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10简洁桌面:做到省委书记平均需要35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9:54:33
“培养出一个省委书记,是十分不容易的。他要有先天的基础。同时,更要有近20年学习、35年左右工作中逐步构筑起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素质。”——
最新一期《决策》杂志刊文解析全国省委书记成长之路,认为:从参加工作到担任省委书记平均要35年。
省委书记成长的台阶
在中央和地方都任过职的占55%
在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层中,9位常委中担任过省委书记的有8位,占88%。25位政治局委员中,担任过和正担任省委书记的有18人,占72%。
曾担任过地级市市委书记的省委书记有近七成,若加上在大型企业中任职的担任过相当职务的有近八成。下一级市委书记岗位职责要求与省委书记相似,主要是管辖范围与政治把握程度等有差异,在把握大局、统筹各方上,在独当一面工作上,对其成长有重要磨练,这也看出上级组织对省委书记在把握大局能力上的高度重视。
有多省工作经历的占74%,加上大型企业任职的同志,有80%。这可看出组织上对干部工作适应性,也就是在不同环境下开展工作的能力的重视。在不同区域工作,要求干部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中央政策与当地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的能力。同时,这种工作经历,也使干部能消除地方主义,对全国的步调一致有好处。
在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都任过职的占55%。这说明组织上既重视省委书记的地方实际工作经验,也重视在中央部门工作,对国家宏观形势有较好的把握。
担任过省长职务的有一半人。省长岗位与省委书记岗位管辖的范围是相同的,只不过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因此这个职位也是重要的锻炼岗位。
在新闻单位任职的有4人。这是一个足以引人注意的现象。“新闻官”成为主政一方的地方领导,最擅长的是对舆论的灵敏感觉和把握,也就是擅长对党和国家政治大局的把握。
省委书记成长的特点
初任正省级平均年龄53岁
省委书记初任平均年龄57岁。可以说,这是让一个人有极其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年龄。他们对世事及自己人生已是极有见地了。一般已没有个人及家庭因素对自己的纷扰,能集中全部精力工作一任至两任。
省委书记初任正省级职位平均年龄53岁。这与他们担任省委书记平均年龄相差4年,这也说明同样是正省级职务,但担任省委书记还要多经过4年的考察和磨练。
从参加工作到担任省委书记平均要35年。35年几乎是一个人的全部工作时间,他们应是在每一个岗位都有杰出表现,30多年没有重大失误的非凡的干部。
初任地级市市委书记(或相当职务)平均年龄为41岁。这在同级职务干部中是相当少的。由此可看出他们成熟得早,在每一个层级都领先于同僚5~10岁,是同龄人中的杰出者。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超过九成。他们学历的专业背景对其任职影响不大。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中,六成是学理科的,四成是学文科的。可见省委书记这个岗位是一个重要综合性岗位,有相应知识基础后,工作经历会塑造出优秀领导者。
第一份工作在企业和行政的有七成。其中,企业占四成,行政占三成。另外,出自部队和担任过教师的占三成。这与30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关,同时也说明,省委书记出身不是唯一性的,他们是在长期工作中,多次择优选择的结果。值得关注的是,在不同层次,企业负责人与行政领导的交流,特别是国有企业老总直接交流到省部级岗位,说明组织用人视野的进一步拓宽。
省委书记成长的基础
先天+知识+能力素质
培养出一个省委书记,是十分不容易的。他要有先天的基础。同时,更要有近20年学习、35年左右工作中逐步构筑起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素质。他们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必须具备政治鉴别能力、大局掌控能力、战略思维能力、知人善任能力以及形象塑造能力。
选拔培养年轻干部须念好“三字经”
2010年02月22日10:04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我要评论(2)
字号:T|T
近年来,各地始终把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工作作为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生命工程来抓,或做规划,或出政策,或立足内部培养,或着重外部选拔,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但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基层实际,笔者认为,做好选拔培养年轻干部工作应念好“三字经”。
