艺术特征;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率真集》;李广田;陆蠡。

第二节 夏衍等的报告文学创作 《包身工》分析。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四十年代的文学格局;了解四十年代文学运动与思潮的特点;了解国统区三个时期的文学创作。

重点难点:四十年代的文学格局及其在创作形成的不同特色;抗战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孤岛文学

第二节 国统区文学创作的三个时期

第三节 主要文学论争

第十八章   40年代的小说创作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40年代小说创作的概况;理解主要作家及作品的思想艺术风格;理解不同作家的美学追求及对四十年代小说的影响。

重点难点:沙汀、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张爱玲小说对人性的揭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沙汀的小说创作 沙汀30年代创作简介;《在其香居茶馆里》人物描写,明暗结构,讽刺艺术;“三记”,《淘金记》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二节 “七月派”作家路翎的创作 “七月派”的文学主张;路翎小说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路翎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钱钟书的《围城》 《围城》的主题;人物形象;讽刺艺术。

第四节 张爱玲的小说 张爱玲生平;张爱玲小说对特定环境下人性的揭示。

第五节 张恨水与通俗小说 站在雅、俗结合点上的张恨水;张恨水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第十九章 40年代的新诗创作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40年代诗歌创作的概况;理解艾青的“北方组诗、”“太阳组诗”等诗歌创作;了解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作品的思想艺术风格。

重点难点:重点:艾青的诗歌创作;难点:九叶诗人的现代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40年代诗歌创作概述。

第二节 七月诗派的创作 七月诗派的主要诗人、代表作品。

第三节 艾青的诗歌创作 《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组诗”;“太阳组诗” 艾青诗歌的意象。

第四节 九叶诗派与穆旦的创作 九叶诗派的艺术追求;九叶诗派与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区别;九叶诗派诗歌的特征;具体分析穆旦的创作。

第二十章  40年代的戏剧创作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国统区戏剧创作对现实革命斗争的配合情况;理解历史剧创作的“古为今用”原则及重要作品的艺术贡献;理解讽刺剧繁荣的原因及重要作品的艺术价值。

重点难点: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失事求似”的创作方法;以《升官图》为代表的讽刺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40年代国统区戏剧创作概述。

第二节 郭沫若《屈原》等六部历史剧;欧阳予倩、阳翰笙、阿英的历史剧。

第三节 分析陈白尘的《升官图》为代表的讽刺剧。

第四节 夏衍的戏剧创作。

第二十一章   解放区文学思潮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文艺整风运动的文化背景及解放区文学现状;掌握《讲话》的主要内容及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及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艺整风运动的文化背景及解放区文学现状

第二节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及影响

第三节 解放区文学运动的特点

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文学的创作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解放区文学的概况、特点,理解解放区文学的重大意义;掌握解放区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赵树理的创作成就及思想艺术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解放区文学概述,小说、诗歌、戏剧等各类创作的主要作品。

第二节 赵树理的创作成就及思想艺术特点 《小儿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中表现的新的主题、新的形式新的形象与揭示农村矛盾的有机结合。

第三节 歌剧《白毛女》的继承和创新。

第四节 《王贵与李秀秀》等民歌体叙事诗“旧瓶装新酒”的成功尝试。

第五节 在《讲话》影响下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长篇小说。

 

附录

1.建议教材及参考教材: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99年8月;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一、二);《中国现代文学史》(修订版)(上、下)郭志刚、孙中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7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下) 钱谷融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1999年12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中华文学通史》(六、七)(近现代文学卷)樊骏主编,华艺出版社 1997年版。 

2.考核:平时考核:作业20%、考勤10%,计入期末总成绩,占30%。期末考试:闭卷,占期末总成绩的70%。

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032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 时 数     54学时       学分 数        3      

 

 1.课程类别:中国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2.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探索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规律,把握当代主要“文体”的演变轨迹,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各主要文体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的总体成就、不足及其发展的某些规律性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文学现象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阅读、鉴赏、分析、表达的能力。并在对学生进行高层次的审美鉴赏教育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的教育;让学生为将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要求:概括介绍新中国成立——1976年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潮史实,使学生了解当代文学观念的变迁。

重点难点:中国成立初期的文艺思想斗争;“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文化大革命”十年极左文艺思潮。

教学内容: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对《武训传》的讨论;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文艺界的反右;文艺政策的调整;“左”倾思潮的升级及文革十年的文艺。

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全面了解17年小说创作的文学生态环境和历史发展脉络,以增强文学史研究的意识。深入掌握17年文坛上重点作家的小说创作贡献与艺术风格。

重点难点:农村题材和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战争小说的史诗风格追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小说 小说现象解析;小说流派与社团的发展;作家创作解读。

第二节 柳青《创业史》在农村题材创作上的成就;茹志鹛《百合花》别具一格的小说风格;《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干预生活”小说的重要意义;李准的农村小说和竣青战争小说的艺术特征;梁斌《红旗谱》的艺术成就,朱老忠形象的典型性;《红旗谱》的民族化风格;杨沫《青春之歌》题材的特点。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新诗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17年诗歌创作,了解这一时期文学环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深入掌握17年诗歌创作贡献与艺术风格,

重点难点:颂歌美学原则的确立;政治抒情诗的审美特征;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抒情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新诗创作,中国当代诗歌的流变和重点作家的创作。

第二节 郭小川的诗歌特点;郭小川诗歌现象。

第三节 闻捷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第四节 贺敬之、、公刘等人的诗歌创作。

第四章 50年代、60年代戏剧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当代戏剧的发展状况和重点剧作家的代表作,探讨戏剧发展规律,了解剧坛创作实际。

重点难点:老舍话剧的艺术成就; 老舍《茶馆》的艺术构思。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话剧发展历程及当代歌剧、戏曲创作概况。

第二节 老舍话剧创作 《龙须沟》与《茶馆》;老舍话剧风格。

第三节 田汉的话剧创作 话剧《关汉卿》的思想及特色。

第五章 50年代、60年代散文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当代散文的发展过程;了解这一体裁领域的创作演变,把握本时期的文体意识、体裁特点。

重点难点:60年代初期抒情散文繁荣的主要标志; 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

教学内容: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散文创作 50年代的通讯报道空前繁荣;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两大基本主题;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柳青的《王家彬》、秦兆阳的《王永淮》、沙汀的《卢家秀》。

第二节  60年代初期散文的特点   报告文学蓬勃发展; 杂文写作一度活跃,《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抒情散文空前繁荣,杨朔的诗化散文创作特色,刘白羽的“激流勇进“之美,秦牧的知识性散文。

第三节 取材多样 、主题丰富、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的散文创作。

第六章 1976一1989文学思潮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新时期文坛上出现的各种文艺思潮及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局面,理解社会、历史、文学发展紧密相连的文学发展观。

重点难点:80年代文学创作的生态环境和创作面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80年代的文学环境和文学思潮 文学复苏,第四次文代会;思想解放潮流的冲击。

第二节 思想解放的潮流及开放时期的外来影响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80年代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理解并掌握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家及其创作。

重点难点:重点: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的崛起和现实主义的复归;新写实小说艺术观;军事小说新突破;农村题材小说的演变;王蒙小说的艺术探索和创新。难点:寻根文学的多重主题以及艺术表现;先锋小说的文体实验;马原小说的叙述特色。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卢新华的《伤痕》及刘心武的《班主任》等伤痕小说

第二节 王蒙 、高晓声、张贤亮等人的反思小说及其艺术探索。

第三节 蒋子龙 、张洁、谌容等人创作的改革文学及其他文学。

第四节 市井风俗小说  汪曾祺的风俗小说;邓友梅的京味小说;林斤澜、冯骥才的“津门文化小说”;陆文夫的“小巷人物系列”。

第五节 寻根文学 韩少功《爸爸爸》;贾平凹“商州系列”;阿城的《棋王》;莫言的《红高粱》等。

第六节 先锋小说 马原的“叙述圈套”;格非的“迷宫世界”;余华的“死亡叙述”等。

第七节 张承志、张炜、王安忆 、徐怀中等人的小说创作。

第八章  80年代新诗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80年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把握 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诗人的创作及其表现的人文关怀。

重点难点:重点:归来诗群的创作及反思主题的建构;朦胧诗崛起的争论;新生代诗歌运动的发生及其创作实验。难点:朦胧诗的审美特征;新生代诗歌的审美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80年代新诗创作概况。

第二节 艾青等“归来的诗人”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舒婷、顾城、杨炼等朦胧诗人的诗歌创作。

