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梦见自己飞:不安的年代,安心的妙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8:07:48



咏给明就仁波切开示:

 

这是一个不安的年代,物质泛滥、压力爆炸,「快乐」与人们若即若离、似有还无。加上近年世界各地发生了许多灾难,远的如台湾、美国风灾;近的如日本、云南、纽西兰地震。不仅造成现实的人命损失,更冲击了许多弱小心灵,动摇了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咏给明就仁波切是著名的西藏禅修大师,更是著名的「快乐大师」。众所周知,他早年曾患惊恐症(恐慌症),靠自己禅修治愈。后来被美国大学的高科技仪器测量到禅修时脑部快乐指数大增,《时代杂志》遂称他为「世上最快乐的人」。以他的经历和「成就」,相信能够针对时局提出独到的建议。难得他在三年闭关修行前到港,笔者特地拜访了他

 

 


努力当下

我们首先由近期的天灾谈起。有些人认为天灾频繁,与众生的所作所为(业)有关。明就仁波切指出,佛法相信因果,因(主要条件)加上缘(次要条件)就会产生果(结果)。有些因果关系是个人的(别业),有些则是集体的(共业)。例如各人不同的财政或心理状况是别业;你我共处一室、看见相同的东西,就是共业。


仁波切继续解释,所有事情的发生,都可能源于从无始以来多生多世所积集的因,以及现在直接造作的因。前者导致的业障,不容易改变;后者引致的问题则较容易解决。日本、中国等地的天灾,可能是过往生的业因所致,也可能是现世的因素所致。我们无法知道哪件事情是出于哪类原因,但最重要的是现世。


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事情都已经发生了。正如当年许多人问佛陀关于前生、宿业或世界起源的问题,佛陀比喻说,一个人在森林被毒箭射中,不应只顾四处寻找箭从何来、何人射箭、为何射我,否则只会毒发身忙。应该什么都不想便马上拔掉毒箭──专注当下的问题。若问题有解决办法,你无须担忧;若无法解决,你担心也没用!


我们的人生就像大海波涛般起起落落,无常不定。明白生命本质如此,则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坦然接受。然而,接受不等于放弃。我们拥有智慧、能力、慈爱、善巧,可以尽力尝试解决问题。“千万别轻言放弃!”仁波切很强调这一点


认清事实

灾难中的受害者及其家属于悲剧过后往往难以平伏情绪,形成「创伤后压力疾患」,大大影响日常生活。而明就仁波切7、8岁时所患的惊恐症,某些症状如饮食失调、害怕与人接触、内心经常忐忑不安等,与PTSD很相似。因此,仁波切也可算作半个「过来人」,其经验可能会对PTSD患者有所启发。


仁波切谓,人们都相信人生应该是好的、世界应该是美的,当发生了一些事情,动摇我们的信念,内心便会变得抑郁、不安、恐惧,失去希望及自信。佛法认为,许多问题都是源于我们没认识到事物的真正本质,期望与事实不符所致。


事物的真正本质有两个层面──相对实相及绝对实相。相对实相就是无常,因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若明乎此,提早预期生命中出现不幸事件的可能性,惨剧发生时则不会过份忧伤。正如佛陀所言,明白苦就是解脱苦的最佳方法;若不了解苦,苦便会被夸大。


于绝对实相层面中,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我们和自己内在的佛性同样美好。因为我们全都拥有智慧、慈悲、大爱、善巧、能力等,不论外在情况多糟糕,这些内在的基本优点都不会改变。


简言之,如果一个人能接受相对实相中世事总有起落、总是无常不定,但同时明白无论如何,绝对实相中永远都是美好的。那就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看穿问题

