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仿网易新闻启动页:学生记者团基础教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7:01:50

学生记者团基础教材

开篇的话

    新世纪伊始,全球化浪潮使世界变成了小小的地球村。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不再遥远。

    在中国成功加入WT0之后,新闻传媒事业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小记者而言,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人才,是成功走向明天的通行证。现代新闻传媒需求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它要求我们不仅要会写文字稿件,还要有敏锐的新闻感觉,自己能安排采访、应对采写过程中的任何突发事件。所以,小记者不能“眼高手低”,一开口头头是道,一动手就全“抓瞎”。小记者要熟悉新闻的“十八般武艺”,不仅能说,还要会用。

    一种争当小记者的热潮,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仿佛一夜之间,许多报纸、杂志、电台都纷纷组建了自己的小记者采访团,举办各种各样的小记者培训班。千万别对身边的小记者热潮熟视无睹,没准儿,你会发现你的一位不起眼的同学,就是你最喜欢的少儿报刊的小记者哦!你是不是有些不服气,有些后悔,有些怀疑:“我能当小记者吗?当了小记者为什么就是不一样呢?”

    当一名优秀的小记者对你可是好处多多:不仅能提高你的写作水平,锻炼你的口才和胆识,还能培养你认真观察社会的能力,提升你的判断力和社交能力,为明天的竞争培养良好的生存技能……

    你还在犹豫什么呢?赶快行动吧!给自己一个机会,还明天一个奇迹!

 

第一章  新闻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什么是新闻

    好多同学都很羡慕记者的职业,自己也想当个小记者,好让自己写的文章、拍的照片登在报纸上,让自己的同学、老师、爸爸、妈妈看到,那该多神气呀。可是,当个记者并不简单,记者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他写的文章要经得起千百万读者的审阅,不能出现一点差错。所以,你如果有这个美好的愿望,从现在就要努力,了解当一名记者的职责和应具备的条件,培养自己的新闻意识,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样,你才能从今天的小记者,成长为一名真正的记者。那么,当一名小记者应该培养自己的哪些素质呢?这一章将向你介绍一些最基本的知识。

    一、什么是新闻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里包含了三层意思。

    “新近发生”,是说新闻发生的时间,一般来讲,新闻越新越好。

    “事实”是整个新闻写作的逻辑起点。新闻工作的最大特点是用事实说话。事实是客观的,不能杜撰。这里的“事实”,是指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报道”,指选用恰当的新闻体裁通过大众传播媒体进行传播。

    以上三个方面是构成新闻定义的基本内容,缺一则不能构成新闻。

 

    师范附小划归市北区

    从今年开始青岛师范学校停止招生并划归58中管理

    早报讯 昨天,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从下月起,青岛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将划归市北区政府管理。

    从今年开始已经办学22年的青岛师范学校将停止招生,师范学校划归青岛58中管理。作为师范学校的附属小学则从7月1日起,全部划归市北区政府,师范附小的干部、在职教职工、离退休人员和所属资产整建制划转市北区政府。今后,师范附小的管理职责和管理权限全部移交到区,实行属地化管理。

                                     (记者  臧旭平)

    2.校园新闻的定义

    简单地说,发生在校园里的新闻就叫校园新闻。作为一名小记者,因为受到年龄和校园环境的限制,所以,报道的内容常常是发生在校园内的新闻。

    写校园新闻需要把握这样几点:

    (1)内容必须能引起师生关注;

    (2)形式要活泼,适合学生和老师阅读;

    (3)简洁明快,篇幅短小;

    (4)做好服务工作,注意更多地提供学习方法等信息。

2010年4月30日,青岛44中的学生们齐聚五四广场。他们要以这里为起点,完成到崂山区青岛二中的远足活动。

学校对这次活动很重视,为了学生的安全问题,对于线路选择有周密的考虑。之前曾安排老师亲自在这条线路走了三次,考察了线路、吃饭、休息地点以及沿途的卫生间,做了周全的准备。

下午3:00,队伍跋涉15公里后,到达了此次远足的目的地——青岛二中。

 

    二、新闻的体裁

    前面提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发生后,要选择恰当的新闻体裁加以报道。新闻体裁有消息、通讯、来信来电、特写、综述、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等。

    三、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

    我们知道了新闻的定义和几种写作体裁,还要了解一条新闻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要素及其写作特点。简单概括起来,新闻的要素就是五个W和一个H。即“什么时候”(when)、“哪里”(where)、“谁”(who)、“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和“怎么样”(how)。

    中山公园今晚“新装”登场

    早报讯 今晚,中山公园夏季休闲纳凉灯会暨欢动世界主题乐园“欢动璀璨夜”将正式启动。

    据了解,本届灯会的另一大亮点出自灯组内所采用的特制光源系统。据本届灯会的技术总监介绍,从以往灯会承办经验来看,一场持续两个月左右的大型灯会,往往在用电上就要耗费几万元之多,而这些电主要耗在了落后的灯源系统上。本届灯会,主办方首次采用了高频LED灯源技术,用极小的功耗便能够达到以往动用超高功耗指标才能达到的照射效果,一方面大大节省了主办方的费用开支,另一方面也在低碳节能方面有着十分显著的意义。同时,在由这种先进的LED光源衬托下的各式灯组也会显得更为美观生动、璀璨夺目。

    为了能够让游客在灯会上赏足玩够,主办方此次共引进了大小灯组二十余套,加之欢动世界主题乐园精心打造的游乐项目夜场亮化工程,届时将会真正实现灯会意欲打造的点亮岛城、闪耀夜空的华丽景致。(记者 王磊江)

 

请在这条消息中找出5个“W”和一个“H”。

 

    四、新闻的特点

    新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句话: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衡量一篇消息写得好不好,不完全看它的用词美不美,也不完全看它的结构精巧不精巧,而是看它是不是讲了一个新闻事实,这个事实是不是说明了问题。有的时候,只要把事实介绍出来,不需要你再多说一句话,事实本身就成为最好的证明。

 

第二节  培养新闻敏感

当好小记者首先要培养新闻敏感

——要像蜜蜂那样善于探寻百花

    一、什么是新闻敏感

    我们说,能够迅速发现和判断事情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和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就叫新闻敏感。

    同样处在一个环境里,同样遇到一件事,你麻木不仁,而有人却能感受到这里的新闻,并且写出稿件。你们这里最大的区别,就是对新闻的敏感。

    二、怎样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

    (一)关心国家大事

    作为一名小记者应该比其他同学更关心国家大事,因为这是小记者的职责所决定的。你只有了解国家这一时期的大政方针,这样才能找出宣传这一方针的主题,挖出新闻线索。

    (二)关注自己身边小事

    关心国家大事并不等于不关心身边小事,而且对身边小事更应该关心。这两种事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只有了解了国家大事,你才能知道自己身边的哪些小事值得关注,才能根据国家大政方针去挖掘身边小事中的新闻。

    (三)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一条好新闻的产生离不开思考。有时同样一条新闻线索,有的人只从表面现象予以一般性报道;有经验的记者或通讯员经过深入调查、思考,会写出很有份量的新闻。比如,前些年,每到春节前后各报都对中小学生手中的压岁钱作些报道,多数是从数额上,从提倡学生把钱花在学习上进行引导。而有一名通讯员发现××小学和学校附近的工商银行取得联系,在学校办起了一个小银行。学校号召同学们把手里的压岁钱、零花钱在小银行存起来,支援国家建设。这位通讯员觉得这一线索很有导向性。他想,如果全北京,全国的小朋友都能这样做,对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将是多么大的支持。于是动笔写了一篇《××小学开办红领巾小银行》的消息。这则消息发表后,引起了工商银行总行的重视,经工商银行总行特批,在那所小学内建立一个储蓄所,并聘请了学生担任名誉行长。在为储蓄所挂牌的那一天,工商银行总行行长亲自来小学为一个小储蓄所挂牌,首都十几家新闻单位派出记者采访,这成为当时的一个报道热点。

    (四)学会抓住“新闻眼”

    我们常说画龙点睛,这里的“睛”就是龙的眼睛。我们写新闻也跟画龙一样,也要有眼睛,有一个最引人关注的点,当小记者要学会抓住这个新闻眼。比如:《北京晚报》于1999年2月1日登了一条小消息《光明小学包专机去深圳》,如果改成《光明小学学生乘飞机去深圳》就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了,可见这条新闻就新在“包专机”几个字上。因为不管怎么说,建国50年来,一所小学学生包飞机远行的确是件新鲜事,如果说是乘飞机,虽然也不多见,但终归不是第一个,也不新鲜,所以这条消息的新闻眼就是“包专机”。

    (五)学会利用新闻线索

    作为小记者,因为活动空间的限制,接触外界的面终究比较窄,更多的时间还是在班里,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班里的同学,所以学会利用新闻线索很重要。比如,课间休息时,留心一下学校的橱窗、校园壁报;广播时问注意聆听学校的通知或表扬的好人好事。同样,学校科技活动中哪位同学又有了什么新的小发明,学校里哪位同学在什么比赛中得了大奖等等,都可以顺藤摸瓜。只要做个有心人,不愁抓不到新闻。还有一个笨方法,就是在现了新闻线索又怕自己忘了的时候,及时找张纸记个题目,提醒自己,放学后有时间再做调查整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教训,当时发现了新闻线索,因为没有及时记录下来,过后一忙,时过境迁就忘记了,使很多好的新闻线索从自己的眼前溜过去,这是很可惜的。

    (六)新闻是“跑”出来的

    这里说的“跑”是指深入实际,不辞辛苦地采访。做一名小记者实际是很辛苦的。每天既要和其他同学一样学好功课,完成好作业,同时还要时常考虑着自己准备采访的对象。这不像是写作文,都是在课堂上凭着自己的回忆,写一次活动、一件有意义的事。每一条新闻的背后都能看出记者的辛劳。还是互送瞎信的这个例子吧。有一名通讯员为了写好这条新闻,亲自跟着同学们跑了四五个钟头,十几里路,不知爬了多少层楼梯后才写出仅有几百字的小通讯。由于是自己亲自跑出来的,很有切身体会,所以这条新闻使人能够感受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感情交流,读者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条消息、一条新闻,而且和作者产生了共鸣。

    (七)学会挖新闻

    有些新闻是明摆着的,有人称为是会议新闻、活动新闻,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活动,新闻单位都要派记者去采访、报道。这些对于我们小记者来说,机会终归很少,而大量的需要我们报道的,也是我们小记者有着得天独厚条件,是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中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中,从那些表面看来似乎毫无新闻价值的线索中挖掘出来的有价值的新闻。前边提到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小事”,只有你平时关心国家大事,又了解学校近一时期的工作,把握住各新闻媒体这一时期的报道要点,注意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变化,哪怕只是微小的变化,找出了事物本身的特点,就有可能挖出有价值的新闻来。

 

【精品赏析】

高考录取明天全面启动

首批录取通知书将在7月10日左右抵青

早报讯 昨天晚上10时,高考第一次志愿填报结束,从明天开始高考录取工作将全面展开,根据录取日程安排,首批录取通知书将在7月10日左右抵青。

最先录取的将是提前批,其中艺术类本科提前批院校及专业的录取时间最早,为7月1日至8日,参与艺术类提前批录取的院校包括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211以上院校等。除了艺术类外,军事、公安、国防生、航海类本科院校及专业,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本科师范类专业,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本科院校及专业也将在提前批录取,整个提前批录取结束的时间为7月9日。录取结束后,各高校陆续发放录取通知书,根据往年经验,首批录取通知书抵青的时间将在7月10日左右。(记者 臧旭平 实习生 吴郑蓉子)

 

 

三成校车有问题新国标仍要“缓行”

国内首部小学生校车安全强制国标7月1日起生效记者探访了解到9月份岛城有望启用新校车

国内首部小学生校车安全强制国标 《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将从今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依据该标准,小学生校车必须每座配备安全带、安装“汽车黑匣子”等。

 7月1日校车国标能否顺利实施?各方又是怎么看待这个国标呢?近日,记者走访了学校等有关各方面。

■调查

市南教体局:

5个学生中1人由私家车接送

近日,市南交警大队对市南区嘉峪关小学、大学路小学、太平路小学、文登路小学、榉园小学附近道路早晚高峰车流量做了一个调研。

七点半到八点的早高峰,嘉峪关、大学路、太平路、文登路四所小学周边道路停靠的车辆中,30%是送孩子的私家车,且大部分是一辆车送一个孩子。记者在下午放学时分,在大学路小学和太平路小学门前看到,等候接孩子的车辆分别达到70多辆和100多辆,造成附近交通拥堵半个多小时。文登路小学门前停放的私家车更是多达120多辆,造成交通拥堵达40多分钟。

市南区教体局也做过一次统计,市南区义务教育阶段不乘车上学的学生为1.7万余人,占学生总数的45.25%;乘车上学人数为2.1万余人,占总数的54.76%。其中乘公交车上学人数为8000多人,占总数的20.86%,乘私家车上学人数为9000多人,占总数的23.34%,搭顺风车的900余人,占总数的2.48%,乘校车的为3000余人,占总数的8.35%。这样算来,接送学生的私家车超过9000辆,也就是说每5个学生中就有1人为私家车接送。

嘉峪关学校、文登路小学、太平路小学、青岛市实验小学、大学路小学、莱芜一路小学、德县路小学、青岛7中、青岛26中9所学校共有学生1.3万多人,其中8000多人需乘车上学,占9所学校学生总数的67.74%,而用于接送学生的私家车数量高达5000多辆,占56.42%,市南区半数以上用于接送学生的私家车集中在这9所中小学。