第四节 新生代的代表诗人及其创作。

第九章  80年代戏剧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80年代戏剧创作的基本情况,了解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戏剧家的创作及其在艺术上的探索。

重点难点:重点:80年代散文观念的更新;话剧的新发展。难点:高行健的实验话剧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借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80年代戏剧创作概况

第二节 80年代戏剧界对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探索。

第三节 沙叶新、高行健的创作

第四节 《陈毅市长》、《车站》

第十章  80年代散文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 80年代散文创作的基本情况,了解并把握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报告文学创作,从报告文学中感应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重点难点:散文对失落的文体精神的寻找和文体意识的自觉。巴金的《随想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80年代散文、报告文学创作概况。

第二节 巴金《随感录》、《探索集》等散文创作中“说真话”的思想及其文本价值。

第三节 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理由的《扬眉剑出鞘》;陈祖芬《祖国高于一切》、《挑战于机会》。

第十一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 90年代文坛上出现的各种文学思潮及多元发展的文学创作局面,了解90年代的文艺生态环境与创作发展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文学的“边缘化”“领域化”对文学思想及其创作的影响;人文精神的讨论。难点:文化关怀小说话题;90年代的文学思潮中的“后”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环境的变化:90文学在追赶社会中的“边缘化”趋势。

第二节 90年代的文学思潮总体上体现为多元自由的状态;创作与理论共生共荣;市场经济的确立,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后”理论意向的萌发。

第三节 小说领域中的新写实思潮;新状态现象及其讨论。

第四节 关于人文精神和“文化关怀小说”的话题。

第五节 90年代重要文学现象及90年代文学创作的总体状况。

第六节 “新写实”、“新状态”、“文化保守主义”等文艺思潮的产生及其影响。

第十二章 90年代小说述评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 90年代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了解并掌握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家创作及特色,正确解读90年代的作品与生活。

重点难点:重点:多元化创作观念下的不同风格的小说创作;新写实小说思潮的崛起和艺术特点;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的产生及其意义;女性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新生代小说的创作倾向;长篇小说的繁荣。难点:新写实小说的艺术表现;女性小说的私语化特征;新生代小说的艺术探索;长篇小说的史诗化倾向。

教学内容:

第一节 90年代小说创作概况

第二节 “新写实”小说、新生代小说、女性小说等代表作家的创作。

第三节 张承志《心灵史》对文学品格重建的追求。

第四节 《白鹿原》、《九月寓言》等“史诗”小说。

第五节 新潮长篇小说的小说观念。

第十三章 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 90年代诗歌、散文创作的基本情况,了解并掌握90年代文化转型散文、诗歌创作的影响及作家们在艺术上的探索

重点难点:重点:文化转型对散文、诗歌创作的影响及其不同的表现;90年代诗歌的生态环境;90年代散文的总体特点;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难点:边缘化的诗歌接受与传播;“文化散文”的艺术价值评估。

教学内容:

第一节 90年代诗歌、散文创作概况。

第二节  90年代新诗各流派代表诗人的创作。

第三节  90年代“散文热”散文创作的特点。

第四节 余秋雨、张中行等人创作的“文人、文化散文”。

第五节 张承志等人的思想随笔。

(注:第三十六章  台湾文学第三十七章  香港文学放到后续课程《台港文学研究》中完成。)

 

附录

1.建议教材及参考教材: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1999年8月;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三、四);《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国当代文学》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封孝伦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概观》(修订本)张钟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考核:平时考核:作业20%、考勤10%,计入期末总成绩,占30%。期末考试:闭卷,占期末总成绩的70%。 

 

外国文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037-010038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时数       94课时  学分数       5分        

 

1.课程类别:外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2.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学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和重点作家、重要流派、主要作品等,了解他民族的乡风民俗、历史文化,在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从而适应改革开放形势下新的目标和要求,为中国走向世界作好思想、文化的准备,使学生以优异的成绩从本科师范中文专业毕业,并能承担初中以上语文课的授课任务。

上  编

从古希腊到18世纪,欧洲文学处在发生和发展阶段,欧洲社会经历了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特定的社会结构形态,为欧洲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条件。

古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流,文学史上称为“二希”传统,它们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呈矛盾冲突和互补融合之势。

欧洲近代文学的人文观念和艺术精神的基本内核,都来自于这两大传统。

第一章  古代文学

教学时数:1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的发展概况。理解古希腊神话对后代欧洲文学与文化的巨大影响;古罗马文学在欧洲文学史上的意义;荷马与“荷马问题”;俄底浦斯情结。掌握古希腊神话的艺术特点;荷马史诗的永久性魅力;古希腊悲剧严肃而悲壮而非悲惨的特点。

重点难点:神话、史诗、戏剧;《伊利亚特》、《俄底浦斯王》、《美狄亚》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

古希腊文学。体裁:神话传说、英雄史诗、戏剧。

古希腊神话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希腊神话的艺术特征。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荷马史诗。三大著名抒情诗人:萨福、阿那克瑞翁、品达。

古罗马文学(自学)。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共和时期、黄金时期、白银时期;奥维德:代表作《变形记》;贺拉斯:《歌集》抒情诗代表作、《诗艺》文学批评代表作;维吉尔: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埃涅阿斯记》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第二节   荷马史诗  史诗概念。古希腊文学的辉煌代表,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伊利亚特》、《奥德赛》的人物形象、思想艺术特色。

第三节   古希腊戏剧  成就最高的是悲剧和喜剧。悲剧定义;三大著名悲剧诗人: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抗暴主题;索福克勒斯代表作《俄底浦斯王》,作品中的命运观念,剧本的结构艺术;欧里庇得斯代表作《美狄亚》。喜剧。旧喜剧:代表诗人“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代表作《阿卡奈人》的反战主题。新喜剧代表米南德,代表作《恨世者》。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基督教文化,骑士精神;理解但丁思想的二重性;掌握但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中古文化的特点;《神曲》的象征寓意及二重性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基本特点;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教会文学;史诗与谣曲;骑士文学(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城市文学。

第二节 《神曲》 但丁的生平和创作;《神曲》思想的两重性与艺术特点;《神曲》是中古文化哲学与艺术的综合和欧洲近代文学的“序曲”;《神曲》中数字的象征意义;但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教学时数:16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巨人传》、《十日谈》、流浪汉小说;理解堂·吉诃德及哈姆雷特形象,福斯塔夫式背景;掌握塞万提斯及莎士比亚的主要创作概况。

重点难点: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精神;禁欲主义与及时行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文艺复兴的性质和时间界定;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文艺复兴主导思想的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人文主义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人文主义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主流,典型地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各国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简况:

意大利是新文学的发源地,欧洲人文主义文学最早的代表是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彼特拉克的抒情诗诗集《歌集》,劳拉的美及“彼特拉克奇喻”。

西班牙小说和戏剧的繁荣。流浪汉小说和《小癞子》。“西班牙民族戏剧之父”维伽和他的《羊泉村》。

法国文学中的贵族派和民主派。以龙沙为代表的“七星诗社”。拉伯雷和他的《巨人传》。

英国15-16世纪的历史概况和人文主义文学的繁荣。“英国诗歌之父”乔叟及《坎特伯雷故事集》。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斯宾塞及长诗《仙后》。戏剧中的“大学才子派”及对莎士比亚的影响。

第二节  薄伽丘 生平和创作;《十日谈》的思想内容及对封建教会的批判;《十日谈》的框架结构、艺术特色以及开创的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法国纳瓦尔的《七日谈》,都是摹仿《十日谈》之作。

第三节  塞万提斯 生平与创作;早期作品;《堂·吉诃德》的创作过程以及所反映的西班牙社会;堂·吉诃德形象及性格中的矛盾,是作者世界观的矛盾及人文主义理想与西班牙社会现实之间矛盾的反映;桑丘·潘沙与堂·吉诃德形象的相互映衬对比;《堂·吉诃德》的艺术特点及在欧洲文学史上的意义;戏拟:小说是对骑士小说的讽刺性摹仿。

第四节  莎士比亚 生平与创作道路;创作分期。

第一时期:以历史剧、喜剧和诗歌为主。历史剧的基本思想倾向,代表作《亨利四世》,福斯塔夫与“福斯塔夫式背景”;喜剧的基本主题,独特的“抒情喜剧”和浪漫气氛,《威尼斯商人》的主题争议,以鲍西娅为代表的新女性等理想人物形象,夏洛克的吝啬鬼形象;十四行诗的主要内容;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二时期:以悲剧为主。人文主义理想和丑恶现实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

