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炒扇贝肉的家常做法:2003知识分子年度词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46:41
2003:知识分子年度词典
2003年12月17日《新周刊》
赵晓论经济:2003年的中国经济在跨过“四大坎”之后,仍然演绎了完美的增长风暴
曹景行论时局:2003年中最“不知道”的事情,是美国究竟如何看待中国崛起
杨锦麟论选举:“选举”再加上“闹”,是2003年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景观
白岩松论传媒:2003年媒体终于大面积走进现场,这是一个进步,但目前只是开始
方宏进论新闻:像真新闻一样,对假新闻的回放同样可以揣测世道
刘仪伟论选美:2003年大家都开窍了,各种选美活动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
顾晓鸣论文明:2003年集中演化了人类生死的悲喜行程
李公明论思维:向“西方”学习,这就是“东方”的必然宿命么?
王鲁湘论城市:资金和技术可以使城市迅速变得高大,却无法使城市变得悠久
沈宏非论饮食:中式饭店正在呈现出两极化发展的趋势,超大型连锁式当属时代潮流
王俊论甲A:津门勇士没有让十年甲A成为“烂尾工程”,也没有让末代甲A成为“违章建筑”
赵晓 经济·领跑
2003年的中国经济在跨过“四大坎”之后,仍然演绎了完美的增长风暴。在六大动力的助推下,中国经济进入了中长周期运行轨道。
2003年以来,尤其是第三季度以来,世界经济突然间出现了大规模的复苏,而中国经济则更如“一鹤冲天”。国家统计局预计全年GDP将达8.6%,高出去年0.6个百分点,毫无疑问名列世界榜首。如果以传统经济学的眼光来衡量,经济增长速度如此之快,且物价初步摆脱通货紧缩,出现轻微的正增长,几乎是达到了理论上的最佳境界!进入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的突然复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由中国经济所拉动,这在过去几乎是前所未有的!
演绎增长风暴的同时,今年的中国经济更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升级迹象,即朝着身强体壮方向变好的趋势:投资结构升级明显,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工业结构升级明显。
但2003年的道路并不平坦,中国跨过了“四大坎”。第一道大坎是局部过热。地方政府把土地批租当成了一个没有任何风险,同时又能获得巨大收益的摇钱树,导致了有关土地开放的非理性膨胀。此外,一些本该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和低质量的小企业今年有死灰复燃,可能导致产能大量过剩的纺织、电解铝和钢铁等行业投资急剧增长。在政府的有效干预下,局部过热不仅没有演化成整体过热,而且其迹象已经有所减弱。第二道坎是SARS疫情。SARS时期,国内外学者推测GDP将因此而下降1~3个百分点,然而国家统计局权威人士估计约0.8个百分点。SARS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在第二季度,而到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已咸鱼翻身。第三道大坎:汇率战。今年以来,国际上曾经掀起了一股迫使人民币升值的浪潮,“麻烦制造者”正是日本人。中国沉着应战,坚持先推进国内金融和其他经济体制的改革,后考虑汇率改革,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结果是始作俑者日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日元升值了12%,人民币汇率却巍然不动。第四道坎是热钱冲击。对于一边外资大量流进,一边国内资金大量流出的独特景象,央行不得不采取多种措施来进行对冲。
经济在顺利度过“四道坎”的同时仍保持高速增长,有赖于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除了过去我们说过的四化(国内经济国际化、消费结构高级化、民营经济扩大化和城市化)之外,从2003年的经济运行的情况看,又多了两个新的动力:一是重化工业的持续快速增长,二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
一只蚂蚁闯入瓷器店,必然是无声无息。一头公牛闯进了瓷器店,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全速增长的中国不得不面对新的国际社会环境。2003年,中国明显进入至少长达20年的国际经济摩擦期。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际经济摩擦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不是战术性的,而是战略性的。对于愈来愈频繁的中国所遭遇的从反倾销到人民币升值的“国际经济摩擦”。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有人故意给我们找麻烦。二是美国、欧盟、日本经济处于不景气时期,所以易于激发对中国的国际经济摩擦。这两种解释不无道理,但从中国的国际经济摩擦来看,可能忽略了其战略性、历史的必然性以及长期性。
2003年中国上演的经济增长的完美风暴,不禁让人想起了上个世纪在中国世贸谈判时,就有一位美国智囊向克林顿进言:必须允许中国加入WTO,让中国独处世贸组织之外极其危险。因为中国将成为经济大国。从历史的角度看,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不是苏联成立和解体,不是两次世界大战,而是中国的崛起,由此将改变世界秩序。如果说,世界历史是大国历史的话,中国曾经在历史上领先了几千年,其落后是最近200多年的事情。就好像万米赛跑,前边都是中国人跑在前边,只是最近两圈被落到了后面。但是,这个被落到后面的中国人现在又重新加速往前跑了,2003年的成绩尤其引人注目。这对于整个赛场的选手来说,对于全球竞赛史来说,的确是最重要的事件。
曹景行 时局·不知道
“9·11”之后,每有记者同行问到“你评论新闻事件时有何感受”,我的回答就是“无奈和无力”。
2003年中最“不知道”的事情,是美国究竟如何看待中国崛起。
2003年还没有过完就要给个说法,我只能回答“不知道”,因为这
有待历史来作结论,不像葡萄酒商人马上可以说出今年的出产是不是佳酿。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我们逐渐能够看清过去岁月的真实,却也越来越没有兴趣多加回顾,就像斯大林去世、朝鲜停战的1953年,今天还有多少人想去探究那365天的意义?
当今人类社会高速发展,但我们对现实变化的理解,对未来前景的把握,比上个世纪的祖辈好不到哪里去。1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在年终特辑中感叹,20世纪到来时无论欧洲还是美洲都弥漫着高度乐观的情绪,几乎人人都相信工业化和繁荣必将带来人间的太平盛世。那时,世上所有聪明人的脑袋加在一起都没有料到,再过14年人类就会遭遇世界大战的浩劫。过了100年,当举世欢腾迎接新千年降临时,我们中有谁能够预料到,在新世纪的第一件大事竟然是“9·11”。那天之后,每有记者同行问到“你评论新闻事件时有何感受”,我的回答就是“无奈和无力”。的确,谁能够事先就得知恐怖分子的预谋并且能够阻止其发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我们在惨剧到来后发表种种宏论,又有多大意思呢?再后来小布什打胜了阿富汗一仗还要打伊拉克,一头扎进泥潭,千百生灵涂炭,我们的评论能够改变事态吗?我们能够洞悉小布什的真正心态吗?