    市南交警:

早晚高峰三成车辆接送学生

今年一季度,我市共发生300多起交通事故,其中私家车事故占了一半,比去年上升了两成多。民警分析,一些司机交通安全意识较差,处置能力差,再加上争道抢行,导致事故有所上升。

来自市南交警大队一线民警的说法,市区早晚高峰三成以上的车辆是接送学生的,“这些车为了赶时间,往往要争道抢行,难免造成道路拥堵。为什么每年的暑假、寒假,市区的交通状况会大大好转,原因是路面上少了三成以上的私家车。”

■现状

八成校车是学校租的

现在,岛城一些学校开通了校车,确实解除了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后顾之忧,又缓解了学校门前的交通压力。但是,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亟待有关部门继续强化管理。

今年2月2日下午4时30分许,在青岛某中学的操场内发生一起车祸。载着八九名高中生的校车驶下斜坡时突然失控,校车司机猛打方向盘避险,却接连撞倒了操场上的3个篮球架,将正在打篮球的学生小葛拖到车下,120急救人员赶到现场,从车轮下将受伤学生救出。

经民警现场调查,初步判定事故发生主要是由于刹车失灵所致。肇事班车并不属于学校,而是学校租赁来的车辆,该车辆已经为9中服务3年,主要负责接送学生和老师,学校定期支付租赁费。因为购买校车成本太高,目前,市区的校车八成是学校租赁来的车辆。

近期,市北交警大队辽源路中队民警就在杭鞍快速路查获了一辆客运车,拉着全都是学生,超员在20%以上。市教育局专门在系统内通报了这起违法行为。

三成校车有过问题

    对于岛城校车的数量,交警部门统计的是666辆,而教育局统计的是907辆。市车管所有关民警介绍,目前岛城的校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些幼儿园、学校自己购买车辆,一些是学校花钱租赁校车,再就是专门的校车公司,与家长签订接送合同。

    市车管所副所长纪忠敏告诉记者,去年交警部门曾开展相关检查,发现幼儿园和小学的校车车型五花八门,除了公交车和中巴车,还有不少是长安面包车,超载现象经常会出现。从近几年校车检查的情况来看,目前运行的校车,有三成多存在着灯光系统不好、制动有问题、灭火器过期、加装座位等毛病,还有部分校车已经达到了延缓报废标准,车辆安全状况较差。尤其是有的车辆是挂靠的,本身车辆保险缴纳得不多,一旦发生事故,赔付还是个问题。

    “我们学校租赁了20多辆校车,作为分管此事的领导,说句实话,每天我都是提心吊胆的,就担心校车出现问题,孩子出现问题。”市南区某学校的一名负责人曾经告诉记者,对于校车,他们压力很大。

    市车管所基层科科长丁春生告诉记者,在排查中发现有问题的校车已经责令全部整改,为了及时检查校车的车辆运行状况,市车管所要求每个季度检验校车,并且还要不定期地临时检验校车。

■探访

新规7月实行难

“按照7月1日的国标来衡量的话,现在的校车没有一辆符合标准。”记者走访了交警、教育局、学校和校车司机,他们竟然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这个说法,也都不避讳这个问题。

记者随后又咨询了一些学校,这些学校负责人表示,他们尚未接到有关校车国标的有关文件,还在持观望态度,即便是有想法的学校也认为,从实际情况来看,7月份实行的话有点难。一家客车公司的队长说,市南交警已经跟他们打招呼了,要求尽快给座位上安装安全带。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家长,很多家长对于即将实行的国标非常认可。家住开平路上的市民赵先生说,他是从网上看到了这个校车国标,“每个座位上带安全带,还要有看护人员,这样一来安全性会很高,我们心里也会很放心了。”

■业内声音

期盼校车一家管

“校车应该由厂家、监管部门和学校等联手来管理,最好是专业公司来管理。”一家学校的负责人提出,不妨由多个部门组成一个协调机构,成立专门的统一的校车公司,来整合全市学校的校车资源,可以先送中学生,再送小学生,最后送幼儿园的小朋友。

昨天,市政协委员王夕源认为,在目前择校问题存在的情况下,面对公共交通拥堵的问题,校车的产生有积极意义,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此事,或者政府投资来管理,或者是把校车作为一种新型的行业来加强管理,出台一些有效措施来扶持发展,这个在国外已经有成功的经验。

“我觉得政府可以采取招标的办法,让有实力的单位来购进达标的校车,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建立一个专业校车公司,实行统一化运营。”市人大代表张子福认为,不如让专业公司来统一运行,这样无论是管理上还是安全上都更好管理。

■进展

新校车有望9月运行

记者就校车国标一事咨询了市教育局安全处。该处的吴处长告诉记者,校车问题不单纯是教育一个部门的问题,全社会都应该来关心此事,他们已经拟定了校车有关方案,待局长办公会审定后,将上报市政府。

据吴处长透露,在拟定的方案中,我市计划整合社会资源、资金来成立专门的校车公司,怎样来运转、哪些部门来监管等细节也都筹划好。据了解,一旦该方案获得批准,我市有望在9月份启用新的符合国标的校车,10月份正式运行专业管理的校车。(记者 陈勇 通讯员 于昕陈磊 摄影报道)

相关新闻

两类车不能当校车

 即将实施的《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规定:小学生校车必须安装“汽车黑匣子”;至少设两个应急出口;每座必须配备安全带;双层客车和铰接客车均不得作为校车;每车至少要设置1个看护人员座位;座位数超过40的,至少要设置两个看护人员座位。

强制国标还首次明确,校车车身通体底色为黄色,并对校车标识的组成、式样标牌及停靠站点标志等作了明确规定。

 

第二章      新闻的采访技巧

第一节  采访是基础

当好小记者要学会新闻采访

——要像蜜蜂那样长于采集花粉

前面,我们学习了培养新闻敏感以及发现新闻线索的方法,那么,有了新闻线索,新闻是不是就可以从天而降呢?肯定不会,因为还有两个很主要的环节没有进行——采访和写作。这一章,我们先学习怎样进行新闻采访。

一、采访的定义

我们现在所说的“采访”,就是指新闻记者为了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也是小记者们入门必须娴熟掌握的基本功。

二、采访的特点

弄清了“采访”的确切含义,我们来概括“采访”的几个特点:

1.采访是写作的基础

如果把写新闻的过程比作工厂的生产过程,那么,记者就好比是工厂的采购员,要到社会上去“采购”大量优质的“原材料”——新闻素材,经过“加工”——写作,才能制造出“产品”——新闻稿。很显然,正如没有“采购”就没有产品的道理一样,没有新闻采访,就没有写作的依据,就不能完成新闻稿,所以,在新闻报道活动中,采访是起点,是第一位的,它是写好新闻稿的前提和基础。

2.采访有时间的限制

新闻报道要及时、准确,所以特别强调时效性,要求在截稿时间之内完成采访、写作、发稿任务。因此,记者采访要树立时间观念,要求自己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之内,思维敏捷、行动迅速,争分夺秒地抢发新闻稿件。

3.采访有明确的目的

采访是记者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那么它与其他调查研究工作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于它们各有自己特殊的目的。记者采访所做的调查研究,则是为了准确、真实地反映新闻事件,向社会传播信息。所以,记者采访,是围绕新闻报道的中心,去采集材料,对有关人员进行访问,它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

三、采访的方法

采访的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掌握好了这些方法,你就可以根据报道要求,选择最适用的方法,提高采访的成功率。

下面,主要介绍六种方法:

1.“一对一”式采访

”一对一”式采访,顾名思义,是指一个记者同一个被采访人之间的单独交谈,这种交谈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不用见面,比如打电话、写信、发传真。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了,“一对一”式采访又多了一个新途径——对你要访问的对象上网采访。

“一对一”式采访是记者必备的“常规武器”,它的好处很明显:

(1)记者可以迅速而直接地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所需的新闻材料;

(2)记者可以随时提问,交谈比较深入、具体。

 2.“一对多”式采访

上面讲到的是“一对一”式采访,现在,告诉你一种一个记者采访多个对象的“一对多”式采访,也就是开座谈会。如果需要采访的人数较多(一般5个以上),那么就可以开座谈会,这是一个有效的好方法。

开座谈会时,记者把这些采访对象召集起来,提出采访的问题;采访对象根据记者所提出的问题,谈出各自的看法和认识。这样,记者就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此时,记者就好比主持人,应该不断活跃会议的气氛,启发大家说出真实想法;同时,还要善于把握会议的主题,不要让发言离题太远。

总之,开座谈会也是一种很常用的采访方式,它的好处在于:

(1)开会时间不长就能搜集较多的新闻材料;

(2)几个采访对象一起接待记者,比较放松,气氛容易融洽、和谐;

(3)有利于采访对象之间互相补充,可当场验证材料是否真实。

3.“多对一”式采访

在小记者活动中,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五六个小记者共同采访一个人,这就是“多对一”式采访,即通常所说的集体采访。这就好比一次“集团作战”,应该有统一的“战略目标”,也就是要有统一的报道思想。

因此,用这种方法采访,应首先确定报道思想,再拟订采访提纲,从不同角度,精心准备要提出的问题。采访时,记者们都要围绕着统一的提纲,有顺序、有主次地提问,注意不要重复提问,也不要漏下哪个问题。

“多对一”式采访,对小记者来说比较适合,它的好处就是:

(1)几个同学一起采访,有利于克服采访时的紧张情绪,可以使气氛轻松愉快;

(2)有利于相互补充提问,补充笔记,获得真实全面的材料。

4.通过参加会议采访

参加会议与上面讲的开座谈会不一样。开座谈会,记者是作为会议主持人的身份出现,而参加会议呢,记者就成了被邀请开会的人出现,两种情况正好相反。

在学校,小记者可以利用参加会议的方式报道的新闻很多,如:全校集会、大队会、中队会、小队会;还可以参加家长会、年级会,以至校长办公会。只要符合报道的需要,并征得会议主持人的同意,可以参加。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

(1)身临其境,有直接的感受,新闻报道比较真实、可靠;

(2)会议上可以发现大量的新闻线索,报道出更多的新闻。

5.用眼睛采访

上面介绍了四种采访方法,都侧重于用耳朵听;现在要告诉你一种侧重于用眼睛看的采访方法——眼睛采访。

“新闻”这一词很有意思,有个“闻”字,就是要记者多听新鲜事儿,才能有新闻。但是“百闻不如一见”,新鲜事听了一百遍,还不如记者真正到现场见一见。所以,记者写新闻多听还不够,重要的是要深入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

6.通过问卷调查采访

在学校,电视台、广播台、校刊、班报、队报的小记者们有时要搞一些涉及人数较多的专题调查。比如,同学的新学年有哪些新打算?平时父母给的零用钱怎么用?“减负”之后大家课余时间如何安排?对学校建设有哪些新的建议和希望……这些调查一般涉及面比较广,有时需要访问一个班,甚至多个班的同学,如果再用“一对一”式采访的方法,一个个地挨着问,恐怕小记者们会累坏了。这个时候,问卷调查就可以给小记者们帮上大忙。

小记者们可以根据调查题目,设计一个问卷,提出几个问题;把这个问卷发给所要调查的同学,请他们写上自己的答案;再由小记者们收回问卷,进行统一计算、分析,就可以一下子搜集到好多有价值的材料,写出好新闻来。

所以,问卷调查是一种很有效的采访方法,它的好处在于:

(1)适合涉及面很大的采访报道;

(2)新闻材料搜集起来又快又多;

(3)有数据的统计,新闻报道比较准确、全面。

以上介绍的六种主要采访方法,在采访过程中,可以根据采访主题、对象和范围,选用适当的一种或几种。但是,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采访,搜集来的材料,有一点最为重要,想一想是什么呢?对了,就两个字——真实。

看着房顶发呆的葛优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今年8月29日的上午,我接到老师通知,说下午要去采访葛优叔叔。听到这个消息,我又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我能见到葛优叔叔了;紧张的是怕见到大明星不知道该说什么。

下午两点整,我和小伙伴们准时到达了北京工人体育馆。我们来到体育馆的一个酒吧前,这时我眼前一亮,看见了一个人,他高高的个子,白白的皮肤,亮光光的头……咦,这不是葛优叔叔吗?葛优叔叔一边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一边和我们打招呼。他把我们请进了酒吧,我发现里面有很多忙碌的人,还有摄影机、照明灯等,原来叔叔正在拍片,他是忙里偷闲接受我们采访的。

幽默的葛优叔叔让我们的采访气氛非常活跃,小记者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提问题。

一个小记者问:“叔叔,您会游泳吗?”

“会啊,而且还非常喜欢。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小时候是在泥坑里学会游泳的!”叔叔一脸神秘地说。

啊?在泥坑里,全是泥怎么游呀!我们都被叔叔的幽默逗笑了。

我接着问:“叔叔,您业余时间都做些什么?”

叔叔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业余时间看着房顶发呆!”

什么?看着房顶发呆?叔叔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真有意思,大家又一次被逗笑了。

小记者们和大明星葛优叔叔面对面时,是不是很轻松愉快?为什么这次采访很顺利?