一谓“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年轻干部的优势首先是年轻,他们思想解放,思维活跃,思路清晰,冲劲足,干劲大。只要经过实践证明确实是优秀的、群众认可的,都可以大胆选拔、及早培养。应坚持总揽全局,着眼未来,科学制定并实施年轻干部选拔培养中长期规划,对后备干部的总量、年龄、文化、专业结构提出明确要求,并制定培养、管理、使用的具体意见。在此基础上,将目标任务细化到年,认真抓好实施,真正形成后备干部队伍梯队,既有近期即可顶上去的较为成熟的“应用型”领导人才,又有面向下一步发展的“储备型”人才,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
二谓“快”。由于历史原因,基层单位普遍超编,近几年各地从严控制行政编制,着力降低财政供养系数,除了零星的公务员招录和选调生安排以外,机关很少补充新鲜血液,年轻干部培养的来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因此,对选准的优秀年轻干部,不能按部就班,必须“鞭打快牛”,打破干部成长的一般规律,“小步快跑”或“跳跃前进”,下决心、下力气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求突破,坚持把选人视野延伸到基层、拓宽到一线,加大从农村(社区)主职干部、选聘生村官中招录公务员力度,同时要敢于打破人才的身份、编制等束缚,定期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社会各界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各级党政机关,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提供“源头活水”。
三谓“严”。年轻干部优势在年轻,劣势也在年轻,因为年轻,感觉良好、心高气傲、经验不足,更容易犯错误。对年轻干部,严是爱,松是害,教育管理必须跟上。越是年轻,越是优秀,越要经常敲打敲打、锤炼锤炼,不能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搞“面子工程”,要有长远规划和整体考虑。对年轻干部本身而言,要有“板凳要做十年冷”的精神,勇于到艰苦地方、复杂环境中工作磨练,经受困难和环境考验,忍受清贫和寂寞,踏实做事,认真做人,尽快成长成为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对人民群众有感情,有发展潜力,有培养空间的可造之材。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从全国范围来看,年轻干部要想获得破格录用并非不能,一共有三条路径:1.以“选调生”身份进入公务员队伍;2.参加领导职位公开选拔;3.“小步快跑”的方式迅速得以升迁。其中,“小步快跑”指的是,让公务员在短期内上一个台阶,经过若干台阶的历练之后走上更高职级的领导岗位。这是因为,尽管很多岗位在职级上是一样的,不过在实际中还是存在隐性排名,“小步快跑”正是上的这些隐性台阶。
26岁县委常委4年升迁4次 官方回应称程序规范
2011年12月03日10:47南海网我要评论(17)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江陵县26岁县委常委引发网友热议。 网络截图
荆州新闻网消息 中共荆州市委组织部新闻发言人就网上热议的“江陵县26岁女常委”作出回应,范洁同志的提拔任用符合干部选拔任用的有关规定,程序规范,群众公认度较高。
范洁同志为江陵县人,父亲为乡镇药店职员,母亲为下岗职工,弟弟在上海打工。2008年7月大学毕业后,通过全省“选调生”统一招录考试,安排到江陵县滩桥镇工作;2009年初,参加江陵县公开选拔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任滩桥镇副镇长、党委委员;2010年3月,江陵县委着眼于培养女干部的长远考虑,在全县乡镇党政副职干部中进行遴选后,任命范洁同志为滩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2011年9月乡镇换届时,当选滩桥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在县市换届考察时,范洁同志民主推荐比较集中,个别座谈情况好,干部群众认可度较高,符合破格提拔的任职资格条件。根据班子建设结构需要,她被提名为江陵县委常委人选,10月当选。
范洁同志的历次提拔任职,群众公认度较高。参加江陵县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公选,在录用的12名干部中综合成绩排名第二。在提拔为镇长的民主推荐中,有54人参加推荐,得53票,排名第一。在乡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民主推荐中,46人参加推荐,得41票,排名第一。在县级领导班子换届考察署名推荐中,44人参加推荐,得36票,排名第一;所在单位民主测评16人参加,同意提拔使用的16票;民意调查100人参加,总体评价满意的73票,比较满意19票,不了解的8票。在江陵县第四次党代会上,218人参加选举,得213票,当选为县委委员;随后的四届一次全委会实行差额选举,40人参加,得33票,当选为县委常委。考虑到该同志乡镇任职经历相对较短,县委决定她继续担任乡镇党委书记,把主要精力放在乡镇,进一步接受历练。
从考察情况看,范洁同志综合素质较高,发展潜力较大。在滩桥镇工作期间,工作思路清晰,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尽职尽责,敢于担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0年滩桥镇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绩效考核优秀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俊生教授表示,从21位“60后”省部级官员的详细晋升资料分析,他们