面对越来越不确定的现实世界,我们更多时候只能回答“不知道”。但并不是所有不知道的事情,都是坏事。谁也不知道2003年中国人会遭遇一种名叫“非典”的瘟疫,同时也没有人料到“非典”会加速中国政局的变革,没有人料到中国经济非但没有因“非典”而放慢,反而会加速增长。西方舆论半年前还在质疑中国夸大经济增长率,今天却担心北京当局故意压低数字;东南亚国家半年前还声言中国抢走市场和资金,现在则承认中国经济正带动整个亚太地区复苏。
世上聪明人很多,10年的时间很短,但有谁10年前就能预见到今天中国给予世界的影响。而2003年中最“不知道”的事情,是美国究竟如何看待中国崛起。我们都确信,中国再发展也不会刻意去惹美国人,但美国人最终会不会把中国当做实际的对手而不再是潜在的对手?这一转变什么时候会到来?不知道。
现在美国有了新的对手,中国则有了新的和平发展喘息期。这个喘息期究竟有几年,明天会不会突然中断,不知道。台湾问题就是很大的变数,“蓝”、“绿”两军谁会赢得明年大选?不知道。要是阿扁明年3月20日成功连任,并且加快走向台独,两岸必然摊牌,正处在明年总统换届的美国会不介入吗?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也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多有变数,中日之间就如此。
中国自己的事情,很多也是“不知道”。有谁知道国有股减持最后到底会怎么样,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究竟在哪里?我肯定不知道,虽然我知道中国非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可。虽说是中国最紧要是发展经济,但当前经济究竟是不是过热,未来几年能不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又是众说纷纭的事情。谁敢一口咬定?
我们关心增长速度,除了考虑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够真正过上像样一点的日子,还在于只有较高速度的增长,才能给中国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缓解不断累积的社会矛盾,才有可能在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新的机制和体制,调节越来越尖锐的利益冲突。因此,不管什么内外因素导致中国经济突然停滞,都将是中国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中国是不是最终可能躲过这样的劫难,刚处在2003年尾的我们,只能说“不知道”。
西方社会中有“意见领袖”,中国只有土产的“知道分子”,实际上都算不了什么。就像算命先生,如果真是“铁口”,何必再日晒雨淋摆摊揽客;金融分析家如果每测必中,早就发了大财,何必再辛辛苦苦写专栏上电视。在充满“不知道”的当今世界中,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今天的“知道分子”可能只是比别人早看到、多摸到一两块石头。一旦明天他摸错了地方失足淹死,马上不见踪影,又有新的“知道分子”替上。总之,2003年变数极多,是叫人越来越“不知道”的一年。相信2004年同样,如此,只求不要更多“不知道”。既然如此,常识或许比“知道分子”的“知道”更重要。还是想念常识。
杨锦麟 选举·闹
“选举”再加上“闹”,是2003年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景观。闹或者不闹,只是外表和氛围,关键在于选举给人们带来的启蒙和教化。
不同的政治生态,对“选举”的感受和感觉是不一样的。“选举”再加上“闹”,是今年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景观,它不只是热闹非凡,跌宕起伏,更充满亢奋、失落、讽刺意味和嘉年华式的动感。
今年下半年,美国各大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都被施瓦辛格竞选加州州长的新闻占满了版面。这位从政经验完全为零的好莱坞大片英雄,尽管在选举投票前,被至少15个不同年龄的女性指证为滥交的“淫棍”,却丝毫不影响其大比数获胜。施瓦辛格成为美国新移民成功的偶像,和他一起参选的一百数十名州长候选人,让中国人经受了一次观念的冲击。
朝鲜半岛的北端,那个神秘的国度今年8月也举行过一次选举,投票率百份百,没有闹的氛围,也压根闹不起来。百份百的选民在投票箱前的表现,就像他们在金刚山体育场的大型广播体操表演一样,姿势整齐划一,没有也不可能有丝毫半点的犹豫。南端的韩国虽然今年没有选举的新闻,但涉及选举的贪污舞弊案件却层出不穷,现代集团掌门人郑梦宪跃身一跳,魂断汉城,多少也和政治选举过程中一些无法见诸报端的政治献金有关。
日本列岛的选举结果似乎可以被视为是皆大欢喜,选举假期的“沙西米”有些呛人但是不辣。最大欢喜的是小泉,自民党的改革路线似乎获得日本选民的认同,若干小党的萎缩,民主党的后来居上,使外界对日本政党政治走上两党制衡道路,充满憧憬和期待。
以巴冲突中的双方没有选举的话题,但围绕内阁改组,巴勒斯坦政府却发生过“茶杯里的风暴”,库赖出任阿拉法特政府总理的来回反复,和选举无关,但和“闹”情绪比较接近。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之后,占领当局装模作样“选举”产生了伊拉克临时政府和临时议会,但行政长官还是华盛顿派来的布雷默,伊拉克人多半会认为这个“临时”的家伙特别的“闹”,闹得“寒碜”而且不安全。