 

第二节  采访的过程

一、采访前要精心准备

(一)明确报道思想

电视、报刊是办给人看的,广播是播给人听的,只有当我们看了、听了,所发布的新闻才能真正起到传播信息、用新闻事实教育人的作用。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到过,为什么一篇好的新闻报道,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仿佛产生了什么“魔力”,使我们不自觉地接受它的影响,甚至改变了自己以往的想法。这就是因为这篇新闻报道有明确的报道思想。

(二)熟悉背景材料

我们知道航海必须要用指南针,确定正确的航向。除此以外,航海还要做一个什么关键的准备呢?对了,海图资料不可少——海水有多深?哪儿的浪大风急?海底哪儿有暗礁?哪儿有浮冰?岛屿都在哪里?有了这些资料,船员们才能对大海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怎样迅速而安全地航行。

采访就像“航海”,有了自己的“指南针”——报道思想之后,“海图资料”是什么呢?这就是采访的背景材料。

所谓背景资料,就是与所要报道的新闻相关的重要资料。那么,与新闻相关的东西很多,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究竟应该如何着手准备呢?

1.熟悉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2.要收集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国家政策、规章制度等。

(三)拟定采访提纲

船员航海,要有指南针来确定方向,要有海图资料来掌握海洋情况,那么,出发前,还应再做什么准备呢?对了,这就是要订出航海计划:航行的目的地是哪里?怎样航行最安全、最快速?船要航行几天?每一天都要到达哪个地方?经过精心策划,一条航海路线就确定出来了。

记者在“新闻的海洋”里“航行”,它的“航海路线”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现在要介绍的采访提纲。

1.采访提纲的内容

简单地说,采访提纲,其实就是指记者的一个采访路线图。明确了采访目的,那么,就要确定到达目的地的路线、步骤、方法,也就是设想一下:都要采访哪些人?先采访谁?后采访谁?新闻稿写多少字?写成消息,还是通讯?要采访几天?采访中要设计哪些问题?有了这个路线图,我们就能更清楚地认清采访目标,理清采访思路,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完成采访。

2.采访提纲的设计

知道了采访提纲的内容,我们就可以根据采访的报道思想,自己动手设计采访提纲。

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小记者们采访“手拉手地球村”大型话动时,是怎样拟定采访提纲的,它的格式又是怎样。

“手拉手地球村”大型公益活动采访提纲

1.报道思想:

通过对活动的采访,报道同学们在活动中的典型事迹,表现同学们关注社会、关爱环境的思想境界。

2.采访顺序:

第—步:采访“手拉手地球村”活动的主办者——了解背景资料。

(1)是否是首次举办这类活动?

(2)为件么要举办这次活动?

(3)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包括哪些?

第二步:采访参加“手拉手地球村”活动的几位同学——获得现场材料。

(1)怎样参加这次活动?

(2)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3)今后还将怎么做?

第三步:采访现场参加活动的部分领导——深化报道思想。

(1)举办这类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2)怎样让全社会都来参与环保行动?

3.采访时间:

(1)先用半天时间采访主办者,完成第一步;

(2)再用半天到活动现场采访同学和领导人,完成第二、三步。

4.新闻稿体裁:通讯

5.写稿时间:共两天

  (1)整理笔记:一天

  (2)写新闻稿:一天

  这样,小记者可在活动后的第三天发稿,保证了稿件及时刊发。

由此看来,拟定详细、具体的采访提纲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时刻保持清晰的采访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采访、写稿,迅速完成新闻报道任务。

(四)选择采访的时间、地点

做好新闻采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是因为记者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取大量真实的材料。而“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采访对象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的性格内向怕羞、不善言谈,要想打开他的“话匣子”,流利地回答记者的提问,就不大容易;有的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爱说话,可又往往说着说着就跑了题,谈话不得要领。所以,要想采访成功,了解采访对象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十分重要,上面我们在“熟悉背景材料”里就谈到了这点。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这就是要会选择采访时间、地点。

采访需要有一个适宜的环境——特定的时间、地点,这才能引起采访对象的注意,让他的精神集中到采访上。以便记者提高采访效率。

那么,怎样选择采访时间、地点,有效地引起采访对象的注意呢?下面告诉你两个方法,可以帮助你达到这个目的。

1.让采访对象定时间、地点

2.主动与采访对象接近,灵活选择时间、地点

(五)必备的采访物品

作为小记者,脑子里要有准备,随身还应做哪些物质准备呢?这就是准备好必备的采访物品,它们是记者不可少的工具。

1.必备物品分类

(1)证件类:“小记者胸卡”或“小记者证”是小记者采访的有效证件。戴上小记者证件,会帮助我们随时提醒自己,增强自信——我是一名小记者,我的言谈举止应该像一名真正的记者,我一定能完成好采访任务。    ’

(2)采访提纲:这是我们采访活动的“路线图”,它会带领我们一步步有条不紊地进行采访。

(3)采访包:采访包是小记者采访时所背的专用包,里面应该放些什么东西呢?笔、采访本当然不可缺,有条件的可以配录音机或采访机,喜欢摄影的还可以带上照相机。如果你是学校“广播站”、“电视台”的小记者,还应该带上摄像机、录像带等。

2.几点注意事项

采访出发前,小记者首先应该检查一下采访物品是否带全。其次,还要检查一下:圆珠笔有没有油?钢笔灌满水了吗?采访机的磁带装上了吗?倒好空白带子了吗?电池有没有电?如果还不放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带一点备用的,比如多带两枝笔,多带一些磁带、电池等。等到一切检查完毕,你就可以放心地出发了。   二、采访时要全力投入

(一)迅速进入角色

1.采访长辈时,应直截了当、礼貌大方;

2.采访同辈时,应活泼亲切,会调节气氛。

调节情绪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简单介绍自己的身份和来意,再找个安静的地方(如教室、操场)坐下来,因为人坐着比站着放松,一旦坐下来,紧张的气氛顿时就会缓解许多。

第二步,在坐下的时候,迅速扫视一下周围的环境。如在教室里,看到课桌上的书本或黑板报上的短文;在操场上,看到篮球架或足球场等等。

第三步,再以你所看到的某个东西为话题,和对方闲聊几句。比方看到书本,可以问他“喜欢哪门课”;看到足球场,可以问“爱不爱踢足球”等等。为什么这么做呢?就是让对方忘掉采访,把记者当成一个新朋友,愿意交谈,情绪上就会轻松愉快起来。

这时,你再见机行事,转入采访的正题,双方就会很自然进入角色了。

(二)提问是关键

记者和采访对象都进入角色后,大家的思维马上会活跃起来。“话匣子”一打开,接下来由记者引入正题,双方在进行交谈中,记者提问就是最关键的一项了。那么,提问有哪些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需要注意什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学。

1.提问的四种方法

(1)正面问:提问时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绕圈子,这就是正面问。

那么,正面问适用于什么样的采访对象呢?一般适用于两类,第一类是记者很熟悉的人,像亲朋好友。因为熟悉,就可以不必在采访前闲聊,双方进入角色都比较快,只需直接提问就可以了。第二类是领导、专业人士、学者、外宾等,因为这类人有丰富的社交经验,很快就能领会采访意图,回答问题比较畅快。另忙,他们一般都很忙,如果你再和他们闲聊话题之外的话,就会显得多余。总之,正面问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法,掌握起来很容易,提问时只要注意切题就可以了。

(2)侧面问:如果正面问时,得不到好的回答,就可以采用侧面问的方法,帮助采访对象回忆、联想,问出真实、具体的新闻材料。

(3)反面问:有时候,采访对象会不太情愿接受记者采访,有的因为谦虚不愿谈,有的因为有想法不敢谈等等。对于这些情况,记者可以采取一种反面问的方法,有意刺激一下采访对象,引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从“要我谈”变为“我要谈”。

(4)追问法:所谓追问,就是根据采访对象回答的一个情节、一件事情或其他材料,紧追不舍地问下去,一层层地挖掘出最真实的新闻材料。

以上我们介绍的四种提问方法,其实都不难。如果你是个有心的同学,你会发现老师们上课提问也会用到这几种提问法。向你的老师学学,再看看电视上大记者们是怎么提问的,你就会很快掌握这几种方法,并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选用不同的方法。

2.提问时的注意事项

学会了四种提问法,关键还在于运用。但在运用中如果不注意一些技巧,反而会弄巧成拙,导致采访失败。所以,提问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一次只问一个问题

对要提的问题,事先都要仔细推敲、精心设计,但是不管设计了多少问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要注意——一次只问一个。

(2)提问要短不要长

简短、明确地提问,是记者训练有素的体现。注意了每次只提一个问题,这还不够,问题要简短才好。

(3)提问要多问“为什么”

写新闻,重要的不仅在于写出“是什么”,还应该着重写“为什么”,这样才能把新闻写深、写透。怎样才能写出“为什么”呢?就要求我们采访时多问几个“为什么”。

提问是采访的关键,方法和技巧都不难掌握。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实践和总结,就能练就一个敏感的“新闻脑”,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挖”出我们想要知道的信息和材料,提高采访的质量。

(三)当场做笔记

1.笔记的内容

(1)记要点

(2)记疑问点

(3)记录下采访对象的有特点、有个性的语言

(4)记录下观察到的情景

(5)记想到的

2.做好笔记的窍门

(1)选适合的笔记本

(2)设计好笔记本

(3)写好文字和符合

(4)用好录音笔

(5)加强平时训练

(四)注意采访礼仪

礼仪,是指在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礼节和仪表;而采访礼仪呢,就是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与采访对象交往时的礼节和仪表。掌握了这些特殊礼仪,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与采访对象沟通、交流,调节好采访气氛,获得最佳的采访效果。那么,采访礼仪有哪几方面呢?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

1.仪表自然,着装整洁

采访时,建立“第一印象”很重要。什么是“第一印象”呢?简单说,就是指采访对象和记者第一次相见时各自留下的感觉。那么,采访对象对记者的“第一印象”是从哪里最先得到的呢?这就是记者的仪表了。这位记者穿着怎样?外表什么样?说话的表情如何?这些一眼就可以看出,而且往往给采访对象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记者要适当把自己“包装”一下,给对方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小记者们也不可忽视这点,穿着上不要太过修饰,朴实、整洁最好;另外,少先队员要系好红领巾,配戴好采访证。表情呢不要太庄重严肃,应该面带微笑,大方热情、天真活泼的天性也应自然地流露出来。这样,就能给采访对象一个很好的印象,创造一种轻松的采访气氛。

2.善于倾听、交流

“听”在对话中的作用决不亚于“说”,光会“说”而不会“听”的人,在生活中是不大受人欢迎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往往给人以很骄傲的感觉。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的兴趣,能不惹人反感吗?对于记者来说,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应该做一个最佳听众,善于倾听。这不但会帮助记者理清思路,当场做好笔记,而且还可以帮助记者与采访对象很好地沟通,引导采访对象讲得具体、生动。那么倾听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1)注意运用眼神、手势、表情等特殊语言

(2)注意运用特殊的感叹调

     3.排除干扰,全神贯注

采访时,记者很辛苦,既要听,又要记,还要观察,注意力还必须高度集中,久而久之就可能引起疲劳,尤其是小记者们,要做到半小时,乃至一个多小时全神贯注,听采访对象讲话,确实不容易,怎么办呢?下面教给大家几种方法。

(1)平时要加强速记训练

(2)注意运用目光交流

(3)学会不被干扰打断思路

三、采访后要及时整理

每次采访一结束,是不是就可以马上写新闻稿了呢?不是的,因为这之间还有一项工作没有完成,这就是及时整理采访笔记。

(一)整理要及时

  有的小记者采访完后,觉得如释重负,终于可以轻松两天,就把笔记本往桌边一搁——过几天再说吧!谁知过了几天,再拿起笔记一看,都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甚至回忆不起采访时现场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都会有遗忘的现象,而且遗忘有一个特殊的规律——先快后慢。这就是说,记忆很快会发生遗忘的变化。所以,采访一结束,就要抓住印象最深的“记忆的黄金时段”,立刻整理记录。

(二)整理的内容

1.整理笔记

(1)通读笔记

(2)标注页码符号

(3)初拟写作提纲

2.整理录音

3.核实材料

(1)向采访对象问

(2)向其他知情人问

(3)向书籍、字典问

(三)充分发挥笔记的作用

1.写好新闻稿

2.发现新线索

3.积累新资料

第三节  采访的注意事项

采访因人而异,手法要不断变换,不拘一格。

一、巧妙发问。提问是记者运用频繁的采访方法,提问得当不仅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双方感情,创造良好的气氛。为确保采访成功,小记者要自始至终围绕采访主题进行发问,让对方在回答中尽量减少题外话。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回答或谈话要巧妙及时制止,不要形成文不对题的局面。

二、多多启发。小记者的发问要多启发,少追问。咄咄逼人连续追问,急于求成,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事与愿违。

三、谦和亲切。在采访时,小记者必须以谦和的语气、求教的态度向采访对象发问,认真耐心地恭听对方的介绍。只有这样,对方才能积极配合,并认真回答小记者提出的问题。

四、积极引导。遇到采访对象有顾虑、有隐私和记忆不清的时候,小记者万万不可产生急躁情绪,相反要耐心说服,边等待,以解除采访对象的担忧和顾虑。

五、形式灵活。“一句话百样说”,小记者文化时要揣测对方的心理、情绪和习惯,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发问。不要死追硬逼让对方厌烦。