《哈姆雷特》:题材的来源;悲剧的思想内容;哈姆雷特形象分析;忧郁与延宕的问题;宫廷内部斗争的实质;哈姆雷特形象的典型意义;《哈姆雷特》的艺术特点及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

第三时期:传奇剧。剧中人文主义信念与“人性感化”方式;《暴风雨》中的“恕道精神”;莎士比亚晚年的思想矛盾。

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莎士比亚作品讨论(2课时)。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时代普遍的伪善风气;理解伪君子答丢夫及吝啬鬼阿巴公形象;伪善者的危害。

重点难点:古典主义、伪君子(答丢夫)、吝啬鬼;伪君子的普遍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本节自学)  概述 17世纪欧洲历史概况。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意大利、西班牙文学呈衰落之势;英国文学取得重要成就;法国文学呈繁荣形势。

英国文学:反映中产阶级生活和斗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英国文学;清教思想对英国文学的影响;清教徒文学与巴洛克文学;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的思想意义。

法国文学:古典主义与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及政治基础;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与艺术特征;古典主义的“立法人”布瓦洛;古典主义悲剧家高乃依的《熙德》和拉辛的《安德洛玛刻》;古典主义喜剧与莫里哀。

第二节  莫里哀 生平与创作分期;重要作品中的进步思想;《吝啬鬼》:阿巴贡所代表的资产阶级贪婪吝啬、嗜钱如命的丑恶本质;《伪君子》思想意义;答丢夫的形象及其危害性;《伪君子》与古典主义戏剧;莫里哀在欧洲戏剧史上的意义。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教学时数:1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时代背景、科学与理性精神;理解《鲁滨逊漂流记》、《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忏悔录》等作品;掌握:鲁滨逊、维特、浮士德形象。

重点难点:启蒙主义、理性思想、启蒙思想家。理性精神的崛起、近代思想的开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启蒙运动的性质;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启蒙文学的政论性、民主性、教育性和现实主义原则。

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理查生的《帕米拉》、《克莱丽莎·哈娄》;斯泰恩和哥尔德斯密斯的感伤主义小说。

法国:哲理小说和启蒙戏剧标志启蒙主义文学的繁荣;四大启蒙思想家和他们的主要作品——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伏尔泰《老实人》、《天真汉》,狄德罗《修女》、《拉摩的侄儿》,卢梭《新爱洛绮丝》、《爱弥尔》;博马舍的喜剧《塞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姻》。

德国:18世纪德国历史概况;“狂飙突进”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代表作家作品: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的《强盗》、《阴谋与爱情》。莱辛剧本《爱米丽娅·迦洛蒂》是德国市民悲剧成熟的标志。

第二节(本节自学)  菲尔丁 生平与创作;笛福、理查生一起成为英国近代小说的创始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者;从戏剧家到小说家的转变;长篇小说《阿米莉亚》、《约翰·安德鲁斯》和“反语”小说《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菲尔丁对小说的看法和“散文滑稽史诗”;代表作《汤姆·琼斯》是内容丰富的社会讽刺小说;表现了对当时英国进行社会改造的要求和对新的道德规范的呼唤。

第三节  卢梭 生平与创作;18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论科学和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思想;讨论教育的哲理小说《爱弥尔》;《忏悔录》对自我的大胆袒露;信札体哲理小说《新爱洛伊丝》是卢梭文学创作的代表作,被称为“卢梭主义百科全书”;卢梭思想艺术的突出特色。

第四节  席勒 生平与创作;名作《欢乐颂》;处女作《强盗》;“席勒式”的“传声筒”写法;《阴谋与爱情》: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最重要的创作成果之一,席勒的代表作,也是德国市民悲剧的代表作;基本内容与批判对象;剧本的艺术特色。

第五节  歌德 生平与创作道路;《普罗米修斯》、《铁手骑士葛兹》、《少年维特的烦恼》等早期诗歌、戏剧和小说中反封建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从“狂飙突进”到追求和谐与古典美——《埃格蒙特》、《伊菲格涅亚》、《塔索》;对法国大革命的矛盾思想;与席勒合作的十年和创作上的巨大收获;晚年的歌德。

《浮士德》:情节、结构与题材特点;浮士德形象及其深刻思想内涵;浮士德探索中的思想矛盾;靡非斯特形象;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辨证关系;浮士德精神和“浮士德难题”;自然人性的具体化;悲剧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点;恩格斯论歌德;歌德在欧洲文学史上的意义。

浮士德精神及难题讨论(2课时)。

中  编

导论:19世纪的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都十分辉煌。此时,欧洲社会完成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过渡,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逐步走向垄断阶段,人的生存处境的改变,促使了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精神心理的变化,也带来了文学思潮的新旧交替与更迭。

19世纪欧洲主要国家相继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等文学思潮和流派,从而给近代欧洲文学带来了繁荣景象,也标志着欧洲文学的成熟。

第一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教学时数:10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湖畔派”诗人和拜伦的创作,雨果的人道主义;掌握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成就。

重点难点:浪漫主义、世纪病、拜伦式英雄、湖畔派诗人、人道主义。雪莱、拜伦、雨果、惠特曼。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9世纪前30年欧洲历史概况;浪漫主义成为文学主流;根源:法国大革命为浪漫主义提供社会历史基础;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提供理论依据;文学基础是卢梭的“重情主义”和十八世纪后期的感伤主义文学;浪漫主义的特点。

英国:浪漫主义首先产生于英国;罗伯特·彭斯和威廉·布莱克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前驱;“湖畔派”诗人及思想倾向;拜伦和雪莱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雪莱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诗《西风颂》;约翰·济慈的诗歌成就和历史小说奠基人司各特的《艾凡赫》;奥斯丁现实主义小说的成就。

德国:早期浪漫派和后期浪漫派的思想倾向;霍夫曼和他的《小查克斯》;海涅早期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法国: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代表夏多布里昂和史塔尔夫人;“世纪病”患者形象;“诗坛四杰”拉马丁、维尼、雨果、缪塞;乔治·桑和缪塞的小说创作;大仲马的历史小说;雨果早期的文学活动。

俄国: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社会意识的觉醒;茹科夫斯基对俄国浪漫主义形成的重要作用;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将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普希金的抒情诗、叙事诗的思想艺术成就。

波兰:密茨凯维奇的《先人祭》;匈牙利:裴多菲的诗歌。

美国:前期代表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奠基人之一,开创边疆传奇小说,爱伦·坡最早创作推理小说。后期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是惠特曼和麦尔维尔。

浪漫主义诗歌朗诵。

第二节  华兹华斯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湖畔派”诗人中创作成就最大的诗人;《抒情歌谣集》:开一代诗风,“序言”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丁登寺》是华兹华斯抒情诗的杰作。

第三节  拜伦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东方故事诗”中的“拜伦式英雄”;拜伦现象及叛逆者形象;拜伦诗歌体裁的多样性和诗歌的艺术特征;长篇叙事诗《唐璜》:唐璜形象及意义,《唐璜》的辛辣讽刺和浪漫色彩。

第四节  惠特曼(本节自学) 美国民族诗人,美国现代诗和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草叶集》:惠特曼自我心灵发展的史诗,美利坚民族发展、成长的史诗;“草叶”的象征意义;《草叶集》的思想内容、基本主题和艺术特色。

第五节(本节自学)  麦尔维尔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19世纪美国最富有特色的小说家之一;代表作《白鲸》:第一人称的写法;意义和价值;艺术特征。

第六节  雨果 法国重要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克伦威尔〉序言》的划时代意义;《欧那尼》标志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巴黎圣母院》中浪漫主义小说的典型特征;六十年代的四部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

《悲惨世界》:故事梗概;冉阿让形象;对资产阶级法律、道德的揭露和对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情;人道主义主题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艺术特点;小说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问题。

影片欣赏(2课时)。

第二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教学时数:30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时代背景、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理解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掌握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成就,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重要作家的创作成就;自学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等19世纪文学流派。

重点难点:现实主义;人道主义;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科学理性对文学的影响,宗教对文学的影响;人道精神在作品中的不同体现;俄国文学与东正教及民族性格。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和思想基础及思想和艺术特征;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前期:19世纪30-60年代,中心在英、法等国;后期: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期,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

法国: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重要作家梅里美、福楼拜、小仲马、都德、莫泊桑、罗曼·罗兰等。

英国:文学多表现劳资矛盾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浓郁;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姐妹、哈代等。

德国:工人诗人维尔特;凯勒和海涅。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条件及特点;普希金是奠基人;重要作家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冈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