格鲁吉亚的选举舞弊导致75岁的谢瓦尔德纳泽黯然下台。老谢抱怨索罗斯参与策划“逼宫”,但格国议会议长尼诺·布尔贾纳泽与有留美工作经历的萨阿卡斯维利用美国式的公民形式与谢氏叫板的时候,美国还有什么理由不抛弃已没有多少政治利益可挖的谢瓦尔德纳泽呢?闹了半天,老谢是美国和俄国在高加索山国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斯里兰卡总统库马拉通加夫人和总理维克勒马辛哈之间的政治龃龉,闹得纷纷扬扬,追根究底和选举也有藕断丝连的关系,菲律宾阿罗约总统和印尼梅加瓦蒂总统遍尝了权力滋味之后,决定竞选连任,民意支持率明显探低,菲律宾著名影星费尔南多·波宣布参加明年5月举行的总统竞选,这种阿诺效应,也给沉闷的菲律宾政局增加了一些政治花絮。
台湾提前进入政治选举的“好动期”,公投制宪、统独公投、预防性公投法的炒作不亦乐乎,蓝绿阵营互不相让,走火入魔,一场政治选举的闹剧,惊动了北京,也惊动了华盛顿,惊动了国际社会,为今年的“选举”和“闹”关键词提供了一个最佳的注释和观察视角。
2003年香港的区议会选举,虽然不具备全局性的意义,但它不再是港人政治冷感的行礼如仪,对于香港九七后政治发展以及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框架下的政治参与意识的苏醒,有着独特的政治内涵。
今年也是中国大陆的选举年,3月两会选举产生出新一届的国家主席、副主席和内阁,差额选举再度显示它的中国特色。触角敏锐的媒体发现,从未有一次区县级人大代表选举像今年那样波澜起伏,引人瞩目。首度出现的民间参选人对民主政治选举的试探水温,出现在北京的舒可心竞选办公室,亦让内地传媒和选民耳目一新,深圳南山区选民对他们认为是不称职人大代表实行罢免权的尝试,虽然过程平和且有节制,但在中国却是一件新鲜事物。
西方民主政治的选举过程很闹,东方的选举投票率很高,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之下的选举各有各精彩,闹或者不闹,只是外表和氛围,关键在于选举给人们带来的启蒙和教化。中国人在政治议题的选择上,早已变得深沉内敛,形形色色的“愤青”只是网络上的情绪发泄,循序渐进已成为中国人的共识,不着急,着什么急,就是一种含蓄而耐人寻味的期待。
白岩松 媒体·现场
2003年媒体终于大面积走进现场。这是一个进步,但目前只是开始。媒体把现场交给受众,不仅是人群的需要,还能反过来制造人群共同拥有的喜怒哀乐。
"现场”这两个字,在2003年对媒体前所未有的重要,事关生存,甚至上升到道德评判。
中国的春节刚过,伊拉克的战争阴云就从西飘来。到3月初,我就明确接到主管台长的指令,生活半径不得大于以中央电视台为中心的15分钟车程,因为战争随时打响,而为此进行的直播也将迅速开始。
果真,3月20日,美伊之战开打,几分钟后,中央电视台中断正常播出,直播开始。千里之外的战争现场被传递到中国受众面前,而且整整持续了30天。
对中央台的战争直播,外界迅速表示惊讶并立即表扬。这让我很是不安,中央台正在做的现场直播不过是它应当做的事情,重大事件发生,号称传媒大佬的中央台却拒绝现场,就像2001年9月11日那一个中国的晚上。但是必须承认,央视不过是替罪羊,代人受过而已。我永远忘不了9·11之后的第二天,一名观众冲进我们办公室指着我斥责:不是说一有大事就能看见你吗?昨天,你在哪里?我哑口无言,因为我知道,这个问题不仅问我。
正因为如此,正因为战争,现场成了媒体必须到达的地方,所以也有了闾丘露薇和水均益再进巴格达的网上争执。但作为知情者,我必须说,对于水均益再进巴格达,他要冒的风险甚至大于生命,重要的是,他回去了,因为理由只有一个:现场在那里。
很快非典来了,比伊拉克还要危险的战争。这个时候你发现,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带着担心却绝不犹豫地冲进了隔离病房,因为他们认定:面对非典,现场就在这里。于是大街安静着,而病房内外的消息却热闹着,虽然直到今天我依然不愿意下结论:这样做是媒体的冒险与赌博,还是光荣与责任?但是这个时候你接着就看到,到达现场的不只是媒体,还有国家领导人。可见,面对非典,到不到现场,绝对变成了一种态度,甚至是险中求胜的一步棋。
当然在非典之中,另一个现场也许今天已经模糊,当初却惊心动魄。下午4点,全中国那么多人,看着每天一次现场直播的卫生部非典疫情通报,感受疫情人数的变化,全国同悲同喜。可见,媒体把现场交给受众,不仅是人群的需要,还能反过来制造人群共同拥有的喜怒哀乐。
这之后,现场终于更多地向媒体解禁,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媒体必须到场成了一种规定,于是人们发现,当有人冲进路透社在北京的办公地威胁告状之后,在门口的不仅有警察,还有大量的记者。这是一个进步,但你如果认为记者无处不往,可能也太过乐观,目前只是开始。
神舟五号的升空也证明了人们的这种担心。之前连最难说服的科学家都同意了现场直播,但到了发射前6天,现场直播被终止,虽然这个时候,媒体和装备已到达现场,原本我们可以集体在现场直播中感受神舟五号的升空喜悦,最后却是喜悦和成功的消息被延迟告知。但是媒体在受众巨大的期待与飞船成功发射的鼓励下,决定不再听话,于是有了神舟五号第二天从早晨回来到晚上的全部直播,现场终于被挽救了一部分。而媒体的集体不听话,也因为神舟五号的巨大成功,没有招致训斥。或许,这时领导也在期待着现场?我想应该是的。
就这样,现场终于在2003年,和媒体建立起不可分离的关系。
但是,如果你认为,一切OK,那就太性急了。呼唤很久的央视新闻频道今年开播,为媒体到达现场提供了又一个阵地,到如今,现场的确大为增加,但还是太少。比如衡阳大火,为什么只有追悼会直播了,而救火的全过程却只是变成了一条又一条的新闻?对生命的挽救,是媒体最该到达的现场!