六、语气自然。记者提问的语气非常重要。小记者必须语气亲切、态度随和,营造一种自然甚至亲密无间的氛围,对方才会畅所欲言。

七、验证求实。采访中常常遇到一些把握不准的事实或情节,小记者需在对方不知不觉时自然、巧妙的验证。

八、反复比较。比较,是小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经常运用的采访手法。小记者要边采访边比较,通过比较确定重点,不断深化采访,运用这种方法来捕捉更新鲜、更重要、更具思想性的新闻素材。

 

第二章  新闻的写作技巧

第一节 什么是新闻写作

    一、新闻写作的定义和特点

    1.   定义:

    2.   特点:新闻写作的特点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真、新、奇、短、精、深

    (1)真 指新闻的真实性,这点是最重要的。有的同学写作文总爱虚构一些情节,或是模仿别人的文章“照葫芦画瓢”。如果说在写作文时还勉强允许的话,而在新闻中则是大忌,是绝对不允许的。新闻要求绝对真实。比如,前几年,北京在迎接亚运会在京举办时,提出要把北京建成无蝇城,有个小记者写了一篇《人手一拍,为建无蝇城作贡献》的稿子,文章写得很好,内容是少先认员怎样利用假期打苍蝇。可是在编辑叔叔核对稿件时,才发现这是一篇杜撰出来的稿件,不仅没被采用,而且这个同学还受到了批评。再如,2000年11月,美国大选还没有得到确认,美国CNN等媒体为抢时效而发布了未经证实的消息,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种违反新闻准则的做法,受到了全世界舆论的严厉谴责。可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2)新 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刚发生的新鲜事;二是指老事情新角度,由这个角度所揭示出来的新内容。新闻最主要的是捕捉新的信息、新的线索,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天都发生新事。尤其是学校,每天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地上课下课,上学放学。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观察生活、搜集新闻线索中要出新,找出新的角度。比如:一名小记者写了一篇消息:××小学为一年级同学组织了六个兴趣小组。后来这篇报道见报后,好多同学都说,兴趣小组各校都有,每周都有活动,不能算新闻。但是这个小记者从“一年级”这个角度写,就显得很新。过去,学校组织兴趣小组往往忽视一年级小同学,有的学校虽然也有一年级学生参加,但是并没有突出宣传。所以,从校园内司空见惯的活动中,找准新角度,不仅可以出新闻,而且能出好新闻。

    (3)奇 指特殊。这和“新”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求“异”,找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我们报道一般的学校新闻比较多了,让人也有看惯了听腻了的感受。那么,能不能报道一下特殊的学校,像盲童学校、弱智学校、聋哑学校的学生们是怎样生活、学习的;他们的想法和学习成绩;他们的老师为他们所作出的奉献;他们的幸福与苦恼等。因为被报道的对象本身具有特殊性,所以,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当然,也就引起编辑的关注,采用率肯定比一般学校的要高。像采访帐篷小学、马背小学、船上小学,都有其特殊的一面,都可以写出好的新闻。另外,我们常从报纸上见到的XX地方发现了一个特大的马蜂窝、XX地区今年下了一场特大冰雹、XX地区有一名学生才十几岁体重达到二百多千克等等报道,比较容易吸引读者.都体现了新闻应具有的新奇的特点。但在这里需要提醒小记者的是,同学们不能把新闻搞偏,为了发稿而到处猎奇,甚至走上不奇不可以写新闻的岔道。那是错误的,那样就偏离了新闻报道的主体。

    (4)短 指文章的篇幅要短。虽然我们常讲写文章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基于快速传递和增大报纸信息量的总体需要,新闻稿要短,这是个基本的要求,也是各家新闻报刊经常倡导、时时提醒的。不仅我们中小学生的报刊上文章要短,就是给成年人看的大报,也提倡写短新闻。有的报刊还搞短新闻大赛,设置一句话新闻、百字新闻专栏等,目的就是要扩大媒体信息量。但是必须强调的是,短并不等于空,不能为短而短,而是要求记者在报道这一新闻时,不要求全,面面俱到,要求抓住主要特点,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5)精 指文章语言精练。不讲废话,用不着叙述的地方不用叙述,用不着解释的地方不要解释,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不说两句话,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的就少用句子。一篇文章完成后,仍要反复推敲,能节省一两个字,就要坚决圈掉;或者,写好后拿给朋友或家里人看看,看还能否减去几个字。这样经过几遍推敲、修改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文章进步了一大块。

    (6)深 指稿件所揭示的问题要有深度。一条新闻报道的深浅度和它的价值大小,就看记者通过信息反映事物的本质程度如何。比如,近一时期各新闻媒体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都做了详尽的报道,有的用了整版篇幅,有的还配上了多幅照片,但这不等于有深度。有的文章虽然很短,但却能启发人们去深思,甚至把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与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和民族的前程联系起来,这样的新闻就有了深度。所以,我们的小记者在学习写作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在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写出一些能引起人们关注的有一定深度的好新闻。

    二、新闻写作的主要过程

    1.提炼主题

    2.确定表现方式

    3.选择和组织加工材料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1.一般写作要求:逻辑清晰,表达分明

    2.用事实说话

    3.迅速及时报道

第二节 消息的写作方法

    一、消息是新闻报道体裁的鼻祖。

    消息一般有几个部分:1.消息标题;2.消息来源,也叫“讯头”;3.导语;4.主体;5.背景;6.结尾。其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最基本的。

    二、消息的特点

    1.新。消息的内容要新,有一定思想。小记者要学会观察,了解什么事情已经被别人报道过了,报道进展的情况如何,什么事情还没有被报道过。知道了这些,就很容易发现发生在身边的、大家没有写过的题材。用消息来传播新闻,既新鲜又迅速。

    2.真。小记者在写消息的时候,一定要核实事实,包括每一个细节.不能为了追求“新鲜”而随便夸张。消息的真实性.可是新闻的根本哦!

    3.快。在同样的新闻上,必须快手抢先。注重消息的时效性,往往可以抢发新闻,还可以成为重大事件报道的“第一人”。别小看了这一点,这将锻炼我们的竞争力!

    4.简。要求小记者写的消息简洁凝练。写消息字字句句都要推敲,用最精简的文字、最传神的语言来打动读者的心。

    5.短。用最简短的篇幅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好消息“增一字则长,减一字则短”,所以消息切忌啰嗦。我们要把最吸引人、最闪光的东西写进消息里去。

    6.活。小记者要想写出吸引读者的消息,就必须精心构思,写出与众不同的东西来。对抽象的东西,要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对陌生的事物,要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来形容,这样的消息就不会死板。

【路透社达拉斯1963年11月22日电】急电: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遇到刺客枪击身亡。

总统与夫人同乘一辆车中,刺客发三弹,命中总统头部。

总统被紧急送入医院,并经输血,但不久身亡。

官方消息说,总统下午1时逝世。

副总统约翰逊将继任总统。

这条消息是在肯尼迪总统遇刺后几分钟发出的动态消息。为了争取时间,这条消息没有叙述事件的过程,而是在每一段落中干脆利落地交代了重要事实,它所交代的最新事实正是公众最关心的东西,记者以高度的新闻敏感和判断力抓取了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三、标题的写作方法

    (一)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对新闻内容的揭示和评价。“读书读皮,看报看题”,阅读消息要从题目开始,标题就相当于消息的眼睛。一个消息是否吸引读者一口气读下去,关键是要给它安上一双最明亮的“眼睛”,也就是最恰当、最吸引人的标题。通过这双“眼睛”,我们可以把报道的精华浓缩起来,展现给大家。

    好标题就像明亮有神的大眼睛,给人增添无限的光彩。它有以下作用:

    1.生动、醒目,吸引读者注意。

    2.对消息的内容画龙点睛,对新闻作出评价,揭示新闻的内在价值。

    3.展现广阔的艺术境界,令人赏心悦目,为新闻添彩。

    4.能美化版面。

    消息的标题必须要揭示新闻的价值、体现新闻事实的几个要素,它与文学作品的标题是不同的。

    (二)眉题、正题、副题、纲要题是标题的基本构件。

    1.眉题。位于正题之上,又叫肩题、引题,它的作用是介绍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新闻意义,引出正题。

    2.正题。又叫主题,是新闻标题的主体部分,用来揭示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要求浓缩全文精华,明确、简练。

    3.副题。居于正题之下,又叫子题、辅题。它紧随正题,对正题内容进行补充说明.交代正题的来源和结果,或补充新闻要素,或点明新闻的意义所在。

    4.纲要题。又叫提示题、提要题。它把新闻作品的内容用纲要式的语言进行概括,放在正文之上。

(眉题)中国人自己创名牌的经验

(正题)上海家化公司好气魄

(副题)1200万元买回美加净

    (三)编辑消息标题,需注意一下几点:

    1.标题要题文一致。制作标题要顾及消息的内容,绝不能出现题不对文、二者完全脱节的情况。不难设想,如果读者拿到一份报纸,被题目吸引产生阅读兴趣,结果读完文章也没有发现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那将会是怎样的滋味?有些报纸将一些很有挑逗性、刺激性的词语用来做标题,试图增加报纸的发行量,谁知这是十分有害的。

    2.标题应一语中的。制作标题要突出最新鲜的、最本质的事实。2004年6月18日《北京日报》“经济新闻”版,头条新闻《本市销售电价平均上调3.4分》标题就概括出了消息最核心的部分,令读者一目了然。如果读者还想进一步了解,可以接着往下读导语;若是想探究电价上涨的原因,还可以接着读正文。一环扣一环,给予读者充分自由的选择权。

    3.标题应简洁明快。制作标题要善于省略、善于概括,在锤炼字句上下功夫。如《中国日报》1983年11月11日刊发的《中国采取紧急措施拯救大熊猫》,文字言简意赅,立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消息发表的当天,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外国著名通讯社都转发了这条消息。

    4.标题应特色鲜明。标题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爱憎分明,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不能堆砌词藻。如《人民日报》在1999年5月8日刊载的消息《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旗帜鲜明地痛斥了北约侵我主权、炸我使馆的野蛮行径。

    5.标题应生动活泼。采用多种修辞方式给消息增色,使文章可读。标题写得生动活泼,使读者备感亲切,不但有继续读下去的愿望,还会对报纸产生好感。要坚决克服板着面孔、严肃得甚至有些冷酷的标题。如《北京日报》2004年6月19日第5版《昨晚暴雨挑地儿下》,标题制作口语化,贴近了普通百姓。

    6.标题应严谨朴实。为了炒作、吸引读者,有些报纸不惜将标题制作得花里胡哨,谁知这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令读者对消息的准确性打上问号,甚至引起反感。朴实严谨的标题反而给人质朴厚道的感觉,值得读者信赖。如《国防战士报》1984年5月18日发表的《班长龙伟更正上级给他误报的战功》这条消息,标题一点也不花哨。却入木三分地反映了解放军战士龙伟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不占便宜的高尚品德。

    四、导语的写作方法

    怎样写好导语呢?下面是11条写作导语的“飞镖”,感兴趣的小记者试试吧。

    1.直接表述法。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被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法新社在2000年元旦的一条消息,导语是:“随着新年钟声的响起,在克林顿总统看来,世界将是什么样子呢?”

    3.数字对比法。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海湾战争一日美耗资10亿美元》,这条消息的导语是:“新华社1991年1月25日电  美国参院军事委员会主席萨姆·纳恩说,海湾战争一日,美国要耗资10亿美元。如果海湾战争打上3个月,那将使美国本财政年度的国防预算增加860亿美元,如果只打一个月,也将增加280亿美元。'’小记者们想想,“280亿”和“860亿”两个数字,一般读者是记不住的。但是,如果换算成“一日耗资10亿美元”,就能使入过目不忘,对海湾战争耗资巨大有了深刻的印象。

    4.拟人修辞法。巧妙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会给人亲切感。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  ‘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小记者们可以感受到“嗨,下午好!”是多么亲切的导语啊!