单一灾难事件之所以演变为世界性的问题,乃因除了当事人外,现在连普罗大众也可能受绘影绘声的传媒报导影响,代入受害者的角色,出现「替代性创伤」。


仁波切建议「替代性创伤」患者尝试三种禅修方法。


第一种是觉知──把意念专注于头顶,再慢慢下移,让意念「扫描」全身一次。觉知好比明灯,譬如你进入一间充满家具和美食的房子,却没有灯光,房子内的东西只会让你碰撞受伤,反而成为祸根。若你亮起灯光,灯光虽然不会改变房子,却会令其变得清楚。当你看清问题,便可能摆脱了问题。正如你在山中时看不见山,当看到山时,表示你已离开了山。


第二种方法是慈心禅。


第三种方法是,思维问题并非真正存在,而是由自己的思想制造出来的。当然问题可能有少许成份是真实的,但其余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心的想像。明白这道理,自然放下问题。


以上三种方法,可任择其一,反覆练习,待厌倦时便转用另一种方法。(笔者按:仁波切在此的简介,可能不足以让初入门者完全掌握禅修技巧,请前往各大道场学习。)


欣赏自己


专家指由于生活压力,部份城市人心理健康较差,甚至患了情绪病,所以才这么容易受灾难报导影响。仁波切对此表示同意,并补充说这是因为人们不懂得欣赏自己早已具备的优点。我们有很多美好的内在特质,而外在的条件也比过去改善了许多,现代人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困难都较少。可惜,我们不懂欣赏这一切,反而变得更贪婪。


如今我们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正是因为人们越来越贪心、自私、急功近利,经常互相比较及竞争,引发不满足感及压力,容易罹患心理病。若我们能认识自己拥有什么,抱持欣赏态度,身心都会更健康。若一直追求更多,根本不可能永远有「更多」;处之泰然,反而能得着更多


快乐,就在心中

除了压力外,另一令人们心理不健康的原因,可能是人际关系疏离。人们好像很多机会接触,却仍觉孤独。仁波切也认同人际关系疏离是一个问题,但这问题背后的症结也是我们的心,而非外在环境。若明白快乐源自内心,则何时何地、任何情况都会快乐。若从外界找快乐,快乐便会像股票市场一样时起时落。把问题归咎于外界,怨天尤人,则永远都会有很多问题。


仁波切分享其个人经验:“我??小时候患上惊恐症,但我把惊恐症用作禅修的所缘(专注对象),于是惊恐被转化为快乐的因。同样的,我们也可把任何问题转化为快乐的因。真正的平静、智慧、慈爱早已具足,只待我们发现。”


世界末日


天灾人祸频仍,日本爆发牵连甚广的核危机、天气反常、臭氧洞越来越大……令某些人对「世界未日」议论纷纷。


“我去闭关正是因为世界末日啊!”

仁波切语出惊人。“哈哈哈~不是这样的……”他大笑后继续说,某个古老民族的阴历历法算到2012年便没有了,加上电影的渲染,令部份人担心2012世界即将终结。然而,世上其他民族的阴历历法还一直算下去,何况历法中一个时间单位的完结,不过是意味着另一个时间单位的重新开始罢了。


“因此,你不用担心来年便会死。”仁波切笑道,世界当然是像股票市场般时好时坏的,但我们坦然接受,这便是无常,没啥大不了。股票市场有上有落,所以才有生意可做;生命有起有跌,所以才多姿多采,所以才有很多东西可以学习。问题可以成为你的老师,甚至你的好朋友。


明就仁波切仿佛是快乐的代言人。他言简意赅,直指问题核心,从其经验中自然流露出应对良方,相信颇值得读者参考


咏给明就仁波切与心理学家对谈讲座 —— 从创伤激励心灵

四月十四日晚间,近三千名听众齐聚伊利沙白体育馆,聆听「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咏给?明就仁波切《遇见快乐》跨宗教、跨学科对谈讲座第二场,主题是佛学与心理学,对谈嘉宾是医管局高级临床心理学家、认可创伤学家罗淑儿博士,主持人是新城电台主持、慈辉佛教基金会董事、香港爱滋病基金会董事杨大伟先生。佛学与心理学的共通与相互激荡,让在场听众上了宝贵一课,法喜充满


