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支付随意借额度5000:法门寺:唐代的“皇家寺院”(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0:52:38
 法门寺:唐代的“皇家寺院”  



  法门寺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城北 10 公里的法门镇,东距西安 110 公里,西距宝鸡 90 公里。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147 - 189),已有 1800 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唐代,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院”。据佛典记载,古印度摩竭陀国的阿育王统一全印度后,以佛教为国教,大力推崇佛法。公元前 272 年,阿育王将佛陀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得其 19 ,法门寺为第 5 处,因而法门寺以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指骨舍利和真身宝塔闻名于世,备受历代帝王的高度重视。

  法门寺博物馆与千年古刹法门寺为邻,是以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珍贵文物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佛教艺术博物馆。1987年4月3日,封闭千余年的法门寺地宫重新面世,出土了世上仅存的佛指舍利和唐朝七位皇帝供奉的数千件皇室绝世珍宝,被视为 20 世纪考古及佛教文化的重大发现,法门寺博物馆也随之兴建并对外开放。

  法门寺门票 28 ,讲解费 20 ;博物馆门票 45 ,讲解费 30

    作者:飞雪之域

    八棱秘色瓷净水瓶

   秘色瓷

  秘色瓷在法门寺地宫未开启之前的今人眼里,一直是个谜。人们只是从记载中知道它是皇家专用之物,由“越窑”特别烧制,从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整个工艺都是秘不外传的,其色彩只能从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描写中去想象。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瓷碗、瓷盘、瓷碟,从“地宫宝物帐碑文”中得知,原来这些色泽绿黄,晶莹润泽的瓷器就是“秘色瓷”。

  地宫中出土的秘色瓷是唐代懿宗皇帝奉献绘佛祖的珍贵物品,也是世界上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其中的八棱长颈瓶和两件银棱碗显然是具有典型意味的秘色瓷,它们的发现在我国陶瓷史考古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为鉴定秘色瓷的时代和特点提供了标准器。

  八棱长颈瓶陈放于地宫后室第四道门内侧的门坎上,瓶内装有佛教五彩宝珠 29 颗,口上置一颗大的水晶宝珠覆盖。据法门寺博物馆韩金科馆长考证:这件瓶子在佛教密宗拜佛的曼茶罗坛场中是有特殊用途的。因而决定了它不能与别的秘色瓷放在一起,故没有被纳入地宫《衣物账》内。但从其青釉比 13 件秘色圆器要明亮,玻化程度更好来看,上博研究员陆明华认为:法门寺八棱瓶是所有秘色瓷中最精彩也是最具典型性的作品之一,造型规整,釉色清亮,其制作达到了唐代青瓷的最高水平。

  另 13 件置于地宫中室并用纸包在一起的青瓷被《衣物账》注明为:“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  

  越窑

  通常所说的越窑泛指东汉至宋一脉相承的青瓷体系,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兴、宁波等地,这里原系古越族人居信地,东周时为越国政治中心,唐时称越州,越窑因此得名。

  唐代中朝,余姚县上林湖窑产品因质地超众被朝廷录为贡瓷,并置官监烧。此后,品质愈发日莹的越窑备受文人雅土推崇,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的赞誉。晚唐起,越瓷中的贡品又得了一个千古绝唱的“秘色瓷”称谓。

  越窑品种十分丰富,有碗、壶、瓶、罐、盒、罂和雕塑等。同类器皿又有多种制式。以碗为例,分圆口、花口。圆口碗以斜壁呈 45 度的浅身敞口多见,据考证,当时主要用于喝茶,所以也叫茶盏。花口碗则有四瓣、六瓣等。上博展厅的晚唐越窑海棠式大碗就是花口碗中的佼佼者,因为器大规整,釉色青黄和造型酷似四瓣海棠花而显名贵。壶又是一种特色器,形状分盘口、直口、喇叭口,壶身有圆腹、瓜楞形腹、椭圆形腹等。唐代执壶最明显的特点是短直流、小曲柄、体态饱满。晚唐至五代,流与柄相对加长放大,腹体喜作成瓜果形。宋时则形体轻盈秀长,尤其流和柄,几乎高于壶口。

  细辨这一时期的碗、壶、水盂等造型变化,可发现一些小规律:花口或瓜楞体呈四瓣通常为唐,五瓣系唐末五代,六瓣属宋;直、短流的壶为唐,曲流或长曲流为五代或宋;平底足器物的年代相对较早,玉璧形底足多数属唐中晚期之物,唐末五代出现了玉环形浅圈足,宋代圈足相对见高见窄。另外,由于叠烧法世袭沿用,鼎盛时期的部分越窑产品依然在器内可见到支烧痕,比如上博晚唐越窑海棠式花口大碗的碗内心就有支钉痕 16 个。这说明,唐末五代的越窑叠烧器皿未必都属粗瓷,收集时当多一份细心。

 

  

  捧真身菩萨

  唐代高僧送给唐懿宗 39 岁之生日礼物,突出唐密金胎合曼的最高成就

    

  鎏金银碾槽及银碾轴:唐代宫廷系列茶具之典型器物

 

  真身宝塔

  

  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