5.化静为动法。事件性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导语会枯燥乏味.但用动态的手法写,就会有灵性。1974年,我国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岩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大家都为这条导语喝彩。

6.特写镜头法。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读者。《湖北日报》1981年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7.提问作答法。把读者最关心的问题,用疑问句提出来,然后用事实来回答,使之发人深思。“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8.小中见大法。从小处着手,小中见大,功夫了得。1957年11月17日,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美联社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小中见大,,十分精彩。

9.巧用背景法。在导语中加入适量背景材料,导语就会“满堂生辉”。如:  “历史上以讨饭出名、两年前还要吃国家供应粮的安徽省风阳县,今年成了全省最早完成全年粮食征、购超任务的一个县。”

10.古诗名句法。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引用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如:“‘养在深闰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11.有意重复法。新闻导语最忌重复,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重复效果更妙。如:“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  (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五、主体的写作方法

    古人把好文章形象地比喻为“凤头猪肚豹尾”,也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凰头那样绚烂美丽,文章的躯干要像猪肚子一样腰圆体胖,文章的结尾要像豹子尾巴那样华丽、能发出急促响亮的声音。

消息和文章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导语就像文章的开头,应该像“凤头”;消息体就像文章的躯干,应该像“猪肚”;消息的结尾就像文章的结尾,应该像“豹尾”。

    新闻的主体就是新闻的躯干,它是指继导语之后的新闻事实的展开部分,它承接导语,用足够的材料、典型的事例来支持或证实导语中提出的主题思想。新闻的躯干不仅能对导语提出的事实加以扩展放大,使新闻事实更加清楚、具体,更加生动形象,而且可以对新闻要素、新闻背景或次要的新闻事实进行补充。使新闻的内容更加完整丰富,达到进一步深化主题的作用。下面,就用2001年11月4日佛山市小记者协会网站的一条消息来给大家做示范。

小记者采访曾宪梓博士(标题)

11月3日上午,佛山市小记者协会组织了佛山城区、石湾区和南海市的40多名小者前往广州金利来数码网络大厦,采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和香港中华商会会长的曾宪梓博士。

    (导语,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曾宪梓爷爷非常热情地接待了小记者的采访。他向小记者讲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他说,我幼年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与母亲相依为命地过着贫苦的日子,小学只读到二年级就因为家穷而不得不弃学回家了。后来新中国成立了,靠新中国的奖学金以优异的成绩读完大学。1963年定居泰国,1968年移居香港。靠一把剪刀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最后创立了享誉世界的“金利来”名牌。曾爷爷说,虽然这个历程是艰辛的,但现在我所得到的,已证明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曾爷爷现在已是成功人士,但他说早就发下了誓言,要终身报效祖国的培育之恩。改革开放以来,他已为祖国公益事业捐款4亿多元。

   (新闻躯干交代了采访曾爷爷的过程、他的成长经历、对祖国的爱,内容充实、详细,使读者认识了一位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老人。)

曾爷爷还勉励小记者们,从小就要养成勤劳、节俭、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接着,曾爷爷非常热情地回答了小记者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结尾。交代了曾爷爷对小记者们的殷切希望。)

    读了这条消息,相信大家对新闻的主体有了大致的了解。小记者们应该明白,一条新闻要血肉饱满,光靠导语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强壮的新闻躯干和精彩的结尾,只有这样,才是一条和谐、漂亮的消息。

    如何夯实新闻躯干呢?赶快看看下面四“法宝”吧。

    1.紧扣主题精心取舍。消息的篇幅是有限的,要将所有采访到的素材都一字不漏地写下来,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精选材料、有取有舍,这样,写出来的消息才能浓缩、精练。在选取材料时,应该采取点面结合的办法,既要表现新闻产生的环境、新闻背景,还要摄取真实感人的细节,使新闻主体丰满。

    2.起承转合逻辑清楚。无论是按事实的时间顺序、空间转换、或因果联系展开,都要有主次、轻重之分,起承转合间必须逻辑清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生动轻松流畅自然。事实报道要求语言生动不枯燥,行文幽默不呆板,笔调轻松不沉闷。段与段之间过渡要自然,张弛要有度。

    4.增添一些含金量。信息含量多一些,政策含量强一些,思想含量深一些,文化含量广一些,消息的“猪肚”不愁不腰肥体壮。

    六、结尾的写作方法

    现在,小记者们不仅明白了新闻的躯干要像“猪肚子”,还了解到消息的结尾像“豹尾巴”。本节,我们就来给消息续上一条色彩斑斓的“豹尾巴”吧。

    什么是“豹尾”呢?就是“结句当如撞钟”一样响亮又余音缭绕。好的结尾应当是点睛之笔,或总结归纳、发人深省,或开拓意境,余味无穷。

    好的结尾一般应该具有补足性内容,从而使整条消息匀称完整。补足性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主体事实中的次要部分:

    2.背景材料:

    3.深化主题。

    其中,前两方面直接为新闻主题服务,后一个方面则是新闻主题的升华或延伸,使整条消息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下面这些方法,可以让小记者们把消息的结尾续成“豹尾巴”。

    1.画龙点睛术。紧扣主题,概括全文,与新闻主题巧妙对应,延伸或深化主题。例如《工人日报》的消息《罗健夫留下什么》这样结尾:

从罗健夫的入党誓言到他的一生实践,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答案!是共产主义信念激励着他,自珍自重,力排尘染,履行自己的入党誓言。这就是罗健夫留下来的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2.水到渠成术。在事实叙述完后,顺势将笔收拢,拴定文意,给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感觉。例如南方网2001年11月5目登载的《佛山市小记者采访曾宪梓博士》这条消息,是这样结尾的:

曾宪梓爷爷勉励小记者们,从小就要养成勤劳、节俭、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接着,他还非常热情地回答了小记者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高兴地和小记者们合影,应邀为小记者们题词:“爱祖国、爱集体、爱家庭、爱自己。”

3.回味无穷术。用一两句话或极少的文字,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蓝天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雨夜天使呵护烧伤养蜂人》中这样结尾:    :

全英子看到张大力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指挥着蜂群在花丛中采撷。她也像吸吮了一大口蜂蜜,浓浓的,甜甜的……

4.纵笔抒怀术。直抒胸臆,有感而发,与读者产生心灵共振。  《中国体育报》1985年7月1日《中国女排获得三连冠》的结尾读起来畅快淋漓:争气的中国姑娘,英雄的中国姑娘,十亿神州为你们骄傲!

然而,我们透过你们激动、兴奋的心扉,也分明听到了你们的心声:“三连冠”不是终庶,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5.不拘一格术。“兵无常法,水无常行”,写结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含蓄委婉,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可以用挥锤之力,奏出全文的最强音。我们要灵活处理,根据新闻内容的实际需要,写出和主题风格一致的结尾。

最后,需要提醒小记者们的是,由于消息的特殊性,它的结尾不像其他文体那样要求严格。在一些内容单一、篇幅短小的消息里,导语和主体已经完成了新闻内容的报道,所以,就不用画蛇添足,强加一个多余的尾巴了。

第三节  通讯的写作方法

    一、通讯的种类

    在谈通讯写作时,首先要知道通讯的种类。按照习惯,人们把通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等四种。此外还有速写、侧记、见闻、采访札记、记者来信等,大多可归并到以上相应的四种通讯类型中去。在这一节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的写作方法。

    二、通讯的特点

    通讯是运用多种表现方法比较深入而详细地报道真实的客观事物的一种新闻报道体裁。它是新闻的一个品种,同消息一样都是向广大读者报道事实。

    通讯以下特点:

    1.通讯是一种详细、深入的报道

    2.通讯是一种具有多种表现方法的新闻文体

    3.通讯报道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另外,通讯和消息一样,必须具备各种基本要素。然而,通讯又不同于消息。在传播时间上,它有着比消息宽松的要求;在内容上,具有消息所难以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那种简单新闻消息中所没有的背景材料。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它可以成为历史的记录,它是目前正在发生的历史,若干年后,人们重读这些通讯,可以重温当年的历史片断。

    三、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通讯。这类通讯可以说是最常见的。特别是一些以报道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思想为内容的通讯,常常占有报刊的主要篇幅。

    人物通讯所报道的人物具有特定性,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既可以是正面的人物,也可以是反面人物,但以正面人物为主。如大家知道的雷锋、张海迪、李素丽等,都是通讯报道宣传他们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育和鼓舞作用。

    人物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

    1.要体现当今的时代特征

    人物通讯不同于人物传记,人物通讯有新闻性,它报道的人物,要有时代感,能反映时代的精神和面貌。因此,在写作中,一方面,要努力挖掘人物身上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抓住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选择典型、报道典型,使通讯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2.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写人物通讯的关键是写人,如何把人物写活是人物通讯的重要任务。要把人物写活,首先要抓住人物的特点。一般来说,人物的特点越鲜明,人物的形象就越生动。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就要精选典型的情节和细节,没有典型的材料,无论如何都不能把人写活。

    3.要用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

    用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是人物通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如报道李素丽阿姨的通讯,就是描写了她的一个个具体的行为,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现在大家一提起李素丽眼前总是浮现出她面带微笑,搀扶老人、小孩上下车的情景。这些举动所表现的先进行为成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4.人物通讯有两种写法

    一是对人物一生,或某一个阶段,某一个方面,作比较全面的报道。这样的人物通讯,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时间跨度大,所用的材料比较多,一般情况下篇幅也比较长。还有一种写法是,不对人物作全面的报道,而是抓住某个特定的情景,简单几笔,把人物的精神、特点写出来;或是对人物的精神、特点,作一些侧面的报道。这类通讯又被称为“速写”或“侧记”。

他用生命书写新闻

                                     ——记"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

希望和祈祷在继续,但震惊和悲伤却实实在在落在人们身上。

位于海口金盘路30号的海南日报13楼经济部。记者们太异样。换作往日,他们会接到各种采访的通知,这是平常的事。但9月4日,他们接到的却是"甘远志走了"的噩耗。

“怎么可能?”记者赵红说。她的对面,是甘远志的桌子,上面一瓶药丸,一张贺卡,一只茶杯,里面还装着满满的茶水……

哀乐和痛哭没有停止,但离别的痛惜却实实在在落在人们身上。

位于海榆中线6公里处的海口殡仪馆。人们太异样。换作往日,生老病死,平常的事。但9月8日,他们来送"一个记者"远行。

“多么出色的记者!”一位送行的读者说,声音在喉咙里颤抖。他的后面,花圈成排、人群如龙,蜿蜒着绵绵的哀思……

一个记者,心脏病突发,倒在采访工作途中。他叫甘远志,他才39岁。

“我是记者,不下去怎么有新闻!我在东方采访。”这是甘远志留给同事吕岩的最后遗言。

“当时我劝他不要去。但我怎么拦都拦不住。”吕岩哽咽着说,“他说不下去怎么有新闻。”

同样的回答,其实在3年前就开始。当时他刚调到海南日报理论评论部。他对同办公室的钱跃说,想到基层去。他说:“我是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

于是,他到了省定贫困地区的东方市驻站。

“当时的东方记者站已近瘫痪,狭小的房间,简陋的书桌,满屋的灰尘,没有电脑,没有交通工具,老式空调轰轰作响。”最先接待甘远志的符巍时任东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他回忆说,“甘远志没有一丝怨言。”

他请符巍找来东方市有关资料图册,顶烈日冒风雨,乘摩托车跑政府,跑厂矿,跑农村。累了,在树底下歇歇;饿了,在路边小店吃碗汤粉。

很快,他一篇篇报道见诸报端:《“金大田”香蕉跑赢市场》、《东方养虾不忘环保》……符巍吃惊:这小子手脚真快!如果此时甘远志只是让符巍吃惊的话,后来的甘远志则让符巍敬佩。

2001年8月底9月初,热带低压扑向海南,连续的狂风暴雨使东方大地洪水肆虐。作为一线记者的甘远志,身披雨衣,脚穿拖鞋,怀抱笔记本,不顾大家的劝阻,执意到最危险的地方去。风大雨大,全身湿透,人都站不住,但他仍奔跑在抗洪前线,现场采访写稿。他按报社要求发了3篇稿件,还采写了反响强烈的特写《为了11名民工的生命》、《大坝上的9小时……》和长篇通讯《洪流滔滔显本色》。

他对符巍说,作为记者,就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现场,否则,新闻是没有生命力的。

符巍还给记者讲了一个甘远志数轮胎的故事。

2002年,正当人们尽情享受国庆大假的时候,甘远志却来到东方化工城采访。这天,海洋石油天然气化肥项目二氧化碳吸收塔要从八所港起运施工现场。一台多轮的运输车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了搞清楚这台车有多少个轮子,他逐个轮胎数,数完是160个。他对符巍说:“只有我自己弄明白了,写出来的东西读者才能看明白。”

“他把东方化工城吃透了。”他曾经的老师、现任海口市委副书记张松林说,“许多人都是通过他了解东方化工城的。”

东方人则通过他的文章,了解他,敬重他,成了他的朋友和兄弟。

甘远志后来调到海南日报经济部,东方人以及更多的人,在更多的领域,更多的现场,更重要的报道活动中,看到了他的身影,知道了他的分量。

通过他的报道,读者知道粤海铁路开通,金海浆纸厂复工,发现南海油气,海南融入泛珠三角……

“他生前最后一个上午的早餐吃了整整一个多小时,吃饭时他都没忘记自己是个记者。”本报特约记者卞王玉珏是陪伴他走完人生最后历程的朋友。他说,甘远志最后的话他永远不会忘记:“大广坝二期工程惠及东方、昌江和乐东三市县22个乡镇和5个大型国有农、林、牧场,意义太大了,只要工程正式启动,就可以好好报道。”

几个小时后,甘远志倒下了。

一个记者,以他特有的姿态,最后定格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自己塑造了独特的人生。

“我第一次去,吵架了;第二次还去;第三次就和吵架人成了朋友。”

甘远志注定要走向更大的舞台,面对更大的挑战。

省委省政府实施“一省两地”的发展战略,决定了现代工业成为海南社会经济中的亮点。

“如此重大的行业,多年来却出不了活,出不了彩。我心里很着急。”原任报社经济部主任现任副总编辑的廉振孝说。

着急的他这时被一个频频在报上出现的名字吸引:甘远志。

“他理论功底好,采访扎实,表现很出色。”廉振孝回忆说。

“被调到经济部的甘远志,当时还不想上来。他说东方还有最后一个乡没有跑到。”记者部主任赵云鹏说,“他是被硬拽上来的。”

被“拽”到经济部的甘远志,显露了他的优势:记者的敏锐,理论的修养和基层的经验,很快稿子频发。哪里有大项目,哪里就有甘远志:《洋浦50万吨面粉加工项目建设开工》、《洋浦电厂改造工程快马加鞭》; 哪里有重大报道,哪里就有甘远志:《走向新型工业的春天》、《2003,海南工业转折之年》……

“海南工业报道的大半壁江山是甘远志扛着的。”经济部主任华晓东说,“报社的重大策划,他也扛了许多。”

“几任记者都没有拿下的活,甘远志很短的时间就接手了。”廉振孝说。

让他欣喜的,不光是工业,甘远志还拿下了同时分给他的其他行业。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却挖出了源源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却发回一篇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却将其跑成“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但甘远志却把它跑成“热门”。

同事赵红曾问他:“你究竟怎么跑的?”他跟她讲了刚刚跑物价局的经历,“我第一次去,吵架了;第二次还去,但沉默;第三次便和吵架人成了朋友。”

这个后来成了他朋友的吵架人是该局当时的局长许泽飞。当他现在向记者回忆起那段经历时,沉痛地说:“那次吵架是错怪小甘了。”而后他们成为朋友,“是因为小甘的诚恳和责任心打动了我。”

“每次调整跑口部门,我最为难的就是小甘。”廉振孝说,“他跑得好好的,又去换人,真有点不忍心。”

但每次小甘都一句话:“跑热是工作,调整也是工作。”二话不说又去跑。

他把冷门跑成热门,把“贫矿”跑成“富矿”,把别人认为难打交道的人跑成了朋友,甘远志再次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但他还不满足,他认为自己还有弱点。“我最大的弱点是采访太细,理论色彩太重,有时妨碍大局把握。”他在一篇工作综述里说。他要寻求创新和突破。

海南首列瓜菜列车千里跨越进西安的7篇《跟车手记》,在一种认为不可想象的情况下产生了。这组报道篇篇动人,而最打动人的是《泪别267号车组》,它以人文情怀,生动笔触,令无数读者泪流,一扫经济报道的生硬、艰涩,成为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名篇。甘远志的跑劲在新闻界鼎鼎有名。光明日报海南记者站、海口广播电视台记者参加追悼会并送了花圈,光明日报还发了专稿,高度评价了甘远志的敬业精神。

1000多天,1000多篇,这是血肉之躯所能为的?