创伤压力


近年在香港人熟悉的一些大型危机和天灾,例如南亚海啸、去年的菲律宾香港人质事件的救援背后,有一些无名英雄,罗淑儿就是其中一位。她在马尼拉人质危机发生几小时之后的凌晨时分,就被香港政府及医管局派往马尼拉,第一时间为受害者及家属提供心理辅导。罗淑儿说,一个人亲身经历或目睹灾难的发生,以致造成他本身有激烈的反应,心灵会有很大的创伤后遗症;有时不一定需要亲身经历,就算只从电视画面上看到灾难场面,也可能有不适的心理反应,更何况是身历其经。菲律宾人质事件发生后,红十字会开设的心理辅导热线,就有几百人打去寻求辅导


罗淑儿说,看到其他人受苦自己也会不舒服,这是一种同理心;而创伤事故精神后遗症,包括了抑郁和焦虑,最独特的是创伤后压力症,患者的脑海会重覆出现灾难场面,例如四川地震的一些灾民脑海不断重覆山崩地裂的画面,他们也会逃避一些人和事,一些事情则会令到他们很激动


认识实相


咏给?明就仁波切的开示指出:“在佛教中,所有心理问题是因我们没认识到事情真相,我们的预期和事情的真相不切合。我们希望事情恒常发生,很实在,但现实是无常,我们的心一直想捉得紧,就是执着。”


仁波切举例:你很喜欢宝马汽车,但你没有宝马。有一天你看到一辆宝马,很开心,但不幸的这辆宝马在你面前发生意外。你可能觉得很可惜,但也可能不觉得怎样。两三个星期之后,你买了一辆宝马,但没能力买新车,只能买二手,而买到的就是两周前出事那辆,但你并不知道,就买下来了。

 

你就开着这辆宝马,但路况不好,一路颠簸,心也跟着七上八下,突然有一块小石头飞上碰到挡风玻璃,你的心就好像被刀插入一样。这就是执着。其实这辆车就是同一辆车,但两周前你不觉得怎么样,但现在是你的车了,一块小石头碰到就像刀插进心一样的痛,这就是创伤的原因了。很多心理的原因就是因为捉得太紧。


接纳惊恐

仁波切分享自己的经验,他本身也曾有执着的问题,他在大约七、八岁时有惊恐症,当时他的家乡有地震、大风雪、冰雹,他很害怕这些降雨降雪,也很怕陌生人,觉得很辛苦,会头晕、睡不好、惊醒,想找解决之道。他在九岁时就请禅师父亲教他,但他当时太懒,不喜欢练习,例如打坐时心想已经十五分钟了,一看时间才只有五分钟就不做了,去玩了。


仁波切十三岁时到了印度,三年闭关就要开始,当时他觉得闭关可能会对治他的懒惰问题,但没想到懒惰一直跟着他,“懒惰是国际化的,不需签证”,使到他的这惊恐症更严重。仁波切于是下定决心要好好禅修对治惊恐症,首先是要接受他的惊恐症,跟惊恐症说hello,三天后惊恐症消失了。为什么会消失呢?因为放下了执着。


仁波切说:“有时我相信是惊恐的,很执着在惊恐上,感觉很辛苦。当有问题时惊恐告诉我说,是的,你有很多问题,于是惊恐成了我的主人。有时我不喜欢惊恐,比惊恐更惊恐,和它打架,于是惊恐越来越强大。于是我学会了接受,让惊恐的感觉成为禅修的支柱。三天后惊恐症完全消失,它成了我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朋友。但不好的地方是,惊恐已经走了,我很想念这朋友。但我还是有很多其他朋友的。”