由副科晋升到正科平均年限为2.4年,
正科到副处为3.4年,
副处到正处为2.7年,
正处到副厅为3.2年,
副厅到正厅为3.7年,
正厅到副部为5.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冯军旗有着两年的县乡挂职经历。根据他的观察,在中原地区某县,干部们从
一般干部晋升到副科,需要8年;
从副科晋升为正科,需要3年;
从正科晋升到副处,需要7年;
从副处晋升到正处,需要7年。这样,1名22岁毕业的大学生,
30岁成为副科,
33岁成为正科,
40岁成为副处,
47岁成为正处。
----------
60后省部级官员多破格提拔 平均用21.3年至副部
2011年04月24日23:08金羊网—羊城晚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正厅到副部5.1年 副厅到正厅3.7年 正处到副厅3.2年 副处到正处2.7年 正科到副处3.4年 副科晋升到正科平均年限2.4年 制图/陈炜
羊城晚报记者 尹安学
4月11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任命苏树林为福建省副省长、代省长,接受黄小晶辞去福建省长职务。从庞大的石化王国———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到代省长,苏树林被关注的,不仅有“国企高管从政”现象,49岁成为正部级高官也备受瞩目。
省部级干部中,“60后”已不少见。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俊生教授认为,“60后”省部级高官将会越来越多。不过这是正常的代际变动,因为随着岁月流逝,一些现任省部官员达到任职年限,将退居二线。
稳扎稳打
出了六个“60后”正部
公开资料统计发现,目前党政机关“60后”正部级官员还有:1960年4月出生的周强,现任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1961年8月出生的努尔·白克力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1963年4月出生的胡春华,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1963年9月出生的孙政才现任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1967年6月出生的陆昊,现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这六人中,胡春华北大毕业后就来到西藏,一干就是14年,从普通工作人员成长为正厅级干部;孙政才大学毕业后,历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室副主任、土肥所所长、所党支部书记、副院长、院党委副书记,从事10多年科研工作后才“转行”从政;陆昊本科毕业后,开始在北京清河制呢厂厂长室工作,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而1962年3月出生的苏树林从大学毕业后,也一直在石油系统工作,自1983年累积升迁至现任职位。
10年之前
已有“60后”省部官员
今年,1960年后出生的人,最年长者不过51岁。不过早在10年前,已经有“60后”出现在省部官员里。
以六位党政机关的正省官员为例,他们在40岁前就成了副部级干部,如孙政才38岁当选北京市委常委,胡春华38岁成为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努尔·白克力39岁成为新疆自治区党委常委,陆昊不到36岁就成为北京市副市长。
从时间上看,这六位正部官员中,早在1997年11月,37岁的周强就担任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成为副部级干部,1998年6月成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俊生教授曾专门对“60后”省部官员进行分析,他认为,“60后”省部官员开始增多,是中国政坛开始正常的“代际变动”。
这些“60后”省部级官员,从职务晋升的速度来看,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60后”担任副部级领导干部时平均任职年龄为43.8岁,从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到晋升至副部级的平均年限为21.3年,晋升到副部级的最短年限是14年,晋升到正部级领导干部的最短年限为22年。
刘俊生说,从21位“60后”省部级官员的详细晋升资料分析,他们由副科晋升到正科平均年限为2.4年,正科到副处为3.4年,副处到正处为2.7年,正处到副厅为3.2年,副厅到正厅为3.7年,正厅到副部为5.1年。这说明在同一层次职务中“副”升“正”时限较短、较易,但由下一职务层次中的“正”升到上一职务层次中的“副”时限较长、较难。
刘俊生还透露,破格次数占职务晋升次数的24.7%,几乎每位“60后”省部级官员都有破格经历,科、处、厅的六个职务层次上都有不同比例的破格晋升者。
全国各地
共有过百“60后”高官
刘俊生统计发现,到2008年上半年,在党政机关中“60后”省部官员已有71人。近年来,各地相继选拔了一批年轻干部,“60后”省部官员已超过百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这两年“60后”官员增多,说明中央为干部储备所做的工作在不断加强。