1000多篇,100万字,这是数字能丈量的?

如果把这些字一个一个排开,我们要跋涉多久?

一个记者,他为此付出了自己的节日、假日、睡眠、吃饭,乃至生命。

这个记者告诉我们,生命,它与时间长短无关,而与厚度和质量相连。

“对不起,这么晚还打电话,有个数字要核对一下……”

8个大男人从海南岛一路远赴大西北,车组师傅和记者“师傅”相处不过6天。挤在小小的车厢里,几乎没有意识到要分别。在西安站分手时,大家无语。车组师傅和记者“师傅”全都掉泪……

这是甘远志著名的《泪别267号机组》的开头。

“甘师傅”的别号由此而来。

与“甘师傅”同车采访的本报摄影记者古月的追忆,再次令记者垂泪:“离开站台已是下午2时30分,我对远志说,别难过了,我们赶快找地方吃饭。远志说,还是乘这股热劲先把稿写了再说。今天不写瓜菜了,就写我们离别267车组时的情景。说着,远志打开手提电脑敲了起来。一个小时后,感动不少读者的《泪别267号车组》成稿。稿子写完后,他念给我听,他哭了,我也哭了……”

海南电视台的冯斌武也是车上8条汉子之一。 他回忆,刚上车第一天,远志就抓紧时间了解情况。火车震动很大,车厢很昏暗,人坐在车上很不舒服, 更别说写稿。但为了保证每天及时发稿,他跟着火车节奏写稿,一篇稿要写一两个小时,手累眼累心更累。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火车开动时,他就了解情况,火车途中停下时,他就赶紧写稿,7天里10多篇稿子就这样出来的。

“甘师傅”不是甘远志的惟一绰号。阿甘、甘记、甘头条、工作狂、拼命三郎……每个绰号后面,都有一个感人的由来。

“阿甘是自然而然叫上的。”华能实业开发总公司办公室主任郑伟平说。在认识甘远志之前,郑伟平便已知道他名气很大,想他架子会不会也很大。但见面后,才发现甘远志谦虚、友善、真诚,“阿甘”便脱口而出了。

谦虚,同样是海南日报总编室主编林绍炜很深的印象。

“不论从哪方面讲,甘远志都应该是我们的老师。但每次讨论稿子,他都把自己姿态放得很低,以一种请教的姿态与我们讨论,真的很感动。”林绍炜说。

甘记,是东方人的叫法。“因为他人品好,文章好,工作好,所以我们都叫他甘记。”符巍说。

甘头条。总编室的人这么说。“有时头条缺稿,一个电话给甘远志,他总不会让你失望。”总编室副主任罗建力说,“他储存的东西很多。”

“仅今年7、8两个月的头版头条,甘远志各占8篇,共16篇。”新闻研究所的连玲说。按她的计算,这个量占到了每月头版头条总量的1/4强。“这个比例非常了不起了,不可想象。”连玲说。

“我们家很少晚上9点以前吃饭的。”甘远志的妻子王瑛说,“他必须是把稿子写完了,审完了,传到报社,才可能吃饭。”

“甘远志不会搞不明白就报道,他一定反复核实。很多次深夜1点多钟了,床头的电话响起,电话那头是甘远志的声音:'实在对不起,这么晚打扰你,有个数字要核对一下……'”粤海铁1号船长陈礼业说,甘远志用这句话,“打扰”过许多人。

拼命三郎。陈礼业就见识过。当时陈礼业指挥粤海铁1号船抛锚在距海口港三四海里的地方,风大浪大。但让陈礼业惊讶的是,甘远志和报社2个同事租了一艘小船,冒险赶到船上采访。小船在海上颠簸,看得陈礼业心惊胆战。40多分钟后,他们才爬上了大船。

“他本身就是一个富矿,值得人们挖掘。”总编室主任任小东说。

“他太爱新闻了,他把新闻看得比命还重。”廉振孝说。

去读他的文章吧,那里有平实、睿智、深情和叹息,还有叹息后的坚韧。

去读他的文章吧,那是一个低调人给自己留存的全部纪念,网民们说。

“我真不敢相信远志兄就这么走了,没留下一句告别话。你多次说,要和我一起吃餐饭,哪怕是大排档。但是快两年了,不是你没时间就是我没时间……兄弟,你走得太匆忙,太不够意思……我欠你一餐饭!”海南电力公司的曾卫和悲痛不已。

他说:“我经常看他挤公共汽车采访,多次叫他'打的',说给他报销,他总一笑了之;我说给他弄辆旧车开开,他总说别给企业添麻烦;我说可以给他报些餐费,就当误餐补贴,他总说自己工资不低,还有稿费收入够开支。”曾卫和说,“他太正直了!”

卞王玉珏说,甘远志人缘很好,在东方有许多领导干部很尊重他,但他从不利用关系办不该办的事。

有一次吃完晚饭,甘远志建议唱歌,卞王很爽快就答应了:“好,我来安排。”甘远志反问道:“你怎么安排?”卞王说:“借你的大名找个埋单的还不容易?”“那不行,别给人添麻烦。”甘远志坚决地说。

“这样,我们俩来到一个露天卡拉OK,花了10元钱,尽情地唱了一晚。”符巍说。

“他写了许多东方化工城的稿,但他从未对我们提过任何要求。他往返东方化工城,也从未让人用车接送过。”符运炜说。

粤海铁路公司办公室副主任李文奇清楚记得,在粤海铁1号调试阶段,甘远志每天背个采访包在现场采访。有次下大雨,他浑身湿透了,当时已近冬季有凉意,但他一如既往采访。“他从不提任何要求。大多数时候,小甘自己随便找个地方吃饭。”李文奇说。

“阿甘为华能宣传,但从来没开口要求过什么。”郑伟平说,“我跟阿甘交往也不是要让他写稿,我就是觉得他正气,可以信赖。”

这几天,郑伟平一直守在甘远志亲人身边。

甘远志是家里的顶梁柱,他要养家糊口,上有父母,下有妻儿,每月所挣的钱要向4个地方寄,负担可想而知。

“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新闻要是与采访对象扯不清楚,新闻也就丧失了独立和权威。”甘远志私下里对同事说。

直到今天,记者还接到读者找“甘记者”的电话,他们说:“要找甘记者主持公道。”当记者告诉他们:“甘记者走了。”他们不敢相信:“怎么可能?怎么可能?”

尽管并不富裕,正气的甘远志对工作却不计得失。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他一定伸出援手。写“发现油气”系列报道,他曾自己花钱请来王国诊老人,到东方、乐东实地采访,并在乐东找到当年发现莺歌海油气田第一人;采访中,有人需要钱,他慷慨解囊。

“我没有照顾好甘记者!”李文奇对记者内疚不已。

“为什么要等到失去,才知道曾经拥有?为什么要等到失去,才知道我们必须拥有?”一首歌这样唱到。

任何一种光芒都不是突然出现的,那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是人格在生活的点滴中焕发出来的。

“他是记者,记者太累,他得好好歇歇;他是记者,记者,在路上。”

甘远志走了。

一个叫邱天的孩子记住了他的微笑。他在一篇怀念文章里对甘叔叔说:“你看着我,微笑着问我:你上几年级?……你总是对我微笑。”

同事程娇对他印象最深的是眼睛。她说:“他眼睛深深的,装满了笑意。”

“他也总是一边写稿,一边听音乐,神情愉悦。”赵红说。

“他最喜欢唱阎维文的《母亲》,每次唱歌必点。”华晓东说。

“一个快乐的人,一个阳光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认识他的人,都这么说。

远志的儿子刚上初中,听到父亲远走的消息,嚎啕大哭。他要买上次爸爸给他买过的饼干,但他再也等不到父亲的电话。

父母年事已高,身体都不好,他们不停地拭着泪水,但怎么也拭不去悲伤。那个唱歌时一定要唱《母亲》的儿子,这次走远了。

他怎么忍心呢,还有那么多的牵挂!

他怎么舍得呢,还有那么多的憧憬!

他是记者,记者太累,他得好好歇一歇;他是记者,记者,在路上。

让我们用他在跟车手记之七《泪别267号机组》 的报道为他送行:

傅广俊力求平淡地说出:"你们一下走了哈,反倒不习惯了哈。"泪水却夺眶而出。

 

(海南日报2004年9月10日)

 

    四、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顾名思义,它是以重大的或不同寻常的事件为报道内容的通讯类型。

    事件通讯记述新近发生的,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因此,事件通讯主要是报道事件,介绍事件的来龙去脉与发展过程,往往有头有尾、有情节、有细节。即使篇幅较小,也要把事件说清楚,使读者读后对事件能够有比较完整清晰的印象。

    这里,我们介绍一下事件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叙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事件通讯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叙事文体。叙事,是它的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事件通讯的叙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是为了是说明一定的思想观点,而不是为叙事而叙事。

    2.叙事要清晰

    (1)事件情节要交代清楚明了

    (2)叙事线索要清晰

    3.叙事要生动

    (1)突出重点,有详有略

    (2)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4.在叙事中写好人物

    不论是记叙大事还是小事,事件通讯一般都要写到人,因为事与人是很难截然分开的。所以在写作时要注意以事带人,即将事件的发展作为主线,用主线串连起与事件相关的人物,通过语言、动作和细节三方面刻画人物,烘托事件,以确保事件通讯见事观人。

    (1)选好人物

    要选择与事件有密切关系的,能体现事件思想意义的典型人物来写。

    (2)写人物要注意精练

    要抓住人物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富有特征意义的事迹,作简单的描述,不能像写人物通讯那样通过一系列的材料对人物进行精雕细刻。

    (3)写人物要生动形象

    事件通讯中把一些人物写活了,也就有助于把事件写活了,因此描述要具体形象。

    五、通讯的语言特点和细节描写

    通讯作为一种新闻文体,语言要求准确严谨,简明扼要,鲜明生动,具体真切,通俗易懂。

    1.通讯的语言应朴实无华

    2.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段

    (1)在不同的题材中运用比喻的方法,使所要表现的人物鲜明生动,通俗易懂。

    (2)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所报道的事物,使平淡无奇的事物变得生机盎然。

    (3)引用诗歌、民谣阐明问题可以增强通讯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引用时一定要少而精,最好引用大家熟知的名句,使读者一看就产生亲切感,也便于理解通讯所表达的意思。

    3.琅琅上口的群众语言

    多运用琅琅上口的群众语言写通讯,既能使通讯做到群众化、通俗化,为大多数读者所喜闻乐见,还能使通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乡土气息。

    4.浓郁的感情色彩

    一般说来,通讯的语言比新闻的语言带有更浓郁的感情色彩。如排比句,能表达出作者的强烈的感情;议论加抒情的感叹句和反问句,能表达出作者的鲜明的爱憎感情。

    作为一名小记者,要努力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随时随地观察,随时随地发现新闻题材,占有新闻素材,积累素材,积累知识,写出更好的通讯报道来。

常州铁本违规建钢厂调查

民营企业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未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批,违法占地近6000亩,去年6月在长江边开建800万吨的钢铁项目,其中60%是耕地,涉及1400多户、4000多农民被迫搬迁。不少过上小康生活的农民已有8个多月无“家”归、无地种,有的甚至住进窝棚、桥洞、废弃的渔船。一些农民说:“占这么多的耕地,建这么大的钢厂,是谁给'铁本'这么大胆子?!”