必须承认,我和很多受众一样喜欢现场,喜欢新闻事件在现场直播中不经过筛选不经过掩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有和任何人一起同一时间知晓新闻的权利。既然这个世界是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为什么你通过权利到达了现场,而我却蒙在鼓里,媒体就要把这个桥搭起来。
最后套用股市的话,2003年,媒体大面积走进现场,但愿是一个反转,而不是一个高度有限的反弹。
方宏进 新闻·证伪
像真新闻一样,对假新闻的回放同样可以揣测世道。这一年还是颇有几条已被验明正身的假新闻个性鲜明,回味一番感觉受益匪浅。
每逢岁末,我会专门找着看的,往往是过去一年里到底冒出了多少耸人听闻的假新闻。
慵懒时假新闻可以激你义愤,呆傻时假新闻可以启迪想象,无聊时假新闻可以提供谈资,郁闷时假新闻可以逗你一笑。所以看别人经汇总再提炼后排成榜推出的种种假新闻,每每受益匪浅。
2003年又会有哪些假新闻“荣登”排行榜眼下还不得而知,但是回忆一下这一年来媒体上的是是非非,觉得还是颇有几条已被验明正身的假新闻个性鲜明,让人不得不回味一番。
最紧跟时事的假新闻,莫过在“神五”飞天、利伟返航之际,不幸在海南遇害身亡的一位老者被冠以“中科院院士、参与‘神五’设计者”的称号。众多媒体正在飞天热中,闻此消息当然是纷纷迅速转载再加以评论。奇怪的是,当有人认真核实发现此新闻有假时,竟又找不着最初为这位老者如此冠名的始作俑者是谁。
最故弄玄虚的假新闻,当属“台湾四架F-16战斗机集体起义”的消息,先是在若干海外中文网站上出现,很快消息传到国内,然后这一消息又杳无音信,没多久又赫然刊载在某杂志上。由于此类消息似乎事关机密,所以有疑问者不知道何处探询,遭否定后更让一些人深信不疑,着实令人哭笑不得。
打击面最大的假新闻,要算是那篇关于湖北女大学生搞“三陪”的调查报告,其中竟然发布貌似严谨的统计数字,曰“湖北高校女生8%-10%存在卖淫现象,25%从事陪侍活动”。此文一出,全国哗然,搞得湖北的女大学生们几乎人人一时都脱不了干系。
传播最迅速的假新闻,自然是“比尔·盖茨在洛杉矶被暗杀”的消息,搞IT的又是世界首富,果真如此戏剧性死亡,倒是遂了不少人的想象。网络本就是谣言集散地,这条假新闻在中国的许多网站出现还真算不了什么,有的国家的几家电视台还争相报道呢!
最是非不分的假新闻,应为长沙县县委书记之死的报道。近在咫尺的两家当地报纸,关于此书记的意外之死,竟发出了两篇截然不同的报道文章。这两篇文章不但都被各地媒体一通转载,还引来如何死得其所的众多议论。至于哪篇报道属于假新闻已不归我辈判断是非,反正其中必有一假无疑!
最联想丰富的假新闻,可谓“《尘埃落定》一书入选中学生课外必读书”的消息。本来这一消息的来源就是某媒体评选出的所谓中国“2003年性领域十大新闻”,将《尘埃落定》一书与性内容已紧密相连。
最讨厌的假新闻安在了央视花旦王小丫的身上。先是网上急讯加手机短信,说她在沪宁高速上出了事,让小丫大叫“晦气”地四处辟谣。没成想此风刚过没多久,又是在网上传开了她被某台高薪挖走的消息,一些专登娱乐信息的报纸急忙跟进。据说此事的调查结果,不过是一个心怀不满者炮制的恶作剧而已。
最搞笑的假新闻送给了行踪诡秘的萨达姆,创作者是英国职业制造假新闻的小报记者。说是美军在伊拉克四处搜寻萨达姆不着的时候,萨达姆就躲在首都巴格达一家美军严密把守的大厦里当清洁工。此文不但编造了萨达姆抱怨工资低的细节,那张电脑合成的清洁工萨达姆照片也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最别有用心的假新闻是“稀土”老总外逃的消息。趁着富翁们接二连三出事的热闹劲,这样的消息最容易让网站论坛兴奋不已,以至于当这位“稀土”老总出国回来后四处亲自辟谣的时候,许多人还在煞有介事地议论他到底是因为什么事被“捅破”而“畏罪潜逃”的。是仇人算计?是竞争对手下套?还是庄家施展的振盘伎俩?结果谁都说不清楚。
最莫名其妙的假新闻为“SARS疫苗试验征集志愿者”的消息。此消息先是由国家权威媒体发布,然后是各地媒体转引,接着有了各个地方第一名申报志愿者的跟进报道,又纷纷白纸黑字刊出志愿者报名的热线电话号码,然后再来一轮专家解说志愿者身体要求和安全声明。全国各地如此密集地连续追踪报道了四五天,国家一权威机构突然站出人来,宣布根本没有公开征集过这类志愿者,所有这些报道全是误解和炒作。如果全是误解和炒作,何以从国家权威媒体到各地各种报纸能连续多日发表上千篇相关报道?又从哪来的报名电话和专家解答?又为什么这一权威机构非要等这么久才出来辟谣呢?到底是说不清楚,还是搞不明白?
最后,说起假新闻来跟着闹腾的还不只这些,这里有个能让您开怀的提示——在网上搜索关于“假新闻”的关键词,除了可以看到几千条内容外,还将有这样一段话映入您的眼帘:“阿里巴巴:点此进入假新闻供求大全,190万商机,245万商人汇聚!”
刘仪伟 选美·热
2003年大家都开窍了。据我个人统计,一年中全国性选美活动不下15个,地方性评选尚忽略不计。冠军选出来,从此生活就发生变化了。
女孩子的美是无论如何也耽误不得的。
当一些貌似经济学家的人提出了“美女经济”之后,举国上下仿佛豁然开朗。媒体开朗了,报道选美跟报道明星的绯闻一样热情澎湃,转播选美跟转播世界杯足球赛一样收视强劲;商家开朗了,赞助选美活动很划算,透过美女们的身段与模样更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美女们开朗了,“天生我美必有用”,何苦将大好的青春美丽浪费在课堂上、浪费在办公室、浪费在市井间?父母们也开朗了,女儿长得好看是我们家的福分,就让她到广阔天地间长成一棵亭亭玉立的大树,摇一摇能掉下钱来最好;政府也开朗了,美食节、民歌节、服装节过时了,现在要办,就办美女节了。
大家都开窍了。
于是,各种选美活动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据我个人统计,2003年一年中,全国性选美活动不下15个,地方性评选尚忽略不计。以大型晚会为载体,以电视媒体为传播,名流评审,明星助阵,歌舞升平,其热闹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一档综艺节目。中国真的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一时间美女如云,竞相浮出海面。好看啊,有时装走秀,有泳装表演,有才艺展示,有机智问答……尽管表面上千篇一律,但终于因为美女的各各不同而内涵各异,倒教人目不暇接。
有幸,被邀请主持了这15档选美活动中的3档。凡此类大型晚会均是需要事前排练的,训练美女们如何上台,站在什么地方,如何下台,一旦得奖,如何向观众致意,细节马虎不得。
主办者言,所谓选美,选的是外在与内在的综合之美,所以,竞争中必有知识问答。排练时,当然不可以用正式的题目,就随便主持人问问。问什么呢?我想,就问问简单的历史吧。
问:秦朝之后是哪个朝代?第一位美女答:不知。问:汉朝之前是哪个朝代?第二位美女答:元朝。问其他美女:她们说的对吗?众美女面面相觑,无人作答。不敢再问。
著名主持人王刚先生主持这样的选美活动也很多,一次,他介绍各位佳丽,读到一个很美的名字“谢婀娜(e nuo)”。佳丽款款而至,却将姣好面容上的可人微笑收了起来,对先生说:“王老师,我叫谢婀娜(a na)”。原来人家一家人包括左右邻居老师同学就这样读了近20年。不由得想起中央电视台的“歌手大奖赛”,有歌手竟将“卡路里”说成长度单位,也是,“卡”是卡车的“卡”,“路”是公路的“路”,“里”是里程的“里”,怎么看都像是长度单位,跟热量实在不应该有什么关系。
第二天正式比赛,题目果然简单了许多,无外乎就是“你认为你美丽吗?”“你为什么参加选美比赛?”“你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之类的国际化问题。真的是国际化,君不见前不久在三亚隆重举办的“世界小姐”不也是这些百问不厌的题目吗?