目前各省的“60后”省部级官员大都在三人左右,不过北京、天津、重庆、山东为4人,上海、西藏、新疆多达7人,湖南省也有6人,而且大多位居常委或政府中的要职。
虽然年轻,但他们实际上也已经历了长时间历练。2008年9月,43岁的秦宜智出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实际上这位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从车间技术员做起,已经历了20年的磨砺。
具体分析各省“60后”省部级官员的年龄,不难发现其中的分布规律:绝大多数生于1965年之前,生于1965年之后的实际不足10人。其中最年轻的是江西省副省长谢茹,她生于1968年7月,其次是生于1967年8月的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邓小刚。
有此一例
正处升副部仅用四个月
由于出生年代的特殊,“60后”省部级高官有着他们这代人所特有的教育经历。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分析,受“文革”的影响,部分“60后”未能接受到正规的中小学教育,其间不乏“学工”、“学农”的经历。但这也让这代人对改革开放之前的生活,有着深入的了解和亲身的个人体验。 而“60后”又无疑是幸运的,他们在中学前后迎来了改革开放。“60后”省部级高官在改革开放之后接受了正规的高等教育,有的还到国外进行学习,这无疑对他们有着正面而积极的作用。“这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谢春涛说。
“60后”省部级高官中,学习经济、法律等文科专业的占了绝对多数,而且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所占比例较大。
每次提拔省部高官中出现“60后”,总会引起关注。其实,放眼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干部选拔,对优秀干部,不到40岁就提拔为省部级的并不少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38岁就当选安徽省副省长。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也曾越级提拔了一些年轻干部,推进干部年轻化。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秘书长的钱运录1944年10月出生,1982年9月从湖北大悟县委书记直接提拔为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1983年1月就升为湖北省委副书记,4个月内从正处升为副部级干部。
晋升路径
刘俊生统计发现,晋升副部级及以上职位,主要有六大路径:毕业直接进机关;毕业从事共青团工作后转入党政机关;在国企晋升高管后从政;在大学、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晋升管理层再转机关;从新闻媒体单位、作协、军队等晋升。
知识背景
“60后”省部官员多为文科生,他们既对儿时经历的“文革”留有记忆,又对中学时代启动的改革开放有着切身体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接受了“文革”后的正规高等教育。
冯军旗:29岁代县长闫宁的简历分析
2011年09月26日08:15东方网冯军旗我要评论(2060)
字号:T|T
冯军旗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关于河北馆陶县代县长闫宁简历问题的最初爆料是在网络上,我当时第一时间看到后,就预判很快媒体就会跟进,而成为一个公共事件。果然,很快《法制周末》记者刘立民就跟进报道,而馆陶县政府工作人员的所谓县长简历是机密的愚蠢应对更是把这件事推到风口浪尖。馆陶县委县政府虽然很快回应,公布了闫宁的简历,但结果是引起了更大的猜疑和非议,从而使得这一事件愈演愈烈。
下面,根据我的两年县乡挂职锻炼经历以及相关的研究,来对闫宁的简历及其仕途历程进行学术性的分析。
从闫宁的简历来看,这其中充满了很多非常规的仕途路径和人为运作的嫌疑。可以说,闫宁仕途历程的每一步,都有高人来谋划,来布局的嫌疑,从而成就了这一所谓史上最年轻的代县长。但这种急于求成,却有可能演变为闫宁仕途的滑铁卢。
中国官员和西方官员很大的不同就是,中国官员讲年历,论资格,要求多岗位的一线磨炼,这种资历往往成为官员的权威来源和晋升基础,这是奥巴马式的官员很难在中国出现的原因。熟悉中国县乡政治的都知道,现在县乡官场,有两个现象非常明显,一是过度竞争,二是隐形台阶。过度竞争往往造成官员晋升时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也就是关键的机会就那么一两次,错过了,这辈子的仕途也就到顶了,这使得县乡官员往往动用一切资源和手段来谋取早日晋升。
但是,县乡官员的晋升空间实在太少,一个县,大约也就100多个正科级实职岗位,30多个副处级实职岗位,4个正处级实职岗位。僧多粥少的结果就是在每一个级别之间和内部都衍生出大量的隐形台阶,比如乡镇的副科级隐性台阶,根据职务所含权力和资源的大小,以及排名先后,从小到大依次为:综治办主任、工会主席、人大副主席、乡镇长助理、武装部长、党委委员、副乡镇长、乡镇党委副书记等,这是8级隐性台阶,而这些职务都是副科级。县里副处级的隐形台阶则包括:县政府党组成员、县长助理、副县长、统战部长、宣传部长、政法委书记、组织部长、纪委书记、常务副县长、县委副书记等。