个案讨论

罗淑儿博士分享她辅导的个案,南亚海啸中有一名老人家的儿子和媳妇都遇难了,这老人家不明白,他们一家都是好人,都有宗教信仰,为什么灾难会降临他们的家,于是摧毁了他的信念。罗淑儿说:“有人以为很坚强,但灾难发生时发觉自己根本无能为力,对自己失去信心,会质疑生命、宗教信仰的意义,要重建是很难的,会成为长远的问题。我们对受害者作哀伤辅导时,不能叫他们不要伤心,不能叫他们忘记,因为那是正常的反应,再慢慢陪他们同行,过来人、同路人也很重要。”


仁波切说:“我如何从惊恐中走出来,我放下了执着。当事情发生时,我们会失去信心、信念,会问:为何是我?所以我们要接受。我用它做禅修的基础,和它做朋友。这里面有两个执着:一个是唯命是从,就跟从了惊恐的情绪;第二个情绪是很憎它,和它打架。但两者都不行,我要和它做朋友,它不是我的老板也不是敌人。”


仁波切开示:“从佛教角度谈世界观,可以帮助解决很多问题。当期望和现实有出入时就有问题了。事实是无常的,人生就像股票市场上上落落。例如你很怕鬼,当你走出会场,你的朋友戴上鬼面具来吓你,你就会吓到心脏病发,但如果你事前已知道的话就不会被吓到,因为事实与期望是吻合的。这是世间层面的固执,究竟层面就不一样,每人都有佛性,都是好的。问题是我们没认知,所以出现很多问题。”


快乐,尽其在我

仁波切请在场希望找到快乐的人举手,接着对此作出开示:我们都有智慧、爱、慈悲、能力、技巧。当你举起手时,你已有这些特质。因为爱的精髓是希望得到快乐,所以很想学习及找一些事,得到快乐。这也是慈悲,其精髓是希望脱离痛苦,避开痛苦得到快乐,所以你举起手。举手也是智慧,我们每人都有佛性,心里有一把声叫你去找快乐。可以举手已是能力和技巧。


“每一个动作、思想、念头、情绪都是你二十四小时都拥有的。你可以将这个体验应用到生活上,当你明白了,你已有一个完美的世界观,没人可以摧毁,即使是发生悲剧、憎恨、抑郁。其实憎恨的本质也是爱和慈悲,只是我们不明白。”


仁波切也谈了业力问题,他说:当年有一弟子问佛陀关于业力的问题,上辈子是怎样的,上上辈子是怎样的?佛陀就说:你不需担忧以前,当下最重要。佛陀开示:假设你在森林被毒箭射中,你应该做的是赶快拔出箭,而不是在想这箭从哪来,谁射的,为何射我,然后毒发身亡。所以,重点是处理现在的问题,已发生的已是过去。例如有些事故发生时,你可以怎样做呢?不要问为何是我,要看将来,如果有解决办法的话就不需担心;没有解决办法的话担心也没用,所以要放下,但放下不代表放弃。


仁波切说,很多人只看到一个负面然后无限放大,但忽略了九个正面,就像他当年的惊恐。“如果你没有一千块美金,你有了一千块美金就很开心;如果你有一千万美金,但掉了一千美金,你也会不开心,因为你没感恩仍有九百九十九点九万美金。例如你有一公斤钻石在家里,但你不知道那是钻石,所以生活仍然贫困。但如果你知道那是钻石,就没问题了。”


心灵成长

罗淑儿说,近十几年,越来越多研究发现灵性在心理学上的功能。尤其是一些不可挽回的事,如失去生命,灵性的角色更重要。灵性并不局限在宗教,有时是一种信念,例如相信明天会更好。以台湾残障作家谢坤山为例,谢因意外失去双手,但用口含笔作画,成为画家。谢坤山的积极一面是:我不看我失去什么,只看我有什么。


