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云 知乎周刊mobi:对新时期校长角色形象的再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6:29:23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这不仅是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党中央对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殷切期望和最新要求。

马克思说过,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由此可见,普通中小学学校教育无疑成为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基础工程和关键平台。中小学校教育的关键在教师,管理的核心在校长。校长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什么样的价值目标指导下,回答和践行“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是学校教育是否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四有新人的核心和指针。对于这个战略问题,作为校长必须清楚地做出正确的回答。

无论说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组织者,还是学校发展的决策者、师生员工的服务者、学校生计发展的经营者、学校与社会的协调者、现代学校教育的研究者,都必须面对新时期、新要求、新任务,理性思考和认识校长是教育者、管理者、领导者三大角色形象定位的新内涵,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对学校教育改革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笔者作为乡镇中心学校校长,在一年来的管理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校长角色形象的定位问题关乎学校教育的成败!

教育专家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种观点不只是讲出了校长的领导“权威”,不只是道出了校长的管理“航标”,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校长的教育专业化、职业化要求。所以,笔者认为新时期的中小学校长在开放自由与时俱进的教育实践中,应努力实现个人角色形象新内涵的重新定位。新时期校长应成为:

善于读书学习的教育者。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原负责人郎格朗在1965年就提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及社会的永恒要求。”这种终身教育的思想不仅表明了读书学习的过程就是接受再教育的过程,而且给读书学习这一教育形式注入了永恒的生机。高尔基说过:“重视读书,它是一种宝贵的习惯”,“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生活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读书是伴随人的一生的精神“饮品”,比起不可缺少的水更为珍贵。人对水的依赖是为了肌体的生长和生命的延续,而读书会是生命生长的过程更加精彩。

校长的学识和人格是校长角色形象的核心要素。校长本身就是教育者,要更好地通过学校管理教育别人,读书学习更应该成为校长的特征,成为校长自我超越的一种手段,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方式。处在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整个教育一体化的新时期,面对建立学习型政党的新任务,面对“以人为本”新的思维理念的不断深化,校长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要有好学不倦的精神,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使自己首先成为拥有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教育者,并成为引导教师读书学习的方向标。让读书学习成为班子集体和整个学校的习惯,成为全员自我培训、自我完善的过程,成为个体生命与职业群体生命增值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具备“三大素质”的管理者。“三大素质”是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这三大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长就应当首先成为具备“三大素质”的管理者。也就是说,校长应当是师生员工职业道德素质的楷模,是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素质、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五项基本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管理者;校长应当是具备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具备观察、实验、思维和创新的科学能力、具备教育实践的科学方法和兴趣、情感、意志、作风为主要内容的良好品德,以及专业文化素质的管理者;校长应当是具备健康的肌体、体质和健康心态的管理者。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是校长认识教育系统理论知识和应用教育发展规律控制、操作教育实践活动的特质。没有完善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就不会有科学精神。缺乏科学精神的校长就很难在管理过程中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教育发展,学校改革发展就会在一种浮躁的心态下走过场、瞎折腾,就不会有以求实、平和的心态理性化、合理化去引领学校的改革发展。

美国管理学家西蒙说过,管理的本质是决策。校长管理学校,要决策学校的发展,就必须懂教育、识规律、既有教育理论又有教育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依据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校情,科学决策,高效管理。所以,笔者认为校长要成为具备“三大素质”的管理者,必须在教育、培训、交流等实践历练中当名师、做教育专家型校长。只有“进得了课堂,讲得出名课”,从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备课、制作课件、研究教法、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等严密的教学环节和流程中成长并走出来,对教育教学才会有发言权,才会更有效地管理教育教学,指挥教育教学。只有在学习理念的整合、发展、保护上;在促进校本学习和教师专业成长上;在为创立安全、高效的学习环境提供组织、机制等各种资源上;在公正、诚信、以德行政的方式上;在经济社会大背景下,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上等方面能够从“使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服务宗旨出发科学决策,才能管理出一所好学校。

在师生的心目中,他们看重的不是校长的行政权威的“顶尖位置”,而是校长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看重的是不是校长的头衔和荣誉有多少,而是在管理过程表现的管理智慧和艺术,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

具有民主精神的领导者。民主精神说到底是平等精神和人道精神,就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工具,也就是不把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工具,不把学生作为学校发展的工具,也不把师生作为校长个人发展的工具。

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存在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就学校来讲,教师和学生构成了教育活动中两个不同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在于:其一着眼于教育对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充分提高;其二承认师生是发展的参与者、创造者,一切管理工作都应“相信师生,依靠师生,为了师生”;其三重视师生的成长需要,一切应从“尊重师生,理解师生,成就师生”出发。由此可见,学校的领导关系离不开民主精神,校长要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走进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世界。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教育思想是一种信仰,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就做不了校长,也做不好领导,更做不了名校长。有人说,领导就是服务。对校长而言,就是服务于党的教育方针,服务于师生员工,服务于学校发展。所以校长作为领导者要树立“学生是教育对象又是服务对象,教师是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的思想。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应该过分突出行使行政职权来实施行政领导,还应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气质和形象等非正式影响力来实施领导。校长实施领导的过程就是个人综合管理资源的释放和利用过程,其效果不只是取决于地位、权力和能力,还取决于校长角色形象的展示程度。从这个层面上讲,校长的角色形象对师生员工具有严肃的示范性,而非正式影响力比正式影响力的影响效果更为深远。

所以,笔者认为校长不是行政事务的专政工具,校长是教育科学的向导,是教育形象的标志,是教育人格的表率,是具有民主精神的领导者。校长的“领导”力量来源于校长必备的美德和人格、气质和形象,平等、诚信、友爱、坦荡、豁达的校长,是影响和带动全员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教育价值目标的基础,是建立和形成平等互爱、融洽相处、和谐发展人际环境的前提。“不知立信,犹无楫之舟;不知友爱,犹无翅之鹰。”校长若“目中无人”“心中无人”,就会成为“孤家寡人”,首先个人就会失去人格魅力,其次学校就不会有民主、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再次学校管理就会失去凝聚力、感召力及亲和力。

“人的角色形象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既包含人的质量的自然属性,也包含人的质量的社会属性。”作为一名校长,在新的历史时期,只要我们清楚认识和确立了新的角色形象内涵,就会在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中理念的先锋、思维的号角、行动的向导,一步一步成为专家型的教育者、管理者和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