过度竞争和隐形台阶演化的结果,是不仅不同级别的上位是晋升,就是隐形台阶的前移也是晋升,这就使得大部分县乡干部的政治生涯都在隐形台阶上度过。
我的博士论文曾对中县(化名)1978年以来的县领导晋升平均时间间隔进行过统计分析,结果是:他们从一般干部晋升到副科,需要8年;从副科晋升为正科,需要3年;从正科晋升到副处,需要7年;从副处晋升到正处,需要7年。这样,1名22岁毕业的大学生,30岁成为副科,33岁成为正科,40岁成为副处,47岁成为正处,然后在正处岗位上再干几年退休,只有极个别的可能成为副厅级干部,这就是大部分县乡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历程。需要说明的是,统计的县领导都是县乡干部晋升锦标赛中的优胜者,他们经历的隐性台阶相对少得多,否则他们是到不了县领导位置的。
依此为对照,我们来看闫宁的晋升时间间隔:从一般干部到副科,2年9个月;从副科到正科,3年6个月;从正科到副处,4年;从副处到正处,1年8个月。也就是他用12年走完了县乡党政干部大致需要25年才能走完的仕途历程。显然,这既不是循序渐进,也不是按部就班,而是急行军,是坐火箭。
闫宁初入官场是在临漳县而不是在其老家永年县,从偏远的乡镇包村干部做起,这是有深意的,因为乡镇一线是县乡干部的摇篮,而偏远的乡镇由于竞争小,更容易脱颖而出。从其简历来看,他显然没有经过乡镇中层干部的历练,而直接晋升为副乡长。这是他仕途中的关键一步,因为晋升为副科级,就成为乡镇领导层中的一员,并自动登记为公务员,从而奠定以后晋升的基础。
3年副乡长之后,疑似有高人指点,他进入了共青团系统。大家都知道在县乡,共青团是最便捷的晋升通道,原因就是年龄小,级别高,从而在以后的晋升竞争中具备天然优势,这使得共青团职位往往成为县乡政治家族的争夺地。此时,又疑似有高人谋划,他竟然在副科级的共青团县委副书记位置上晋升为正科级,这是不常见的高明手法,因为这之后调任正科级岗位就是平级调动,比直接提拔到正科级岗位容易多了。
这之后,怪异之事又发生了,因为按照惯例,一般副处级及以上干部才交流,而他竟然正科级调动到老家永年县,这时的考虑,是老家更有利于发展?还是他的仕途庇护人调离了?而没有相当的人脉和家族背景,这一步是很难实现的。
这之后,平调人大主席就顺理成章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时他从县城又杀回乡镇,原因仍然是,乡镇是干部晋升的摇篮,是干部历练的一线。这之后,关键的一步又来了,他晋升为乡长,时年仅仅25岁,而他只做了6个月的乡长就提拔为乡党委书记,这是其仕途中最不可思议的一步,因为半年的时间,不仅毫无政绩可言,而且连乡里的实际情况都不一定掌握。显然,把几万人的发展托付给一个娃娃,当时的县委领导绝对是不负责任的。
两年多乡党委书记之后,提拔为副处级,这又是破格提拔。这之后,一般至少要经历副县长、县委常委等台阶,至少常务副县长这个台阶是绕不过去的,但闫宁偏不,他竟然直接提拔为县长。卫星上天,最年轻的代县长诞生了。
从闫宁的简历可以看出,这些晋升路径,很可能需要在县乡官场摸爬滚打很多年的高人才能规划得出,而且每一步都未必少得了关系运作。同时对于这些官场捷径,相信每一个县的组织部长和县委书记都心知肚明。
闫宁的仕途历程,不仅实质违规,就是一般的晋升路径和程序都有不可思议的地方,而这,绝对不是靠破格提拔年轻干部就能解释的,这大概也是现在人声鼎沸、民意汹涌的原因所在。
刘洪波:29岁县长专为升官而生?
2011年09月23日08:34南方网刘洪波我要评论(971)
字号:T|T
刘洪波 长江日报评论员
原题:公共职务岂是游官驿站
29岁县长的神神秘秘,终于透了一点点亮。河北省馆陶县政府网站上,公布了一份代县长闫宁的官方简历。
简历不仅证实此前人们所说的闫宁在官场“三年四迁”属实,而且显示其自参加工作12年间,经历3个县,转换10个官员岗位,从一般干部被提拔成代县长。
简历还存在一些未尽之处,例如17岁即参加工作,却有“大专学历”,这一学历是何时何校获得、为何种性质,很含糊。但就算把这一点说明了又怎么样呢?人们对一个县长的了解,不管县内还是县外之民,所知仅仅是一份简历而已。
政治新星在升起,而人们不明白他的由来,所以不知道他为何会升起。他在人所不知中铺垫了履历,直至突然升起在人们面前。他是如此光耀夺目,以至于为免过于夺目而需要简历保密,并因而导致县委书记的简历也陪同未予公开。
然而,新星的升起注定是光彩夺目的,这就使得简历保密的未雨绸缪变成了弄巧成拙。简历总算是公开了,我们看到了一个培养干部的佳话:12年,历三县,任十职,累次升迁,得当大任。一般人不会得到这样的机会: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未及任职期满就另有重用。闫宁何以得到如此栽培,简历上不会有。简历能读出重点栽培的气息,但不会表达重点栽培的原因。
此时,我们记起“家族中有两个厅级三个县级干部”的传闻,如果是这样,人们应可理解栽培为何会水到渠成。而我想,这样的栽培,甚至比水到渠成还要顺遂,这是“兵马未发,粮草先行”的栽培,是水未到而渠已成,挖渠等水,所有位置都等待着为栽培一个官员做准备,栽培之路上,职务的用途在于充塞官员成长史,是丰富其履历、显示其历练的驿站,而非担当公共服务职责的岗位。
29岁县长,12年10职,这不是担负责任,而是镀金。好比过去讲人出洋留学,实际变成了“游学生”,官员在不同职务上浮泛而过,可谓“游官”。游官能够有实绩,能够有做事之心、服务之心?不会有的,游官只有丰富履历、填充资格的想法,游官累进,只能使官场盛产官游子、虚骄风、钻营之辈、睥睨民众之徒。
近年人们不断看到有少年先进的官员出现,如29岁市长、25岁镇党委书记,有的地方还批量生产80后局长,招考中则有所谓“萝卜招聘”。这些新闻,都引起人们的猜测兴趣,“官二代”、“拼爹”、“买通”、“日后提拔”等说法社会广传。问题已不在于一个具体的官员是否如猜测所言,而在于它何以会成为人们对官场准入和升迁的基本评估。辟一两个谣容易,整体而言,那些事情作为现象存在,是不是也能够作为谣言而辟了去呢?