美国:废奴文学及“乡土小说”;马克·吐温;诺里斯和克莱恩;欧·亨利;杰克·伦敦。

第二节  司汤达  生平与创作;与拿破仑政权的关系;重要作品《红与黑》、《阿尔芒斯》、《法尼娜·法尼尼》、《巴玛修道院》;创作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红与黑》:小说的素材和社会政治内容;于连形象;艺术特点;在心理描写上的成就;作者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  巴尔扎克 生平与创作: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社会经验;十年学艺;《舒安党人》;参加保王党;世界观与文学观;30年代初的创作高潮——《高利贷者》、《欧也妮·葛郎台》、《高老头》等;《人间喜剧》的构思与形成;《人间喜剧》的作品分类和基本内容;恩格斯论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及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

《高老头》:在《人间喜剧》中的地位;时代背景;拉斯蒂涅、高老头故事的交织及形象分析;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人物和环境的典型化;结构技巧。

第四节  福楼拜 生平与创作:文学史上的承前启后;对自然主义的重大影响;《情感教育》、《萨朗波》、《圣安东的诱惑》等作品;提出并实践新的艺术主张。

《包法利夫人》:故事内容;爱玛形象及悲剧的意义;艺术特点及价值。

作品讨论。

第五节  狄更斯 生平与创作:童年生活经历及对创作的影响;创作分期;社会批判的深化和艺术成熟的过程;创作的基本主题和思想内容;儿童形象画廊;小说的特点;夸张和幽默;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

《双城记》:创作意图;情节的基础:三个互相交织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和思想意义;暴力革命与人道主义对立的问题;艺术特点。

第六节  夏洛蒂·勃朗特  生平与创作:不幸的童年;四部小说最突出的主题;“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

《简·爱》:成名作和代表作;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简·爱形象和罗切斯特形象及其意义;艺术特点。

第七节  爱米莉·勃朗特(本节自学) 生平与创作

《呼啸山庄》:故事情节;叙事艺术;希刺克厉夫的形象及其意义;艺术特色;“呼学”研究。影片欣赏。

第八节  哈代 生平与创作:从诗歌创作到小说创作的转变;共创作14部长篇小说;小说的分类;“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重要作品;对英国农村的描写;小说中的“命运”问题。

《德伯家的苔丝》:小说副标题的含义;苔丝的形象;苔丝悲剧命运的原因及其实质;艺术成就。

第九节  海涅(本节自学) 生平与创作:生活经历与创作的密切关系;创作的分期;《歌集》奠定了他抒情诗人的地位;政治诗和讽刺诗。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长诗的主要内容;作者的鲜明态度和激进思想;艺术特点及在德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十节  普希金 生平与创作:“政治抒情诗”与讽刺短诗;生活经历与创作的关系;“多余人”、“小人物”形象系列的首创者;创作体裁的多样化;“俄国民族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诗体小说;“多余人”奥涅金形象的开创意义。

第十一节  果戈理 生平与创作:《狄康卡近乡夜话》的传奇和浪漫主义色彩;早期小说对地主世界的揭露和对大都市社会矛盾的揭露;“文坛盟主”的称号;短篇小说“小人物”的主题;喜剧《钦差大臣》对沙俄官僚制度的揭露;“笑”的艺术。

《死魂灵》:小说的情节与结构;五个地主形象;新兴资产阶级投机家乞乞科夫的形象;思想意义和艺术特点;人物典型化的手法。

第十二节  屠格涅夫(本节自学) 生平与创作:对“多余人”和“小人物”传统的继承;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木木》、《阿霞》等。

《猎人笔记》和长篇小说:《猎人笔记》的思想内容及战斗精神和艺术特色;《前夜》、《父与子》、《罗亭》《贵族之家》等代表创作的最高成就,其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社会编年史”的美誉。

第十三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  生平与创作:“小人物”小说《穷人》;40年代的其他小说;服刑期间的思想变化;《死屋手记》和《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中人道主义;《罪与罚》的成书过程;《白痴》对贵族资产阶级的揭露;总结性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卡拉马佐夫性格”;作家思想的复杂性和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罪与罚》:故事梗概;对穷苦人民苦难的描写;拉斯柯尔尼科夫形象;思想意义;论战性质;艺术特点;心理描写特色;“复调小说”。

第十四节  列夫·托尔斯泰 生平与创作:列宁论托尔斯泰;早期创作;早期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原则;《卢塞恩》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感;《哥萨克》中对贵族人物道德更新的探索;史诗体小说《战争与和平》歌颂俄国人民反抗侵略、保卫祖国;《复活》对整个专制国家统治机器的揭露和对官办教会的揭露,对贵族和土地私有制的否定,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形象;《复活》的艺术特点;三部长篇的结构特点;托尔斯泰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安娜·卡列尼娜》:构思和创作过程;安娜的形象;渥伦斯基和卡列宁的形象;对城市文明的否定和对田园贵族的偏爱;列文探索的价值和意义;艺术特点;宗教色彩。

影片欣赏及讨论(2课时)。

第十五节  契诃夫 生平与创作:早期小说对“人性”的呼唤和对奴性的批判;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同情;《变色龙》和《套中人》。

戏剧创作和《樱桃园》:《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等剧作;《樱桃园》的象征手法及象征性形象;作品的俄罗斯文化意味。

第十六节  亨利·詹姆斯(本节自学) 生平与创作:早期代表作《热烈的朝圣者》;创作的分期;创作的数量和种类;“国际题材”作品;“西方现代小说的先驱”。

《一位女士的画像》:西方现代小说的一个发端;故事梗概;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形象;她的悲剧及其意义;艺术特点。

第十七节  马克·吐温  生平与创作:早期小说对美国假民主的讽刺和揭露;幽默的风格和夸张的手法;对美国社会政治黑幕的揭露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反对种族歧视的小说《傻瓜威尔逊》;从轻松幽默向辛辣讽刺的发展;《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对资产阶级的讽刺;晚年的反帝作品和悲观情绪。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自学)。主题:反对种族歧视,主张种族平等;富于童趣;哈克的形象和象征意义;艺术成就。

第十八节  易卜生 生平与创作:早期创作中民族题材和历史剧的爱国热忱和浪漫主义色彩;哲理诗剧的“精神反叛”主题;“社会问题剧”的特点;后期剧作中的象征主义风格和悲观主义倾向;在欧洲文学史上的意义。

《玩偶之家》:娜拉的形象;海尔茂的形象;思想意义和艺术特点。

第十九节  左拉(本节自学) 生平与创作:自然主义流派及其理论;《三名城》与《四福音书》;20卷长篇《卢贡-马卡尔家族》及其副标题;小说的实际内容及艺术特色。

《萌芽》:文学史上第一次描写劳资矛盾。左拉的风格和特色。

第二十节  莫泊桑 生平与创作:“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拜师福楼拜,严格训练,一举成名,不幸结局;文学成就。

短篇小说:题材;内容;艺术成就。

 

附录:

1.建议使用教材: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和陶德臻、马家骏主编《世界文学名著选读》(五卷本)。

2.考核:第一学期考试,第二学期考查。平时考核:作业、课堂提问20%、考勤10%,计入期末总成绩,占30%。期末考试:闭卷,占期末总成绩的70%。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027-010028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 时 数      86 课时   学分 数         5         

 

1.课程类别: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懂得文学基本规律,拥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学现象的理论工具,从而树立科学的艺术观和审美观,能够正确地创作、欣赏和评论文学作品,并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以及文学理论在其中的位置;掌握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任务;了解文学理论的多种形态。

  重点难点:重点:文艺学的三大分支及其关系;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难点:文学理论形态的多样化及其依据。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是一门社会科学学科,是意识形态很强的学科,归属于文艺学;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自学)

自学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立的基石;了解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基本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中国特色;当代性。人文主义文论与科学主义文论的划分演变趋势。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人类生活活动对文学而言的美学意义;以文学的四要素为出发点,掌握文学活动的构成,明确其整体性;对学术界各种文学发生学说有一定的认识,辨证看待文学发展的多因。

重点难点:重点: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难点: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活动与文学活动: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经济基础。

第二节  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世界和作者:摹仿说、再现说、镜子说,表现说、情感说、心灵、情志,在场与不在场;作品:形式价值、“陌生化”概念、文学本体论;读者:文学阅读、读者再创造、接受美学;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文学发生的几种学说,文学发生根本原因的揭示——劳动说;文学活动的发展: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及前人的有关认识;辨证看待文学发展的原因。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历史上出现的广、狭义的文学观念;掌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话语蕴藉属性;明确文学的界定。