罗淑儿指出,以前大家只关注创伤的负面影响,近年也发现一些正面影响,一些人在不幸事件后会有成长,例如再生勇士,正面影响生命,例如从以前的只重视赚钱变得更重视家人。


罗淑儿分享本身从事心理工作的极深感受:“我们平时花很多时间在建立物质上,赚钱;但我们有多少时间放在心灵上?”她在当年川震重灾区北川时,看到一名灾民在高处向残骸鞠躬,因为找不到尸体,这一刻令她深刻感受到物质已毫无用处。罗淑儿与大家分享已读完两个学位的台湾肌肉痿缩症患者陈俊翰的诗:病魔束缚了我的身躯,却束缚不了我翱翔天空的心灵。


仁波切教大家要“放下”,接受人生就是无常,就像股市有升有跌,但不要“放弃”,因每个人都有很多好的方面。我们要尽力,但心不要太着紧结果。不着紧结果就明白如何放下。


仁波切在现场也示范禅修,并作出活泼的开示:你们在这里,就是寻找快乐。如果一个姿势坐太久,很辛苦,换一个姿势就是快乐,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呼吸,都是寻找快乐。香港失明作家汪明欣也在现场唱出自己的作品《想得开真好》。

 

 ------------------------------------------------------------------------------------------------

 

咏给明就仁波切·致弟子书!
印度、尼泊爾、西藏等地的寺院僧團和家人:

 從小,我就對浪跡四方、居無定所的閉關修行十分嚮往。在大恩的具德根本上師尊前,我獲得了大海般深廣的口訣,雖然也裝模作樣地好像做了閉關的修持,但這中間卻因為懈怠散亂,蹉跎了時光,在放逸中虛耗了人生。

就像將牛鼻繩套在自己頭上的比喻[1]一般,依於過去上師們的教誨,以及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使得閉關的時機已然成熟。

 

人生猶如水泡,毫無意義,此生展現的一切作為,有如海中浪濤無有止盡。無論如何,唯一能寄望的就只有正法,能夠利益眾生的,也唯有正法。對這一切世間的顯現,我不禁感到悲傷。再加上對傳承與口訣教導的純然信心,以及一念利他的心,這許許多多的因緣一再敦促著我。

 

如今,我將去斬斷捆縛著自身的繩索,不知身處何方、居無定所地浪跡於山林間。雖然不能比美過去祖師的行誼,也願向祖師們的典範看齊,有如鏡中影像一般帶著信心去模仿,用幾年時光,僅只是結下善緣地去效法祖師們的行持。請大家見諒。

 

於此同時,很重要的是:就如我過去常說的:要努力聞、思、修,要在心意和合、戒律清淨的基礎上,聞思和學習經典、佛事儀軌,以及學問知識等等。

 

最重要的是:不要向外散逸,要向內匯歸到自心,讓心調柔寂靜,並以此利益佛教與眾生。

大家一點都不用掛念我,幾年之後,我們會再相見,一如以往,師徒相聚一堂,享用著法的饗宴。在這一天來臨之前,我會為大家不斷向三寶祈請並且祈願。

 明就多傑書於西元二零一一年,藏曆四月三日[2]

 釋妙融恭譯於西元2011年6月25日


[1]比喻一切在自己手上,自己要做決定

[2] 陽曆二零一一年五月四日

 

 

司徒仁波切·致大眾信函

 諸位深法淨誓有緣眾:

西元二零一一年六月九日,詠給明就仁波切的總管喇嘛蘇多專程前來見我,同時帶來了明就仁波切的親筆信函。根據仁波切信中所言,以及喇嘛蘇多的口述面陳,詠給明就仁波切已如過去瑜伽祖師們的事蹟一般,隻身浪跡四方,進入數年居無定所的閉關修行。

對於仁波切矢志效法過去聖者行誼的作為,為令不生外內各種障礙,仁波切的清淨心願能如理成辦,我本人向十方諸佛菩薩祈請祝禱,並請託守誓護法海會眾予以護佑。

 