人们对官员仕途的特别好运,已不像上世纪80年代初那样援引“干部年轻化、知识化”进行解释。人们从利益或裙带、金钱或情色来解读那些官场上有特别好运者。就人们的一般认知来说,并非不赞成“破格提拔”、“确因工作需要”,人们只是越来越认为“破格”和“工作需要”变成了利益栽培的措辞。越来越程序化的官员任用规则,则意在以统一的约束性条件,去实现任用的公平,考核指标、任职经历、任职年限等,仿佛严格的数字化管理。
客观地说,无论破格提拔,还是按通用程序任用,都可能产生严重的问题。破格提拔能变成完全的长官意志,为蝇营人格与官场贵族化铺开道路,严格按程序任用则隐含人才压抑、才俊挫伤的弊病。自古及今,中国的官员都是委任产生。委任之道,或有破格起用,但为显示公平,铨叙多以考绩尤其年资为据。宦海沉浮、官场蹭蹬,或者仕途平顺、一路鹰扬,各有不同。然究其根本,都在公共权力凌驾于公众而非得之于公众的套路之中,“权由民所赋”未得实现。无论不拘一格,还是年资考绩,因民众不得参与,都难免弊病重重。
今兮何世,官员叙用之道,仍在保举提拔之中。馆陶32万多人,不知将要治理馆陶的行政首长何所来历,也无须他们去作选择,29岁的县长经上级考核可用,于是得而用之,“组织上派来了好干部”。
官员任用有程序,好过没有程序,好过将栽培权二代、枕边人、贿赂者冒充为“不拘一格”。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怎样让民众成为监督的主体,进而成为选择的主体。在民众监督、民众选择的情况下,一个29岁的县长或者一个65岁的县长都是正常的。
中国官位级别
公务员(官员)级别
一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国务院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全国政协主席
二级: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 书记处成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国务院副总理 国务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全国政协副主席 最高法院院长 最高检察院检察长
三级:国务院各部部长 部党组书记 省委书记 省长 省人大主任 省政协主席 最高法院部级副院长 最高检察院部级副检察长 中纪委副书记
四级:副部级 副省级 最高法院副部级副院长 最高检察院副部级副检察长 省高院院长 省检察院检察长
五级:司长 厅长 地级市长 巡视员
六级:副厅级 副市级 助理巡视员
七级:处长 市局长 县长 调研员
八级:副处级 副县级 助理调研员
九级:科长 市处长 县局长 乡镇长 主任科员
十级:副科长 股长 乡镇助理 副主任科员
十一级: 科员 县以下公务员
十二级: 办事员 及其他人员
国家级正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国家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家级副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纪委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全国政协副主席。
省部级正职:
中共中央纪委副书记,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党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
各人民团体(党组)正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协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
国家正部级企业正职领导。
省部级副职:
中共中央纪委常委,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副职领导人(党组成员)和副部级机关(党组)正职,
各人民团体(党组)副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副书记、常委)人大、政协的副职领导人,省纪委书记,
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协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
国家正部级企业副职领导,国家副部级企业正职领导,
副部级高校党政正职。
厅局(地)正职: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司局室正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副部级机关(党组)副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正职,
副省级城市党委(副书记,常委)、人大、政协的副职领导人,纪委书记。
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协的正职,
国有副部级企业的副职和正厅级企业正职领导,
省署高校党政正职。
厅局(地)副职: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司局室副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副职,副厅级正职。
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协的下属机关正职,
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协的副职,纪委书记
国有副厅级企业的正职和正厅级企业副职领导,
省署高校党政副职,大专正职。
县处级正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处室正职。
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协的下属机关副职,
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协的下属单位正职
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协的正职,
国有正县级企业的正职,
省署高校院系处室领导,
重点中学正职。
县处级副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处室副职。
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协的下属单位副职和副处级单位正职。
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协的副职,纪委书记
国有正县级企业的副职,副县级企业正职。
市属中学正职。
乡科级正职:
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协的下属单位所属科室正职
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协的下属单位正职,
各乡镇党委,正职,
国有正科级企业的正职
县属重点中学正职。
乡科级副职:
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协的下属单位所属科室副职
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协的下属单位副职,
各乡镇党委,正副职,
国有正科级企业的副职。
----------
From: sn1per
Date: 2009/12/1
To: Q-自我 <20830925@163.com>
中国古代官位表
文官的品级及职务如下:
清时非常重视官员的品级。当时官员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
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不能列入九品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列表如下:
品 级 官 职
-------------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从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督
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从二品 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时,各省布政使.
正三品 督察院左,右副都于是,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
从三品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
正四品 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
太傅寺少卿,各省道员.
从四品 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
正五品 左右春房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
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知州
从五品 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使,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
省知州.
正六品 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房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
县知县,各省通判.
从六品 左右春房左右善赞,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州同
正七品 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贴士,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丞,外
县知县,各府学授.
从七品 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
正八品 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士,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
谕.
