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自动回复经典语句:网民:恶性事件频发,如何化解社会矛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0:27:24
2008年07月09日 07:30:39  来源:发展论坛

【编者按】 6.28贵州瓮安事件;6.30浙江省体彩管理中心领导被持刀歹徒刺死、刺伤案;7.1上海持刀歹徒袭击警局造成6死5伤案;7.2湖南张家界永定区政府办事处人为爆炸案。短短五天内,就发生了四起严重的冲击国家政府机关和公职人员的事件,这一系列事件令无数网友深思和惊醒,这些事件表面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化解社会中存在的矛盾?我们的各级地方政府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应该如何处理才能赢得民心?我要发言>>>
 处置恶性突发事件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
接连发生的针对政府和公职人员的恶性事件,考验着各级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尤以瓮安县事件最为突出,从事件发生到处理的整个过程,时时都在网民的关注之下。从最初话语寥寥的简单定性,到三天后对县领导的处理,再到石宗源书记对百姓的三度道歉,网民从最初的质疑,到最后的认同、理解、支持。正如网友所说,瓮安事件的处理方式,颇有值得借鉴之处。



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瓮安现场会上就6.28事件作指示   来源:黔南广播网
午夜独酌:解决群体性事件绝不是压和打的问题,而是一个疏导的问题。当地政府要向百姓解释清楚,及时疏通行政救济通道,使得百姓的怨气能够发泄出来,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陈才:相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对网络传言不理不问的过时观念必须改变,网络传言一出现,就应积极澄清。而发现谣言后对网络进行封锁的做法更是错误的,有效的方法是,一旦发生了事情,政府应积极出面进行引导,及时公布 ,疏导人们的过激情绪。政府要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对话,并以网民接受的网络语言,在网络中公布事实 ,以防事实 被歪曲,酿成骚乱。
攀攀:如果贵州瓮安一开始就做好死者家属的工作,就不大会酿成如此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如果上海警方一开始就妥善处理与当事者的纠纷,也许就不会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应该说,两起案件仍是传统的社会安全问题,这种问题的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我们忽视了它,以至于最后因个体极端行为而让事态扩大。
中原白啸天: 这些恶性事件给人们造成的痛苦,以及留给社会的思考是深刻的。因此,认识这些恶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应是当今政府及其相关职能机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站在保障人民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前沿,积极应对的该有主题。
 恶性事件频发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侵犯群众利益”是深层次原因,“群众利益不能侵犯”却是个很浅显的道理。瓮安“6·28事件”中某些基层官员暴露出来的“作风粗暴,工作简单,甚至随意动用警力”问题似乎也告诉人们,一些基层官员把“不能侵犯群众利益”这个很浅显的道理不当一回事,或视作“小菜一碟”了。在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上表现了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熟视无睹,当然会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详细

"7.1" 恶性袭警案件的事发地上海闸北区政法综合大楼。
来源:新民网
一朵葵花:有部分基层领导处置突发事件时总以俯视的眼光看民众,总认为“你小老百姓就该低我一等”,往往认为是群众“闹事”,是给自己主管的工作“抹黑”,行政执法手段简单粗暴,动辄抓捕关押或拆房牵牛,不激化矛盾才怪。
新华网友:在一些地方,群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在下降,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度在下降,对政府公务人员的信任度也在下降,从而导致政府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都不满意,司法机关做出什么样的鉴定都认为有黑幕,公务人员无论谁都是“天下乌鸦一般黑”,致使当地政府、执法部门丧失了应有的公信力,一旦有事发生,如何不乱?
子晋山右: 目前各地基层政府办公条件多数都不差,有一套完整的信息报送、矛盾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但可惜一些基层官员不会按照中央及上级政府的纸上文件规定来操作,往往是反应迟钝,信息失真,处理失当,走入“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怪圈。因此,一旦民怨发生,他们想到的要么是压制,要么是回避,怎么可能想到去真正站起来为民众说话呢?
知道不想说:从瓮安事件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那么多群众能“一呼百应”地参与其中?为什么一件普通的民事案件能引发如此多的人不满?为什么有那么多不明 的群众能瞬间情绪爆发?其原因就是他们长期对当地政府工作的不满,对部分政府公务人员的不满,久而久之蓄积成燃薪,一见“火光”立刻就会由群体不满情绪演化为群体示威,最终演变成打砸抢烧事件。
 畅通申诉渠道,化解社会怨气,增强政府公信力
社会转轨时期,各个方面都可能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和矛盾。有矛盾,必然滋生怨气。社会有怨气,现实地看,是正常现象,不必紧张,不必掩饰,更不能否认。对怨气,封不行,堵不行,不敢承认更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态度。有怨气就必须释放,否则,积怨过多,危害越大,不利于社会长治久安……详细