上千农户被迫拆迁 部分农民生活艰难

 3月24日,记者来到曾是“鱼米之乡”的江苏常州新北区长江边,这矿里因铁本公司建钢厂而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在一块“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牌子后面,是一排排隆起的高架设备,被毁的黝黑耕地和拆迁后的散乱瓦砾随处可见。

长江村附近的一条小河里,停泊着几条废弃的渔船,船上用木板和砖垒起一些临时“窝棚”;河沿上一个低矮潮湿的窝棚旁,搭起一排猪圈,七八桶喂猪的泔水,散发着阵阵恶臭,70多岁的村民刘纪宝和他的老伴在这里已住了8个多月。记者弯腰走进黑洞洞的窝棚,一张堆满被褥和杂物的床占去一大半空间。刘纪宝说:“因为建钢厂,家里的小楼给扒了,承包地全占了,补偿款买不起新房,儿媳妇又得骨瘤花了十几万元,只能靠养猪过活。”

在魏村老水闸两侧的桥洞里,也聚居着四五个拆迁户。东进村12组村民赵年夫和他的老伴,正在“家”门口分拣破烂。赵年夫说:“家里原本2间平房一亩六分地,吃的烧的都不用买,可如今样样都要花钱,捡破烂挣的这几个钱,根本不够用。家里的存粮快吃完了,往后可咋办?”

长江村一片8组村民贾龙福一家,拆迁前住着6间房,如今租住一间临建房,90多岁的老母亲住在废弃的教室内。屋内四处漏风,老人裹着头巾,盖了好几床被子躺在床上。贾龙福说:“母亲是军烈属,我们多次反映拆迁后生活困难,镇上干部却说'你们不要给我出难题,工程要紧'。”

许多被拆房占地的农民气愤地说,这里是“鱼米之乡”,老百姓日子一直过得不赖。自打耕地被毁、房子被拆后,生活倒退了好多年。  

近6000亩地未批先占未办“环评”钢厂开建

注册资本3亿多元的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8年的私营企业。据了解,由于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相对落后,污染严重,周边居民多次上访,要求企业搬迁。记者调查发现,如今,这家企业在长江边新上钢铁项目,在项目审批、建设用地、环保审批、银行贷款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

——项目审批:常州市高新区管委会将整个钢铁项目一分为四,为办理土地等手续,又将项目分成14个基建项目。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材料显示,这14个项目在投资规模上都属于越权审批。

——建设用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涉及征用基本农田要由国务院批准。然而,铁本公司与当地镇政府仅凭双方签订的投资、供地等"协议",未向国务院报批,乡镇就越权供地近6000亩,相当部分是基本农田,企业则违法占地,进行拆迁、腾地,开工建设。

——环保审批:按国家有关规定,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及以上的钢铁工程,应由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在环保结论尚未出来前,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而据调查,这个投资概算为104亿元的铁本项目,在运作中分成了5个项目,其中除一个年产150万吨的宽厚板项目由江苏省环保厅立项,其余项目至今“审批手续在办理之中”。

——银行资金:截至目前,一些金融部门已对铁本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发放各类贷款43.4亿元。有关部门认为对铁本项目的贷款贷前调查分析不深入,贷后检查不到位,对贷款担保能力审核不严,贷款担保中关联企业担保多,抵押贷款少。

春江镇党委书记魏士章说:“2002年铁本公司的董事长戴国芳说看中沿江这片地,要投巨资建钢厂。我们觉得项目有吸引力,可以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至于项目报批,企业说他们自己去办。现在看来,这个项目与国家产业政策矛盾,用地审批不规范,属于边报边建。”

全国人大环资委有关专家指出,钢铁项目属于较重污染的项目,又是国家明令限制的项目,修建大规模的钢铁厂,按规定就不宜建在长江边,很容易破坏水源,即使有必要上,也要进行科学论证。

“半拉子”工程进退两难 诸多问题开始凸显

 日前,铁本项目已被有关部门暂时叫停,这个已投入巨资的“半拉子”工程给民工、拆迁户、银行、政府等多方面带来的问题也开始凸显。记者在几天的采访中了解到,工地最多时有几千民工,拖欠工资款、工程款、材料费问题十分严重;银行投入的大量贷款很有可能难以偿还;生活艰难的不少拆迁户和失地农民,担心补偿无着落而产生心理恐慌,形成不安定因素……

记者了解到,铁本项目中,镇政府对耕地补偿分三部分。其中,青苗补偿费:耕地全年800元/亩;非耕地600元/亩;附着物按评估价兑现;征地补偿费:从2004年起按实际征用总面积每年每亩补偿750元,十年后根据多数村民意见,可按耕地15000元/亩,非耕地10000元/亩,沟塘5000元/亩的价格支付补偿费。

关于拆迁安置,镇政府则规定:每个安置人口40平方米,安置价500元/平方米,超过面积另计;过渡费:每月每平方米3元,先付6个月。当地农民算了笔账,若按此标准,一家四口人得交8万元才能得到安置房。补偿费这么低,还要分若干年才付清,已经无力买房子,往后的补偿费就更没着落了。

【作品评介】

这是一篇主题重大、对2004年中国宏观调控产生重要影响的独家新闻调查。轰动全国的江苏铁本公司违规上马大型钢铁项目的重大问题,由新华社在全国新闻媒体中第一家揭出,引起中央高度重视和强烈的社会反响,在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关键时刻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报道得到总理办公室及中宣部的高度评价。主要特点如下:

一、典型重大,主题深远。稿件通过对"铁本事件"进行"以小见大"透视,将铁本在项目审批、土地保护、银行贷款、环境评审等四方面连闯国家法律政策"红线"的问题,层层剥笋般地剖析出来,揭示出地方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普遍性的重大问题。

二、文字、图片、评论互动,产生了"集束炸弹"的效应。直观而生动地说明了铁本项目违规上马给国家和群众带来的惨重代价,相得益彰,互相映衬。

三、调研扎实,评析深刻。记者在掌握大量证据的基础上,精心提炼主题,关注国家经济健康运行,注意从群众利益出发,使报道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参考性和可读性。

 

第四节 新闻写作的注意事项

    一、初学写作可以“描红模子”

    我们同学在学书法时,都是从描红模子开始的,学习写新闻也可以采用这种办法。因为,从同学们的年龄特点分析,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理解上有一定难度,而相对来说模仿能力极强。所以在学习新闻知识、新闻理论的同时,从实践出发,边学习边实践,看看人家是怎么写消息、写通讯的,自己受到启发,模仿着去写,这是一种“描红模子”的学习方法。但不能简单地重复,应在掌握了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模仿人家的写作方法。这里需要再强调的是不能抄或编造新闻。

    二、写新闻要有由头

    新闻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新,所以发生的事件离发表的时间越近越好。但由于种种原因,待我们发现或了解到新闻线索时,往往新闻已成旧闻,但又的确很有报道价值,那么如何将这件事报道出去,又不让人感到是旧闻呢?这就要求我们小记者有这样的素质,为这件旧闻寻找一个新闻由头,把所发生的事件尽量拉近。比如,1995年4月8日,《北京晚报》登的一条小消息《李俊杰拾金不昧》。

    昨天,京铁开发中心的张胜利同志专程来到114中学,向拾金不昧的李俊杰同学表示感谢,并向学校赠送了一面锦旗。

    3月18日晚,该校初二(1)班学生李俊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拾到了一个公文包,包内装有合同书、购物支票、发票及500元现金。根据线索他很快找到了失主,并将全部失物交到失主手中。

    这篇消息是在新闻事实发生之后20天才见报的,如果没有“昨天”送锦旗这一由头,肯定不是新闻。因为有了“昨天”这一由头,把新闻时间拉近了。所以,我们在对旧闻的处理时,一定要找一个或者设计一个新闻由头。

    三、多写短新闻

    短新闻可以扩大版面的信息量,是各家报纸都特别提倡的。所以不少报纸除了硬性规定本版信息不少于多少条之外,还专门开设“短新闻专栏”、“一句话新闻”等,目的就是鼓励大家写短新闻。小记者多写短新闻有这么几个好处:一是好写。一事一写,随见随写,不用刻意去找时间。中午休息,课间10分钟,甚至饭前饭后都能提笔完成。二是报社爱用。因为短,占不了多少版面,很容易“挤”上去。如果长,就得刻意留版面,一天挤不上去,两天挤不上去,时间一长,新闻成旧闻,以至不得不忍痛舍弃了。三是给小记者增加了锻炼写作的机会。多动动笔,多思考些问题,能培养自己的新闻意识;熟能生巧,写多了自然有提高。有些大记者、名记者也都是从写短新闻开始的,而且成名之后仍不忘写短新闻。

 

 第四章 新闻的摄影技巧

第一节 什么是新闻摄影

    一、定义

    用拍摄照片的形式,以摄影画面的视觉形象,加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报道新近发生的令党和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重要事件,叫新闻摄影。例如,每年三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举行,既是党和政府的大事,也是全国人民关心的大事,参与报道的中外记者就有几千人,各报刊都刊登大量

    的新闻照片。

    二、新闻摄影的特性

    新闻摄影与群众日常生活摄影、证件摄影、旅游纪念摄影以及艺术摄影等有着明显的区别。新闻摄影的特性可以概括为:新闻性、真实性、形象性、时效性等。

    1.新闻摄影要有新闻性

    判断新闻摄影的第一标准是看它有无新闻性,也就是新闻价值。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是新闻摄影的前提,离开了正在发生的事实,新闻摄影也就不存在了。

    (1)判断新闻性首先要看其有无新鲜性

    (2)判断新闻性要看其有无意义

    (3)判断新闻性要看其有无变化

    2.新闻摄影要有真实性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要求所有拍照的内容(场景、人物、时间、地点等)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客观事物。在新闻照片及其文字说明中,要把这个新闻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或什么人物),事情的经过和结果都要明确交代清楚。

    (1)时间的真实性

    新闻摄影讲究的是越新越好。过去发生的事情如果没有及时抓住报道,那就成“旧闻”了,不能把过去发生的事情改成新近发生的事情。

    (2)地点的真实性

    新闻摄影中报道的人或事在什么地点是不能随便改变的,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因为当时自己没在现场,再换个地方补拍,更不能把甲地发生的新闻说成乙地发生的。

    (3)人物的真实性

    新闻摄影中涉及到什么人物就是什么人物,不能因为种种原因找“替身”,不能因为谁形象好看、不好看而更换人物。

    (4)事件(物)的真实性

    社会新闻、校园新闻往往是伴随着事件或者活动而发生的。小记者不能把没有发生的事“导演”一遍再拍,而是要在真实的现场抓拍(或因为场地障碍或光线不佳而略作摆拍),但绝不可脱离事件的真实性。

    (5)实践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

    如果你想体现事件的真实过程,可以拍一组新闻照片进行较详细的报道,并用简短的文字补充说明。

    (6)文字说明的真实性

    刊发新闻照片,都要用简短的文字加以说明。照片和文字要真实统一,互相补充。如果新闻照片拍得很好,文字说明(包括数字)弄错了,整个报道就失败了,没人相信了。所以拍新闻照片,还要记清时间、地点、人名、地名、数字、事情的经过和结果(有的仍在进行中,没有结果)、背景材料或评价等。拍新闻照片绝不是一拍了之,而要对拍摄的对象进行一一采访,确保照片和文字说明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新闻照片的形象性

    新闻照片是使用照片形象(视觉形象)来“说话”的,报道者要抓住最有典型特征的形象,直观地让读者一看就明白你要说什么事。具有典型特征的新闻照片要在瞬间完成,要交代新闻事实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思想感情,要能表达出新闻事实的本质,能明确拍摄出所要表达的意思来。能否抓取典型瞬间是新闻摄影成败的关键。抓不住,新闻照片就平淡,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所以要特别注意新闻摄影的抓拍和抢拍技术,要苦练基本功,才能保证新闻照片的形象性。

    4.新闻照片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纪念摄影、证件摄影、纪实摄影、民俗摄影等的重要区别。新闻摄影如同文字的新闻稿一样,要求越快越好。

    抢新闻,是新闻报道的要求。就是说一切都要快,了解新闻线索要快拍,晚了就拍不着了。同样一张新闻照片,别人先发稿件,你晚了半拍,就可能用不上了。从照片稿件的制作来看,有时比文字稿件还麻烦。写文字稿件一枝笔、一张稿纸或打电脑就可完成,而制作照片还要有专门的设备,或者到专业门店冲洗扩印才成,因此照片稿件报社更缺乏。只要发稿及时,照片新闻报道也就更有希望被采用。新闻性、时效性强的照片报社会优先

    三、新闻摄影的表现体裁

    根据新闻事件(人物)影响的大小,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报道要求,新闻摄影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表现体裁。

    1.图片新闻——一张照片独立报道一件事情

    2.配文新闻照片——配合文章同时刊发的照片

    3.专题新闻照片——围绕一个专题作比较详细的报道

 

第二节 新闻摄影的方法

一、新闻摄影的主题选择

新闻摄影是众多摄影的种类之一,它是用图片报道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图片报道的可视形象使读者通过图片的传播形式,如见其人,如见其物,如见其真实场景。

如何选择新闻摄影的主题?