从八品 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
正九品 各部院九品笔贴士,县主簿.
从九品 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州吏目,巡检.
未入流 京,外县典吏,驿丞,和泊所所官
-------------
武官的品级及职务如下:
品 级 官 职
------------
正一品 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 将军,督统,提督
正二品 副督统,总兵
从二品 副将
正三品 参将
从三品 游击
正四品 都司
从四品 城门领
正五品 守备
从五品 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 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 卫千总
正七品 把总
从七品 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外委千总
从八品 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 外委把总
从九品 额外外委
武官无未入流
-------------
官员的称呼:
看电视或看报纸的时候,有的网友可能会被一些官员的称呼搞糊涂
了,那么下面我们就把一些官员的别称,介绍给大家。
中央官部分
官 职 称呼
-----------------
大学士 中堂
吏部尚书 天官、冢宰
礼部尚书 大宗伯
户部尚书 大司徒,大司农
邢部尚书 大司寇
兵部尚书 大司马
工部尚书 大司空
左都御使 总宪
右都御使 副宪
通政使 银台
御使 都老爷
郎中、员外朗 部郎,郎官
主事 主政
-----------------
地方官部分
官 职 称呼
-----------
总督 制军,制台,制宪,都宪,部堂
巡抚 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
学政 学台,学宪
布政使 藩台,方伯,东司
按察使 臬(音NIE)台,廉访,西司
知府 太守,皇堂,五马
知州 牧,刺史
知县 令,令尹
-----------
武官部分
官职 称呼
---------
提督 军门,提台
总兵 总镇,镇台
副将 协镇,协台
--------------------------------------------------------------------------
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中枢机构及其职官制度。
奴隶社会中央官制
夏代时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司空为六卿之首,后稷掌农业,司徒主教化,大理主刑狱,共工管营建百工,虞人掌山泽畜牧。此外,夏王朝已初步建立了掌管军事、农事和赋税征收的机关。商代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辅佐商王的主要大臣为尹。其下有主管力役的司徒、主管工程的司空和主管刑狱的司寇。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权在政治生活中占重要作用,故掌祭祀、占卜和纪事的宗教事务官在当时最为显要。西周中央机构有较大的发展。辅弼周王的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下有"三事大夫":掌地方民事行政的为常伯,又称牧;掌官吏选任的为常任,又称任人;掌政务的为准人,又称准夫。政府行政事务官分为两大系统:卿士寮和太史寮。卿士寮下有三个事务官:司徒、司马和司空,分别掌管农事、役徒征发和营建。太史寮是掌管历法、祭祀、占卜和文化教育的行政部门。西周宗教事务官与商代相比,其地位有所下降。
春秋、战国是社会变动时期,随着封建化进程的推进,各诸侯国政府机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春秋时各国相继出现了辅佐国君、处理政务的主要执政官。秦称上卿、亚卿和大庶长,楚称令尹,齐、晋、鲁、郑诸国称相。尽管各国名称各异,但其地位和职掌都相当于后来的"相"。中央机构日益完善。齐、鲁、郑、楚等国继承西周官制,仍以司徒、司马、司空及司寇为政府主要行政长官。其他重要事务官有:掌农田税收的司田,掌财务的职计,掌山泽、田猎的虞人等。随着诸侯国间交往增多,各国设行人,以主外交。史官太史的地位重要,其职责为"记大事,书盟首"。战国初,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进展,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成为此时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征。"百官之长"的相、丞相,已成为各国普遍设置的官职。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各国官制仍不划一。齐国变化较大,相以下设五官:大田、大行、大谏、大理和大司马。楚国自成一系,令尹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上柱国、大司马和大将军是政府高级军事长官。秦国沿三晋,又取东方诸国之长,形成一套独特的官制,并为汉代所继承,成为封建社会前期中央官制的基本框架。
封建社会中央官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帝国。自此至1840年鸦片战争,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央官制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秦汉中央官制
秦、汉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九卿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行政长官:奉常为九卿之首,掌宗庙礼仪及文化教育;郎中令掌宫殿门户守卫,为宿卫侍从长官;卫尉为宫门警卫之官;太仆掌皇帝车马,兼掌全国马政;廷尉为中央最高司法长官;典客掌民族事务及朝聘;宗正专管皇室亲属事务;治粟内史职责为征收盐铁钱谷租税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九卿之外,尚有掌京师治安的中尉,掌宫室、宗庙、陵寝等土木营建的将作少府及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的大长秋。秦汉九卿除卫尉、廷尉和治粟内史诸卿主要掌政府行政事务外,其余诸卿职能主要为皇帝及皇室内廷服务。国事与君主家事不分,政务与宫廷事务混杂,是秦汉中央官制的特点之一。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建立中朝制,即选用一批地位较低的内廷人员参与朝政。其中原属少府,为皇帝掌管文书的尚书以及一些内廷人员,地位有较大提高。朝廷政务往往先与尚书、侍中、大将军等近侍内廷"中朝"人员商议,然后告之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外朝官实际作用被削夺,地位下降,中朝官员受到重用。中朝制的建立既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产物,也是内廷近臣权力膨胀的结果。汉成帝时,大司马(武帝时由太尉改称)、大司空(成帝时由御史大夫改称)和丞相(哀帝时改称大司徒)三公权力进一步削弱。尚书权力扩大,尚书令为主管,设五曹。东汉时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尚书机构称台,有令、仆射各1人,尚书6人,分掌三公、吏、民、客、二千石及中都官等六曹,分割或取代了九卿部分职权。东汉至魏晋,中央政务逐步由三公向三省转移,行政事务渐由九卿向六部过渡。