重点难点:重点:文学概念辨析;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是一种话语蕴藉。难点: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矛盾统一性;话语蕴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的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与非文学。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和表现: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总结:文学的双重性质:既是审美的,又是意识形态的;前者是直接而突出的,后者则是间接而隐蔽的。

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与话语:话语的含义,文学作为话语包含的五个要素;文学与话语蕴藉:话语蕴藉的含义,文学活动带有的话语蕴藉性质,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话语蕴藉的典范的本文修辞形态:含蓄和含混;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本章自学)

自学要求:了解社会主义时期文学应具有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明确社会主义时期文学的价值取向;掌握继承与革新、借鉴与创造的关系

基本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学的价值取向 主要价值取向:“二为”方向;雅与俗的统一;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作家、艺术家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发展 继承与革新:批判地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列宁的“两种文化”说,人民性的标准;借鉴与创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第三编   文学创造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区别以及文学在精神生产中的特殊性;掌握文学创造的主客体的特征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精神生产的特殊性;文学创造的主客体。难点:文学创造的主客体特征及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内涵和关系,精神生产的特殊性;文学生产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文学创造的客体:自然说、情感说,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主体:摹仿者与创造者、旁观者与移情者;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情感体验的心理特征,感性直观的思维特征;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要求:文学创造的过程应做整体把握,认识其阶段划分的相对性;注意文学创造与心理学的密切联系;掌握灵感、艺术发现、艺术构思等概念。

重点难点:重点:文学创造的三个阶段;艺术发现;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及构思方式。难点:变形与陌生化;想象与联想,灵感和直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发生阶段 材料(信息)储备:材料来源、获取途径;艺术发现:独特感知、心理特征;创作动机:内在动力、外在机缘、动机结构。

第二节  构思阶段 构思及其心理机制:艺术构思、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构思方式: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第三节   物化阶段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意图的不适应、动机的中途转换;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寻找不可代替的文字符号、技巧要为物化心象服务;即兴与推敲。

 

期末考查(灵活安排时间考查)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与真、善、美之间的关系;对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三者的内涵及相关问题有明晰的认识。

重点难点:重点: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难点:艺术真实的内涵特征;情感评价的原则把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艺术真实 认识与艺术真实;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概括: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性介入和把握。

第二节   情感评价 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情感评价与善的价值追求,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人文关怀,人文与历史。

第三节   形式创造 文学与艺术形式;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内容形式化,形式内容化,形式美问题。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要求:掌握文学作品的三种基本类型及其发展演变;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了解划分文学体裁的相对性。

重点难点:重点: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难点: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类型在现代产生的多向的演变和出现的新的结构形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类型 现实型文学:再现性、逼真性;理想型文学:表现性、虚幻性;象征型文学:暗示性、朦胧性;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本节自学) 诗:凝炼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小说:细致深入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剧本: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散文与报告文学--散文: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报告文学: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第十章   作品的本文层次和形象的理想形态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作品文本层次的划分;理解并掌握文学形象的三种理想状态:典型、意境、意象。

教学重点:重点:文学形象的特征;典型、意境、意象的涵义和特征。难点:文学话语的特点;意境的特征;审美意象的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作品的本文层次 本文层次的问题:本文、言义关系、意蕴;本文层次:话语层面、形象层面、意蕴层面。

第二节   文学典型 典型论的发展;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典型的特征性、典型的艺术魅力;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第三节   文学意境 意境的形成及界定;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意境的分类。

第四节   文学意象 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审美意象的分类。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什么是叙事学及其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位置;了解叙事的构成要素;通过范例,学会运用叙事学方法进行简单的个案分析。

重点难点:重点:叙事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难点:行动元和角色;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复调式叙述的声音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叙事界定 叙事理论与叙事学;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叙事是对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的解释,制约叙事方式与叙事风格的要素是意识的形态;叙事的构成:叙述的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第二节  叙述内容 故事:事件、情节、人物、场景;结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行动:故事逻辑、逻辑序列。

第三节  叙述话语 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视角: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视角和人称变换。

第四节    叙述动作 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与声音;叙述者与接受者。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本章自学)

自学要求:了解叙事与抒情的划分原则;理解抒情中“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掌握抒情性作品的构成及其基本的修辞方式。

第一节   抒情界定 抒情与抒情性作品;抒情与现实;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抒情与宣泄。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第三节  抒情方式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比喻与象征、倒装与岐义、夸张与对比、借代与用典;抒情角色。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人格的关系;了解文学风格与文化的关系;知道文学风格的多种类型;了解文学风格类型划分的相对性。

重点难点:重点:风格的内涵、特性;风格与创作个性;风格的类型。难点: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 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第二节 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风格类型的划分:简分法、繁分法;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第四节  文学风格与文化 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要求:掌握文学消费不同于一般消费的双重性;理解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文学接受多重文化属性及其统一性;了解讨论文学消费的“市场”背景,对当前的大众文化和审美日常化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重点难点:重点: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含义及区别;文学接受多重文化属性及其统一性。难点: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含义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文学接受作为交流活动。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文学接受相对划分的三个阶段;掌握本章中提出的接受美学重要的概念与范畴,并使之融入理论体系中去。

重点难点:重点:文学接受发生时的心理基础;文学接受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征及有关规律;文学接受的高潮状态及效果。难点:期待视野;还原与异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期待视野: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接受动机: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接受心境;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填空、对话与兴味;还原与异变;理解与误解:理解、正误、反误;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 共鸣;净化;领悟;延留。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的关系,知道其和文学理论的平行性;了解并掌握历史上和当下出现的若干主要的文学批评模式;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

重点难点:重点:文学批评的模式;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难点:几种文学批评模式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文学批评的界定;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模式 传统批评模式: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现代批评模式: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实践 了解对象;选点切入;确定要旨;布局安排;力求创见。

 

附录

1.建议使用教材:《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版。

2.考核:总评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作业、课堂提问、考勤、半期考核)综合评定,其中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041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时数       54课时       学分数     3          

 

1.课程类别:美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

2.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于什么是美学、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美的本质论、美感论、美的形态论、美的范畴论、艺术美论、美育论等基本内容能够理解和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审美现象,从美学的角度认识文学艺术活动。

第一编   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

第一章 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美学学科的诞生过程,理解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掌握什么是美学。

重点难点:重点: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研究的方法,难点:美学的学科性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美现象  审美;审美现象;审美现象的生成;审美现象的历史性。

第二节  美学的诞生与学科性质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鲍姆加登与“美学”。

第三节  美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方法  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学的历史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特征和发展线索,理解西方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掌握中国当代美学家对于美的本质的不同观点,尤其是朱光潜的“美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说法。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当代美学家对于美的本质的不同观点,难点:西方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  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

第二节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先秦两汉的美学思想;魏晋隋唐美学思想;宋元明清美学思想。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简说  中国现代美学简况;中国当代美学简况:主观论美学;客观论美学;主客观统一论美学;实践美学。

第三章     美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美学的内在问题,理解审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重点难点:重点:美学的内在问题,难点:审美是最高的人生境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美学的哲学基础  美学哲学基础的形成;人生在世与美学的哲学基础;确立当代中国美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美学的内在问题  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审美教育。

第三节  审美与人生  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审美是一种人生境界。

第二编  审美活动论

第一章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人类审美活动存在的基础,理解审美价值的特殊性,掌握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重点难点:重点: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审美价值的特殊性,难点: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第二节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

第四节  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第二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理解审美对象的特殊性,掌握审美主体精神存在的几个环节

重点难点:重点: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惊异、体验、澄明,难点:审美主体的澄明,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审美主体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互相依存、相互规定。

第二节  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惊异、体验、澄明。

第三节  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第三章  审美活动的发生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的条件及基本类型,理解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审美发生理论及应解决的基本问题和研究途径。

重点难点:重点:审美发生理论,难点:审美活动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美发生理论概述  审美发生理论的历史回顾: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劳动说;审美发生理论应解决的基本问题和研究途径。

第二节  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对审美发生的时间推断;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

第三节  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创造;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与特征。

第三编   审美形态论

第一章 审美形态概说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审美形态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几种主要审美形态,中西方形成不同审美形态的原因,理解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重点难点:重点:审美形态的内涵,难点:审美形态是人生境界在审美中的感性体现。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  审美形态的性质;审美形态的特点: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

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历史形成与发展  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和历史根基;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

第三节  如何界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流行的说法;应有的标准。

第二章  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悲剧与喜剧、崇高与优美、丑与荒诞的内在精神及其与人的生存的关系,理解喜剧性的本质及其效果,掌握悲剧、崇高及优美的本质。