所有相關各中心與寺院的弟子們,除了繼續負起各自實修正法的責任,也要完善無誤地護持教法根本。如上所願,為使仁波切為教法和眾生而行持的甚深瑜伽修持無有障礙,應作以下佛事:

 

奉誦《大藏經》一遍、《度母儀軌》十萬遍、馬密達上師相應法[1]、〈七支祈請文〉億遍、百字明咒億遍、祖庭寺院進行護法修持與十萬薈供。另外,最重要的是:大家應盡己所能去修持偉大的法行。

 西元二零一一年六月二十四日,廣定大司徒書於祖寺八蚌智慧林。願具義。

 釋妙融恭譯於西元二零一一年六月二十五日

 [1] 馬爾巴、密勒日巴和岡波巴三位祖師的上師相應法。

 

 

德噶寺通知信函

 致最上怙主  明就仁波切全球東西方各地具信弟子:

 我們無上的導師,最上怙主   詠給仁增明就多傑仁波切,在遁世臨行前留下了一封親筆信函,除此之外,我們也要在此附帶向各位做一些說明。

有關具德淨妙上師心中如何憶持著噶舉祖師的行傳事蹟,以及之所以示現以雲霧為衣、山河為家、修持苦行、拋卻世間紛擾、專志一心向法的甚深行誼,乃至需要浪跡四方、居無定所的原因,仁波切皆明確書於親筆信函中。

在此,我們僅簡要地向各位法友說明,仁波切閉關臨行前的一些情況。

 

今年(西元二零一一年)五月,仁波切專程回到尼泊爾的德噶光明寺,以五天的時間,為寺院的大眾教導了大手印禪修次第甚深指引,同時,也針對寺院的一些堪布與喇嘛們,用經驗直接傳授的方式,教導了〈大圓滿擊椎三要〉。

 

不儘如此,仁波切還特別傳授了詠給大伏藏法深教中,以多傑卓祿(憤怒蓮師)三根本修持儀軌為主的種種灌頂。

就在圓滿傳授了所有令弟子成熟解脫的口訣之後,仁波切便前往印度,到達聖地中土摩竭陀的大佛塔近郊德噶空行寺(菩提迦耶德噶寺),為年幼的小喇嘛學生們,教導了數日慈悲的禪修次第,之後仁波切嚴謹地修持了《度母擊退法》,且從此每日進行閉門修座至隔日中午,方才開啟房門。

 

下午時段,仁波切則前往金剛座的正覺大塔繞塔,並且至塔內大菩提佛陀聖像前獻上無數供缽。尤其在仁波切離寺閉關的前一日,更是向佛陀獻上許多供缽,且特別去查看了寺院東門的鐵鎖,並要求留一副鑰匙在身上。

 

到了傍晚,一如往常,仁波切再度進行至隔日正午十二點的閉門修座。但是第二天正午時間已過,卻仍未見仁波切開啟房門,於是喇嘛蘇多便自行打開仁波切的房門進入寮房,只見仁波切的禪床上,放著一條哈達,哈達之上又放著一封兩頁的親筆信函。就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不知何時,仁波切已然離開了寺院。

 

很快地,寺院趕緊聯繫法王噶瑪巴以及司徒仁波切,並向二位報告了整個過程與情況,法王以及司徒仁波切皆表示非常歡喜,並且回覆指示道:為了讓仁波切的修行過程沒有障礙,要盡力修持部分法事,尤其要如仁波切所說,弟子們應以不變的敬信感戴之情,盡力實修正法,不用過度擔心。

 

按照指示,我們已在海內外的德噶寺,以及八蚌寺、色達喇榮寺,和堪布阿秋的雅千寺等等道場,完成了上師們所交代的修法佛事。最後,由於除障修法很重要,所以希望弟子們能繼續盡力修持除障法事,除此之外,請勿擔憂。

 

                     德噶寺敬書