唐宋中央官制
隋、唐时期专制集权中央政体趋于完备,建立起以皇帝为中心的三省六部制。"唐初,始合三省,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三省长官具有宰相之职,形成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的机制。这是行政制度的重要变化。尚书省是中央行政管理的中枢,下辖六部二十四司。尚书取联合办公制。都堂居省内中心,为政务活动中枢。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左右丞,俱在此办公,下设左右司,分掌六部。六部由六曹演变而来,以吏部为首,掌官吏选授、勋封及考课之政,下辖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户部掌人口、土地、钱谷及赋税之政,下辖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礼部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下辖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兵部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下辖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隶及按复谳禁之政,下辖刑部、都官、比部、司部四司;工部掌山泽、屯田、营建与工匠之政,下辖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隋、唐形成的尚书六部,无论从名称、职掌权限,还是组织建制,较之秦汉九卿都是一大进步。六部之外又有九寺五监,它由秦汉九卿演变而来。自魏晋六曹取代九卿部分职权后,九卿名称虽存,但职责有了很大变化。南北朝改称寺,正副长官称卿、少卿。九寺中的太常寺仅掌祭祀、礼仪,科举考试归礼部;原掌宫殿守卫的光禄寺(由郎中令演变而来),专掌酒礼膳馐之事;卫尉寺专管武器和仪仗帐幕,不掌警卫;太仆寺掌一般马政,不管皇帝车马;廷尉改称大理寺,掌审讯刑狱,司法行政归刑部;鸿胪寺掌赞助礼仪,外族朝聘归礼部;司农寺管仓储之事,赋税财政归户部;宗正寺职责未变;太府寺为新设,掌金帛府藏。五监为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和都水监,分掌学校教育以及国家和宫廷手工业制造,宫殿、城廊、官衙的修建等。九寺五监形式上独立,实际上是与六部配合的办事机构。
宋朝的中央机构在神宗元丰前后有很大的不同。元丰以前,虽仍有三省六部,但形同虚设。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真宰相之任,参知政事为副相,总揆行政;又设枢密院掌军事,转运使司、铁盐使司、度支使司等三司掌财政,这样形成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的局面,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六部的权力也被不断增设的机构所侵夺。如吏部,权归审官东院、流内铨、审官西院、三班院;户部,权归三司;礼部,权归礼仪院;兵部,权归枢密院;刑部,权归审刑院,纠察在京刑狱司;工部,权归三司修造案等。九寺五监中部分寺、监权力的转移也有类似的情形。神宗元丰五年(1082),实行中央官制改革,罢去三司及一切丛杂机构,基本恢复到唐代三省六部的格局。与唐代不同的是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事、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为宰相之任(后改称左右丞相);此外,枢密院职任得以保留。元朝中央行政制度变唐、宋的三省制为一省制──中书省,以中书省为最高政务机关,六部为其所属。
明清中央官制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发展到极端。明初朱元璋对中央官制作了较大的调整。首先废秦汉以来的宰相制为咨询顾问并办理日常公务的内阁制。监察方面改汉以来的御史台为都察院;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提高六部地位,直接向皇帝负责,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及其控制下的厂卫特务组织。其中尤以废丞相设内阁为政府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内阁由翰林院学士组成,分首辅、次辅和群辅。其职责主要为"票拟",即代拟诏书,批答奏折。永乐以后,内阁学士渐参与政事,不仅咨询顾问,且掌实权。内阁遂由明初的皇帝顾问秘书,变为全国行政中枢。
由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初由八旗旗主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共同议政。雍正年间,西北用兵频繁,为及时商议军务,设军需房,后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始为临时机构,后不仅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且权力扩大,成为由皇帝直接控制下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辅政部门。其特点为:办事效率高、速度快和保密。清六部职权缩小,已不是行政管理中枢,不能对下直接发布政令。清代寺监仅存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和鸿胪寺。宗人府的地位则在六部之上。五监仅存国子监,其余四监先后并归工部。鸦片战争后,清廷为适应外国列强的侵略和维护封建政权的需要,进行官制改革和机构调整(见清末政治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