重点难点:重点: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的审美特征,难点:崇高、悲剧的审美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悲剧与喜剧  悲剧理论语喜剧理论的历史回顾;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与人生实践。

第二节  崇高与优美  美学史上的崇高与优美;作为两种审美形态的崇高与优美。

第三节  丑与荒诞  丑的产生;荒诞的产生;丑与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神妙、气韵、意境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基本审美形态:中和、神妙、气韵、意境的内涵,掌握中和的美学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中和、神妙、气韵的审美特征,中和的美学意义,难点:意境的审美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和  “中和”的基本内涵;中和的文化渊源和思想基础;中和的审美特征;中和之美在人生与美学上的双重意义。

第二节  神妙  神妙的内涵;神妙的审美特征;神妙理论在美学史上的发展演变。

第三节  气韵  气韵的内涵;气韵的审美特征;气韵在中国审美文化中的体现和发展。

第四节  意境  意境内涵的历史生成;意境的审美内涵和特征;意境与气韵的比较;意境在理论上的成熟和发展;意境的新变与回归。

第四编   审美经验论

第一章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教学学时:2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西方美学史上审美经验的研究情况,理解审美经验的内涵及性质,掌握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重点:审美经验的内涵与特征,难点: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迷狂”说;“内在的眼睛”;经验主义美学;自然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艺术即经验”;分析美学;现象学;精神分析学;接受美学。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人生实践性质  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产生,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与体验。

第三节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第二章  审美经验的结构

教学学时:2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同化与调节在审美心理中的作用,理解审美心理各要素,掌握审美心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审美心理要素及关系,难点:审美心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  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结构功能  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四要素在审美经验中的相互的联系。

第三节  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

第三章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教学学时:2课时

教学要求: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 学生通过理解审美主体在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构成阶段和评价阶段经历的精神状态,从而掌握审美经验的活动规律。

重点难点:审美经验的构成和评价。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  借助感知对对象感性特征加以把握。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  审美想象发挥关键性作用。

第三节  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  审美主体从自己的审美理想与价值标准出发,对已经构成的审美表象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应和与评价。

第五编   艺术审美论

第一章 艺术的存在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历史上几种有代表性的艺术定义,艺术的存在方式,理解艺术与艺术品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艺术的本质,艺术与艺术品的关系,难点:艺术的存在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与艺术品定位  “艺术”的本质与定义;艺术品的初步定位;艺术定义与艺术品定义之难。

第二节  艺术的存在及存在方式  掌控与体验;艺术的“存在”及艺术品的进一步理解;艺术的存在方式。

第二章  艺术的创造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创造与制作,艺术家的基本素质,理解和掌握艺术创造过程的三个层次。

重点难点:重点:艺术创造过程,难点:艺术生产的技与道。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艺术创造与艺术家  创造与制作;什么是艺术家。

第二节  艺术家的基本素质  艺术家纯粹的内在生产机制;艺术家的其他素质。

第三节  艺术创造的过程  触发阶段;展开阶段;生产阶段。 

第三章  艺术作品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艺术作品形态的划分以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理解和掌握艺术作品的一般层次结构。

重点难点:重点: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难点:艺术作品的本体——意象的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物质材料层;符号形式层;意象世界层;超验意境层。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形态  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四章 艺术的接受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艺术鉴赏和批评的内涵和特征,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关系,艺术批评的原则与方法,理解艺术鉴赏过程中的观、品、悟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重点难点:艺术鉴赏过程中的观、品、悟三个阶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的性质、作用和特征;艺术鉴赏的过程。

第二节  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的性质和特征;艺术批评的原则与方法。

第六编  审美教育论

第一章  美育观的历史考察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中西方各自审美教育思想的演变,理解儒家和道家美育观。

重点难点:儒家和道家美育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方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美育观的形成及其内涵;现代美育观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二节  中国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美育观形成的基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育观;现代美育观的先声。

第二章  审美教育的内涵、目的及其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审美教育的目的,审美教育内涵和目的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审美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重点难点:审美教育的内涵,审美教育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统称美育。广义的美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狭义的审美教育则专指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第二节  审美教育的目的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审美的人。

第三节  审美教育的特点  情感性;以受教育者为中心:过程性;全面性。

第三章  审美教育的功能及其实施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基本形式及基本原则,理解审美教育功能的两个层面,。

重点难点:审美教育功能的两个层面:形式教育和理想教育。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美教育的功能  形式教育及其功能;理想教育及其功能。

第三节  审美教育的实施  以艺术教育为主要手段;以学校教育为基本形式;美育实施的基本原则:以活动为中心的原则;分阶段进行的原则。

 

附录

1.建议教材及参考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朱立元主编《美学》;21世纪高校新课程新教材系列,封孝伦主编《大学审美教程》。

2.考核:采用闭卷形式,作业占30%,期末考试占70%。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008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时数    36        学分数      2    

 

1.课程类别: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2.教学目的:设置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的学习和掌握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通过进行逻辑思维和表述论证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增强论证的逻辑力量;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其他个门具体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分析工具。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思维的基本特征、普通逻辑的定义、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常项的变次、普通逻辑的工具性和全人类性。理解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普通逻辑不研究思维的具体内容,只研究各种不同类型的思维形式;逻辑常次在逻辑形式中的地位;学习普通逻辑的意义和方法。掌握从各种不同的具体判断和推理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逻辑形式;识别各种逻辑形式中常次和变次。

重点难点:普通逻辑的对象。学习普通逻辑的意义。任何逻辑形式均由常次和变次两部分组成。逻辑常次是区分不同逻辑形式的唯一依据。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普通逻辑的对象和性质 普通逻辑的定义;普通逻辑的对象;普通逻辑的性质。

第二节 学习普通逻辑的意义和方法 学习普通逻辑的意义;学习普通逻辑的方法

第二章  概   念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概念、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外延,概念的种类及分类根据,概念间的五种基本关系及表示的欧拉图,定义、定义的结构、定义的方法,划分、划分的结构、划分的方法,概念的限制、概念的概括;理解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的识别某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语言环境中正确识别某概念属于何种概念,识别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判定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欧拉图是否正确,定义的规则及违反规则所犯逻辑错误,划分规则及违反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掌握用欧拉图表示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根据给出的欧拉图,填出符合图示关系的概念,运用有关定义和划分的知识,分析具体的定义划分是否正确,分析并确定某个具体的限制或概括是否正确。

重点难点:概念间的关系。什么是种概念和属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定义的规定和划分的规则。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别。全异关系中反对关系与矛盾关系的区别。运用欧拉图表示概念外延间的各种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什么是概念: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概念的作用。概念和词语:二者的关系;概念与语词的区别。

第二节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关于虚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使用概念要明确。

第三节 概念的种类 概念和普遍概念;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

第四节 概念间的关系 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反对关系,矛盾关系。

第五节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概念的限制;概念的概括。

第六节 定义 什么是定义;定义的方法;定义的规则。

第七节 划分 什么是划分(含划分与理解的区别);划分的方法;划分的规则

第三章   判  断 (一)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判断、判断的逻辑特征、简单判断、复合判断,性质判断、性质判断的结构、性质判断的种类及其逻辑形式,同素材的A、E、I、O四种判断间的对当关系,A、E、I、O四种判断的主、谓项的周延情况,关系判断、关系判断的结构、关系的种类;理解把用自然语言表达的不规范的性质判断整理成校准形式的性质判断,确定用自然语言表达的判断是否为关系判断并指出其中的关系属于何种关系;掌握(1)根据主、谓项外延之间的关系,确定给定的性质判断的真假。反之,根据给定的性质判断的真假,确定主、谓项外延之间的关系。(2)有一个性质判断的真假确定其余三个同素材的性质判断的真假

重点难点:判断的特征;性质判断的种类;性质判断间的对当关系;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性质判断间的对当关系;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判断的概述 什么是判断;判断的语句;判断的逻辑特征;判断的种类。

第二节  性质判断 什么是性质判断;性质判断的种类;性质判断住、谓的周延性;同素材的性质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对当关系)。

第三节  关系判断 什么是关系判断;对称关系、反对关系和非对称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第四章   判   断(二)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各类复合判断的定义及逻辑形式、真值表,摸态判断的定义及各类摸态判断的逻辑形式。理解各类复合判断的逻辑特征及其真值,各类判断的负判断与其等值判断间的等值关系,运用真值表方法的步骤,摸态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掌握根据自然语言表达某一复合判断,写出其逻辑形式;根据给定的肢判断的真假确定某一复合判断的真值;根据给定的某一复合判断的真值,确定其肢判断的真值;写出给定的某负判断的等值判断(含公式);运用真值表方法判定两个复合判断是否具有等值关系,矛盾关系;运用真值表解应用题;由已知一个摸态判断的真假,推知其他三种摸态判断的真假。