但是,也有例外的,就偏偏有主办方给出一些比较奇特的题目,不知道是故意刁难还是实在觉得国际化的题目太过平庸,一次活动中,我向一位佳丽所提的问题如下:
“假设,你的男朋友的母亲坚决反对你们两个人的交往,而偏偏又在购物中心与手牵手的你们两个人不期而遇,你会怎么办?”
对方眨巴眨巴那一双大眼睛,沉思片刻,对大家说:“我是一个孝顺的孩子,我不会跟他妈妈计较的,我会跟他妈妈说:‘阿姨,今后我再也不带您的儿子到歌舞厅来玩了’。”——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好端端的购物中心到她那边就变成了歌舞厅。
回答问题不好,会怎么样呢?私底下与评审们交流过,其实,也并不十分影响她们的成绩,问答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过是一份调味剂,是提高收视率的一种噱头,真正的评比还得看长相、看身高、看身材。人家说得好,要口才,别看选美大赛啊,看主持人大赛就可以了嘛,那里边不老是有一堆长得不怎么样但都号称有特点的人在说个不停吗。
选美,以美貌为第一前提,无可厚非。冠军选出来,从此生活就发生了变化,最直接的就是奖金。我主持过的大赛里,最少的奖励也是一套三居室的房子。间接的那就丰富了,出名了,然后拍拍广告,上上杂志,虽然不能够让每一位冠军都成为影视歌明星,但至少有机会,有希望,有途径了。比在公司当秘书强多了。
顾晓鸣 文明·生死
2003年集中演化了人类生死的悲喜行程,轰然展现对人的生死的最终猜想和无限哲思。人应该长大成人了,因为经历了2003年。
2003年,全世界人民第一次通过电视广播和互联网,just-in-time目睹了美国与伊拉克的生死厮杀,目睹了人们在SARS突如其来的生死之界的伟大奋斗。这一年的传媒上几乎每天都有灾难和死亡的报道,恐怖行为造成的平民的大规模丧生伸延到了许多本来平静的国度。全球火灾频度创了历史纪录。
“死亡”这个词成为频率最高的新闻字眼之一。12月1日的今天,一如往日,而今天又是“世界艾滋病日”:现代人开始认认真真对待发生在身边的他人的死亡。“关爱他人”成为2003年的主题词。
“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
中国文化的睿智,将生死问题转化为一个生存的人事,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依着同一物种的他人的死亡而彰显。经历过“非典”时节的我们,曾感受过的那种人与人的相濡以沫,这正是迫在眉睫的死亡阴影在人性中的逆向的辉映。置之死地而后生,经历了生死劫难的人具有特殊的情怀和品格,而这句话在2003年也可同时演绎为:经历了对他人死亡的目睹,而后获得了自己对生的全新感悟。
Life After Death死后余生,这是一句双关语,既可解释为对一个个体生命死后的思辩,也可解释为亲历同仁同志同胞死亡后对自己生存的反思。.这句话见诸9·11事件后美国新经济杂志《Fast Company》的首页,以写作《工作》、《美国寻梦》而著称于世的作家特克尔做了一本同样主题的口述集,反映美国普通民众面临死亡的感受和心态。
使人想到世纪之交上映的《泰坦尼克号》,文艺家总是过敏的,陈述着意外的灾变和死亡的威胁,如何升华了爱和生命。而新世纪在DNA和克隆的科技进展中到来,强烈地暗示一个悖论:更威胁人的存在的,却是人的“生”的方式可能突变。
2003年世界拒绝克隆人,但“女克隆狂人”号称要克隆自己,由女儿代孕。2003年中国拒绝单身未婚妇女人工授精。人类的“生”育,第一次如此集中地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而2003年,美国的同性恋者婚姻合法化,加拿大多伦多同性恋婚者已占婚姻总数的10%。2003年一位中国丈夫因妻子有同性恋而要求离婚,成为上海首例此类案件。作为“生”的形态的“婚姻”,遭受了“死”的威胁。生和死的问题,是一种终极关怀,发生在人性的形而上过程中:当人们追问自身存在的意义时,便会超越纸醉金迷和争名夺利的庸常生活,叩问人的生死的秘密。2003年商界在唯利是图的激烈竞争中推出了SA8000的新标准,以社会责任(Social Accountability)为诉求,高扬对他人对环境对自然其他生物的友善的绿色态度,凸现一种对人类和自然生命的珍爱,一种把自己的福祉置于他人生死情境中的精神关怀;而普通人开始明白,金钱和物质并不是一切,“快乐指数”多半来自于精神的追求,“快乐”是一种生命的体悟。醉生梦死的大富豪生活模式,开始被反思和放弃;穷人和弱者获得人们严重的关注,收容问题的快速解决带有启示录的性质。
这一切都发生在2003这一年,这一年又是“整容”伴随着“小姐”、“美女”竞选正式登上大陆而特大发展的一年。30万元打造的“人造美女”,等于是一场生死的脱胎换骨。现代人开始对人生存在的“质材”本身动刀动枪,生命的改造就在眼前。留住青春,直接与衰老和死亡较量,哪怕为此付出毁容甚至生命的代价。
而这一切与新世纪以来个人“向身体的回归”过程相呼应。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练,人们终于知道一个简单的真理:只有身体是自己的。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关照和供养自己小小的躯体,周旋于纤弱的皮肉之躯的里里外外,成为每日对自我生死存在的温习和掌控。
但是,对生死问题的大彻大悟,又是现代文化的一个困境,自杀率上升,冲动型的自杀和他杀发生得很随便,草菅人命的恶性狂杀案件不断出现,人们再一次思索人这一生物的本质。在这一切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体炸弹”在2003年越演越烈,揭露“人体炸弹”背后交易的文章展现了人类处于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一种新的动向:在文明的21世纪,生命竟会如此低贱。为了区区一点黄金而掩盖人命事故的记者,是如何亵渎了生命的尊严,2003年让我们的心灵震动,而成都双流县姐妹联手导演“活死人”骗保,更是使我们羞愧于人心可能有的卑劣。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死后有知?生时无知?有人虽生犹死,有人虽死犹生。2003年集中演化了人类生死的悲喜行程,轰然展现对人的生死的最终猜想和无限哲思。人应该长大成人了,因为经历了2003年。
李公明 思维·东方
2003,穿越东方,从地理到思维。在从熟视无睹到晦暗模糊的行程中追问:什么样的东方是东方?