瓮安县南街街头,居民情绪稳定。  来源:金黔在线
等于一:瓮安事件的起因看似简单,其中却反映了复杂的当前矛盾和社会问题。它告诉我们惩治腐败、整饬吏治、整顿社会治安已经到了非下功夫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老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给百姓说话的机会和地方,百姓的话不一定完全对,但至少反映了百姓的诉求。不要借稳定之名限制百姓说话,其实绝大多数群众也就是要求说说而已,话说出来,怨气也就消了大半,不让百姓说话,只能让怨气越积越深。
射手7克拉:不管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只要能面对百姓,倾听百姓心声,就是进步,让百姓有说话的机会,有反映问题的权利,这才是真正的监督,才能遏制不正之风的蔓延。希望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种制度,领导接待日应该常态化,并且要坚持下去,推广开来。
李新月3186:在很多地方的大接访中,上访群众都排起了长龙,说明这些地方的信访渠道亟待畅通。群众在基层法院中遇到的问题,本可以按照《信访条例》在基层信访部门排解怨气、申诉冤情、解决疑难问题,但是某些基层信访部门工作不够扎实,让上访群众非常寒心,丧失了信任,所以他们舍近求远,盼望在大接访日中和最高领导“面对面”。
恒言:网络应该是一个老百姓的出气孔、社会的安全阀门,人们利用它可以表达诉求、抒发心中的不平与不满……政府部门遇到热点、焦点不回避,让网民籍此渲泄一下情绪,让网民们感受到自己有地方说话,有地方“出气”,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大局。
w3934:无论是瓮安事件还是上海袭警事件,以及其它恶性突发事件,反映出的最大的问题,是一部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避免此类事件最重要的是树立政府的威信,让民众信任政府,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不能光喊口号,更要对那些失职渎职者、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亮剑”,挽回失却的社会公信力。
哲夫:“你把群众当牛马,群众就会争着做主人;你把群众当主人,群众就会奋力去耕耘,再累再苦都不含糊。”这是个辩证关系,说明只有善于为政,才能出现清明的政治风气,才会出现人与人为善、官与民为善、民与政为善、大家都与社会为善的和谐社会新景象。
运钞车:记得一位西方哲人说过:“每一个罪犯都是社会的弃儿。一个人犯罪,整个社会都应该为之承担责任。”没有一起犯罪事件是孤立的,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使社会的每一个分子都能得到关怀,使他们的愤懑和冤屈得到宣泄,使公平和正义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实现,显然值得全社会认真思考。
理顺关系:总的来看,所有这些问题,高层是了如指掌的,中央给民众的信号是积极的,问题总会一步步得到解决的。还是那句话,中国不能乱,一乱就会不可收拾,稳定还是当前压倒一切的总纲。虽然道路有很多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

  疏导群众怨气的功夫何在       (来源:工人日报)
群众之所以有怨气,或是自身正当权益被侵害又没处说理,或是与有关部门沟通中的误解没能及时化解。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有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要有实实在在的政府信息公开渠道,相关部门及官员要及时注意哪些事情损害了百姓利益,公众对哪些事情不满。更重要的,对暴露出的问题,不能听之任之,不能视而不见,不能推诿敷衍,不能绕着矛盾走。否则,一旦矛盾积少成多,最后由一个导火索引发恶性事件,往往后果严重,影响恶劣。
不能让群众的怨气形成危险的“堰塞湖”,说到底,要把群众利益当回事,要切切实实依法行政。瓮安事件应该给更多地区及官员敲响警钟。全文>>>
排解社会矛盾,各级领导请沉下去          (来源:东方早报)
贵州“6.28”事件的教训十分深刻,再次警示各级政府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的极端紧迫性。诚如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所言:“从这起事件来看,由一起单纯的民事案件酿成一起严重的打砸抢烧群体性事件,其中必有深层次因素。”构建和谐社会,民众物质层面的生活改善固然重要,政府与群众关系的改善更属基础之基础。毋庸讳言,上海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阶段,在经历十数年两位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矛盾。何以解忧?唯有改革!我们所说的“改革”,包括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也包括建立起具有持久性的、由各级党政领导既“挂帅”又“亲征”的、变群众重复上访、越级上访、集体上访为各级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化被动为主动的常年性的领导“下访”制度。
以人为本乃执政为民之“本”,各级领导干部若能“沉”到基层,走进社会底层,除直接排解一批“疑难杂症”之外,还能面对面观察和感知社情民意,其政治价值远不止于舒缓政群关系那般单一,它还是党委政府制定民生政策、使之更符合群众意愿的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反之,若整天“浮”在面上,“泡”在会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的施政理念就只能作为口号喊着,喊多了还会引起群众新的反感。全文>>>
推荐阅读
http://forum.xinhuanet.com/  新华发展论坛
 进入论坛社区页面 看更多今日焦点>>>

·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反面例证
·沉痛于瓮安不安的真话与
·十警不敌一歹,杨佳刺中警察战斗力的软肋
·正龙拍虎及瓮安事件的根源在哪?
·瓮安事件深层次原因其实是浅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