重点难点:各类复合判断类型的识别及逻辑式;各类复合判断的真假值(真值表);各类负判断的等值判断;值的判定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联言判断 什么是联言判断;联言判断的真假值(真值表);使用联言判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选言判断 什么是选言判断;选言判断的种类:相容选言判断,不相容选言判断。

第三节  假言判断 什么是假言判断;假言判断的种类: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第四节  负判断 什么是负判断;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准确把握负判断的等值判断,正确进行判断之间的否定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节  真值表的判定作用 利用真值表判定多重复合判断的真假值;利用真值表判定两个是否等值关系、矛盾关系。

第六节  模态判断 什么是模态判断;模态判断的种类;模态判断间的对当关系。

第五章   演绎推理(一)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推理、演绎推理、必然性推理,对当关系推理的有效式,换质法和换位法的有效式及其规则,三段论的定义、组成、基本规则、格式。理解演绎推理的有效性,识别给定的推理是否为对当关系推理(若为对当关系推理,辨别其是否有效),辨别给定的变形推理是否正确,识别给定的推理是否为三段论,对于用自然语言表达的三段论,写出其逻辑形式,指出其格与式。掌握连续地进行换质为推理或换位质推理,分析给定的三段论是否有效,运用三段论的规则解证明题或填充未完成的三段论的结构式。

重点难点:性质判断变形直接推理;三段论推理;变形推理的换质位和换位质发;三段论规则的运用解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推理的概述 什么是推理;推理的组成;结论真实的推理和合乎逻辑的推理;推理与复句、句群;推理的作用;推理的种类。

第二节  性质判断直接推理 什么是性质判断直接推理;性质判断对当关系推理;性质判断变形直接推理。

第三节  直言三段论 什么是直言三段论;三段论公理;三段论的规则;三段论的格和式及格的特殊规则;关于正确使用三段论的问题。

第四节  关系推理 什么是关系推理;对称关系推理、反对称关系推理;传递关系推理、反传递关系推理。

第六章   演绎推理(二)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各种复合判断推理的定义、有效式;摸态判断的定义,根据摸态逻辑方程进行的摸态推理公式。理解各种复合判断的规则;二难推理的要求,破斥错误二难推理的方法。掌握判定一个复合判断推理是否有效;分析现实中违反复合判断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由给定的某一复合判断推理的前提准确地推出结论;根据复合判断推理的知识解答综合应用题;判别一个二难推理属何种形式,由已知二难推理的前提推出其结论,根据要求破斥一错误的二难推理;判定一摸态推理是否有效,由已知一摸态推理前提推出其结论。

重点难点:各种复合判断推理的有关规则、要求及有效推理形式,复合判断推理的综合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联言推理 什么是联言推理;联言推理的分解式;联言推理的组合式。

第二节  选言推理 什么是选言推理;相容选言推理;不相容选言推理;准确运用选言推理。

第三节  假言判断 什么是假言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纯假言判断;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第四节 假言选言推理(二难推理) 什么是假言选言推理;假言选言推理的形式;正确运用假言选言推理;

第五节  复合判断推理的综合运用。

 

第七章    归纳推理

教学学时: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归纳推理及其特点;完全归纳推理及其特点;不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法及其特点;科学归纳方法及其特点;穆勒五法的内容及图示。理解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和联系;简单枚举法与科学归纳法的异同(对于用自然语言表达的简单枚举法,写出其推理形式);穆勒五法的特点。掌握根据具体的判明因果联系的事例,指出其使用的何钟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重点难点: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归纳推理的概述 什么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归纳推理的分类

第二节  完全归纳推理 什么是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的作用;运用完全归纳推理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什么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作用;如何提高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

第四节  科学归纳推理 什么是科学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联系与区别。

第五节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正确运用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第八章   类比推理和假说

教学学时: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类比推理及其特点;假说及其特点。理解类比推理与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区别;提高类比推理结论可靠性程度的条件;具体假说中使用的推理方法。掌握识别类比推理中所犯的逻辑错误。

重点难点:类比推理的特点和作用;类比推理与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区别;假言推理在假说检验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类比推理 什么是类比推理;如何提高类比推理的结论的可靠程度;类比推理的作用。

第二节  假说 什么是假说;假说的检验;假说的意义。

第九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教学学时: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逻辑基本规律的含义;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的内容、公式和要求。理解违反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所犯逻辑错误;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的作用;不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掌握根据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分析实际思维和议论中的逻辑矛盾;跟局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的有关知识进行某些简单的逻辑分析。

重点难点:逻辑基本规律的内容和难点要求;违反逻辑基本规律常犯的错误及其表现形式;不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同一律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正确运用同一律。

第二节  不矛盾律 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违反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正确运用不矛盾律。

第三节  排中律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正确运用排中律;不矛盾律与排中律的联系与区别。

第十章    论   证

教学学时: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论证的定义、结构;演绎论证、归纳论证;直接论证、间接论证、反证法、选言论证;论证的五条具体规则;论证过程中常犯的逻辑错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归谬法。理解论证与推理的联系与区别;在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中,演绎论证是主要的;逻辑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关系;驳倒了对方的论据或驳倒了对方的论证方式并不等于驳倒了对方的论题。分析一个具体论证的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运用论证规律,分析某一论证所犯的逻辑错误;分析日常反驳中所使用的逻辑方法。

重点难点:论证的结构、种类和规则;反驳的种类及方法;间接反驳与反证法的区别;归谬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论证的概述 什么是论证;论证的结构;论证的特点。

第二节  论证的种类 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第三节  论证的规则 关于论题的规则;关于论据的规则;关于论证方式的规则。

第四节  反驳及其方法 反驳论题;反驳论据;反驳论证方式。

附录:建议教材及参考教材:1、《普通逻辑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吴家国;2、《实用逻辑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著张锦厘;3、《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金岳霖主编;4、《逻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姜吉全编著。

写作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029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 时 数      54学时      学 分 数      3             

 

1.课程类别:写作课是汉语言文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写作课的综合性、实践性、可操作性极强,并有特殊的创造性。写作课是学科,也是术科。

2.教学目的:通过写作理论的系统讲授和写作能力的有效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用写作的眼光去阅读、评鉴文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为适应社会工作和从事中学教学与研究打下基础,提高写作能力是最主要的目的。

绪  论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写作理论发展的轮廓;理解写作的学科定位;掌握写作的含义。

重点难点:写作的学科定位、理论发展、基本含义的综合联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写作的含义 

第二节  写作的学科定位 “信息时代”与现代写作;写作能力与人才素质;现代写作的特征。

第三节  写作理论发展概说 古代写作理论的发展线索;现代写作理论提要;当代写作理论的流派及发展。

第一章    文面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文面”的含义和意义;掌握常用文稿的格式。

重点难点:掌握文面的具体要求,熟悉各种文稿的格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面概说 文面的含义;文面的意义;文面的要求。

第二节  常用文稿格式 普通作文;一般稿件;文学稿件;学术论文。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写作主客体的关系;理解写作主体的素质;理解写作客体的构成;优化写作主体的能力。

重点难点:综合理解写作主体客体的主要内容,优化主体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质 生活素养(“源泉”——“升华”);学识修养(“内涵”——“构成”);人格品位(“人格品位”——“文章格调”);审美理想(“作用”——“培养”)。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 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想像能力。

第三节  写作客体的构成 对象化的自然景观;群体化的社会生活;个体化的人生状态;外在化的精神产品。

第四节  写作主客体的关系 对照关系:“认识——反映”活动,作者的双重角色,文体与视角;同型关系:“心物同型”与“天人感应”,“主客交融”与“物我融合”;双向关系:双向建构的内涵,双向结构的自我调节;联系的中介。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写作载体的四个要素:材料、主题、结构和语言及其相关的概念;理解材料选择的四条基本原则:主题性、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掌握主题提炼的三点注意(角度、深度、推陈出新)和三项要求(正确、集中、力求深刻);熟练掌握语体的划分,熟悉四类(新闻、文学、理论、实用)语体的特点;了解写作受体解读的原则和方法。

重点难点:掌握材料、主题、结构和语言的知识要点,阅读时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文章,评价得失;写作时,能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作文得体合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写作载体的内质 材料的含义与作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主题的含义与特性;主题的提炼与要求。

第二节  写作载体的外形 结构的含义与形式;结构的单位与要求;语言的功能与素养;语言的特性与要求。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感知←→运思←→行文的交叉递变过程;掌握感知、运思、行文的含义和特征。