在2003这一年的时段里经历了真实地理空间的穿越和时间思维中的反复考量之后,“东方”这个词变得晦暗重叠。从东方到“东方”,就是从“清晰”到模糊、从熟视无睹到反思的过程。
在这一年大部分时间里,《东方》杂志调动和支配了我的工作激情。自从1993年10月创刊以来,《东方》的发展以及能够延续到今天,都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尽管它在辉煌之后也经历过很多暗淡的日子。在朋友们的推荐下,今年5月我正式担任《东方》执行主编之职。我的感觉是站在了“东方的地平线”上,“东方”成了我的灵魂日夜值班、随时准备迎接思想光芒的一条战壕。谈起《东方》,我无法忘记在多年前的一个深夜,我和几位朋友漫步在天安门广场时,前《东方》副主编梁晓燕站在寂寥的广场中央叙述一段往事的时候,大家都分明感觉到了彼此心灵的颤动。那时我没有想到在过了几年之后,这充满了热力与痛苦的一棒会传到我的手里。
直到今天,《东方》仍然有很多困难,它自觉要肩负的思想启蒙、文化探索的使命与现实生活的主要氛围似乎是一种反差。幸运的是,全国各地仍有不少朋友一直默默地支持着《东方》,这常使我想起那句有名的诗句∶“宙斯送来了生活之火,余焰还在慢慢地燃烧”。
从8月份开始《东方》正式改版,陈越光先生在这一期的“刊首语”中说,我们依然有探索的热情,新鲜感对于我们依然有诱惑力;于是,我们的原则是把创造空间留给创造过程。这的确是《东方》对创造性的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全力工作的同时,2003也是全力出游的时节,2月印度,8月俄罗斯,10月希腊。印度西北大沙漠边缘的褐色地带,孟买的富裕与贫穷,使心目中“我们的东方”变得复杂和真实。在全球化的阴影下,甚至在农村中每一根支撑着茅草牛棚的石柱都涂满了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的广告,西方的“他者”首先充满了经济学色彩。印度的知识分子中有不少人走出研究室,一直奋斗在社会的底层,为了民众的福祉而奔波在尘土飞扬的路上。在他们的身上有着更明显的、真正值得骄傲的“东方性”。印度是马克思的目光曾热情地投注过的东方,因为在世界史上的印度似乎比中国更适于西方人关于“东方”的想象;但在国人心目中,印度似乎是非我东方∶官方的主要语言之一是英语,他们的美女俊男长得更像西方人……
东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也可以说是与人类命运密切相关的概念。在地中海的希腊诸岛,我不断想到了皮埃尔·韦尔南对西方—东方分道扬镳的历史因果的描述∶它是因为中断、失落、倒退而带来的质的区别,就像我们的古人也有过的“见歧路泣而返之”。在中断和抛弃的废墟上,才能有广场上的言论自由,才有阳光可以驱散政治事物头上笼罩的阴霾;因此才有了作为西方的源头的希腊。而在圣彼得堡,我感受很深的也是彼得大帝当年向西方学习的巨大勇气和热情;同时也不禁想到,向“西方”学习,这就是“东方”的必然宿命么?