1. 要使用新闻的眼睛观察,用新闻的头脑判断事件的新闻价值。

2. 在确定有新闻价值之后,要考虑从哪个角度用图片报道最好。

3.用图片报道新闻就要让图片“说话”,那就要明确主题。拍摄照片,如同写文章一样,或长或短都要围绕一个主题,能体现出作者要说明的问题、作者的态度和观点。主题的选择要有意义、有思想、有内容、有教益、有启发、有故事、有情节、有警示、有帮助……

二、新闻摄影的构图艺术

    新闻摄影表达的是新闻价值;艺术摄影体现的是其艺术价值,能使人赏心悦目。好的新闻摄影也要注意构图的艺术,才能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1.摄影构图的意义

    摄影构图的好坏往往是摄影作品成败的关键一环,因此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摄影位置三要素

    摄影位置的选择是根据拍摄需要和拍摄现场实际情况决定的,而不是随意的。摄影位置的选择不同,构图的形式也不同。选择摄影位置要考虑方向、角度、距离三项重要因素。

    (1)拍摄方向:正面构图、侧面构图。

    (2)拍摄角度:平视角拍摄、仰视角拍摄。

(3)拍摄距离:远景构图、中景构图、近景构图、特写构图等不同的构图效果。

    3.摄影构图的目的、内容及原则

(1)什么叫摄影构图

摄影者通过照相机取景框把被拍摄的人、物有选择地、合情合理地、有内在联系地安排在一幅画面上,以鲜明的形式表达主题和思想感情,这样结构画面叫摄影构图。

(2)构图的目的

构图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表达摄影作品的主要内容,明确主题、突出主题,使作品更有艺术感染力,增强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使作品尽量完美地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3)摄影构图的原则

一幅好的新闻照片,画面必须简洁明了。照片所含景物对表现主题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要把与主题无关之物全部去掉。摄影是减法艺术,画面越简洁,主题就越突出。可概括为:主题鲜明,画面易懂,有表现力(视觉冲击力),做到概括、简练。

(4)摄影构图的内容

摄影构图的内容包括:摄影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摄影画面的长宽比例;摄影画面的清晰度与模糊度的控制;彩色摄影中色彩的配置与色相对比,主色调的选择运用;黑白摄影中影影调变化的控制与运用。

摄影构图借鉴了绘画构图的基本节奏理论。具体拍摄时取景构图,既要体现摄影者的主观创造性,又要根据拍摄现场的实际可能来完成。摄影构图有章法,却无定法,关键是要灵活运用,现场发挥。

三、新闻摄影的常用技法

掌握新闻摄影的常用技术方法是完成新闻摄影采访任务的基本功。

1.运动物体、静态物体的拍摄

无论是手动调节型相机,还是自动调节型相机,拍摄前都应考虑光圈、速度、距离这三个因素的配合与调节,否则将会出现失误。对于拍摄静态物体(人),首先要考虑调节光圈,根据现场的光线强弱,根据现场画面表现的纵深清晰范围决定。如果需要纵深清晰范围大,那么就要缩小光圈;如果需要表现清晰范围小,那么就要运用大光圈,然后再配合调节快门速度档位,最后再调整焦距。

拍摄运动物体(人)时,难度就大些。首先要考虑如何表现运动目标的运动状态。如果想把快速运动物体“抓住”,定格在某一瞬间,那么就需要先调节比较快的快门档位。如拍摄百米赛跑时,就需要把快门调到1/125秒的曝光速度;如果拍摄位置与运动员成90度角,就要用l/250秒,如果慢了,目标就抓不到了。反之,如果要把运动的目标拍摄成有动态感的瞬间凝固,那么快门挡位就要根据物体运动的速度适当降低快门的速度。如用速度为1/30秒或1/15秒时,表现游泳的动感都是很强烈的。先调快门,再调光圈,最后调焦距。这是拍摄运动物体的基本方法。

2.运用调节景深来突出新闻主体

在实际拍摄中,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出现,在拍摄现场不需要的人或物太多,又无法更换环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运用缩小景深的办法,只让被表现的人或物清楚,而把其他都虚化掉。

(1)什么叫景深?

简单说,就是被拍摄物体前后纵深清晰的范围。清晰的范围大,我们称为景深大;清晰的范围小,我们称为景深小。

(2)影响景深变化的三个因素

①光圈变化影响景深的变化。在镜头焦距不变、摄影距离不变时,光圈开得越大,拍摄后获得的景深越小;反之,光圈开得越小,拍摄后获得的景深越大。

②拍摄距离影响景深的变化。在镜头光圈不变,焦距不变时,摄影距离越近,拍摄后获得的景深越小;反之,拍摄距离增大,拍摄后获得的景深越大。

③镜头焦距影响景深的变化。在镜头光圈、拍摄距离不变时,镜头的焦距越长时景深越小;反之,镜头焦距越短时,拍摄后获得的景深越大。广角镜头比标准镜头的景深大,可用于抢拍新闻。

3.阴雨天的拍摄方法

许多小记者初学摄影时有一种误解,认为只有在阳光照射的地方才能拍出好的照片。其实不然,许多人在强阳光下表情不自然,由于刺眼有时人睁不开眼,倒是在阴影的条件下,人们的表情自然放松。阴天也能拍出好照片。

(1)阴天拍摄主要是容易出现曝光量不足的现象。如果曝光不足,拍彩色负片时将会出现偏色(色彩不饱和还原不好);如果拍黑白照片,整个画面出现灰调,黑白反差较小,影调不明快。如果是阴天(整体天色还比较亮),此时光线为散射光,一般使用1/60秒F5.6光圈也是可以充分曝光的。另一种情况为大阴天(也称为全阴天),这种情况下,在地面上丝毫看不出自己的阴影。此时更要注意充分曝光,可以用1/30秒F2.8~4光圈。此时画面中一定要有颜色较深的参照物,这样会增加画面的反差,减轻照片的灰度。

(2)雨中拍摄要注意防水,可以把遮光罩戴在镜头前,小雨时能够避免雨滴落在镜头上。用UV镜戴在镜头前,防止雨滴落在镜头里。用透明度好的塑料袋套住照相机(也可只罩机身,在镜头前开一个圆洞)。使用长焦距镜头在避雨处拍摄落雨处。总之,为防止相机淋雨水,又有利于拍摄需要,小记者们可以创造出许多有效的办法。

如果要把雨丝拍出来,应选择逆光的方向,选择暗背景,用较慢的快门速度拍摄。具体如何选择快门速度,要看降雨的急缓。如果雨下得大,下得急,可以用1/60秒;如果雨下得缓,可以用1/30秒或1/15秒,能够拍摄出雨线效果。

4.雪天的拍摄方法

雪天的拍摄简单分为雪中拍摄和雪后拍摄。

(1)雪天拍摄,首先要注意防止雪花飞落在相机镜头上;其次要注意曝光的充分。雪中天气一般较阴、较暗,并且在冬季自然光照度很低,一般可用1/30秒F4光圈。如果想把飘飘扬扬的雪花飞来飞去的状态表现出来,要用1/15秒或1/8秒的快门速度。

(2)雪后拍摄又分晴天和阴天之分。

雪后阴天,那么就按冬季大阴天曝光,在室外用1/30秒F4光圈。如果是雪后晴天时,拍照要比常规缩小半级或一级光圈;切忌曝光过度,如果曝光过度则看不出雪的效果,洗出来的像一张白纸一样。

拍照雪景时,要运用侧光或逆光。选择雪景有凹凸不平的地方,有雪的阴影,更容易表现雪景的效果。

拍照雪景时,要选择深颜色物体,以雪对比衬托,防止出现一片“死白”的效果。

 5.快速抓拍的方法

在实际采访中,小记者经常会遇到陌生的人害怕拍照或拒绝拍照的情况。如果我们能把照相技术掌握得娴熟巧妙,那么也能在对方不知不觉中拍下照片。

要拍摄被批评的场面或反映问题的照片,对于已经观察好的被拍摄目标,摄影者可以事先在别处调好光圈、快门速度;而当你接近被拍摄目标时,快速端起相机,迅速准确调焦距取景、按下快门,然后立刻离去。

电子闪光灯是摄影中经常使用的器材,但是那雪亮刺眼的闪光灯又会引起被拍摄者及其周围人的注意。在拍摄一些不应该使对方注意的照片时,应尽量不使用电子闪光灯照明;使用自然光,一般可以考虑调节使用较高的感光度,感光度400或更高,在同样一个环境拍摄,可调高曝光补偿。

6.近拍能突出主体

新闻摄影最基本的特点是通过图片的画面形象报道新闻事件。要抓最主要的人或物或事。一张图片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如果要说明的问题比较复杂也可以多拍几张,用一组照片反映问题的发展变化与过程。小记者们拍摄新闻往往会主题不突出,画面太小,或者无关联的人、物太多太杂乱,这样的话,报社就不好采用。要避免出现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近拍、再近拍。近拍是个突出主体的常用手法。因为靠近,就压缩了画面背景,能排除镜头之外的人或物。只有大量排除于新闻事件无关的人或物,才能突出最核心、最能说明问题的画面。

第三节  新闻摄影的注意事项

当好新闻小记者,不仅要学会摄影,还要学会采访、记录、写简要说明、发稿等本事。这些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新闻摄影的文字记录与说明

新闻图片是以画面的视觉形象来说明问题的,但是有些更具体的细节还需要配上几十字或上百字的说明,这样才能更详细准确。为此,拍摄新闻图片之前或之后需要进行必要的采访,并认真详细记录。如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经过、什么结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闻要素,都要交代清楚、准确。写文字说明要简练,一般单幅照片用几十字说明;如果拍摄组照需要写二三百字的说明;专题新闻组照需要更详细的说明。

二、新闻摄影的快速制作与发稿

一般情况下,投给网站的重要新闻稿件以原文件为宜。如果是并不重要的活动掠影,可以批量修改为横边800像素,经过缩放的照片,在投稿、刊发使用中更为方便。

在特殊情况下,小记者把重要新闻拍摄下来,可以直接将所有照片原文件发送到网站编辑人员邮箱或联络人处,专业的编辑将更快的进行图片处理,这样就可以争取到发稿时间。

三、报刊上常用的非新闻照片

报刊上除刊登新闻照片外,其他版面和专刊也需要大量非新闻照片。这给小记者提供了大量创作和发表的机会,同时也给小记者以光荣的任务。

1.刊头照片

有些专刊版面每周一期或隔周一期,有些甚至是每月一期。一般配合专刊的主题、风格都要选择合适的照片作为刊头照。而刊头照既能体现主题又有意境。刊头照一般采用优秀、喜人、耐看的图片。

2.专栏照片

在某一版面会有许许多多固定的栏目称为专栏。有时专栏是用文字说话,有时专栏用照片“说话”。

3.插图照片

人们希望看到图文并茂的报刊。编辑在设计报纸版面时,会根据需要选择一些照片做插图用,以活跃版面,增加可视性。

4.配文题图照片

为配合文章需要,编辑在设计版面时,经常会找些与文章内容相关或有一定联系的照片配合使用。

5.装饰照片

为美化报刊版面,适当地留有“空白”,而这些“空白”又不能开天窗,美术编辑会选用一些小巧精美的照片,穿插其中,以活跃版面,装饰版面。

总之,摄影小记者不管是拍新闻照片,还是拍非新闻照片,都有用武之地。小记者要多观察校园内外生活,多拍摄有关少年儿童生活内容的照片。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认真学习,勤奋实践,不断总结提高,就一定能当好合格的小记者。

 

第五章  新闻资料的相关链接

链接一  新闻大奖逐个数

    新闻大奖主要包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普利策奖,以及12项全国性的新闻评奖:1.中国新闻奖;2.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3.范长江韬奋新闻奖;4.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奖;5.五四新闻奖;6.中国国际新闻奖;7.中国科技新闻奖;8.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9.全国社会治安系统综合治理好新闻奖;10.政协好新闻奖;11.人大好新闻奖;12.中国人口新闻奖。

    什么是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是美国一种多项的新闻、文化奖项,由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出版家约瑟夫.普利策出资设立。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14项新闻奖分别是:公共服务奖、突发新闻报道奖、调查报道奖、说明报道奖、深度报道奖、国内报道奖、国际报道奖、特写奖、评论奖、社论协作奖、社论漫画奖、突发新闻摄影奖和特写摄影奖。7项文学艺术奖是:小说奖、戏剧奖、历史奖、传记奖、诗歌奖、普通非小说奖和音乐奖。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发。

    什么是中国新闻奖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开展这项评奖活动的目的在于检阅我国新闻工作的年度实绩,推动新闻改革,促进新闻作品质量的提高,促进新闻队伍的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全国五千多家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参加这项评奖活动。中国新闻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出150—160个获奖作品。

    什么是范长江韬奋新闻奖

    范长江新闻奖是我国中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奖。该奖以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1909-1970)的名字命名,是为了鼓励中青年新闻工作者以范长江为榜样,做一名方向正、业务精、作风好的优秀记者。这项奖既评作品,又考察人品。主要评选对象是中青年记者。每年评一次。

    以我国杰出的作家、编辑邹韬奋(1895-1944)的名字设立的高层次新闻奖。评选的对象是新闻单位的编辑、通联校对等人员。评选标准是:工作实绩突出,人品作品俱佳。

链接二  小记者新闻写作推荐网站

主要网站

中少在线:http://www.ccppg.com.cn

学生通讯社::http://zuowen.new-class.cn

中国教育电视台少儿新闻网:http://www.cetv.edu.cn

人民网传媒专题:http://www.people.com.cn/GB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http://www.cddc.net

中国青少年新闻网:http://www.yuanmenghongtu.com/

锦州小记者网:http://www.jzxjz.com 

南京青奥小记者团:http://www.kxxbs.com 

中国小记者网:http://www.zgxjz.cn 

中山小记者网:http://www.zsxjz.cn 

中华小记者:http://www.61cn.cn 

中国小记者官网:http://www.zgxjz.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