重点及难点:掌握感知、运思、行文的基础理论并运用于自己的实际写作。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写作感知 写作感知的特性;写作感知的方法;写作感知的过程。

第二节  写作运思 写作运思的特性;写作运思的方式;写作运思的过程。

第三节  写作行文 写作行文的特性;写作行文的方法;写作行文的过程。

第五章    写作表达方式与技法

教学时数:24课时

教学要求:

掌握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大类;理解不同的文体各有其常用的表达方式,一篇文章往往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又综合运用数种表达方式。学习本章,在于理清概念,灵活运用,以用为主。

理解表达是写作上的大类,是从写作的目的、对象、主题、体裁等方面考虑,所采用的主要的语言运用方式。“表达方式”不是文学理论中的“表现手法”,也不是一般所说的“文章体裁”。

掌握常用的写作技法,技法属于表达的范畴,是指具体的、细小的手段和方法,其作用在于有效地表达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利于读者接受,如角度、线索、离合、疏密、张弛等。表达方式和写作技法,既有区别有又有联系。

重点及难点:掌握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和常用的写作技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写作表达方式 叙述的视角与方法;描写的类别与要求;抒情的方式与要求;议论的要求与方法;说明的分类与方法。

第二节  传统常用写作技法举隅 定线与立骨;悬念与伏应;白描与工笔;误会与巧合。

 第三节  现代常用写作技法 意识流与蒙太奇;反讽与荒诞;象征与变形。

第四节  写作技法的辨证艺术 正与反;虚与实;抑与扬;张与弛;断与续。

附录:

1.建议教材:《现代写作教程 》董小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教材);参考教材:《基础写作教程》尉天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写作课的教学由理论讲解、范文分析、习作训练三个部分组成,大体的比例为2:1:1。

3.考核:《写作》为考试课,学生成绩由平时作文(40%)、考试成绩(50%)、课堂表现(10%)三部分组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022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 时 数      72学时      学 分 数       4         

 

1.课程类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在语文教育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同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的分支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视和强调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同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实际的联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理论课程。

2.教学目的:通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学生应当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并用以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从而增强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工作的信心。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程、教学、课程论、教学论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状况。

重点难点:课程、教学、课程论、教学论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课程(论)和教学(论) 课程,课程论,课程与课程论的关系;教学,教学论,教学与教学论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二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并用以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从而增强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工作的信心。

第三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 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研究的发展阶段:古代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研究状况;20世纪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研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材料、语文课程内容的安排与语文教育目标之关系等;语文教学,如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语文教师与学生之关系等。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封建社会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特点、经验和教训,了解中国近现代语文课程名称的变化及其原因和意义,了解中国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重大事件,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封建社会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中国近现代语文课程名称的变化及其原因和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难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特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封建社会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特点。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

第二节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语文单独设科:背景,时间,名称。“国文”名称的出现:时间,意义。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背景,时间,意义。

第三节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述评:“语文”名称的确定及其含义(1949),“《红领巾》教学”讨论及其作用和弊病(1953),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的特点和问题(1956年),《文汇报》“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和“怎样上好语文课”的讨论(1959——1961),“工具说”的提出、加强“双基”的提出、文道统一的强调(1963),《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要点(197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的要点(199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的要点(1996),“忧思中国语文教育”大讨论(1997),《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2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语文”名称的由来和歧义,理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及其相互关系,了解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理解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和作用,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

重点难点。重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及其相互关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难点: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语文”名称的初始义与歧义。初始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歧义: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语言言语。

语文课程的性质:规定语文课程类别的依据;《课标》规定的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两个基础,多重功能。

第二节  语文课程目标概述 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管理作用。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连续性,阶段性,明确性,模糊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三个维度(纵向目标),五个领域(横向目标),两个部分,四个学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三个维度,五个方面,两类课程。

第四章  语文课程设计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理解语文教材的特点、功能、要素和类型,了解1949年以来中学语文教材的发展状况。

重点难点:语文教材的特点、功能、要素和类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语文教材的几个问题 语文教材的特点:文选的形式,模糊的序列,丰富的内容。语文教材的功能:智德启迪,语文历练,语文积累,知识扩展。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系统,助读系统。中学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分编型与合编型,含义和优缺点。中学语文教材的发展:1949年以来的8轮中学语文教材概况。

第五章  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语文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掌握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理解教学方法的两重性和受制约性,掌握一般性的语文教学方法,掌握教案设计的内容和格式,理解新课标教学评价的意义和原则。

重点难点: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一般性的语文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正确的指导思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文”与“道”的关系,基础与创新的关系,学生特征与语文规律的关系。语文课程的正确认识:语文课程标准的认识,语文教材的认识。

第二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总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教学实际水平。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体现语文学科性质的特点,适应社会需要。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目标陈述的两种方式,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及其要求。

语文教学内容的安排。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内容与形式统一,语文学习与智力发展统一,听说读写协调发展,课内与课外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要求:恰当,充实,重点突出。

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学生特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语文教学方法的两重性;扬长避短,多样配合,综合运用,灵活多变,不断创新。一般性语文教学方法简介:讲述,讲解,串讲,评点,讲演,问答,讨论,练习。

语文教学过程的构成。继承传统,探索创新,避免程序化;区分主次、详略、难易;合理编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方案的编制。教学方案设计的要求:科学性,实用性。教学方案的一般形式及要求:课题计划——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课时计划——教学要点,教学步骤,板书设计。

语文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意义:测定学习成绩,鉴定教学效果,检验管理水平,获取反馈信息,提供选拔资料,促进教学研究。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原则:评价的功能,评价的指标,评价的重心,评价的方法,评价的主体。

第六章  语文教学实施(上)

教学时数:16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基本内容,掌握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方法;了解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掌握阅读教学的常规内容,了解阅读教学过程的一些成果,能设计有操作性的阅读教学教案。

重点难点。重点: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方法,阅读教学的常规内容,有操作性的阅读教学教案的设计。难点: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有操作性的阅读教学教案的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识字与写字教学 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基本内容。识字写字的情感态度:兴趣,审美情趣,书写习惯。识字写字的能力:识字能力——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使用工具书;写字能力——基本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笔顺规则。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方式方法: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字理识字,字族文识字。

第二节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阅读习惯态度;阅读能力——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迁移能力,创造能力;阅读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阅读教学的常规内容:解题,作者介绍,背景介绍,生字教学,词语教学,句子教学,标点符号教学,段落教学,篇章教学,主题思想教学,写作特点教学。阅读教学的一般过程:预习,导入,展开,结束。

阅读教学过程研究成果举隅:中国古代阅读教学,赫尔巴特学派五阶段教学,凯洛夫五环节教学,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目标教学。

第七章  语文教学实施(下)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写作教学的意义,了解写作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过程,掌握作文批改的方法,理解作文讲评的要求,了解作文训练的方式,理解命题作文的意义和局限,理解命题的要求;理解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了解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和训练方式;了解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作文批改的方法,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难点:作文批改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三节  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积累材料,培育思想,发展思维,练习语言,训练技能,学习文体,提高速度。写作教学的一般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帮助,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评改,互相沟通。作文批改的方法:批——眉批和总批,改——增、删、调、换。作文批改的要求:讲求实效,多批少改,鼓励为主,讲究文采。作文讲评的要求:有重点,发挥多种功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作文训练的方式:单项作文,命题作文,供料作文,想象作文,话题作文,自由作文。命题作文的意义和局限,命题的要求。

第四节  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言语活动的比例,现代社会特点与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与智力发展。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态度——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地表达;能力——倾听,表达,应对。口语交际的训练方式:听讲,朗诵,复述,答问,讨论,辩论,即席发言,讲述见闻故事。

第五节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方式: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

第八章  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语文教学中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理解语文教学中教师教育观念、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教研能力发展的要求。

重点难点:语文教学中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语文教学中教师教育观念、职业道德的要求,语文教学中教师专业能力和教研能力的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语感,记忆,思维,联想,想象。

第二节  语文教学中教师主体性的发展 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确立。职业道德水平:形象自塑,教态类型。教学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语言:规范性,科学性,艺术性,交流性,和谐性。教学应变能力:因势利导,心理观察,非语言行为。教学研究能力: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教育理论研究。

 

附录:

1.建议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参考教材:《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王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2.实践教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要遵循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三分之一的课时用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见习——包括现场的和影视的,与中学语文基本教学技能的训练——包括分解的和综合的。

3.考核:本课程学习成绩的测评,一般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常识的了解,重在考查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注重平时练习,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