这一年9月,爱德华·W·萨义德去世,他留给思想世界的最重大的思想遗产仍是他的“东方主义”。在上海举行的萨义德学术研讨会和在杭州举行的“地之缘”国际论坛上,我不断地“穿越”(萨义德关于文化理论的“旅行”的重要概念)于“东方”与“西方”之间;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位引发出后殖民理论的狂潮的学者身上,我们还看到了一种真正无畏的战士的姿态。萨义德的“东方”是在战斗中成长的。
“从东方到西方,跨过高山越过海洋”,是否还有“一个伟大、崇高的名字”在到处传扬?对于任何简单化的思维,东方总是显得神秘与吊诡。
王鲁湘 城市·没个性
资金和技术可以使城市迅速变得高大,却无法使城市变得悠久。什么时候,我们能够从古董商而不是房地产开发商的眼光来看一座城市,中国的城市就有救了。
每至一城,最想去的就是老街,不是恋旧,也非好古,而是寻找城市的个性和记忆。
城市也是有个性的。在一个地理相近的地区出现两座相互颉颃的城市,其中那座并非政治中心的城市能够比肩而立,一定是她的个性魅力格外突出。或者可以说,她的个性魅力一定要强过她身边那座拥有强大政治资源的城市,她才能久盛不衰。比如重庆的个性魅力就比成都强,青岛的个性魅力比济南强,大连的个性魅力比沈阳强,厦门的个性魅力比福州强,桂林的个性魅力比南宁强,深圳的个性魅力比广州强。至于天津,本来有很强的个性,但在发展中没有去强化其个性,面对北京而显无奈。
说白了,过去的城市之所以显现出个性,是因为人类能力的有限性造成的。比如规划城市的时候,会特别选择风水形胜之地,绝对不敢也无力对自然环境妄加改造,比如城市所在的纬度和降雨量的不同,会对街道的方向与房屋的造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比如四季气温的不同,会对城市人的作息习惯产生作用,因而出现了对日夜生活的不同态度,不同城市的气质和面貌也会产生差异。人们造城时必须依附与亲近自然。恰恰是这种依附与亲近,造就了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天人合一”,也造就了城市的个性。现在我走到任何一座中等以上的中国城市,推开窗户看到的都是林立的高楼,似曾相识,大同小异,不知身在何处。去年在重庆,特意去寻访朝天门码头。码头还在,只是那种从江面上拾级而上,就像登泰山南天门的“朝天”感觉完全消失了,码头被改造成了一个广场。殊不知,我们关于重庆的记忆是从朝天门码头开始,又从朝天门码头结束的。像这种彻底抹掉城市记忆的事情正在重庆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市里一位宣传干部陪我到江对岸遥看重庆山城,很自豪地对我说:“像不像香港?”重庆人寻找记忆的去处,如今只剩下一个建在嘉陵江边小山上的磁器口小镇了。这就应了那句老话:失去了的,才知道她的价值。泉城济南,本来是北中国最具江南风韵的城市,半城山色,烟柳湖泉,但这种见诸于古今文人辞章中的记忆已经从整体上消失,时间并没有多少年。春城昆明,仅仅十几年前的一张照片,还能看到满城乔木与参差不齐的屋宇相互掩映,四周山色,一湖净水,西山睡美人举首可见,而如今我必须站在耸立于五华山上的省政府大楼(昆明市制高点)顶层,才能看到睡美人的芳容,领略到金马、碧鸡一东一西拥护昆明的地理形胜。站在昆明市里,这些独特的地理形胜赋予昆明市的背景和天际线,已完全被那些毫无个性、毫无特点的高大建筑所遮蔽,我的一位已侨居海外、但无数次来过云南采风的艺术家朋友非常伤心乃至绝望地对我说:“这样一个昆明,我干嘛要来这里?在国外随便捡一座三流城市就是了。”
有个性的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天际线。但是现在我们能说还有吗?现在还有哪座城市能把自己的城市天际线的剪影拿出来让人一眼认出呢?当然,城市的个性和记忆并不只是城市天际线、街区和房屋,但这些都很重要,因为它们是辨识城市的指纹。一座没有指纹的城市恰如一个没有指纹的人,怎么去建立其个人档案呢?我又想起一个城市的年轮和文脉。城市是一个生长着的生命,它是有年轮的。北京建都850年的历史,元大都的土城墙和北京车站业已残破的砖城墙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们是北京的年轮,毁掉城墙就是毁北京的年轮。如果没有这些年轮,北京城又算什么首都,比她高大、比她现代、比她繁华的城市多的是。
人们穿行于城市中,不仅是空间的行走,也是时间的穿越。时序的完整就是一座城市的文脉和谱牒,它是一座城市的血脉和气质所系。资金和技术可以使城市迅速变得高大,却无法使城市变得悠久。一件用许多金银珠宝堆砌而成的现代工艺品,其价值也许根本无法与一件朴素甚至有些残损的宋代瓷瓶相比,它们之间价值的体现仅仅在于时间。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从古董商而不是房地产开发商的眼光来看一座城市,中国的城市就有救了。我更愿意在那个时候去谈城市文化。城市都没有个性、没有文脉,谈什么城市文化呢?
沈宏非 饮食·大
中式饭店正在呈现出两极化发展的趋势,超大型连锁式当属时代潮流,但是小型或中型的精致化中餐馆,将会持久地为我们提供一份固执而美味的少数派报告。
检点本年在中国各地的外出就餐生活,总体印象只有一个字:大。大餐厅之风系由杭州“张生记”于数年前首开,到2003年,在京、沪、穗等地已成蔚然大观。所谓“大餐厅”者,通常“可容纳”数千食客同时就餐,而且楼面超大,一望无际,甚至有辽阔的感觉。散座之外,每一家餐厅拥有的包间在数量上也相当于一间中小型旅馆。在这种“航母”级餐厅的内部,还有若干电梯叮叮当当上上下下,成群结队的装备了先进通讯设备的制服工作人员表情肃穆地穿梭往返,让人感觉进入了一座美军军事基地,巨型百货公司或者大跃进时代的人民公社千人大饭堂。在这种地方就餐,从自己的座位上走到洗手间门口,很可能要花上5分钟以上的时间,至于回程,则分分钟有迷路的可能。
在“大餐厅”发祥地杭州,从“金色阳光”大酒店的大堂到最远的包间,路程约有100多米,以至于店家需要动用电瓶车在店堂内穿梭往来迎送食客,吃喝于此,恍若置身于一个地上铺满了磁砖的高尔夫球场。住在杭州的经济学家汪丁丁先生最近这样写道:“前日携内子赴一老友宴席,于菜馆大堂瞥见一外国人,站在大厅中央,对着第一层的‘散座’之规模,惊叹到‘目瞪口呆’的程度。”
事实上,被称为“海上巨兽”的核动力航空母舰“尼米兹”号,甲板面积不过18000平方米,而杭州城内的几家“航空母舰”级餐厅,营业面积皆达到了10000平米以上。
因为体积的关系,其实我个人一向也是偏好大餐厅的。不过中式餐饮的烹饪制造也有它自己的规律,在一般的情况下,营业面积以及餐位的大小多寡是与菜肴出品质量以及服务水准的高下成正比的。更重要的是,店堂一大,厨房面积势必随之扩张,所需的大厨数量自然水涨船高——要知道,大厨的薪俸是很高的,站在经营的立场,没有很多的投资者肯出钱请一打大厨过来监制,因此,这种“大餐厅”的厨房多半是中央厨房化的大工业流水操作,出品方面,自然以行货居多了,也就是说,既不难吃,当然也好吃不到哪里去。
现在人人都晓得“走地鸡”比“农场鸡”好吃,其实“大餐厅”就相当于中餐厅里的“农场鸡”。如果要拿书店来打比方的话,“大餐厅”相当于“书城”或“购书中心”——当然不是说在“书城”里买到的书要比小书店里买到的烂,书还是同一本,只是对于爱书人来说,逛书店也不仅仅是为了买书,道理都是一样的。
精馔者唐振常教授生前讲过一句极精辟的话,中国的饮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地主文化。这里的“地主文化”当然与阶级和阶级斗争无关,他的意思是,无论在文化、理念、烹饪还是经营上,中国的饮食本质上是属于小农经济的——当然你也可以反过来说,因为无法形成资本主义的“集约化经营”,所以就只好拼着命去钻“精致”的牛角尖,因为在烹饪上过于依赖个人风格甚至个人的心情,所以就无法做出一条条严格规范的流水线来“按本子办事”。
中式饭店正在呈现出两极化发展的趋势,超大型连锁式当属时代潮流,因为只有这种“跑量”的经营模式,顾客们才能购买到中低价位的产品,投资才能获得回报,中餐厅才能形成集约化的产业规模。这股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顺之者肥,逆之者则未必皆瘦也。有人认为,这是中餐馆的出路,我信,但是事情的另一个极端、即小型或中型的精致化中餐馆,将会持久地为我们提供着一份固执而美味的少数派报告。毕竟是中餐,而中国的许多事情,一搞群众运动,就办不好了。再说,饮食男女,吃中国菜本质上与睡中国觉差不了太多,办起事情来,人少或人数适中,那叫一个舒服;人一多,庶几便有淫乱的感觉了。
王俊 甲A·末代
最后的甲A散发着凄美的光辉,十年旧山河就要化为一川逝水。甲A是实习,中超是转正;甲A是二奶,中超是正房;甲A是地摊儿,中超是连锁店;甲A是头盘,中超是主菜。
末代甲A这个词,已经成为2003年中国足坛一个超强话语,它渲染着中国足球职业化十年以来鲜明的末世景观,是十年甲A与中超衔接的链条,是中超的通行证同时也是十年甲A的墓志铭。末代甲A在瞑合双目之前,竟流露出一股辛酸的风情,在人老珠黄的时刻,谁不想重温自己曾经宛若处子的姿色。阎世铎说:中国足球职业化的十年是一部改革史、风雨史、争议史。于三史之外,十年甲A也是一部江湖史。
1994年蓉城的梦幻春色中,王俊生宣布中国足球“处子甲A”隆重开幕;2003年沪上的霏霏细雨中,杨一民宣布中国足球“末代甲A”闪亮登场。十年甲A,直奔中超。其实甲A就是个玩笑,中超不过在玩笑的基础上增添笑料。甲A已经很底儿潮,中国不能没中超,任凭骇浪与惊涛,何惧假球和黑哨?
2003年,15路诸侯决战甲A之巅,抢占中超12强席位,末代甲A的大门即将关闭,中超盛宴的佳乐即将奏响,在豪赌中超之际,末代甲A逼问中超,紫禁之巅有一场煮酒论剑。
西门甲大侠(甲A饰演者)VS风云中舵主(中超饰演者)
西门甲:从纯真甲A到泡沫甲A再到颓废甲A,甲A进入中超之后,是否变成翻牌甲A?
风云中:中超就是中超,甲A就是甲A,二者之间绝不是名称的变化,而是内在的区别。甲A是实习,中超是转正;甲A是二奶,中超是正房;甲A是地摊儿,中超是连锁店;甲A是头盘,中超是主菜。
西门甲:我十年甲A,即将歇菜,回首河山,不觉凄然。风云中舵主,在我就要洗洗睡的时候,你给我一个名分,一个定位。
风云中:兄弟,你是继往开来,我是召唤未来;你是承上启下,我是高居不下;你是披荆斩棘,我是高手云集;你是买单结账,我是稳坐中军帐。我能给你什么名分?你没有名分,你能一混十年就不错了。不过,看在你这么多年也不容易的份儿上,哥哥我给你一个名分,甲A是中超的通行证。
西门甲:那你中超又是什么东西?
风云中:中超是联赛的墓志铭。哥们真对不起你,翻篇儿了,知道什么叫历史吗?历史就是翻篇儿,旧的一页已经读完,新的一页刚刚映入眼帘。西门甲:读完就读完,翻篇儿就翻篇儿,谁让我落得一身沧桑?风云中舵主,你说谁给我起了这么一个不靠谱不着调的名字?甲A,什么A不成,非得是甲A?我靠,经常我就变成了假A,我这十年过的,几乎天天跟假球黑哨打交道。
风云中:你以为我今后的中超就干净吗?假球黑哨可能会踏实会儿,赌球又来了,就这帮人的心理素质,不把我中超赌翻天才怪。
于是烟花三月,甲A开战,末代烽火,助燃中超。
中超席位,15抢12,预示着末代甲A残酷与狰狞,15路诸侯,12块蛋糕,虎口夺食的甲A大战一触即发,血气、杀气、豪气、人气、正气、邪气已提前弥漫。
如今十年甲A在极不耐烦中上演了“完结篇”,不是上海双雄的完败,不是申花用一场惨败赢得末代甲A的王冠,不是力帆灰溜溜沦落中甲,而是津门虎在最后时刻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把最不靠谱的结局扼杀在摇篮中。康师傅充满尊严的胜利,让力帆与贝莱特的比赛彻头彻尾地成为“一场垃圾”,也令中国足协尴尬的中超记分方程式没有出现尴尬的局面,让末代甲A没有连根烂掉,让十年甲A比较舒服地收场,让中国球迷对未来中超还有几分憧憬,让中国足球在沦丧的边缘又爬回到贞洁的闺床。张烁的铲射和芦彦的吊射不仅保卫着天津,也捍卫着中超,健康着中国足球,这样两粒尊严极强的入球将令我们刻骨铭记。
请记住2003年11月30日这个黄昏,津门勇士没有让十年甲A成为“烂尾工程”,也没有让末代甲A成为“违章建筑”,他们将甲A这座并不完美的大厦如期交付给中超使用,一切或将有美好的开篇。
正是:更能消几番霜露,十载功名模糊。看甲A已成怨妇,中超闺中暂驻。春已误,秋难度,人生从来须豪赌。对酒当哭,看宝剑空舞,上听诈和,双鬓已磨秃。绿茵路,恰似人在江湖,登临山重水复。风入松,花落土,且将锋芒传千古。放眼风物,壮志成草木,明月应在,挥杯断肠处。
《新周刊》供新浪独家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